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学教育意见

法学教育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学教育意见

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第1篇

讲授《国际法》课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国际法来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私人的利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能对国际现状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以国家为本位的理念,找到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其真正明确学习《国际法》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开放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用开放教育的教学优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邮箱、QQ是现代学生普遍采用的交流方式

目前,很多开放教育辅导员老师都采用这种快捷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国际法课程可以采纳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邮箱、QQ等现代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指导,在这里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对学生过多的限制和说教,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消化知识,很好的掌握国际法中的法律知识。

2.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开展学期内典型案例或重要法条的研讨活动。具体实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讨论,可以在面授课堂采用,也可以在网络教学中实施,或者是通过建立QQ群进行实时讨论。

三、加大与高校合作力度,共享模拟法庭课程

开放教育应该与一些高校合作,让学生能够共享到高校的模拟法庭课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都很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非常逼真,能够很好的巩固国际法课程的专业知识点,深入的探讨面授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模拟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法学分析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增强法学学习兴趣、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四、为学生开拓在社会中进行法律实践、法律调查基地

开放教育的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很少,学校应该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利用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学习空间,现在学生的社会调查,多数是敷衍了事,没有很好的投入到实际学习的氛围中,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程中不断增加法律实践和法律调查的机会。

五、及时更新国际法教材中的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

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位一体;普法宣传;依托型;教育;服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96-03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化解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内涵

山东工商学院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了以“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三位一体”即“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是指通过对与大学生“公民”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2]“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帮助大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与困惑,满足大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进行面向校园和社会进行的各种普法宣传活动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依靠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精心设计普法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普法活动中获得锻炼与成长。“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服务于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旨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公民”与“受教育者”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有助于大学生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角色意识的形成与扮演。“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则是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感受法律的力量,从而激发大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与行为。“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既是前两者的实现途径,又是普法宣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运作状况

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山东工商学院本着“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经过几年的摸索与积累,逐步构建起多样化、常规化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和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协调下,采取“依托型普法宣传模式”开展活动。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据国家普法宣传的要求,确定学校普法宣传的指导思想与意见,由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校内法学教育与研究部门依据普法宣传的目的与任务,设计普法宣传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各教学院部根据普法宣传的具体活动设计与安排,通过党团总支、学生会、大学生法律社团或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和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普法宣传教育,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漫画、小品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深化对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毕业时则倾向于对就业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领域中的法律需求,随时解答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则以大学生的培养与成长为目标,坚持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在参与组织普法宣传活动、制作法律宣传材料、设计与组织模拟法庭、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色品牌

在长期的普法宣传实践中,山东工商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普法宣传品牌活动,并有机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很好地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1.校园说法大赛。山东工商学院校园说法大赛始于2006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过五届,比赛内容主要涉及与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产权、婚姻、财产以及其他领域中涉及刑法与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说法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取书面知识竞赛的形式,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依据成绩高低取成绩最优秀者组成各院部参赛队伍,三人一队,代表本院部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决赛。校园说法大赛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景分析、案例评说等形式,全面展示参赛选手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情感,以及法律表达的能力。2008年始,邀请烟台大学法学院和鲁东大学法学院派代表队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五年来,参加校园说法大赛的人数超过1500人。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了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由和司法部联合主办,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两个大组,有个人和团体两种参赛方式,分月赛和年度总决赛。山东工商学院在2004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举办时申请设立了山东工商学院分赛,至今已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超过2300人,先后获得过“全国总分第一名”、“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普法宣传队”等荣誉,许尚俊、丁东红等百余名同学在专业组、业余组月度和年度总决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至今,在本项赛事的影响和引领下,在广大在校生中已经形成了热情参与的良好氛围与传承。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对我们的活动做过多次报道。

3.普法宣传教育月与12.4法制宣传日。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各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自2006年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知名律师进校园、校园说法大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漫画展、法制DV展播、法制小品大赛、法制演讲比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在每年的12月4日,学校都要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制作法制宣传栏、发放专题法律宣传单与宣传手册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联系烟台市普法办等政府部门,师生一起走进百姓大众,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广场和社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几年来,学校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

4.“普法使者”与“普法志愿者”。为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法律需求,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我们在全校各教学院部范围内选拔“普法使者”,招募“普法志愿者”。对参与选拔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之后,使之掌握一定的普法知识与技能,择优颁发“普法使者”证书与“普法志愿者”证书。至今已培训四届,“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总数达到百余名。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并依靠“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一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影响,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5.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活动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与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则可以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以政法学院为依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系列模拟法庭活动,按照法院庭审的完整程序,定期、公开向全校大学生展示模拟庭审实况。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常规化,另一方面也锻炼提升了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至今,该项活动已持续十年,公开进行模拟庭审活动五十余次。

6.法律咨询。法律咨询属于学生服务类的普法活动。在本项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目前,我们已经设置了法律咨询室、法律咨询信箱、法律咨询网站,主要通过现场法律咨询、学生来访来电、法律咨询信箱与邮箱、网上解答等方式开展法律咨询工作。法律咨询的问题解答主要由法律知识协会负责,解答内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生活与其家庭所面对的一些法律问题。对其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法律问题,则由法律知识协会向指导教师与专家顾问团队汇报并寻求帮助。开展法律咨询几年来,我们始终为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解决了大量的法律纠纷与问题。

上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三、“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点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的目的与任务决定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目的的三个方面规定了普法内容的主要范围。普法宣传教育既要根据大学生角色类型的特点,宣传与其“公民”、“受教育者”角色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不同角色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发法律意识,又要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还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

2.普法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法律关系类的普法宣传教育,适合采取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于问题解答类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则适合采取现场咨询、法律热线或法律信箱的形式。

3.普法主体的多元性。普法主体是指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中,普法主体不仅仅包括宣传部门的教师,更包括法学院(系)、学生组织等相关部门的教师与学生。宣传部门作为主办部门,负责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整体任务的设置等,所依托的法学院等部门根据普法宣传教育任务的需要,设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法学专业为主体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专家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普法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是年复一年流动的,而普法宣传教育则要面向每届大学生系统开展,因此,普法宣传教育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其可持续性。这样的体制机制要求组织实施者在不断发现并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贯彻普法理念与思路,也要通过设计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在近几年的普法实践中,我们健全了普法团队建设制度、普法档案与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了普法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和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的传承。通过联系全国普法办、烟台市司法与普法办等部门,创新了校园说法大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等活动,并保持了模拟庭审、法律进社区、法律咨询与“12.4法律宣传日”等传统活动。

5.集中普法与日常法律服务相结合。根据全国普法办的总体指导和学校普法工作的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计划,除了坚持在“3.15”、“12.4”等重要法律日和新生入学初集中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外,每年在12月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普法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日常法律服务则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主要表现为通过法律信箱与邮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6.面向校园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高校不仅要面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困惑,还应将视野置于社会系统之中,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百姓服务,为地方普法宣传、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积极参与烟台市普法办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走进社区开展专项普法工作,长期保持与检察院、法院、妇联、街道办等单位在法律服务上的合作。

四、“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展望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有效地将普法宣传工作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了普法宣传教育的教育、服务和培养功能。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很好地落实了国家普法宣传政策,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对于高等学校普法宣传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在推广实施中也应该注意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贯彻好普法宣传的方针,坚持好党委的领导,做好常态化、规范化的建设,以及“依托式普法宣传模式”具体化等。

参考文献:

[1]、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Z].2011.

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翻译法 大学英语教学 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学手段的翻译究竟应该占怎样的比重?如果太多,英语课堂就失掉了自己的特色与趣味,学生会明显地表现出懈怠;反之,如果较少又唯恐学生不能充分透彻地理解所讲内容,这样一来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怎样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呢?

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其实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由来已久,早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翻译就已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用于语言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被广泛应用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当中。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看懂读懂文章,而不是听、说。从此以后,翻译法广泛普及,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并于19世纪中叶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语法翻译法是通过详细的语法讲解和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互译来学习语言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听说部分,只注重阅读和写作。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取代了语法翻译法。近年来兴起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进一步否定了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但是随着交际法等教学手段弊端的逐渐显露,人们又逐渐地开始使用翻译法,这里所讲的翻译法有别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般被称为教学翻译法。而且,教学翻译法也与我们通常所讲的翻译教学有所区别。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首先明确地区分了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与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前者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点,提高语言水平,完善语言风格;后者则关注职业翻译,传授翻译技能与知识,目的在于完成具有特定目标的交际任务。教学翻译并不等同于翻译教学,教学翻译通常在翻译教学之前就已经开始,而翻译教学要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翻译的能力。随后的十几年间,黄忠廉、李亚舒、罗选民、刘和平、张美芳等许多学者进一步阐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差异。教学翻译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而翻译教学则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教学类型。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教学翻译中的翻译是为了学习目的语而进行的,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对翻译的质量要求不如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质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目的语与源语言进行对比,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在教学翻译中,学习者有机会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及口语水平,而且学习者的目的语也会更加准确。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

在中国,翻译法在大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从未停止。一些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内容教学法的教学条件比较苛刻,操作比较复杂,而中国的班级一般较大,人数众多,缺少必要的设备,而且中国的教室课桌一般是固定的。这样一来,要灵活地运用西方所盛行的种种教学法似乎阻力很大。翻译法则相对来说较简单,只需要必要的文具和工具书,不会对老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做题―老师对答案。这样一来,课堂上都是老师在讲,时间紧迫,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

对于大多数学习公共英语的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为了能够拿到和毕业证书相关联的CET-4、CET-6的证书,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只是形势所逼而已。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交际,而是阅读和写作。这样一来,听说侧重教学方法的弊端暴露无疑,课堂上的听说练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不是练习说,而是先快速将所需的东西写下来,然后念出来或者是背出来,这种情况屡禁不止;而且一般班级人数较大,课堂秩序不好控制,讲台上的学生在讲,而下面的同学大多在紧张地准备自己的材料,不会太关注上面的同学讲什么。因此,课堂上的听说练习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帮助不大。而且,许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本功又很欠缺,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听力和口语,却只是死记硬背,并没将所学的东西系统化,所以往往是今天记,过些日子再重复相同内容的时候,却发现大脑中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老师计划得很好,但到实施的时候却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老师困惑,学生懈怠,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教学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词汇、语法学习还是很重要的。翻译把枯燥单调的语法知识融入了语句中,降低了学生对艰涩语法的抵触情绪。翻译要求译者必须首先理解翻译材料,而翻译材料的理解,必须要理解翻译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句子,在把母语翻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语法再次得到检验、巩固。运用教学翻译为词汇、句法及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服务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教学翻译可以与朗读、默写、背诵、回译、Paraphrase,Presentation等其它手段相结合,既可以结合课堂讲解,也可结合各种练习及测试,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与课后相结合,共同促进英语学习。对于层次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合理地使用教学翻译法也可以帮助教师因材施教。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的手段,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教学手段的利与弊,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因材施教的平台。对于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破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做题―老师对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英语水平及学习条件,选取教学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易渐难,在课前将这些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独立完成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找一些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句子或者是篇章让学生翻译,翻译质量的高低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提前熟悉课本上的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请学生就课文内容作Presentation,等到课文讲完,还要求学生通译全文,并评出最佳译文。如果时间容许,再请学生作回译,并将译文与原文进行详细的对比,要求学生写出心得。而对于一些旨在提高英语听力、口语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手段就得更灵活。笔者尝试过这样的方法:找来一些由英文名著改编成的经典电影,在课前就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而后再将电影的台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请他们翻译,根据翻译的质量当然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对下一步的教学也会有一个更加适合学生的安排。之后,再请学生熟记台词,并尝试给看过的电影配音。当然,翻译教学对阅读和写作的促进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可以经常找一些名著的名段让学生翻译。一般情况下,翻译的质量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正相关的。在一个大学英语班的四个学期的跟踪教学中,这种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笔者的教学。而对于一部分基础很弱、对英语兴趣不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互动很难执行下去,一是因为水平不够,听不懂,不会说,读不懂,更不会写;二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差。所以激起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找了一些比较适合90后听的英文歌曲,把歌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然后大家一起欣赏,而后,再请大家把歌词试着翻译出来,课堂上大家再一起评出翻得最好的。或者是找台词较为简单的经典英文电影让他们看,不给任何任务,仅仅是娱乐欣赏,之后打印出台词让大家翻译,最后又是译文评估。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不排斥了,再去教授课本知识,但每节课都会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翻译,这样就能督促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只不过老师的备课量很大,每节课不仅要备课本内容,还得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更要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范围设置一些翻译练习。总而言之,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教学翻译法结合其它灵活手段的教学氛围中,都可以取得一定的进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打破死气沉沉的气氛,又要避免活泼愉快、花样层出却无实际内容的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翻译法还是值得一试的。同时很有必要把教学翻译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更营造一种寓教于乐、乐而思学的良好氛围。至于度的把握,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量化处理,广大英语教师还是要综合教学条件、学生层次、教学坏境等因素,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4.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

[4]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2,(6):52.

[5]王俊菊,曹春春.教学翻译与英语教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8.

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第4篇

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03年,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中,自此,项目教学法开始盛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以课程实践任务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主动参与的创造与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目标与内容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而项目教学法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具体开展工作的方法;传统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时考虑的是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项目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时,则根据工作实践要求而定,具有针对性、应用性。②教学手段与参与程度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被动的,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转为了双向的互动交流。③学生能力培养不同: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针对项目目标与内容自己制订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最后评价项目成果并反馈,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因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这些。

2、项目教学法在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2.1分解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的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健康教育学课程虽不像技能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但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因此可挑选学生已有经验和贴近学生生活或热点社会问题的话题作为项目主题,然后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层层分解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解第八章传播与传播技巧时,本章内容较贴近学生的日常交流活动,因此学生对此内容饶有兴趣,我们确定了项目主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求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观看视频,分析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自己的倾听习惯与课本上的倾听技巧存在哪些差异?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这样既有助于自身良好倾听习惯的掌握,也有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总之,在项目教学内容设计上,项目任务要与课堂目标贴合,理论学习要与实践运用结合,突出项目设计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2.2成立项目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明确教学内容和项目要求后,项目任务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一般6-7人一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课程编排的差异,教师在分组时既要关注团队整体水平,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小组成员协调均衡。小组根据组员兴趣选择话题,细分任务,分工准备,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组员。

2.3导入项目情景,落实项目任务

导入项目情景主要是让学生进入健康教育学学习的情景,活跃学习氛围,为自主学习阶段做好准备。比如在讲解个体行为的矫正时,播放了四种常用个体矫正疗法(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强化疗法)的典型视频,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种疗法所针对的矫正对象的特点,以及各种疗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教师适时导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对完成的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学理论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项目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商议、确定具体任务和成果展现形式。学生实施项目的具体行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小组之间和组员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最佳方案。因此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2.4组织项目汇报,展示项目成果项目完成后,老师组织项目汇报,学生展示项目成果,这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潜在学习动力。

2.4.1表演秀比如“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技巧”项目展示时,一组同学把理论内容改写成生活剧本,分角色扮演,并尽可能地利用经典电影中的对话,模拟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展现形式逼真、幽默,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由于表演与学习内容相关,学生充分运用了理论内容中学到的技能与方法,即巩固了戒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健康促进的综合应用能力。

2.4.2角色扮演

在“人际传播技巧”项目展示时,一组学生模拟村医随访高血压病人的过程。他们根据相关理论内容分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村医,一人扮演仅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村医详细询问了该高血压病老人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相关健康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医学生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和以后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其余的“观众”都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谈话技巧和医学思维能力。

2.4.3PPT课件展示

在完成“健康促进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项目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PPT课件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就不同的健康主题精心制作了课件,并配有音乐、视频、图片以及文字解说,内容翔实、妙趣横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具体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相关标准,更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项目实践能力。

2.4.4撰写调查报告

在讲解第十五章学校健康促进时,师生共同确定“我的健康学校”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老师首先讲解了调查报告的写法和格式要求以及如何制作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学生通过对身边同学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调查和访谈,较好地完成了调查报告的写作。通过本项目,学生掌握了调查报告的正确写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健康学校”话题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2.5评价项目成果,反馈项目信息

法学教育意见范文第5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在总结几年来我区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校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功能,积极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健身、学习及开展文艺活动等的需求,现就进一步完善本区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提出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意义

1.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教育法律法规赋予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是国家设立的公共教育机构,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任务不同,但学校教育资源的属性是一致的,即为民所有,为民所用。一方面,要使学校教育资源为市民的身心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为契机,努力创设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要求,也是满足广大市民教育活动的需求,又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区是特定地域的人的社会共同体,是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社区内的学校,具有知识、智力、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基地。只有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要求。学校要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所在社区的关心与支持,因此,各学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逐步有序开放现有的教育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积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目标

1.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更为完善,打造出*特色的开放模式和运行机制。

2.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数要逐年增加,力争到2011年达到45所。

3.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内容不断丰富。

4.市民享受学校教育资源的人数明显增加,对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几年来,我区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区域内31所学校体育资源全面开放,有部分学校的其他教育资源也已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随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资源,一切有条件开放的教育资源都要逐步实现共享。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资源、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科普园地、多功能厅等。为确保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健康发展,各校在开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原则。即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要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社会公益性原则。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宗旨是为了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倡教育服务,注重社会效益,不能以赢利为目。

3.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确定开放区域、项目和时间,科学制定相应的管理及运行办法,要不断探索开放模式,做到循序渐进。

4.安全性原则: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时,要以确保双方的安全为前提,既要保证学校的公共安全,又要保证在开放过程中参与者的安全,因此,学校要加强管理细节的落实。

四、不断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机制

为确保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有秩序、高效,区教育局成立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领导小组,每年进行评估考核。各校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以机制建设推进开放工作。

1.领导协调机制:为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的协调管理,各校均应成立由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学校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学校资源开放协调会,协调和解决在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各校具体情况不同,应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2.安全保障机制:在开放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问题,学校要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建立安全告示、警示标志、值班检查制度、损坏赔偿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