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差距;收入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0-02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1.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1)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1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6.3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20;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8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7.7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71;2000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79。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收人之比由2000年的2.79扩大到2005年的3.22,城乡收入之比一直呈上升现象,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是2.19,到2005年扩大到3.11。其间,2000―2005年连续五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保持在3.0以上。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
2.农村消费层次低
在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中,食品占了大约一半的比重,为45.48%;其次是居住,占14.49%;再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11.56%;其他类的支出都较小,不到10%。说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支出较低。
3.通信消费增长迅速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生活、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由于固定电话初装费逐步降低,加之电信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迅速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交通通讯的支出才占总支出的1.44%,1995年是2.58%,而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5.58%,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9.59%。
4.全国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不同的差距,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比其他地区大,其次是东北地区,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较小。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77.7元,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3000元以下,2000年是2253.4元,2004年是2936.4元,到2005年为3254.9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2.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的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又分散,形不成体系,建设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这种商品流通状况导致了农村商品流通混乱,流通成本非常高、售后服务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假冒伪劣产品很多。
3.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村的水、电设施落后。一是电力供应紧张,电压不稳定,而且电费高,农民难以承受;二是农村有自来水的家庭很少。多是自家打井用水。因此,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中的使用率很低。另外,农村中大商场很少甚至没有,都是一些小店铺,商品种类很少。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消费。
4.消费观念和传统习惯约束了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消费结构失衡。农民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吃饭、建房;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婚嫁;最后才是家用电器、文教娱乐等其他消费。而且一些消费风俗非常不好:一是对于婚嫁大操大办,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二是人情消费大幅增长,现在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人情费用迅速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三是农村居民习惯于量入为出,很少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借贷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延缓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扩大消费。因此,要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入,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开发式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产品能否卖出去以及能否卖个好价钱,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因此,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普遍对自身的养老和健康问题非常担忧,这些担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放心去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全面启动。因此,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对于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消费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消费。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2009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快于城市增长的局面。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还无法打破,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且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欠佳,农民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等,这些都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结构也不合理。本文针对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市场体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探讨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的发展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升温来之不易。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市场的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94.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660.7元,比2003年增长了88.4%;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598.7元、211.8元、678.8元、174.0元、360.2元、314.5元和246.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80.4%、92.0%、120.1%、113.0%、121.7%、33.4%和112.4%。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以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一直是城市快于农村。2004年以来,代表农村消费市场的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趋于缩小。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4年为4.1个百分点,2005年为2.1个百分点,2006年降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也基本维持在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1-5月份,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政策作用的刺激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达到20.2%,快于城市2.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27.2%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6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一是基本生活资料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二是住房需求增长较快,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17.8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住房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楼层由平房向两层甚至多层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住房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建筑材料也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1990年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2平方米/人,2007年为12.6平方米/人,相当于1990的10.5倍。三是家庭日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快速增长并迅速普及。2007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94台、46台、26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四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特别是交通通讯开支增速明显。交通通讯消费成为农民消费新亮点,交通通讯费占农民整个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44%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0.19%。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65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为11855元,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农村消费市场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缓慢,1998-2007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比全国约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消费市场占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至2007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082.0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78年下降3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将近20年,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居民消费崇尚节俭,购物偏好低价,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低层次性,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而诸如娱乐、卫生、健康、生活品质等带有享受和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则明显不足。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现象也十分明显。反映消费结构状况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2007年达到43.1%,意味着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高达43%以上,而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45%。具体来看,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但食品开支中的肉蛋奶、副食等产品等的消费支出比例却很低;在衣着、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开支不足,且大多以低质、价廉的产品为主。另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错位以及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较大等方面,2007年中低收入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04.5元,而中高收入家庭开支则在4800元以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内部消费的不平衡。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我国农村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3,但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消费潜力很大。当前,农民消费满足率低,以家电耐用消费为例,2007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百户拥有量的68%、27%和47%。据估算,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并且,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摩托车是生产、生活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农村消费市场潜能得到开启,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然而,要真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非易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态势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整个消费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农村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一直在下降,只有个别月份有所上升,今后,这种总体趋势仍将难以改变。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上涨到4140元,年均增长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6280元上涨到13786元,年均增长14%,农村比城镇低5个百分点。并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二是持续增收难度大。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目前,全国尚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硬化路面所占比重不足50%;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还有6000-8000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2%的村庄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未普及,手机信号差,网络设施缺乏。由于生活基础设施较差,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
(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供销社日益萎缩,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现有的农村集市“乱、小、散、脏”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二是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食品流通的主渠道,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缺乏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般来说,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级市或县城,农村产品维修很不方便,制约着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五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市场成了“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假食品、假日用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严重。
(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农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其一,教育负担重。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较高,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负担明显过重。其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突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偏低,而医药费长期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统计数字显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已经占到贫困人口的50%,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些家庭的消费意愿。其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家庭养老仍是农民养老的基本形式。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这也影响了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民以及他们子女的消费需求。
(五)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一是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
二是消费习俗落后,部分消费方式不科学。一方面,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举债消费。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办婚事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两三万元,多则十来万元;在农村奢办丧事盛行,丧葬所需费用也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此外,农村招待客人离不开烟酒,据估算,农村家庭每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达2000-5000元。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水、电、路、气、房”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据测算,50亿元财政投入可以带动1000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这对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作用相当大。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手段等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村,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与标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大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实施全面扶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提高非传统农业的比重,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用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验模式,解决好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提升农村土地收益。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费用,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约有1.5到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加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增加农村商品统一配送品种;鼓励“万村千乡”承办企业利用农家店在送工业品下乡的同时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实施建设;开展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企业建设下乡产品销售网点、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支持体系。
2.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加大农村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突出重点商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集中执法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切实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力度,接受农民消费者监督,通过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1.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一方面要号召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俗;另一方面,也要号召农民由“怕花钱”向“敢花钱”、“会花钱”转变,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还要号召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教育宣传、制定新的消费政策,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2.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消费一些低质价廉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没有消费意愿。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生产质量可靠、功能单一、包装简单的商品。提高服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法制,把打假力量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个制度,支持解决60岁以下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极予以支持,在没有开展的地方要支持加快建立,支持解决60岁以上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统一政策制度,支持解决所有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J].人民网,2009-6-16
2.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 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财税改革纵论文集,2008
4.车玉明,董峻.加大农业补贴 促进农民增收[J].新华社,2008-12-29
关键词: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
近几年来,在体育消费市场上青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体育消费是在个人基本的生存消费满足之后而进行的,以追求个人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求为目标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也成为高校学生消费的时尚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愿意加入到体育消费的行列中去,大学生体育消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发展体育消费重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体育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被人称之为当今社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市场兴旺发达,消费市场的繁荣又促进体育产业向前,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良性循环。体育消费市场是体育经济的基础,是体育经济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动力。体育消费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城市的GDP,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刺激体育消费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二、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分析
1.大学生人数多,消费市场大
长春市是一座文化城市,有着很多的高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大学等。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省内的学生第一志愿大都想到长春就学。
2.体育消费方式多
当前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项目较多。直接消费有到现场买票,观看足球、篮球比赛,间接的消费有购买体育用品、购买报纸、办理健身卡进行消费。
3.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强
当前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学习不在是学生生活中的全部,健身愉乐也成为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部分。随着阳光运动在高校的进行,学生对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主动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能自觉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中去,这是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可喜的一面。
4.大学生消费项目较广泛
大学生消费的项目比较广泛,主要消费项目男生多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拓展训练,女学生主要有健美操、跑步、羽毛球、游泳。男女生体育消费有着明显的区别,女生多选一些运动强度较小,对抗性弱,不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的项目,项目大多可以起到美体健身的作用,而男生多选择一些对抗性强,强度大的体育项目。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分析
1.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
虽然大学生有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但是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理念不正确,认为体育消费就是多花钱,去高档的健身会所才是真正的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只是一时的兴趣爱好,体育消费缺乏可持续性。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认知水平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理念,逐渐提高体育消费水平。使大学生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
2.加强高校体育消费产品开发
加强对适合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产品的开发,要根据消费群体年龄、性别、需求的特点,开发出多种消费项目,以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要。
3.高校要为学生消费提供支持
高校要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在周末与节假日延长体育健身场馆的使用时间,满足学生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要不断进行体育消费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四、小结
大学生体育消费有着广泛的市场,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真正的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遵循市场规律,统筹计划,合理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产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风气,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的精神,并创造优良的体育消费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小强,张卫军.陕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02).
[2]程新英.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2).
[3]邓正富.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0(02).
[4]王亚琼.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摘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也逐渐提升,即便是小城镇家庭,消费层次也发生了改变。文章就市场经济背景下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育消费;现状
一、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其主要包括用于购买运动器材、体育服装;购买体育书报、期刊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表演、体育赛事等所进行的观赏型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的健身训练、体育活动、体育健康与医疗等参与型消费支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样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的身体健康需求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二、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
(一)总消费水平比较低
从某地的体育消费调查研究中发现,在2000 年时,某地的小城镇家庭消费有百分之六十七的体育经费支出,但是消费水平总体还比较低。2002年使用于体育消费的水平达到了达328.83 元/户。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家庭消费支出水平越来越高,直到2003 年时,每人每年的体育消费支出达到将近伍佰元。从恩格尔定律中看出,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越少的家庭,在进行食物购买的消费能力比较高,占据的比例也比较大。在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下,文化娱乐、体育消费等方面支出水平逐渐提高。在进行某省的体育消费支出研究中发现,经费支出水平是受到省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如果某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农业大省,那么居民在精神消费上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如果体育消费水平属于高层次消费时,居民拥有了一定经济收入,这个时候的高层次消费水平才会逐渐提升。
(二)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单一
体育消费结构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者支出的各种资费比例,这个比例是可以准确的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层次的。某省的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看,观赏性类型的体育消费占据了百分之十。导致这一因素出现的原因是,一方面因为运动服装、运转球鞋等实物消费效用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城镇居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基于运动实物经济发展为主,实物消费达到了百分之八十,这其中还不包含运动器材。
(三)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受性别差异和年龄段的影响明显
在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中,性别消费出现了差异,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消费影响比较大。一般而言,女性比较注重参与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而大多男性比较倾向于观赏性消费以及博弈性消费中。从调查中看出,女性在25 岁到35 岁之间的年纪,她们锻炼时间比较少,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工作和家庭因素影响导致。而45 岁以上的女性消费人群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她们是消费的主力军。小孩儿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基于兴趣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从中可以得知,45岁以上的群体是主要消费群体。她们的消费目的是锻炼身体,购买的体育器材也是因为兴趣为主。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时,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更加注重身体娱乐享受。
(四)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存在多层次和文化结构的不平衡性
从最新的资料调查得知,某省进行的观赏性消费以及实物消费比例较高的群体,主要是一些注重文化消费的群体。一般是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消费比较多。农民和打工的群体中消费水平相对就低一些。农民对于体育消费,他们习惯将其和劳动结合在一起,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他们对于观赏性消费是不热衷的。加之,不同的家庭里,有着不同的文化结构,有的是公务员之家庭,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以及工人家庭等等。人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消费价值观。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实物消费达到百分之八十,观赏性消费达到百分之二十。
三、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撑力度,正确指引居民体育消费要使用现代宣传手段,正确引导居民,科学进行宣传。可以借助全身健身计划纲领执行,鼓动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使得全民身心健康,从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要树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提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质量。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消费理念。个人家庭的体育投入水平也要有所提高,这是当前体育消费水平一大标志。
(二)加大体育管建设
当政府明确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之后,可以加大力度进行体育社区建设,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一大表现。可以打造出合适社区需求的体育场所,保障居民的活动区体育功能齐全,健身器材健全。使得居民的身体锻炼需求,从家庭单元投入模式逐渐过渡到个人多元化投资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需要利用法制市场,进行法规划管理,使得体育场设施建设工作得以落实,也使得体育场使用效率提高。体育场馆可以选择低收费或者是不收费的开放方式,进一步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不健全矛盾出现。使得学校体育资源成为居民健身和娱乐之重要场所,从而凸显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三)发挥出主导地位
当人们消费欲望具备之后,会刺激市场的发展,使得一些较高科技的体育消费服务出现。为了提高社会体育消费发展水平,为了正确引导人们消费。体育消费需要和精神文化挂钩上。人们借助体育消费得到了身心愉悦,得到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的满足,这样的投资看成是有回报之行为。为了提升体育消费水平,为了保障服务质量,小城镇体育消费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合法权益维护,在保障体育市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逐渐提升体育服务质量,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快速提升,人们在进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体育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我国政府应该正确引导体育消费,在满足人们身体锻炼的同时,提升人们精神享受。
课题项目:
课题编号:LYHX2012039。
课题名称:关于辽宁省家庭体育发展现状及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喜,夏美燕.社会分层视角下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20期.
[2]武昌桥,李小进.家庭体育.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的新需求[J].四川体育科学,2012年第1期.
[3]于益民.对我国城市家庭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探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年第7期.
[4]崔云霞.21世纪家庭体育的特征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第15期.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教师体育教师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生.发展“参与型”体育产业市场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