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煤炭企业亦是如此,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具有长远性的,既是企业员工个人价值的体现,又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煤炭企业进行适当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1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
在当今市场环境中,煤炭企业不仅仅面临着国内的竞争和压力,还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为煤炭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煤炭企业需要具有更为强大的综合实力。人才战略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市场经济中,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固然是竞争获胜的重要因素,而专业化的人才则是重中之重。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既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技术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熟练的一线人才,那么,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企业内部所蕴含的人才储备通过合理的规划而发挥最大优势成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重点。做好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促进煤炭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合理化,发挥专业人才优势,获得更多的竞争力量。因此,在煤炭企业内部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促进企业形成更好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1.2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促进员工价值的体现
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使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获得最大化体现,才能最终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煤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实质上为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以企业员工的优势为基础,针对员工的优势进行岗位的分配,使每一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员工的价值。员工的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煤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秉承着对企业员工负责,对企业员工的发展负责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突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员工的主体性,使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人性化特征。
1.3有利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员工在企业中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员工发展的基础。这种对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自我价值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避免了人才的流失。同时,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于煤炭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是发展的基础,合理的规划与分配能有效激发每一位员工的能力,为企业员工的发展奠定基础。总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进行有效地保证了企业人才基础的稳定性,为企业人才组成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保证,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可能。
2优化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有着特殊性,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的眼光,积极地利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优势,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合理的方案。
2.1以信息化为基础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所固有的特性,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信息的价值不断提升,同时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在逐渐增多,煤炭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就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不断地对现有信息进行整合,发觉更多的未知信息,发挥信息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优势。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内部人力资源现状,也可以对人才市场的人才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进行科学化的人才分配,最终促进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2.2突出“人性化”
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本身就是针对“人”的一项工作,不管是对人才的引入,还是对人才的分配,其对象都是“人”,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个属性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就需要以人性为基础,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进行。在当今社会中,人性化体现在不同的角落,既包括教育领域、生活领域,也容纳生产领域,只要有人参与的领域,就需要对人性化的尊重。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人性化”,以从每个员工的优势出发,以优势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这既是对每一个员工的负责,也是对企业发展负责。
2.3维持供给与需求平衡
人才的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平衡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得以进行的基础。在煤炭企业中,只有在人才的需求与人才的引入之间形成一种协调的关系,才能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进行。受煤炭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岗位中需要不同的人才,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健全的人才配备,换言之,企业的人才储备量需要呈现一种相对饱和的状态。随着煤炭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人才的供给与人才的需求之间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人才的相对饱和是煤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最佳状态。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性,就必须保证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外部所提供的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关系。
2.4强化监督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优秀的人才的聚拢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企业为获得优秀的人才的投资就形成所谓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并盈利的关键。只有控制好成本,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企业在获取优秀人力资源的同时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概念概述及现状
1、概念概述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这一概念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为人力资源成本的研究明确了对象。人力资源成本包括获得、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招募、选择、录用和安置所录用的员工时所发生的费用。第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主要是指为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岗位和技能培训,以使他们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业务知识。第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奖励成本、维持成本、调剂成本等。第四,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指保障员工在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时企业所支付的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劳动事故保障等费用。第五,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由于员工由于各种原因离职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空职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补偿成本等。
2、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但与发达国际及我国境内存在的外资企业相比,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机构设置冗繁重复。机构的精简性与效率性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色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政企不分以及传统模式化的影响,企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设置符合自身需求的部门机构,只是追随普遍接受的管理框架,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没有创新。第二,激励制度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但大部分企业对合理激励员工成长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现有的激励制度并没有使职工具有积极性和追求,企业如不能切实把握员工合理诉求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此外,由于机构设置及合理激励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的劳动力流失、企业福利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以及员工凝聚力下降等等也是困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问题。
二、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合理预算成本限额,严格按限额开支,通过实际开支与预算限额的比较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生产目标。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保持适当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实行效率化、标准化管理,对员工实行量化管理和考核等;按照标准化形式加以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加以控制。第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是企业在做出一项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成本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也越来越大。如果能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对于企业盈利的提高会有显著的效果。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合理配置企业资金,制定良好的奖励政策,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提升经济效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虽然一些企业试图学习和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还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摆脱陈旧管理方式的影响,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陈旧。大部分企业不能制定有效的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配套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规划,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精中在产品的成产及仓储运输销售等成本的降低上,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还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企业资金的不合理配置。
2、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全面检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基础,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切入点,内容包括工资规划、补充规划、晋升规划等,基本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人事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现在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员工的培训、激励不够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该项成本难以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现象
企业追求人才高学历已成为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一种趋势,比如一些企业不是根据岗位需要,而是一律对聘用人员要求高学历,对一些较为简单易操作的工作岗位却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不仅造成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而且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有些企业在聘用高学历人才上,把关并不严格,有些高薪聘用的员工并不能创造出与其薪金相对应的价值。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保持知识型员工稳定性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资源优势的发挥无论对于企业单位或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往往是推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知识型员工普遍对自身的发展较为重视,并且有着较高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旦所处单位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很容易出现跳槽现象,具有着不稳定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加强知识管理的应用,通过满足员工知识扩充与提升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自我提升与发展空间,能够更好的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型员工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满足员工需求的必要条件
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员工的激励模式往往是采取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结合职位晋升等方式的激励,而新时期的知识型员工往往有着较高的修养和明确的价值观追求,一般的物质奖励难以对他们起到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知识型员工在需求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对于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视,因此必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知识管理的措施,为员工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以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是增强知识资源共享性的有效途径
知识资源对于单个人而言往往是有限的,而如能够加强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其所能形成力量将会十分巨大,而由于当代年轻人合作观念与意识普遍不高,对于知识的共享更是缺乏效率,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知识资源仅在人的头脑中“储存”,应用效率十分有限,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加入知识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员工个体之间的交流,并逐渐形成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参与共享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并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
二、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主要应用途径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首先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对员工的知识资源进行调查、了解以及整合分析,从而了解现有知识资源的结构以及与现有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的适应性,从而更准确的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案,指导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利于自身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实现对员工知识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利用,另一方面也通过管理策略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知识结构的欠缺部分进行补充,实现员工的知识提升,并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性。
(二)立足知识管理,完善招聘环节
招聘环节是人才引入的关键环节,通过招聘环节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将以人才为载体的新知识吸收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当中,提升企事业单位自身的知识软实力,但相对的如招聘环节把握不好,聘用员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也会导致自身资源的浪费。因此,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还应以知识管理作为出发点,对招聘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将所招聘人才按照条件划分为知识型和经验型两大类,前者以应届大学生为主,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思维活跃,富有激情,知识创新能力往往较强,但存在着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需要花费较多资源及精力进行培养。经验型人才一般以因各种原因脱离原工作单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为主,他们的工作经验是最为宝贵的隐形知识财富,可以更快创造价值,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知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针对两种人才的优缺点,及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招聘渠道弥补自身知识整体结构中的短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知识管理优化培训机制
培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培训也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要结合知识管理的视角,以知识的全面提升,以及知识价值的充分发挥作为目标,优化培训机制。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培训有效的弥补员工知识结构中的不足,丰富员工的知识储备,提高员工个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员工互助学习培训机制的运用,整合员工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将这些隐性知识作为培训的内容,提高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的知识、经验、技术的水平。
(四)融入知识管理理念,完善激励制度
工作经验及技巧这类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员工个人的宝贵财富,一些员工担心知识共享会威胁自身的待遇与地位,往往不愿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建设当中,将知识贡献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员工的待遇与自身利益挂钩,给与物质及荣誉等方面的奖励,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的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共享、激励、在创新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员工个体及整个队伍的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提高激励制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人力资源管理也从无到有,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的浪潮更是把人才放到各类竞争力的顶端,而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也使得每个企业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基础。但量,相对于国外企业成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我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乃至体制显然必须尽快改进。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较后者更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事管理的职能予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传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从单纯的业务管理、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订人力资源的规划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第二个重要的区别是前者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更注重对其的开发,因而更具有主动性。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持续教育越来越重视,培训和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从一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一般文化知识到新知识、新技术,从企业文化到个人发展规划,无所不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达到对员工的有效使用。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第三个区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组织的生产效益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根本任务就是用最少的人力投入来实现组织上的目标,即通过职务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组织所需最少的人力数量和最低的人员标准,通过招聘与录用规范,控制招募成本,为组织创造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第四个区别在于前者对员工管理较多地体现出人本化。现代人力资源主流视员工为“社会人”,它不同于人事管理视员工为“经济人”,人力资源管理认为,组织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的致命伤。按照规律,企业在扩张期内往往招聘全额的员工,而在不景气的时候裁员。期间,企业一般保持一定的优胜劣汰率,以激励员工,并保证人才规划的弹性。但国有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为了稳定,它吸纳了很多人员,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些负担沉重的国企必须卸下包袱装上阵,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
另外,企业应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一般认为员工的流动淘汰率低于2%是企业的“死亡线”,高于2%企业才能生存,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都处在一种激活状态。
三、加强对各层次员工的在岗培训
为了达到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培训目标,企业的职工培训必须划分清晰的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及其工作性质确定对其培训的目标和深度。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职工的劳动技能的再培训和思维方式转变的教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根据这样的现状,可将培训划分为五个层次。
(1)知识更新企业的各级员工的知识必须及时进行更新,企业才会出现新的生机。(2)能力培养企业的职工培训往往走过场,并不注重实效,有的单位的培训甚至出现“报名挺踊跃,培训没人去,考核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在职工培训后不去考核职工通过培训能力提高多少,技能改进多少,业绩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去片面追求试卷考核的合格率造成的。(3)思维变革着重培训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性。企业职工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师傅带徒弟,徒弟成师傅”的循环中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结果制约了职工的创造力。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职工接受各种经验,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职工的内在潜质。(4)观念转化通过对职工的培训,帮助职工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比建立新的观念更重要。(5)心理调整这是培训的最高境界,它着重研究个体心理,试图通过培训的手段改变职工的自我认识,从而协调职工与工作、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也就是培养职工的适应性。国企职工那种“干部能上不能下,工资可增不可减”的心态要通过培训加以调整,从而确立良好的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机制。
四、建立规范的职工技能评测体系和奖励制度
(1)考核应有明确、统一、固定的评价标准,参与测评的人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统一的标准环境中参加考核,只有这洋的考核才具有实际意义。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企业中构建良好的竞争机制,发现每个人的潜质,如果通过考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考核测评工作就是徒劳。(2)必须以被考核人具体业务工作为基础,扬弃不健康的个人感彩,允许被考核人进行自我评价和申诉。因为工作性质的差异,有些工作难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核,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就必须以被考核人所做的具体工作为根本进行科学考核,切莫以个人感情为依据,以免伤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3)考核应有连续性,并将考核结果与必要的奖惩挂钩。考核本身并不是任务的终结,通过考核既摸清了职工的现有技能水平,又可以为企业领导提供一种奖励依据。一方面考核应具有连续性,只有这样,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机制才能建立起来,如果全凭领导意志,忽考忽停,势必影响职工潜质的发挥,另一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应该不失时机对考核中的优胜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借以激发其继续保持优势的热情。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 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方案;中国石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27
[中图分类号] F270.7;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47- 0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进入“共享时代”,绝大多数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共享服务模式进行企业管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型计算架构的形成,共享无疑是实现企业转型的助推器。
而中国石油在近期人事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球人事共享服务研究,并择机开展试点”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中国石油已经深刻认识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且已开始共享服务规划工作。同时,中国石油要实现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需要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作为支撑,而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国石油这种特大型企业,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和跨区域专业化服务,更好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人事工作效率。因此,HR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HR共享服务中心概念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Human Resource Shared Services Center,HRSSC)是指一个企业因实施共享服务模式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为企业所有的业务单元提供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服务,并由接受其服务的业务单元按享受服务的数量支付服务费。通过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可以为整个企业提供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能够有效地减少事务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占的比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由人力资源事务工作向人力资源规划、公司战略支持等方向转移,从而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定位,使之与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规划紧密衔接,支持企业长远战略的发展。
2 HR共享服务最佳实践分析
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很多大型公司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人事共享服务中心,并已经取得实效。本文选取IBM公司、宝钢集团作为最佳实践代表进行详细分析。
2.1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20世纪90年代,IBM公司在面临破产情况下,提出了业务模式转型。在人力资源方面,HR人员多而分散,且拥有多个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员利用率和技术使用率较低。另外,人力资源管理层级多,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各地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也相对不规范。基于此,公司从2001年开始建设人事共享服务中心,2007年基本完成全球业务整合。
IBM公司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实施范围主要包括薪酬福利及时间管理、工资管理、员工费用管理、离职及离职金结算管理、员工信息管理五大人事业务。
在实施共享服务过程中,IBM公司采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3D模型”,重点对所有员工进行了细分和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加强员工自助服务系统建设,将人力资源服务人员从琐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IBM人事共享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降低约57%,人力资源管理端到端业务处理平均时间减少40%以上,全球客户满意度提升加倍。
2.2 上海宝钢集团
宝钢推进人事共享服务,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宝钢管理变革的步伐,人力资源体系必须同步变革;二是宝钢30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化建设以及积累的经验为共享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2007年投入运行的“全流程、全覆盖、全在线”e-HR系统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提供了平台保障。2009年宝钢拉开了建设人事共享服务中心的序幕。
宝钢将直接面向员工、容易由分散转向集中,容易标准化,相对同质等执行性业务归入共享服务中心内进行统一服务。在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初期,先以劳动用工、薪酬发放、社保福利和信息管理4大类22项业务作为标准服务内容进行覆盖。并根据不同用户群,采用了集中和驻点相结合的共享服务模式。
宝钢人事共享服务效果已逐步显现:①将直接面向员工的人力资源相关工作进行了集中、整合,打通了各单位间的资源共享通道,发挥了规模效应。②通过区域驻点服务提供员工入离职办理等项目,为员工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员工满意度大幅提升。
3 中国石油建设HR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建设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3.1.1 优化管控模式的有效手段
共享服务的业务具有集中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远程化特点,业务流程高效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专业化分工,总部作为“人力资源领域专家”角色,可以更好地为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献计献策,真正发挥人力资源战略合作伙伴的作用;同时,共享服务可以有效支持中国石油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加强总部集中统一管理能力,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
3.1.2 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
咨询机构统计数据显示,通常一个企业实施人事共享服务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人事工作效率平均提高17%。尤其是到了成熟阶段,由于其业务高度集中化和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成本平均可降低23%,人事工作效率平均可提高32%。因此,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应是降本增效的一剂良药。
3.1.3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共享服务通过其标准化的流程、扁平化的管理、极快的响应速度,可以为企业提供规范快捷的人力资源服务,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业务部门及员工的满意度。因此,对于中国石油这样庞大的集团企业,共享服务更易产生规模化效应,其效益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
3.2 建设共享服务的可行性
3.2.1 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作为支撑
中国石油于2009年建成了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有效支持中国石油实现跨区域、跨业务板块的专业化服务,推动组织变革和转型。像壳牌石油等国际先进企业均借助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
3.2.2 人事业务逐步实现统一化和流程化管理
尤其是纳入系统管理的业务实现了统一化和流程化处理。比如对于工资核算与发放这种在所有下属企业都会涉及的常规业务,通过系统集中统一处理,这类业务可以首先考虑纳入HR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管理。
3.2.3 人事业务数据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近两年,中国石油通过人事档案审查以及系统数据核查,人事业务数据逐步规范和统一,各类数据质量逐年提高,为共享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据基础平台。
3.2.4 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共享服务管理模式
中国石油在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上提出了建设全球共享服务中心的设想,同时,部分下属企业已经开始了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尝试。
4 中国石油HR共享服务建设方案分析
4.1 组织模式分析
中国石油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模式可以在借鉴金三角模型的基础上,将总部人事部定位为人力资源领域专家角色,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制度的制定等;各企事业单位的机关人事部门定位为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角色,主要负责与企业一起制订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实施绩效管理等;将企事业单位二级机关及基层单位的事务性人事工作及相应人员逐步剥离出来,统一纳入集中的人事共享中心管理。
4.2 共享业务分析
针对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从战略、管理和执行3个层面全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共梳理出人力资源管理职责474项,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执行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结合适合共享服务业务的特点,从集中化、标准化、批量化、远程化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120项业务适合纳入共享服务中心处理(见图1)。
4.3 建设模式分析
通过对中国石油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际共享服务最佳实践的研究,中国石油适合按照“区域模式”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因为:
(1)多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都采用区域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模式,有先进经验可借鉴。
(2)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发挥区域共享优势,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3)提供现场服务比较方便,响应速度快,且节省费用。
(4)易于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利于基层人事管理人员向共享服务中心转移。
4.4 实施策略分析
中国石油规模庞大,下属企业众多,地域分布分散,业务复杂度高,宜“分步走”,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策略,分4个阶段建设。
第一阶段,可以选取海外区域、在京单位和一家大型企业作为试点,先行建设企业共享服务中心;
第二阶段,推广重点大型企业共享中心建设,比如长庆油田等,以及全部在京单位的共享服务推广;
第三阶段,以建成的大型企业人事共享服务中心为依托,辐射性建设其所在区域的共享服务中心;
第四阶段,进行区域整合,逐步建成集团公司集中统一的人事共享服务中心。
5 中国石油构建HR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议
5.1 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做好变革管理
HR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就是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具有共性的事务性业务从传统的分散组织中剥离出来,集中到HR共享服务中心处理的过程,是一个较大的组织和管理变革,因此必定会引起员工乃至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给予正确的战略决策以及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做好变革管理。
5.2 系统优化与共享服务实施同步进行
根据最佳实践研究分析,不同企业可以结合自己所处的阶段及特点,采取不同的共享服务实施路径。目前,中国石油已经拥有了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应用持续深入,系统功能持续优化。因此,人事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可以与系统提升并举,两者共同推进。
5.3 建立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机制
HR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国石油应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同步考虑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运营服务目标、绩效考核体系、问题协调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