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专业描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在西方管理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并且俨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趋势。然而,其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却尚在起步,相关成型的案例参考也较少。这点与当下我国旅游专业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现状,急切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强化理论运用的情况相互矛盾。从整体上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可选用的案例数量有限,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数量不足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案例分分析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众所周知,案例分析法在旅游管理上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旅游管理案例也正在推广,尚未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面的影响,导致可选择并运用到相关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数量少之又少,可以参考的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基本旅游管理类书籍、教材以及少部分的网络案例材料。这对于当下旅游管理专业相对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在为数不多的案例选择中,还存在案例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滥竽充数的案例,一旦被搬上课堂,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而且也极大程度地损害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以当下人人都可接触的网络案例来说,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大多以描述性为主,对案例的解读,以及相关案例背景介绍等内容都不够详实。学生在接触并学习这些案例过程中,很容易对其进行误判。除了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具有资源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外,相关旅游管理教材上所记录的案例同样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旅游管理是一门与时代联系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内容,然而教师可选择的参考教材十分有限,尽管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内容规范、材料完整,然而其大部分是以前的案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案例老化现象。对于此类案例,规范度足够,实用价值却并不高。由此可见,案例资源的缺乏以及案例质量的良莠不齐,是旅游管理课堂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大阻碍。
(二)对旅游管理案例的整理欠缺,造成大量案例的错失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生动、优秀的案例。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些案例的疏于整理和归类,导致大量优秀的案例被浪费和错失,未能及时地被搬到教学课堂中去。同时,我国各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也客观造成一些优秀的案例难以被有效的分享和共用,是旅游管理案例相关图库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但取到的成效却未能得以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几点思考
在认清旅游管理专业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之后,作者针对性地提出四点解决策略:
(一)加强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从上述分析得知,案例数量不足,质量不齐是当期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课堂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此,要强化对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审定相关旅游案例资源,并做到统一入库,已备查询。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考虑创建专门的旅游管理案例相关杂志,广泛向社会征集丰富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二)加强案例资源的分享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案例资源库的效用,同时降低资源库建设成本,故提倡对案例资源库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一来,既为那些原本资源丰富的院校获得更多、更全的案例资源,又能让那些资源相对短缺的院校也能获得平等的资源共享机会。不仅如此,推行案例资源共享策略,还能促进案例资源库的更新换代,使其更具有时效性,进而提升案例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不断丰富视听案例
有效的结合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是当前教学的流行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而视听类案例资料是实施旅游管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多角度、多渠道增加多媒体案例资源,不断丰富视听类型案例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课程知识。
三、总结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一、理论基础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构造一个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每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比较,按照标度理论,得到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度并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得到各层次要素对上层次要素的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重向量。此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①构造比较判断矩阵A。②将A的各列归一化处理。③求A各行元素之和Wi。④对Wj归一化处理。⑤根据A・W=λmax・W,求出最大特征根。⑥一致性检验。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用模糊理论和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进行深入和客观地描述。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模糊评价模型的设计可分为七个步骤:①定义指标集U。②根据层次分析法定义权重集W。③定义评语集V。④定义合成算子・为矩阵间的乘运算。⑤定义模糊关系矩阵R。⑥定义确定评语的原则。⑦根据定义计算评价结果S=W・R,确定评语。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工作是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构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应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评价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价系统。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可以把实践教学系统分成受动、驱动、保障三个评价层次,因此可以把实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分成学生学习绩效、教师教学绩效和实践教学管理三个一级指标。立足于对当前实践教学绩效现状的认识和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构建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
三、实证研究
(一)定义评价指标集U
首先,定义一级指标层评价指标U=(U1,U2,U3),其中U1为学生学习绩效;U2为教师教学绩效;U3为实践教学管理绩效。然后,定义二级指标层评价指标集Ui=(Ui1,Ui2,…,Uik),(i=1,2,3)。例如U1=(U11,U12,U13)其中,U11=学习态度;U12=学习纪律;U13=学习效果。
(二)定义权重集W
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间权重。首先根据调查访谈,综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获得指标间重要性比较数据,采用1-9标度法构造一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2)
然后对判断矩阵作归一化处理,求其各行元素之和,再作归一化处理得到Wi={0.681,0.201,0.118},即一级指标层评价指标U1,U2,U3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681、0.201和0.118。根据A・W=λmax・W计算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3.026,CI=λmax-N/N-1=0.0128,CR=CI/RI=0.0247。由于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说明指标权重系数是可以接受的。同样按照以上步骤,计算得出其它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学生学习绩效的权重集为(0.229,0.353,0.418);教师教学绩效的权重集为(0.104,0.327,0.289,0.280);教学管理绩效的权重集为(0.336,0.302,0.362)。(见表1)
(三)定义评语集V
笔者将评价等级分为五级,定义评语集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表示实践教学绩效水平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
(四)实践教学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向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统计各指标在评价等级V上的数量所占比例,从而确定模糊关系评价矩阵R。例如在“学习态度”这一指标的统计中,选择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有5人、18人、20人、5人和2人,则该项指标的模糊统计结果为(0.10,0.36,0.40,0.10,0.04)。同样获得其余各二级指标的模糊统计结果,并将这三个指标汇总,得到学生学习绩效模糊评价矩阵。
运用评价模型S=W・R,计算得到学生学习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1=(0.134,0.315,0.331,0.185,0.035)。同样获得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结果S2和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结果S3。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首先确定一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
然后根据评价模S=W・R,由已知的一级指标权重集Wi=(0.681,0.201,0.118),计算得到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0.132,0.314,0.319,0.203,0.032]。由于S向量中第三项数值最高,因此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按加权平均的原则,如果对评语集赋值V=(90,80,70,60,50),则由C=S・VT可以算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评分:C=90×0.132+80×0.314+70×0.319+60×0.203+50×0.032=73.03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对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因此,依据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各维度的评价结果,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进行具体和深入地分析,提出提高绩效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学生学习绩效这个维度上,对“学习纪律”的评价为较好,而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该专业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但是学习情感与学习效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学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二)努力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师教学绩效这个维度上,除了“教学氛围”的评价是一般以外,其余指标的评价均为较好。这表明该课程教师授课准备比较充分,具备较好的工作责任心,需要改进的方向是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今后老师应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多花工夫,因材施教,努力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三)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在实践教学管理这个维度上,对“管理流程”和“教学条件”这两个指标的评价较好,对“课程设置”这个指标的评价为一般。表明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条件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课程设置”这个指标则有待改进。今后应结合旅游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邀请专家过来现场指导和派遣教师出去学习访问的方式,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属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案例,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它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研究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是旅游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所有案例均是现实旅游企业经营中己经发生的事实。正如格柯所分析的,“案例,就是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境,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等都在其中有所显现。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正的和具体的事例,促进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1]可见案例必须是实际生活中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的真实情况,并包含有提供解决问题必需的各种细节,学生必须充当某个角色,亲自解决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像一位旅游企业管理经营者那样,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制定适宜的对策。然而在我国的诸多旅游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企业管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管理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务技能。
(二)案例教学法的训练性
案例教学虽然也传授知识,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运作,以及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课程任务,并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市场与环境分析调查;在小组讨论和课题讨论会上,要描述并解释自己的项目,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个过程,无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阶梯。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旅游企业管理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管理角色和服务角色中,处理一件件旅游企业管理实务。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找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给学生创造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借助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其根本意义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虽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安排什么样的案例,怎么样组织学生对案例加以分析都由教师来确定,但案例教学毕竟不同于讲授式教学,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并同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每一个案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这就迫使学生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公式去处理若干个不同的案例,必须用特殊的方法处理不同的个案,因此,案例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片新天地。
(四)案例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以案例作为载体,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参与性很强。为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和编写,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解答疑惑,教师必须查找资料,认真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选择案例或编写案例的过程,对教师本身而言,也是一次充实自己的机会,从教与学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
(五)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叙述某个人或团体面临决策或困境之角色和环境中,调查事件的事实背景、价值观、需做的决策,并将所学到的旅游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由于案例教学面对不同的对象,迫使学生不停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且时刻准备着去迎接新的案例考验,因而他们不可能满足己获得的知识,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将理论知识寓于实际中,从而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且能创新的人才途径之一,值得提倡。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实施,对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决策以及协同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
(六)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所学习到的是零碎的知识,不能提供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同时,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调查研究及综合决策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管理人才,在教学上仍需补充其他方法。
二.旅游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己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旅游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案例数量不足
过去我国的旅游企业管理教学多直接采用国外案例。由于国外企业的制度背景、文化背景与中国有很大区别,案例的实用性较差,学生缺乏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的了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学案例的本土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管理科学院都先后面向全国征集案例,建立案例库,收集了上千个成功企业的实证研究案例。这些工作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旅游教学案例数量不足、现实亲合度不够、通用性差的现状,但从总体上讲,旅游教学案例数量严重不足的境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仅有的几本企业管理案例教材和网上的少量案例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
(二)案例选取的质量不高
目前课堂上进行的案例讨论很少能真正达到其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感并不强,主要原因是案例选取的质量不高。许多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以国际案例为主,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旅游管理情况。但是,学生认为这些取自国外、直接翻译的案例,未能反映中国的实际,应考虑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结合,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国内的案例,对外国案例学习起来缺乏动力,加之英文材料太难,案例学习有一定困难,这样就给案例选择造成更大的挑战。而国内的案例本来就少,更多的案例取自国内各种媒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例。目前虽然国内各高校己经自己编著了案例教材,但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企业变化的实际。
(三)教师获取案例的渠道不畅
教师对案例的获取渠道存在问题,加之又不清楚该如何写作案例及案例分析。这是目前国内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致于一些教师误将举例当作案例,因此出现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个例子当作案例使用的问题。
(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没有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很少或根本不积极进行阅读和理论理解,这可能与教师做讲座的教学方法不够新颖,不善于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有关[2]。因此,必须改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上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和选择工作
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应付未来需要的应用知识呢?作为实践之浓缩的案例教学己成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比如哈佛的MBA生每年要分析800-1000个案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处理2-3个案例。这样高密度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获益匪浅。而我国组织案例教学的困境在于科学、详尽地反映中国旅游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类似新闻报道的案例称不上有研究,因此案例的收集、编写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关键是为了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一个案例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也可以
引进现成的优秀的旅游管理案例,还可以自行编写,而且案例的收集和编写也是高校教材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对教师的要求
1. 案例教学是对旅游管理中客观情景的分析,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应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的体会,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才能很好的把握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巧妙的结合,更有说服力和启发力。由于管理是特别注重实践的,管理的理论基于实践才能发展,才有意义。所以西方为了培养出理想的师资队伍,旅游学院一般都与酒店、旅行社保持着密切联系。教师经常到旅游企业从事顾问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教学案例。而国内的相当多旅游师资本身就没有系统地学过旅游管理,很多是从相近学科转行过来的。这些师资往往缺乏微观,也就是实践这一环节,有相当一部分人毫无酒店或旅行社实际运作的经验。这些从未下过海的“游泳教练,怎能教会别人游泳呢”]。
2.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评判和仲裁,而是引导和提示。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重点发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发言同学的意见、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予以补充,集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使案例更完善、更全面,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不要过分干预学生的发言和评论学生的观点,而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偏向,控制课堂秩序,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本科专科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对本科生可选择分析'问题)型案例,这类案例是综合性、跨学科的。案例的描述中隐含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理出头绪,拟定方案,权衡决策,培养学生综合的管理能力。对专科生可选择描述型案例和技能型案例,这些案例多展现某种成型的方案,要求学生以所学的理论为依据对案例进行评审、论证,分析其中利弊,以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
(四)把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习结合起来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在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外,都有一段时间的实习。由于实习阶段完全脱离了课堂,一些学生对身边发生的实际事例缺乏观察力,要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做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身边实际事例和学习别人处理问题的方法,自行编写案例,使学生的实习阶段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化”、旅游企业的“移动互联化”、旅游信息的“新媒体化”等特征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思维陈旧、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整合现有教材资源,编制旅游管理新教材;构建“旅游+”思维下的新课程体系及建立以“慕课”、“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等破解路径。
关键词:
新常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破解
一、引言
1978年,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立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拉开了序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以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的高等院校和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依托的涵盖中等职业人才、高等职业人才、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方位、深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产业输送大量一线服务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5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83所,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的普通高等院校1075所,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789所。2015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257人,毕业201人,在校947人。旅游相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1619人,毕业1298人,在校4029人[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共2000余所,旅游教育规模名列世界前茅;另一方面,理论陈旧、观念落后、人才培养同质化等“老问题”与行业加速变革的“新形势”矛盾突出[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迫切需要变革。所谓新常态,就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样,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业面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需求多元化分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旅游发展新常态[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旅游产业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新常态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须顺应旅游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因此反思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破解路径成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二、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新特点
(一)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化”
业态是企业形态的简称,它是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业态竞争是流通企业利用业态的变化争夺市场、争夺消费者的行为。旅游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在空间维上,首先应该界定旅游产业的业种(包括业种内部的行业)范围,并探讨其结构的合理性和高级化程度;在时间维上,它既包括对旅游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存状态的基本认识,也包括对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预测,是包含了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的一个多维复合性概念[4]。旅游新业态的“新”是指与旅游传统业态相比,由于旅游市场规模变化、需求改变、技术手段更新等,导致旅游资源聚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融合而发展出来的旅游电子商务、医疗旅游、毕业旅游、分时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它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一种体现。
(二)旅游企业的“移动互联化”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O2O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引领行业的新商务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OTA(旅游在线服务运营商)企业应运而生,加之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快捷性”、“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游客出行选择OTA进行预订,2015年手机旅行预订以198.6%的年度用户增长率领跑移动商务类应用,手机网购、手机支付等应用的用户增长均超过60%以上,进一步证实旅游企业的“移动互联化”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亦是旅游新常态的典型特征。
(三)旅游信息的“新媒体化”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产生,旅游信息的传播渠道打破了局限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等现状,“新媒体”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新媒体”背景下,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景区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获取景区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新媒体也是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微博微信不仅可以即时了解景区各景点的人流量信息,更可扫码获取景点的语音讲解,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三、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呈现出的新特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其适应,然而纵观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不难发现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陈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新变化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教材相对陈旧,缺乏统一的规划,拼接随意,内容上交叉重复现象严重[5]。如《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营销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交通学》等,涉及了几乎相同的内容。另外,教材涉及的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较差,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尤其是《概论》类的教材,谢彦君曾指出:“当前的多数旅游概论课程,不能不说是一个浅薄知识的大杂烩”[6]。最后,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当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旅游出行预订主要方式的今天,大部分《旅游营销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媒体营销的阶段,显然是无法满足行业发展新变化的。
(二)思维陈旧,无法适应产业变革的新需求
多数教师上课仍采用“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问题”的线性思维模式。即用直线的、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沿着一定的线性轨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就旅游谈旅游,以不变应万变、严重缺乏创新的教育思维是无法适应产业变革新需求的。
(三)方法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它是以教师讲述、讲解、讲演为主要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有利于掌握教学进度,简便易行。但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其思考与表达能力。显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变。
四、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破解路径
(一)整合现有教材资源,编制旅游管理新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种类繁多,但缺乏权威性、指导性的教材体系。要打破教材滞后行业的现状,要由行业专家组建团队编制旅游管理新教材体系,所谓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体系中应增加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旅游电子商务》、《奖励旅游概论》等新领域专业教材,让教材紧跟行业的步伐,增强与行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减少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旅游教材中要与时俱进的增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案例,让传统教材的内容贴近产业,真正为产业所用。
(二)构建“旅游+”思维下的新课程体系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跨界融合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旅游新常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具备“旅游+”的新思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和“服务”属性。因此,“旅游+”的本质是服务!即通过“旅游+”,把旅游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流程等,渗透融入到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行业和领域,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价值提高,从而既增加了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又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旅游+”思维下的课程体系应由“基础部分”、“外延部分”和“实操部分”三个板块构成。其中,“基础部分”的课程主要是理论知识,如《旅游学概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外延部分”的课程主要以发挥旅游业的联通作用为核心,迎合旅游业发展的新需求,开展“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旅游+手工业”、“旅游+餐饮”、“旅游+交通”等讨论式新课程;“实操部分”的课程主要以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为学习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以适应产业的要求。
(三)建立以“慕课”、“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的模式。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僵局,可以建立以“慕课”、“微课”为支撑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慕课”、“微课”的载体均为视频,“慕课”又有强大互联网平台,学生可先通过“慕课”、“微课”先行学习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式的提问”或“案例研讨”等鼓励大家思考,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教学模式。
作者:王洁洁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5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N].中国旅游报,2016-06-07.
[2]保继刚.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2015,(09):2-3.
[3]徐秀玉.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职业时空,2016,(01):23-25.
[4]邹再进.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05):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