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舍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重”a。一个秘书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张良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秘书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经常拟稿,但自己不著名,也不拿稿费;经常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上主席台。经常熬夜,但白天还得正常工作,节假日他人逛公园、溜马路、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自己还得值班,不能休息。其它人员受了委屈还可嘟噜几句,而秘书必须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等等。
而这一切,还往往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别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公认。凡此种种,都说明一点,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心是当不了一个秘书的。特别是当前秘书人员物质待遇相对社会上一些行业、一些人员普遍差距较大而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没有“富贵不,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同时由于秘书人员的“德”是领导形象的“补充”、机关效率的“折射”、自身素养的“反映”,要求秘书人员必须诚实正直、心明步正,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严守机密,互相补台、竞而不妒。
善谋。由于秘书人员直接为领导提供服务,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偿,因而人们常称秘书为领导的“外脑”,当好“外脑”就是秘书“善谋”的应有之义。秘书“善谋”一旦博得领导者的赏识,就能在辅助决策的过程中发出璀璨的火花。那么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做到“善谋”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具有“外脑”职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乱发议论、自作主张、左右领导。秘书必须注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做到既尊重领导、坚决执行领导指示,又不迷信盲从,始终把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及参谋意见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其次,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要善于通过间接或者直接方式,把领导的所思所想、所筹所划弄清楚,做到既能按领导意图正确“发挥”,又不自作聪明,越殂代疱。在此基础上,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深思熟虑,形成有价值的参谋意见。第三,注重进言技巧。要根据领导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适当场合和最佳时机,从要害问题切入,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
但是,秘书人员要做到“善谋”还必须谨防几个误区:一是“参政”意识过“度”,把自己摆在“准领导”或副职的位置,把幕后工作放到台前。二是轻易抛出“夹生”想法,强加于领导,于公于已都不利。三是出“馊主意”,帮倒忙,给工作带来损失,造成被动。要避免以上误区,就要求秘书人员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而不能靠油滑奸巧去取悦、应付领导。 擅书。何谓秘书?古书云:“常管文书并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可见秘书当“书”即办理文书,以“书”为主,寄情于“书”。擅长书写文稿,应该是秘书人员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为了综合提高秘书人员的文稿质量,要特别注意“四抓”:
一抓学习练内功。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学政策、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法律、学写作、学计算机、学现代市场与科技知识,以拓宽知识面,高屋建瓴,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使撰写的文稿血肉俱全;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讲话时的构思、处理问题时的技巧,使文稿起伏与领导语言、工作方式达到“同频共振”;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努力做一个“通才”、“全才”。
二抓锻炼增能力。尽可能地安排秘书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吃透“下情”,广泛涉猎第一手资料,既能填充他们的“资料库”,增强写作能力;又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1.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研究对象的清晰并形成严格的理论界定是某一研究领域发展为学科的必然要求,且在形成过程中遵守着学科发展的逻辑规律。目前,在寻求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上缺少成熟的研究范式,通过文献资料法选择了三条研究路径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一是对已有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进行阐释;二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专着类文献、学术会议文献的相关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三是对母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梳理借鉴。在三条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依据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法,通过逻辑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逻辑框架,界定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基本问题。
1.1研究路径一:已有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
国际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表述如下:SophiaJowett在《《SocialPsychologyinSport》(2007年)一书中做了如下描述: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中的关系,教练领导能力与群体动力、动机气氛、运动中重要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运动环境中的运动员3。在AAASP网站上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运动与锻炼情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互动过程及其理论,探求关于运动参与者、教练、团体以及观众的社会心理因素。
英国Essex大学心理系开设的The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HealthandSport的课程中说明如下:提供了深度的社会心理学方法来理解运动、锻炼与健康等行为,包含了两个显着的领域:SocialPsychologyofSport领域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运动行为、成就动机、焦虑与唤醒、人格、群体凝聚力、社会助长、侵犯、内部动机以及心理技能训练进行研究;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andHealth领域是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怎样为提高或维持经常的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利益方面,以及锻炼坚持性的社会认知过程和途径(自尊、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策理论、成就目标理论、阶段变化模式、锻炼中的社会的及同辈群体压力),锻炼与心理健康、饮食失调与锻炼成瘾、动机调查、锻炼与青少年健康。
美国Texas大学教育学院的SocialPsychologyofSportandPhysicalActivity的课程中做如下描述: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结构在运动中的应用,重点强调教练员在面对个体运动员和团队时心理上的交互作用过程,包括自我效能与自信、归因理论、成就动机与目标设置、自我表象问题、唤醒与注意、失常表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群体动力与凝聚力、青少年运动、反馈与学习、运动中的侵犯行为、应激与耗竭、运动损伤、锻炼坚持性的社会心理因素。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课程中对SocialPsychologyofSport做如下描述:主要探索那些影响运动行为与成绩的社会心理变量,重点是在个体运动生涯中社会对个体社会影响方面,包括成就动机、竞争、焦虑、攻击、个性等。
综观国外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描述,有如下特征:在解释上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主要说明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严格的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尽管如此,对于课程的描述中必然隐含着学科研究对象。普遍认为该学科是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中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在具体问题层面上来解释该学科的概念,多数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运用严谨的语言来指出学科研究对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ESSEX大学的课程描述中,把该研究领域分为了运动心理学领域和锻炼与健康领域,从两个不同领域来分别指出该学科研究的具体问题,但是学科研究对象并不能仅仅依靠研究内容的罗列来界定,显然无法明确学科的结构性要素。
1.2研究路径二——体育社会心理学重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析
查阅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所出版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专着类文献;同时,追溯了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历次会议中有关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主题。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归类、提炼是明确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如上研究文献主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主要是从几个方向进行研究:
体育中的个体社会心理方面:体育与人的社会化、运动与人格、归因、人际关系、社会动机、道德发展、侵犯行为等。
体育中群体方面研究:运动团体(凝聚力、构成、动力、团队气氛)、观众团体、运动与不同年龄或性别群体、领导行为,以及在群体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心理效应,如社会促进与抑制等。
在2001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出现了“文化与体育运动”这样一个研究主题。这一主题出现说明了体育中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新关注视角。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类总结涵盖了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题。但是已有研究主题同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相比是比较狭窄的,据此,选择了第三条路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再次进行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
1.3研究路径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梳理
当前社会心理学分为三个不同方向,一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SSP),二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PSP)。三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alSocialPsychology,简称CCSP)。
SSP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上,还有社会现象在心理上的解释,以及社会群体、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的着力点在社会情境和社会现象等对心理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是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理解人类行为。PSP方向的观点普遍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多数从心理出发来探求人们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其中个体、群体以及个体、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研究的内容。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要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从个体心理入手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种种复杂难解的社会现象。CCSP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人类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来看,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
三个方向上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呈现以下特征:首先,都指出要研究人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关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团体,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其次,人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研究行为的时候通常要解释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它要研究的是群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心理规律。
2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一三条路径研究的分析整合
“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工具,用于向一种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为了剖析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构成,本文参照了以下两个学术界较为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社会由各个系统构成,不同社会科学分别以其中的一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心理学研究个性系统、人类学研究文化系统、社会学研究社会系统。这种宏观的学科研究对象的解释为分析学科结构性要素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指出了着名的三方互惠决定论。他深入分析研究了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给出了一个三方面的因果模型(图1)。
同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在《人格的文化背景》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个人、社会、文化都是分别从各个领域进行探讨的。心理学研究个人,社会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但是,个人、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是持续不断的。任何脱离其他两项,而单项地进行研究,都会行不通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正是试图从这样的三个方向来理解体育中人的思想和行为。
依据以上两个基本理论,根据三条分析路径的研究——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性的回顾和梳理;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运用归纳演绎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三个层次:它是在体育这一领域中从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群体行为层次、社会文化层次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的科学(图1)。
3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三个层次的界定过程分析3.1三个层次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分析
个体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和现象。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归因、人际关系等。个体社会心理是群体行为发生的基础。当某一种个体心理所引发的个体行为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候,在外显的层次上就表现出群体性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必然要经过群体行为的实践过程在社行为的实践得以存在。而在AlbertBandura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这本富于影响力的着作中,早已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证明了认知过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把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作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群体行为是指具有多数个体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社会行为,例如体育锻炼行为、偶像崇拜行为、时尚行为、舆论行为等。关于群体,在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指出“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6在本文中关于群体的理解是相对比较广义的,它不仅仅指那些有组织的,例如家庭、学校、军队等,也包含着那些没有组织的,但是有着某种共性行为特征的人的共同体,例如不同年龄构成的群体、性别群体、犯罪群体等。在本研究中群体既包括了个各种不同的运动员、观众、健身人群,也包括了在体育中具有共性行为的群体,即包括了以各种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群体。
关于文化,着名社会学家AnthonyGiddens认为:“社会学家提到文化关心的是人类社会那些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方面。这些文化要素只有被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发生。他们形成了社会中的个体赖以生活的基本环境。”37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38。从AnthonyGiddens和DavidPopenoe的理论中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的产生必须要经历成员共享、交流、合作,也就是说必须要经历一个群体行为的过程,是人类群体的共享成果。所以群体行为是社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群体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衔接,社会文化不可能产生。一是社会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之一。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二是在社会对人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人际之间、群体对人的影响,文化是对人的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必须要关注的。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根据从理论上的演绎——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又根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已有研究主题内容的归纳阐述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的归纳性回顾和梳理,参照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以帕森斯、班杜拉两人的理论观点为理论基础,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体育中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个体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认知,人际关系,态度,归因等);体育中群体行为层次(团体研究:团体构成、特征、凝聚力、领导行为,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社会惰化,侵犯与利他行为,从众与独立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信任行为等);体育中社会文化层次(民族、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法律、舆论、习俗等)。
4.结论与建议
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可以采用如下基本研究范式,一是已有的学科研究内容主题的归类分析,二是已有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三是较成熟的相关母系学科研究对象的分析,四是对前三项研究加以归纳演绎并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出发展中新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样一个研究范式为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提供了明确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8-01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中、初级技术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提高中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克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能力。它是个体在信息获取、评价、利用、生成等方面的能力及修养。
2.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第一,信息意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等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要有敏锐的接触、使用、利用信息的意识,关心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只有广大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第二,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是如何来的,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获取信息、管理信息、编辑生成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软硬件的知识等。这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第三,信息技能。教师的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利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种能力是现阶段中职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表现为: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信息社会中人们在借助信息技术、传播、获取、开发利用信息时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准则。教师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对社会构成危害,不能违道德,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熟悉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
3.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在信息社会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得到无庸置疑的肯定。笔者认为,提升职校教师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3.1构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应根据自身财力、人力资源,适当向信息环境建设倾斜,最大限度地配置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教师现代化办公平台等,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打造良好的支撑环境。让更多的教师接触并使用信息技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树立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
3.2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中职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驱动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只有这样,职校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信息素养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3.3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要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职业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首先,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操作,能够在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其次,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能够从网络上搜索、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够学会使用一些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FrontPage、Photoshop、Premiere等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而提高教师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等。
关键词:和谐社会 美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8-01
当代美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专业选择的单一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严重。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拥有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美术类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1 从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来看。文化建设正积极发挥着美术院校的引领作用,美术院校也正逐渐地显露专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学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培养,但是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文内涵、文化素养方面较差,人际交往、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较弱等等,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示出它的单薄和匮乏。因此,美术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人文素质的浸润,否则培养模式的道路会走的比较艰难。
1.2 从美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来看。美术院校的学生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人才,专业学习态度明显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对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不重视。而文化课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甚至课程重修、补考现象也较多,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文字功底、人际交往比较弱,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都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全力去开启自身素质的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把艺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进行传承。
2.建设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习惯与风气形成常态化、固有化、效率化,关键在于落实,而能否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好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载体,因此,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逐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与内涵的养成。
2.1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美术院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资源,需要运用较多的语言、思维、历史结合与理解,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开掘、去融入、去渗透。而学生需要通过载体去掌握人文素质资源与创作语言的养成,去接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去实践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与学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内化为培养学生的方式与手段。
2.2 有利于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在现代和谐社会下,学校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作为美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艺术创作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建设,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训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现和探寻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激情中,并在艺术的追求中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真诚拥有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艺术人才,而且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探索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和谐社会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更高要求。一所美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重视,因此,要发展就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载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规范的载体,应把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相结合把知识在课堂内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学、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人文文化知识,结合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创作思维、人文精神、历史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声教"自身的素质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创作作品结合所蕴藏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3.2 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载体。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实践、自我展现、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创作比赛、基层文化服务、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思维,加深对活动主题、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整合艺术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美术院校艺术大师以及文化产品所诠释艺术存在的内涵,通过校史馆、学术活动、艺术展览、出版书籍、产品项目等文化载体作为最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传输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等,把艺德、艺风和学术气氛不断发扬,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如艺术大师一样始终保持着学术激情和高度,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2019年6月1日至7月31日,我参加了主题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网络培训活动,感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这么优秀的平台,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和专题考试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时刻牢记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一线教师身上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严管厚爱,做好学生的表率。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端正态度,自律、自信,自强,改掉不良个人习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为目标,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法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特别是听了视频里专家的讲话,我受到震憾,说实话,当时拿着纸巾擦着眼泪听完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广大人民教师舍己救人,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崇高使命让老师们不畏死亡,牺牲家人,更不顾自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四、热爱学生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用心去爱每一位孩子”。无数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所有孩子的真诚无私的爱,让我感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老师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有不同,学习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作为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教育对象,把荣誉给每一个孩子。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