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宿运营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2016年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出游,特别是出境游时,选择在Airbnb上预定住宿。然而,在厦门经营短租的朋友,却被勒令将产品从Airbnb上下架,面临暂时关停的尴尬。一边是Airbnb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超于人们的想象,Airbnb的发言人表示“迄今为止,中国旅行者在Airbnb上的访客人数已经超过350万。仅2015年,来自中国内地的出境游用户增长了500%,这使得中国成为Airbnb成长最快的出境游市场之一。”另一方面是,Airbnb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面临的“水土不服”。与北美和欧洲这两个Airbnb最大的市场相比,中国区贡献的收入占比仍然很少,只是增速快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如火如荼,一边犹如寒冬的局面?Airbnb为什么在中国鲜有大动作?
回看Airbnb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13年,Airbnb开始中国区布局,直到2015年8月,通过与穷游网战略合作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并引入红杉中国和宽带资本两家中国股东。2016年12月初,Airbnb官方发表文章,宣布Airbnb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然而在此之前的三年,它显得无比的“低调”和“高冷”,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不希望你感知到它的存在。
难以破解的本土化魔咒
硅谷技术公司如Google、雅虎、Uber等,在中国的本土化魔咒已是老生常谈。这些技术公司对在中国市场难以本土化以及对本土竞争对手复制能力的恐惧,在2010年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时达到了顶点。就Airbnb而言,在消费者端的产品体验和文化差异,造成Airbnb和中国用户长期隔阂。用户基础、人们的居住习惯、人们的居住期望,以及那些想要租房的人群,都非常不同。这些差异最直观的反映在订单量暴增的情况下,大量的客户投诉问题随之而来,“投诉无门”的Airbnb用户跑到微博评论区吐槽,寻求解决方案,问题从支付、优惠码到身份验证不一而足。
运营团队的“不在场”
2016年下半年,Airbnb在中国建立了客服团队,负责调节房东和房客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很多问题仍然是他们无法解决的。他们意识到低估了中国这些问题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这种低估很大程度说明了,Airbnb在中国的发展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而这种速度与Airbnb总部在中国的规划以及全球范围内固守的一些模式产生了冲突。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么多年,Airbnb仍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中国区CEO――能与Airbnb美国的文化无缝对接;得到美国团队和中国区每个员工的认可;了解中国市场。而管理团队的缺失是导致中国用户的产品功能更新缓慢重要原因。
安全O管成阻碍
2016年春天的一个周末,m祥明看着那个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直岛,如今已经名声大振的草间弥生作品说,“后来还是当地渔民发现它漂在海上,把它救了回来。如今,只要是台风天,岛上的人就会把它运走藏好,等天晴再放回来。”
在海天之间,这个带有草间弥生典型设计风格、斑点条纹的大型黄色南瓜静静坐在伸向海面的一个小码头上。很多刚上岛不久的人还来不及褪去乘船颠簸的疲惫,但仍然会在发现它的第一时间兴高采烈地跑去和它合影。
今年是m祥明在日本香川县东京事务所产业振兴部负责海外观光推广的第五个年头,比起前几年,海外观光客正成为日本地方日益重视的群体。如今,码头上的这两个南瓜几乎是直岛乃至香川县吸引海外游客最有效的话题―在今年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官方指南书上,红色南瓜就登上了封面。
毫不意外,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这个艺术三年展,已成为直岛每隔三年游客数大涨的关键原因。2010年那一届,拜访直岛的游客第一次突破了60万人,2013年那一次更是突破了70万。最近5年,即便是没有艺术节的年份,游客数量也会在40万人以上。
如果追溯直岛的历史,它并没有多少可以拿来当卖点的地方。与如今岛上风貌关联更大的是它炼铜企业生活区的身份―1916年,三菱在直岛设立了炼铜厂,之后岛民大多是在工厂职员和家属。随着全球铜价下滑,岛上产业衰落,常住人口也逐渐减少,更糟糕的是,二氧化硫烟雾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产业废弃物,让这个岛屿乃至香川县都备受牵连。虽然此后经过环境整治,直岛纳入日本国立公园规划范畴,但没有可持续的支柱产业,居民人数仍在不断减少。
但这个岛屿在基础建设上有超乎寻常的耐心。尤其举办艺术节以来,比起其他艺术节上那些用完就拆的装置,它留下了更多可以长久留存的建筑。而且,吸引人们不断前往“朝圣”的,是那些在日本乃至全球都颇有声誉的艺术界人士。
安藤忠雄是第一个在岛上设计建筑的知名建筑师。1987年,Benesse控股的老板福武总一郎请他去居酒屋喝了一次酒。那是福武总一郎第一次跟他提到想要在直岛做点什么。
福武家族在日本运营以“塾”为中心的事业―“塾”在日语里,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外辅导班。说起来,Benesse控股在中国也有生意,巧虎系列图书、玩具、电视节目、舞台剧都是它近年来成长极快的海外项目。
福武总一郎的父亲很喜欢直岛,想利用岛上的地方做一点与文化有关的事。但他突然逝世,福武总一郎继承他的遗愿,在直岛买了块地,他请求安藤忠雄为他在这块地皮上设计一些能够给孩子们当作露营场补习班用的屋子。这批建成于1989年、由安藤忠雄监修、以蒙古包为灵感的“直岛国际露营场”,也成为了直岛第一个文化项目。
安藤忠雄第一次踏上直岛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太远,必须坐船”。即便是今天,从南边的高松搭渡轮去直岛也要花50分钟(快艇则是25分钟),从北边的宇野过去要快一点,但也要20分钟左右。这和日本提倡的“便利舒适”旅行目标相去甚远。
但福武总一郎还是决定继续他的文化项目。他修建了一个当代艺术美术馆Benesse House,它同时是提供住宿的酒店。在1992年至1995年3年间,它正式在直岛不断推出各种企划展览。其中,1994年9月的一场名为“Out of Bonds”的展览具有旗帜意义,它邀请艺术家走出美术馆,在户外展出装置并留存下来。草间弥生的“南瓜”就是当时的出展作品之一。
名人参与―这件事在日本社会具有不小的说服力。福武家族以这种方式开始吸引设计师与建筑师们关注直岛。1995年,安藤忠雄设计了椭圆形概念的Benesse House Oval,这是个为了适应更多住宿需求,包含6间海景房的酒店新馆(只针对投宿客人开放)。当年,上岛游客一共只有4.6万人,直岛只有极少酒店,几乎没什么民宿。
“让直岛居民真正认同我们的做法,花了大概10年。”福武总一郎说。即便人口递减,岛上还是有约3000常住居民。想想那些因艺术展、发展地方旅游而给当地居民带来困扰的例子吧,随时可能遇到因好奇而探头探脑举着相机的游客―如果没有给岛上居民带来合理利益,这绝不是一个吸引人住下去的好理由。
而直岛的特殊之处也在于这个岛的衰落。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随着居民减少逐渐变成空屋,当地政府也没有什么保护历史建筑的条例与规范。即便有心去做一些保护工作,居民的第一反应也是,“反正很危险,这种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就让它快点自生自灭吧。”
“家・项目”就是在这段时间诞生的想法。方案并不复杂,Benesse集团出面买下那些废旧古民居,然后将它们改造成展示艺术品的空间。日本当代艺术家宫岛达男改造完成了第一个“家・项目”―角屋,它原本是两百多年前的一幢老房子。上漆、房瓦、板墙都用了岛上传统的技法,一些岛民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重建。
安藤忠雄设计了第二个“家・项目”―在位于居住区南部的寺庙遗迹上重建一座南寺,如今它成为岛上另一个颇有特色的艺术展示空间。紧接着,摄影师杉本博司也参与进来,他设计重修了岛上的“护王神社”―与此前的项目不同,这是当地居民主动要求重建的项目。如今仅在直岛,“家・项目”就有7处,作为一个与当地居民友好共生的艺术项目,这个模式也复制到了濑户内海另一座岛屿犬岛上。
“家・项目”的推进也促成当地政府制定了《街道建设景观条例》,将居住区本村地区指定为景观保护重点地区,地方政府会支援保护活动。居民们可以申请补助重修房屋墙裙挡板―岛上用这种烧黑的木板隔绝湿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隐私。针对一些非营利性公共社区项目,经过审核,政府会给予占预算2/3、最多40万日元(约合2.6万元人民币)的补助。
“像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艺术活动的确很有名,但基本上,艺术作品都不会留存下来。一般而言,艺术活动并不是为了地方上的人,而为的是艺术相关人士,”福武总一郎说,“这也是直岛,以及濑户内海区域的艺术活动与一般艺术活动最大的区别。”
随着游客增加,岛上也有人逐渐做起生意。根据直岛观光协会《直岛地区地图》今年的信息,上面已经登载了43家餐厅与51家民宿信息。3年前,岛上餐厅与民宿总量还不到40家―即便如此,其中3/4还是在地中美术馆开业之后出现的。
2004年,安藤忠雄设计的“地中美术馆”在这个约8.13平方公里的小岛南部落成。正如其名,这个美术馆全部建在地下,从外部俯瞰,美术馆只是在地表开了几个方形或三角形的口,但建筑内部却在用光上用心独到。透过它的下沉式天台,可以对濑户内海景色一览无余,人们也更愿意将这个建筑本身当作艺术品的一部分,它更是让直岛游客数从上一年的5.9万人升至10.7万 人。
地中美术馆开启了直岛地区艺术项目运营方式的试验。在开业当年,福武总一郎成立了公益财团“福武财团”,这个公益财团持有Benesse控股接近5%的股份。每年,Benesse控股会维持约2亿日元(约合1293万元人民币)的预算,用于购买艺术作品、整修建筑。
福武财团不仅负责位于直岛的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直岛钱汤,以及部分“家・项目”等项目的运营,还负责运营濑户内海其他几个岛屿共计17个艺术项目,另外,濑户内海有13处美术馆商店、餐厅与关联商品销售也由它负责。2015财年,福武财团美术馆门票及关联商品销售额约7.1亿日元(约合4592万元人民币),超过财团总收入的一半。
福武总一郎办三年展的想法,来自日本新县十日町市的艺术项目“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其实是个地名―意为包括日本新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那里是日本的农业区,也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与直岛一样,面临少子高龄化难题。2000年开始,当地将艺术带入农田,邀请艺术家去当地创作作品,新县政府期待以这种艺术三年展的方式重振日益衰退老化的农业地区。
与直岛一样,大地艺术节也邀请到了一些知名艺术家。俄罗斯概念派艺术家Ilya and Emilia Kabakov夫妇为第一届艺术节创作了一组名为“梯田”的作品,一直保留至今。草间弥生也在那里创作了室外雕塑“鲜花盛开的妻有”。
“艺术节的主体是我们本地的居民,需要地域的人一起做,他们平时还要顾及农业,所以3年一次、每次集中3个月举办,这个频率对我们来说刚刚好。”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运营者原蜜说。这个NPO(非营利组织)机构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运营方。
2015年,第六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展出了约380件作品,吸引了大约51万名游客,即便没有举办艺术节的日子,也常设近200个作品。事实上,从2009年第四届大地艺术节开始,福武总一郎的福武财团也成为它的赞助方,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所以,当福武财团牵头在2010年张罗起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时,它既有新县这个可借鉴的范本,本身也有了不少艺术活动运营经验。当年,它从7月中旬一直办到10月底。到2013年第二届时,已分成三段,横跨春、夏、秋三个季节共108天―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更充分地展现濑户内海地区在不同季节的生活形态,另一个原因是艺术节人气太高,岛上为了分散客流,不得不分段展示。今年是第三届,春夏两季展期已经结束,秋季展期将从10月8日延续到11月6日。
如今,在为这个艺术节专门设立的实行委员会架构中,除了艺术节当年独自制作的作品,福武财团与Benesse控股负责购买艺术作品、整修与运营艺术空间,还有一个名为“小虾队”(Koebi)的NPO负责训练并提供志愿者。香川县政府以及各地区政府,加上地区的商业工会、农业协会、渔业协会、银行、运输业、大学等机构共同联合,在这个委员会中发挥作用。
在这种协助地方发展的项目上,政府与商业力量都有重要作用。“我们的影响力可能不如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的山口朋子说,“这与项目预算也有关系。”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既有像Benesse控股这样的商业公司成立的财团负责运作,也得到了县级政府的支持―在日本,县是比市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而越后妻有艺术项目1996年开始时虽有县财政支持,但这种“用税金搞艺术”的做法并不能说服所有人。后来,大地艺术节转由十日町市主办。
如今,直岛是更让人羡慕的样本。比起1989年,这个小岛已经大不一样。从公共基础设施上看,岛上新增了自行车租赁点,以缓解地方巴士运力不足的状况。新的艺术家们―大竹伸朗、藤本壮介、妹岛和世、三分一博志已经在那里留下了新的建筑与作品。
今年,建筑师三分一博志完成了新项目“直岛居民礼堂”,它的外观像一个有设计感的艺术空间,但设计目的却是当地居民的公共体育及休闲文化中心。三分一博志花了两年半时间研究岛上风的流动,在居民礼堂中,即便是夏季也可以不开空调、保持足够通风。
一、体验旅游理论框架
体验旅游是体验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旅游的一种新的需求,是生态文化旅游的一种新形势。 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和购物,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包括娱乐消遣体验,逃逸放松体验,文化教育体验,审美猎奇体验,置身移情体验等。由此导致的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发生改变,旅游经营的中心任务不再是单纯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了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满足旅客消遣娱乐,审美求知,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基于这种体验的旅游不但独特美好,充满刺激,不可复制,而且会深深得留在旅客的记忆之中,值得旅游者多次回忆和品味。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极对接模式来看,体验旅游突显了游客在旅游消费中的参与性和个性化,以及经营者根据主客体环境而采取“独身定制”的景点与项目开发原则。
二、居家旅游体验服务的模式
在本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认为,南京的音乐(高淳民歌、茉莉花等)、语言(吴语)、曲艺(白局、评弹)、舞蹈(麻雀蹦 、花香鼓跳当当等)、工艺(云锦、南京剪纸)等等南京的地道文化融合在南京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中。在这些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需要把这些地道南京文化运用到我们的项目之中,在项目设计中我们把南京的文化生活融入游客的游玩全程中,让游客在进行旅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的文化生活。我们将体验经济的理论运用到我们项目设计中来,从用户的衣、食、住、行中进行设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试图确定旅游的“体验”标准。想让用户更能体验到地道的南京文化,针对用户的住宿(民宿)、文化旅行路线和用户的用餐(民间传统食品)方面设计,希望能够给用户在心理中能够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由于我们的目标群体为一般大学生,其行为有着共同性特征:向往能够进行全国各地的旅行、想要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即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体验需求,由体验需求产生体验动机,例如大学生对旅行的渴望,对旅行产生动机,由体验动机驱动体验行为,由体验行为指向体验目标:在旅行之中他们希望既能看到当地的风景,又能感受到其地区的文化;把旅游区的居民视为局内人,把前来参观的大学生旅游者视为局外人,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当地的了解而无法完全理解当地标志性事件的含义,例如大学生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山陵,总统府存在的意义。这就导致了当地人要在旅客体验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而当旅行模式的发展,当地人、局内人和大学生旅行者局外人慢慢就成为了联结在一起的利益体;所以我们项目设计的体验旅游模式侧重于大学生旅行者用户对于当地文化生活的体验,依然从大学生旅行者的衣食住行方面来看;所以我们将游客的旅游体验的体验强度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让用户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得到价值的共享,创造愉悦才是项目设计的方向,基于这个点,我们对于用户的行程还是有一定的满意度设计和全程性体验。
三、地道的南京文化生活体验为内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设计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着旅游者消费观念趋于多元化,代之的是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的改变。我们把项目研究定位为研究实现帮助现代大学生低价享受新型体验旅游,改变既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研究实现帮助退休老人实现再就业,改变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生活态度。
(一)目标群体
项目的消费目标群体是大学生,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独立自主的思想愈发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校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足,旅游意识和旅游动机较强,使之成为了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针对大学生低价旅游市场 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所代表群体的标签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对于在学校中出去旅游的意愿也比较高,活动性强,思想先进,但苦于没有生活来源,生活费不足,没有办法实现高品质外出远游。无论是生活成本较低的大学生还是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我们都应该明确一点:在物质资源充足的当代社会,人们日益缺乏精神世界的充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成功人士想要了解和获取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了解一些民俗文化
(二)平台使用说明及推广
通过技术人员设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开发制作的APP,企业和用户可自行注册,企业注册后需通过公司的审核标准(供方身份核实、房产核实、安全卫生设施检查)才能面对游客提供住宅。游客注册后可自行浏览房源、选择公司的旅游方案、增值服务(陪游服务)下达合适的订单。提交订单后将由工作人员具体沟通两边联系人准备后续,确保通讯的顺畅、订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推广方式。此平台若要在南京及其他地区被广泛应用,需要有极大的推广平台,为此需要大量资金用于产品推广以及发展专业的推广人员,同时资金的筹集也作为一项难点。
(三)私人定制模式旅游设计
近期,独自旅游即团越来越成为风尚。独自旅游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旅行,不需要受到旅行团队的束缚。但是这种旅行方式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一方面单人出行的平均消费比正常旅行团的平均价格贵,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单人出行没有明确的人生保障模式,无论今年1月24日晚云南丽江打人事件,还是去年新疆乌苏古道驴友迷路事件,都对个人游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本次项目则是新型的、私人定制化的传统文化形态的旅游模式,我们将与客户进行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在我们充分认识到用户的需求时,我们会针对其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旅游路线,旅游时间,旅游地点,旅游方式和旅游情景,在有所需要的情况下我们会建议游客购买旅游保险,以此我保证其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四)民宿提供
本项目为在校大学生打造了“低成本旅游”的新模式。我们提供的食宿均低于其他酒店宾馆价格,在游客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低成本高性质,是我们所创造的主题。我们所提供的民宿,全部采用拥有空置房屋且有再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老人为对象。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日前,江苏省开启全国最新试点“居家养老”模式,已解决众多老人养老的问题,然而其中多数老人是身体健康,可以独立生活,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的,具有再就业的能力。同时,这部分老人也有再就业的能力,创造人生价值的意愿。而我们的这一款产品也是为了照顾老年人退休之后的再就业而量身打造的新形态旅游模式。再就业不仅可以解决老人精神空虚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也能为部分经济困难的老人提供经济收入。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模式是新创新旅游模式,仍旧有很多不可实施性。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技术层面;该平台的开发需要较强的技术来支撑系统的运营,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的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后期维护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信任危机:老年人提供住宿承担了一定层次的风险,例如:面对游客入住会遇见的未知风险。游客入住同样也具有风险,都是该项目运营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提供了以下方案:游客入住需缴纳一笔保证金给平台已支付住宿期间可能产生的额外消费以及物件损毁赔偿,退房时在平台申请退还保证金即可;游客也可自行买相关保险来规避不确定性的风险;住宿提供者与公司签订合作合同,通过公司的审核标准,做并承诺不做出损害游客相关利益的行为。
四、结语
本项目将南京本土文化生活体验和南京旅游文化发展融合考虑,以大学生和满足一定条件的南京老年家庭为主要对象和地道的南京文化生活体验为内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同时适应南京进入老年社会的新常态,满足南京部分老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部分外地游客(比如大学生)对低成本旅游的需求;通过最地道的南京衣食住行来吸引外地人来南京旅游,以打造独特的南京旅游文化我们设计的体验式旅游的目的就是让外来游客深入了解南京土著居民的生活;由于老南京人更深懂南京习俗,方言,穿着,住宿,具有更地道的南京味,因此我们将投放一个平台,让老年人为旅游者提供廉价食宿(必须具有南京风味)富有余力的老人还可以兼做导游向导,向外地游客介绍南京景点文化和历史传说。这既降低了外地游客的旅游成本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南京旅游,体验新型的旅游法方式,同时又为退休老人找到一份丰富日常生活的途径又为其退休后提供一份再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海南;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无论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旅游建设方面,休闲农业都显示出积极的功效。台湾与海南,作为中国两大岛屿省份,都在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予以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拯救趋于衰退的台湾农业,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此外,台湾“农委会”还在台湾一些高校,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利用群众组织帮助农民转型,在持续的政策,法律支持下,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得到顺利发展,使得台湾农业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台湾休闲农庄约有1102家,平均每个乡镇有3.3个,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类型。休闲农业点平均占地约90亩,每个休闲农庄投资约为200万元新台币,每个休闲农庄年游客人数约45000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40多亿元新台币。
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台湾休闲农业以发展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经营模式,在台湾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下,坚持生产与经营并重,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当局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主管部门明确,制定政策法规。台湾休闲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的定义。为了帮助发展休闲农业,当局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如“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等,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积极推进“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每一个农园和农户,也都积极从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开发原则、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方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扶持。1998年,台湾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03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积极发挥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等综合功能。“农委会”在一些院校如台湾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此外,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二)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开发多种休闲农业类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出现。台湾休闲农业以体验农业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几乎100%的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包括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由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通过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让游客参与其中,同时集观光、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截至2011年6月30日,台湾真正通过申请,经由“农委会”准予筹设的休闲农场共有479家[1]。包括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农村产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以种植经营有机蔬果为主的有机类休闲农场;生态型休闲农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专业化休闲农场,从事果蔬采摘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
2.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差远等。主要特点为在游客参观体验农产品时,满足好奇心,放松心情,延长游览时间,促进农产品的直销。如,挪威森林广场主题花园,环绕着天鹅湖而建。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如置身欧洲般的观光享受。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都市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租赁经营的农业园区,市民在农业园区内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4.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可以少量雇人,餐饮供应以当地特色食物为主。这些“民宿”具有度假、休闲、观光的功能,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截至2011年8月3日,台湾的合法民宿共有3310家[1]。
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除了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外,还有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
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等类型。休闲农业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这是未来休闲农场取胜的关键。
(三)生产经营一体化,创新多种营销方式
目前,台湾现有的休闲农场,基本都可以直接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与经营。多数休闲农场能集合初级产业、次级产业、三级产业于一体,休闲产品的品种、花色、项目、内容繁多;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开展休闲产品、旅游产品、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的系列开发,重视农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化。
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本土农业与文化资源,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营销方式上力主多样化,扩大宣传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具体营销方式如下:
1.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开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栽培、农产品,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引入当地文化,开发农业创意产业,才能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文化品位活动的需求。这些创意农业产品,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此外,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价格和品味都得到很大提升。
2.利用农业展会,进行农业宣传。台湾当地的市县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展销会。比如,2012年在“农委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2],既推广了宜兰的美食,也让人们对宜兰的食物文化全面了解。展览宣传活动不仅仅在台湾岛内进行,有时也会联合大陆各省的市县组织农业会展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台湾的休闲农业协会、农会不仅仅制作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推广。如,“NOW 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等。此外,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如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业旅游咨询网、农业易游网等,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充分应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农场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最能符合他们所需。
三、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海南休闲农业起步较晚,1999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最初的设想都是从“农家乐”起步,产业形态较为简单。200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据海南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报道,海南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农庄已有300多个,其中,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36家(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不在其内);直接从业人员9000人,带动农户1.3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休闲农业园区年经营收入4.7亿元。尽管如此,海南休闲农业在经营发展中还是表现出一些不足,如产品表现形式单一,产品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游客体验性不足;政府关注不够,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化,等等。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发展
各级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给予积极引导推动。其次,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再次,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各级部门都对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继2009年12月“冬交会”在海南省休闲农业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上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之后,2010年8月6日,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口热带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海口市休闲农业产业带、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区、海南省优势产业带等,计划3年内建成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3]。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现象。加强政府、休闲农业局以及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积极发挥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作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体验经济,创新休闲农业产品
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无法体现。各个项目之间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海南已有的休闲农业类型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垂钓园、科级示范区、度假型及其他。在已有的农业园区中,游客体验的内容有限,再加上配套的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比如住宿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娱乐活动项目数量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上,应围绕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如2012年海口火山口附近开业的开心农场,除了满足游客采摘,观光的需求,还设置了陶泥坊、豆腐坊,促进游客亲自制作食品、艺术品,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舒适的住宿设施,放心可口的餐饮,都为开心农场赢得了较多的利润。
(三)营销方式多元化,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知名度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知名度还较为有限,因此,增强市场营销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站等,以此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与借鉴。因此,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应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利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冬交会”,或者组织专业考察团赴台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琼台两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深入合作,推动两地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
[2]杜函函,于蕾,孟柱,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启示[J].绿色科技,2013(4).
去年“9·27”列车追尾事件的发生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营,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列为重点监督项目之一,围绕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管理、应急能力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监管等三个方面进行监督调研。4月19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本市轨道交通安全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当前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运营管理为主转型、由单一线路运行向网络化运行转型、由地面交通为主向地上地下公交紧密结合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更加适合运营管理需求的体制,落实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有效应对高峰时段超大客流,及时消除各类风险和隐患,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
变“限流”为“分流”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据统计,本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之大的客流呈非均态分布,表现为部分时段、部分线路、部分区段、部分站点客流高度聚集。早晚高峰时段,一些线路的拥挤程度远超地面公交。相关企业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缓流、限流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地面公交一方面在一些特别拥挤的路段缺乏平行的线路,另一方面高峰时段在快捷度、准点率方面远不及轨道交通,对市民“吸引力”不强,缓解轨道交通流量的作用十分有限。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此“支招”,认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度聚集的现象仅靠限流的办法难以缓解,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克服体制的局限,主动整合公共交通资源,使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互补”、“联动”,有效实现分流。
“当前,要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甘忠泽委员指出,要变限流为分流,把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压力分摊到地面公交上。“现在不仅要大力发展地面的公交专用道,而且要配套成网,切实落实‘路权优先’措施,使轨交网和公交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缓解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的超大客流。”
在科学测算和分析各时段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在某些路段和时段推出必要的平行配套的地面公交,也是分流的一大举措,但在张载养委员看来,如果地面公交在快捷度和准点率上比不过地铁,那么对轨道交通的分流作用依然十分有限。“上海在发展公交专用道方面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在一些道路资源充足的路段,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常处于半闲置状态,而在确实需要公交专用道的路段,普通车道本就拥堵不堪,公交专用道难以建立。”对此,张载养委员建议,“能否在地铁沿线划出一些定时、限行的公交优先道,在早晚高峰时段采取一定的限行措施,同时确保公交的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唐宁委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有关部门应大力营造一个快速的地面公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流和疏导的问题;这里的“快速”包含两大方面:一是高峰时段的专设线路;二是紧急情况下的加开线路。
“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同时一些大型居住区和科技园区过度依赖轨交出行,这些因素加剧了轨道交通局部性、时段性的拥堵。”陈兆丰委员指出,有关部门应科学统筹,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充分考虑今后的运营安全因素,避免产生先天不足的缺陷;要从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上,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和科学的交通网络。
“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
“9·27”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社会各方都意识到安全是轨道交通有序运行的前提,但要真正将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处理好保证安全和保障运营之间的关系。但人大调研显示,当前一些轨道交通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位。
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始实施的地铁安检制度有力保障了庞大地铁网的安全运营。世博会结束后,虽然安检制度继续实施,但不少却流于形式,“应检不检”、“劝检不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地铁入口处,安检形同虚设:拎着包的乘客们行色匆匆,无视安检的存在;与此相应的是,有的安检人员则熟视无睹,放任那些不愿配合安检乘客的通过,未尽到对乘客的有效引导和检查的责任。张艳代表指出,对于轨道交通的安检制度,大多市民觉得很有必要,但对安检的形式和效果心存异议。比如,现行的安检形式并不适合轨道交通的大客流;一些安检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人在现场但岗位责任不落实;此外,安检的标准也缺乏细化规定等等。对此,张代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针对轨道交通运营量大、乘客赶时间等特点,制订出既能确保安全又能为乘客所接受的安检制度;同时必须对安检人员进行更专业、更严格的培训,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加以考核。朱言文委员提出,各类媒体应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曝光度”,引导老百姓提高安检意识、主动安检。
人大在调研中也发现,在轨道交通秩序管理方面,车厢里散发小广告,车站出入口乱设摊、堆放杂物、流浪人员留宿等现象较为常见,加重了畅行及应急疏散的压力。按照现有的法规,涉及轨道交通车站内外的有关执法管理部门有地铁公安、城管执法和地铁运营企业。如何理顺执法管理体制,最大效率地发挥各部门和地区的作用?甘忠泽委员建议建立起一个政府、地区、企业共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执法的合力。
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如何从书面完善向加强演练转变,提高应急处置的实际能力,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大家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在实战演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预案和方案。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也应“跨越式”发展
本市轨道交通路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加上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和公众不断提高的出行服务需求,对运营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客观上是极大的考验。调研发现,一方面,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导致有的岗位、工种同时出现人员培训跟不上、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目前轨道交通行业职工年龄较轻,一线人员中42%工作不满3年,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精、应急能力不强,遇到“动真格”的突发事件容易忙乱,难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短期内招录的部分员工对培训的内容还未能学以致用。
“轨道交通的人力资源难以适应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矛盾必须解决。”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大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