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品质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能力
G712;TM921.51-4
《变频器控制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应用技术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变频器应用与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安装、调速与维修等。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等,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结构体系模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习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能根据要求熟练设置变频器的参数并运行变频器,知道变频器的主要应用场合;能根据工程要求选用变频器,并用于实践工程设计;会按规范要求安装、调试维护变频器;能按功能模块分析变频器工作过程,对典型故障能进行分析;会使用变频器的常用维修仪表及工具,掌握变频器维修、维护的常见方法,具备一般故障的检测、分析、维修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变频调试的控制方式;掌握变频器主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变频器的常用功能; 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及构成; 掌握变频器的运行及维护;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3.素质目标。具备识读变频器使用说明书和使用手册等技术资料的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用电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相互沟通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等职业素质,以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内容选取
内容选取按照符合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原则选取。依据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其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设计,形成本课程的具体学习型任务。设置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任务内容。共设置了4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工作任务。
项目一音乐喷泉的变频控制系统包含四个工作任务:(1)认识变频器;(2)整流电路的检测;(3)中g直流环节的检测;(4)逆变电路的检测。主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变频器、变频器的基本结构、电力电子器件、整流电路的原理、逆变电路的原理、制动电路的原理。
项目二化工厂泵与搅拌机的变频控制系统包含三个工作任务:(1)变频器的数字量输入控制;(2)变频器的V/F控制;(3)变频器的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主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变频器外部端子结构功能、变频器参数结构及功能、变频器的控制方法、变频器的基本控制功能、变频器的特殊功能。
项目三电机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包含三个工作任务:1)变频器控制电机点动/连续运行;2)变频器控制电机正反转运行; 3)变频器控制电机多段速运行。主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变频调速系统的结构、变频调速系统各元器件的选用原则、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变频调速系统典型控制线路。
项目四单泵恒压供水变频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包含两个工作任务:变频器的PID控制和变频和工频的切换控制。主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变频器的PID 控制功能和变频与工频切换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上述典型任务所涵盖的学习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任务1.1认识变频器。学习目标为:
1.认识国内、外常见变频器的型号与外形并了解其性能;
2.能识别变频器铭牌、器件等;
4.能熟练进行变频器的面板操作。
5.理解变频器调速的原理及实现;
7.了解变频器的分类、应用背景。
任务1.2整流电路的检测。学习目标为:
1.能用万用表检测各种电力电子器件;
2.能用万用表简单检测变频的整流电路;
3.掌握变频器的主电路、接口电路;
4.理解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原理;
任务1.3中间直流环节的检测。学习目标为:
1.能用万用表检测限流电阻、滤波电容等;
2.能检测旁路器件;
3.掌握中间电路的构成;
4.理解限流电阻、高压指示电路等的作用;
任务1.4逆变电路的检测。学习目标为
1.能用万用表检测逆变电路;
2.理解电压型逆变电路的原理;
3.理解SPWM控制;
4.掌握变频器的工作环境要求,输入侧高次谐波对外部设备的影响及其抗干扰措施;
任务2.1变频器的数字量输入控制 学习目标为:
1.能熟练的进行变频器功能码的设置;
2.能熟练操控变频器的运行;
3.掌握变频器数字量输入端功能;
4.掌握变频器数字输出端功能;
任务2.2变频器的V/F控制。学习目标为:
1.能熟练操控变频器的运行;
2.掌握变频器的V/F控制;
3.理解变频器的SF控制;
4.理解变频器的矢量控制;
5.掌握变频器V/F曲线的设置。
任务2.3变频器的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学习目标为:
1. 能熟练操控变频器的运行;
2. 了解模拟量控制应用背景;
3. 掌握相关工作参数功能;
4. 掌握变频器模拟量输入/输出端功能;
任务3.1变频器控制电机点动/连续运行。学习目标为:
1.能设置变频器的功能参数;
2.会识读变频器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3.能正确安装控制线路;
4.能调试控制线路,实现点动/连续运行控制;
5.了解点动/连续运行控制控制应用背景;
6.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构成及元器件的作用及选择;
任务3.2变频器控制电机正反转运行。学习目标为:
1.能识读变频器的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2.能根据控制要求设置变频器参数;
3.能调试控制线路,实现正反转控制。
4.了解正反转控制应用背景;
任务3.3变频器控制电机多段速运行。学习目标为:
1.识读变频器的多段速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2.能根据控制要求设置变频器参数;
3.能调试控制线路,实现多段速控制;
4.了解多段速控制应用背景;
任务4.1 变频器的PID控制。学习目标为:
1.识读变频器的PID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2.能根据控制要求设置变频器参数,整定PID参数;
3. 掌握PID系统控制原理;
任务4.2 变频和工频的切换控制。学习目标为:
1.识读变频器的工频/变频切换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2. 能调试控制线路,实现工频/变频切换控制。
3. 掌握工频/变频切换控制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朱熹;陆九渊;尊德性;道问学;争辨
朱熹(1130-1200)、陆九渊(1139-1192)同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之间在学术思想上,观点不一,如冰炭之不相容,而私下感情却很好,互相尊敬,互相敬慕,反映了一代大师的心态与风貌。当时他们在学术思想、教育思想方面有几次大的辩论,史称“朱陆之争”,主要争论在“易简与支离”“尊德性与道问学”“太极与无极”“禅学与儒学”等方面。在这里,笔者只是在教育方法论中,在“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方面,对朱陆之间的争论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朱熹、陆九渊均把“尊德性”“道问学” 当作了教育方法论的宗旨。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问题的争论,是朱陆之争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朱熹:“道问学”重于“尊德性”
朱熹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同样重要,但相比而言,道问学重于尊德性。朱熹把教育目的中的人格标准规定为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有德之人和圣贤君子,学习与教育的过程是一种道德的培养的过程,经过教育与学习实现对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认识提高,并化为自觉性。经过对道德知识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逐步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树立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加人们的道德情感,增加人们的道德信念。通过这种道德知识的不断教育与学习,来积累道德知识。这种持之以恒的道德知识积累历程,量变会成为质变,会将道德知识化为规范的行为,化为高尚的品质,养成高尚的人格。所以,朱熹认为教育与学习是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和知识储备,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所做的一种准备活动。这样,在朱熹那里,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准备过程,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为道德养成作准备,为树立良好道德作准备。教育、学习本身并不是教育、学习的目的,教育、学习过程不是随时随刻地、直接地与教育、学习目的相联系,只是间接地、潜在地、相连未来地与教育、学习目的发生联系,也就是将教育、学习过程与教育、学习的现实的最终目的暂时分离,并通过教育、学习过程本身将教育、学习目的与教育效果连接起来,并落实其上。
二、陆九渊:在德性指导下道问学
陆九渊的观点则与朱熹不同。陆九渊反对把教育与学习当作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一种为未来生活谋利的工具,一种为人生作准备的手段。他坚决认为,读书学习就是做人,教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过程。手段与目的是不能分开的,工具与目的也是不能分开的。工具、手段与目的必须合而为一。尊德性与道问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应该在德性的指导下去道问学,进行道问学的过程中勿忘尊德性,因此,学习、教育过程不仅是实现学习、教育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学习、教育目的也存在于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陆九渊从其“一是即皆是”的思想主旨出发,从整体的把握上、事物双方统一上,坚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切学习、教育目的,并将学习、教育结果与学习、教育过程合一,将一切学习、教育活动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一切学习、教育活动应该自始至终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学习、教育目的结合起来,“一非即皆非”,不能出现丝毫差异。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陆九渊自始至终把人之“本心”同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过程、方法、效果、目的、原则等等结合与联系,认为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整体的、统一的、不可分的。陆九渊认为从人们未来需求以及社会要求来看,学习、教育目的就是积德积能。人们自身有增强能力、增加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品质的主观要求,这样,学习、教育目的就与人们内在要求一致,道德的要求成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另外,陆九渊认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天人同一” 的思想。因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而作为天地之间的人道,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也就是外在形态就是学习、教育目的,而内在修练,也就是内在形态就是人的“本心”,这即是“天人同一”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与表现。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天人同一”的思想,教学过程与教育过程相一致,也就说教育过程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过程。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途径,以及教育目的本身,都是通过对“本心”的认识、体会,在“本心”中去实现、完成。教育教学内容,是“本心”的内容,教育目的是“本心”的内在要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亦是与“本心”相适应的,这样,在整个教育过程里,不管从出发点到落脚点,还是从结构到功能,从内容到方法,以及从课堂上、书本上学习的道德知识就与“本心”的内在修养、品质就可以实现“同一”。
这样一来,道德知识便是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便是道德信念,其外化于人,即是道德行为,即是“心”之本能的自然的外部流露和发用。通过这种学习、教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这种人道德高尚,品格优良,对社会有责任感,并有能力为社会、人类、自然作出一定贡献。这种教育效果同教育目的合一,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三、朱陆:道德知识如何转化为道品质
应该说,朱陆二人都各自抓住了教育活动中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性东西。朱熹看到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必须以道德认识作为基础,没有道德认识,人的其他道德品质都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行范的深刻认识,就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没有道德认识作为基础,整个教育活动就难以为继。这一点,已为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而道德认识的形成,又必须假之于人对道德现象的观察和道德知识的摄取。所以,朱熹更着重于道问学。
不过,有了道德知识,不一定就拥有了道德,拥有了优良的品格,所以,道德知识只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自然转化。当人们获得、拥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后,并不一定相应的就获得了道德认识,形成了道德品质,二者不可能是同步。其实,一个人有可能把掌握和获得的道德知识升华成道德认识、道德品质,或强化已经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品质,不过也有可能只是把道德知识当作了口头承诺、说教、装饰,或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可怕的是有人会把道德知识当作一种欺世惑众的工具、盗取功名的敲门砖、愚弄百姓的手段。如果是这种情况,所摄取和掌握的道德知识依然是一种外化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认识和其他道德品质,而依然独立于道德品质之外。就其本人来说,顶多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投机取巧、机权善辩、饰伪藏奸的“本领”而已。这样,这种对道德知识的摄取和掌握,就不但没有什么益处,而且是一种罪过、一种祸害。对于这个问题,朱熹的理论、论述是不能解决的。
陆九渊很清醒地看到、认识到了朱熹的上述理论缺陷。陆九渊认为道德知识与道德品质形成所存在的非同步现象,认识到了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的多向性和层次性。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它有可能仅仅被作为一种纯知识和纯理论而纳入到人的知识结构之中,并不必然导致人的道德品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人所摄取和掌握的道德知识与其道德品质的形成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何才能保证人所摄取和掌握的道德知识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必然地、全部地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呢?陆九渊举起了传统儒家性善论的大旗作为理论武器。既然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拥有伦理的天性,“德性”自然存在人体,那么,我们只要在道德的指导下去教育教学,就能够确保顺利地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品质。故此,陆九渊坚持认为“以尊德性御道问学”,向外逐物被反观本心取替。陆九渊的对道德知识转化问题的分析可能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又是无效的,因为其论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即有固有德性、固有善性的理论假设是虚假的。
【关键词】“校园酒店式管理”;道德品质;实效性
The implement"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 exaltation
morals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al results
Zhuang Ze-Mei
【Abstract】The occupation school make person may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orrow come to a decision to pay attention to morals quality's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meaning of very importance to occupation school, my school pass implement"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ed morals 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path, stir up a student ego education of inside dint, development student aware of self of morals consciousness and morals behavior habit, obtain result of show the Zhao.
【Key words】"The 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Morals quality;Real results
关键词解:“校园酒店式管理”(“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是我校为适应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校园酒店式管理”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引入现代酒店式管理运作模式和理念,以职业学校学生为教育服务对象,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训班级为管理者,以校园环境为载体,通过各种实训活动,达到“以环境育人,以载体育人,综合育人,育综合素质的人”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老师所关心的,也是比较棘手的,就德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构建一种道德境界,因此,提高德育实效可以从加强道德品质培养入手。
1.职业学校注重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1.1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是“以德治国”方略体现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又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品质方面的危机也同人口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一样成为人类将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战胜危机呢?道德品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培养人的特性追寻人的价值,不断提升人类的人文精神。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地,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理应受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必须使道德品质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国家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了“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提出重要的治国方略,因为法治是他律,德治是自律,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的诸多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德治国”对教育领域指明了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道德品德教育是国家强盛的需要,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身体不好者是废品,智力欠佳者是次品,思想品德不好者则是危险品,有德无知要误事,有知无德要坏事。
因此,我们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也是“以德治国”的方略体现。
1.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不断地渗入到社会中,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我们原有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此背景下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公民道德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它充分肯定“善”的价值,提倡科学的价值观;它着眼于社会的共同规范、共同利益及长远利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它可以调解和消除各种矛盾,使人们理顺情绪、协调行动,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总之,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
1.3严峻的形势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注重道德品质培养
纵观全国,职业学校办学在现阶段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成一个字:“难”!在普高热和就业低迷的双重影响下,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锐减,这不仅表现在职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还表现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出现了滑坡现象。
前来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原因:第一种是怀着美好的理想,为了圆职业梦而来的,这部分人目标明确,但所占的比重不大;第二种是怀着混文凭的心态以及冲着可观的就业率而来的,他们希望能在学校毕业推荐中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至少可以混一张文凭,以利今后谋生;第三种则是被家长送到职业学校来管束的,这类学生家长管不了,送到职业学校让老师管着就行,至于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倒不重要了。可以看出,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成绩不好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道德品质、人格修养方面出现的滑坡现象。从长远来看,职业学校要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德育上下功夫,特别是在道德品质培养上下功夫,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搞好道德品质教育,学校才能从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校园酒店式管理”创设了道德品质培养的新途径
道德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构建的过程,道德品质教育必须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学生本身为了发展和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是成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
我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是创设了道德品质培养的新途径 。
2.1 “校园酒店式管理”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所遵循的原则
“校园酒店式管理”遵循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校园酒店式管理”中对实训工作的各项要求,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起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作用;通过老师的监督指导及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培养意识不断提高。
2.2 “校园酒店式管理”使道德品质教育寻找到最佳的“交汇点”,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其实也是在进行道德实践。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实训活动中把理论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达到知、信、行的统一,引导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规范要求。
①明确目标,强化道德品质培养意识
早在2001年,结合“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实施,我校提出了:“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 “人格高尚、综合发展、有自信、能负责”的德育目标。不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德育目标,都把“人格高尚”放在首位,使全体师生都把道德品质培养当作工作重点来抓。使老师们明确: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做一个跨世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学会做人。
2007年,我们又在全校开展了“尊重”教育,营造人人受尊重、人人被重视的校园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从而重塑自尊、自信,抛弃冷漠、敌对,不断完善人格,朝着社②提出相宜的口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是一切道德品质中最具根本的基础,懂得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才能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
在实训中,我们提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大家一个月,大家为我三学年”的口号,使学生在思想中形成关心他人、服务他人、互相关心、互相需要的理念。这也是实训工作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进行得越来越好的重要保证之一。
③提出明确规范的行为目标,强化道德品质的养成训练
明确规范的目标和必要的养成训练,是道德品质形成最为重要的条件,因为,道德品德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效益,它存在于具体、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规范的行为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经过必要的养成训练,才能把道德培养目标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在“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中,我们对参与实训的全体同学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对实训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具体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因而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这也是养成训练的必要准备。在工作中,每一个实训岗位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同学及时批评指正,这使养成训练得以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④创设感染教育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是搞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物质基础。
配合“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实施,我校在进行校园物质形态的建设时,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和物化,注意考虑如何发挥硬件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尽可能赋予其文化内涵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比如,在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初期,对学校(原厦门旅游学校)前后两边校大门按星级宾馆的要求进行改造,新建模拟综合实训大厅,典雅、富丽的建筑,精心设计的温馨的装饰,大厅实训学生整洁优雅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举止,热情礼貌的待人接物,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创设出蕴涵教育意义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校园就能亲身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在潜意识中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环境相协调,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变得文明大方,促使道德品质培养外化为行为,内化为信念。搬迁到新校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后,我们也一直用酒店式的标准来规划学校。
3.“校园酒店式管理” 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产生的效应
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两年多来,我校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了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校风也有了根本的好转,打架斗殴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多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3.1 “明礼”教育更加扎实、有效
通过与“校园酒店式管理”相适宜的着装要求、礼仪接待和训练以及实训迎宾员的示范,学生认识到仪容仪表、礼仪礼节重要性,学生讲礼仪礼貌蔚然成风,仪容仪表整洁、遇见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不互相打闹……
参加实训的同学学会了热情待客,主动打招呼,起立迎送,自觉熟练地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大大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训中与老师更近距离地接触,使他们更加尊重老师,能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们把实训中养成的勤劳的习惯带到家里,积极主动地承担家务,自觉融洽家庭关系。
3.2 “敬业”教育落到实处
以往对学生进行“敬业”教育都停留在空洞的文字上,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而实训却使同学们有了接受“敬业”教育的机会。实训工作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每天他们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离岗,老师们也要求参加实训的同学都要有一种意念,那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通过实际工作,在不断的巩固或纠正中,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许多同学都说:“通过一个月‘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课,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书上所说的‘敬业’”。
3.3 “团结互助”的品德得到强化
团结互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有同情心和爱心,见别人有困难能尽力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时同心同德。在实训中,同一工作组的同学之间以及不同工作组的同学之间都能够互相帮助,强化了集体意识,体会到与人合作、团结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经过实训的班级,班主任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了。同学们说:“我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4激发了“勤奋进取”的精神
实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许多平时在教室里得不到赞赏与肯定的同学在实训中频频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许,特别是当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获得肯定时,更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一些学习差或表现差的同学有了自己切合实际的目标,克服贪图安逸和懒散的习惯,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3.5加强了“勤劳俭朴”教育
实训中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工作,看到整洁有序的、优美的校园,听到老师同学对实训工作的肯定,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喜悦。同学们深刻地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幸福来自劳动的真谛,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并且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自觉维护校园的整洁、美化。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易拉罐等饮料瓶获得零花钱,体验并理解了“勤劳致富光荣”这句话。
[关键词] 民办高校;道德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
一、道德与道德品质培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伦理学者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1]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也是一种实践精神。因为道德总是把世界分成两部分,即善的和恶的、正当的和不正当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并通过对不同的行为的评价,高扬前者、鞭笞后者,以此不断推动者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为指导,培养具有时代气象和民族精神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不仅学生们、就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持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道德教育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他们的道德品质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养成,在大学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都是应景之作,骗人的。这种认识在民办高校更为普遍。从知识追求角度来看,道德养成过程应渗透于知识追求过程。道德品质培养与知识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的追求过程也是道德品质提升的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对知识活学活用,丰富的知识也会有益于提高道德鉴别力,形成科学的道德观。
二、道德品质培养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民办高校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家统招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道德水平低、人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注重道德教育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一)成功的知识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承担着“授业”任务还负有“传道”的使命。“传道”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相对于“授业”而言,“传道”则是更为根本的教育使命。要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目的,教师自身的“道行”水平就成为连接教材、学生与教师自身的纽带。教师自身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影响学生的言行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为任何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都是以道德因素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开导其思想困惑,就会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氛围。
(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发展智力、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与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人生情趣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要维持学生持续良性循环的学习兴趣,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入手,老师更要善于借助于道德的力量,通过激活学生的道德责任心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社会利益要求的日益多元化,社会生活中多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人们的生存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具有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生活压力下经常保持心灵的稳定,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人力资源为自身服务,并能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味生活的幸福感。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途径
(一)处理好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道德,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关系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但是,“道德难以量化,不易考核,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常常被忽略”[2]。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认识到对于人类来说,科学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方。我国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程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加深的,当前我国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道德养成与知识追求的关系,不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以牺牲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针对民办高校中青年学生普遍表现出的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就成为提高民办高校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建立与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提高基础之上,许多思想困惑和道德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缺乏或者认识不到自己的人生责任意识。现在有种说法是,学生在幼儿园学小学的课,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学高中的课,高中要达到大学知识水平,那么,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 回答是学道德品质。我国现在在校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多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个性比较自我,比较独立,做事情往往不敢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前一段时间令国人震撼的“药家鑫事件”反应了许多方面的教育问题。用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话说: 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 只有技能,没有情感; 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失败。故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伦理视角看待教育过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使课堂更生动,教育效果更明显。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是消极的,认为这门课原理众多,知识枯燥,乏而无味。要克服这一状态,教师应改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学视野,将原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丰富教育教育内容。一般来讲,现在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实际上,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上述内容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习惯,拥有健康的心理。为达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即结合教科书内容,针对性的增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形成对教材的再加工。同时,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让学生分清是非,杜绝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达到“其身正不令则行”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一、师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完善。
师德修养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师德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进而外化表现为自己良好的行为和习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道德人格品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修养,完善自我,以便更好地培育下一代。
2.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
师德修养不仅对教师完善自身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教师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师德修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灵魂,并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它不仅会影响在校期间的学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有着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但会得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尊敬和崇拜,甚至可以决定和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或发展方向。
3.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社会文明的推动。
师德修养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不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塑造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引领社会道德风尚。首先,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将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带向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其次,教师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社会各界、各个层面的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所接触到的人们,并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所有人。最后,教师把良好的道德品质带入个人的家庭生活,影响家庭道德。同时,它又会影响邻里、公共场所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良好的师德修养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师德修养是一种自觉的、理智的活动,只是依靠个人内心觉醒不能彻底修身,它依赖于科学的理论知识的引导,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首先,教师应深入学习基本理论和我国各个时期的先进理论,它们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其次,教师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无论社会整体道德的提高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应全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它有助于教师深刻了解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师德修养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履行师德要求的自觉性,不断升华自己的师德修养境界。
2.积极进行实践锻炼。
实践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提高认知能力,丰富情感,磨炼意志。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效果的唯一标准,师德修养的好坏,不仅表现在认识和言论上,归根结底还应当表现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做到了知行统一,师德修养才得以实现。实践是推动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师德修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实践来推动的。只有教师学以致用、躬行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师德修养的目的,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境界。
3.内省。
内省,即自觉地进行思维约束,内心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是人们由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化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了自觉阶段。教师应该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不断地自觉内省自己的言行。一方面,及时发现自身与规范不吻合的行为,以做到自我批评和指正;另一方面,对自身的正确行为给予肯定,从而积累经验。教师要运用内省的方法,积极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从而提升师德修养。
4.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