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会议制度

护理会议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会议制度

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护密度;回采工艺;矿压显现;支护空间

张新矿通过对西三采区2#层/右一路工作面初次开采的矿压观测,对所掌握的矿压显现和顶板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各采面根据情况不同程度地合理减少了支护密度,简化了较繁琐的四一五排支护的传统工艺,采用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的新工艺,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改变了2根/m2的大支护密度,使支护密度降到1.13根/m2。从近几年来2#、3#层的开采实践中看,完全可以控制顶板的活动,在全矿已推广应用,它不仅扩大了工作面空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节省支柱,减少丁每循环时间,从安全方面从没出现过大冒顶、推掌子等事故,对提高工作面单产、“节资提效”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较适合当前煤炭生产的新形势。

1.基本情况

张新矿西三采2#/左一巷工作面走向长度为400米,倾斜长110米,煤层厚度1.6米,倾角12°,直接顶板为II类。见表1和煤层顶底板。

工作圆又酽便田DZ-18,型单体液压支柱,运输机为SGW-150C型,落煤选用MLS--170型采煤机,下巷运输:连续化运输。顶板管理:全陷法。支护为四―五排管理,后改为凹―四排管理;下巷为石墙加木棚沿空留巷。

2.矿压观测及初次放顶

从直观上看,当工作面采出平均10米时,采空区顶板有下沉趋势,此时为了加强切顶排的支护密度,沿倾斜方向每隔一棵柱上一棵戗柱,这样可以防止来压时扑柱伤人,当工作面推进平均15米时,工作面由上至下开始垮落,其厚度为1.0~1.6米,又推进两个循环,全工作面基本垮落严实。

在工作面设三条矿压观测线,使用的是手持式测力计和AD-25型测杆、动态仪和刚卷尺等。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支柱的载荷、顶板下沉量。目的是为取得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数据,探讨其规律性。掌握初次垮落步距及周压步距,工作面测得的支柱载荷均值分布。

观测时测得末排柱最大值34mPa,初撑力最大值为11mPa,最小为4mPa,初撑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①泵站压力不足;②管路损失,工人操作习惯造成。当工作面推进平均21米时,老顶初次来压开始。来压时,顶板掉渣,煤壁片帮。支柱载荷量,下沉量加大井伴有打雷的轰鸣响声,此征兆由上至下一直持续五个循环,即工作面子均推进28米,老顶初次来压结束。见老顶垮落步距示意图3和工作面老顶来压时的压力曲线及顶板下沉量曲线。

可以看出老顶来压步距为25-28米,来压时最大工作阻力为34mPa,最大下沉量为150mm,来压时采空区充填较为严实,工作面的支柱及戗柱没有被扑到的,支柱的工作阻力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值的。

3.合理减少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张新矿189采面开始是采用四一五排柱管理顶板,即见五翻一,排距为0.6米,其支护密度计算如下:

3.1平均采场压力

P={1/(k一1)}×h・r,k1・k2={1/(1.5-1)}1×1.6×2.5×1.5×1.24=14.9(t/m2)

其中:K2=(I1+I2+I3)/I1=(3.8+0.6+0.3)/3.8=1.24

式中:h-采高(m)r-岩石容重(t/m3)

K1-不均衡系数k2-悬顶片帮系数

I1-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

I2-平均工作面悬顶距离(m)

I3-平均工作面片帮深度(m)

3.2理论支护密度

n1=P/R.C=14.9/(30×09)=0.55根/m2

3.3实际支护密度

n2=A/E.I1=4/(0.6×3.8)=1.75根/m2

3.4安全倍数

K=n2/nl=1.75/0.55=3.2倍

式中:A-最大控顶距时的四排柱数;

P-采场平均压力;

F-单体柱的额定工作阻力;

C-支柱性能系数;

E-支柱的柱距(m)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具有增阻―恒阻性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密度过大,根据观测依据和现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改进了回采工艺,柱距由原来的0.6米改为0.7米,排距不变,支护由原来四―五排管理改为四―四排管理。

四-四排柱支护密度计算如下:

(1)采场平均压力:

P={1/(k―1)}xh・r・k1・k2={1/(1.5-1)}×1.6×2.5×1.5×1.24=14.9(t/m2)

其中:k2=(I1+I2+I3)/I卢(3.8+0.64-0.3)/3.8=1.24

式中:h-采高(m)r―岩石容重(t/m3)

k-岩石碎胀系敷k1―不均衡系数

k2-悬顶片帮系数

l1-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

I2-平均工作面悬顶距离(m)

13-平均工作面片帮深度(m)

(2)理论支护密度:n1=P/R.C=14.9/(30×0.9)=0.55根/m2

(3)实际支护密度:n2=A/E.I1=3/(0.7×3.8)=1.13根/m2

(4)安全倍数:K=n2/n1=1.13/0.55=2.1倍

式中:A-最大控顶距时的瞬间三排柱数;

p-采场平均压力;

F-单体柱的额定工作阻力;

C-支柱性能系数;

E-支柱的柱距(m)

从而使原支护密度1.75根/m2降为1.13根/m2,安全倍数由3.2倍降低到2.1倍,而从工艺上原四-五排柱管理,它的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作业空间小,即主机割煤时要提前将五排柱翻掉打在二撑柱外侧,采煤机下推时,再将此柱打在新一排柱位置,也就是每一循环必须得翻打两次顶子,支柱排列紊乱且多占用一排支柱,当工作面五捧柱时,控顶距加大,悬臂梁加长形成了支柱载量增大。

改进后的四一四排柱管理方法是:主机上行割煤时无需翻打柱。当采煤机下推时,滞后主机20米分段式移溜后;边翻柱边打柱。即瞬间三排柱支护,翻一根打一根,工序简单,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一排支柱,使控顶距始终控制在3.8米,从改进工艺到采完,从没出现过大冒顶和推掌子等事故,从矿压观测方面看支柱的载荷平均为21.5tmp,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工作阻力的,从顶板下沉量来看,最大平均值在30-50mm,所以从本工作面看,合理减少支护密度,四-四排柱管理是成功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几年来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分别在我矿西部采区2#、3#层中的6个工作面推广应用,支护密度也根据采场情况不同程度的合理减少,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做到了安全生产。

4.结论

4.1四-四排柱管理适用于没有冲击地压II、III类直接顶板。

4.2它的支护密度为1.13根/m2比四-五排柱管理的1.75根/m2降低0.62根/m2,安全系数由原来3.2倍降低为2.1倍。

4.3节省单体柱,减轻劳动强度,扩大作业空间,减少一道工序。

4.4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单产。

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病 一氧化碳中毒 高压氧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13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3~2005年收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1~55岁,平均44岁。患者均有昏迷过程,昏迷时间1~72小时。假愈期6~58天,无过度疲劳史,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1天~4个月。

临床表现:14例病人起病均较急骤,其中伴有精神障碍1例,表现为定向力丧失,计算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或有错觉、幻觉、行为失常、兴奋冲动等;伴有锥体外系症状6例,表现为表情淡漠、面容呆板、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步态碎小;伴有锥体系神经损伤2例,表现为轻度瘫痪,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伴有继发性癫痫3例;周围性神经炎1例,表现为双下肢皮肤感觉障碍。

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是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治疗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高压氧治疗的疗程一定要足够,只要坚持应用高压氧并配合其他脑细胞活化剂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本病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本组26例均给予改善微循环、脑细胞活化剂、激素、脱水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为双人纯氧舱,采用0.1 MPa(2.0ATA)每天1次,每次90分钟。10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休息2周,再连续2个疗程休息2周,逐渐延长治疗时间。在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收效满意。

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等有意识地影响病人及家属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患者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动作用,尽快树立治疗信心。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①加压阶段,做好解释工作,可通过病人间相互交谈、播放音乐等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情绪。②稳压阶段,经常询问有无不适,密切观察病人的动作、表情,给病人安全感。③减压阶段,病人耳部有不适感,讲解原因,教病人如何调节等。

出舱后的护理:观察有无异常反应,了解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效果,耐心解答病人的提问,为下一次治疗的配合工作奠定基础。加强对高压氧舱的感染监控,因氧舱内容积小、全封闭、患者集中等特点,频繁使用舱内容易发生污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病人出舱后应充分通风,对舱壁、地面用0.5%“84”消毒液擦拭,紫外线照射30分钟/舱次,每月对空气菌落进行监测,舱内吸氧期间增加换气时间。注意高压氧治疗前后病人的饮食指导及治疗中氧舱温度调节:①治疗前1小时进温开水100~200ml,避免进食过饱,以免加压后引起恶心呕吐。②调节氧舱温度,一般情况下冬天18~20℃,夏天22~24℃为宜。③出舱后补充高热量流质饮食200~400ml。

健康指导: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最重要,一定要做好本病的宣传工作,以便急救与自救。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脏复苏术。针对急性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的患者,护理工作更应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告知患者家属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一定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指导患者定时持续治疗,以便及时防治迟发性脑病,尤其是昏迷清醒后的患者,2周内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不宜过多消耗体力。

结 果

本组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如辅酶A、ATP、细胞色素C等静滴。26例中,18例高压氧治疗30次以上其中16例完全恢复(意识清醒、生活自理、恢复工作),2例显效(意识清醒、四肢轻度震颤);8例高压氧治疗少于20次,其中5例完全恢复,3例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褥疮 肉芽组织 脐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5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70-02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组织坏死、变性的病理过程,也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我科于2010年3月收治了1例臀部坏死溃疡期褥疮患者,在多次换药效果欠佳的情况下采取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经过精心护理,达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因多次“脑出血”致左下肢无力,长期卧床,于2010年1月出现双侧臀部发红,继而出现水泡、破溃,未经诊治,破溃部位逐渐扩大、加深,出现渗液、出血及脓性分泌物,伴疼痛。曾就诊当地医院,予以清洗、换药,效果不佳。患者双侧臀部各见一约6cm×7cm的三度褥疮,深及骨骼,门诊以“臀部褥疮”收入院。入院后行局部换药,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以及两次人工皮覆盖手术,效果不佳,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难以愈合。在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对患者实施脐血干细胞移植术。

1.2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术前十分钟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创面各注入0.5ml法舒地尔至肌层,将提取脐血干细胞0.5ml稀释至40ml,以进针2cm,注入1ml规格均匀注入,注射完成后以凡士林外敷后纱布覆盖之,术后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返回病房。术后每日换药,行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在干细胞移植术后一周左右,新生肉芽组织长出,两侧创面呈鲜红色,表明有新生血管形成,创面干燥、无分泌物。两周后两侧创面缩小为4cm×5cm,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一个月后褥疮面积为3cm×2cm,肉芽生长良好。两个月后创面结痂愈合。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发病时间长,消耗量大量的人力、物力,久治不愈,家属对其失去信心。干细胞移植术是国内开展的新技术,病人及家属对手术方法及疗效心存顾虑,因此,术前护理人员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有关知识、异体干细胞的来源及采集过程的安全性;手术可能达到的效果、手术过程、配合方法、注意事项及预期疗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2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术前禁食、水,备皮等;创面大换药,给予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3.3 人脐血干细胞的准备。本例大褥疮患者脐带血的采集是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取婴儿端3-8cm脐带储两把止血钳结扎、断脐,婴儿被抱走处理,贴近母端止血钳处消毒并将针头插入脐静脉,采集脐血。现取现用。脐带血采集时对产妇、新生儿无影响。

3.4 术后护理。

3.4.1 病情观察。责任护士每天随主管医生查房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有无分泌物、褥疮面大小,并做好记录。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情况。

3.4.2 加强基础护理。患者不能自主排尿,遵医嘱予以持续导尿,保持会的清洁并做好尿管的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病人皮肤的清洁干燥,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再次受压,防止褥疮加重。

3.4.3 预防感染,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受凉;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局部创面大换药每天一次,换药后用烤灯局部照射3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局部干燥。本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发热。

3.4.4 加强营养。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新鲜牛奶、鱼、肉及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营养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补能力,促进肉芽生长及组织代谢,加速创面愈合。

4 讨论

褥疮是很多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且很难治愈。近年来, 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干细胞具有可分化成各种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2],干细胞移植已被应用到各种组织, 包括再生骨、神经组织、营养障碍和受损骨骼肌等。此次手术中应用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潜能高、免疫原性低、支持造血功能强,并且取材方便,没有组织配型的问题,脐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成功无疑为巨大褥疮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第4篇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 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检形成(Deep vein,throm bosis,DVT)的发展病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手术,创伤,癌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的DVT的几率明显增加。目前对DVT主要采用药物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取栓加溶栓治疗,我科于2012-05-05收治一例因坐骨神经痛而活动受限引起的左下肢重度深静脉栓塞的患者,采用介入手术(过滤器植入)加药物抗凝溶栓治疗,我们通过关注患者全身及肢体的局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臂部伴左下肢麻痹疼痛2月余,于2011-05-05-17:00入院,入院查体可见左下肢肿胀,患肢大健肢3cm左右,质硬,活动性痛性严重受限,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良性,左足背外侧皮肤浅表感觉减退,皮温稍高,予抗血小板,预防血栓等治疗,入院3小时后出现左下肢肿胀加重,予降纤治疗及行下腔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术后患者卧床12小时,留置尿管,抬高下肢。5月7号左下肢肿胀较前消退,予尿激酶组液体维持静脉泵入并予按摩,活动左下肢,促进血液较前明显,持续尿激酶、纤容酶左下肢静滴并加强按摩。5月18号量患肢大腿围同健侧相差6cm,膝关节皮纹明显增多,5月22号停尿激酶组液体,量大腿围同健侧相差4cm,小腿及果部可见皮纹,仍抬高患肢,嘱患者主动运动。拔除尿管,患者能自行排尿。10月24号量大腿围同健侧相差2cm,膝关节,果关节皮纹明显增多,左足背仍有红肿,可见皮纹。5月27号左下肢肿胀已消退,量大腿围同健侧无差别,左足背红肿渐消失,皮纹增多。5月30号患者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如下:

2 局部护理:

2.1鼓励患肢活动

以患者舒适为基础,抬高患肢15-30度,膝关节微曲,窝处避免受压。活动主要有的改变,伸曲腿活动,每日数次。股四头肌主动舒缩运动、踝部旋转活动、足部主动或被动屈伸活动、全范围活动;原则上每天坚持四次,每次15-20下(5-10分钟) [1]。

2.2保护血管,防止药液渗漏

医嘱尿激酶及纤溶酶予患侧肢体静脉输入,由于患肢肿胀,血管难以穿刺,禁止从患肢采血,为了减少反复穿刺,由静脉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操作并留置小号静脉留置针,加强巡视观察穿刺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2.3加强肢体周期循环及指导踝泵的训练

在胫骨中段或股骨中段加止血带,压力以阻断浅表静脉回流而不影响深静脉回流为度,每小时放松止血带1次,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3~4次;予腓肠肌气压治疗,每日两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的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4定时按摩及热敷

未进行静脉输液及气压治疗时,鼓励家属给于患肢按摩,可每日数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加强患肢保暖,可予热水袋保暖,不直接接触皮肤,保持水温50度左右。

2.5 皮肤的观察

定时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完整性,皮纹变化,定时测量健侧肢体与患侧肢体的周长,来观察患侧肢体的恢复情况。

3 全身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DVT费用高,恢复慢,是否有并发症等,易产生焦虑,急躁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需采用心理疏导等方法,消除其不良心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DVT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恢复较快,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为患者创造舒适治疗环境。

3.2 基础护理

患者卧床期间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性,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统感染[2]

3.3 预防并发症

严密观察患者患肢末梢循环情况,足背动脉搏动肢体肿胀,肿痛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有无淤点,瘀斑,大小便颜色的变化等有无出血征象。尿激酶用药虽安全,但文献报道有过敏现象,所以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3.4 健康教育

重点指导患者卧床期间定时抬高患者,按摩,活动患肢,讲解DVT的发病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采取护理措施,与患者交流,讲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出院后指导定时复诊。

讨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主要治疗目的在于使下腔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率有60%~70%下降到0.9%~5%[3],从而预防肺梗塞,特别是肺梗塞造成的猝死。其方法是将滤器放置入双肾静脉与髂静脉之间的IVC内,避免造成下腔静脉血栓脱落形成肺梗塞。为一安全、简便、可行的预防肺梗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得到越来约广泛的应用。

此项技术的开展,打破以往患肢足背静脉禁止滴入其他药物,减少对患者的制动,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使脱落的栓子流入滤器内。

参考文献:

[1] 刘艳光. 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整体护理医学论坛2005;9(11):962.

护理会议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78-01

1 临床资料

我院高压氧舱室于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人12例,其中男10例,女 2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1岁,平均55岁。

2 高压氧治疗

2.1 高压氧治疗方案:采用16人空气加压舱治疗,轻者每天治疗1次,重者及昏迷病人2次/天,苏醒后改为1次/天。治疗方案是采用稳压吸纯氧20 分钟,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后,再次吸纯氧20分钟,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后,再次吸纯氧20分钟。升压过程20分钟,减压过程20分钟。稳压治疗压力0.12 MPa,急性期根据情况可升到0.15 MPa。20-30天为1疗程,一般采用面罩吸氧,昏迷、气管切开病人、呼吸费力患者采用简易呼吸气囊吸氧。

2.2 疗效评定与结果。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随访日常生活正常,恢复劳动能力;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随访病情稳定;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4例痊愈,6例显效,1例无效,1例放弃治疗。

3 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3.1 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做好心理护理: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患者往往病情重,不合作,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家属容易失去信心放弃治疗,因此作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非常重要。治疗过程中介绍成功案例,对患者的每一分进步都及时和家属沟通,使病人和家属建立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2 作好入舱前安全教育及准备工作:

3.2.1 签定高压氧治疗知情同意书,发放病人须知,介绍陪舱制度及职责,告知患者及家属入舱治疗严禁带入易燃易爆易压物品,同时对每位入舱治疗的患者及陪患做到舱舱安全检查,避免人为因素带入易燃易爆物品,确保安全。

3.2.2 教会患者及家属咽鼓管开张的方法,对于无法交流的患者可让带入适量水或食品帮助开张;给予第一次入舱的患者和家属鼻腔滴滴鼻净,告知病人及家属如在加压时耳痛剧烈应及时报告操舱人员,防止气压伤的发生。

3.2.3 告知病人及家属舱内吸氧及舱内设施的使用方法。将病人吸氧管路连接好,并检查通畅情况。

3.2.4 气管切开患者入舱前应及时吸痰,关闭各种引流管并妥善固定。

3.2.5 输液患者应使用塑料瓶或输液袋,避免使用玻璃瓶输液,加压前调节好茂菲氏滴壶液面和输液滴速。

3.2.6 安排好病人及家属的座位,嘱其不能随意在舱内走动,不能随意搬动舱内的应急设施。

3.3 加压期舱内护理:

3.3.1 升压期护理:升压时要先慢后快,不断提醒病人及家属作咽鼓管开张的动作,对不合作者可喂食或水使其被动咀嚼吞咽,以平衡中耳气压,适应不断升高的高气压环境,如患者及家属耳痛剧烈,可暂停加压,嘱其反复做吞咽和捏鼻鼓气动作,以使咽鼓管开张。待耳痛缓解再加压。如耳痛剧烈不缓解者可通过过渡舱将其减压出舱。气管切开患者如痰液多,可在舱内压力上升至0.02Kpa时,使用舱内负压吸痰装置进行吸痰,吸痰操作应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3.3.2 稳压吸氧期的护理 稳压后及时提醒家属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患者戴好面罩,扣紧口鼻处,防止漏气。操舱人员严密监视患者有效吸氧情况。使用简易呼吸气囊的病人,简易呼吸气囊不要充气过满;带有胃管者要将胃管盘在面罩内,面罩扣严口鼻。吸氧休息时,应摘下面罩吸舱内空气,使用简易呼吸气囊病人停止吸氧时应关闭急救供氧阀门。静脉输液患者应尽量在减压前接点。

3.4 减压期舱内护理

3.4.1 减压时要匀速减压,告知患者及家属正常呼吸,避免屏气和剧烈咳嗽;防止发生气压伤和减压病。

3.4.2 开放各种引流管;避免接触金属物品,不要在舱内随意走动。

3.4.3 减压时舱内温度下降,嘱患者和家属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受凉感冒。

3.4.4 输液患者应将茂菲氏滴壶液面抬高,将输液瓶翻转露出输液管头,将气体放出,防止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气体栓塞。

3.4.5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担架病人要注意定期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3.5 出舱后的护理:出舱后要观察病人的反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征求意见;记录患者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作好氧舱清洁及消毒处理,使设备完好备用。

4 讨论

HBO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比较理想的方法[1]。但是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差,治疗时间长,因此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期间应加强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只有坚持高压氧治疗中正确的护理才会使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