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0引言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较高层次群体之一[2]。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网络心理、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从政策层面进行规定与指导。许多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3-6],从理论、学科及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纸上谈兵”外,更重要的是未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性研究,未建构符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统筹规划心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

成立领导小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组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并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学校领导通过专题会议,如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学生工作论坛等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订相应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机电学院颁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进一步明确“1+4+7+X”工作网络,其中“1+4+7+X”分别代表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及心理委员,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章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守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值班制度》《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伦理规范》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升师资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专职工作人员(心理中心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组成,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如机电学院拥有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2462,专兼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757.54。专兼职教师全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硕士或心理咨询师证书,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培训分为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根据安徽省有关要求,机电学院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72学时,兼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20学时。其中专职人员以校外培训为主,兼职人员以校本培训为主。另外,每年利用辅导员论坛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时期,至少对辅导员进行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由于培训措施到位,加上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意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较高。

3改善工作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按照生均10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建有近350平方米的拓训基地,软硬件设施完备。拥有预约等候室、心理测试室、心理阅览室、心理督导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以及心理沙盘室各1个,个体咨询室与团体辅导室各2个。各功能室配备有完备的个体和团体咨询设施。在拓训基地,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学习效率倍增。另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拓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4打造四大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4.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根本

通识教育是根本,有助于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懂得基本的调适技巧。机电学院针对大一所有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教学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采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逐步实行小班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每学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8次以上,每学期平均组织听课12次。自开设以来,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4.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是支撑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在两个大学生心理领导小组的积极指导下,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班级心理委员为核心,宿舍心灵使者为支点,心理健康协会为补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腾讯、新浪心理微博以及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实现网络化、全天候。每学期网站点击数生均超过1次以上,微博浏览量达到10万余人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心理普测、心理咨询网络预约、心理自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态随时看等功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始终坚持常态化与阶段化相结合、全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划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在组织开展“5.25心理活动月”“11.25心理活动周”等传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新生军训与入学教育等特殊时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是补充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机电学院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在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基础上,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当面预约等形式,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以及面询等个体咨询服务,且咨询记录完整。每年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的师生300余人次。另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详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指导开展团体辅导服务10余次。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案例研讨与督导活动。每学期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校外案例研讨与督导7~8次,专兼职教师接受校内案例研讨与督导5~6次。

4.4推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底线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每年10月份,机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当年入学的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普测结果,将重点关注学生名单上报并下发至有关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对其进行关注。另外,通过预约访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面询,进行进一步排查,为系部提供决策依据。除了心理普查,还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开展定期排查工作。每学期开展定期心理排查18~20次,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打下扎实基础。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立即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与干预机制,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将心理危机事件对当事人及其身边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正面临从注重以知识为主体向以能力为主体的转变,这是一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笔者根据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以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的教学研究重点为平台,从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一、全面研究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体系

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指出,素质教育关键有两点:一要爱国,二要创新。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创新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离开了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创新教育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我院由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多个系部教师以及从事社团、教务管理等工作的教师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并且通过对国内知名大学的调研,结合我院办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综合比较,提出了如下创新教育新体系(见下图):

创新教育体系由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三个模块构成。知识素养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品质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创新能力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

通过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目标。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既要保证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必须本着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打算在以后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仅如此,还组织开设了涉及人文、自然、经济、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文化素质课程,聘请知名教授及专家学者围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来校讲学,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是创造性培养的基石。为此,在院团委及各系部的协同努力下,我院成立了、交谊舞、保健康复,心理、急救护理、晨光摄影、健美操、动漫、墨缘情书法、长江武术、营销管理、恒宇文学、青春网页及计算机等54个协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务实的科学作风及坚强的意志。

实践中,我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创新品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

首先,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及改革的始终。在专业改革中,我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模式。如:校企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并相继在17个班级中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具体做法是将一年内开设课程的内容融入实际,让学生在企业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浓厚兴趣。

此外,我院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每个系都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实验室、图书资料查阅及教师指导等方面的便利。并举办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如细菌平板划线接种竞赛、末梢血白细胞分类鉴别竞赛、肢体被动运动竞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服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雕牙竞赛,等等,有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持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四、将创新教育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是指一个人发明创造、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精神的总和。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我院抓住全国及省、市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技术的交流和技术成果的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制订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章程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大力宣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及优秀个人业绩,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参赛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今年,我院在湖南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活动中,夺得一金、一银、一铜,这已是我院学子第三次夺得全省挑战杯竞赛金奖。同时,我院还将于2010年10月第三次进军在吉林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决赛。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活动中,我院学子能够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连续三年闯入挑战杯全国决赛并获得较好成绩,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这在湖南省近70所高职院校中是唯一的,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也是为数极少的,对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不常见。通过科技竞赛的强化训练,有力引导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构建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学生、兄弟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淘宝创业实验室;网络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引言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但该专业的全国平均就业率远低于其它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造成了一方面各行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本课题基于我校与淘宝大学共同建设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借助武汉市江夏区工商联等政府资源、阿里巴巴公司、淘宝网等企业资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研究和实践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输送优秀人才,是一项非常具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总体设计

(一)构建“改变观念、培养技能、掌握知识、付诸行动”的课程体系

设置符合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的意识;认识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企业家和创业者所特有的技能和素质;在行动体现创新性。突出网络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研究型和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整体思路:理论前沿与创新型讲授、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与演讲式教学、文献阅读与交流式学习、案例调查与咨询式学习。教学组织和过程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手段,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并重。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给学生创造互动空间,让师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迪,建立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形成“互通、互助、互联、互促”的交流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生的自信、发言与思辨之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三)教师与实践人士联袂讲授

高校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及创业经验。考虑到网络创业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点,笔者不定期地从校外邀请一些杰出企业家、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机构的高层主管讲授部分内容。在高校教师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后,由这些实践人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进行解读。他们大部分既有创业经验,又是所属领域的专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创新精神。把课堂讲到创业现场,实现创业者与学生共同上课。

(四)“三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特色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讲解与专题报告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笔者讲授的50%以上案例为原创性案例,来自于合作客户的项目。笔者还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调研或实习,直观地接受教育。另外,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不定期地开展讲座,为学生补充专题性创业管理知识。此外,采用部门划分、岗位设置、专题讲座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自如吸收最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撰写科研论文。

三、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网络创业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网络创业体验,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在第一课堂,突出课程实验、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使学生领悟并系统地掌握网络创业知识,熟悉各种网络创业软件的使用,夯实学生的网络创业技能;在第二课堂,突出课程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创业全过程,熟练掌握网络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养,开发创业潜能;在第三课堂,突出学生网络创业体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网络创业能力。

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思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创业计划书撰写、网络创业技能大赛和网络创业论坛、网络创业调查、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实践活动。并编制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实验指导书。

1.第一课堂――课程实验和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为网络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模拟、模拟公司设立、ERP在营销中的模拟应用等。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做到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

(2)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创业计划书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发现的创业机会,对网络创业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学生自我选择伙伴组成创业团队(一般5人左右),商讨创业创意,讨论写作风格及分工。最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将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互评,展示。每组在展示自己的网络创业计划书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均可以发表意见。

2.第二课堂――课程实训

(1)网络创业技能大赛。网络创业技能大赛是课程实践教学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网络营销大赛等创业技能大赛活动。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是在大量的网络创业调研基础上,通过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对网络创业全过程进行设计,从而撰写网络创业计划书;然后,开展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对网络创业计划书进行评估、优选。

(2)网络创业论坛。举办网络创业论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也是一种情境教学,可还原创业情境。四年来淘宝创业实验室邀请了多位创业实践人士来校讲学,阐述创业理论,介绍创业成就,并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每次讲学都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刻下创业的烙印。

3.第三课堂――网络创业体验

(1)网络创业调查。网络创业调查是通过开展课外创业访谈、调查与案例写作,使学生深入社会,亲历创业情境,增强创业体验。本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创业调查培训,利用课外时间及暑假进行网络创业调查。网络创业调查是任务驱动、目标导向,要求学生通过对企业家创业调查与访谈,亲历创业情境,体会创业过程中的成功与艰辛,提交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最后是成果演示与评价。通过网络创业调查,实现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是本课程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到淘宝创业实验室等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实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网络创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网络创业教育的成果

2008年至今,我校以淘宝创业实验室为依托,在长期的网络创业研究与实训改革探索中明确了“网络创业实训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创业孵化”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在有限的条件下,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1.网络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初见规模

2012年1月,被淘宝网评为“最佳合作伙伴”。相信经过改扩建后的淘宝创业实验室,一定能成为我校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最佳契合点。

2.网络创业实践实训项目取得突破

2012年6月,我校申请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培养计划”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引导项目成员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习”,并对有潜力的电商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帮助学生零距离地进行校内创业实践。

3.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功能逐步显现

从2009年至今共引进了4家电子商务企业进驻我校开展项目合作,由公司专门安排员工进驻我校创业园智慧园,招聘在校学生课外创业,形成企业部门经理和专业学生构成的电子商务创业团队。

4.电子商务人才创业就业效果显著

从我校淘宝创业实验室走出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还有一批电子商务就业领军人物也脱颖而出。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上升,2013年已接近80%;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对我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评价。我校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得到电子商务行业推介、兄弟院校同行借鉴和媒体经常关注。

5.学生参与网络创业竞赛成果丰富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然而,受到功利化、世俗化办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受重视;而专门的艺术类院校,由于学科狭窄,办学规模小,公共艺术教育无用武之地。在这一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艺术教育积淀的院校,学校从办学伊始就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突破轻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窠臼,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点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文理渗透、艺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机构设置、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加以重点扶植,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实用轻美育”的现象。从领导办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领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仅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轻视人文艺术教育,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考研课程上,把完成学业和成功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对公共艺术课兴趣不高,态度消极、敷衍了事,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偏少

正因为一些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一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育教研室等专门机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一般都挂靠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团委等机构上,在管理、财务、教学等方面缺乏自,其自主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牵制,影响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缺乏,课程设置零散随意,课程效果不佳

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课程数量少,教师学历职称偏低。据有关调查,在承担公共艺术课任务的老师中,教授占6%,副教授占21%,讲师占34%,助教占32%,教员-占7%。有些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则形同虚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分散零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课程缺乏统一的教材、大纲,教学内容过于粗浅,甚至存在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

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的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实施的艺术素质教育,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艺术技能,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创新能力及艺术文化修养,通过艺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其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它重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修养提升,而不是艺术技巧的简单传授,因此它不仅仅停留在艺术修养与技能的养成,而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与活动中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增进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而对道德养成、人格完善、智力开发产生积极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杭州师范大学致力于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其内涵是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与提高,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品味与水平,促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效。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机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和美术,还涵盖了舞蹈、文学、影视、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系统,整合公共艺术资源,打通艺术各门类的内涵,寻找艺术门类的相通点,倡导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是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可以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学生在实际中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亲身体验与感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氛围等内容,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公共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是指对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提升学科水平,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强研究项目的管理,推广优秀成果,提高教学实效,引导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杭州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涌现了李叔同、丰子恺、姜丹书等一大批从事艺术教育的先驱人物,为我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不朽贡献。新时期的杭州师范大学,秉承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传统,延续了艺术教育薪火与遗风,提出“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形象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理念,又确立了“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效,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把艺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与点缀,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学校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1.设置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统领全校艺术教育工作

早在1990年5月,学校前瞻性地提出了重视艺术教育的思想,成立了“综合教研室”,为全校开设书法、美术、音乐、普通话等课程。学校于1993年成立艺术委员会,加强全校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并于当年出版了《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著作。为了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形势,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院,下设艺术教育专家学术委员会、艺术理论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主持全校艺术教育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为了进一步彰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强化公共艺术教育优势,学校于2011年又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部,给予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专门负责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实践工作。在这二十余年的过程中,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设置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组

织保障,既有领导机构,又有专门的教学组织与科研组织,初步理顺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机制。

2.构建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为了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校把公共艺术类课程划分为普及、提高、拓展、实践四大块。普及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艺术分析能力,解决他们入门的问题:提高课程目的在于针对完成基础课后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艺术修养的要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拓展课程是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各艺术门类,通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文化等课程了解艺术门类的相通性,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实践课程主要是将学生的艺术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中,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课程修读方式来看,除了开设“音乐基础与欣赏”、“美术基础与欣赏”等需要全体学生修读的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如“舞蹈鉴赏”、“影视鉴赏”、“艺术概论”、“书法习作”、“美学导论”等限定性选修,另外学校还设置了大批高水平特色任意选修课程。必修、限修、任修三种方式层层推进,给学生提供了远非一般普通院校可以比肩的公共艺术课程修读机会。通过四个系列的课程体系,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的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强调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加强文化含量,充分体现艺术文化性,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3.完善社团与艺术实践活动机制,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学校把课外实践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之中,专门设定第二课堂学分,以保障艺术课外实践的实施,从而使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外得以延伸和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办学积累,学校涌现了一批艺术类精品社团。如1996年成立的“流霞剧社”,在李叔同开创中国话剧艺术之先河的精神感召下,坚持自编自导自演,他们编演的话剧作品接连在省内及至全国获奖,被称为全国六个高校优秀话剧社团。美术学院唐趣漫画社、初等教育学院缘书画社都是学校精品社团。目前,学校拥有学生社团100余个,其中艺术类社团占35%。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读书节、话剧节、书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活跃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学校依托艺术类专业组建了交响乐团,该团经常为本校师生及兄弟院校演出经典曲目,承担高雅艺术下基层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我校还是“浙江人文大讲堂高校分讲堂”所在地,学生常年能听到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学术讲座,每年设立的讲座为10余讲,至今已有100余讲。学校组织艺术类社团的“送戏下乡”、“送戏到基层”等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融专业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扩大了我校在艺术实践活动领域的社会影响。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一院一品、一生一艺”文化艺术活动,强化公共艺术氛围与学生艺术技能的养成。在2011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授予学校“积极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奖牌。通过艺术培训、对外交流、观摩演出、承办活动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视艺术教育研究,创立全国唯一的美育学术刊物

学校拥有“艺术教育”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整合了音乐学、舞蹈学、艺术学、美术学、教育学等学科力量,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艺术教育类研究课题。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团队被列为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为了延续1920年学校创刊的《美育》杂志,传承以艺术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运动”,推进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学校重新审批创办了《美育学刊》杂志,依托该刊物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艺术教育研究,在注重“美”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在美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美育实践,通过组织课题立项和专题研讨会,从理论层面引导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并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水平、高层次上得以实施,对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实效产生了积极影响。艺术教育研究院还组织撰写了《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史志》,对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5.完善艺术场馆设施等条件,创建一流的艺术教育环境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本衔接;课程衔接;陶艺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4-03

作者简介

蒋雍君(1966- ),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214206);邓举青(1982- ),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副院长,讲师,工艺美术师

基金项目

2014年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机制研究”(z/2014/10),主持人:蒋雍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与任务。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明确提出发挥高职和本科两种院校的优势,探索“专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以吸引优秀生源、拓展办学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文围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专本衔接”培养体系中的实践探索,讨论“专本衔接”的课程建设思路。

一、陶艺专业“专本衔接”的背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自身还不完整,中职与高职、高职专科与本科在衔接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协调之处。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将会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而民众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在受教育层次上的要求,也是民众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旺盛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此外,从实践来看,层次的不断提升也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明显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陶艺方向)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项目于2013年5月13日获批,2013年9月招生,至今,该项目已有在校生94名。两所学校在项目获批之后就多次安排讨论和研究,重构了课程体系,调整了教学内容,初步形成了专本贯通的培养体系。

二、陶艺专业课程衔接实践

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顺畅沟通与衔接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有不同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要从实体层面实现衔接,有的则持突出不同层次差异性的衔接观。“专本衔接”项目组经过研究后认为,以课程衔接为主要手段,形成专本贯通的培养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也是今后不同层次教育实现沟通与衔接的发展趋势。因为不管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学校办学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1]。因此从衔接项目立项开始就确立了课程衔接的思路,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并通过以课程衔接来构建专本沟通的培养体系。

在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案上,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专本衔接”充分考虑了从课程体系进行衔接的相关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趋势,针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项目需要,对于“专本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的方案重新进行调整与构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个核心环节是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2]。首先,结合本专业特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召开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研讨会,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对于课程进行项目模块化设计,突出不同层次、不同学历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归纳出相应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再分析出岗位的职业能力。

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设置,形成源自陶瓷生产一线、符合陶瓷艺术教育规律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艺术课程学习特点的评价方式,探索课程资源组合模式,从而保证项目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此外,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座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实施过程,搭建课程之间的联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项目式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三、实施专本课程衔接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基于课程衔接的专本贯通培养体系能得以顺利实现,不断提高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项目组从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充分考虑了专本课程衔接所应具备的外部条件与保障措施,从师资队伍、校企实习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完善了专本贯通培养体系。

(一)专、本院校教师合作组建协同培养共同体

在“专本衔接”项目的总体设计上,项目组充分考虑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各自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组建了专、本院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协同培养共同体。前三年高职专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课程的需要,在进行项目课程模块化训练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高职的陶艺专业师资(包括一些工艺大师和名人的兼职教师)对于具体的工艺制作流程进行集中地实践训练,如陶瓷造型设计、陶瓷模具制作、紫砂成型手工工艺、均陶堆花工艺等项目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具体要求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有较直接的认识。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师资的参与,比如设计原理、陶瓷概论、形式基础、设计史、实验性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接触具体工艺之前能够充分的积累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实践性训练做准备。

后两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进入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学府进行专业技术与设计实践的提升。围绕项目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主要由南艺的师资团队进一步引入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如设计创意与方法、实验性设计、综合材料设计、主题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对于除陶瓷之外的一些材料的运用有更多的认识,对于设计创意的方法和实验性的设计有了更多接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职的师资也参与到具体项目教学中。

专、本院校师资组成的协同培养共同体是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路下的一种重要的尝试。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与本科师资的一些缺陷,能够各取所长,共同培养学生,对于学生不仅是一种获益,对于师资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设计理念的提升,以及整体团队的协作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化实训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具备鲜明的跨界性特征[3],因此,从招生到培养,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跨越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理顺教育体系内部的关系,还要注重职业教育培养过程所涉及的外部联系。对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专本衔接”而言,构建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化实训体系,是专本沟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的实训体系建设实践中,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项目实践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不断完善从基础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化递进式的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营造真实生产场景,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项目导入为引领,积极探索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模块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明确岗位的任务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基于校企协同建设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以开放、共享的思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认知实践与生产实践对接,技能实训与实际项目对接,顶岗实习与实际岗位对接。通过与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产学关系,与企业共建、互惠共赢的形式进一步推进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加大投入培训设备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合作形式和渠道,不断完善实习项目,拓展实践能力,并为保证实习考察和顶岗实习的质量,优化运作流程,加强监控措施,通过校企共同协商,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且可操作性强。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现代化专本衔接课程与教学资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因此,在“专本衔接”项目立项之后,项目组就确定了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建设思路。一方面,通过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及相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覆盖,面向专业需求,开发与专业与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得原有的难以直观化和可视化的艺术课程教学资源逐步数字化,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突出了优质资源的扩散水平,逐步建成了陶瓷艺术设计的专本一体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项目组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与陶瓷艺术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 教育研究,2012(5):69-7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inking of Courses between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Case of “3+2” Training Project in Ceramic Craft Specialty of Wuxi Craf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 Yongjun,Deng Juqing

Abstract The linking between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to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ystem of junior-undergraduate linking, will realize smooth communication and close linking between junior and undergraduate leve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objective,training contents and cultivation method.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co-cultivation community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oriented practice system through promoting the teachers cooperation in junior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Meanwhile,making use of information mediums and establishing modern cours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linking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o make sure the practicable of junior-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linking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