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一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校内、校外社会实践、专题调查、参观学习等途径,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营造大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践教学原则
1.注重体验性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真正体验到人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
2.突出职业性
以服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旨,从职业规划的设计、职业榜样的树立、职业角色的定位、职业法规的遵循四个方面形成实践实训环节的内在主线。
3.强调探究性
采用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社会、走进企业。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实践实训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反思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归纳,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二、实践项目设计
1.课内实践项目设计
(1)项目一: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找到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2)项目二:大学学习计划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准确评价自我,具有制定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
(3)项目三:专题演讲“天下兴亡,我之责任”。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爱国、爱岗,具有社会责任感。
(4)项目四:制作“北大荒精神”手抄报。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资料的收集与筛选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项目五:专题研讨“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选择正确的人生观。
(6)项目六:“成功职业人”——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7)项目七:“公德剧场”——发现与评判校园、社会、岗位上的不道德现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提高修养的方法与途径。
(8)项目八: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了解本专业特点,能对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建议。
(9)项目九:生活中的法——案例分析。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掌握并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10)项目十:模拟法庭——《劳动合同法》案件审理。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运用诉讼程序解决职业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项目设计
(1)加强与校学工处、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联系,把实践教学与各种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安排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举办业余党校,进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等等。
(2)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或自由组成实践小组。教师在学期初布置校内实践项目,可提供一些选题给学生参考,也可由学生自定;教师在对学生实践项目的策划和总体思路进行指导之后,由学生具体执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终撰写成调研报告,期末上交。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考核。
(3)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开展“双基地”实践教学。在学生实习的同时,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处事态度及维权意识等,实习完之后学生按要求制作实践报告书,内容包括对企业的了解、实践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三部分。
三、实践条件
关键词: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4-02
“机制”一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mechane”,指机械或工具,后被逐渐引用到各个领域。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要研究教育主体以何种方式、途径、载体对公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将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价值。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一:夯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1.完善教材体系建构
本课题所说的教材体系建构,并不是就公民接受教育的某一阶段而言,而是指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关于提高法律素质,在教材内容上的合理安排和衔接。因此,此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新的教材构建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从知识、能力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方方面面加以强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进行。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主题班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都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4.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应在充分调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建立学生实际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希望能够在实践基地中使学生体会和懂得保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二:拓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1.充实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杜绝家长制作风和思想的前提下,在学生自理、自立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加强对孩子情与法的影响和教育。
2.健全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社区应在满足社区成员合理需要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加强社区教育,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社区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3.完善社团教育
这里的社团教育非学校内的学生社团教育,而是广义的社团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在社团教育中应加强和规范社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出贡献。
(三)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三:挖潜法律实践教育。
法律实践教育是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方式和载体。
1.有效利用宣传媒体
这里媒体是指电视、报纸、期刊等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载体。对于宣传媒体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通过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加以说明。同时针对宣传媒体中直接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起作用的节目,有意向对电视台的台长、杂志社的主编等进行访谈,了解近些年法治节目、法治期刊等的比例。从而对媒体法治内容版块的形式、内容和所占比例提出合理化建议。
2.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群体、管理层等都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网络应作为特殊实践载体进行研究。应在网络中建立不同群体所需要的有关法律的网站,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3.加强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能够贴近生活、走进群众,用典型案例的审理等,生动再现法律知识,加强和强化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价值
(一)有助于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能够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等,也可以验证现有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等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能够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载体等。从而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在理论上促进学科建设。
(二)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发生或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达到教育目标即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人格的塑造和素质提高,不是某一种教育或者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是综合教育的结果。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公民的法律人格的塑造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是核心。而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公民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良好的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必然对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四)有利于国家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公民素质影响着政治民主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研究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能够这些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海燕.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9(5):87-88.
[2]赵利红,韩弘力.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3(34):226-227.
[3]向述仲.浅谈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0(S1):46-47.
【关键词】中职;旅游英语;交际法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人口使用最广的语种,自然而然地英语使用成为国人对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日益增加,大多数人喜欢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旅游活动,因此旅游市场迅速崛起,前景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员融入中国就使得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英语技能水平相对较高且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好的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中职毕业生英语口语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使用标准要求,所以在中职旅游英语中运用交际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模糊
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70%以上均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在英语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能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在英语教学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在大学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期终测评,他们一年下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一直处于模糊的位置,不知道应当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
(二)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
旅游英语是旅游业与英语的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目前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以及市面上所推广的课外书籍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另外,在大学每周的英语课程相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课程的进度,对于课堂教学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使学生产生互动。很多英语知识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分心,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也仅仅为了考试。
(三)传统教学模式丧失活力
旅游英语这一课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是以英语口语为主,但是大学对于旅游英语的学习却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并且考核方式选择运用笔试,而忽略口语测试,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体现。旅游英语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知识专业素养,由于我国对于旅游英语起步相对较晚,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大多数学生选择旅游和英语两门课程共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体现旅游英语的特点,更不能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的发展。
(四)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
对于旅游英语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与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存在的差异使得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重视对世界文化的学习。但是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交流中往往会因为口误或对国外传统文化的不理解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二、交际法在课堂的应用
(一)交际法的定义与特点
我国对于教学中交际法的定义是:“在教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对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当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言交际运用的能力,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放入到实际环境当中,从而达到提高语言交流的目的。”在交际法运用中,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者,学生成为旅游英语学习的中心,教师充当参与者的角色。这充分体现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
(二)交际法中情感因素是前提
在交际法运用过程中,加入情感因素才能使得学生在旅游英语学习中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只有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兴趣才能使得学习游刃有余。最重要是在旅游英语学习中提高学习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就是在旅游英语口语表达中添加交际的能力,不怕错误敢于大胆发言,从而提高成功的几率。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基础功底不好,就会唯唯诺诺,英语口语表达自然难以提高。
(三)交际法中语言知识是基础
从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开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对语法和词汇知识过度重视,而对英语口语的表达却比较忽视,语言组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由于语言在日常工作中是交流的基础,那么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脱离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就难以发挥交流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深入了解学生的旅游英语学习水平,然后总结教学应当使用的方法,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旅游英语实际交流中去。
(四)交际法中交际活动是关键
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交际法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交流来增加口语表达,例如情境创设、角色表演以及竞争比赛等。在情境创设中,学生可以利用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对话组织成为英语对话,进行情境创作,使得学生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教师更可以从中进行相关引导。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之间可以自行设置角色,然后通过英语口语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表达,旅游英语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于角色表演也可分为几种:第一,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预先设置表演角色;第二,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提示或要求附加到表演中;第三,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即兴表演,以达到满意的效果。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90后,正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更喜欢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利用竞争表演可以让其充分发挥交际法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积极性。
结论
随着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在全球运用中越来越重要,对于旅游英语的学习必须与现代社会所需需求进行结合。而在中职教育学习中利用交际法来提高学习对于旅游英语学习的能力,为以后我国中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旅游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黄从玲,窦琴.交际法在中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6-68,71.
[2]王军,闫光明.浅谈交际法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117-119.
关键词:高职;旅游类院校;教育国际化
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国内许多旅游类高职院校也纷纷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因此,如何依据自身特色开拓出符合自身优势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就成为每个旅游高职院校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尚未建立特色的职业教育保障体制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不够灵活,受政府的影响较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还没有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保障体制。
(二)我国尚未建立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纷纷遇到职业资格认证的问题,从而限制了高职人才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就是毕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仅限于国内,走出国门,持有的旅游行业资格证书不能得到别国的承认。由于尚未建立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中方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少对课程和教学进行科学监管
一些高等旅游职业院校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全英文的原版教材,但是受语言、文化和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等条件的限制,缺少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课程和教学的有力监管,致使外方教师游离于监管之外。
二、高职旅游类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制与学历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国家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只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无层次的差别,应平行发展,而不是相互替代,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学历为主,学制为两到三年,缺乏一定数量的本科职业教育,更没有延续到研究生层次。
(二)吸引力方面
由于国际旅游学院的层次定位弱于本科院校,吸引力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院的国际交流,而且在吸引国外留学生方面也处于相对弱势。
(三)培养模式方面
在培养模式上,旅游类高职院校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文化课与实践课并重,而且非常强调职业资格的获取,基本上所有毕业生都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成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三、高职旅游类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
(一)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旅游类高职院校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合作战略,充分重视和认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树立市场化意识和资源优化组合观念。在教学方面,要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教学手段,加强课程设置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科研方面,确定科研选题要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鼓励与国外大学和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科研方法应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平;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管理上,要体现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及良好的管理规则。
(二)树立多层次国际合作意识,建立以学生国际化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要求学校管理层、广大专任教师以及学生树立多层次的国际化理念。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给予关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培养的学生有全球就业的能力。旅游类高职院校不仅要和围际一流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而且还要和国际知名的企业、机构、组织、行业协会等进行对接。
把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作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平台,例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游学院成功引进了法国雅高酒店集团作为合作伙伴,组建国际旅游学院雅高班,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加强。同时,在学院内建立了雅高酒店,将世界一流的酒店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运用到学生的培养中,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世界级酒店的培训和实习机会。
(三)创立整合型国际合作模式,建立多方参与的国际旅游教育平台
国际旅游学院从旅游职业教育应用型特点出发,建立了南政府投资、中外旅游与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企业各方参与的旅游教育平台,在主管单位的领导下,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区域内的相关企业、院校、协会以及国外的相关机构均以会员单位或理事单位的身份加入集团。以此平台为基础,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总之,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尊重和掌握国际化办学的特点与管理机制,才能在实际运作中有的放矢,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贺继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游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3);
[2]朱书田,对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保障;教育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57-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按世行标准,才刚刚迈进“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从国际经验看,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行列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开这一“陷阱”,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提升的重要条件。从内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农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效能,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0%,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贫困人口总量及贫困发生率都大幅下降。30多年来,中国人均GDP已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29992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78.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16元和133.6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9109元和5919元,分别增长了60.5倍和44.3倍。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教育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生产投入要素,同样可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并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1]。因为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国家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越快,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稳步提高的能力就越强[2]。由此可以认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果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状况(用在校学生人数代表)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6,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程度,见表1。由此可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81~2011年历年统计年鉴运用SPSS16.0进行分析和检验。
首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我国传统农业及其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低层次的经济结构不仅制约了高科技以及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也限制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农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依然巨大[3]。从长远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一致性,但同时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又呈现出时间滞后性[4]。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劳动技术的提高,而农村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改进程度又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其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加速递减,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其直接后果是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因此,我国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占全国人口总量48.7%的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将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变为人力资源红利,加速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5]。
第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2010年中国有1000万元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户,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1%,总财富却多达2.68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全国GDP的44%,或者是全国财富的20%。同年,中国人均GDP虽然超过4000美元,但是,全国60%的人的平均收人却不足1200美元,仍处于贫困或温饱状态[6]。而这群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根据研究者对教育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型关系假说,教育对收入分配具有“抑制效应”,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7]。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收入占比,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农村职业教育这些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对于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生源、经费等问题,但归根结底是缺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