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专题总结

教师专题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专题总结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第1篇

中段考试已告一段落,成绩也已经揭晓,老师们也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班的情况对自己前阶段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总结。许多老师在反思中都发出这样的呐喊: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这学生怎么越来越笨了?怎么十份的耕耘却得不到一份收获啊?说真的,我也曾经这样呐喊过,曾经为此困惑彷徨过,所以对于老师们的心声,我深有同感,同时也深深地为我们老师们*的付出感到不值,为我们老师们的辛劳感到心疼。但是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底子薄素质差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而教育形势在不断变化,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抱怨归抱怨,书还是要继续教,工作还是要继续做,不说为了学校为了学生,就为自己以后的路更好走,为了手中的饭碗捧得更稳,我们还是得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去面对这不断变化得教育形势。而作为教师,不管形势怎么变,不管你走到哪里,握好手中的教鞭,经营好自己的课堂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今天我们将结合中段考试的情况,以“如何经营好自己的课堂”为主题召开一个专题总结会。我们将分别请胡英尧、李升祥、廖仲麒、陈新梅、卢建勋老师结合中段考试的情况谈谈他们的感受。我们的胡英尧和李升祥老师本学期都是身兼数职,胡英尧老师既要担任英语科组长一职,又要担任试验班的班主任,还要任教一个试验班一个普通班的不平衡英语教学,李升祥老师既担任初一级的级长,又担任一个实验班的班主任兼两个试验班的数学教学,压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不用说,相信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好工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经营好自己的课堂的呢?而廖仲麒和陈新梅*老师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水平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今天也让他们来谈谈他们的做法。而一直勤奋好学、不断进步、任教仅是第二年的青年卢建勋也有不少的感悟,在他身上出现了我们较多的老师身上都出现的现象:就是同教两个平衡班,但成绩却出现较大的悬殊,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也来听听他的心声。

我们的老师都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但是他们有着与我们最接近的真实故事,最真实的教育教学感受,希望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一点启迪,一点思考。我想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出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教学方

法、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合我们的学生的课堂师生关系,那么我们也许就不会感觉到那么累那么苦了。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第2篇

按照学习计划,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理论、业务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我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次新时期下的机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是一样,作风决定作为。“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其深刻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挖掘和运用。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需要谨记在心,也就说我们要时刻以我们的服务对象为本,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本,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为本。

对于学习深度而言,我觉得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学习深度还不够,对其深刻内涵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跟自身学习的时间太少和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自己进行适当的“补课”。此外,我对其他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也还不够,有时只注重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改进。

二、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反思自身的工作,发现自己较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了那些传统工作,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意识还很不足。有时候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感觉很多条件都不成熟,导致怯于创新;有时候觉得作为新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即可,导致惰于创新。

深刻地反思之后,认为而作为一位一线教师,一定要带头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推动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解决、新发展,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教育工作新发展形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自身形象方面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第3篇

一、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

机制是保障,规范管理是保障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有序进行的关键。学校应注重完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以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抓,学科组长分科组织、教师具体实施的教研管理四级网络,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研工作管理有效,工作落实到位。

1、理论学习制度是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必备条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概念、新方法的有效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添加剂”,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学理论新动态,转变教学理念,获取教学新信息,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改理论水平。

2、教研教改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开学初的教研教改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展上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或开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并从中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已之所短,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自我提升。

3、教学反思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课堂活动的经验总结与成败反思。不断审视自我的教学行为,及时记下自已教学中的亮点,问题分析,理性思考与改进措施,培养教师自我反思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二、名师名家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教师多处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新课程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相对滞后。借助名师名家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引领我们专业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效果。

1、名师名家的专题论纸学习。为了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家名师的专题培训,读名师专家的专题理论著作,如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让老师接受各级业务培训,从培训学习中学到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专家名师的课例品析。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厚重的文化积淀、驾轻就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取、观看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学习名师名家的做法,吸取名师名家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驾驭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感受名师名家身上折射出的专业素养。

3、课题引领。走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共识。学校可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承担各级课题,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课题教研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先模仿他人做法,从扶到放、从学到创,走科研之路。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第4篇

一、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价值取向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培养目标是增强课程理解。教师的课程理解就是教师以课程主体身份对其既有课程教学经验的价值和缺陷进行客观审视,在对外来教育改革理论和要求理性分析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出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决断。[2]目前,选择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的培训机构逐渐增加,随着分类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课程理解有了不同的层次,在青年教师和名教师两大类培训取向上分别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青年教师的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教育情感类型,体现为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作为启蒙课程知识的培训型态、课堂技能训练的培训型态。名教师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课程智慧类型,体现为学术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理解的培训型态、课程反思改进的培训型态、构建个人知识的培训型态。

教育情感反映青年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投入程度,教育情感更多地让青年教师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正式课程只有经过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感投入和自我建构,才能转化为课堂里实际的运作课程。教学表面上是操作行为,但实际上是基于教育情感的行为,或明或暗地受到了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主导。课程智慧其内涵结构有课程目标意识、学习过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发展性评价力等。假设青年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以培训课程知识和培养教育情感投入为基点,名教师的课程理解则以提升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和课程转化力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和关键要素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要引导教师对其仅仅依靠日常经验而获得课程理解予以理性分析,关注教师的课程理解可以使教师走向对“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是适合我的更好的教学”等教学价值的追问和澄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教师的课程理解可能成为“后课改时代”推进课程改革的破冰之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选择。[2]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是一种被迫的接受,而是基于原有知识观不断吸纳课程知识并主动重组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其实是一个经典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延伸。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或多或少是沿着下列路线发生的:(1)出现一个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2)搜索教师个人知识结构记忆,发现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3)作为学习者之间共同互动或专家指导的结果获得了新的知识;(4)导致积极结果的新知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5)这种知识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教学过程得以传递;(6)这种新知识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记忆中,并且在未来相同的教育教学问题再出现时成为决策选择或行动的基础。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要素是转化力。“你不要强迫这些事情运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考虑和促使人们考虑个人的和大家的见解,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开发的实践。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3]教师课程转化力的建构是教师通过情境性思维、批判性反思,探讨他们的决定、判断、行为及其中隐含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课程转化力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高判断和自我管理的层次。教师的课程转化力就是在学校多元、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与学生一起从事课程改革意义的建构,及时提供支持和改变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规划丰富的、智慧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实践

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教育,即体现一种主体教育思想。鉴于此,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以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提升名师的课程转化力为关键要素,以“导学、导思、导行”为核心内容,加强课程知识系统学习和教学思维培训,加大实践性课程设置力度,以力求“开放”的教师培养格局。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悟性”,在种种“教学模式”“教育技巧”的背后,教师应有深厚的课程意识作为背景。

(一)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

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以“三导”为核心,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重视课程意识尤其是思维与方法培训,以提高其课程素养。其中,“导学”是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学好课程知识。“导思”是关键,就是引导教师学会课程视域中思考和辨析,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导行”是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与思考,转化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学” 即“接受习得”,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首要任务。其基本环节包括:一是理论学习,集中学习有关显性化的课程知识,其基本内容可根据教师已有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基本方面包括课程论依据;二是方法习得,学习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扎根理论、专业成长史撰写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个性及人格分析法等;三是专题研讨,主题由培训专家和教师商讨确定,例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等,方式采用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四是交流分享,以“教师的课程意识”为主题,交流和分享理论学习、方法习得和专题研讨过程中产生或发现的,课程视域中有关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疑难、困惑等问题。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思”即研究发现,是名师培训的关键。基本环节包括:一是批判阅读,要求名师批判性地阅读指定的课程论著作,并做出批注,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拓展阅读,名师体验性地研读指定的国外课程论、教学论著作或者其他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三是反思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和读书收获,回顾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生的成功故事、困惑事件,或者讲述对自己触动很大的特殊事件并进行根源反思;四是交流分享――以“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结合读书与反思,名师运用叙事手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分享从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分析自己独特的教育人格和个人知识的存在和作用;五是理论建构,培训专家和名师合作,整理和分析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的新发现,从中提炼出富有理论价值的主题或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和理论建构,并撰写成论文。在此过程中,重视对名师就教育教学课程改变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开设一些对研究课题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专题课,切实引导名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导思”重在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提升课程转化力,如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专业意识和行为、课程评价力等。名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课程转化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为它能使名师产生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感和成功感,并使其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智力得到发展,这对名师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行”即实践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有效保障。其基本环节包括:一是合作研究,培训专家到学员所在学校,与学员合作进行“现场教学”,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发掘教师的个人知识。在这培训阶段中,要以个别开发指导为主,让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或通过指导教师制订的开发方案促进教师积极进行个别指导下的学习。教师显然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二是实践指导,教师把培训中得到的收获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程理念、教育行为进行相应的分析、反思、总结,进行教学改变的试验。三是交流分享,以“我和我的教育”为主题,交流分享个案研究、现场教学、教学改变的经验与体会。四是建构新知,教师总结培训的收获,规划个人管理专业生涯发展,设计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和行动计划。

(二)以教育情感为起点,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

青年教师时期是形成基本专业行为的关键期。他们面临的挑战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和校长。他们必须改变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举止言行,而养成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行为。如学会运用两分钟的预备铃,学会上好每堂课,学会应对学生的调皮、恶作剧和突发事件,学会布置和批改作业,学会与比自己年长的学生家长打交道等。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行为,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课程意识的树立是前提和关键。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就是缺乏了前瞻意识。课程意识使得青年教师站在教学的起点,对本学科的教学进行全程统筹安排。值得青年教师进行深度并专业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教师该怎样备课”。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实践操作中, 以教育情感为起点,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方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开阔学员课程视野的特点,针对学员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员学习与研究的需要,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阶段二是课堂引领,主要采用学员与名师展示各自教育观点,分享彼此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教育情感的投入;名师的引领,课堂的研讨,观点的碰撞,在这个展示、交流与研讨过程中,学员的课程素养得到了真实提升。阶段三是实践探究,实践探究主要采用学员展示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或进行学员专题交流、学员作专题发言。

(三)以课程智慧为追求,提升名师的转化力

专业发展培训作为实践哲学,其核心概念即转化力。人类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实践哲学有不同的特质,当用实践哲学的若干理论或主张关注专业发展培训时,培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或改造,或赋予其新的规定性。这个新的规定性就是课程转化力。确立探究实践的教育立场、课程目光和课程尺度,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教育逻辑和基础,完成实践的培训转向。名师习惯于教师的角色,具有能力探讨较抽象、较深入的课程问题,有带教老师、课程编制、教学视导能力,培训应对名师提供系统的资助服务,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为系统、深入的课程知识,追求课程智慧。培训课程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集中专题培训,导师结对指导,个人研修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建立讲师团制度和“名师”带教骨干教师制度、蹲点培训、建立名师个人网页,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在培训方式上,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使理论培训注重操作性,实践课程注重理论性。采用集中通识培训、学科实践培训、导师和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跨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切实提升名师的课程转化力。一是采用“互动性”培训方式。其具体做法是由学科专家组织学科讲座活动,传递学科前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由学员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提出预设性“策略”与“建议”。二是“实战性”培训方式。其具体步骤是先由学员上课,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学员进行初步诊断,发现问题,导师引导学员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并将有关教学理论引入课堂。如由不同学员执教同一教案,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进一步检验预设性“策略”与“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三是“观摩式”培训方式,如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相互观摩,学科间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本市同行跨学区观摩,跨地市同行观摩。四是导师和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由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指导。

参考文献:

[1] 崔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6.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第5篇

一、顺应教师发展需要,把握课程开发契机

我校自2000年至2003年先后经历了两次县级教育改革试点和两次镇级教育内部调整,都涉及了教师的切身利益,有的教师因为业务水平不高而下岗,近似残酷的改革现实教育了广大教师。使他们认清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想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想不下岗,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教师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有了空前的需要。我们洞悉到教师这种需要,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和要求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学习型学校建设,奠定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内部动因,没有课程开发的实践理论支撑,要做好课程开发工作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以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了四项措施和四个步骤来落实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四项措施: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二是加大课程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三是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四是强化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四个步骤:一是深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理论和操作技术;二是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是打造校本课程和文化。

1. 在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工作中,我们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学习、观摩教学、自主研修等形式开展了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则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我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和要求,并且提出了3~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目标。使教师课程开发有标可依,避免了课程开发的随意性,保证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2.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步骤上,我们在学习、借鉴、开发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学校特色,将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整合起来开展工作。例如,我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确定了以校本教研为主、以美术刮刮画、乒乓球为辅的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发掘课程资源、不断完善校本教研、乒乓球、刮刮画课程实施,不仅使校本课程逐步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大校本课程研究,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校本教研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利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开展的“强化思维品质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校本教研”以及“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发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校本教研课程资源。开发并形成了以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课程结构。用“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八项内容作为校本教研课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使教师经历、感受课程开发,形成课程开发意识,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处处有课题,处处有课程。与此同时,针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实践经验,开展课程存在畏难情绪等实际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门课程的本质属性,并注意了这是一门教师暂时难以掌握的课程实际,将校本课程纳入了我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并形成的以“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反思提高”为载体,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将校本教研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学校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来。通过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断研究解决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例如,我们在理论培训引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组织骨干教师运用典型引路的形式,使广大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选择,教学基本模式和操作要求;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引导教师在自己实践课中,按照学校提供的范例进行强化学习、实践并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同伴互助活动中,我们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发现的问题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进行提炼放到教研活动中,通过观摩研讨、课题研究、问题诊断、案例研究等教研模式,运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发现的问题得到研究解决;在反思提高阶段,我们通过教学反思、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使任课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好运行机制,提高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四、整合课程实施力量,形成课程开发实施合力

我校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将学校工作要求与家长对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开展教育工作是我校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势。为此,我们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通过印发《家长报》、《小学生生活能力与家长联系卡》,家长学校上课等方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努力营建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全方位实施。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完成一件小制作作品,孩子们用棉花、布、铁丝、纸板、木片、塑料泡沫等多种材料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在开学后学校组织的评比表彰活动中,各班以《小小发明从这里起步》为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学校为各班级配备的素质教育展板中,让丰富充实、琳琅满目的作品对参观的学生有所启发、学有所得,营造积极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氛围。

五、强化校本课程管理,保障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

我们立足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同时也是对习惯了按本教学、封闭教学的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的难点。为此,我校把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通过上级和校本级《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意义与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术》等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不足,经验课、综合课严重不足,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所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达到综合素质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并将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业绩纳入了《教师工作考核细则》之中,与教师晋级、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与此同时,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学期,不仅要有每次小结,还要有阶段性总结、专题性总结、还需要学期性总结。在总结中既要看完成了那些任务,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应该推广,还要明确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和继续研究。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在过去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曾经是被肯定的做法和经验,在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对此,我们通过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研制教学模式、细化课程评价量表等措施,有效地规避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弹现象发生,促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