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EI叙词表叙词表编制叙词表微观结构叙词表评价词间关系描述
[分类号]G254.24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叙词表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一些情况下等同于“叙词法”,指的是一种知识表示机制,即知识:概念+概念间关系(一般为三种),其中概念表示知识世界中的事物,概念间关系表示事物间广泛存在的关联;另一些情况下,叙词表是指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集合,是对文献信息进行主题标引和检索的工具。 叙词表具备如下作用:①提供一种知识结构,用来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使用者理解知识领域的结构;②提供一种词汇控制工具,指导标引者和用户使用一致的词进行标引和检索;③提供一种术语参照系统,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它扩大或缩小查找范围;④提供一种动态的词汇集合,使得任何新的概念可以以用户能够理解的方式纳入词汇系统中的相应位置。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叙词表编制技术的逐步成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叙词表,覆盖了各学科领域。当前,叙词表编制和使用的主要特征是国际上一些比较权威的叙词表在使用中得到了持续的维护和更新,基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我国叙词表的编制和使用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大发展后,目前的总体情况是趋于停滞。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层面上看,以下方面可能是主要原因:①叙词表辅助应用工具开发相对滞后,叙词表应用成本较高;②绝大部分叙词表独立于信息检索系统,没有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同步,未能形成良性互动;③叙词表质量良莠不齐,在内容上、结构上和显示方式上存在缺陷,导致综合应用性能较差。
近几年来,为了弥补全文检索系统在处理自然语言文本时由于词汇歧义带来查全率与查准率低下的问题,词汇控制技术重新得到关注和应用。叙词表相对完善的词汇控制体系和已有的词汇集合为这一改进提供了可能性。但大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词表是否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词汇控制是需要具体分析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具有较好应用基础的EI叙词表与我国47部叙词表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叙词表微观结构进行剖析,分析词表微观结构与应用性能的关系,试图为新技术环境下词表结构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1、叙词表与我国叙词表介绍
EI叙词表主要用于EI Compendex数据库(Engi-neefing Information’s Compendex Database,印刷版称EIIndex)文献的标引及检索,由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公司编制出版,EI的前身是工程标题表(Subject Heading for Engineering),简称SHE。SHE包括二级标题词:主标题词(heading)和副标题词(subheading)。1990年后,SHE发展为EI词表(EI Vocabulary),收录12 000个术语,增加了分类表(Index to ClassificationCode)。从1992年开始,EI Vocabulary又发展为第一版的EI叙词表(EI Thesaurus)。此后,EI叙词表不断修订完善,1995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01年第四版,2006年修订到第五版。目前EI叙词表的基本信息是:总收词量19 296,叙词9 926,非叙词9 370,族首词85,有5级分类,英文语种。
叙词表在我国的大规模编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约10年的时间,是叙词表编制出版的高峰期,大部分叙词表是在这一时期编制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编制出版的叙词表有120多部(不包含各类公文主题词表),基本覆盖了各学科领域。目前虽然有少量的叙词表仍保持着使用和维护,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叙词表处于维护困难、发展停顿的状态。
2、叙词表的微观结构及其描述
2.1叙词表的微观结构
叙词表是叙词的总汇,但叙词表不是叙词的任意堆砌和汇集,而是一个严密、完整的有机体。叙词表的结构可以从宏观(整体结构)和微观(单元结构)两方面来进行描述。叙词款且是组成叙词表的“细胞”,因此叙词款目被称为叙词表的微观结构。对叙词款目的描述一般包括几个内容:款目词项、标记项、注释项和参照项。参照项用以描述款目词与叙词表中其他词汇间的相互参照关系,叙词表中包括三种类型的参照关系:等同关系(即用代关系)、等级关系(即属分关系)、相关关系(即参关系)。本文主要讨论由词及词间关系形成的叙词表微观结构的描述和评价方法。
在叙词表中,概念形成节点,节点之间的关系形成边,边将概念节点连接起来,形成概念网络。等级关系将具有隶属关系的若干概念节点自上而下串接起来,形成纵深走向的链,在本文中定义为“纵向知识链”(下文中简称为“知识链”)。知识链的分化及聚合构成了词表知识体系的纵深结构,这是词表知识体系的基本骨架。叙词表中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不同知识链的概念节点间的横向关联,使叙词表进一步从“树结构”演变为“网结构”。
2.2叙词表微观结构的描述和评价
兰开斯特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情报检索词汇控制》中总结了叙词表微观结构评价的一些方法和指标。我国学者在对叙词表词间关系进行评价时主要参考了其中的关联比、参照度和等同率指标。
关联比(connectedness ratio):指一部词表中有参照项的叙词与词表总词量的比例。
参照度(accessibility measure):指一部词表中叙词所接受的参照的平均数。
等同率(equivalence ratio):也称入口率,指一部词表中非叙词与叙词的比率。
等同率表现了叙词表中人口词与叙词的构成情况。但关联比和参照度都是对概念间关系的总体构成进行描述,对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未加以区分,因此要进一步描述叙词表的等级结构和横向关联结构是不够的。
本文采用了“等同率”(或称入口率)来对EI叙词表和中文叙词表中等同关系的构成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由等级关系形成的叙词表纵深结构提出了“概念深度”、“概念分化度”、“概念聚合度”三个指标来描述和评价。针对由相关关系构成的叙词表横向关联结构则采用“概念横向关联度”来进行描述和评价。
3、EI叙词表与中文叙词表等同关系的对
比分析及建议
在叙词表中可以用多个词汇描述同一概念,按照一定的优选原则选取其中一个词为叙词,其他词为非叙词,也称入口词,以“用”关系指引到叙词。叙词的人口词越多,用户的检索入口就越多,对检索越有利。
EI叙词表的入口词占其词汇总量的48.6%,等同率为0.95。但EI叙词表入口词中有接近一半的词为弃用词,主要来源于以前的标题表,大多为倒置形式,并标记以“*”。如果排除弃用词的影响,EI的等同率为0.37。就所分析的47部中文叙词表而言,大部分叙词表的等同率小于0.33,平均为0.15。《汉语主题词表》(简称《汉表》)的等同率略高于平均值,为0.18。最高的为《物理学汉语主题词表》,等同率为0.59。我国部分叙词表的等同率(入口率)分布如图1所示: 通过对等同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EI叙词表的入口率相对较高,我国绝大部分叙词表的人口率比较低。一般认为,叙词表的入口率应该大于1。人口词就如同自然语言与叙词表规范语言间的桥梁,可以实现自然语言词汇向规范词汇的映射,提高叙词表的应用性能。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海量信息的主题规范,实施自动标引,大幅增加叙词表的人口率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信息用户大众化,也需要具备高入口率的叙词表来实现用户词汇向规范词汇的转化,降低叙词表的使用门槛,提高系统检索性能。
4、 i叙词表纵向结构的描述与平价
4.1本文对叙词表等级关系的定义
4.1.1、概念深度概念深度用纵向知识链的长度来表示,即一个纵向知识链从根节点到叶节点所包含的概念数量。理想的叙词表结构应该有一定的纵深,并且在概念深度的分布上要有较好的均衡性。
4.1.2概念分化点与概念分化度知识链在纵向深入过程中可能发生链的分化,也可能发生多链的聚合。
链的分化指知识链中纵深产生2个以上的分支。本文将知识链中有多个(大于1)下位词的概念节点定义为分化点,分化点即为叙词表中有多个(大于1)下位词的叙词。
概念分化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分化点占概念节点总量的比例;二是每个分化点的下位概念数量。分化点比例越大,每个分化点下位概念越多,则概念分化度越高,词表纵深结构形成的“树”就会有更多的分枝。
4.1.3 概念聚合点与概念聚合度链的聚合指多条知识链在某一概念节点上发生聚合,该概念节点分属多条知识链。本文将有多个(大于1)上位词的概念节点定义为聚合点,聚合点对应叙词表中有多个上位词的叙词。
概念聚合度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聚合点占概念节点总量的比例;二是每个聚合点的上位概念数量。聚合点比例越高,每个聚合点上位概念越多,则概念聚合度越大。概念聚合度反映了词表中概念之间逻辑上的重合程度,概念聚合度越大,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大,概念间表现出更多的共性。
概念聚合点的存在使得叙词表纵向结构不再是一个“树”,而是一个“网”。概念聚合度越高,意味着“网”越致密。
4.2 EI叙词表与中文叙词表纵向结构的对比分析
经过统计,EI叙词表的概念深度平均为4.63,即每条知识链平均有4.63个概念节点。而我国47部叙词表的概念深度大部分小于3,最大的是《中医药主题词表》,接近5(见图2),平均为2.42,即叙词表等级结构平均有2.42层。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叙词表的概念深度是比较小的。这就意味着,叙词表利用上下位关系来进行概念语义限定以及支持检索扩展的功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制约。
EI叙词表概念分化点的比例为16.9%,绝大部分分化点的下位词数量在10以下,平均每个分化节点有6.3个下位词。我国叙词表的概念分化点比例集中在10%-15%之间(见图3),平均为10.9%,分化点产生的下位词数量介于4-8之间(见图4),平均为6.1。可见,在概念分化特性方面,EI叙词表和大部分中文叙词表是基本相当的。个别专业词表表现出高分化度的特点,如《核科学技术叙词表》,平均每个概念分化节点会产生15个下位词。高的概念分化度可能意味着较低的概念专指度,网络环境下,叙词表概念分化度控制在什么范围以及概念分化度如何影响其应用性能还有待研究。
EI叙词表概念聚合点占概念节点总量的17%,平均每个聚合节点有2.06个上位词。我国叙词表大部分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概念聚合点,《汉表》概念聚合点比例仅为0,56%,但也有个别词表例外,如《核科学技术叙词表》的概念聚合点比例达到18.4%,平均每个概念聚合点有5.1个上位词。我国部分叙词表概念聚合点比例见图5。可见,EI叙词表的纵向结构不是简单的“树”,其分化点和聚合点的比例基本相当,在纵向上已经形成了“网”状结构。我国47部叙词表中,除《核科学技术叙词表》外,其他叙词表基本还是“树”结构。但纵向网结构如何影响叙词表的应用性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概念深度、分化度和聚合度的比较,可以看出,相对我国叙词表来说,EI叙词表概念深度较大、分化度较高,类似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又有着我国大部分叙词表不具备的高聚合度,由此形成了立体网络。EI叙词表一直有着很好的维护和应用,这可能意味着有着一定纵深的网状知识结构更加适合现代信息的组织与检索。
5、叙词表横向关联结构的描述与评价
相关关系建立了不同知识链中概念节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叙词表从“树结构”演变为“网结构”。知识链中以相关关系与其他知识链中的节点进行关联的概念节点,在本文中定义为横向关联点。用横向关联度来描述词表中概念节点之间的横向关联程度。横向关联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关联点占全部概念节点的比例;二是横向关联点关联的相关词数。横向关联点所占的比例越大,关联点的相关词越多,词表的横向关联度就越大。横向关联度越大,表明词表概念空间的网状结构越致密。
与概念的分化度和聚合度不同,我国叙词表的横向关联度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叙词表没有相关关系。横向关联点比例最高的是《航空航天医学主题词表》,达到94%。其他词表的横向关联点比例均小于70%,《汉表》的横向关联点比例为24.5%(见图6)。EI叙词表有6 000余个横向关联点,占概念节点总量的60.6%,即每100个概念节点中有约61个概念节点有相关关系。
我国叙词表横向关联点链接的相关词数量分布如图7所示:《核科学技术叙词表》横向关联点的相关词数量最高,平均为3.9个,《汉表》仅为1.8个,而EI叙词表平均每个关联点链接4.76个相关词,比国内所有叙词表都要高。
早期的研究认为,叙词表参照度(包括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的理想值在2-5之间,每个叙词如果带有过多的参照(大于5),与其说是一种帮助,不如说是一种障碍。但在网络环境下,技术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叙词表的参照度,继而是叙词表横向关联度(考察相关关系)置于新的技术环境下,是否也有潜在增长的趋势?或者说,取值在什么范围内能产生最好的应用性能?这些都需要在叙词表的应用环节中去验证。
6、结论与问题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 思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是一套把目标与目标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首尾一贯的体系,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会计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演变与创新,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新的会计问题。
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颁布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而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财务会计专门理论研究体系。
■二、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
(2)对财务报表要素给出定义;
(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 评估已有会计准则的质量。
2、 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并为其制定指明方向。
3、 在缺乏公认会计原则的领域,起到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规范作用。
4、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我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五、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要基于国际趋同。
2、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的借鉴和发展。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
5、与现有准则协调平稳过渡。
(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以下的层次:
1、宏观理论层次
我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既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要体现了与国际趋势的一致。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以对中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为真正起点。
(2)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3)要充分兼顾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会计规范的需要,兼顾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需要。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
(1) 微观理论的第一层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
a、会计目标。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应定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比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而“受托责任观”比较适合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能保证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不应完全脱离“受托责任观”而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应该是两者的融合。
b、会计基本假设。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主要是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是作为财务会计存在和运作前提的基本概念,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c、会计对象。由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应设置那些要素,设置多少要素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若会计对象不明确,会计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2)微观理论的第二层次:财务会计要素及会计信息质量
a、会计要素。指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对象,也是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财务报表的各种信息是以会计要素为基础的。因此怎样定义会计要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体的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可比性等。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我则认为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也就是说,当一种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能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同时兼顾时,我们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相关性的信息。这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为危险――所有的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它误导,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重视可靠性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由客观真实反映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
(3)微观理论的第三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中对会计要素进行定性说明和定量描述的过程,称为“确认与计量”。
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按照财务报告的目标把账户记录转化为报表与项目,成为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这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总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人造的概念系统,它存在并运行于特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在会计本质的指导下,以会计目标(质量特征属于目标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为逻辑起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演绎、实证、定量、事项和伦理等方法)逐级开展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概念框架的未来发展,最终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现出内涵完整的概念体系、深刻的哲学思维和科学的实证系统三方面特征。不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会计研究,2004;6
1教材分析
同素异形现象是构成物质多样性的主要形式之一。苏教版必修Ⅱ增加了“同素异形现象”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物质多样性的本质原因,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和科技发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1)从微观结构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2)以碳、氧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
通过必修Ⅰ及周期表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物质多样性与微观结构的感性认识,但对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物质多样性和微观结构有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结构与性质的理解。本节学习的微观结构知识既是化学键及结构决定性质等知识的初步应用,也可为后面“不同的晶体类型”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中《科学》教材中未涉及碳及其单质的性质,但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对金刚石和石墨都有过接触,对两者的物理性质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两种单质,但是学生不知道他们的性质特点及性质差异的原因。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键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通过模型简单分析金刚石和石墨结构差异的能力,但是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存在一定困难。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特点。
(2)理解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3)了解同素异形现象与物质多样性的关系。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刚石和石墨的对比,认识两者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2)通过红磷转化为白磷的实验,加深对同素异形现象的直观认识。
3.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介绍,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
(2)通过对富勒烯、臭氧层的介绍,了解相关科学的发展和环境问题。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金刚石和石墨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形成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的微观结构并运用结构解释现象;金刚石和石墨的相互转化问题。
5教学过程
环节一: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的学习,学生自主建构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引入]为什么一百多种的元素能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设计意图: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师]引导学生回顾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共同讨论: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
[板书]金刚石石墨
物理性质差异大
[师]介绍有关化学史: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自然界中发现了金刚石和石墨,也在一直使用,但一直不知道它们的成分。
(1)1772年拉瓦锡证明金刚石可燃,生成CO2,进一步测定后确定金刚石是由碳组成的单质。
(2)1779年舍勒证明石墨可燃,也生成CO2,进一步测定后确定石墨是由碳组成的单质。
[板书]金刚石石墨
都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化学性质相似
[提问]金刚石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石墨灰不溜秋,普普通通。当发现它们都由碳组成的事实后,当时的人们立刻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你能猜得到他们研究的问题吗?
[生]“点石成金”
[师]继续介绍化学史。
(3)1799年法国科学家摩尔沃将一颗金刚石转变为石墨。
(4)1955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在1650 ℃,95000个大气压下用石墨合成了金刚石。
目前人们已能大规模人工合成金刚石。
[播放视频]人工合成金刚石
[板书] 金刚石石墨
能相互转化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1)物理性质差异大,确定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
(2)同种元素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
[过渡]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微观结构。
[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讨论] (1)简述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2)从微观结构分析金刚石和石墨在硬度和导电性上的差异。
[生]归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师提问]金刚石和石墨的这些现象,化学上将其归为同素异形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素异形现象下一个定义。
[生]讨论得出: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板书]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过渡]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发现碳还有其他的同素异形体。
[师]介绍富勒烯(C60和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
讨论:C60和碳纳米管在碳原子成键上的共同特点,并猜想其可能有的性质。
介绍富勒烯的用途前景。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又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通过微观结构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物质,并能利用结构上的差异说明两者在部分性质上的差异性,初步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金刚石和石墨的这种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形成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环节二:以氧气和臭氧为例,引导学生应用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世界。
[师]投影氧气和臭氧的性质对比,强调原子个数和成键情况不同。
[生]得出结论:氧气和臭氧是同素异形体。
[师]指导阅读资料卡,并思考相关问题
(1)臭氧层的作用
(2)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
(3)对修复臭氧层空洞的建议
[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保护人类。
(2)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后,这些物质可上升到臭氧层,促使臭氧分解:O3O2
(3)①禁止排放氟利昂等有害物质,使臭氧层慢慢自己修复;②研究一种物质,排放并进入臭氧层,促使O2O3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氧气和臭氧,进一步认识同素异形现象的特点,讨论臭氧层的有关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能利用相关知识去解释或提出建议。)
环节三:借助红磷转化为白磷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并且认识到同素异形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物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过渡]除碳、氧外,其他元素是否也存在同素异形现象?
[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玻璃弯管中放入一粒绿豆大的红磷,一端用乳胶头套住,一端在氢氧化钠溶液上方,锥形瓶口放置湿棉花。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对玻璃管预热; (2)集中加热红磷, 约1分钟在红磷左右两边的玻璃管内凝结出白色和黄色固体,继续加热15秒; (3)待试管稍稍冷却(10秒即可),取下乳胶头,用洗耳球缓慢鼓入空气,刚才凝结出的固体发生燃烧现象,红磷无现象。猜想生成物。
[归纳]同素异形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是物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提示]一种元素能形成多种物质,对化合物而言其结构更为复杂,下节课将从化合物介绍对物质多样性的影响。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价值取向目标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