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多方接触和积累,不断丰富与调节即将成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勤奋学习。让大学生感受改革开放,感受社会价值体系的各种冲击和张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并调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不断矫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变革和变化。在这种理性的调节过程中,大学生即将成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因为受到现实社会的检验而会变得日益成熟。
2.社会实践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竞争时代,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参与竞争的保证。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吸收新知、开阔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社会、他人和自己,通过劳动感受艰苦创业的可贵品质。在与社会、集体、他人共事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学会各种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介自我、发展自我。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3.社会实践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制教育;实施了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结合,让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入到所学行业的第一线,顶岗实习,既学习专业知识,又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增长才干。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方法,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并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职业教育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4.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实践,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两个重要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社会是学生实践的真实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主动参与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这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各种感官、思维也活跃起来,拓展了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这就很容易产生创造的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简单来讲,就是真真正正落实“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自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探索以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面临如何实现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问题。由于已有研究更多偏重于对课程实施的个别或局部问题的研究,而对问题的本质及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因此文中,笔者论述了素质教育视野下综合实践基地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活动课题的确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应克服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做纯文化研究性的项目,但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如果没有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活动就可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没有了活动,课程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价值。作为一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实践的学科,仅仅依靠文本与课堂无法满足其特有的属性。它所呈现的主体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太质特征要求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建设良好的基地,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参加基地活动,学生从书本和课堂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社会,走近了生活,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生长的空间,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才干,更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3能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基地活动的开展所带动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的地位,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基地资源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挑战,学生高涨的求知渴望让“权威,,汗颜。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学习伙伴。面对鲜活的课程,教师的课程意识在增强,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指导、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来探索、研究和实践,并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服务。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改变以往的管理、评价方法,构建新的教育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地满足了学生活动需要,为课程提供了服务。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激活了基地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教育和社会的双赢。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而且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它的建立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既保证了教师的“量”又保证了活动的“质”。在这种模式下,专职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专业的课题研究小组,专业的课程开发小组,使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研究的机会增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真正做到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导师 医学预科教育 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4-01
我国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留学生预科三大类,具有素质教育、淘汰筛选、语言强化、适应能力培养的功能[1]。1988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预科教育及其相应的培养目标、科成设置等基本问题开始逐渐为广大医学教育者所熟悉和重视。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虽没设立专门的医学预科教育课程,但是一般七年制学生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这段期间,学生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班导师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班导师制度的建立
高校的班导师制度是为了适应教学模式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和高校辅导员不同,班导师是在高校各班级配备学历层次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甚至就业等各方面工作[2]。我院从2006年开始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的遴选首先由院系内有资质的教师自愿申请,院系审核通过后,为大一新生每班确定一名班导师,具体负责引导学生顺利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并指导学生基础和转业课程选择和学习技巧,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阶段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能力。班导师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设计和规划,指导学生关于考研升学、求职择业等选择。
2.七年制医学生早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是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之前这段期间,学生课程安排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这种安排使得七年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医学生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即使进入临床课程学习,也会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
对此,我院已经参照国内外教育经验,将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课程,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七年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公共基础课)即专业教学前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途径、多手段让学生从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为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研究的热点、医患关系及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等问题的辩析,使学生逐步完成培养目标、医学价值观的定位;建立立体多维的医学知识框架和整体医学的概念,感悟各学科在医学中的作用和联系,诱导由好奇心和探求心产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医学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希望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能够以问题为基础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兴趣地、自觉地、有目的地学习各科知识,并有意识地、自主地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推动学习的自我启发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自主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和思维得到协调发展。班导师在这个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3.班导师在医学预科教育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以其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及课程的循序渐进性在医学教育领域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生命所体现的东西人为的分割开,难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医疗实践问题。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样发现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时,不懂得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时并不真正懂得这些学科知识对他们将来从事医疗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整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整合式教学是基于相同原因“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以学科为基础到完全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寻找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下开展目标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创新性、知识的多维性和学习的终生性、医学整体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当务之急。班导师在其中就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入学后,班导师首先召开班会,以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或理论为出发点,班导师指导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座谈、读书报告、看与人体奥秘有关的影碟、辩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医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当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生带着自我意识到的知识缺陷或现实生活中、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去学习,不仅强化了学习目的,而且使基础知识同医学知识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这种高起点专业学习过程模式不同于以科研活动为主体的导师制,也不同于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它即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教师教授知识,它是启发学生自我觉醒的过程,是学习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是对医学科学兴趣培育过程,是对“厚基础”向高层次的扩展。
学生自己收集或请有关专家介绍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最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关注的问题等。同时有意识的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或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将来要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查阅文献、了解医学前沿信息过程中自然地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以辩论的形式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患关系及素质教育问题如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明辨是非、自我提高、自我校正的目的,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及沟通技能。鼓励学生提问题、提要求,班导师将提供一切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搭建平台。
通过班导师指导七年制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德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对今后七年制乃至八年制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林峰,席晓靖.当代预科教育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4):55-58.
[2]罗志勇,胡向东等.自动化专业强化班班导师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6-58.
作者简介: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但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日益凸显,高校往往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学员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较快,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许多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相较于国外金融高校来说,我国金融高校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院校到教师,缺乏实际的金融经历,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金融高校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与实际金融工作脱节,许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为教师创造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的条件[1]。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书本,选择的素材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许多学生都不会真正留下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金融企业的核心工作,只是安排一些单调的“打杂式”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新生厌烦,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特点,应当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实现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其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四个层面:(1)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金融基础课程单向实验以及语言学习中心接受训练等;(2)模拟实训:主要指的在校内的金融专业模拟实训,例如银行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实训等[2];(3)创新性实验:学校自主建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与金融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为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创新专项实习等提供平台,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每年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建设双师型队伍,学校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实务专家在校兼职任教,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传授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此外,金融专业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锻炼,例如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以此来让教师了解到一线金融工作的相关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3、建立社会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可以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金融专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结合金融专业课程进程进行专项的社会调查和专题调研,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
4、建立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首先,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科研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当对学生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建立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正确投资大赛、金融建模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主板正确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知识学科竞赛等,深化金融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效果。例如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就经常开展保险营销大赛、模拟故事大赛等竞赛,且“模拟股市竞赛”会被评委了江苏省十佳优秀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1、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4]。例如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就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山市金融研究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解决金融行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深化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效果,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粗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应当积极改革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对接。
四、结论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三、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作者:王娜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