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1-02
高校教育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实战技能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大都采取了教学与实践密切互动,使知识进化链条沿着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改善解决方案进行,不仅保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而且使得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相互支持,齐头并进。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问题仍然颇多,包括专业课程、实训设施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可以归因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在市场经济大潮流下,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强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校外实践基地,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动因分析
建立高等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用其所在的行业和企业自身先进的工艺技术、设施设备、制度管理和运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的实践场所和模拟的实践平台,直接服务于专业实践教学,是校内实践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拓展,可以有效地建立流通渠道,通过订单培养、企业零距离接收毕业生,定向委托培训等形式为学校提供生源市场;也可以共同兴建产学研合作实体等,扩大教育服务市场领域,直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形成无形资产,产生广泛、长期的社会效益,增强院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实力。这样有利于高等院校更好地为社会区域经济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企业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从战略全局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参与国际竞争,必然要依靠相关行业教育的支撑。建立产学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利用双方资源,发挥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双方积极作用,为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新的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品质,使学校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根据用人单位的培养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使企业通过获得重要的人才效益,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企业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最大的获益者。
校外实践教育实际上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其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作为三主体之一的学生,既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产品的间接购买者,是高等院校至关重要的间接市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败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生源市场的占有率,更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影响到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对于社会接纳新生力量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地提升学校技能训练设施的配置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使人才培养手段在传授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习过程,迅速提高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解决有用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和动因。
2 目前校外实践基地的现状及问题
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模式是高等院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并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模式。作为学校要同企业合作,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认识到学校既培养人才的职责,也有为企业服务的责任。从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到企业员工的进修提高,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企业认识到学校是在为企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从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中进行选拔,毕业后将其吸收为企业员工。目前国内常见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分为二种:
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院校联系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高等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高等院校原来隶属于行业管理,与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比较牢固的产学合作关系;二是实践基地使用本企业的产品,学生使用了这些产品,对它们的性能有了认识和了解,就会为该品牌产品进行宣传。另外,在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践基地上,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人才来发现优秀人才,进而招聘使用,免除了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负担,这种以企业为主的模式是指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或行业的某个部门投资建设的实践基地,一般适用于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且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的专业领域,这种模式适合于企业需求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校办企业模式。高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总趋势,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高校的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以转化或转移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高校可以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有实力或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及优势,兴办企业,当校办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或其经营具有一定稳定性时,可按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要求,利用校办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真实的工程背景,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实践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我国当前校外实践基地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对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改革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的特点在于主管部门是学校,无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还是实践教学的安排都可以按照教学的要求去做,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当企业生产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因注重教学而影响生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校办企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影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此外,这种模式对于校办产业较弱且缺乏资金、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学校来说,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而校办企业模式由于是以企业为主,其实践内容的设置和专业能力的要求都离不开本企业的需求;此外,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实践基地的规模和专业面都将受到限制,较难满足高等院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校企业合作模式导致供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供需出现错位,企业对社会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岗位需求现状,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技术需求,单独调整专业与课程,使当前的供需机制显现松散与不紧密,使供需要求传递出现失真,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 校企合作,构建新型校外实践基地模式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模式是高等院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并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学校要同企业合作,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到企业员工的进修提高,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作为企业认识到学校是在为企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从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中进行选拔,毕业后将其吸收为企业员工。这样校企双方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
3.1 依托行业学会,建立“双赢”的互动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就必须与企业广泛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并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了紧密的校企业合作关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壮大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而现有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也应该充分利用协会和企业密切关系的独特资源与优势来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索。行业学会及其拥有的专业技术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条件。行业学会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人才集散流动的中心;在行业发展、科技规划和学术创新方面居于先导地位;能够捕捉到大量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课题。当前,学会是各行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对行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与研究服务,具有一定的行业权威性。充分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更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好的条件。例如,常州市模具工业协会成立于1989年4月,现有股份制、私企、合资企业、外国独资等各类主要企业成员40多家,大部分都是常州市比较先进和典型的机械、模具制造及产品加工企业,具备优良和先进的加工、成型设备。常州工学院将协会成员中如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常州市高氏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常州华朋管件公司等30多家企业成员作为学生暑期实践的基地,每年接受常州工学院平均8个班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也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
3.2 校企互动,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互动机制,目的是把共建行为形成制度,系统地利用企业和学院资源,提高共建的效率和效益。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建立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共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提升其的技术含量。为实现培养企业需求合格人才的目标,必须加快学校实验、实践教学设备建设力度,积极营造真实或仿真的与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相一致的专业设计、操作、管理活动环境,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二是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是学生迈向专业工作的第一步,而实践教学基地则是迈稳这第一步的保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有作用,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依托企业,利用企业设施、设备和技术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质上实现了教学现场由校内向生产现场的延伸。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仅是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降低了教育成本问题;主要是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体验着企业的生产氛围,同时通过参加顶岗操作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使他们在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可以真正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有效地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强,适应期短,减少教学成本;还有助于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且有助于实现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是高校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并能直接面向社会的学生的有效途径。
3.3 产学研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要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各专业、各教学科研环节要体现产学研结合的思想,从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管理、评价,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到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要贯穿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并由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首先,建立共同承担科研任务互动机制。高等院校和企业应积极加强科研合作,实行研究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科研任务,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结合企业和学校任务实际,共同承担科研,共同进行立项的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预期,共同进行转化为生产力的设计,将有效地提高科研为生产和教学服务的功能。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还有助于企业和学校的人才交流;有助于锻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使参与科研的学生培养科研意识并直接接触企业实际;有助于企业科研人员借助学校资料等信息提高科研水平;有利于双方人员经验交流相互促进。其次,建立教师利用实践教学参与企业科研互动机制。互动合作机制能不能促进企业发展,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合作的动力,也是合作成功与否的必要检验标准。在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中鼓励教师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研,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价值,应该成为互动合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和企业要鼓励实习教师和学生面向企业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主动开展科技服务,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既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3.4 以政府资源为导向,构筑人才需求互动平台
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是高等教育得以生存与发展之本。近年来,政府积极投入各种资源和措施支持高等教育,构筑人才需求互动平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贴紧、贴实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构筑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互动平台,使学校成为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形成学校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德国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立在相应对口企业中,企业的工程师也就是实践教学的教师,学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进修提高,这形成了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体制。我国政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应该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育政策法规,给予企业和学校一定的政策性扶持来引导和推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比如对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减税或免税的税收政策予以倾斜,在设备与产品进出口、土地的使用和租赁、社会项目的招投标等方面予以支持,或者成为一种强制性措施,要求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给予支持与合作,同时对合作学校则可以在招生、经费和办学灵活性等方面给予倾斜。政府支持对于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践基地是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公共实践基地,现已建有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践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践。以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践基地为样板,各级政府也可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吕斯骅。基础物理实验选题问题[J]。大学物理,2006,25(5):1-3。
[2] 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关键词:关键事件 校外教育
在研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东盎格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教授罗博·沃克(Rob Walker)提出了“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的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活中总存在着一些重要事件,从业者往往要围绕这些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这些事件就是“关键事件”,并认为针对这些关键事件的处理对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年,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关键教育事件,但系统研究不多,之后,上海市教科院大力倡导对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但基本上针对的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目前对校外教育关键事件的关注不多。校外教育发展61年来,校外教育工作者从校外教育的定义、名分、发展等很多方面一直进行着探讨和研究。本文从校外教育管理的角度浅谈关键事件的创建及其实践思考。
一、关键事件的创造
校外教育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或课后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的,而是把事件看成是在更宽广的一般社会情景范畴里的例子,通过分析、判断、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一般的、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管理者或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行动,寻找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意义,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更好地促进学员和谐发展。
当许多校外教育工作者刚开始学习如何分析自己的管理工作时,他们很难决定记录什么事件,用在何处进行进一步分析。因为很多事件乍看起来只是“个别的”,甚至是“普通的”,发生时完全未引起我们注意。但通过记录下来,经过后续的观察、质疑和分析,这些事件被创造成了关键事件。绝大多数关键事件主要是对普通的事件的直白叙述,这些事件发生在常规的实践过程中。它们的关键之处在于这些事件具有潜在的普遍意义。
因此,要把事件变成“关键”,就必须凸显更普遍的意义,质疑事情通常运作的方式,并在更宽广的社会情景范畴中表明某种重要的东西。比如:
(一)创造1
1.事件描述
某一校外教育机构舞蹈老师,为了使误几周课的学生更好的学到误课时老师所教的舞蹈动作,让其站在最后一排上课,但其家长不理解老师用意,课后指责老师,对老师动手的同时告到领导处。领导认真倾听事情经过后,向该家长解释老师用意的同时,给予老师、家长不同程度的批评,并把该学员调到另外一名老师同程度的舞蹈班,此问题解决得很圆满。
2.事件本质
(1)老师让误课的学生临时站在最后一排是为了让她更容易地学会错过的动作;
(2)老师缺乏跟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没把她的用意交代清楚,产生误会;
(3)管理者缺乏对老师的培训及管理,有细节忽略问题。
3.改进方向
(1)管理者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每学期集中召开教师会议,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过的问题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方法。
(2)对新聘用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特别强调能力本位培训,举一反三,从一件典型例子引出多种可能性,培训强化老师周全及圆满解决事件的能力。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职后的学习来补充。
(3)强调教师亲和力意义和必要性,教好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有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接纳教师,认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安排。
(4)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认同老师的同时,接受现实。知道并相信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优良师德。所有校外机构聘用的老师都是优中选优的,一般情况下老师的人品、为人师表、亲和力、人际沟通能力都毋庸置疑,但也需要不时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强调,尽量做到无遗漏,无意外发生。
(二)创造2
1.事件描述
某一校外教育机构英语班学生从上一学期29人减少到8人,该班老师是上学期聘用的,第二学期学生人数直减21人,该机构更换老师的同时还要向家长做解释。上一学期开学报名时,家长及学生试听课后,觉得满意才报名参加此老师英语班的。
2.事件本质
(1)通过几次课没有看出老师的优秀与否;
(2)管理者没有及时发现问题,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3)老师没有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和沟通工作;
(4)频繁换老师,会造成不良影响。
3.改进方向
(1)管理者需要对教师的任用、评价等现代教师管理基本内容更加熟悉,并认真科学地加以运用。
校外教育机构对应聘教师的任用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专门成立试教评估小组,对应聘老师的专业水平、组织课堂能力、课堂气氛、教学方式方法、未来发展潜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决定取舍。评估里不仅有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的意见,还必须有家长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试用数周。对比较满意的老师进行试用,通过数周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估。
校外教育教师评价不仅要考虑到教师出勤、所教班级成绩、每学期稳定率,还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和家长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等。
(2)需改善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时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的专业修养的内涵上。新时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可以归结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五个方面。具体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概括。
而且必须认识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要更加灵活,尤其要强调专业智慧,从而实现培养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目标。
(3)完善教学管理,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部分来抓,充分运用教学管理职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教学工作实施科学良好的管理。
(4)合理运用教师激励策略,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信息激励。要“关爱人才,珍惜人才,理解人才,善待人才”。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努力为人才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们感觉到在事业上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尽量调动老师积极性的同时留住好老师。
二、关键事件实践意义
(一)管理者要学会叙述,学会记录下管理实践中发生的、引起注意的事件,无论大小,主动观察、记录、收集,使之成为今后发展中值得深刻反思研究案卷的素材依据。
(二)管理者要学会分析、发现问题。平时搜集素材的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经验为思考对象,分析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所在、矛盾所在及规律所在,反思、支撑和改善不断发展的校外教育事业。
(三) 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方向。提高管理者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学会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提高教师管理实效性。寓理于例,深入浅出,事半功倍。
(四)提高管理者教育管理水平,掌握教师管理重点。可以反思老师是校外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关键,老师的任用、评价、培训和激励是命脉意识的重视度。
(五)借鉴好的经验及理论,抓住自己的特色,把校外教育教学和管理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有效区分开,充实校外教育独立存在的支柱。
(六)管理者要具有“爱才、惜才、用才”的观念,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人才引进渠道和用人机制。 “引进源头活水,注入新鲜血液”,奠定师资队伍的人才基础。管理者应“重人之才,惊人之过,颂人之功,容人之短,用人之长”,真正做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管理者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才和培养了多少人才。
(七)关键事件的创建是实现校外教育总目标的重要条件。校外教育管理要发挥现代管理工作的智能,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导关键事件为校外教育服务。
总之,分析、创造校外教育管理中的关键事件,有助于校外教育管理者把理论、实践、技巧能力和思想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积极进取的态度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创造关键事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关键词】职业规划;实践教育;外语专业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由于在校期间更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实践锻炼,导致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时,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同时促进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我国日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努力使之成为系统性工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始终,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但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意识不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了解;有些高校还没有把职业规划列入教学计划,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缺乏专职教师;职业咨询和生涯辅导等专业培训体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实践;职业规划实践教育方面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缺乏从事职业规划研究的教师,缺乏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与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模式。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特别是实践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规划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规划实践教育,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后,让其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践出真知,只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规划中实践教育的价值。
职业选择是职业活动中的重要决策行为,是大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职业接轨的第一步。对于大学生而言,未接触过的社会有别于校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调整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目标,权衡家庭与朋友、工作性质与个人特长等因素,做出更科学的职业选择;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本专业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晰自己是否适合职业岗位,否则就会产生荒废大学生涯的遗憾之情,以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职业生涯中去;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优势、劣势做客观分析,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三、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以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当前,外语类专业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仅以英语专业为例,2008年,全国已有近10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英语专业。浙江省本科层次的高校共有29所,其中26所高校设有英语本科专业。在外语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学生缺乏实践技能,高度同质化,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正逐渐向强调“应用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在2011年学校制定的新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学校建成“教学服务型”大学,突出了应用型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以这一目标为总体导向,通过对实践教育的改革,强调实践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将实践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教育环节,逐步推进,改善形式,形成学生实践活动“四年一贯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在实践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上下功夫,突出实践性导向,通过开展校内外职业体验活动、外语实践实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现场应用型和职业化三大特色的新型外语人才。
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政合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尝试建立多维度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校内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等作为大学生实践场所。学院于2004年4月成立校外语园区,大力开展常规性和专项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组建外语电台、外语培训班、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代表队等,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提供平台。从2009年至今,学院陆续推出“亮羽”、“丰羽”、“展翼”、“千人业师”实践指导及成长成才的系列讲坛活动,通过企业家、行业人士、校内外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代表等的讲座、访谈、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素质等规划人生,并认识到“文”、“技”结合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教育。学院通过开展英语实训、英语实践技能拓展、日语实践等系列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提升外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院区合作、院校合作、院政合作,陆续建立了大关东一苑社区、长鸣寺巷社区、锦绣社区、北苑中学、时代小学、杭师大附小、明珠实验学校、杭州外语实验学校等十几个校外实践基地。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在组织传播中西方文化,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学院还与包括嘉兴飞创、杭州汉世商贸有限公司、纳思英语杭州北雅外语专修学校等十几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每年输送学生到企业开展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推动就业。此外,学院还与杭州东忠集团、印孚瑟斯、塔塔、杭州弘毅等多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院企合作实践试点,通过嵌入式课程、岗前培训、实训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如:“东忠班”,尝试“嵌入式课程”。依托学校语音室和东忠集团在校内建设的软件培训室进行,为学生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提供实训;“印孚瑟斯班”,实施“集中性岗前培训”;“塔塔BPO班”,采用“专业实践 + 岗前培训 + 带薪实习”模式。大三暑期在企业专业实践,大四上企业进校岗前培训,大四下再次进入企业带薪实习;“弘毅班”,从面向单一企业的培训转为面向市场的“虚拟班”培训,如各类虚拟外语实践、实训场地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刘学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实践教学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 章清,杜志宏.基于“成才规划”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模式实现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9).
1月16日,西安工程大学一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南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西安工程大学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日友首先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与西安工程大学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加快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南山纺织服饰打造百年企业奠定人才基础,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西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刘江南在接下来的讲话中也谈到,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校外实践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扩展合作空间,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公司发展提供优良条件,努力为国内其他高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悉,2013年5月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关于公布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公布了538个地方所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南山纺织服饰和西安工程大学共建的“西安工程大学一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产业园区占地50万平方米,公司精纺产业拥有毛精纺纱锭15万锭,13000吨制条生产线、800吨Arcano生产线、200万米丝光呢绒生产线、年产高档精纺呢绒3000万米(其中紧密纺面料800万米),是全球最大的紧密纺面料生产基地之一。公司服装产业拥有7个专业生产厂,18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服生产流水线,设备6000余台套,年产高档西服500万套,是国内最现代化的高档西服生产基地之一。而此实践教育基地是陕西省省属高校2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之一,也是西安工程大学唯一的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2012年获批为陕西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揭牌仪式过后,由西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刘江南为南山纺织服饰公司潘峰、刘刚中等5位校外导师颁发了聘书。双方将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探索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
摘 要 本文从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入手,对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思考,认为要建立与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相匹配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地调整体育专业知识体系,增加实践的环节和学时,掌握时代节奏,多增设新兴体育项目,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应用型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必要手段,如何培养出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体育毕业生是市场需求的唯一标准[1]。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强化社会资源办学的整合度[2]。根据学生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所遇到的困难来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是当前我们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如何建立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实践基地去寻找答案是最好的选择。
一、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对我们体育专业提出的要求与挑战
(一)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是否符合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要求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按照传统的体育知识体系进行设计的,从人体运动科学出发,再到运动训练、健身等知识领域,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出现了实践性不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需要增加实践的环节与学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在实践基地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急需增加关系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在实践基地的实训过程中需要增加的内容。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体系需要根据现实体育人才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善。
(二)学生具备的素质能力是否符合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要求
体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传授。但是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体育专业素质不够过硬;一般素质,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欠缺;基本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负担。现在体育专业出现了体育用人单位很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出现了学生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快速换单位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培养方案对于学生一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和提高。
(三)学生所学的体育项目是否符合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要求
当前的体育新兴体育项目很多,特别是西方一些体育项目的引进,对于我们体育专业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学习提出了挑战。如击剑、射击、剑术、剑道、飞盘等项目都成了人们想尝试的项目,我们很多的用人单位向我们要人才,可是我们没有开设这些项目,只好与他们签订联合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逐渐的开展这些新兴项目。我们的培养方案中可以在一些选修课中开设和增加这些内容。
二、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是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国家战略号召下,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过硬的创业、就业技能,就要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专门的体育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知识体系
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我们在顶层设计上就要全面、系统地设计与思考。体育专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于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体育专业人文知识等专业的知识体系进行设计外;还要对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如当前就业需要的关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体系也要增加与涉猎,就像前些年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知识传授。适应不同社会时代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知识体系,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
体育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术,更要教会学生的应用能力。压缩理论知识的学时传授,增加实践环节的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讲多练。这不仅仅体现在体育项目的术科学习上,在理论课的学习中,也要多增加实践的练习与接触,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见习、实习的次数与时间,在每个学期都要涉及见习的环节,实习可以分解多次进行,让学生体会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联系。特别是在校外实践基地的时间可以长一些,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自身需要提高的知识能力,能够学以致用。
(三)掌握时代节奏,增设新兴体育项目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包括多样的体育项目需求。我们体育专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增加和引进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近两年我们开设了轮滑、飞盘、拓展训练、橄榄球等新项目,这些都是社会上开展很好的体育项目。还有如击剑、射箭、剑道等项目我们也要开展,因为现在社会上有需求,但是体育人才欠缺,我们要不断地跟上时代的节奏,占领先机。我们的做法是引进社会的资源,与校外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联合培养。既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又可以开展新兴的体育项目,以调整我们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