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纪律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行;旅游;对比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词汇尤其是存在某些异同的近义词教学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实词的教学更加薄弱,甚至经常被忽略,国内外现有的专门讲解实词近义词辨析的资料少之又少,对于实词近义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凤毛麟角。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外国汉语学习者到学习的中高阶段时,词汇尤其是实词近义词经常困扰着学生。此时,教师所面临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其中“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常用词汇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对比分析这两个词的基础上为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汉语教学有所贡献。
一、“旅行”和“旅游”的异同
“旅行”和“旅游”两个词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不同之处决不能替换。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学习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异同,再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授这两个词。而学习者必须切实掌握这两个词的异同,才能在做到准确学习、正确运用。
1、“旅行”和“旅游”的含x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语方面权威工具资料,对旅行的解释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如:旅行团;旅行结婚;春季旅行;到海南岛去旅行。对旅游的解释是旅行游览,如:旅游胜地;旅游旺季;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工具书,书中对二者的解释是:旅行[travel; journey; tour]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较远的地方);旅游[tour; tourism]外出旅行游览。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给旅游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2、 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是权威工具资料书,但对二者的解释仍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到海南岛旅行/旅游,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旅行,春季旅行/旅游,旅行/旅游团,旅行/旅游结婚等例子中“旅行”和“旅游”两个词都适用。《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基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在用法上指出了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带宾语,在词语搭配上增加了“旅行社”这个例子。所以工具书给出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明二者的异同。
根据UNWTO给出的定义,旅游与旅行的根本区别在于,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这个所谓的“惯常环境”是指我们每天工作生活都很熟悉的地方。所以,我们每天的上下班和离家到电影院看电影看戏属于旅行而不是旅游。旅游与旅行另一个根本区别是其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其活动获取谋生性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主要目的而更多的关注于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上的享受。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行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又称做旅游。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知识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旅行”和“旅游”共同之处是离开家乡去远行,或做事或游览,同样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旅行的“行”,有行走、行进、修行、操行、言行举止的意思,“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要格守操行,旨在修行;那么,旅游的“游”,是游憩、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的意思,“旅游”就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轻松,放开心情而无须顾忌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则是游玩。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在时间上“旅游”是短期的,有时间计划,讲究速战速决,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旅行”则是长期的,甚至没有时间限制,在漫长的旅途中工作和学习,四海为家。 2、在路程上“旅游”的路程较短,一般情况下单赴一个景点或者一个景区,一条路线或复合线路而已;而“旅行”则路途遥远而漫长,甚至需要多年的漂泊生活才能完成。3、在费用上“旅游”可能要富裕些,因为景点或景区要收费,路上食宿要消费,还有导游向你推荐的各种纪念品、土特产也要消费。这样的旅游方式在中国的现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可“旅行”则显得捉襟见肘,既然注定远行,必定要有长远计划,资金不见得宽裕。他们往往自带户外装备,合理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身和交通工具消耗品的周转。也可能沿途顺便做些以货易货的小型贸易,以满足资金上的需求。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流行。同时,他们认为这是考验自身能力的最佳方式,花费的多少和自身的能力值成反比。4、在收获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心情。或许通过一次出游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抛开城市中的拥挤与喧嚣,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深山幽谷中释放出心中的郁结,从千山万水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进而换一种全新的心态去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而“旅行”最大的收获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样会对未来工作与生活做出非凡的全新的定位。他们一般通过长途跋涉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由此可见,“旅行”收获了影响终生的阅历和经验积累。众所周知,“旅游”这个词充斥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词汇当中,特别是旅游的广告语中用的更多,甚至很烦,略感油腔滑调;可“旅行”一词却很少听到或看到。原因只有一个――“旅行”是应该放在心里的。所以两者看似差不多,其实不然,旅游是带上身体和脚,而旅行则还要带上理想和灵魂。
综合学术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必须用“旅行”的情况
(1) 带有一定目的的、较为正式的外出,如:商务旅行、旅行考察。
(2) 含有隐喻的修辞成分、书面语,如:人生的旅行、心灵的旅行、蒲公英的旅行。
(3) 随身携带的旅行用品,如:旅行支票、旅行箱包、旅行杯。
(4) 可以分为长短期的外出,如:蜜月旅行、长期旅行、短期旅行。
2、 必须用“旅游”的情况
(1) 有具体地理位置或资源,如:旅游城市、旅游中心、旅游景点、旅游设施。
(2) 指具体的产业,如:旅游行业、旅游专业、旅游收入。
(3) 指具体的季节、空间,如:境外旅游、境内旅游、旅游淡季、旅游旺季。
(4) 与旅游者有关,如:旅游观光、旅游疗养、旅游鞋。
3、 当只注重“游览”之义,不注重目的、时间、路途等具体差别时,二者可以互换使用,如:旅行结婚/旅游结婚、出国旅行/出国旅游、到青岛去旅游/到青岛去旅行。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旅行”和“旅游”的教学方法
1、先练后讲。“旅行”和“旅游”是两个近义词,在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要时时注意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分辨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之处,特别是掌握两者同中之异,要有区别、有联系,用辩证的视角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点较多也比较分散,这对把汉语当做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学生认知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些练习,对于学习者已经掌握较好的、错误率不高的差异点,教师做相应的规则总结和概括,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较难、错误率较高的差异上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讲练结合。练习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做到充分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由于这两个词差异点较多较散,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也可以借助游戏与练习相互结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3、注意词汇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组合法则中没有或极少词形变化的约束。一个词有什么样的组合搭配,就表现了其相应的意义。只有了解、掌握词的组合搭配,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词语。在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中应重视词语的搭配现象,引导留学生从词的搭配对比来领会理解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搜集一些适合、准确、形象、易懂的例句和具有总结、代表性的词汇搭配,辅助学生学习这两个词。
4、文化因素。Z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绝对不能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运用语境。比如“旅行”在使用中加入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可能表示的实际意义就跟字面意思有了天差地别;再比如心灵的旅行、游子的旅行等这些含有特定文化喻义的使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喻义及文化差异。
“旅行”和“旅游”是两个实词,也是两个不及物动词,更是两个近义词,同时这两个词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之处。虽然词典是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但是我们要有一双勇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不能拘泥于权威。本文通过对“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实词近义词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一些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提出了几点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希望可以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解惑。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树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2]刘红妮.词汇化与近义实词的辨析和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关键词: 教学质量 高职《旅游社交礼仪》 考试改革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的考试机制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考试模式,考试很难发挥应有的“导向”、“检测”和“评价”功能,使得高职礼仪“素质养成”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阻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特点的考试方法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有效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其学习目标。
礼仪教育是一门特殊的素质养成教育,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应用和养成两个层面,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礼仪理论知识,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注重形成性、实践性考核,可以使考试的督促和导向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局面,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1]。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考试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为了适应新的考试模式,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探索适合礼仪课程特点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礼仪水平和实践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暴露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现状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一)考试内容结构不合理,理论性过强。
笔者曾于2015年8月至12月期间对池州周边的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都开设了《旅游社交礼仪》这门课程,但考试内容都是源于课本和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教师没有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入职时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适用的、先进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识记性的内容占较大比例,应用性、分析性的题型较少,这种考试内容只注重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影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就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看,《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单纯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有两所,采用闭卷与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有两所,其他考核方式无非就是口试、书面作业、一次实践操作,对平时表现和过程的考核较少或没有,且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的是同一考核方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及以后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挫伤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背一背,考后什么都不会”的现象比较突出[3]。
三、《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一套与多元化教学模式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试机制。
(一)调整考试的内容和题型,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礼仪意识的培养和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这就需要发挥考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督促和导向作用,不断调整考试的内容和题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增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考试内容[4]。在题型设计上,减少客观题即单凭记忆就能作答的试题,增加主观题即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就业岗位加以分析、归纳才能解决的试题,如案例分析题、实践操作题、辨析题等,重点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为强化学生学习《旅游社交礼仪》的动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背一背,考后什么都不会”的为考试而学习的不良现象,必须改革以住单一的笔试考试模式,增加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平时礼仪表现考核
鉴于《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和运用非常重要,所以考试总评当中应加大对平时礼仪表现考核的力度,由过去的3.7开转变为8.2开的形式,即平时礼仪表现考核占考试总评的80%,期末卷面成绩点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及遵守纪律情况、平时待人接物情况(由同学互评得分)、作业情况。这种注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礼仪修养。
2.情景模拟考核
为了考核学生对某些礼仪规范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情况,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教师根据他们的现场实际表现打分。比如考核拜访礼仪、分组模拟,让一人扮演主人,一人扮演客人,对客人礼仪表现的考核环节有拜访前的敲门、入室后的言谈举止和离开时的表现等,每一环节量化打分,并将学生在考核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做详细记录,事后反馈给学生。
3.现场实训演示考核
针对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以采取现场实训演示的考核方式。比如何打领带、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仪知识的考核可以让学生实训演示,教师现场打分,既直观又方便操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语
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学少术多”和“知易行难”两个突出的特点,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礼仪这门课程,必须调整课程考试内容和题型,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顺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晓林.国际交往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2(7):156-157.
[2]刘娟.考试改革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J].旅游纵览,2012(75):1-2.
[3]孔元发,陈玉君.考改革课程考试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6-60.
【关键词】经济人角度;税收公平;税收效率;税收价值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运用理性主义思维将人性融入经济学的概念。目前,“经济人”概念已超出经济学的局部范畴,逐渐应用到各种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之中,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税收的过程中,“经济人”即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纳税人,将“经济人”假设应用到税收工作中,是对税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导,也是改变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税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工具,对促进以“经济人”为主要特征、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法学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经济人”角度对税法理论体系加以研究,促进税收的公平和效率价值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
一、税收的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
(一)税收的公平价值
公平是税法制度中应有的价值之一,是其必不可少的价值。公平价值是税法哲学和法律价值中的一项基本问题,也是税法中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其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符合公平价值的基础上对税法中的各项权利义务加以有效地分配。税法中的公平价值主要可以分为实质层面公平和形式层面公平两种形式,通常情况下,实质层面的公平主要是由程序公平和实体公平组成,程序公平即在制定和实施税收政策时确保纳税人参与且经过想过单位监督,实体公平即实现税收征管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形式层面公平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即平等遵守、平等保护、平等适用以及平等制裁。
(二)税收的效率价值
在税收中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即为税收中的效率价值,同时还能使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税收的效率主要分为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益两种形式,税收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依据一定的经济成本,最程度地发挥各项现有资源价值,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将相关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发挥政府对税收的调控作用,但不能过多地干扰税收工作;税收的行政效率主要是指在税收的立法和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所有成本,通过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效率和执法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法律制度等措施,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
二、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关系
税收的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价值在税收中的体现,税法的建立要坚持以横向公平为主、纵向差别为辅,形成具有整体性且有层次性的税法法律体系,税收的实体法律制度在实践中要以所得税为主体。效率是税收工作的主要效益体现,这种税收实体法律制是一种期望建立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由于二者内涵与要求具有本质的差异,需要在进行税法价值判断与评价时,做出相应的价值顺位选择。通常情况下。税收的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组合形式有七类:公平价值最大化组合效率价值最大化、公平价值最大化组合舍弃效率价值、效率价值最大化组合舍弃公平价值、舍弃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偏重公平价值组合偏轻效率价值、偏轻公平价值组合偏重效率价值、对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并重。
许多人认为税收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公平,只有实现了税收双方的公平,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公平是实现税收效率的必要前提。在税法价值中,要在坚持公平价值优先的同时兼顾效率价值。从纳税人的“经济人”角度来看,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在税收过程中的关系属于一种债权债务的契约关系,二者就是行使收缴费用的两个主体,都是为达成税收公平和效率并重目的的过程。因此,在税收过程中,一方面要保障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使纳税者在基于“经济人”的性质下更好地履行纳税的义务。另一方面,建立较为广泛的公平基础,才能使人们接受税收的非即时返还性的特征,从而实现税收的效率价值。
三、从“经济人”角度看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通过以上论述,要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并重的目的,就需要对当前的税法制度加以优化和整合,在税收实践中兼顾税收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特点,使其更好地统一和结合起来。从“经济人”角度看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税法制度和理念的建立需“以纳税人为本”
建立健全“以纳税人为本”的税法制度和理念,使税法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在税收工作中,纳税人与税收部门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就是参与者的平等性地位。在税收的契约精神与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结合现实税收特点和国情,建立与当前时展向适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和理念,使纳税人在纳税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形成征税人与纳税人、政府与纳税人之间较为和谐的互动关系。通过建立“以纳税人为本”的税法制度和理念,形成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税收关系,从而促进税法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注重税收立法,将税收纳入法治轨道
将税收纳入法治轨道,是有效开展税收工作、兼顾税收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方法,也是适应当前法治时代要求的主要途径。加强税收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税收基本法》,统一规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现行的税法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不仅要使纳税人履行纳税的义务,也要保障纳税人在税收过程中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同时,既要强化税收的有效性,又要预防在税收过程中出现过度扩张征税权的现象,保障税收工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三)严格落实税收法律
在贯彻和执行税收法律的过程中,要使纳税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有效地行使,这些权利包括纳税人的知情权、依法申请免税权、提讼权、保密权、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以及陈述权等各类权利。由于这些权利多分散于税法制度的不同条款当中,没有完整、系统的权利保障规定,且许多税法制度规范较为模糊,对纳税人正常权利的行使造成较大的阻碍。需要在税法的执行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税法条款与制度,建立能够保障纳税人相关权利的税法制度,从而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目的。
结束语:
税收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政府财政和各项经济建设影响巨大。税收制度的设计在满足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协调不同税收间的关系,制定能够保障纳税人系统而明确的权利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税收的公平和效率,使纳税人在理性“经济人”的影响下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廖艳婷.税法公平与效率价值对经济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1(14)
【关键词】STM32;AD9854;正交解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频率特性测试仪大都采用了单片机来采集数据,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但是大多数灵活性不高。为此,本设计主要采用集成的直接数字合成波形技术、正交解调原理及STM32单片机为主控构成的测量电路来设计频率特性测试仪。
1.正交解调技术及AD9854芯片
正交解调。正交解调有许多方法。常用的直接数字混频法是比较理想的解调方法,该方法精度高、误差小,但是硬件电路复杂。本文采用直接乘sin x/cos x法。
AD9854芯片内置两路高速、高性能数字模拟转换器,可以输出两路信号,而且产生的正交信号频率比较稳定,并且相位、幅度可通过灵活的软件编程来进行调整。
2.系统设计
用STM32控制核为AD9854的DDS集成板,从而输出两路相位相差90度的正交信号。将被测网络接入电路,利用π型衰减网络将AD9854输出信号适当衰减,再送入乘法器芯片AD835。这两路波分别与输入信号在各自的环路中进行混频,经低通滤波后将得到的信号返回单片机STM32处理,从而输出被测网络的频率特性。
总体方案确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方案图
正交解调是对频率中等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的一种方法。将本振信号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相移90度后可以得到一信号,该信号与另一路正交。之后对得到的两路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而理想的数字微分器幅频特性图像应该是一条直线,该直线通过原点,且斜率为1。通过变换已知数字积分器的传递函数来得到线性频率范围与积分器一致的数字微分器。得到频率响应介于Simpson和Trapezoidal积分器可利用插值法,主要公式为:
其中,a的范围是[0,1]。
通过对a的不同取值,可得到设计二阶数字积分器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精度的参数。通过公式也可以看出,可以用一个IIR滤波器来实现同样的数字积分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将a的取值增大,可以设计出高性能二阶数字微分器。最后考虑模数转换电路。该电路需要考虑一下条件:分辨率为100kHz,根据下式:
所以最小位数为9位,而为了给精度指标留有余地,ADC芯片我们选择STM32自带的12位ADC(允许的最大频率为14MHz)。
3.电路设计
(1)滤波器的设计
采用LMH6643芯片来设计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LMH6643是一种高速运放芯片,具有低功耗的特点,并且性价比比较高。输出正交信号频率范围为1MHz到40MHz,滤波器的作用是得到直流分量,且经过乘法器出来的信号是直流分量加输入信号的2倍频,输入最小频率为1M,所以设计的滤波器截止频率小于2M就能可将直流滤出,所以将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设置为小于等于2MHz。
(2)衰减器的设计
AD835对小信号做乘法精度较高,所以利用衰减器将DDS输出信号进行适当衰减,然后放大小信号,再送入乘法器。本次设计我们选择的衰减网络为π型网络。由于AD9854产生的信号幅度峰值在5V左右,而输入AD835的信号幅值限制为1V,所以信号衰减:
输入阻抗50Ω,增益12dB可求得:
,
4.误差分析
本设计得到的电压增益不满足>>1dB,原因分析:LC电路在串联谐振点上的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此时输入交流量后产生一定的功率损耗,导致电压衰减严重。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正交解调及硬件电路的原理分析,设计了频率特性测试仪,实现扫频及点频输出,同时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清晰地显示在液晶屏上。电压增益0.1dB,相移0.1o。该系统缩小了仪器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成本,而且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借口,方便用户的使用。但是系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电压增益由于电容电感的交流功率损耗而减少,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在硬件上可以通过加放大器进行可预见放大来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德朋.关于频率特性的一种精确测量算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20(3):54-56.
为了突出统计与概率的思想,避免把这部分内容处理成纯计算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经历统计与概率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突出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形成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与概率思想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考虑是否需要抽样,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如何运用统计图表,频率分布以及平均数和方差等统计量等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能主动的探索现实生活与科学领域中的随机事件,选择运用实验,模拟,推理等方法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体会概率论的基本思想
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与概率思想的全过程,需要把握两个要点,首先,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情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现实情景中解决问题。其次,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制定指标并设计调查统计表,提倡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以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让学生感受抽样的重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抽样是第三学段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和随机抽样的重要性,经历抽样的过程,并根据样本的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估计总体的特征,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让他们体会随机思想的特征
概率中的数学方法和其他确定性的数学方法一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有效的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众多问题,能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就是随机感念。这一观念是初中这一学段的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例如: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某个活动的中奖率为]/1000,买1000张奖券也不一定会中。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概率为10/100,后天是90/IO0,而明天下雨了后天没有下,他们能够理解这是为什么,而且也知道即使是这样,明天不带伞,后天带伞仍然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4、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在实际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统计的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渠道可以提供有意义的问题,课程中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数据库等许多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并拥有充分实践的机会,以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在实际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理解概念、原理的实际意义,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让学生利用新技术手段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仅用计算器来处理统计中的计算问题。或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可以说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强大辅助作用。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首先,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提高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效果,建立、记录和研究信息,这样可以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究统计的实质要素。其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克服手工实验不能得到大样本数据的缺点,树立他们正确的概率直觉。
6、让学生把握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把概率与统汁联系起来看问题,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不应只是纯数字的运算,它们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很多的概率模型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例如,天气预报中降雨的概率,防洪标准的设立等。因此,要使学生在随机实验中统计相关的数据,并了解这些数据的概率含义,在数据统计时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随机性,切忌将概率与统计分割处理。
7、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并能读懂数据信息
在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并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这是他们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标准》在本学段要求“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阅读产品说明时能主动利用其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判断产品的可信度,如有广告称“75%的人使用本产品”,如果学生对统计过程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会很快意识到广告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也许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没有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
8、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是他们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在这些经验当中包括一些直觉经验,但这些直觉往往是不正确的。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猜测―年级的小学生睡眠质量没有六年级的小学生好。这主要是因为生活中给他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年龄小的孩子比起年龄大的孩子更容易在夜间哭闹。但是他们调查了两个年级学生后得到的结果让他们吃惊:原来一年级的小学生睡眠质量比六年级的小学生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使得他们将调查继续下去,发现大的活动量是一年级学生睡眠质量好的主要原因。这下他们彻底相信自己原来的猜测错了。在概率的学习中也是这样,在经验中建立的错误直觉要在经验中消除,要建立学生正确的概率直觉,必须让他们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