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信息咨询业;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35-02

一、信息咨询业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信息咨询业是一种通过利用各类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搜索采集、加工整合、分析传递,进一步给信息需求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策划、方案、策略、意见建议及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服务产业。它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或者说服务领域几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所有可能性的学科范围——从政策的研究到高度专业性的工程服务,再到技术的开发和调研,通过信息咨询的途径可以获取对新技术的应用、以便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信息咨询的平台来挑选或者找寻最适合最优的合作伙伴,然后再通过这种信息途径进行有力的广告宣传,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减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咨询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一种生产服务性价值的行业。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咨询在服务第一和第二产业、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方面也逐渐承担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对信息咨询业的进行劳动分配问题的分析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咨询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按照政府部门、企业或者科研单位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帮助其设计和建立起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从其设备的选购到程序的设计,再到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整套的咨询服务工作;2)大量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条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教学,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3)根据各企业和政府部门要求,信息咨询机构应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为各单位培训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员,信息程序分析员,同时为企业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开办计算机应用短训或者普及班,大力普及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能力;4)在政府部门、部分大型企业或者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创建数据库系统。专门为研究人员、行政机关以及政府各部门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咨询的业务范围会越来越广泛,而且会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所以从特定意义上来说,信息咨询业创造的商品价值,代表的是较高社会价值的劳动。

二、在劳动价值论的视域下定位信息咨询业

从劳动价值理论的视域下定位信息咨询业,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何为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性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关于劳动价值论论断的合理内容,在结合自身的认识及理解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生产时提出并论证这一理论的,他认为,任何商品都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一方面是一种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这种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进行交换以换取别的物品,这就是它的交换价值。但商品与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就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所有的商品都是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人类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不管就相同的人类劳动还是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的是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讲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从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的是不同商品生产这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而作为不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的基础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此说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第三,创造价值的这种劳动是一种抽象的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脑力、体力的耗费。而抽象劳动之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是使用价值,它不是价值的源泉。第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活动或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抽象劳动。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对信息咨询业进行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信息咨询业本身的性质问题,而且关系到信息咨询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分配问题。我们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中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划分来分析信息咨询业,从目前阶段来看信息咨询业是属于复杂劳动范畴的,复杂劳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获得这些技术专长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的,而信息咨询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应用到大批量的先进技术设备,而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采集及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这些从它的基本内容就可以看出。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 劳动 分配 区域经济

一、劳动价值论简述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也是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枢纽。马克思发现劳动价值论即创造价值的源泉,是在继承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合理内核等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新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是劳动形成价值,确立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指出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人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如果没有社会分工,就不存在劳动者之间交换不同,劳动的产品的问题。如果把劳动的外在形式升华,进行生产活动的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正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三、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对于交换价值,马克思下的定义是:“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交换,是因为使用价值中存在共同的东西,就是劳动产品中都包含着人类的无差别的劳动,它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商品,实质上是交换人们的劳动,以投入的一般人类劳动作为双方按比例交换的根据。

第四、“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取得商品形式之后,“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二、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概念

(1)H.Siebert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将区域作为一个中间性范畴描述,他认为一个区域概念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全面的总量分析。然而这个说法十分晦涩,因此本文将采用陈秀山、张可云的定义,即区域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地区,它同另外的地区之间不存在边界和相应的经济上的壁垒。

(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内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用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来衡量。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是并不确切的。准确的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3)区域增长理论流派甚多,相应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演绎的和归纳的、单一决定论和多因决定论等集中流派观点。由于各个流派期望区域人均收入趋向接近、区域不平衡加剧、区域极化过程趋向转变,还是期望区域经济演进式发展或者循环发展等等假设不一,导致不同的理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时,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经济增长的内生和外源动力、区域社会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作用都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劳动力因素。

三、劳动价值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

马克思指出是劳动形成价值,并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抽象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要进一步运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来解释劳动价值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必须深刻理解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和价值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越发展,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就越小,该商品的价值就越小。从社会商品总量来看,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生产力的发展与使用价值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直接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因,即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创造实质要说明的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劳动,也说明了劳动在区域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区域经济而言,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创造价值间的互动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区域产业发展和优化带来的,而产业发展又决定着劳动和就业发展,表明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实质是产业发展对劳动生产的影响。若从实证角度出发查阅相关文献能发现,考察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发展与劳动创造价值三者间的关联性,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区域产业结构即经济发展状况会制约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的产出结构调整,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论的实践才会得以发挥。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既制约了劳动创造价值,又是其限制了区域经济更快增长。

只有正确认识劳动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配时的地位,明确总体劳动者与个体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利益分配,才能更好的运用劳动价值理论促进生产和服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富 价值 决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可以认为是研究财富与其价值运动的科学,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但是,当前经济学理论中对价值概念的描述,还不够完整、统一,以致对许多问题不能给予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尝试建立统一的价值概念体系,并提出财富价值运动的规律,以更好地解释有关经济学问题。

一、财富的定义

财富是价值的载体。笔者在经济学意义上定义财富:人们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物质资源。

(一)财富的要素

物质资源和人的劳动是财富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用“财富=物质资源+人的劳动”来概括。这一公式,不仅具有完整的经济学意义,还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要求。

物质资源按形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工资源,按形态可分为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按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此外还有其他分类。物质性是财富的基本属性,无形资产具有与实物资产相同的物质性。无形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非实体资产;狭义的无形资产指会计上的“无形资产”,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财富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的劳动。包括了以下三类活动:占有活动、开发活动、生产活动。其中,占有活动是最初始的一种劳动,在获取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占有”有时是一种带血的“劳动”,比如战争,一经人的占有,物质资源便成了“财富”;脱离人而存在的自然资源,不成其为财富。开发活动指以荒地、矿山、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可利用的状态; 有时也指科技研发活动。生产活动指人们利用劳动工具进行种植、养殖、开采、制造、储运等活动,将劳动对象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品或消费品。

(二)财富与商品的不同

财富的概念绝不等同于商品,二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本文中商品均使用此定义),特别强调了“交换”这一目的和 “劳动产品”这一属性。而财富的概念则是客观的、静态的,被人们占有或控制的任何“有用的”物质资源,无论是否是劳动产品,无论是否用于交换,都是现实的财富。由此引出,财富的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区别财富与商品的涵义,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基点。

二、价值的定义

人们对价值一词的运用,会因语境不同产生出不同的解释。在经济学意义上,国内辞典对“价值”的一般解释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1。显然,这只是马克思价值论关于“商品”价值的定义,并未完整地表述“财富”价值的全部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科学体系,特指对商品价值的描述;而财富的价值要复杂一些,是不完全适用于劳动价值论的。

(二)其他学派的价值理论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先哲对价值和价格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与研究,其合理成分至今仍可供我们借鉴。例如:萨伊认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庞巴维克把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认为价值量由边际效用决定;马歇尔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供求状况决定并由均衡价格衡量的;2斯拉法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及物质补偿条件所决定的3。

(三)笔者对于财富价值的定义

笔者对财富价值的定义是:一定时点上物质资源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及反映这种属性的交换能力。即:价值=有用性+交换力。有用性体现了人的主观目的性,交换力则体现了财富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客观性。交换力是一种客观能力,它是资源稀缺性和凝结在其中的抽象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交换力=稀缺性+劳动量。

三、财富价值的决定

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提出:财富价值是由其公允市价决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对影响财富交易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财富价值决定的一般规律。

(一)影响财富交易的因素

1、供求关系:显然,价格的高低与需求成正向关系,与供给成反向关系。

2、成本费用:应考虑历史形成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还要按相关性考虑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3、定价目的:在正常的“均衡价格”之外,还存在着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价格投机等特殊价格形式。

4、政府干预:主要通过价格、税收和货币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市场价格。

(二)财富价值规律

财富的交易价格是否能代表其价值呢?由前文财富价值的定义,可以推出:财富的价值量就是给定时点上人们对其有用性、稀缺性和劳动量的公允估价。所谓公允,指“大多数人认同”,也可以认为是买卖双方在熟悉市场情况和自愿公平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笔者称之为“公允市价”。公允市价是由财富所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公允市价称为“客观市价”。受特定交易目的和交易条件影响,财富的个别交易价格有时与公允市价存在明显偏差,这时的交易价格不代表财富的价值。

因此可以概括财富价值的一般规律:财富的价值量是由其公允市价决定的,成交价格围绕公允市价上下波动,但不会偏离公允市价太大。“公允市价”是可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的,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都是人们探求财富公允市价的有效方法。市场法是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在市场上流通的类似资产的异同,并对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成本法是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因素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可用以下公式表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收益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四、特定形态财富价值

下面,用公允市价决定论分析一些特定形态的财富价值。这些财富形态的价值决定,显然不能用劳动价值论来描述。

1、信用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广义的信用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可转让的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与最初作为代金券的纸币不同,它不只是货币符号,而且是一种“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物质资源”,符合“价值=有用性+交换力”的公式。货币的价值,是指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即该货币在一定时点上的“公允市价”。货币购买力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

2、土地。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价值仍然由“公允市价”决定。从收益法来看,土地价值是使用期内每年净收益折现之和。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4”,也是收益法的一种运用。即:当出租年份足够长时,其年租金现值(未来收益现值)之和=年租金/适用的报酬率,适用报酬率一般采用商业银行利率或国库券利率。可见,对于土地生产要素,马克思并未采用劳动价值论描述其价值。由于对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存在变数,故有时更宜使用市场法来对土地现时的价值进行评估。收益法和市场法的评估结果都可视为“公允市价”。

3、股票(股本)。股票也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价值亦由“公允市价”决定。在收益法下,股票的价值等于未来各期分红收入折现之和,其特殊形式为年息/利率(假定每年分红额相等);在市场法下,其公允市价直接表现为在证券市场上特定时段的成交均价。“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5这一公式,在资本论中也有论述,可见,对于“股本”生产要素价值的描述,马克思同样未采用劳动价值论。

4、债券(债权)。债券的“公允市价”也有收益法和市场法两种表现形式。在收益法下,债券的价值等于未来各期现金流入量(利息和本金)折现之和;在市场法下,其公允市价直接表现为在证券市场上特定时段的成交均价。

5、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产权的价值亦由其公允市价决定。由于知识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很难找到各方面条件相似的已进行交易的知识产权进行比较,故一般以收益法为主进行评估,其价值为未来各期该知识产权可以带来的现金流入量折现之和。

6、艺术品。所谓艺术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批量生产的,另一类是独创性、个体生产甚至绝版的,珍贵文物也可归于此类。前一类与一般商品的价值无异,作为“商品”研究时,适用于劳动价值论。后一类则适用财富的价值理论,价值由其公允市价决定。实际上,艺术品的效用是稀缺性和人们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经济周刊》曾述及刘益谦的投资秘籍:“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艺术只有被资本发现之后才有价值”。其中“被资本发现”的前提,正是“稀缺之美”使人产生了满足感和占有欲。

五、价值论的意识形态意义

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笔者秉承马克思的探索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价值论从“商品”扩展到“财富”,在内容上弥补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没有充分论述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价值论必要和有益的拓展。作为理论指向:财富价值的公允市价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投资层面“按生产要素分配”;商品价值的劳动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生产层面“按劳分配”。

财富-商品价值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服务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当前,在经济学科建设方面,也需要以价值论为核心,重新构建中国的经济学体系,既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各派经济学家的优秀研究成果,还要贯通当前金融学、财政学和会计学等分类学科的基本概念,并为它们提供原理支持。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45.

【2】 陈孟熙,等.《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斯拉法(Sraffa.Piero).《用商品生产商品》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03.

【5】“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镑,利息率=5%时,100镑就是2000镑的年利息,这2000镑现在就看成是每年有权取得100镑的法律证书的资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30.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品价值内容;抽象劳动;效用

不同经济理论观点分歧的根本在于价值理论,而不同价值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些争论中相互指责驳斥的多,共识很少。这种格局对人们不断深化认识价值理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商品价值内容的角度尝试探寻和梳理人们在价值理论方面已有的认识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商品价值的内容是劳动与效用的不同组合

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意义,我们必须对商品价值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约定:

第一、这种价值内容的讨论离不开价值量的讨论,而价值量的讨论又必须在一定的价值形式上进行,即在交换价值形态上进行。因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不能直接观察和度量的,我们能直接观察和度量的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所谓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说法是不严谨的[1],因为价格是个相对数,价值是个绝对数,说相对数围绕绝对数波动,而且相对数的平均数等于绝对数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价格是具体的、外在的,价值是抽象的、内在的,一个具体的、外在的东西围绕一个抽象的、内在的东西波动,而且前者平均数就等于后者,也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瞬时的价格围绕一定时期平均的交换价值上下波动,或一定时期内价格的平均数上下波动。

第二、任何商品的价值量都可以通过价值的表现形式加以测定的,而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又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价格的平均数加以测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

第三、这里这里所说的商品包括市场上所有种类的商品,不管它是劳动的产物,还是非劳动的产物;也不管它的价值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都在我们的研究之列。

有了这样的假定,我们就有了讨论问题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共同基础,我们就有了形成和积累共识的前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不同价值论的倡导者都不同程度或在不同场合下承认商品价值的内容是劳动和效用的不同组合。例如,马克思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者,但他并没有否认商品价值中有时包含着效用的因素,他说:“当我们说垄断价格时,一般是指那种只决定于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的价格,它既与一般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也与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行比较小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价格。由于这个垄断价格(它超过产品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高贵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葡萄种植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2]。”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能以垄断价格销售的这种葡萄酒的商品价值的内容有超过商品价值(即抽象劳动)的余额,这个余额显然取决于这种葡萄酒饮酒者的嗜好和购买欲,以及他的支付能力或财富,也就是取决于这种商品的效用,而且还是主观效用。效用价值论的代表萨伊说:“社会财富项目所以带有价值,是因为要获得它们必须付出代价,而代价就是在生产方面所作的努力[3]。””因此,交换实际上只是双方所作的生产努力的相互交换,因为那两个产品都是这努力的果实[4]。”在萨伊看来,商品价值的内容也有劳动的因素,所谓”所作的生产努力“就是人们的劳动付出。可见,劳动价值论的倡导者不否认效用在垄断价格中的作用;效用价值论的倡导者萨伊也不否认生产努力(即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因此,从前人的认识成果中不难看出,商品价值的内容应当是劳动与效用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比例取决于某些相关条件。

二、在不同的条件下,商品价值内容中劳动与效用有不同的组合比例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来看,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说:“要使商品互相交换的价格接近于符合它们的价值,只需要:(1)不同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纯粹偶然的或是仅仅一时的现象;(2)就直接的商品交换来说,这些商品是双方按照大体符合彼此需要的数量来生产的,这一点是由交换双方在销售时取得的经验来确定的,因此是从连续不断的交换本身中产生的结果;(3)就出售来说,没有任何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能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5]。”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任何人进出该市场都十分自由,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即使在个别交易场合出现价格高于价值(由抽象劳动所决定的)情况,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也会通过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使价格不断下降,不断接近它的真实水平;反之,如果价格过低,供给量就会相应减少,直到接近它的真实水平。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值的内容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价值量的变化一般都是对生产商品时所耗费劳动量变化的反映。

2、在供给不能增加的完全垄断市场上,商品价值的内容是效用,而且是主观效用

供给不能增加的完全垄断市场主要是指产品的供给量由于某种原因不允许增加或不可能增加,前者如吉祥数字的车牌号码或电话号码,后者如各种可出售的收藏品。吉祥数字的车牌号码或电话号码,所花费的劳动与非吉祥数字的完全相同,为什么它们会有更高的价格,这种更高的价格完全取决于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与生产它们时所花费的劳动没有任何关系。收藏品也是这样,这些商品如果在公开市场上拍卖,总是出售给那些给价更高的人,而这些人也总是购买欲和购买能力更强的人。

3、在供给能够增加的完全垄断市场上,商品价值的内容是劳动和效用的组合

供给能够增加的完全垄断市场一般是指自然垄断市场,或具有技术专利产品的市场,在这类市场上,企业即行业,一种产品只由一家企业提供,企业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因而价格完全有可能提高到产品实际耗费劳动所决定的价格水平之上,而且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这种由垄断企业所操纵的长久而稳定背离其劳动耗费的较高价格水平,必然包含着一部分效用。因为没有相应的效用,需求者也不会花费较高的价格水平去购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水电的阶梯价格制度,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花较高的价格去购买超过生活所必要的水和电呢?那就只能用他们的购买欲和购买能力来解释,而购买欲本身就包含着相关商品的效用,甚至有主观效用的成份。

4、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商品价值的内容也是劳动与效用的组合,不过影响这种组合的原因不同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这种组合主要取决于相关商品的效用,

在这里除了相关商品的效用之外,主要取决于竞争与垄断的相对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竞争的程度越激烈,商品价值的内容就越会是劳动;相应地,垄断的程度越强,商品价值的内容越会是效用。这是因为竞争越激烈、越充分,商品价格水平高于其所费劳动的部分就会越小,高于所费劳动的超额补偿部分是不需要竞争者支付费用的,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争取这种超额补偿,另一方面,要争取这种超额补偿,就要通过技术进步创造新效用,而且对这种新效用的创造具有垄断权或独占权,也就是产品要有差别,这就是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垄断一面,由于对新效用供给的垄断,其产品的价格就有可能高于其耗费劳动所决定的水平之上,其高于的程度大小取决于人们对这种新效用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短期来看,商品价值的内容也是劳动与效用的组合

首先从部门内部的竞争来看,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就是商品价值内容中的效用部分,当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这部分超额补偿会消失,但部门内部的竞争不会停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总会存在,这部分超额补偿会在个别商品生产者之间流转。其次,从部门之间的竞争来看,总存在着劳动在部门之间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当某一部门供给过少时,其产品价格水平就会远高于其劳动耗费所决定的水平,其差额就是效用部分,特别是当一种新产品出现时,它的价格水平已开始往往取决于它的效用,而不是它耗费的劳动,只有经过一段充分的竞争才会回到它所耗费劳动所决定的价格水平上。例如,手机一开始的售价为什么会达到数万元之多,那是因为人们把手机的效用与座机比较,当时手机的售价取决于人们的购买欲和购买能力,而并不是生产手机所耗费的劳动,虽然现在手机的效用大大增加了,但由于供给者的充分竞争,该商品价值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于它所耗费的劳动。

【注释】

[1]段进朋.也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新西部・理论版,2010.10.P41-4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1. P876-877.

[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10.P320-321.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10.P321.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1.P19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1

[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10.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一、归纳演绎教学法

归纳演绎法是从一系列具体事例中提炼、归纳出抽象概念再解析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符合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摒弃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讲授法的弊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作者不象有些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商品概念,然后解析其内涵。而是先列举一些事实,比如,农民种植的粮食、工人织的布等等,是劳动产品,如果是为了给家里人吃、穿用,不进行社会交换,我们称之为产品;如果是用于社会交换,给别人吃、穿用我们称之为商品。以此类推,从一系列事例中归纳出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演绎法进行解析,即商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其次是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换,为他人使用。因此,土地等自然物,可用于交换,但不是人的劳动产品,因而不属于商品;为家人吃而做的馒头,为家人穿而织的布虽是劳动产品,但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交换,因而也不属于商品。这样,通过归纳演绎法,就把商品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并提炼出观点和见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现实问题和现象入手,提出抽象观点和见解,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选取、组织案例教学外,也可在相关理论讲完后,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设计案例,用以巩固所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可胜数的案例素材。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努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比重。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尴尬经济处境是如何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为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两门课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教学中两门课的授课老师是各教各的课,相互之间不发生关联。两门基础理论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尤其当两门课针对同一个理论问题作出不同解释时,学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通过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处于不同的分析层面,不可互相代替“,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总体上,它们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共性都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成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涵、阶级立场、研究对象、观点、目的与任务等方面。在涉及同一个知识点时,比如,关于利率,政治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对此,只有运用比较法向学生讲述前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实质内容,后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不会无所适从。因此,运用比较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理清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微课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理论学科,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邮箱、QQ群、微信等网络媒介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和课后复习巩固,激发学生自学。课前指导包括上传相关阅读书目,并将讲授内容的时代背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提示。课后以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及学科前沿观点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上传文体、音频课件,尤其可尝试微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在线视频教学活动。其基本特点,一是实用性,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一个概念、术语、事件、问题等均可以进行讲解;二是简洁性,要求结构较紧凑、短小精悍,篇幅小、时间短,一般以两至十分钟为宜,只要把主题讲清即可;三是趣味性,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组合的“快餐式”课件模块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解释、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面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发生困难与牵强,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经济中,也不断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挑战和质疑。比如,包括萨缪尔森、琼•罗宾逊在内的当代西方最知名经济学家均否认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暴力革命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内,以茅与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同样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变化了的现实面前,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学家质疑中,正陷入困境,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形象较为突出,许多授课教师仅满足于基本理论的介绍,既不热心搞科研,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缺少关注,也就谈不上向学生传授前沿观点。因此,教授政治经济学的高校教师负有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并在讲授基本理论时把学科前沿的相关研究观点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学科使命。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