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情况
存款利率市场出现分化,呈“四方”鼎立。调查显示,各市人民银行辖区内的银行业存款利率都实行了上浮政策,但是上浮幅度不一。大致有四种模式:一是将1年期以内(含1年)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降息前的水平,活期和1年期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均属此类。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除外)将活期和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三是将各档次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如农村信用社、吕梁的太行村镇银行等机构均采取了这种模式。四是所有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以及活期存款利率统一执行基准利率,农业发展银行、柳林汇泽村镇银行采取此种模式。可以看出,部分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存款利率上浮方面表现更为积极,究其原因可能是它们正处于扩张期,利率空间的放开相当于为它们增加了一个揽储的方式。
贷款利率水平有所降低,调整幅度基本不变。调查显示,受央行利率下调影响,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整体有所下降。据中信银行吕梁分行测算,该行2012年7月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7.8%,比6月的全省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低近1个百分点。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看,一方面,尽管央行利率调整政策允许贷款利率下浮水平扩大至0.7倍,但调查发现商业银行为了确保合理的资金回报及利润空间,对实行贷款利率下浮的态度比较谨慎,目前尚未发放利率下浮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对商业银行和煤焦企业走访,7月6日利率调整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上浮幅度维持不变。基本上浮情况是:对国有大型企业执行基准利率或上浮10%;对中型企业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30%;对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则执行上浮30%以上的利率。农村信用社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达到基准利率的50%。
从利率定价情况来看,同类金融机构定价策略基本一致,仅考虑了存款期限和同业水平,定价方式过于简单,说明商业银行尚缺乏更为成熟的存款利率定价方法,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客户贡献度、存款金额、产品类别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有盲从现象,不利于对整体资产负债的管理和风险把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基本不变也反映出2012年以来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以及银行大力维持客户稳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策略。
利率下调对银行和企业的影响分析
企业信贷需求变化
一是企业议价能力增强。调查中许多企业认为利率下行通道已经打开,这意味着更低的贷款利率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有些企业为争取这部分利益提出新的要求。吕梁市农业银行的各贷款企业要求由原来的固定利率变更为执行浮动利率,并且要求适当的降低浮动幅度。民生银行则考虑到煤焦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风险状况,将对某些客户的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原来的50%下调到30%~40%。建设银行则表示,该行对特定的优质客户可以申请授权,给予存款利率上浮。这说明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银行对优质贷款客户的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融资的议价能力提高了。预计一定阶段后,商业银行贷款下限放宽的政策效用将在部分优质客户上逐步体现。
二是企业出现还旧借新现象。建行大同分行,民生银行吕梁分行出现企业客户提前还贷再次支用的情况。如民生银行某客户有授信额度1300万元。其中,2011年8月发放小微通道贷款300万元,采用固定利率;2012年5月发放中小通道1000万元,采用浮动利率,按季调整方式。在央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后,该企业要求对小微通道的300万元贷款提前还款,还款后通过中小通道提用空出的300万元额度。因利率下调,企业为了降低还贷压力,出现还旧借新现象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下企业增强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三是中小企业更多地使用票据进行融资。调查发现,自2012年5月以来,辖区内中小煤焦企业的承兑汇票结算所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由原来20%~40%上升为50%以上。而企业选择贴现的比例也较去年有所增加,大致为结算承兑汇票的4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国内外经济疲软影响,中小企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应付账款增加,票据贴现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贴现利率较贷款利率有比较优势。调查中发现,目前股份制银行票据贴现利率在5.3%~5.7%之间,大型商业银行银行的贴现利率基本在6%左右。相对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来说,贴现利率相对较低。因此企业短期资金需求大多选择成本较低的贴现业务解决。
对基层银行的影响
一是利率调整两个多月以来,商业银行整体上各项存、贷款变动情况相对平稳,而结构有所变化。2012年8月,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约57.2亿元,与利率调整前相比,月度增量较为均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当月新增额较多,分别占全省当月新增额的37%和26.53%。这也印证了调查中发现的中小型银行借利率调整而积极扩张的竞争策略。据调查情况来看,存款价格的分化仍然影响了客户的选择,部分银行出现了少量由于存款价格分化而转移存款的案例,但并没有发现大量客户转贷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辖区内的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同质化,金融服务水平差别不大以及客户对利率敏感仍然较低的问题。
二是贷款利率市场差异化加速,加大了业务调整力度。由于大型优质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加剧了银行竞争。因此调查中部分银行表示将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减弱价格差异化所带来的影响。如吕梁辖区内的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表示将加大对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的信贷投放比重。太原市12家商业银行则表示将在9~12月投放215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所以长期看中小企业可能是利率下调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利差缩小,风险定价机制有所改变。调查情况来看,受非对称降息的影响,若按照存款利率上浮10%计算,实际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而贷款利率上调幅度不大,因此造成了辖区内商业银行实际存贷利差缩小。据测算调整后的山西省金融机构存贷利差为4.21%~4.26%,较5月的利差缩小了52~57个基点。因此在贷款定价下滑而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对于主要以大型客户以及息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来说,利润空间降低。据某股份制银行反映,如根据7月末储蓄存款规模的结构来计算,利率下调将影响该行约400万元的税前利润。
为应对这种风险,调查中发现许多银行在利率定价方式上有所改变。如民生银行对授信客户利率是按照“按季调整”,但央行两次下调利率后,对新增授信客户则执行“固定利率、按年调整”方式。有的银行采用则采用适当降低授信额度,增加担保、加强信贷产品组合使用等措施。
虽然调查情况说明了利率调整在短期内对银行影响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款利率影响的滞后效应,随着定期存款和各类贷款陆续到期、大中型客户存贷款议价要求上升等因素将会对银行业务发展及利差水平产生直接冲击,预计政策影响将在2012年四季度及2013年加速体现。同时,调查结果也凸现出了今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层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利率变动带来的存贷款重新定价的风险,以及客户的选择权风险,也就是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产生的利率风险。
政策建议
建立良性有序竞争环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实质性推进,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增加,银行同业间存款价格竞争加剧。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将对金融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应引导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这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做好市场基础利率的培育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照此利率定价。同时也要尽快推动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防范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或银行同业过度竞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稳定。
积极探索业务转型,转变发展模式。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现有盈利模式的冲击,要求它们遵循效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加快业务转型,及时调整客户结构、期限结构和收入结构。如增加综合回报度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加大优质存款客户营销力度、增加资产负债流动性降低利率风险、完善和提升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尽快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存贷利差的收入占比,进一步转变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要以利率市场管理为核心,建立内部风险监控体系和利率风险衡量系统;要结合实际,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差别化、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综合反映市场营销、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补偿等方面要求的存贷款定价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存款利率政策的变动,如何在改革中更好的服务与集团成员,如何合理定价,如何把握机遇健康发展。本文从财务公司目前存款利率的定价因素分析,浅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简要提出了在即将迎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集团财务公司可采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财务公司;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措施
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30%的限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线等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央行利率改革分步目标的逐次完成,打开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利率改革的最后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越来越近。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积极应对,改变固有经营模式中靠利差吃饭的传统思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谋求成长,更好地助力集团产业发展,值得探讨。
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2013年1-8月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人民银行从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已开始分步进行,利率市场化能否实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能否实现从管制利率向市场化利率的平稳转变一直是核心问题。
从人民银行为利率市场化进程设定的阶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已公布);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人民银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应当是遵循“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先贷款后存款”。
(二)2013年1-8月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上海同业拆借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8月,短端Shibor自6月份受金融行业流动性影响走高,于6月20日达到顶峰,隔夜利率大幅上涨至13.44%,创Shibor建立以来的最高值。
中长端Shibor在2013年1月至5月期间表现平稳,无大幅波动。6月受金融行业流动性影响大幅攀升,特别是3个月的Shibor波动较大,但随着流动性问题的趋于缓解,7月、8月呈回落态势。
根据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利率监测系统数据显示,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渐显差异化。以北京辖内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挂牌利率分布情况看,6月末,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上浮1.1倍的银行占比为71%。三个月、半年、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为三档,即基准利率水平、调整前基准利率水平、上浮1.1倍利率水平,其中上浮1.1倍的分别占63%、62%和63%。
2 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利率水平的基本情况
从北京地区53家财务公司实际实行的存款利率调研情况来看,北京地区财务公司主要采用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上浮至10%上限的占多数。60%以上的财务公司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占主流;近30%的财务公司活期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10%左右的财务公司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绝大多数财务公司对客户执行统一利率,未采取差异化管理,而是简单的采取同期限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的最高限为存款利率政策。
3 影响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利率定价的因素分析
由于集团财务公司多由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投资设立,其客户均为企业集团所属子企业,其创办的核心理念通常被定义为服务集团,故其未采取差异化存款利率政策,而是对集团成员单位统一给予基准利率上浮10%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包含活期及定期),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最大限度吸收成员单位存款,提高资金归集度
集团财务公司所服务的成员单位多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当地金融机构均可享有存款利率上浮的优惠政策。同时,财务公司的存款客户属性趋同,财务公司的存款来源仅限于集团内部,客户群体单一。如财务公司存款利率不上浮,势必会影响成员单位存款归集的积极性。给予活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是财务公司可使用的,最直接的惠利于成员单位的方法之一。
(二)集团公司对财务公司的定位和考核对定价的影响
财务公司是服务于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定位直接影响其业务政策的制定。目前,大多数设立的财务公司基本定位都是“连接成员单位和内外部金融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财务公司建立结算服务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及资金安全服务中心。这确定了财务公司成立的主要作用在于服务成员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监控风险。同时,应监管机构的要求,集团对财务公司的考核分为“公司治理、合规高效、风险控制、效益实现、稳健发展”等多维度多层级,而非单一的“利润至上”。
集团对财务公司的定位、考核及引导使财务公司吸收存款主要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主要目的,差异化定价可能造成企业间利益的不均衡,不利于资金的归集,进而削弱集团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故为了发挥财务公司在集团内部的金融平台整体优势,在维持成员单位原有商业银行存款收益不变的同时,加以集团行政政策辅助,最大限度的吸引成员单位存款,夯实基础,方能最大化的实现集团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得集团整体利益得以最大化。
(三)自主定价能力较弱,人才队伍业务系统都有待优化
目前来看,多数财务公司存款自主定价能力较弱,存款利率定价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定价所需要的核心业务系统、人才队伍、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待优化。定价相关的信息系统尚待开发建设。科学的利率定价需要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诸多信息系统的支持,但多数财务公司由于成本费用制约及开发动力不足,并没有明确的立项。
4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机遇
1、决策程序便捷,政策反应迅速。财务公司因规模小,层次少,对集团内企业十分熟悉,因而可以较快较灵活地做出业务决定,而不像银行利率政策申请流程繁杂,时间长。
2、从整体来看,财务公司对成员单位给予更大幅度的存款利率优惠,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公司收益,但利息收益本质上是让利于集团内成员单位。从服务成员、助力集团发展的角度,还是为集团整体发展打造了良好的金融平台。
3、同时,财务公司可根据集团业务需求,设计更符合成员单位需求的利率差异化产品,更符合财务公司服务与成员单位的价值定位。
(二)存款利率浮动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挑战
1、商业银行因规模优势,比财务公司更具有价格浮动的空间,财务公司由于筹资渠道缺乏,资金来源仅为成员单位,规模受限,在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进程初期,势必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2、成员单位因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与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将大为提升,集团公司的“行政命令”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3、存款利率浮动将导致存款收益利差不断减少。由于存放同业利率以金融市场化运行,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关系不大,而受市场资金面及宏观趋势的影响较大。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势必会影响财务公司利差收益。
4、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的服务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服务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型金融机构能够依靠规模实力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服务、更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更多市场的交易服务,财务公司在这些方面目前都缺乏经验。
(三)如采用差异化存款利率,财务公司对存款利率定价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所采取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是否有助于财务公司扩大资金归集规模
财务公司稳健运作后,如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可吸引成员单位新增存款,扩大资金归集规模,对于存款来源渠道本身单一的财务公司来说,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是否有利于提升财务公司盈利能力,是否有利于集团战略发展
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服务平台,其作用不仅在于服务集团,更应助力集团发展,这决定了财务公司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不仅应考虑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的贡献度,更应考虑成员单位对集团发展的战略意义。
对资金实力雄厚,规模大、日均余额高、低进出的成员单位应给予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上浮政策,以稳定财务公司资金来源,并可投放到同业相对期限较长的业务品种中,获取稳定收益。
对资金实力相对薄弱、规模小、或日均余额低、高进出的成员单位应给予适当上浮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以增强其在财务公司存款的积极性,培养潜在客户。
对资金实力弱,但对集团战略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成员单位,应有别于商业银行。给予其一定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支持其经营发展。
财务公司可通过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存款利率,进行客户结构的调整,在稳固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寻求潜在资金来源,提升收益。
3、银行理财等金融市场其他产品价格对存款定价的影响
目前,金融市场各类理财产品丰富,价格也高低不等。财务公司由于初期业务品种单一,并不能向成员单位提供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仅能参照目前商业银行可执行的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或利用协定存款上浮利率尽量减少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间的差异。
对资金进出频繁的成员单位而言,上浮后的协定存款利率收益不仅缩小了与理财产品间的利差,同时享有了活期存款的款项支出便利性,更有助于企业资金周转使用。
对资金进出不频繁但日均资金沉淀较大的成员单位,财务公司则只能采取定期产品及提升服务来尽量吸收存款。
5 集团财务公司的应对措施
1、财务公司应尽快提升管理水平,详细分析利率变动对本公司的影响,积极建立各项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及快速反应机制。
2、争取集团和成员单位的支持,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及管理工作,这是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3、依托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选取合作良好的银行合作伙伴,在存放同业利率自由竞价市场获取更优惠的存放利率。
4、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服务意识、服务能力、金融产品、信息系统等。让成员单位乐于与财务公司合作。
5、努力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率市场化对公司业务品种结构必将产生影响。财务公司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债券的承销和发行,不断研发新的业务品种,赚取中间业务收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储蓄;消费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的确定将按照市场买卖双方的供需力量对比来进行,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个人将如何从改革中获利,个人金融又将面临何种新的风险?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影响,有利于个人与社会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更好更快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正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价能力与服务质量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仅在2012年,理财产品数量就已达到28239支,发行规模达到24.71万亿元。利率市场化对其的影响也令人瞩目。
利率市场化下,各家商业银行将自主定价存款的利率。大型商业银行上浮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将各存期的存款利率调整到较高水平,商业银行需要从理财产品的特点、客户的信用等级、行业竞争程度,利润水平等因素出发制定定价。此外,在各互联网“宝”理财等产品的竞争下,银行拉存压力增加,迫使银行加大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同类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
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将推动银行增强整体综合业务的竞争能力,面向利润更大的中间业务(如委托业务、金融理财业务、保险箱业务等等)。商业银行将会注重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一站式”服务,涉及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等。以上的种种,使得个人的选择更加多样。
2.利率市场化使得个人存款选择更加多元化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以采取差别化经营策略,其中包括,不同的银行同一种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
总体来看,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的银行大多经营良好管理科学,存款的安全系数高,风险较低,因此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可能将采取高利率吸引存款。如此,居民的存款选择将更加多样,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利息,但同时需要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因素,也可为保险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市场化、规范化
利率市场化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学历,以及信用程度不用、资金用途不同的人将从银行拿到不同利率的贷款。例如,个人信用记录良好,学历较高,并且有稳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较为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且利率可能较低,相反,将较难从银行取得贷款或是贷款利率较高。
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记录等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是否给予贷款,将有利于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能使得信用良好的消费者从中受益,利于推动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观之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款利率相对提高,贷款利率相对下降,更加有利于推动消费。
利率市场化对消费贷款的影响,其主要传导因素在于利息。举例而言,在15年-20年期分期付款的住房按揭消费中,利息总额将占到付款总额的50%左右。这种影响在轿车、住房以及其他高档耐用品的贷款消费中十分的明显。笔者认为,鉴于在目前的国内消费市场,信贷消费并非是主流的消费方式,但其影响力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在逐年递增,不难看到,利率市场化对消费成本的影响将会逐步增强。
二、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负面影响
利率市场化及其催生的金融市场创新,使得国内金融更加依赖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将会凸显。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负面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的高低决定权在于市场,理财产品的风险也随之提高,其中包括:收益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等
收益率风险,收益不确定的风险,是由银行负债期限结构和资产状况不匹配造成的。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利率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和形状变动不同步,发生了非平行的移动,造成以存贷差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减小的损失; 重新定价风险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对于理财产品,由于长、短期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不一致而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基础不一致,从而出现了长短期的理财产品基础收益率不对称; 利率的频繁上下波动将加大了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这也就使得个人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需要更加慎重,厘清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关注市场上的利率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财计划做出调整。
2.利率市场化对个人存款的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自主定价的权利,即可依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确定利率水平。因此,银行之间对与存款、优良客户的争夺将日趋白热化。
一方面,利率放开后利率的波动性加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加。银行面临的新型经营环境对其风险管理与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银行存款利率的上升和贷款利率的下降,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减小,削弱传统银行业的利润基础,加大了整体经营风险,其中中小银行业机构的成本压力更为明显。因此,对于储户而言,储蓄选择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同步增加,在收入和风险下寻找最优的投资策略将成为储户的必修课。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转变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及背景
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同时宣布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至此,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
利率市场化是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对优化资源配置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其树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创造了条件,促使利率真正反映市场供需,利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经济结构优化有深远影响,同时这对我国金融行业的主导者银行业,也构成了长远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优势分析
利率市场化首先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金走向配置,这更利于达到优化配置。银行能扩大自主定价权,自主经营权,实现意思自治,自由竞争。我国一些银行已在金融产品创新这一领域走出一条不错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能更加促进其发展,减少对其束缚。
(二)劣势分析
2014年,在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收入中,利息是最重要的收入,占比最高,达到了62%,其次是投资收益,占比21%。其图如下: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主要的冲击就是存贷利差收窄。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会加剧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在压低贷款利率的同时提高存款利率,最直接后果即为存贷利差收窄。这样一来,银行风险水平明显提高。这对于我国长久以来习惯于坐收利差,躺着赚钱的银行,无异于釜底抽薪。
另外,短期内利率的整体升高,会带来较大的波动幅度,银行业在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时,资产的平均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从另一方面提高银行的风险。
(三)机遇分析
利率的真正自由化o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机遇,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经营权扩大、金融创新以及管理水平提高和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于扩大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极为有利。一方面,商业银行能够在充分考虑其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差异等因素前提下,确定与自己的风险相匹配的优质、优价的战略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能主动实施负债管理,实现优化负债结构,而非任其增长,特别在是我国目前关注类坏账和真实坏账比例已高达3.77%的条件下。
其次,利率市场化还会对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利率风险加大银行间竞争压力的同时,促使企业与个人客户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规避风险、赚取利润以及满足客户需要等便成为空谈。
再者,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提升其管理水平。竞争环境下能够促使银行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不断增强风险和成本意识,使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银行会把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跟市场利率密切联系,能够提高绩效考核并合理配置内部资源。
(四)威胁分析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过分“同质化”,依赖于靠利息差收入和与大型企业借贷生存,忽视中间业务和中小型企业,个人借贷方面的需求,利率市场化将对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带来严峻的挑战。这种盈利模式在利率即将大幅上涨,各种第三方金融机构活跃涌现的今天显然已不能持续。
其次,利率市场化将使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倍增,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倒闭风险。在那些中间业务做得不好,缺乏创新型金融产品,体制陈旧的银行内,主营业务利息差集聚减少,还可能刺激银行从事风险更大的项目,导致更高的坏账率,引发危机。
再次,利率市场化将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等,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将会成为银行面对的最主要风险。第一,期限错配风险加大。根据我国现状,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是不争的事实,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在存款中占比大,而贷款中短期贷款是主要的。这一情况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远大于负债,导致期限错配风险加大;二,收益率风险提高。众所周知,长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会导致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自然加大了其收益风险。
而对于流动性风险,若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作为企业,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会立刻加大贷款力度;但是居民的储蓄行为的发生会有延迟。贷款远大于储蓄,体现在银行便是流动资金供给不足,资金链短缺。
另外,对于信贷风险,高利率会刺激贷款人从事高回报率同时高风险的投资,从总体上会提高坏账率。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借鉴
第一,上世纪初美国因利率自由而导致银行剧烈竞争,信贷风险大涨。30年代,利率管制法案及“Q”条例颁布,短期稳定恢复了经济,但60年代后利率管制越来越限制美国金融发展。70年代后,美国开始进行利率改革美国先是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接着取消一般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在1982年10月出台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中,更是详细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储蓄机构的经营范围,存款机构可提供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商业银行可发行按照市场利率水平付息的超级可转让存单,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83年,美联储取消所有存款利率上限,紧接着1986年存折储蓄账户利率上限也被取消,标志着所有的存款利率管制被放开,美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实现。
第二。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即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银行间竞争加剧,存款利息上升,存贷利差缩小,短期的活期存款规模不断减小,定期储蓄存款数量有相对增加之势,提高了存款成本但同时也稳定率存款来源,稳定了存款占负债比重,缓解了“金融脱媒”的局面。再者,利息差的减小大大刺激逼迫美国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利改之前由不到20%,到1999年左右快速膨胀到近50%。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了利率传导机制的同时也增强了资金配置效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收到挤压,倒闭银行数量增加,且速度加快,这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贷款为长期固定利率,吸纳存款为短期波动利率的储贷协会也受到了危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扩大与中小企业的借贷融资交易,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市场处于非自由状态,商业银行们争相将大笔资金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大型或国有企业,未做到资金的最佳配置。而对于最需资金流周转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则因借贷额小或风险较大等诸多因素,忽视其借贷需求。而当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竞争加剧,随存款利率的上升,贷款利率必定上升,大型企业更会有更多的贷款渠道,如国内外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逐步介入等,其贷款需求减少,银行生存更加艰难,拓展中小企业业务是未来银行的趋势。面对中小企业客户,首先,商业银行应大力降低信息搜寻,贷款谈判的人力物力成本,可建立大型融资借贷服务性平台,形成良好的金融效率市场。其次,商业银行应改革原有政策,放开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管制,推出更多新型多样化的服务政策与利好,降低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交易成本,刺激市场。再者,商业银行更应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监督,基于共同利益,互惠合作。
(二)调整经营收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所依赖的利差缩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把注意力从原来放在重头的利差转移到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几乎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且不需用到y行的自由资金,风险低,能提高收益率。这一点应向08年金融危机后各大商业银行,投行合并后的经营模式学习。
从上图可知,结算清算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产品务等占比较大,前三项占比达到66%,理财产品业务占比也达到了14%,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开始从传统业务转移到新型业务,但同时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财务顾问等占比还较小,说明中间业务向新兴业务转型的空间还比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应利用良好的信用和客户基础,在投资银行以及资产托管上更放异彩,并要加大网点覆盖面,提高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加快中间业务的多样化创新,尤其在金融创新产品,服务上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三)应对余额宝等产品的创新,打造电子商务联盟平台
自2013年天弘基金的诞生,以“余额宝”为例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一路高歌猛进,虽其至今所吸纳的储蓄份额占整个市场比例仍较小,但其金融创新的模式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这同时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经营模式的启示。传统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较充分的信用支持,资金保障,客户资源都是第三方金融机构仍无法匹敌的。我国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理财产品与基金产品的创新,学习“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成功的经验,加快产品创新,特别是在支付领域,推出活期余额自动申购、短信赎回、在线与线下购物和还款业务自动赎回等独特业务。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更好地掌握小型客户信息资源,完善客户数据,分析针对性的创新产品,构建电子商务联盟。
(四)脱离“同质化”,打造差异化定位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历史较短,国家统一管理限制,利率管制逐步放开的背景下,过分依赖国家利率政策及监管模式,而在当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寻找各自发展的特有模式是树
立以利润为中心的一大路径。我国大型国有银行可依托原有的客户资源,良好信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自主定价权,走信贷从传统业务向新型服务业,高科技行业转变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秀芳.《中国转型经济中的资金配置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
[2]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应对》.《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6月34卷第6期.
[3]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02期.
这正好说明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窘境。事实上,外资银行在内地的市场份额一直都很少,新增贷款的市场份额在过去三年里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7%跌至-0.5%。
经营不佳
2009年5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将2年期至5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至1%-1.2%,低于1年期的2.25%。与此同时,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被调低至1.00%,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为1.10%。
此举打破了传统,标志着在中国的银行首次将零售客户存款利率定在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当时,中国央行的2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为2.79%,3年期为3.33%,5年期为3.60%――此前,还没有银行将存款利率定在低于央行基准的水平。
两大全球性银行巨头汇丰控股和花旗集团在中国下调中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这一前所未有的削减成本措施反映了外资银行在中国艰难的运营环境――中国政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中资银行的贷款大量增长,而对外资银行的贷款需求正在减少。
尽管中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创造了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并导致2009年前4个月国内银行信贷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增长。但外资银行与这一轮信贷繁荣无缘。最新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在华银行总计发放人民币4.6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几乎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的全年政府贷款最低目标。而这一数据掩盖了外资银行同期在华贷款下滑至人民币264亿元的情况。
而且,外资银行并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获得丝毫的安慰:因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导致它们对贷款兴趣锐减。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资产中占比,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2009年这一比重将会有更明显的下降。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这些企业目前的经营比较困难,外资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都受到一定影响,存在一定风险。
虽然,外资银行并不像其中资同行那样依赖利息收入,但利息收入仍是其相当大比例的收入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2008年利息收入占外资银行在华收入的半数以上。由于遗留下来的运营成本较高,在华外资银行别无选择,只能在贷款回报萎缩的情况下削减存款利息支出。
总部位于伦敦的汇丰在中国比大多数外资金融公司更为根深蒂固,它是第一批在中国组建分公司的外资银行。汇丰2008年在中国的税前总利润为16.05亿美元,不过其中80%来自持股中国金融机构的分红收入。好在中国大陆是汇丰控股旗下代企业大客户从事本地货币、债券和衍生品交易的业务第四赚钱之地,这些业务2008年在华创造了3.53亿美元税前利润,增幅为137%,足以抵消消费银行业务的亏损。
但其它在华外资银行可就没有那么幸运。
细究原因
长期来看,外资银行总体上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而只要全球市场没有大规模恢复,外资银行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难以成为中资银行的有力竞争对手。
导致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外资银行在众多市场遭遇重挫,因而不得不缩减规模,保存资本。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外资银行在2009年初时都认为市场前景还不够明朗,难以保证借贷政策放宽。
大多数外资银行贷款组合的性质与中资银行有很大不同:外资银行更重视中小企业和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它们的贷款客户中鲜有大型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的身影。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增长主要来自于对公贷款――面向大型国企、政府机构的借贷及房地产投资,外资银行开展这方面业务的限制较多或兴趣不大。因此,尽管中国的新增贷款总量有所增长,但大多数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却遭遇新增贷款金额和市场份额的下滑。
金融危机会不会改变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关系?很明显,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关系已经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减缓,有些甚至搁置了发展计划。许多外资银行不仅失去了市场份额,甚至还流失了很多客户。
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来临后,他们大多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除非发生重大的政策调整,大大增加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否则大多数外资银行都会选择只停留在立足中国市场,而不会进行大量投资或推广新产品及服务。
外资银行还将面临在中国银行业资产占比下降、利润增长放缓等挑战,受到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在华外资银行2009年整体业务增长和资产规模增长,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放缓,不良资产有所增加。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在华外资银行今年(利润增长)将遇到更大挑战。”
而银监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末,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有所抬头:不良贷款率为1.09%,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
出路何在
由于中国政府2008年11月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本地银行已经掌握了诸如利润丰厚的大型国有企业等大部分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只能选择那些规模较小,而且通常风险较大的交易,其中包括那些很难获得本地银行贷款的中国私营企业在内。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银行、外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人们印象中外资银行客户主要集中于跨国公司不同的是,其客户基础已经大大拓宽。根据花旗中国的2008年报,企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其2008年取得亮丽业绩的重要驱动元素,包括服务中小企业、中型企业、本地大型机构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在内的业务部门均大力拓宽客户基础。花旗中国这几年非常重视包括国营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客户,2004年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业务的商业银行部。作为对政府呼吁扶持中小企业的回应,花旗中国继续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融资产品以满足其营运资金需求,缓解传统上需使用固定资产作抵押的负担。
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拓展步伐已明显加快。据悉,从花旗2007年成功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开始,零售业务已成为一条重要的业务线。2008年花旗中国在北京、上海、大连共开设了6个新的零售银行网点,进一步拓展了在已开展业务的国内城市的业务版图。截至2008年底,花旗中国在内地共有26个零售银行网点。
2009年花旗中国继续拓展零售网点,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加强内部培训,以便更好地为零售客户服务。
从外资银行2008年业绩报告中还可以发现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下乡”蔚然成风:汇丰、渣打已经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花旗在湖北公安县和赤壁县的两家贷款公司也先后开业。
2009年八月份花旗又在大连瓦房店开了第三家贷款公司。自首家贷款公司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有金额不等的抵押和无抵押贷款发放出去。长远来说,除了有助于满足发展中地区对信贷服务的强烈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外,设立贷款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找到适应当地需求的、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业内专家指出,外资银行“下乡”是2008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 2007年12月, 国内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挂牌开业,正式拉开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幕。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尚未完全开发的中国农村市场,将为汇丰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预计今后会有更多外资银行参与到开发中国农村市场的行列中来,拓展进度会明显加快。
“中国农村薄弱的金融市场服务,为外资银行适时进入农村抢占先机提供了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统计显示,2006年底全国各乡镇银行业网点平均不到3个,其中超过3300个乡镇连一个营业网点也没有。即使到了2007年底,获得贷款农户为7742万,占比也不到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0%。此外,有约一半的乡镇企业无法如愿获得贷款。
针对今后国内银行业开放,负责外资银行监管的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漆艰明说:“银监会将继续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向银行业金融服务空白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漆艰明表示,中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欢迎更多外资银行到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这些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已进入国内开疆拓土的外资银行眼中其实是一座“金矿”。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发展潜力更是不可限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外资行想在国内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来破解网点与资源优势欠缺的劣势。
于是,在进入国内之初都是以高端个人客户为主打的外资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开始转变策略,将进攻重点瞄准了中小企业客户。
据统计,在2008年底全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也超过了60%,更吸纳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所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在国内不少金融机构眼中,全国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却并非一个庞大的市场――按照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资金来自贷款,甚至低于马来西亚的21%和印度尼西亚的24%。
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服务缺口,而这一点正是外资银行所看重的。因为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和网点规模都处于劣势,再加上存款和贷款额度上的政策性限制,中小企业客户无疑是他们发展的一块大蛋糕。
东亚、渣打、汇丰银行的中国业务负责人都认为,金融危机对于外资行来说并不是一个危机,反而带来了更多机遇。因为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全球网络、国际清算系统,除了提供丰富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之外,更能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目前,包括渣打、花旗、汇丰在内的外资银行一致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开辟中小企业业务的首选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里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较为集中。据汇丰2008年1月的调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年销售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中小企业有约96.2万家。其中,以出口主导的外向型中小型企业占两成以上。外资银行在全球网络上的优势,令他们在开发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业务中更具有优势。
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在8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约8500个分支机构。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庞大的分支网点,能够帮助内地企业评估其海外买家的信用记录。并且,汇丰在全球范围有约300万个工商客户,如果内地出口企业所对应的海外买家正好也是汇丰的客户,那么,收款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而对于在新兴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渣打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令欧美市场萎缩,中国企业对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量增加,渣打的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得到凸显。渣打银行在广东市场,不仅致力于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也在利用自身的国际化网络,为它们搭建一个贸易平台。
2007年,渣打银行就邀请了自己集团在马来西亚的客户来到中国,与内地的企业进行贸易对接。2008年底,渣打银行又做了一次中非国际贸易通道活动,把他们在非洲的客户带到中国与企业直接建立 联系。
早在2003年,渣打银行就开始在中国深耕中小企业市场,重点推广“小企业综合理财业务”计划。2006年5月,渣打从海外引入无抵押小额贷款,在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城市试点,成为首家在内地实施完全凭企业法人信用担保即可放款的外资银行。
2004年,花旗银行也发起了中小企业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
2008年,汇丰全面启动了中小企业业务。这一年,先行者渣打也将其特色产品无抵押小额贷款推广到全国。贷款额度从初期的最高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期限从最长2年提高到3年。
从自身角度来说,外资银行成立时间较长,积累了大量的国际金融经验,在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除了基本的信贷业务和银行理财产品外,外资银行更致力于向企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解决方案,包括财务规划等全套服务内容,以配合中小企业提升财务效率。
例如,针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收付需求,花旗银行提出供应链融资的解决方案,协助供应商企业增进与核心买家的关系。只需基于买方的付款结算确认信息,银行即可为供应商企业提供快捷的融资,帮助企业加速货款回笼,减少账期风险及跨国交易带来的汇率风险。
此外,自从人民币汇改以来,内地企业开始面临全新的货币环境,汇率的升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在这方面,更具外汇运作经验的外资银行则能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例如以便利的融资方式尽快收回美元货款并结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