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银行业迅猛发展,银行牌照逐渐放开,互联网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银行业人才流动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从业者,特别是国有银行中层和高管从业者转投新型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的情形大有人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员工转投其他金融企业情况也时常发生。2014年,某国有商业银行投资理财总监转投万达集团任高级副总裁等案例,充分折射出我国金融业活力释放。但同时,各级人才的流失,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动因分析

(一)薪酬水平影响人才去留

根据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和中层薪酬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国有银行主要负责人薪酬消减幅度高达30%-70%左右,年薪不超过60万元。2014年,某国有银行行长税前年薪为113.2万元,而限薪后收入削减4成左右。相比而言,股份制银行高管薪酬则较高,2014年某股份制银行行长年薪为835万元,国有银行难以与之抗衡。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普通员工薪酬水平同样与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差异较大,以某国有银行河南省某综合网点支行行长为例,年薪为30-40万元,而同地的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则达到160万元,差距巨大。最基层的普通柜员,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年薪在5万元左右,而同地的股份制银行柜员为8万元左右。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薪酬水平的差距,是影响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人事管理机制不合理

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正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静态单一的人事管理管理机制还存在。人事管理方面较为重视工作业绩和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员工个人成长较为忽视,在岗位安排和工作调整方面未充分考虑员工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员工职务晋升方面还存在受领导个人因素影响较大的现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用人机制还未广泛实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忠诚度,一旦有恰当的机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自然发生。

(三)缺乏个人职业发展体系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机制意味着个人发展与银行的晋升通道较为一致时,员工可能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并强化对企业的忠诚度。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尚无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员工虽然不断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既定的个人职业目标,也无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员工难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

三、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管理对策与措施

(一)实施薪酬改革

人才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应强化薪酬改革,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虽然当前国有银行高管收入受《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的制约,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提高优秀基层员工收入、减少基层员工和管理层收入差距等方式,增加基层一线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应进一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建立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体制,不仅要提高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更要关注薪酬分配方式,强化薪资效能。一方面增加工资总额,特别是固定工资部分,使得工资水平在本地同行业中位于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可通过增加基层员工补贴等方式,强化薪酬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分配方面强化公平合理的原则,能力强、业绩好的员工,应取得相对较高的薪酬,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某国有银行为例,该银行不断强化薪酬体系改革,为基层员工增加网点专项补贴,将绩效系数与岗位和业绩进一步挂钩,有效强化员工竞争力。

(二)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应大力更新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完善人力资源系统体系,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机制。在全行的经营活动中,应将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尊重员工的价值,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考虑员工的自尊,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帮助业务能力强的人才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岗位,充分做到人尽其才。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考评体系,对于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才采用不同的选拔和考评方式,根据员工的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和晋升。银行应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员工制订和规划发展目标,使员工感受到银行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另外,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和发展各个层级的人才,防止由于人才流失而对单位业务开展造成影响。

(三)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留住人才,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帮助员工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可以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晋升机制,建立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晋升的平行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专业领域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岗位晋升。当技术人员对管理工作感兴趣同时具有管理能力的,也可向行政管理岗位晋升。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晋升层级是平行的,且技术岗位各个层级具有相应的薪酬、收入级别待遇。相应的,行政岗位的员工可以坚持走行政岗位晋升的道路,也可在适当的时候转岗到专业技术类岗位,走技术岗位晋升道路。灵活的职业发展体系,可以激励员工取得良好的业绩,又可以帮助员工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各得其所,有效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和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变量选择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市场细分的变量选择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利益和心理四个要素。

1.按人口要素细分市场

按人口要素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参数有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和教育等。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工作经历和生活观念,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态度也不同。例如,25岁至34岁年龄组,注重财富积累和高消费,对财产的增值要求高于保值要求,愿意为获取高额投资回报承担高风险;35岁至45岁年龄组,大多数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环境,他们一要考虑家庭消费,二要考虑子女教育开支,三要准备个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养老基金等,他们渴求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厌恶高风险,因此既重视消费理财,又需要投资理财;46岁至60岁年龄组,对储蓄、政府债券和保险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险较为感兴趣。其次,性别造成的投资观念差异较大。女性多偏爱消费理财,男性则更倾向于风险投资。再次,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年青单身,由于收入有限,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家庭积蓄较少,对消费理财感兴趣;已婚且有一定积累的家庭,其理财目的重在对子女的教育支付。他们不仅需要生活理财,更需要投资理财;中老年家庭一般与子女分居,在个人理财上关注消费、医疗和养老,重视对低风险金融产品的投资。最后,收入和职业也是重要的细分因素。高收入者的工作比较繁忙,偏爱由中介为其理财,对高风险的投资理财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稳定,对消费理财和投资理财有兴趣,不喜欢风险;低收入者的职业不稳定,对储蓄存款的搭配感兴趣,尤其对国债理财更感兴趣,一般不考虑投资理财。

2.地理因素

地理区域差异导致经济收入差异。据统计,2003年底,占全国人口40.53%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是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82.26%;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人口占全国的18.4%,居民储蓄存款占全国的37.37%,其中仅广东就占13.65%。所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发达的城市。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细分主要是按生活方式和态度来细分市场。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花费时间及金钱的模式。商业银行营销的重点应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居民,他们对资产的处理较为理智,愿意接受银行提供的理财方案。态度是指居民对商业化理财的接受程度。对持积极态度的居民,应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对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对持中间态度的居民,应加强个人理财服务的利益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做好说服促销工作;对持消极态度的居民,应从长远考虑,短期内可以放弃。

4.利益因素

利益追求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收入型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收入,以追求利益为第一目标,在利益面前往往轻视风险;风险偏爱型喜爱风险,对待风险投资较为积极,重视风险分析及风险回避,但不因风险的存在而放弃投资机会;稳定型对待风险较为理智,重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关系,在无法规避风险时,会放弃投资;风险厌恶型对待风险态度消极,不愿为增加收益而承担风险,在投资工具选择上以储蓄存款和政府债券为主。

二、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实践评析

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于1996年率先推出“个人理财中心”,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实践来看,市场细分变量主要有以下几个:

1.地理细分

城市,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是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主战场,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同时,外资商业银行业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获得市场准入的外资商业银行,在上海等地就纷纷推出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理财中心,如2002年3月,花旗银行上海浦西支行推出个人理财服务,同年7月,渣打银行在上海推出“综合理财服务”,8月,汇丰银行上海商城支行推出“卓越理财中心”,此后恒生银行也在上海、广州推出“优越理财中心”。

2.财富

财富决定着个人理财规模和风险承担能力。目前商业银行设置的个人理财中心,均以个人财富的规模作为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标准。如:招商银行天津分行的个人理财中心,根据客户理财资金规模实行差别营销;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中心,为卓越理财客户提供尊贵服务,客户总存款额达5万美元可免费享受卓越理财服务。

3.性别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按照性别区分市场的操作不多,其中中国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伊人卡”便是为女性设计的阳光系列卡之一,它围绕女性生活的特点,选出若干各具特色的特约商户,形成了独特的增值服务体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还比较粗糙,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精细化。

三、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定位对策

根据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服务介入的程度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可以分为“个人帮助理财”和“个人规划理财”两个阶段。无论是个人帮助理财还是个人规划理财,都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业务特点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进行营销。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实践来看,今后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市场细分变量,拓展市场细分

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是一个差异性较大的市场,不同的个人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风险态度,同一个人和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不同,都影响着个人理财的需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深入研究各种可能的变量,选择合适的细分变量,对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进行较为细致的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2 .注重市场细分变量组合,精细化市场细分

一个细分市场用一个变量来定位,显然是粗糙的。应该以某一变量作为细分市场的主变量,再以其它相关变量作为辅助变量,将细分后的市场精细化。例如,高收入群体市场是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被称为“VIP”客户,但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对高收入群体再进行市场细分。这里可以将地理因素作为附加。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的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都市高收入群体的调查显示,北京人偏爱储蓄,上海人钟爱子女教育基金,广州人更爱房地产投资。

3. 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深化市场细分

个人理财最明显的特征是理财计划的个性化,根据个人的年龄阶段、职业、风险偏好和风险态度的不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差异化和个性化并不排斥大众化的服务理念。只有个性化才能标示出差异化,只有差异化才能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号入座”,才能标示出目标市场,进而实现大众化的服务理念。

4 .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固化市场细分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个人理财业务不仅满足客户当前的需求,更要满足客户的未来需求,帮助客户合理安排今后的生活消费,实现财富积累;同时,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当前某一方面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更是一生的整体解决方案,需要银行提供系列化的专业服务。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满足客户的终身需求,将细分后的市场固定下来,才能获取长期回报,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3篇

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只有通过全人类的集体努力,这种变化才能得到缓解。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融资

商业银行在为社会调动和分配金融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那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融资,无论他们善待气候,还是损害气候,都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由于这类投资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持续进行,银行业现行的投资组合决策就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气候变化如果有影响也是有限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决策。当规模优势驱使商业银行为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提供融资时,商业银行经常以支持当前产业和成熟技术为借口,往往会提供大部分份额的投资款项。根据最近的两项研究,有些大型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增加了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的全部排放量。由于继续坚持这样的经营策略,部分商业银行事实上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帮凶,

幸运的是,这种情形目前正在悄然变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将会对他们的业务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例如,为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性管理框架将会要求客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投资洁净能源的生产。此外,由于严重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将造成客户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风险的大量发生,从而增大了商业银行自身投资组合的风险。最后,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也将会给那些“产业落伍者”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因此,目前金融机构不但意识到了一般性的金融风险,而且也意识到了过渡到与气候友善的经济将存在大量的盈利机会。据估计,目前气候变化影响了全球20%的国内生产总值,众多产业部门中的气候风险比利率风险或外汇风险更加严重;商业银行潜在的商业机会可能更大。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可能高达1.9万亿美元,全球碳市场价值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商业银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避免进一步破坏气候。一是减少甚至停止支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运输的新建项目。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家一致认为,要避免气候进一步恶化,一定要大幅度,迅速地降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斯特恩估计,到2050年二氧化碳量要低于550ppm,全球电力部门必须减少60%~75%的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450ppm,其他行业也应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而要使气温达到2℃的目标值,仅有60%的可能。如果要使这种可能性增加到90%或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则必须低于450ppm。目前已知能实现回收利用的全部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全球的碳汇量。即使只消费这些目前已知的化石燃料,也会引起气候风险。从气候角度看,继续寻找新的化石燃料矿,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具有高度的危险性:每一个新矿的勘探和开发都会造成现有碳汇量的更大压力,破坏为稳定气候正在进行的任何努力。无可置疑的是,商业银行往往是高利润行业重要的融资人。如果商业银行要在促进过渡到低碳经济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就必须逐步明确减排期限和目标,停止对石油,煤和天然气开采及相关运输(例如管道和装卸站)新建项目的支持。二是减少甚至停止对新建燃煤电厂的支持。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看,与天然气相比,煤炭是最肮脏的矿物燃料,每单位能耗比天然气多排放70%的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8%,但在全球电力行业的气体排放中却承担72%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立即终止对新建燃煤电厂的支持。三是减少甚至停止支持其他最具危害性的温室气体密集型行业。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一些其他产业部门的活动也对气候造成了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在为这些部门提供融资活动时应该考虑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并应停止支持在这些部门中对气候产生高度影响的活动。需要特别考虑与温室气体密集的活动和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交通工具气体排放等。

减少直接导致气候恶化项目贷款和投资。一是评估和报告与金融服务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了减少金融服务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评估并向客户报告与金融服务有关的排放量。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金融服务当前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评估的计算方法应该建立在以企业为单位和以投资组合为广度的基础上。为了践行温室气体排放量转让的最佳做法,商业银行应要求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客户在评估和报告融资过程中采用温室气体议定书。一个大型机构投资者联盟要求跨国公司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披露其他与气候相关的资料,商业银行也可以依托碳披露项目计划进行工作。目前1000多家跨国公司在碳披露项目计划网站上披露了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是建立投资组合,企业单位的减排目标。三是建立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为确保达到或超过了减排目标,商业银行应建立并使用适当的管理机制,并把最佳气候政策传递给他们的顾客。这包括可以适用于全部银行业务和单独金融服务如市场研究、资产管理、零售,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项目融资和保险等不同的管理机制。

为确保符合其他的企业政策和战略目标,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应与商业银行已使用的、较高级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如信用评级,风险管理框架或人力资源政策一样的严格。但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关键在于,他们还应包括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减排目标的激励机制。

为过渡到低无碳经济提供融资服务。一是增加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技术的融资,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的项目。商业银行应制定一项积极主动的策略,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计划和项目的投资。商业银行应侧重选择为最好的、长期的能源提供融资,包括效率性能源,太阳能及风能。在支持有更多混合影响的技术,如生物量和生物燃料,或作为临时的过渡性的办法,如天然气发电厂的问题上,他们应该更加地谨慎。二是扩大对气候有积极影响的零售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供应。商业银行应为他们的零售客户开发一系列应对气候敏感性变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包括一些帮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节能住房和家用品方案,并对客户的存款以有效缓解气候影响的积极方式进行投资。

商业银行应增加供应能提高能源效率的产品,例如,“区域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按揭。目前,一些欧洲商业银行已经对家园提供了符合一定能源效率标准的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其他商业银行也创造了融资项目,以帮助业主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并购买更多的节能型家电。商业银行也应创造储蓄和投资工具,投资于这些抵押贷款中,或投资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措施中。

必须要指出的是,商业地产是许多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的业务,是实现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效率的一个最有前途的行业。根据IPCC的报告,使用成熟的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排放量,而且也可以实现净投资回报率。为确保这些机会能够被抓住,商业银行应要求商业地产客户满足严格的效率基准,与客户一起进行结构化投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结论

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并影响到地球上生活的每个人,而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严重性和破坏性,因为对世界上许多穷人来说,气候变化很可能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计和生活本身。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银行,更是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化,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发展状况尤为艰难。因此,县级商业银行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与途径,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业务创新问题,以便促进县级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笔者利用假期对国内部分县级商业银行进行了走访和调研,了解了我国的县级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发展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对影响县级商业银行发展因素的认识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的银行业都受到巨大的损失,相对来说,我国银行业的损失并没有超出预料范围,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依然受到了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点。(1)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国家银行利率不断调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使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县级商业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2)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利用县级商业银行的贷款金融服务进行地区性的融资活动,使县级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额急剧上升,从而导致信贷危机,增加商业融资风险,影响县级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3)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基于此种形势,我国也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进行有效地调整,尤其是对一些不规范的县级商业银行进行重点审视与检查。监管环境的改变,也将对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县级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县级商业银行的有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县级商业银行大多开办历史较长,并在银行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对银行创新发展的认识不足。银行工作人员多是将工作精力放到业务风险较小、但是业务量较大的大型客户上,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关注度不高。在这种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下,银行的客户资源受到限制,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第二,以传统思想观念指导发展的县级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模式也表现得较为落后。很多的县级商业银行都使用“行中行”的管理模式,致使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另外,银行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多是以行长、各级主管、业务人员几部分组成,各项业务层层上报,极其浪费时间,这对一些业务的时效性是具有制约作用的。因此,县级商业银行的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待考证。

第三,很多的县级商业银行都是以汇款、托收、贸易融资等传统的结算方式办理国际业务,这不仅不能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对提高国际业务水平是不利的。而部分县级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金融服务方式的单一以及服务质量上的欠缺,对金融产品种类的扩充效果不佳,现有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也比较简单,并未能以有效的宣传手段进行业务扩展,从而制约了县级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风险的预测与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县级商业银行作为县级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从而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制定有效的金融风险规避措施。但是,部分县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严重缺乏严格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与风险规避措施,不能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及银行业市场变化形势,盲目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引进,从而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使银行的资源配置失效。

三、对县级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以满足国内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县级商业银行来说,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大批的国外企业在县级城市投资建厂,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业务,以及信贷消费、转账支付等跨国金融业务量的增加,都在要求着我国县级商业银行创新国际业务,以便为企业与个人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客户,促进县级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金融体系必将得到重新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正在不断地改革之中,金融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规范县级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创新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因此,我国县级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国际业务即有必然性,也有可能性。

四、对县级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面临挑战的认识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贷款 风险控制 有效措施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时间较短,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还有欠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一、个人贷款业务及风险的内涵

(一)个人贷款业务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储蓄能力明显提高,个人收入的增长,使得消费模式即购买能力都有所变化,贷款环境较为成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个人贷款业务,也叫作零售贷款业务,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基于个人的信用评价,为其提供消费、生产等本币、外币的贷款活动,借款人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品,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收回抵押物品,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个人贷款业务的利率相对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在配套性法律法规以及业务办理经验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办理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的同时,自身也存在难以摆脱的风险,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

(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

风险,即为损失的不确定性。个人贷款业务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无力偿还银行债务而致使商业银行经济受到损失。个人贷款业务由于自身的特性,不仅项目较多,同时金额较少,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导致在实际的业务办理过程中,银行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综合考量,避免因借款人无力偿还而导致商业银行经济上受到损失。另外,个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分支,个人通过办理贷款业务可以实现购买行为的提前发生,但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必定要为个人进行的消费与风险买单,且当前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较为单一,我国个人信誉评价尚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增加,不利于金融安全,同时也限制了银行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种类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与业务办理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内容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客户的增多,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个人贷款业务的管理,又由于市场环境过于复杂,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力较大,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法律理解不够深刻的现状,从而引发法律风险。另外,法律体系不健全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加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针对于个人贷款业务,中国银监会制定并颁布了《个人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法律上的漏洞,使得商业银行如果不对法律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则不仅会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伴随着金融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市场的变量难以有效的控制,另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使得信息交融力度增大,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环境过于复杂、风险的叠加。如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个人贷款的利率较高,但是也要符合行业的规定,顺从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利率的降低,会对商业银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是损失有限。另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一些中长期贷款业务,占据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差,使得企业难以在抵御风险时提供充足的资金,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局限。

(三)信用风险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认识不够全面,使得在与银行签订协议时,对于责任后果认识不清,认为即便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还款,商业银行也毫无办法,基于这种现状,商业银行常常面临信用风险。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一种违约风险,信用风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违约事件的发生。另外,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缺乏信用的评估机制,导致风险的识别能力较低,容易在个人贷款业务出现信用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能力低下,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于信用缺失的客户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了个人贷款环境混乱,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模式,要不断强化市场反应能力,才能有效的抓住商机,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但是商业银行过于重视经济收益的增长,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与控制重视力度不够,极容易使得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内部的管理与实际发展规模不相配,造成管理的缺失,引发金融危机。另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表现力不足,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将风险控制纳入到个人贷款业务办理的标准中,使得风险控制流于形式,不仅未能有效的减少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工作量,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

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是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力度不足,使得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辅助工具,对于市场信息难以及时的掌握,同时,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难以有效的展开,只是根据银行内部的管理条例的要求,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使得风险控制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另外,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中未能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造成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环境过于混乱,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难以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的整体性发展,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

(三)个人贷款业务发展不均衡

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良好,但是我国的总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个人贷款业务发展中能够,还有存在诸多完善之处。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不均衡,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的竞争实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提高资源的占有率,在开展个人贷款业务方面采用不同的优惠政策,使得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使得地区之间的贷款业务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了难以制定合理的行业制度规范,限制了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在资源方面,难以实现共享,在运行风险方面难以落实具体政策内容,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加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制度法规

尽管我国重视并发展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明确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用政策和制度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规范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制度内容难以满足于市场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制度法规,通过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强化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机制,明确商业银行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通过制度的完善,加强政策的贯彻力度,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扩大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作用,助力于我国经济建设。

(二)注重多方合作,实现风险的分散

由于商业银行自身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实际的业务办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通过风险的有效转移,能够切实加强商业银行商品的价值,能够增加客户的来源渠道,使得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专业的担保公司合作,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商业银行通过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在借款人无法还清债务时,由担保公司承担,减少由业务风险造成的商业银行经济上的损失。另外,商业银行自身应当加强业务的能力,不应将贷款业务办理过于集中在部分客户以及多头客户上,通过业务内容的调整,增加业务办理范围,优化产品的组合,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业务办理的最小化发展模式。

(三)注重加强风险评估与识别的能力

风险评估与识别能力是考察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主要标准,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与识别能力低下,因此,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风险,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必须要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与识别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为商业银行补充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将风险评估与识别工作纳入到商业银行决策的活动中,根据风险评估内容,制定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办理的流程

传统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办理流程过于繁琐,不仅容易导致客户的大量流失,同时由于风险控制没有落实到具体业务办理中,使得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优化业务办理流程,通过建立信贷服务中心,采用多个部门协作的方式,加强审批、执行、放款等部门的有效协作。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将风险识别与评估放在贷款业务办理的首要环节,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的管理地位,同时扩大商业银行审查范围,通过优化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办理的流程,规范商业银行的发展,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

(五)重视信息的反馈与监督管理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信息的竞争。因此,在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时,必须要重视信息的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增加与客户的沟通渠道、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对于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注重信息的有效流通与共享,实现风险的有效降低。另外,还要重视监督管理的作用,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当采用负责人制度,同时,扩大行政部门的监督范围及力度,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制度法规、注重多方合作、注重加强风险评估与识别的能力、优化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办理的流程,同时重视信息的反馈与监督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君平,糜云.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6).

[2]李红梅,丁忠民.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X效率比较――基于DEA理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6).

[3]吕建萍.县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浅析――以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为例[J].青海金融,2014,(04).

[4]张婧.基于Logit模型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成因实证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5]汪冬华,黄康,龚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02).

[6]朱平,刘瑞文,张同建.四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及其相关性评述[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7]成文.对股份制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