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分析和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议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邱钰文 袁爱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件频发的学生群体。该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其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
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简历资料,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多尝试。
5.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
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学业困难;形成原因;联合体系;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显著增长,“问题学生”的数目逐渐增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所有“问题学生”当中,学业困难学生数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应受到重点关注。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学分达不到一定数量,并因此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去向、生涯规划均出现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总结概括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几条路径。
一、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管理
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后,大学生们离开家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样,每天有家长、班主任陪伴在身边,时刻督促着自身的行为。在大学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践行、去体会,这就导致一些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学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在其身上会接连出现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现象,进而出现学业困难。
2.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读是目的性极强的一段学习历程,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伊始,脑海中还残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去寻找学习目的,试图去弄明白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强,自由度高,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学习惯于被牵着走,到了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再加上自身的懒惰,盲目的跟随别人,一心想着早点“混”毕业。然而事实是,越想“混”却越不好“混”,这类学生大多会出现学业困难,课程分数都不高,挂科现象屡有产生,甚至对其顺利毕业、就业造成影响。
(二)客观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高校招生计划富有多样性,虽然每年来到学校的新生主体仍然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预科转正、民族计划班学生。高校对民族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照顾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此外,高校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地他们都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学校后,却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击。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的学生中,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优越家庭条件的影响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父母都尽其所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过多的溺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觉得只要能毕业,父母能帮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几年,各大国企均逐步采用网络招聘模式,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有学业困难的生源,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有可能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关乎学生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辅导员老师理应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仅仅有辅导员老师一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三方面构成“CUP”体系,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争取早日让他们摆脱困难,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Counsellor)为主体,全面负责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加强班风及宿舍文明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个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班风好的班级,就业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学习风气好的宿舍,大家齐头并进、相互扶持,经常会出现全部保研的现象。辅导员需要把班风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班级和宿舍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鼓励班级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形成“一帮一”、“多帮一”帮助体系,积极为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创造学习空间,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
2.加强深度辅导,创新帮扶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的要点在于“深度”两个字,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出现的文字游戏,它需要辅导员在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深度辅导,要依据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和知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找准问题根源,建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任课教师(Professors)高效而有针对性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
为自然班配备班级导师,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优势,导师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帮扶。每学期,班级导师至少要与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导师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导师可以将精力向学业困难学生身上转移,让这类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改正不良习惯。
2.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出勤率是养成与保持整个专业、班级学习风气的根本,如果任课教师能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经常在课堂上点名,会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产生一定震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辅导员更多应注意对这类学生的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出现学业困难对其完成学业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大有益处。
3.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关注
每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按要求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其他挂科比较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下一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辅导员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督促。任课教师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有逃课或迟到现象,也应联系辅导员对其进行及时批评,两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
(三)家长(Parents)予以适当关怀,配合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
有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应该独立自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与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完全不知。很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寒暑假回家时,还有很多未通过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继续学习,但学生家长并不知情,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导致学生回到学校后无法通过补考,从而得到学业警告,形成学业困难。家长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业困难遏制于萌芽之中。
2.不可过度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就业能力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5-02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使“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为适应此变化,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坚持办好中医中药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学科门类专业10个,医学相关及交叉学科专业8个,医学专业学生人数约占48%,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约27%,非医药专业学生约25%。扩招导致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达30%,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的签约单位总体上明显不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签约时间也会有所滞后。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院校里医学专业最受学生追捧,其次为药学相关专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学生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部分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主流”专业,要求转到医药专业,在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产生厌学情绪,用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直接影响了自身能力培养。
2.经济所迫花费大量时间兼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依靠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缴纳学费,为了日常生活和必需学习资料开销,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不一定都是与专业技能或者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的,这部分学生兼职占用太多时间后用于自身学习提升的时间相应减少。
3.重课本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学习动机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想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现状,以此为动力拼命顽强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他们把考试拿高分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埋头苦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同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由于经济拮据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只想顺利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已经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4.就业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找到好工作还清欠款,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和发展,对工作的地区、性质、待遇要求较高,倾向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倾向国有大医院的多,到民营、私企的少,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去就业,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经济困难学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客观因素
1.就业市场不正之风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现阶段,“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招聘制度还不健全,“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招聘机制有待完善。“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存在。这样,导致了那些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源的经济困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就业成本高,信息来源缺乏。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服装费、异地求职的差旅费、通讯费等。据最新统计,2012年大学本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超过1100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平均超过10份,这些费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迫使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很多的求职机会。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脉关系,又不善于收集就业信息,以致信息资源落后和闭塞,也同样给这些学生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3.院校教育模式的缺陷造成中医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有些学生一心考研,放弃毕业前一年临床实习的大好机会,专心复习考研,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硕士研究生。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医籍内容较多,西医课程课时偏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低下,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结果连中医院也不愿接受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扩招,中医院校师资也相应增加,虽然门槛提高,大多教师岗位要求博士毕业,但是这些医学博士大都是在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造成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中医课教师不会看病的现象,其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严重脱节,老师不会看病,只能是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对专业缺乏自信和热情,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二、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讨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帮扶上,通过各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境,但是对“精神扶贫”做得不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很多人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高校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给予关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多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早通过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彻底消除心理隐患。还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教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挖掘身贫志坚优秀在校大学生的典型,用他们奋发图强的成功经历鼓励、感染其他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邀请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校外成功人士来校开讲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加大力度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普遍现象,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社团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调研结果说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职位时间更早,平均薪酬更高,求职难度更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这部分学生更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追踪档案,做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就业服务工作,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正思想位置,鼓励他们到广大的基层去建功立业。不单“引进来”还要“推出去”,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召开招聘宣讲会外,还要积极为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推荐,发挥好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合理地解决中医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法、用人单位的公正公平招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端正就业观念,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77-78.
[2]宋艳,李曦,董杜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49-50.
[3]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9):99-100.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建设旨在将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助、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对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不仅仅力求做到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很大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热爱学习,积极进取,迫于经济困难的压力,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求学的道路上屡屡受挫。而且据数据统计,在2014-2015学年中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60%。基于60%的比例数据,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更需要通过建立立体助困帮扶体系,帮助、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识,开发潜能,提升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更要做到助学与育人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一对一的专门培养,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培养途经上,有研究项目的硕士生导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采取经济困难学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组),在导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索的途经、方法,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科学问题的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并以论文形式进行总结。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推进学风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与鼓励下,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二、研究项目开展方案
(一)前期基础
交通工程学院已经尝试了2年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结对培养尝试,戢晓峰教授、陈铮教授、陈贵升博士均开展了尝试。从大二开始,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生导师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激发出他们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生所具有的潜力,培养出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结果显示出较好的成效,对于论文的撰写方法,学生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参与了实验室的课题项目研究。
(二)实施方案
1.结合实际,引导和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建立比较详实的学生信息档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对学生做好教育与引导。
2.通过学院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选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学习成绩优良的28名经济困难学生,2名非经济困难学生。然后再通过遴选活动、成果展示等竞争环节,对这30名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强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核心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需要在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下,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参与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一般的10名学生作为次重点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只需要参与研究生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弱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支持与鼓励对象,研究生导师需要对这10名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
3.将选择的30名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对接,有计划的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并为每个本科生指定一名在读研究生进行联系与指导,研究生导师鼓励学生与在读研究生积极地交流学习,探讨学术问题,沟通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4.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了本科学习计划制定、对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项目的具体参与、课外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并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等。
三、研究成果
(一)预期成果
1.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
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最明显的是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愿意和更加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并且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明显的提高,面对生活更加的乐观与自信。
2.培养出经济困难学生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3.激发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潜力,参与实验室课题、项目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推动和吸引课题参与者中的优秀学生报考学院研究生;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技巧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发表。
(二)示范效果
在经济困难学生与本科生层面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学生与研究生导师广泛结对学习、交流。
四、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1、该项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本科生层面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形成助学与育人相结合,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鼓励与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2、侧重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4],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入手,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组建互助组织,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在读研究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增强沟通和组织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3、为辅导员和同学之间提供交流平台。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老师与同学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
4、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模式的探讨。
五、深化研究实施的思路和建议
本文基本按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去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经过理论成果的提炼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实施,提出以下深化的思路和建议:
1、设置畅通有效的反馈机制。针对项目开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做到在开展前及时了解参与的经济困难学生切身需求,每个阶段完成后通过参与学生填写活动反馈表及座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及对活动和模块的改进意见,为完善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组织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骨干队伍,继续研究、推广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做深做久。
3、以自信心为根本,培养经济困难学生“亮剑”精神。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人格,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措施,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或工作上、或生活上、或活动中的成功者,在面对困难时都有勇于拼搏的“亮剑”精神。
4、深化项目成果,各学院均能够实施,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基础,继续研究生学习。同时,供下一步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优化我校的优秀研究生生源计划提供参考。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康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蔡红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灿.体育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教育管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资金帮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问题是保障贫困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决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经济帮扶、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帮扶。在高效学生资助整体工作中,经济扶持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人性化”的工作态度,着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对贫困学生的自主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贫困学生的发生、发展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趋于停滞。相反,这样的发展趋势更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校园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帮扶政策,在解决学生生活资金等问题的同时,更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此,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帮扶原则,缓解贫困学生内心的心理压力,促进这些家境特殊的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去。除了要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要为他们缓解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高校校园环境。
二、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常态问题
一直以来,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想群体。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担负着生活的压力,饱尝人情冷暖,所以在思想、情绪上的波动都比较微妙,如果教师在帮助过程中稍有疏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一些负面情绪。因此,对他们的资助帮扶工作要注意避免一些常态化的问题。
(1)资助资格的认定方式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很多贫困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在学生资助资格的审核上,基础性的审核工作困难重重。因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认证部分,仅凭生源地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困难证明容易产生造假性。再加上大学生生活的地区和高校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很容易存在一定的认证误区。这些问题给资助资格的评定增加了难度。
(2)资金、名额上的分配
虽然国家每年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是对于很多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他们得到了一部分奖学金,需要将大部分的钱财来支援家中的病人、老人。还有很多学生都会遭遇“大病致贫”“意外致贫”的不幸,急需资金减轻他们在生活、学业上的负担,但是,因为国家资助的金额、名额有限,每年帮扶的资金、名额上都不够充足。
(3)学生心理帮扶的缺失
面对残酷的现实,很多贫困学生都只能将自己的不幸深藏在心里。这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内向、思想保守,生活节俭,在自由、随性的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起融入集体交际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极端、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1)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鉴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被资助工作的认定上,我国要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
例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资料收集库、实现平台化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对受资助学生的认定除了凭借户籍地所开出的贫困证明,还有家庭收入相关资料证明,并将最终的贫困认定纳入日常生活情况、绩效考核、学业证明等信息中。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所申报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特别是要走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让高校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
(2)适当增进学生资助名额
面对名额不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拓宽捐资助学项目的策略,联合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资助机构,设立专业的多向资助系统。相关工作者要结合地区特点,不断开拓社会“捐资助学”新模式,逐步改变高校学生资助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积极发动当地慈善机构,推行“长期性”和“常态化”的捐资助学工作。
例如,联系爱心机构为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长期性的帮扶,提供大学时期每学年的生活费、学费等,鼓励贫困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捐助体系。同时,在学生名额、资金的分配上,要采取民主投票、张榜公示等方法,将最终的结果公开化,使高校捐助中的资金分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
(3)强化贫困学生心理帮扶
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书育人”。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帮扶同样是学生资助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除了要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还要通过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爱、自强。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时,聘用一些贫困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仓库保管等校务工作的负责者,借此鼓励他们勤工俭学,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金援助的问题,消除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扰,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对高校贫困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建立扎实合理的捐资助学体系,多方培养、谋求创新,从而将高校贫困生的捐助帮扶工作做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肖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