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的驱动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考:ZARA是如何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快速供应链?
董明:ZARA还采用了“延迟生产策略”。季前可能只生产15%,季中可能生产40%到50%,而其他企业是季前可能生产40%到50%,季中可能生产20%左右。ZARA的供应和需求匹配得比较接近,所以剩余控制得较低。但对供应链要求高,能否很快地生产出这么多的量,对生产管理、对工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ZARA把供应链不必要的环节去掉,尽可能地使整个供应链的长度变短,最大可能地集合用户信息。
ZARA流程也有创新。传统的服装公司,通常是先设计好了,但生产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产不出来或者成本很高,反馈到设计部门重新设计,再去生产,这个流程就很长。而ZARA在刚开始产品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和信息专员还有店长、经理就在一块儿,直接就让他们沟通,这样反馈就很少。
流程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现在ZARA每个专卖店的店长都有一个手持的PDA,可以直接从总部下订单,并不是把需求量反馈到分销中心,再从分销中心再到工厂,它直接跨过去了比较快。ZARA总部会反馈建议订单量,是综合了很多门店对这款衣服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根据这个门店的需求。这背后有IT系统支撑,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现象:今年三季度末,美特斯邦威库存已达21.99亿元,较半年报时的17.5亿元,增长了近25.66%。森马服饰存货较年初增加了31.28%。与中国服装企业库存高企相对的是,ZARA库存压力相对较小。
思考:为何中国服装企业库存高企?如何保持最优库存?
林琛: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企业把货卖到渠道里就以为把货卖出去了,其实并没有把货卖到消费者手中。在订货会的时候品牌商已经收了加盟商的定金和订单,汇总订单再返回给供应链生产。这种模式对品牌商本身是没有库存风险的,但如果加盟商卖不出去,最终下一年下订单会很谨慎。
建议传统的服装企业,第一,以销售为导向,而且这个销售一定是终端消费者而非订货会,现在很多品牌公司根本不知道渠道上的销售状况,它的财务报表只看到订货会的销售状况。第二,快速的供应链。ZARA模式可以做到最快的时间,把握在终端上的销售状况,这才是快速供应链的源头。像ZARA在大悦城那家店,它一年上新款28次,两个礼拜上新一次,意味着整个供应链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两个礼拜都被折腾一次。李宁在四年前就推了类似这样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在于内部,这些既定的利益者和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愿不愿意被数据压着,高压状态工作。第三,供应链需要做到多快,要看快的驱动力在哪里,这个驱动力不是老板的意志或者设计师的意志,这个驱动力是实时销售的数据。如果我的供应链和我的驱动力都是OK的,能做到两周上新,那我的库存就14天。如果我的供应链只能做到一个月上新款,我的库存只有14天,意味着我丧失了很多销售的机会。所以存货比是多少,指库销比是多少,跟后面良性的反应能力是成正比的。
现象:自有品牌电商在今年过得并不好,贴身衣物电商网站维棉传出资金链断裂、拖欠货款;根据三星研究院的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此时凡客的库存高达14.5亿元,接近凡客当年销售数据的约40%。一些淘品牌如韩都衣舍、七格格却增长迅猛。
思考:品牌电商相比于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上是否有优势?
林琛:相比传统企业,电商的优势有两点,第一点是核心仓的概念。核心仓会把货品集中,共享给所有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平台。一件衣服有四个尺码,每个尺码只有一件,但是我有十家门店,按照原来的方法怎么办?你放每一个门店都是缺货断码的,就意味着题丧失掉了10个售卖的机会。对电商有京东、当当、淘宝店,共享库存的时候,不会丧失任何一个销售的机会。这是核心仓的概念。另一个是电商是能对于用户和销售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和分析的。ZARA最终以顾客和销售作为驱动力来驱动整个闭环,但传统的方式是单向的,单向的做完之后,就结束了。获得核心消费数,驱动着整个供应链快速周转,“往哪个方向跑”比“跑多快”更重要。
电子商务颠覆了传动零售对渠道的依赖,互联网零售激发了个体用户对于自我需求的尊重和膨胀。品牌商以前可以靠渠道存活下去,现在只能尊重我们个体用户的需求。所以品牌方面要很明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去看我得要开多少家店。不过现在传统品牌对于整个调性的把控,对于躲在供应链里面接地气的东西的理解是远远强于互联网的企业。电商现在犯的很多错误,比如盲目扩张品类,做传统零售的人会觉得是很傻的一类错误,真正学到了ZARA供应链的,反而是一些淘品牌。
现象: 中国服装企业并未停止向ZARA学习。美特斯邦威曾被视为中国最接近ZARA的公司,其创始人周成建为了了解ZARA的运作模式,还专门把订单交给ZARA在中国的代工厂,并亲自到这些工厂了解运营过程,凡客诚品也曾公开称要学习ZARA,但结果并不理想。
思考:中国企业与ZARA的差距在哪里?应该向ZARA学习什么?
董明:中国企业与ZARA相比,缺乏把市场需求因素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进去,比如设计阶段,把店长、信息专员、市场信息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另外,不要简单地从某个环节向ZARA学,要把整个供应链都学像,从全局的角度去协调和优化。还有在信息的利用方面,不是简单用库存管理,仓库管理系统等,我知道这个商品有多少货,剩多少货,这种信息有意义,但是意义不是很大,真正要利用这些信息,给出一些科学的决策,就像补货量,我要综合所有在店的这款衣服的实际销售情况,利用这些信息给出一个估计的计算或者优化,给出一个建议的订货量,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国企业非常缺乏的。
现象:近日,绿色和平组织调查发现,ZARA生产的卡其色童裤,被验出含有NPE、塑化剂及芳香胺,这些都是致癌物质。这已经不是ZARA第一次曝出质量问题,ZARA的品牌质量正在被消费者质疑。
聚焦:供给侧改革路径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如何抓住改革机遇,释放供给活力,成为今年峰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活动现场,威立方董事长陈志刚、英格索兰亚太区副总裁邓宁、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冯燕、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伊华、安能物流董事长王拥军、然健环球大中华区和东南亚执行副总裁吴耀棠、泰德制药总裁孔泰、海尔集团首席代表曾熙、荣之联首席财务官,高级副总裁鞠海涛、长安责任保险副总裁廖建光、克丽缇娜大中华区品牌营运长赵承佑、海格客车营销党总支书记吴忠勤、首汽租车首席运营官魏东、浩泽净水副总裁蒋文剑、馨月汇总裁陈曦等来自各行业的优秀品牌代表分享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转型路径与成长智慧。
在21日上午举行的“供给侧改革路径”主题论坛上,Ayla Networks艾拉物联联合创始人张南雄、朴道水汇CEO麻英君、海河金融董事长唐等嘉宾通过各自生动的企业实践案例分享了如何用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助推供给侧改革。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把打造创新品牌当作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共话“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轮转型大潮中,“互联网+”正成为各领域领先企业的发展新引擎。
在今年财经峰会的现场,记者看到了红豆集团、海尔集团、通威集团、辉瑞中国、东南汽车等知名品牌,更看到了网酒网、车轮、考拉先生、良品铺子、小熊尼奥等大批“互联网+”类企业代表的身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潮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胆投身于创业创新热潮。他们锐意进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在峰会特别设置的“创业说”环节, 酒便利联合创始人张立与汽车超人战略发展副总裁周鹏飞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创业初心与执念,为更多创业路上的同行者分享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向时代驱动力致敬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光荣与梦想的追求,正是这对梦想的矢志追求,书写了中国经济一个又一个传奇。第五届中国财经峰会再次遴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企业与人物典范,向时代驱动力致敬。
关键词:营销理念 核心价值观 文化嵌入
营销活动是企业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运动的重要纽带,营销活动对于现代经济组织来说,具有重要地位。增加营销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主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提高营销现实的有效性,怎样加强营销长久的前瞻性,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现实企业了解以及对已有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千差万别的企业有迥然不同的营销理念,即使外表差异不大的企业也有几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看,抽象出营销理念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陀螺平衡原理
在物体动态平衡的诸多模型之中,陀螺是最为典型的,也最为常见。如图1所示,影响陀螺平稳运行的因素包括:陀螺体内部构成(尤其是重心是否在自转轴上,以及重心与着力点的距离)、运动平面、自转轴倾斜程度、持续驱动力。尤为重要的是,当高速旋转的陀螺遇到外力时,其自转轴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而是围绕一个定点转动,即这种陀螺效应具有抵抗及缓冲外力的作用。与陀螺的动态平衡原理相对应,经济组织发起成立、平稳运行、发展壮大的状态与陀螺运行的机制十分相似;就像陀螺缺少驱动力量就会倾覆一样,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不进行内部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通过分析陀螺动态平衡的内在机理,可以了解经济组织运行、发展的轨迹;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为企业优化营销理念、建立良性的内在自主平衡机制提供借鉴。
影响营销理念的主要因素
营销理念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立足点,是有效实现营销功能的动力源。营销理念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影响着企业能否达成营销目标以及是否遵循营销原则。正是通过建立正确的营销理念,企业才能顺利实现营销目标。营销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营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一)内在机制决定适应性
营销理念产生、依附于特定的企业,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形成不同的营销理念。企业组织形式包括企业资产的财务状况、内部的科层制机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其内部治理机制有明显差异。不同类型企业因其内部管理机制与外部协调机制等因素的不同,对内外因素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比如独资企业因其投资主体单一、组织结构简单、规模小,所以敏感性高、反映速度快;同时,因规模小等原因,使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弱;股份有限公司则基本与此相反。不同的组织形式内在管理机制有很大差异,适应外部因素变化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建立一种营销理念使各类企业都值得考虑并能够在引进这一设想时提高企业的运行能力、延长组织的经济寿命、促进整体的社会效益,那么将对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核心价值观决定协调能力
企业核心价值就是领导层对企业性质、经营目标、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等价值取向所做的选择,是被企业全体人员所接受的共同理念。企业通过核心价值观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行为规范的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企业之间不同的发展道路。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基本的信念,具有内在性和长久性,并被企业的成员共享,以此为核心凝聚员工共同努力,比纯粹强调利润至上更具持久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网络之中,充分考虑相关者利益尤其是在营销活动兼顾双方的文化认同和长远合作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具备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恰当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氛围将激励企业的变革与进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动力、协调环境的发展和变迁。
(三)自身驱动力量是发展源泉
企业发展是一个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过程。企业正是通过营销理念这一重要因素来协调内部动力、缓解外部压力。股东股利、员工工资、债权人本息、债务人还款能力、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产品适销度、设备完好率等,这些方面都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企业如何获得发展和壮大的驱动力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管理理念、不同的经营风格、不同的规模和行业、环境差异等都使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情况下,企业自身由各方面因素组织起来形成的驱动力量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发展源泉,将营销理念适当地嵌入到外在文化因素之中是企业适应客观环境的基本条件。
营销理念文化嵌入
经济中渗透着文化的力量,并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文化经由文明发展成为了人的力量,所表明的是文化经过人类实践的洗炼后,已内化为人的组成部分,这是文化的自觉的最高状态。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但表现在理论之上,而且展示在现实之中,将企业的营销理念融入到外在环境,对于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决定性作用。
(一)内部机制与营销理念的关系
企业构成机制决定内在稳定性,稳定性影响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内在稳定性强的企业一般有以下表现: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高于平均水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相融合,企业文化健康向上并符合员工心理需求和宏观文化发展趋势,企业核心价值符合社会效益。具有内在稳定性的企业,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门是具备一致性的,并且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能够与外在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能够进行自我提高和更新。与营销理念相对应,规模不同的企业对于产品的差异化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不同构成机制的企业,它们对于创立条件的要求是有明确差异的;同时,因为职权结构的不同,与外部联系的程度和接收信息的速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调整灵敏度也有很大差异,从而带来营销理念更新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应用陀螺模型,企业的构成机制相当于陀螺的材质和体形,这两个方面决定了陀螺运行对于初始力量和角度的要求以及随后其自行平衡的程度和时长。陀螺的稳定性在于重心的位置,如果重心的位置正好在自转轴上,则说明这个陀螺具有基本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材质的密度在接近着力点时逐渐增大,即重心下移,则意味着具有进一步的稳定性。只有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合力共同发展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组织有计划平稳运行。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使企业的营销理念符合外在环境的客观要求,即尽可能使陀螺的重心下移,这样可以增加平衡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运行就综合了内部与外部,融合了主观和客观,从而增加抵抗风险的综合实力。
(二)外部环境对营销理念的影响
外部环境是营销理念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内部协调能够提高企业适用环境变化的能力。外部环境既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危机和竞争的来源。根据权变理论,结构能最好地适应其特定环境的组织,绩效也是最好的。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既需要从外界获取所需,又要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如果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较好地与营销理念等相适应则企业的存在就会存在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调整、优化、协调,那么企业的发展状况就会出现危机。
从陀螺动态平衡系统来看,外部环境主要是陀螺的运动平面,尤其是着力点的客观条件。过分平滑的环境会使陀螺在抛出以后不可控,超出可行的运行范围;如果过分粗糙则陀螺的运动区域过窄,倾覆概率增加。理想的状态是其自转轴垂直于运动平面,此时在驱动力的作用之下,陀螺呈垂直状态围绕自转轴平衡运动。当出现自转轴不垂直运动平面的情况时,如果没有及时修正,自转轴角度的偏离就会越来越大,旋转动力逐渐消失,最后倒下。文化是外在环境中最为综合的因素,如果企业在制定宏观发展理念和微观经营目标时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设计营销理念时将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那么以文化营销为先导,就能够统筹企业的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从而正确处理文化内容与产品形式、企业愿景与宏观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持续驱动力量是企业存续的条件
无论是人、财、物的投入,还是时间、精力的付出,都是企业运行的基本条件,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回报。从世界五百强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长久存在的企业是少之又少的;这一问题也可以从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中发现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三两年”的规律,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曾经在央视广告中出现的“小霸王VCD”、“燕舞收录机”、“孔府家酒”,当年的“标王”都已经远去。建立一种良好的能够自我适应、排除干扰、自主运行的企业管理机制,并确立与之相应的营销理念,使企业获得发展和壮大的动力,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等研究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为陀螺模型,其驱动力只能来源于外部。如果让陀螺持续旋转,就需要增加人为的外力,即只有不断地“鞭打”,才能使其拥有新的动态平衡。每次“鞭打”之后,陀螺的旋转并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是运转中的陀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企业的运行也是动态的,营销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自身条件、经营目标没有改变,但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比如竞争对手的增减、顾客满意度的高低、新产品的涌入、新需求出现等。驱动企业动态平衡的力量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驱动力更多地表现为压力,宏观经济、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改变,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或数量增加,自身客户的流失,主营业务的改变等;而内在的驱动力一般是对于效益、效率的追求,以及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等。持续驱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沟通内外动力和压力的就是营销理念。
结论
面对顾客需求差异的逐步增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日益加快、营销模式的不断产生、沟通形式的频繁增多,企业经营行为、管理模式、营销理念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与内外的新观念、新变化相适应,其中营销理念的变革是重心。企业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其内部也有企业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内外两个方面对长远战略和日常经营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将企业嵌入到文化之中,以文化统领企业的各个方面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营销理念的变化是企业基于自身条件对于外在环境变化的即时反映,营销理念转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决定了企业这个陀螺在现实环境之中未来一个时段内的运行状态。如果营销理念能够适时调节并适应外在变化,那么企业就获得了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储小平,张玲.理念型心理契约与中国民营企业组织能力的构建[J].学海,2006(4)
摘要:“互联网+”作为世界的发展趋势,逐步深入人心,已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也给会计行业变革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功能。本文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围绕“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的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 管理会计 创新
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企业财务领导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及时的业绩追踪等等,都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全盘谋划,发挥预测和规划的作用。因此管理会计工作将在企业互联网创新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创新将成为“互联网+”管理会计的重要驱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会计工作中,在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支持财务决策、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响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在创新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对于管理会计从业者而言,只有创新思维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避免被软件取代。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正是管理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备“武器”。比如,在现有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信息数据间的动态联系极少,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使管理会计人员疲于应付。如果能在云会计下进行预算编制,就可以实时获取市场上各种经营信息,动态调整完善预算编制,保证预算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形成有效的指导。因为,无论是企业战略发展、成本控制、预算编制,还是财务数据分析、投融资以及风险控制等管理会计职能,都离不开“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的支撑。因此,创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才能为管理会计从业者带来更大的价值与更高的地位。
二、云计算、大数据为管理会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时代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的互联互通,精细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会计是精细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并不会被互联网企业所取代,而是互联网化,企业管理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样还是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但管理的理念、模式、工具和方法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采购、云招聘、电子商务、云制造、员工差旅及费用管理云服务等等。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云)将促进财务体系的再设计,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离,为财务职能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集团电子采购系统(云采购)使采购活动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通过在采购中心设立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参与采购业务活动变得容易,对采购价格、供应商的信用和账期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使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
三、管理会计与“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了企业价值链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人事和薪资的后端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本理念将管理的重心移至招聘环节,将个性化人才的招聘视为一个一个的“战略采购”,日益兴起的社交化招聘为精准招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但个性化招聘的“一人一议”又给精准招聘带来新的挑战,如人才价格的确定等。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巨大,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人员素质高、流动性大,由此带来的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不仅人才价格行情数据能够为精准招聘提供对标参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的生活轨迹、社交言行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兴趣、性格及能力状况,帮助企业迅速找到适合岗位的员工,增强“人岗匹配度”。同时,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流动性管理比增长和利润更重要。传统的资金管理重在集中结算,重点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池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流动性管理从内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实时监控包括应收与应付、库存、现金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加强对资金周转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实现准确的资金预测、及时的资金预警和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确保企业有能力应付已知的债务和未知的需求。此外,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目前业界的关注点主要在经营活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未来,管理会计的作用将逐步扩大到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追求净现值的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管理会计的功能就是要在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充分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
四、管理会计与“互联网+”提升了数据价值
管理会计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做好企业前景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以全面预算为例,过去,因为记录、存储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全面预算大都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甚至企业内部数据也碎片化,无法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全面预算也就容易变成每年一次上下的博弈过程。基于杜邦模型的内部管理报告、财务部门做的费用结构分析、计算的各种比率、设置的定额库等等,计算起来容易,但因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缺少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未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用数据说话,从“一次博弈”到“多次博弈”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成为可能。另外,互联网的本质之一就是管理“去中心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倒金字塔式转变,中央集权变阵为现代化的小单位作战部队,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决策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分角色提供,支撑全员决策和实时决策。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用管理会计做好精细化文章,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创新互联网应用,推动企业内外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五、管理会计信息化,为ERP创新提供新动力
ERP/企业管理软件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为本土ERP/管理软件的创新提供新动力。本土ERP 软件与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系统所蕴含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以及最佳实践和模型库,此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信息化列入“4+1”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为本土ERP 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为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全面追赶和超越国际厂商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互联网+”为会计人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提供了机遇。那些从事简单、重复的基础业务的会计人将逐渐被计算机取代,而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的会计人将越来越受青睐。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会计的工作更加轻松,有助于会计人员构建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重要理论在内的完备的专业体系,向管理会计师转型。这对会计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方面,会计人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努力锻造专业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掌握必备工具。会计人只有构建多元知识结构,才能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化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加速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强化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紧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完善相关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同时,应从政策层面支持会计服务创新,积极打造“互联网+会计”众创空间,推动会计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形态、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影响,以推广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标准为抓手,加强部门协调,推动监管部门积极应用;研究制定各类单位会计数据标准及相关业务交换标准,实现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加强会计数据的深度利用。加强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适时出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各单位积极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风险。加强政策指导,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引导管理会计人才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会计管理模式,管理会计正是在创新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会计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推广应用仍任重道远。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推进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和步骤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内部组织的协同运作和企业文化的强烈认同。
对中国企业来说,转型创新的需求侧重虽有差异,信息化需求却是刚性的,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讨论和期待中,客户只希望寻找到高品质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和方案、真诚的服务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所以说,企业管理软件领域也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样亟须提升产品品质,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好产品不愁没市场,管理软件产品和方案也一样。
高质量需求是
ERP创新的原动力
客户的高度决定了软件产品的高度,高端市场是中国ERP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只有深入高端市场,高起点、高投入,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真正提升ERP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0多年前的会计电算化催生了一个产业。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再到ERP;从中低端市场取得绝对优势,到高端市场不断突破,国产ERP逐渐在满足国内企业需求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ERP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源自与用户的协同创新,挖掘优质用户的深层需求是ERP创新的动力之源。这也是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今天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与国外厂商相比,本土管理软件厂商的信息技术并不落后,而且最了解中国企业的管理需求,具备赶超国外的基本要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本土管理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一些跨国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应用、管理会计的深度应用和软件管理思想等方面。在结构失衡、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需要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有能力的软件厂商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产学研用和资本合作,搭建生态圈,协同创新,快速提升本土管理软件的整体实力。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特征,是组织扁平化、企业平台化、员工移动化,客户对管理软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不仅赶超的愿望会变成“镜中花”,而且在财务核算市场上已经取得的领先地位也难以保全。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管理软件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财务软件出身的管理软件厂商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企业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以司库和现金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热点。
与此同时,伴随信息化应用的深入,需要ERP与SRM、CRM、MES等集成应用,特别是大型企业亟须高质量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产品。企业大数据、移动应用、管理会计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支撑平台,这为管理软件厂商的创新超越带来了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