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第1篇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摘要]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扩大到基准的1.5倍。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严重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受到巨大挑战。此外利率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比较的基础上,以光大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转型策略,随后提出相关建议,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1引 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货币融资利率水平是由货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美国在1986年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很多发达国家均参与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我国从1996年开启市场化的序幕,2012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发表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时代到来。目前我国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虽未全面放开,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2014年至今作出三次了调整,利率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5倍,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加强。同时伴随存款保险的顺利推出,利率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这给严重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是降息刺激资金流入股市市场资金流变少,二是存贷差进一步缩窄,净利差相应被削弱,五大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利润增速跌进个位数,最新2015年第一季度数据更是全部跌破2%。一方面,银行是负债式经营,没有充足的资金就可能濒临死亡,因此在在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的背景下要进行存款差异化定价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存款。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实质上显著提升,未来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快战略与业务转型步伐,积极寻找新盈利增长点。业务结构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务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转型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改造营业晚点业务模式。

2文献综述

2.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ASli Demirgti(1998)对全球53个国家在1980—1995年间的银行危机与利率自由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表明实施利率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更容易发生银行危机。DeJonghe(2009)验证了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总结出在危机时刻,利息收入比非利息收入遭受更小的风险。与利息收入相比,非利息收入的多元化弥补了银行非居间化的利息收入萎缩的状况,不仅带来了高收益也带来更高的风险。国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本身,张纯(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产生重大影响,压缩其获利空间,利率频繁波动,使其利率风险加大。黄金老(2001)对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和持久性风险进行了描述。

2.2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周自力、朱建中(2001)论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方面的主要策略。方志平、刘新(2005)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创新方面的风险管理思路。盛松成、童士清(2007)实证认为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缩小银行存贷利差以促进银行转型。

陆靜(2013)采用面板广义矩阵法验证得出,存贷款基准利差显著影响其盈利水平建议开拓非利息收入渠道。王钰帅(2012)认为基准利率收窄会影响存贷款利差应通过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缓解其对盈利的不利影响。盛松成(2007)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处于20年的最高水平,并处于国际中偏上水平,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光大银行经营业务转型分析

3.1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息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但光大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放缓下降速度,使息差保持相对稳定。该行对存款利率进行差异化定价,对不同期限的存款实行不同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明确提出并实施以稳定核心存款占比为重点的“存款立行”策略,大力发展核心负债,进行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在2014年多家银行出现息差下降时,光大银行净息差逆势增长了0.14个百分点至2.30%,此外截至去年末,在行业大部分核心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行核心存款占比实现了0.4个百分点的增长。

3.2中间业务的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转型,扩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功能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中间业务正成为光大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2015年光大银行董事会通过了理财部分拆成子公司的决议。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该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57亿元,同比增长28.12%,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4.39%,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年末,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8546.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3.32亿元,增长70.14%;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增长42.00%;理财手续费净收入比上年增加47.06%。

3.3业务结构的调整

针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趋势,光大银行首先是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3.4资产质量管控

自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普遍加大,光大银行也不例外。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5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首先是业务结构调整,我行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3.5调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调客户重心下移,加强电子银行业的发展

光大银行的客户重心下移分为六大板块:大零售负债,中小微服务,消费金融,出国金融,养老金融及互联网金融。

在电子银行业发展方面,开放金融APP服务平台。中国光大银行自主研发的阳光理财·资产配置平台(AAP)荣获“2013-2014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截至今年3月25日,AAP平台直接和间接促成的理财产品、代销基金、代销保险和其它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84.28亿元,其中通过AAP平台直接促成的销售额为28.73亿元,基于AAP平台生成的财富管理报告书达成的销售额为30.81亿元,预估通过门户网站达成的销售额为24.75亿元。光大银行遵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路,用大数据理念打破了“僵局”。

4银行转型方向建议

(1)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完善产品供给与营销体系,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

(2)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抗周期能力强、对存贷业务依赖度低,在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以事业部制代替金字塔式,减少管理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合理布放自助机具,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的原则与策略[J].金融论,2010(06).

[2]赵萍.中国零售银行的业务扩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处理;风险

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在传统性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逐步开始考虑零售银行这一发展方向,在业务拓展方面中引入理财计划这一项目。特别是2004年10月个人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后由广大银行推出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跟进,竞相向市场退出各具特色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得以迅猛发展,根据问卷结果,笔者走访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另一种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期限在35天―371天,收益率在4.6%―5.4%区间内,均为5万元起售,理财产品收入占中间收入的2%左右,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

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根据理财产品的种类,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型理财产品,由于银行承诺到期归还理财产品的本金及收益,相当于投资者获得了相对安全的投资担保,这类产品相对客户来说风险较小,属于银行自营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负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银行不承诺到期归还本金和收益,这类产品风险较大,一般在表外科目核算。理财产品到期后,理财收益与支出一般计入“手续费支出”、“同业往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同时商业银行按照理产品合同约定兑付本金和收益,借记理财资金科目,贷记客户存款类科目。目前各行尚未出现理财产品发生损失情况。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的影响及风险

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理财计划(产品)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投资能力,按照既定的投资测量,归集投资者闲散资金,投资者集中进行投资的金融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因此不受人民银行利率管辖,由各发行银行自行定价,但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损失一般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且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无需纳入各商业银行一般存款范围,也就不须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而可以绕过人民银行的监督,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至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理财产品存在期限错配,存在流动性风险

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通常用于长期项目的投资,而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期限相对较短,一旦现行市场利率提高或客户对理财产品预期发生变化,投资者停止购买理财产品,那么该长期项目可能因为无法获得后续资金来源而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容易引发因资金错位错配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二)理财产品收益的不稳定性,易引发信用风险

部分商业银行理财没有严格按照产品进行核算,往往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募集资金,以期限错配等方式来保障收益,没有对单个理财产品按照规定实行独立核算,每只理财产品没有单独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还有些商业银行通过远高于市场利率的预期收益来吸引客户,但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却达不到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收益,为实现下次资金的顺利募集,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违规转移内部收益等方式填补缺口,各种违规风险加大,自行承担信用风险。

(三)信息披露不充分,或存在道德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发售的多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会计处理上主要体现杂表外业务上,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没有对表外业务的披露作出强制性规定,对于资金的投向、风险等信息,商业银行在对表外理财产品业务披露很少甚至不披露,而投资者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理财产品如同定期存款是由银行发售的,银行有绝对的义务偿还本金和收益,而且银行是不会倒闭的,这就容易引发理财产品的道德风险。

(四)会计处理的标准不统一,或存在监管真空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没有专门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且零散分布在相关规定中。各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处理方式较随意和简单,人为操作空间大,财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同业其他银行的核算方式、以及管理层意图都可能影响其具体会计处理方式、方法的选择。银行向客户销售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资金池中,通过表外业务的处理,这笔资金就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了表外,银行再将资金池里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等部门进行投资,而这些资金往往被信托公司投向一些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项目,如有色金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购买企业债,甚至投向中小企业或个人。加之银行表外业务披露透明度不高,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往往含糊带过,通过资金池的运作,商业银行有效逃避了人民银行的监管,而且也使得这部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正常传导机制被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启明,任晓刚,齐娜.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思路及对策[J].金融纵横,2008(4):47-51.

[2]张拽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野,2014(18):258-258.

[3]薛恒敏.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解析[J].债券,2013(4):34-37.

[4]赵海荣,孙迎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风险及监管[J].黑龙江金融,2013(7):46-48.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一般的防范措施,并根据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基层商业银行网点所面临的风险点和防范建议。

论文关键词:银行风险内控风险点内控管理商业银行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改善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竞争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1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从单个银行来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率或可能性。而从整个银行业看,银行间业务活动联系千丝万缕。关系紧密,单个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往往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整个银行业的信心,所以银行风险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整个银行系统发生混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风险的一种,具备风险的各种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综合性多功能金融企业,它具有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创造信用和金融服务等四大职能,所以商业银行风险,不仅影响到它本身的经营,而且影响到其他当事人,甚至影响到物价、经济增长、就业等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风险会直接动摇经济基础,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从内涵来说,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银行业风险要比一般风险的范围小得多,银行业的风险主要是伴随着资金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同一般风险一样,银行业风险具有双重性,它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带来收益的机会,也有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

1.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有关银行风险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已为各国监管当局所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也直接参与了该原则的起草和修改,我国也接受这个分类方法。按照该原则的划分,银行风险包括:

(1)信用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活动,贷款活动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下降,于是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即信用风险。

(2)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银行在进行国际信贷业务时,除一般贷款业务中固有的交易对象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所谓国家风险就是指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当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时,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国家风险便最明显。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有时借款人都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按照既定会计准则,这类风险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最明显。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局面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等。重新定价风险——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引起;基准风险——当其他重新定价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期权性风险(即期权风险)——由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的或暗含的各种期权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银行的交易对象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管理利率风险,防范这一风险显得十分重要。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走向破产。

(6)操作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这种失灵状态可能因为失误、舞弊、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和其他灾难等事件。

(7)法律风险。银行要随不同形式的法律产生风险,这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银行的成本;影响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的法律有可能产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8)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银行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9)汇率风险。指因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包括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评价风险和库存风险4个方面。

2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2.1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

商业银行要在完善内控制度措施基础上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根据会计‘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工作实际,把操作程序、业务管理、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工作质量、安全考核、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汇集成务制度汇编》,用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同时制定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成立工作质量考核、案件防范、计算机安全管理等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岗位责任书,建立一个层层负责、相互制约、奖惩分明的全员工作责任制度。

2.2抓好重点环节的监控工作

商业银行要抓业务重点环节监控,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从已发生的金融案件来看,内部控制上存在的漏洞往往是对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缺乏制约或制约失灵而造成的。因此,业务操作中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坚持内外账务按时核对制度,建立账务核对登记簿;坚持会计账务处理的授权分责原则,明确规定一般柜员不得越权处理业务;加强密码管理,确保制约不失控;在保管密押、压数机、编押机重要空白凭证和业务印章上分工要细、要规范;重点加强联行业务管理及时做好查询查复工作,确保联行资金安全。

2.3加强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是有效控制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违规行为的关键环节,具有杜绝漏洞、消除隐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安排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业务监管,以更好地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为会计核算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4强化人本管理

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人和制度构成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一要对员工加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执行制度、遵守制度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员工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3基层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第4篇

关键字:金融全球化    商业银行改革

    目前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商业银行改革首要任务是理清产权关系,建立有效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与此同时,加快进行不良资产重组。需要强调的是,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理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关键的问题是防止边清理边产生,甚至新增速度超过化解速度。

    2.对国有银行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撤并无效机构,清理包袱,提高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机构臃肿,冗员太多。截止1998年底,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拥有机构14. 4万个,金融从业人员近167万人。以机构和人员论,堪称世界之最。根据1999年第7期英国《银行家》杂志的统计,尽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与世界上几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差距并不很大,但是资产回报率却相差悬殊。

    3.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增强其自身的风险监控能力。

    第一,完善内控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增强透明度;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信贷审查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及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健全议事规则,完善监督机制。

    第二,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核查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严格业务审批手续,执行授权信贷等,相互核查和相互监督。

    第三,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建立“分级分日”管理和“有限授权”的管理制度。

    第四,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估和监测系统,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财等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评价、资金运作风险评估,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把业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第五,建立独立的、有权威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要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内设稽核部门应接受法人代表的管理和指导,并直接向董事会和法人代表负责。分支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在业务上应由总行的稽核部门垂直领导,以保持其业务上的独立性,并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门奖惩办法。

    4.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国际化与市场多元化。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坚实基础,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方设立海外机构进行国际化经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哈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国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位:而对于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俄罗斯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说外汇管制较松,但风险较大,故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应持谨慎态度。同时商业银行应努力通过筹资业务多元化、资产多元化、资产的职能属性多元化、金融通讯、柜台服务、资金清算、内部管理、信息搜集处理等的现代化,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5.重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及其在银行领域的运用,电子化的水平将直接决定银行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中国银行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水平还不是很高,面临竞争风险,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要加大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充分占有网上银行的市场份额,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还必须提高金融安全意识,把严密的技术设计和周全的预控措施纳入金融电子化工程中。 

参考文献:

论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度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087-04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创造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性强、利润丰厚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兴领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往往建立在其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之上,其业务成本较低,是银行凭借着自身在资金、信息、信誉、技术和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以人和中间人的身份通过替客户办理咨询、担保、收付、租赁、等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从传统业务到中间业务,银行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业务活动参与者;在中间业务中,银行扮演的是中介或的角色而并非业务活动的参与者。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一直到1980年并未建立真正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未真正起步,1980年后才陆续成立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但其业务范围仍局限在传统业务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以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我国商业银行才正式发展其中间业务,具体表现为信用卡、国际结算业务等在数量方面的增加。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专业银行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型,中间业务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94年8月,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第一个中间业务职能部门,中国建设银行委托部的成立,确立了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的支柱作用,中间业务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于2001年7月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进行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存在诸如无序竞争等的问题,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制度、政策、法律及市场等的不完善直接相关。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以证券、银行业务及保险的混合体为主,而中间业务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在限制中间业务创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无序竞争。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环境下,由于缺少统一的定价标准,为了争夺客户,银行往往采取在中间业务环节少收或不收费的极端方法,如此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占比不足其总资产的18%,而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占比均在40%左右。因此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亟待加强。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差异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其收入成为除利息以外的主要来源。而我国中间业务仍只是资产和负债业务的附属业务,仅仅是弥补利润增长的手段。因此,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应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提高中间业务在业务经营领域的地位,开拓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息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无论在中间业务品种、收入、专业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已历经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我国中间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正视存在的差距对进一步确立今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战略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都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过论述,总结起来,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增强银行资金流动性、分散业务风险;可以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发挥联动效应;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要求。

二、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间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从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大多集中在与信用有关的业务上。这些业务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在一定条件下有转化成实际资产和负债的风险,从而会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相偏离,使银行蒙受相关损失。因此,这类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开发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的。与之相对应的中间业务还有非信用类业务,例如咨询顾问类、类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通常是通过利用银行的现有资源,向不同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而无需动用银行资金,因此这类业务不会对商业银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带来任何压力。

(一)中间业务风险的类别

在我国,中间业务在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曾被误认为是零风险业务。但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众多创新型的中间业务也在不断发展,随之风险也会产生。本文主要从中间业务风险产生的机理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风险产生的机理,可将中间业务风险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1)。

(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的重要性

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指的是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使其运作符合法律规范,并使商业银行朝着稳健运行的方向健康前进。随着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产品市场上的巨额亏损事件屡屡发生。

这些巨额亏损事件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外部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大大弱化,相对于不断飞跃发展的银行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外部的监管措施明显跟不上步伐。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事件的风险干扰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商业银行破产事件数量急剧攀升。因此,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中间业务特别是创新型业务风险的监管。

三、风险度量方法

(一)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在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中较为集中。衡量银行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有标准法SA(Standard Approach)、内部模型法IMF(Internal Model Approach)以及预先承诺法PCA(Pre-commitment Approach)等方法。内部模型法IMF广泛应用于各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中,它准许商业银行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内部自由的风险计量手段来决定自身的风险暴露程度和充足资本保证金的大小。内部模型法是以风险估算法VAR(Value At Risk)作为核算基础,来估算银行交易敞口所面临的全部实质性风险。

VAR作为一种借助现代数理技术估算金融风险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可。VAR是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目标时段下预期的最大损失(或最坏情况下的损失),VAR不仅可以评估和管理个别资产或资产组合的风险,还可用于金融监管,其优点是实现了风险量化,缺点是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造成极大损失的可能性。VAR估算中需要选取基本时间段和置信水平,对于投资占比比较高的商业银行一般选择1天,而对置信水平的选择则取决于公司对风险的回避程度及超过VAR的损失成本。回避程度越高,表明弥补损失所需的资本量越大,从而置信水平就越高。基于VAR法的内部模型方法虽然比标准法更为灵活和准确,但当在一定置信水平上的实际值超过VAR值时,在短期内将无法判断是偶然因素还是模型问题导致的结果,验证过程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也给其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信用风险常存在于类、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等中间业务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信用质量的变化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需要构造性方法来解释由于信用质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价值的波动性。

信用风险模型是用非定量测度信用风险的工具,包括四个要素: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期限和违约暴露。违约概率度量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分为条件概率和无条件概率两类,一般考虑无条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是合约义务人违约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违约损失因中间业务产品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期限越短,违约风险越小,因此期限是银行用来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便于不同期限产品信用风险组合分析,信用风险模型一般选择1年作为研究时段。违约暴露是由于违约事件的出现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合约值,违约暴露与合约现值相关,还涉及合约价值的未来变化。在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暴露通常用一年内中间业务中的违约风险现金流来表示。商业银行通过构建信用模型VAR分析及现金流量分析,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对中间业务各个环节与自身的资本运营状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可以对中间业务中每一个合约义务人的信用质量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据此决定服务的额度和价格,防范风险并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信用风险模型可以对银行的业务实施多样化组合,实现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敞口头寸,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

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业务发展和承担的风险必须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以实现安全和盈利的平衡。在进入更高风险领域时,必须寻求充分的安全保障,把风险控制放到突出地位,完善业务、风险和审计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的治理架构。综合考虑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强调长期价值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文化的培育,避免激励短期化及其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坚持以了解业务的风险为前提。

(二)把握提升和运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正确方向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日益复杂化,而模型方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一是模型设计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过于乐观的主观理念会低估市场风险,造成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模型对系统性风险无法准确度量,而系统性风险往往会加剧银行的脆弱性;三是现代风险管理大多基于统计数据和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对历史数据要求较高,很多创新型中间业务产品自然难以满足,而采用正态分布假设的模型难以准确预警低频率的高风险事件。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时,应杜绝唯模型论,将有效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全面客观地揭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