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知识建构;V-map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56-03

【作者简介】周开军,安徽省淮北市西园中学(安徽淮北,235000)副校长,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化学中的各种定律和学说源于实验,又为实验所检验。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纵观世界各国化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化学实验教学已从过去的讲授示范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在我国,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后,各种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探究式、趣味性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1]大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可见一斑。

然而,通过对近几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实验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往往不相称。首先,在实验前的预习中,由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各有不同,对实验操作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因而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目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其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往往大部分时间花在观察实验现象本身上,以求得到“标准”的实验结果,却很少去关注现象背后的概念、原理或理论。笔者曾在一次调研活动中,在实验结束后立刻开始随堂测试,发现不少学生只记得有哪些实验步骤,对实验步骤的前因后果以及实验步骤里面隐含的道理并不知晓。

总之,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学生无法清晰掌握做实验的目标;另一个原因是做实验前后,没有好的教学策略,以致学生无法将实验操作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针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笔者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Novak博士和Gowin博士提出的V-map(V图)法[2,3]引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V-map法详述

Novak与Gowin的V图法是围绕所关注的问题去观察相关的事件或对象,思考相关的概念、理论及原则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用于协助学生分辨科学实验工作的本质及目的,并获取相关知识,明晰知识如何被建构及运用。图1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V图,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位于V图顶端的,亦是V图核心的“聚焦的问题”;位于V图左边的,对某一事件或物件的“概念性”描述模块,包括相关理论、原理和概念等内容;位于V图右边的对应的“方法性”相关模块,包含记录(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转换(提取实验结果)和命题(提炼实验结论)等活动;这两个模块中间以“V”型顺次连接,并在V图的底端总结左右模块的相互关系。

V图法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工具,简单、易操作,很适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活动。在进行实验前,让学生首先阅读分析教材的内容,了解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本实验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事实上,这就是V图里的“聚焦的问题”部分,它不但是整个V图的核心,亦是整个化学实验围绕的焦点。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每一名学生必须要明白本实验需要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笔者在开展V图实验教学的早期会先指定实验所“聚焦的问题”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完成其他V图部分。一般在开展2~3次V图实验教学后,学生即能掌握要领,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提取实验所“聚焦的问题”。

2.本实验所依据的主要概念、理论及原理有哪些?

这一基本问题对应的是V图左侧的“概念性”描述模块。我们会要求学生依据本实验“聚焦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与此相关的各类概念、理论及原理。这些内容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已有知识,提炼出多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的提取都对应着学生对本实验“聚焦的问题”的某一个角度的理解,有助于其知识网络的形成。而通过小组讨论并自主提炼的学习形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深度。

3.本实验的探究活动如何进行?(即程序性的步骤)

这一基本问题对应V图右侧“方法性”模块中的“记录”部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基于实验聚焦的问题以及我们所知的概念性理论知识,我们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来验证或回答问题?需不需要对照实验?实验进行中需要记录哪些内容?通过对本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得以明晰化学实验的程序性步骤,以及实际实验进行中需要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和记录的主要实验数据,并在实验中将实验的主要步骤和实验结果记录到V图的右下角。

4.本实验涉及哪些主要的科学知识?

这一基本问题对应V图右侧“方法性”模块中的“转换”部分。学生通过实验的开展和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记录,采用科学数据图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分析。在开展实验前,教师需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准备,尤其是图表等记录形式的设计等知识。

5.本实验涉及哪些有价值的命题或判断?

这一基本问题对应V图右侧“方法性”模块中的“命题”部分和V图中央的“相互关系”部分。其中,“命题”部分是对实验结果的提炼和总结,学生需要思考:这些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反映了什么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概念性”模块和“方法性”模块的相互关系,回答实验“聚焦的问题”。

通过以上五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学生构建V图,在实验进行时记录实验现象,转换提取实验结果,进而提出命题,并与理论相互比对及验证。下图所示的是“盐浓度对沸点的影响”实验中一名学生建立的V图的示意图。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V图法在实验教学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构建V图,可加强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对整个实验的理解,明晰实验目的。此外,V图的构建均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通过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形象记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进行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背景理论、实验步骤和所欲观察的现象等,作全盘性的掌握。对化学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构建的V图的审阅,既可加强其对学生实验预习、学习情况的了解,从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所针对,查缺补漏;也有助于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改善实验教学。

总之,使用V图法既可有效加强学生对实验概念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辉祥.中等化学教育类专业期刊的文献统计分析[J].化学教育,2009(08).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新形势下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得到总体提高。

1.学生分层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接受能力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好,在独立解决化学问题上有较好表现的学生;第二层是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还行,思维能力一般,在具体的化学难题上需要教师从旁指导才能得到启发的学生;第三层是对化学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加强管教的学生。教师只有心里对这些学生有大致的分层,才能做好分层教学中的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等一系列工作。

2.教学目标分层

学生具有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也必须随着学生的分层而分层。根据以上对学生的分层,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师要对第一层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外,还要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工夫,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化学竞赛,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化学难题,锻炼他们的化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对于第二层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化学学习知识的整体框架和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难点,教师从旁指导,以求突破并多加练习,此外还需要拓展到课外的化学知识中。为第三层学生设置教学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化学思维能力,课外还要加强学习指导。

3.教学过程分层

初中教学过程的分层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过程分层。

3.1导入式分层教学

在新课教学以前,教师的设疑可以采用导入式分层的方法,导入式就是问题设置与上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相关,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铺垫。例如在学习氧气制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氧气的物理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向第三层次的学生提出,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接着可以让学生分析氧气化学性质及产生的现象,这些问题可以让第二层次的学生回答,而类似于导致可燃物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不同现象的原因及能够反映的问题,则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并解答。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作答,可以使其在各自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成绩。

3.2自学式分层教学

学生进行自学需要教师事先设置好学案,学案的准备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可将其分为基础题目、中层题目及选做题目,分别留给第三、二、一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题目让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有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而选做题可以让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进行尝试性思考,有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设置酸碱盐的相关内容时,对于其具有的特殊气味、颜色及挥发性的问题,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回答。而后的题目设置则可以逐渐深入,比如取少量的硝酸钠、氢氧化镁或是氯化钾,加入水会发现下层出现了白色的沉淀,那么这个白色沉淀为何种物质,这个问题让第二层次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进行解答。第三层次学生则可以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尝试性解答。

3.3辅导式分层教学

辅导式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完善化学知识结构。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外,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的信心;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则需要设置更多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动手巩固创新,再对所学所感进行思考和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并向教师提问,尤其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更需要教师的从旁指导,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溶液pH值的测定实验时,第三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的实验操作,设置固体试剂进行pH值的测试,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而言,就需要将课本实验深化,可以联想到洗发店的洗发剂分类,思考酸碱度的不同及对头发的影响,从而联系溶液pH值的实验进行实验创新,获取更多的知识。

4.教学训练分层

教学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分层训练需要强调科学性,作业的布置要注重质而非量,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层次学生主要以背诵及完成课本课后训练为主,第二层次学生要加强实验的操作训练,而第一层次学生的训练则要增强综合性与探究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结语

认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必须利用好教学资源,观察并掌握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分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康正霞.推行化学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李健儿.浅谈初中化学分层教学[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3]卞兰娣.初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2(03).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 初中 实验课 实验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重点的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素质。

一、激发实验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做好实验教学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并从内心体验到实验带来的喜悦及满足感等,这种心理暗示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此外,应结合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适时增加一些实验的技巧难度,并开放实验室,增加探索性实验,基于学生兴趣的需要,可设计一些含有新信息的实验,结合多种实验形式,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实验素质进行有效培养。教学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鼓励性评价取得实验成功的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认可自己的价值。在考核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的创造性等进行综合评估,探讨实验的科学性,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实验探究的信心和意志,为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进行培养,促进其智力与能力的同步增长,纠正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

任何学科领域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初中化学实验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而脱离了现实的化学实验课程,无疑会因其抽象性增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具体实践中,应当在备课及上课时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学生所说的身边实际案例,将其设计进实验教学中,进而由教师引领他们进入到自己熟知的情景中,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促成初中学生有效进行实验。

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用醋可以除茶壶里的水垢,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化学原理,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呢?”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如在学习“酯和油脂”时,可指导学生讨论探究“餐具上附着的油脂的最佳清洗方案”,让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用冷水、热水、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洁剂四种方案,清洗餐盘上的油脂,观察哪种方案清洗效果最好,所有时间最短,并对其中所含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结合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方法、技巧等,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

在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方面,案例教学法结合了学科的知识特点,促进了学生的有组织有目的性学习,进而积极锻炼出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很适合现代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利用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重现性,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其辅助功能。

如:进行“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反例:为测定某种溶液的PH值,某位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①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沾取待测液体,将其滴在润湿的PH试纸上,对比标准比色卡,确定溶液的PH值;②将试纸放入待测液体中,对比标准比色卡,得出PH值。让学生对该例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实验能否成功。通过对“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进行分析,可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使用润湿的试纸,也不能直接将溶液放入待测液体中,因此以上两个方案都是错误的。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中错误之处时,更进一步了解实验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开展拓展性实验

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演示实验,目前,在初中化学此类实验的教学中,往往是注重通过学生观察的方式去学习了解化学知识,一般辅助以教师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观察到的现象、结论,这种模式下先让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显然会磨灭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类实验进行改进,开展拓展性实验,加之融入了创造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可以思考的空间。

如:进行“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并对仪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进行解说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仪器的技术要求,待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后,要求他们对替换装置或对装置进行改装,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实验仪器达到原实验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思维素质。如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利用细长带有盖子的玻璃饮料瓶代替烧杯,用铁丝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等。

实验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中心,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素质的培养,能为学生后续发展建立起科学探究的理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采取一定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化学实验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回归课本,加深记忆

课本是学生学习和复习最重要的资料,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因此复习时,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回归课本,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组合、拓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1 课本实验组合归纳

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以下是初中化学有关铁的性质的一些基本实验:

(1)某同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做A实验,在引燃的火柴快燃尽时将细铁丝插入集气瓶中,未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写出一条)

若B中为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若B中为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以上是2011年山西中考第26题,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堂教学内容为情境,将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全方位、全角度的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以上题情,我们备考的策略是深度挖掘课本实验,按照一定的依据将其组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某一种物质,例如铁有全面地认识。所以我在复习“酸”时将课本上有关盐酸的图片都找出来,精心设计,编出以下习题,引导学生复习。

盐酸是一种常见的酸,以下是初中化学有关盐酸性质的一些基本实验:

①某同学在做“铁与稀盐酸反应”时,看到冒出气泡,因而得出铁和稀盐酸能反应,反应能发生的理由是_______。

②在做①实验之前,要先用砂纸打磨铁片,否则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③在B中逐滴滴入少量稀盐酸,溶液仍呈红色,此时溶液的pH____7,至溶液褪成无色时继续滴加稀盐酸,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有_______。

④小明在做上述B实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他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已经变质,写出有气泡冒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⑤结合你已有知识及图C,盐酸能除铁锈的原因是盐酸溶液中有_______。

通过以上实验组合,学生对盐酸形成一整体认识,对他们归纳总结大有帮助。

2 核心概念重点剖析

识记并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尤其是核心概念。一般来说,学生掌握概念,要经过理解、记忆、应用三个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最终学会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如“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概念中带点的关键词体现出概念的本质,我研究了近几年的中考题,溶液这个题都围绕上面这个关键词来考,所以复习时,要组织学生回归课本复习“溶解度的概念”从中找出关键词,通过近几年的中考真题来培养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网络,提升认识

构建知识网络是理清知识内在联系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编织成知识网络,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实现自我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这既符合认知规律,又便于理解和记忆,避免了肢解知识体系、机械学习的弊端。如在复习酸碱盐时,组织学生找出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从而理清物质之间的性质和转化关系。以下是学生的知识网络图:

三、查缺补漏,提高效率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07-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实验起始教学

2012学年,又回到新一届高一,满怀喜悦地开始新的一轮化学教学,绪言课结束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本想,这节课结合CuO的制取,CuO对KClO3分解的催化作用探究,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作了简要的实验原理分析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开始实验。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不要说“过滤”“蒸发”等实验不能完成,许多学生就连酒精灯、胶头滴管、量筒等仪器的使用都盲然不知。

2.学生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当今的江苏高考模式下化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而只需要过等级,且初中化学也只占中考成绩总分中的60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再重视化学的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培养就显得非常欠缺。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闭卷笔试为考试形式的现实下,以“传授知识为主,大题量重复操练”为特征的“应试教学”较为盛行。教师对实验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这样,势必将培养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加以淡化,甚至打入“冷宫”,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也就很自然了。

最后,由于现在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虽然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但也只能维持勉强做些演示实验,仍无法满足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所以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碰到过实验仪器,动手能力自然就会很差。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作为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方法的实践教学

鉴于学生的实验基础,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初中实验基础知识强化,和集中式初中实验基本操作复习训练,特别是一些仪器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更应该通过多次强调和规范强化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要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详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3.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除了安排一定量的学生实验外,还设计有实验习题、选做实验和探究实验等,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定量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验,如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少量的规定实验,大多以鼓励为主,很多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中获得了学习化学的乐趣,也提高了实验技能与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反思

第一,“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应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是一种教学理念;不应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随时更新的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课型结构、操作程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变的。以“实验创设问题情景的探究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第二,“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是说以实验代替教学,也不是否定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可否认,在现实的高考压力下,注重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训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依然是取得高考成绩的“法宝”。问题是,一方面,“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教学的本质是发展”,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现实发展,又需要知识的接受,解题的训练。两者必须兼顾,且尽量避免矛盾,形成统一。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时代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条件下,实验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