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 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 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校继续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的体卫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为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努力创造一个美化、净化、绿化的校园环境,努力提高我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争创一流的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先进学校。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有关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制度,《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沙滘中学清洁卫生条例》、《沙滘中学校园管理条例》、《沙滘中学宿舍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食堂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课外活动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使我校体卫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2、开展"美丽校园"建设。

做到既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更注重校园环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对体卫工作的检查。

对各项工作坚持评比检查。每天、每周、每月定期进行体卫工作检查,尤其是一些卫生死角,如宿舍、饭堂、厕所等,必须加强检查,督促落实。通过文明班、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卫生清洁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提高学生清洁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加强对体育课的常规管理,不定期对课外活动进行检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

4、积极开展卫生示范小区的建设。

重点抓好一两个文明示范小区的建设,通过示范小区的辐射影响,带动全校的卫生工作建设,使学校的卫生工作上一个新的档次。

5、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学生的特点,坚持"面向年级,注重发展"的方针,"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初中则以青春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则围绕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本学期尤其是针对初三、高三学生,面对升中、升大试的到来,学习的压力增大,容易出现考试焦虑情绪的情况,我们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会、座谈会、聘请心理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辅导等形式,使学生能以轻松、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和高考,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

针对学生的生理发育的情况,及时开展青春教育,主要通过班会、个别谈话、听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青春卫生教育。尤其是针对高三升大学生到临考前,专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减少干扰因素,调节好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能力培养

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希望人才能直接顶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理论课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对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布置设计任务与教学目标,安排学生集中几周完成。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学生不容易掌握设计进度,在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往往临近交图前夕加班赶工,这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误导,而且交上来的成果也不尽如意。甚至有些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脱节较久,更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既是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本文就《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解析,以期对高职建筑设计类课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过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工作后能直接顶岗。“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实训场所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得到激发。

二、建筑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析――以《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宜采用单元课的教学安排,将设计所需理论与设计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将实践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模块,设计理论融到各教学模块中进行讲解,讲练结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和交流我们发现:国内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小建筑学”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院校五年制的建筑学到高职院校就压缩为三年制的“小建筑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对各门课程课时数进行压缩,这种模式势必淡化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立足之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不强。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建筑师的助手,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应该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要求专业内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课程教学才不会因为不同的教师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偏离较大。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目标,《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①建筑方案的完善与深化;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要点与构造设计;③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应用;④建筑制图的规范性教学。

(二)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组织教学实施

在工作岗位中,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设计任务――施工图设计――图纸绘制――图纸校对――布版成图。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与之对应的是:建筑识图、方案完善――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点――计算机绘图――设计要点的落实――校对、文本制作。因此,该课程应以设计任务(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分为六阶段进行(表1),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穿行,充分体现能力本位,边学边做,是典型的三明治教学过程,能力培养呈螺旋上升状态。

(三)以教学需要为目标,选取教材资料

建筑设计课程的知识点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之上,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专业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教材进行必要处理,选取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对教材进行提炼,进行通俗化教学,教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这和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存在一定难度有关。工程案例应该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能基本反映设计要点;作为教材,图纸绘制必须规范,不能有较明显的差错,而由于设计图纸的著作权关系使得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案例比较局限。由中国建筑西北院主编的《建筑施工图示例图集》由于其案例经典,成图规范,设计要点表达通俗易懂,与图纸结合紧密,体现了当前设计界的较高水平,可以作为青年建筑师与学生的设计参考。在教学中,我们还精选了深圳著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任课教师设计作品、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作为图纸参考。这些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增强其自信,又能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需要不断补充《中南地区建筑配件标准图集》、建筑设计规范、房屋建筑制图规范、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等设计文件作为设计指引,模拟设计公司工作情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用资料,这一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教法一: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设计任务为指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即教学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分解为四个参与的过程:①提供设计条件,唤醒参与;②设置绘图任务,调动参与;③绘图训练,强化参与;④互评总结作品,拓展参与。

教法二:案例分析法。建筑设计教学很强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案例进行教学讲解,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往届学生在校优秀设计成果及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也包括任课教师的设计作品,还包括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学生通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学习后,就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创作。

教法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设计类课程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表现(10%)、方案完善阶段成果(10%)、平立剖面设计阶段成果(10%)、详图设计阶段成果(10%)、成图阶段成果(10%)、最终设计成果(50%)几部分组成,细化设计要点考核目标。在评价作品时,采用的是动态评价体系,让学生先独立自评作品,再分组合作互评作品,教师总结作品分析要点,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点进行深化作品,以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

2.学法

学法一:学习档案跟踪法。由于采用单元课的授课模式,学习周期拉长,学生课后思考时间增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疑问或是创新思维都应随时记录在记事本上,这样有利于将问题集中研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学习,老师给予指导。

学法二:学习情境模拟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训情境,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拟设计公司氛围,不仅能从考勤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能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要求。譬如,讲解设计出现的错误会出现的后果、强调成图规范的必要性、各专业工种配合在设计中的体现、按时按量交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工作中应做到既能肯钻又能吃苦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理解到,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以完备的实训场所为保障,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我院经过多方借鉴学习,大胆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建筑设计实训场所,其中包含两个模拟设计公司氛围的专业机房、建筑构造模型室、建筑模型制作室以及建筑设计师选材库实训室,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

校内实训场所毕竟是模拟的实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还得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灵活安排现场实习与顶岗实习,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同时成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承接真实设计项目,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形式。这种做法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情况,还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三、结论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围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将设计工作过程引入课堂,能够有力地指导专业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几年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应加强建筑制图规范性教学

高职类学生普遍表现为制图的随意性较强,建筑制图不够规范。很多用人单位都反馈应加强制图规范性教学,这就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要在相关设计课程中多次重复、强调。

(二)应重构课程体系,关联学生专业知识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知识链脱节,这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熟悉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与能力目标,并达成共识。

(三)要杜绝学生课后拷贝

建筑设计课程成果由于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容易出现复制拷贝现象,为消除这一不良现象,要强行学生使用反拷贝程序,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做到每个学生都不同,这样做虽然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以模块化体系完善专业教材体系编写

目前高职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很多课程都没有合适的教材,国内有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教材,但是教材编写特色不够明显,内容不简练或是插图说服力不够,这都是当前一些教材存在的通病。今后教材编写应能反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点。可以采用模块-课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编写思路,结合就业岗位群,简化理论、突出结论,强化实训、实验、实习的作用。

自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为了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PLC;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式

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工业控制装置,是在硬接线逻辑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机械制造、轻工业、汽车、化工生产等各种行业中大量采用PLC控制。近几年来在各大、中专理工类院校自动化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我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是电气仪表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由于这门课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与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因此,我校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及学校自身特点,尝试将理论与实习教学相结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PLC课程设计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PLC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和合作企业电仪工程师及PLC维修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PLC课程七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电气仪表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二、PLC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职业竞争力(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PLC控制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培养这种能力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本质与优势,因为它不仅强调如何培养职业适应能力,更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设计与建构能力),即要求每一个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不仅能够适应职业工作,而且能够主动设计或建构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2.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存在两类知识: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属于“为什么”的知识;另一类是过程性知识,即操作性规程和经验性知识,它们属于“怎么做”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解读契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工作过程知识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是解决工作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矛盾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过程性知识,获得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特别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1.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具备机电多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完成每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多,并且与实际生产联系比较紧密,因而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对实际生产问题处理的丰富经验。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教材,精确设置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

2.对学校实验实习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先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设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所必需的硬件条件。20人以内的小班制教学方式,是教学实施的理想人数。这样有利于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充分、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习PLC课程的学生要求。开设PLC课程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具备电工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电工电子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动机基本性能的认识能力。具备交流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分析、设计、制作调试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工作任务实施起初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工具。由于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涉及到原理图绘制、梯形图设计、接线图绘制、接线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对学习PLC课程的学生提出相关专业基础要求,但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的知识点的遗忘等等客观因素,很难达到要求的理想状态。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起初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使用基本工具的解题能力的锻炼。

2.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工作任务确定之后,针对学生情况给学生分组。一个组以三名学生为宜,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提高。分组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工作任务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和发言。

3.对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及评价。对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及时地讨论和评价,是基于工作过程PLC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后,笔者会先让学生相互分析所设计的程序,指出优点及缺陷。然后,挑选出几个学生用不同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对他们的设计程序进行展示,并由作者本人来说明程序设计的思路、各段程序的功能及如何实现生产控制要求。再由大家一起评论其优点,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体会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的确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它以教师对课程性质、内容的深刻理解、精心准备和对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娴熟掌握为前提条件,以师生教学互动和良好的教学设施为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PLC一体化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课内容和工程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编程技巧和动手能力,全面培养满足2l世纪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从而达到全方位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2.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技工学生;社会化能力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资格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我校在钳工实训中,以学习任务“桌虎钳的制作”为载体分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方法。

1.一体化教学简述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把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相贯通,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连接,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在“桌虎钳的制作”过程中,从对桌虎钳的认识入手,到进行零件测绘,制图以及零件加工,最后进行调试与装配。学生能将平面划线、立体划线、钳工加工、机械基础,公差配合、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桌虎钳的制作”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模块一零件测绘;模块二零件制图;模块三零件加工;模块四零件装配调试。

2.采用“桌虎钳的制作”一体化教学的动因

2.1.一体化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法。

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很快的融入社会,这就不仅要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各种能力。

多年以来,钳工生产实习做为一项多工种实习的必修课,一直沿用传统的基本的操作技能,錾削、锯削和锉削加工,课题单调,练习技能单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脱节,导致学生产生不愿实习的情绪,职业资格能力得不到提高,综合职业技能更无从谈起。“桌虎钳的制作”综合了测绘、制图、加工、装配等四大项内容,不仅全面的对机械加工的加工流程和加工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且将理论知识与钳工技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学生亲历桌虎钳的测绘、制图、零件加工、总装配等制作过程,自拟实习方案和实习工具,讨论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桌虎钳的制作”也随之完成,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2.2.一体化教学弥补了项目教学的不连贯性,使学生更易掌握机械加工的加工流程。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尝试过多种教学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很典型的教学法。它打破课本的章节,将知识点融入到各个项目中,通过项目的操作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项目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他既继承了项目教学的优点又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整个课堂的活动完整的贯穿,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使学生更易掌握机械加工的加工流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易检验,易评价。

3.“桌虎钳制作”教学的设计思想

为培养学生对钳工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选择了“桌虎钳制作”。首先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探索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其次“简单机械、夹具的加工项目”、再次“教学与专业技能考证制度接轨”;最后实行开放性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桌虎钳制作”工作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钳工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4.“桌虎钳制作”教学过程

在“桌虎钳制作”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呈现的不再是原有的以章、节、目为结构的教材,而是学习任务“桌虎钳制作”。该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工作实践,以工作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过程也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分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都围绕“桌虎钳制作”而展开。

模块一:零件测绘。学生通过零件测绘,知道绘制零件工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提高绘制草图能力,加深对零件工艺结构的感性认识,具有徒手绘图的能力,掌握绘图技巧。

模块二:零件制图。让学生了解投影原理;具备画基本体、组合体三视图及读图的能力;学会选择正确的表达机件的方法;会画常用件、标准件的视图;会画零件图及能读懂零件图的技术要求;会画装配图及读懂装配图。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对正确选择常用机件的表达方法有更深刻的体会;对图样的技术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了使用有关标准、手册,索取有关信息的能力。

模块三:零件加工。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拓展了那种局限于某一个工作岗位的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为学生将来宽口径择业留下接口。因为,作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其任务不单单是某一个工作岗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应该是若干工作岗位群所需知识技能的训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品质等一系列涉及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

学生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巩固了培养目标所需的技术工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工种主要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及调整使用维护知识。了解本工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企业管理常识。

模块四:零件装配调试。了解钳工设备、工具和工艺方法,能够根据零件图加工出合格的钳工工件,了解机器装配的基本知识,了解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及质量对相互间关系的影响。知道零件的装配方法和顺序对保障机构质量的重要作用。掌握螺纹连接装配方法和预紧方法,了解螺纹连接的损坏形式及修理方法。

各模块围绕 “桌虎钳制作”按“简洁、够用,兼顾学生后续发展”的原则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体系。

总之,在钳工实训中,采用综合性实训 (“桌虎钳的制作”)分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是符合技工学校学生特点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和钳工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感受到个人在岗位的责任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及熟悉标准、规范的生产过程和运作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