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就非常重视消费扶贫工作,3月份就与联系村一同开展消费扶贫销售活动,助推“扶贫小金鸡”项目所有扶贫产品,每人每月必须销售350元以上,截止目前,帮扶人销售额完成4.5万元;二是按照“关于做好线上采购大礼包和办公用茶的通知”文件要求,第一时间到富溪乡采购了20斤办公用茶,总价1980元;三是端午节前,局党组就提前向工会提出要求,统一购买联系帮扶村的“扶贫小金鸡”产品,局工会不得购买其他节日慰问礼品,采购扶贫产品3900元,同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利用联系企业的优势,大力开展扶贫农产品进企业宣传,向联系企业宣传村扶贫产品,企业在端午节期间购买“扶贫小金鸡”产品7.5万元;四是中秋节前根据“全区工会开展抗疫扶贫消费通知”,工会按每人300元采购区推荐的扶贫产品,总采购价3900元,企业购买1.8万元;五是根据“关于做好扶贫日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电话联系110户规上企业,通知企业10月13日区扶贫局在码头举办扶贫农产品展销会,请各企业尽社会扶贫责任,积极前往购买扶贫农产品,当日前去参加企业75户,销售总价21万元。

二、特色做法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管家车务”为你整理了这篇气象局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气象局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一、2016年至2019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推进贫困地区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

2016年至2019年共新建8个多要素乡镇自动站,3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6台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加以水务局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接入,气象观测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观测能力得以提升。在清水河及武川县共设立气象扶贫公岗4个,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二)加强贫困地区气象预警信息响应体系建设

依托山洪保障工程及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等项目建设,在全市各旗县区开展“六个一”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依托专项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完善预警信息与接收机制。一是将各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纳入12379预警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第一时间权威预警信息。二是将各地保险协理员、社区网格员等人员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微信群实现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及灾情收集上报。三是积极与各地扶贫办对接,为扶贫驻村工作队建立气象服务微信群或将其纳入服务短信号码群组,及时各类信息,并充分结合气象科技为农服务需求,为扶贫点制定气象点对点服务,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及时避灾。

(三)提升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扶贫效益

2016至2019年,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在53点次左右,全市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较之前增加一倍,对于抗旱增收及生态恢复具有良好的效应。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现代化建设,开展装备弹药物联网改造,实现火箭发射架和弹药物联网设备安装及系统化运行。

(四)推进贫困地区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

充分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与农业保险定量化评估工作。2018年7月,土左旗接连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农田内涝,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与中国人保、统计局联合开展多次野外调查,利用无人机及卫星遥感数据对承包地块进行了灾情定量化评估工作。发展一县一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武川马铃薯、托县葡萄、辣椒、清水河小香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全程化系列服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五)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2016年至2019年呼市气象局的干部职工为羊群沟乡五间房行政村、大湾行政村、羊群沟行政村的累计45名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捐献帮扶资金23600元,旧衣物40件;为五间房行政村投资9.5万元用于打井和村容村貌的改造;组织单位食堂、职工购买帮扶村农副产品3万元。对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进行帮扶助学活动,捐资助学0.7万元,捐赠物品0.2万元。截至2018年底气象局干部职工帮扶的困难群众全部脱贫。

二、2020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进展

完善气象灾害站网监测建设:利用遥感数据制作土壤墒情监测产品,针对今年5-6月清水河地区的旱情,基于植旱指数进行遥感旱情监测,辅以人工测墒数据出具土壤墒情监测报告,为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贫困地区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在清水河、和林格尔及市三区开展基层气象灾害“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收集整理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作战图,提升贫困地区重大气象灾害服务能力。

强化贫困地区人影能力建设:2020年5—6月,呼和浩特市南部出现旱情,清水河尤为严重。旱情导致农作物播种进度严重滞后,19万亩耕地因旱情未能播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旱情发展,加强监测,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根据市人影办统一指挥,全市各旗县均向清水河提供作业支援,共开展跨区域联合作业2次,发射火箭弹32枚,并向清水河支援火箭弹15枚及火箭发射架1部,用于后续作业。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2020年截至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在“气象扶贫特产馆”购买各类助农产品共计1.7269万元。此外,从定点帮扶村购买猪肉等农产品合计9000余元。

三、典型经验及创新做法

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强化宣传机制,提升社会关注度。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是我局大力帮扶的学校之一,借助呼市气象局融媒体中心的大力宣传,又正值气象小主播选拔赛期间,阳湾子学校贫困学生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孩子们争取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创造了机遇。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科技助农服务做的不到位。由于呼市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区的气象服务主要以城市服务为主,为农服务尤其是大田农业服务能力在市一级较为薄弱。而基层业务人员为农服务专业素质较差,缺乏上级指导的情况下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与本地种植结构及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较为专业的指导建议。

二是基层农业产业优势挖掘不够深入。呼市地区各旗县特色优势农业产品较多,但是尚未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如进行气候品质认证或气候好产品认证,缺乏从经济角度助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品牌式发展的能力与决心。

三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到位。基层气象信息员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乡镇一级落实的还不够到位,业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还有所欠缺,业务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

五、2021年工作设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工作仍在路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防灾减灾与为农服务的优势,2021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目标任务:

一是提升市级为农服务业务指导能力,根据各旗县区气象局重点建设方向及业务发展需求,着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二是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农业保险理赔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与外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类气象品牌在经济方面产生带动效应。

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借助与农牧局签署合作协议的契机,做好呼市地区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带动武川土豆、莜麦等敕勒川味道品质认证。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主要数据完成情况

2020年全年预计完成情况:生产总值(GDP)目标完成同比增长4%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同比增长9%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左右;1-11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左右;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均6%左右;建筑业总产值目标同比增长8%左右。

二、统计业务核心、亮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型普查工作序时完成。一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同时在省脱贫成效专项调查中,区派驻上栗县工作组扎实细致落实好脱贫普查各项要求,圆满完成了对上栗县脱贫成效专项调查工作任务。二是做好了经济普查数据汇总工作,在市经普办的统一布置和确定的表样中,对我区的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分专业整理、汇总、及上报工作。三是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试点、摸底、短表与长表的登记及比对复查工作。

(二)高质量发展考评争先进位。积极对接省、市统计部门,强优势补短板求突破勇争先,以位列第三的好成绩荣获2019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一类县区先进县区。今年也首次以全区第三的名次获得全区“五年新跨越”2019-2020年度优秀单位,同时被市统计局推荐为全省先进单位。

(三)四上”企业入统成效卓著。今年,我区月度成功申报11家(其中工业6家、商贸3家、房地产2家);年度申报已上报32家(其中工业10家,商贸13家,服务业7家,房地产2家);规下工业企业已收集上报28家,商贸个体收集申报15家。

(四)统计基础建设不断夯实。镇街委、园区全部成立了统计站,并全部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制度可依、台帐完整。年初开设了全区统计业务知识培训班,每周一对局机关干部、各镇街委统计员、区直相关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统计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利用年报会对企业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统计员对报表指标的理解能力和联网直报填报能力,提升了基层报表报送质量。

(五)统计法制环境不断净化。多次召开会议再次学习了《意见》《办法》《规定》。通过开展执法检查、“统计法治宣传日”、“统计开放日”等活动和“双随机一公开”、聘请法律顾问等措施,进一步净化了统计环境,维护了统计信誉。

三、中心工作完成情况

(一)党建工作强基固本

1.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年初制定了《2020年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安排》,全年集中开展了1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2.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三化”建设为抓手,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开展“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活动;配合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助推牛角坪社区创建已成常态化;开展抗疫捐款捐款活动等。

3.关心关爱党员干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掌握党员工作及生活方面的情况,针对遇到问题的党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二)全面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是组织学习《八项规定》《廉政准则》等各项廉政法规,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全局干部想干事干好事的工作热情高涨。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推进廉洁建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及时召开“廉洁”建设专题工作部署会,成立领导小组全力推进,立足实际完善好每一项任务的具体工作措施,确保将亷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两走进、两送到、两帮助”工作要求走访慰问石板村帮扶贫困户,使这些困难群众体会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的同时,也真正把“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交办的中心工作及综治、妇女监测、创建、节能、文明等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明年下半年增长压力大,因今年9月、10月市局把市本级萍莲高速项目分别摊了6.4、5.1亿给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因受往年数据调整不均衡的影响,上半年完成占全年比重达87%左右,意味着每年上半年增长压力非常大,下半年再背负萍莲高速基数,明年很难确保增长。

(2)商贸增长滞后,我区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过大,平台优质企业个数少,基数过大,报数困难。涉及到GDP考核指标的批发业、零售业增长乏力,特别是住宿业和餐饮业,我区在库仅7家限上住宿企业(其中一家已停业),10家限上餐饮业(其中一家已停业)。

(3)房地产销售面积持续下降,今年以来我区无大型楼盘销售,现有房地产项目已基本售罄,该行业近两年均将处于持续大幅下降的趋势。

(二)统计基础建设方面

下属事业单位市区城乡经济调查队虽有名称但没有建制,随着机构改革,市队任务下放,无法接收统计调查业务。

五、2021年工作打算

(一)提早谋划,打好基础。早着手、早谋划储备好优势企业和项目,抓好明年的固投工作和各专业“四上”企业月度申报工作,为全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二)加强调度,积极协调。加强与相关专业部门的联系,确保各项经济指标能争先进位。同时,与上级统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对接专业和高质量考评考核工作。

(三)序时推进,善始善终。继续做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工作,认真做好人口普查、脱贫攻坚普查各项收尾工作,抓好普查数据公布工作。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2018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加快融合发展,打造至美××”的战略目标,以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为主载体,盯引大项目、打造大平台、营造大环境、保障大民生,各项工作亮点纷呈。现就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思路做如下汇报:

一、2018年工作总结

(一)狠抓项目谋发展,有效投资稳步增长。

一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1-12月,我市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2.36亿元,增长18.57%,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投资结构中,工业投资增长36.55%,增速高于目标增速;服务业投资、交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6.16%、24.1%、12.61%;生态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因大型城市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增长27.85%,增速大幅提高。二是省市重点项目完成较好。去年我市本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8%,续建类项目完成率达122%,66个项目实现开工,开工率达到115.8%。其中,45个温州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9亿元,完成率148.9%,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1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亿元,完成率112.6%,超序时进度12.6个百分点。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温州分会场在我市滨海高新产业园区成功举行,我市13个项目参加开工仪式,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位。四批次集中开工活动大大推动了我市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全市57个开工类项目已开工54个,开工率95%。三是项目谋划积极推进。精心谋划2019年全市重点项目,初步梳理项目358个,其中续建类109个,开工类59个,争取开工类70个,研究类120个,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包装3个项目申报列入今年省重大产业项目,同时谋划一批后备项目。

(二)创新重大项目闭环机制,项目盯引成效凸显。

出台《××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工作指引》,创新建立重大项目全过程闭环机制,实行项目谋划全方位指引、全过程跟踪督考,有效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得到冯飞常务副省长和陈伟俊书记的批示肯定。一在前期谋划上,建立重大项目“靶向招商地图”。盯引了投资超20亿元的瑞立、瑞明等两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华峰温商回归项目成为温州“首个列入、首个落地”的省重点盯引清单项目,聚焦打造汽车高端部件及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强省”的××板块、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二在中期盯引上,建立重大项目“三级捆绑机制”。实行书记市长领衔盯,镇委书记、镇局长具体盯,营商专员跟踪盯等专项工作机制,确保各大项目落到实处。2018年谋划书记市长项目21个、镇委书记和镇(局)长项目71个,

9个列入温州市县长项目,其中5个列入省“152”项目清单,9个温州市县长项目中,已开工建设项目6个,另外3个项目在2019年上半年争取落地。三在后期落地上,建立重大项目“集成服务机制”。具体是打造“最多跑一次”升级版,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联动推行“标准地+”改革、营商专员保姆式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代办、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涉企执法备案等集成服务,推出“亲清联系卡”,企业投资工业类项目实现“开工审批7天、竣工验收30天”。还制定出台了《××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工作指引》,建立市级项目前期库,明确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的全方位指引,将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和前期推进工作以高权重列入综合考绩,实行全过程跟踪督考。

(三)全力推进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取得实效。

一是着力构建“万千”大平台。依托滨海高新产业园,通过出城入园模式“裂变一批”,产业链招商模式“招引一批”,落地全产业链项目3000多亩,落地项目32个,其中5个超20亿元项目、9个超100亩项目,将成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主引擎。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提速。围绕构建“高端汽车部件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集群,在20亿、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上求突破。率温州率全市之先开展数字经济课题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视客控股成为国内VR龙头企业,引入七大数字经济项目。加快丁山二期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海尚机器人关节减速机技术国际领先、金石机器人项目获行业最高金球奖、绿欧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项目落地开工,特种消防机器人等一批项目正在对接,有望打造成为××战新产业新集群。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季度,我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98亿元,同比增长9.4%,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分别高1.4、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8.4%,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6∶45.2∶52.2调整为2.5∶42.3∶55.2,完成服务业投资233.7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84.9%,服务业实现税收45.5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50.2%,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智慧物流发展势头良好,世界500强普洛斯现代物流园投入使用、韩国SK易瑞物流项目完成供地,易达公用型保税仓获批,阿里巴巴500亩菜鸟物流园区项目前期有序推进。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5.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1个百分点。去年1-11月,我市47家其他营利业企业完成额14.6亿元,增速24.3%。四是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固废与污泥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扩建工程建成并投运;华峰热电联产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完工;江南新区泛能网项目完成征地年内将完成招拍挂;××海上风电项目正在积极对接规划调整工作。2018年累计完成淘汰改造80台,超额完成省能源局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地面光伏项目与分布式光伏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屋顶光伏装机约0.75万千瓦,家庭屋顶光伏1600余户、装机容量0.35万千瓦,圆满完成省、温州市民生实事任务目标。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特色小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打造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和区域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桥头堡”,基本形成“一园两区三平台”主体框架,先后招引落地超亿元项目8个,集聚知名品牌21家,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小镇跨境贸易成果丰硕,华商回流总部集聚效应明显,服务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侨贸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侨贸国际进口商品中心、盛明进口商品精品超市等三大进口商贸中心成功入驻,瓯贸通、赛伯乐、猪八戒、新联等四大外贸平台全面投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开启。特色装备小镇、汽配智造小镇2个温州市级小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积极谋划××本级特色小镇7个,省级、温州、××组团梯队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二是小城市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塘下、马屿小城市培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检查组考核验收,马屿镇获得补助资金2500万元,塘下镇获得奖励资金380万元。三是“最多跑一次”跑出新速度。重点围绕审批制度改革和审批服务质量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浙江政务服务网3.0版和审批监管平台2.0+版“双升级”上线运行,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落实企业投资“开工前100天”工作和温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工作并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在一窗受理、集中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无差别全科受理”审批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企业投资项目代办制,得到广大群众企业一致认可。今年以来,共审批类各类批件390件,其中办结企业投资备案116个,投资总额达

197亿元,审查、审批政府投资项目立项类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类项目195

件,总投资额166亿元,按时办结率100%,审批窗口也获市优秀审批窗口流动红旗。四是医共体改革彰显成效。成功列入省首批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率全省之先创新实施“向使用环节要空间”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调价体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得到副省长成岳冲、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肯定。通过实施首轮方案,共腾出空间7789万元,上调医疗服务价格6197万元,将增加医院收益3375万元,降低群众医疗费用1592万元。

(五)深化区域发展协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积极对接长三角协作。成功与上海安亭签订安亭·××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与××质检院进行深度合作,谋划共建安亭·××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飞地创新港”。二是精准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产业合作,引导民营企业在阿坝县成立2家旅游公司,包装设计4条旅游产品线路,2018年以来已出团9批次300余人次,得到省市援建指挥部充分肯定。强化资金支援。今年共安排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阿坝县2200多万元,重庆涪陵区南沱镇259万元,新疆拜城县帮扶资金75万元。突出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9月份在阿坝举行××-阿坝贫困人员就业招聘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人员150多人,来××就业人员40多名。在阿坝举办了贫困人员、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参加培训人员约100人次。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三是乡村振兴(西部休闲产业)建设全力推进。编制完成了《××市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全市计划安排生态西部休闲产业带实施项目73个,计划总投资160多亿元,年度计划30多亿元,其中列入温州市考核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4.68亿元,累计完成5.12亿元,超计划完成任务。截至10月份,我市共完成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40多亿元,完成计划的200%,暂列温州各县(市)区第二名。

(六)不断夯实物价工作,民生工作稳中有升。

一是完成2017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报告制度。深化实行一年一度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报告制度,按时完成了70家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情况报告工作。二是加强价格规范管理。调整××市公立医院首轮医疗服务价格、××至北龙航线客运票价,核定江南邻里佳园公租房和范大桥腾退房租金标准、电信等三个停车场停车收费标准和景祥园等六个小区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完善《××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有效规范市区机动车停放收费行为。三是强化价格监督执法。进一步畅通价格服务渠道,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价格咨询、投诉388件,其中12345市长交办件359件,12358平台受理投诉举报29件,立案查处1件,按时回复率100%。加大房地产市场日常巡查,深入落实温州市房地产调控有关政策,2018年共检查新楼盘21个,确保新售楼盘明码标价到位;同时,纠正了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违规销售行为,退还消费者销售款5000多万元。开展公共停车场收费检查,出动51人次对市区15处市区公用停车场及道路咪表停车进行了收费检查,有效规范了停车收费行为。

二、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冲刺之年,我局将紧盯各项考核目标,克难攻坚、狠抓落实,奋力冲刺四季度、科学谋划2019年,实现发改工作谋划更精准、协调更高效、落实更有力。

(一)加强宏观经济分析,提升科学谋划水平。

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及时掌握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研究对策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省经济运行网上监测问卷调查任务。二是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着重分析××市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问题,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奠定基础。三是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围绕××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立足××全局发展,开展推进一批重大问题和重大课题研究。

(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紧盯投资结构。深挖潜力,加快滨海高新产业园新开工项目进度,加快项目进度和土地款补缴入库,努力完成高新技术、交通、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年度目标。积极向上对接,将实际已完成投资额逐步入库,确保完成全年民间投资和服务业投资任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投资进度。强化与财政、国土等部门的深度对接研究工作,逐个项目分析,想方设法做好要素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如期推进,按时开竣工。在延续2018年责任捆绑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解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节点任务,特别是交通、农林水利、团块拆改等大项目,加大与各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坚持政策导向,紧盯项目谋划。抢抓新一轮政策窗口期,对照省152工程、省重大产业项目入库标准,切实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对接上级发改、国土、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温州市重点项目计划,省重大产业项目等,争取更多资金和土地要素支持。

(三)持续推进动能转换,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平台。编制××市万亩千亿产业规划,重点打造滨海高新产业园区,力争纳入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名单。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作,努力完成装机容量建设任务,推进××市企业和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深化服务业“质量强市”建设,引导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共管的质量共同体,全力挖掘综合体对我市社零批发、其他营利业和服务业税收的贡献度。

(四)聚焦华商产业回归,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加快“桥头堡”建设。突出重点,对标一流,依托世界华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将侨贸小镇建设成对外开放新窗口、进出口商品集中地、华侨创新创业目的地。二是强化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依托安亭镇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为重点合作领域,促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提升。加强对口扶贫、对口支援工作。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标准地+”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备案制”改革,完善重大项目闭环落地机制,着力优化企业投资营商环境。

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要进一步调整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救助。首先要转变对穷人的看法和态度,不能简单地把穷人的贫穷归结为个人原因。其次,不能把救助穷人单纯看作是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应看作是政府和社会的应尽之责,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客观需要。再次,应当深入领会社会救助的内涵,明确区别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式的社会救济的差异。最后,要正确看待社会救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位置。应该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作用,甚至应该认真考虑构建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加快法制化进程

要加快救助法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为社会救助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规定多源自于政府的文件、规定和行政命令,具体实施方案也多来自于一些地方的工作总结和经验介绍,然后通过政府文件加以推广。从总体上看,在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期限、条件、监督、责任、义务等方面,缺乏法律规范。为把软性的建议变成刚性的法律条款,应尽快颁布和实施国家的社会救助法案,出台《社会救助法》和各地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康发展。救助法还应明确社会救助的管理机构及社会救助运行的法律程序,明确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它们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完善现有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合理界定农村居民的低保对象,科学确定低保标准,完善低保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制定灵活的保障方式,特别要建立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制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拓展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救助对象要将农村中的五保户、特困户中部分人扩大到所有农村五保户和农村特困户为保障对象。对享受低保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救济。要把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切实抓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和“少生快富”工程。

(二)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在巩固应保尽保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施保,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科学调整救助标准。对低保家庭中的大病、残疾、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帮助他们解决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强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政策的衔接,增强救助效果;开展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要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加强救助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规范救助活动,特别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救助,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会加快,城乡分割的格局将出现弱化与松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逐步将乡镇企业职工与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根据目前农民工群体的复杂性,可分层分类逐步加以解决。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如满40周岁,已经脱离土地在城市定居,职业和生活都有了相当基础),可将其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其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于不符合前述条件、流动性较大且年龄较轻的,可以建立一种特殊的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即“公共劳动”形式的最低生活保障体制。这些人员陷入绝境只是暂时的,一旦找到工作就可以养活自己及全家。对他们的社会救助不应是单纯的经济救助,而应是提供劳动机会。

(三)发展城乡医疗救助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县级已初步建立这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向规范化发展。要扩大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在着力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医疗困难的同时,针对其他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抗患病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按照分层分类救助的要求,将患病后确需救助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的范围。

二是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两个制度本身目标并无多大差异,都是解决农民疾病经济负担的问题,也都以大病救助为主。但由于部门职权的隔离,彼此独成体系,独立运行,这无疑增加了很多社会成本,导致行政资源浪费,降低了政府有限卫生投入资源的实际效果。有必要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和有效整合,两者需要实现互补。首先,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三个方面要协调配合。其次,在确定医疗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救助标准、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和定点医院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后,对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其他贫困农民,由政府资助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高并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根据个人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数额,按比例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要逐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充分考虑救助对象支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逐步调低起补标准。要积极探索农村医疗救助方式,变事后救助为医治前介入。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医疗救助的实施,目前全国已基本上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使之与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相协调。

四是在以上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体系,统一城乡医疗救助标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年苏州市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卫生、民政、总工会、残疾人联合会等方面的医疗救助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明确了城乡救助对象、救助资金的来源和救助办法,实施统一的救助。兰州市2007年则按照一个降低(降低起付线),两个扩大(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扩大救助病种范围),三个结合(院前救助与院后救助相结合、差额救助与全额救助相结合、住院救助与门诊救助相结合)的思路,实施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

四、完善教育救助

一是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当前要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及孤弃儿童的入学问题,让政府的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除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以保证贫困学生“进得来,读得起,留得住”。同时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中,公共财政拨付其免除学生的杂费资金。建议一些地方政府在中央或省里没有将民办学校纳入经费保障机制之前,尽快补齐因指标差距造成的经费缺口部分。

二是继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尤其要减免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上学费用,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上得好。对于上学处于高等教育阶段,考虑到高等教育费用

比较昂贵,应扩大救助的范围。虽然全国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但要落到实处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加大对现行教育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教育救助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科学制定“特困生”认定标准。由于“两免一补”发放有严格的管理规定,“特困证”由民政部门发放,其认定标准与教育部门实际贫困生数出入较大,加之贫困原因千差万别,造成实际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因没有“特困证”而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实惠。因此要加大民政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由民政和教育两部门组成的贫困生认定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住房救助

一是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廉租房建设。向低保家庭以及有特殊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提供必要的廉租住房。没有条件提供廉租房的,要按月发放租金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二是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特困户或无房、危房和房屋失修户,实行多种形式的住房救助。对农村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的住房救助,要区别不同情况,按照政府补一块、集体助一块、个人出一块的筹资模式,采取新建、改造、修缮、置换、配租等方式加以实施。多方筹资建设部分廉价房解决困难户无房问题;制定实施“安居工程”计划,分阶段完成农村困难群体的家庭危房改造和房屋修缮任务。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闲置房,通过村组织租用、置换等方式,为农村困难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要着手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安居才能乐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要转移到城市来,由于自身的原因,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在城里置房。如果没有一块属于他们的“栖息地”,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议未来将进城农民工一并纳入廉租房的范围,其要点是严格制定认定标准。

六、全面推进城乡法律援助体系建设

全国各地要普遍建立法律援助机构,把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法为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公证和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援助。如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就向全市所有低保户和农村贫困户发放实名的“法律援助联络卡”,持有此卡的群众在全市所有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时免予经济状况审查。特别是要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实施法律援助,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将农民工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够减少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七、建立就业救助

一是要高度重视并优先解决城市“零就业家庭”问题,切实做到户户有人就业,人人都有保障。要把享受城市低保、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优先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减免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费,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是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消除性别歧视,实行同工同酬,形成劳动者与劳动市场、劳动市场与社会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发展。

三是要从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手,为低收入者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培训、转业培训、创业信息等。

八、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一是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力度,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筹集社会救助资源,缓解救助压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帮困工作中的作用,多方面、多途径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引导社会资源,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互动的救助机制。同时,互助互爱、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还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使现代化建设更加顺畅地进行。

二是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这是政府救助资源的补充,也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忽视民间组织(非政府机构)的救助工作,它们也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朝着国家主导的福利多元主义模式发展。政府要积极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要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倡开展社会互助,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这样,不但可以让社会力量帮助政府分担一部分负担,还可以把那些政府本身负担不了或者负担不好的救助工作交由民间组织负担,使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以更好地改善。

九、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救助所和各级乡镇、街道救助站,形成社会救助的组织网络。统一领导当地社会救助工作,统揽各项救助政策,并把以条为主的社会保障与服务转变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的力量,街道(乡镇)的社会保障部门应配备编制内的专职干部,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工作,并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

二是建立一个统一由基层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采集、登记,乡政府调查、核实、分门别类向有关部门反映、各单位部门实施的有所帮扶、救助活动。通过乡镇街道落实到村或者是社区,统一安排、统一管理,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遗漏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救助款物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

十、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运行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系统。以省、市两级政府为主导,省、市、县(区)实施管理,从省、市、县(区)、乡镇、村五个层面提供服务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和村委会中专职人员组成有层次无疏漏的工作网络,实现对各类困难群众的全员覆盖和属地化管理,保障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

二是规范运行模式。社会救助体系包含着多个单项社会救助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必须要求相关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民政牵头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妇联、残联、再就业等部门的作用。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民政、社会保障、建设、卫生、教育、财政等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民政,定期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定社会救助的工作目标并及时解决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整民政部门内部分工,通过体制创新解决救助工作的随意性以及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资金不保证等问题,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健全社会救助各级网络,充分发

挥社区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把社区建成社会救助的网络基层平台,通过各项社会救助为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体提供直接服务。

三是构建救助信息平台。以农村低保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和依托,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度高、规范透明的社会救助信息网络。通过网站,省内任何一个社会救助对象的个人和家庭信息以及贫困类型、救助类别可随时查询、分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现网上申请、下载表格、咨询政策法规、公布捐赠需求信息、网上投诉监督等。

十一、完善社会救助的管理系统

一是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资金要实行由救助中心封闭管理,做到管人、管事、管钱相统一。资金管理一体化,能简化资金的运行环节,缩短资金的拨付时间。在救助工作管理上,要实行一个口子向上申请,一个口子向下落实,实现救助组织系统化。在救助审批上,要实行程序化,村、乡、县三级按申报、审核、审批和公示的程序操作并进行动态管理。在救助资金发放上,所有社会救助资金一律通过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所需银行费由财政统一解决,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防止资金在乡镇被挪用、挤占、截留的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第一是在救助对象的确定方面,全面实现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对拟救助对象全部在其所在辖区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向社会公开监督电话,设立监督举报信箱,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弄虚作假一经查实的,除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立即取消其救助资格。第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和救助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专账专户、封闭运行,对救助资金的拨付、运行、到位进行全程监管,充分发挥救助资金效益,不断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有机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各级民政部门应定期自查并接受审计部门对救助基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救助资金合理使用,防止挤占挪用和违规使用等现象发生。杜绝暗箱操作和“人情低保”,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全力打造社会救助“阳光工程”。

三是建立起多渠道、稳定增长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支撑,没有资金,就无法实施救助。目前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渠道,即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其中政府投入是主渠道。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对口帮扶为补充,分级负责的救助资金筹集机制。

第一,调整财政结构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性社会救助资金支出比例,要将政策性社会救助资金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规范和稳定资金来源,形成综合投入机制,确保社会救助经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同时,在中央、省、市三级建立社会救助专项调剂资金,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和县级财政困难的地方,以降低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社会救助不公平的程度。

第二,将各类救助资金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将原来各部门自行筹集、分散使用的救灾、低保、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各类专项救助资金进行整合,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可将原来属于工会、残联、共青团、妇联以及“红十字会”的相关基金,也纳入社会救助资金总盘子,可以由财政统一牵头,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制定救助标准,规范审批程序,有效解决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等问题,提高救助效能。

第三,要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同时加强民间公益性救助资金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规范运作。

十二、完善社会救助的一些辅助措施

一是科学合理设定低保标准。低保标准的设定不能凭长官意志,也不能照搬拿来。应依据科学合理的统计、严格的调查分析,测算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年人均最低生活消费支出,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上述地区制定出与本地区人民生活相适应的低保标准,并做到既要与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要满足低保对象的生活需要,还能积极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就业。标准要设定在一定的幅度内,由各省、市、县、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具体标准。

另外,也可根据低保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档次的低保标准。一部分是生活难以保障的低保群体。如“三无人员”、患大病或重度残疾者,低保家庭及其子女,应执行最高标准;一部分是已经就业的低保对象,执行中类标准;除此之外的低保者,执行最低标准。

二是科学地甄别救助对象。救助对象的确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核定保障对象家庭成员收入,纠正和查处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行为,同时要研究改进核查、核算办法,提高核查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第一,要加强劳动、民政、财政等部门的制度配套和工作配合,要建立完善的收入评估制度,家庭年纯收入应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I生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既要考虑申请户的家庭经济收入的结构和特点,还要考虑申请户的家庭人口结构情况、生产经营能力、生产经营项目、产品销售的市场平均价格、当地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测算。第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改革平均施助的方式,推广分类施助和差异施助,不能搞一刀切,确保公平、公正。

三是完善救助手段。要根据低收入群体需求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应逐渐扩展社会救助的内容,完善救助方式。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最起码的是生存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教育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社会尊重需求等等,相应地,救助内容就有基本生活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法律援助等。并且现实生活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存条件的变化,也推动了单一生活救助向多方位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相应地不断派生出新的救助内容。如过去最低社会保障标准主要考量衣食两个方面;在新的形式下,要通过援建公共设施、生产扶持、技术援助、资本扶持、心理咨询、科技咨询、劳务输出指导、农村政策咨询等等,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提高他们进行自我生产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特困户生活救助与灾民救助,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政府救助与社会捐助等各种救助之间的关系。使得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和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具有脱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