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为本;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21-01

初中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科学实验教学突出了生活和科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科学在生活中的显著作用,更加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学模式也从原先的教师为主导,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转变,学生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以生为本”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堂课下来是一个人在讲,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不尽人意。虽然课后,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却比较低,这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科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让学生能够开展科学实验,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实验方法方面的辅导,更加注重学习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实验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并能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实施策略

1、教师创建实验探索平台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开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影响往往比较深,虽然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多和别人进行讨论与交流,然而由于缺少必备的学习方法,思维一般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之后,其只是从表面出发,不能够再回归到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也显得不周全,不能够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这一情况出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创建实验探索的平台。例如,在“力和运动”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在观测到小车在水平面上经过的距离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观察到三块木板上的不同点,之后再让学生观测现象和原先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完整的分析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创建系统完整的认知系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从原先的思维角度发生转变,思维意识被充分激活,进而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是靠一个人的能力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难以取得成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这时期的初中生还存有逆反心理,同学之间的相互扶助对团队建设非常有利,所以,构建学习型小组,能让学生之间彼此互相帮助,一同探讨与进步。特别是对初中学科这门课来讲,其特别对初中科学这门重视实践为主的课程来说,更应该积极安排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团结合作,在小组学习的同时,也能让同学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例如《水的浮力》关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内的同学借助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各小组内的同学对实验现象与数据各抒己见,然后再一起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展开实践操作

开展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客观世界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实验不断进步的动力。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当前的中学生正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其知识面不仅宽,还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与尝试,进而提升学生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切实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教师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科学实验现象往往非常明显,这对学生把握好知识能提供帮助,但是也应该注意实验的中心是确保学生保持适度的注意力,让学生细心观察并亲自参加到实践中,更能直观了解并掌握好知识。例如在探讨土壤种类方面的知识时,沙土、土壤以及泥土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比较抽象的,让学生从对比方式入手,边实验边开展思考,并对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流程、实验的具体要求等进行整理与记录等,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三者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三种土质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才能变成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中的知识是学生在实验中才发现的,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并且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以思考与实践。再如在探讨“声音产生”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在创建特定的问题情境后,学生提出关于声音产生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实验器材,来设计整个实验并开展探索。有的学生也能够鼓槌敲打鼓面,让泡沫球在鼓面上跳起来;有的学生将一把直尺固定在桌面边缘,然后用手指压住尺子另外一端,并随即将尺子划开等,让学生多展开实践性操作,进而获得更多理性层面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初中科学实验教材在设定方面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也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概念与定律的成立情况。这一传统的实验方式将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这势必会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是非常不够的。教师要将科学实验教材内的演示性实验转变成探究性实验。大力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积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与此同时,也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教材内谈到关于对导体电阻影响的因素试验,教材内是将镍铬合金丝来作为实验的导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用铅笔芯。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试验,并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取材的灵活性,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方法。教师提出对电阻因素影响的因素问题之后,便提示学生从车流通过道路的现象进行类比。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感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确定实验步骤。教师在可以提出如何研究导体的横截面积对电阻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思考之后,提出了“小刀削笔芯”等方法,让学生既可以学会简单的方法,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应充分认清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然后采取创建实验探索平台,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展开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等方式,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丁荣森.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 04.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实验课;问题;对策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探索手段的学科,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必不可缺的途径,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十几年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科学学生实验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形成,还必然影响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

一、存在的问题

1.实验仪器配备不足,实验课开出率低

据调查,我县中学自然科学实验室面积比较小,实验仪器和药品配备不齐全。现有的仪器和药品也分别存在着损坏严重和过期变质的情况,导致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清楚、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不安排学生实验课就不安排,大部分学生实验被教师的讲或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代替。

2.教师演示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少

学生实验操作考核取消,中考实验考试也采用笔试的形式。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动手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能考实验就行。于是,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原理,讲操作基本步骤;学生记实验原理,背步骤,看现象。

3.实验中存在恐惧心理,怕危险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进实验室中怕危险。例如,上电学实验课怕触电,上制取气体实验课怕爆炸,进实验室后不敢动手,甚至远远地躲到一边,双手插在口袋里看同组同学做。

4.实验过程盲目,动手不动脑

学生实验比较费时,有些教师舍不得在实验指导上花时间,让学生照实验活动册步骤按部就班地机械操作。这样的做法,导致在实验课上学生只是盲目机械地操作,根本不去思考实验的目的、原理等,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用好现有仪器,自行“发明创造”

面对科学教材实验多,实验室配备器材少的现状,作为科学教师,要努力开展好学校已有器材的实验,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如遇缺少某些实验器材不能完整地完成实验,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例如,在做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的实验中缺少溢水杯,我的学生就发明创造了一种溢水杯:用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插入一根吸管,吸管口低于杯,这样,一个简易的溢水杯便制成了。这样不仅弥补了学校仪器的不足,变废为宝,而且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1)学生分组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

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教师应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如:“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我就采用了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

(2)演示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较差,效果很不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后,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增加。例如,“分子之间有空隙”是“物质的构成”一节的知识点,我采取了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先导入分子,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接着分组做酒精和水两种液体的混合实验,学生兴趣很高,效果明显。

(3)课本中活动改成边学边实验

例如,“解剖花的实验”配合“花的结构”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边学边实验使得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3.加强指导鼓励,克服畏难恐惧心理

(1)实验预习,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预习,让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前便做到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实验操作中自然就不会产生紧张畏惧的心理。

(2)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

实验课中要求教师在学生实验前亲自动手,并规范自己的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实验时,不仅讲清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还要讲清该步的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视实验室,在巡视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点和帮助,鼓励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每次实验成功后,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懂得只要多练习,亲身体验,就会把实验做好。

4.设计探索性实验,“逼”其动手更动脑

学生实验中虽是动手操作,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更动脑。我在近几年科学实验教学中,将许多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将学生实验安排在新课开始作为新课设疑引学

例如:滑动变阻器应用的实验,我只介绍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图,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不同接线柱,移动滑片,观察的灯泡亮暗变化。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动手,更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实验完成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将课堂教学中验证性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

例如:为了得出物体沉浮条件,我没有采用教材中的“鸡蛋在不同盐水中”的演示实验,而是让学生准备一块小石子和一支眼药水空瓶,将小石子用细绳系在眼药水瓶上,把它放入一杯水中,要求使眼药水瓶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在动手与思索中,学生明白了眼药水瓶漂浮或下沉与吸入眼药水瓶内的水量有关系的道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控制物体沉浮动手的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

(3)将学生实验拓展成探索性实验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完成实验册所安排的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观察探索以下问题:①能设计出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吗?有几种?②如果用手指分别遮住凸透镜的上、中、下三部分,凸透镜还能成像吗?所成的实像有何变化?在设计出众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案的选择。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各方案的利弊,实验成功因素的影响,结果准确程度的比较等等,选择出一种最合理、效果最好的实验方案。这种引导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探索性实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课堂

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而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许多知识的学习,实验作为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利用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以往的黑板式的实验教学,改变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对实验进行讲解没有互动,没有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所讲授的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所以,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生活相关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首先我拿出了一块镜子,随便放在了一个学生的手里,问学生在镜子里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说是自己,顺势我又问,那有谁知道我们是通过什么才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的呢?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光的反射的学习当中。又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由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比如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的大就是光通过折射造成的,在课堂上将一物体放入盛水的鱼缸中让学生估测大小,然后拿出该物体再让学生观测,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与生活相关实验情景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处于一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状态,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想法和见解,任由教师的指挥棒指挥。加上有些学生存在畏惧权威的心理,即使是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实验,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水的压强时,在上课之前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在瓶壁上不同高度位置弄三个小孔,然后用胶带粘上,再往瓶中注满水,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胶带去掉,矿泉水瓶里的水从哪一个孔喷得远?又如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将塑料饮料瓶去底,打开瓶盖倒放,将一好的乒乓球放入该饮料瓶中。让学生猜测如果注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想完后再注水,此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使球浮起。思考讨论后,用手堵住瓶口,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从而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实验的时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大力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实验中大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因素时,分别用不同材料的导体和同种材料不同长度和不同横截面积的导体进行实验,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得出当导体材料相同时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电阻越大,不同的材料导体的电阻不同,接着我听到有学生小声说,就这三种因素影响吗?没有其他的了吗?在表扬了该生的学习精神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探究,最后学生在引导下发现了外界的温度也是会影响导体的电阻的。而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呢?我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探讨当中。又如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将一只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杯底;然后在烧杯中逐渐加入食盐,发现鸡蛋慢慢浮起.学生通过分析这一实验,很容易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然后引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兴致很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开拓思维,提出质疑,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观察、反思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科学认知,掌握丰富的科学概念,而且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铜丝、铁丝、铝片、硫酸铜、硝酸银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最终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科学思维的引导下,创新性地提出实验假设和实验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制作出有个性的实验方案,并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体验,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将实验获取的数据与细节记录下来,不能完全依照课本知识,而不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实际上,有的实验会失败,有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从中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一点比实验本身更加重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做铁丝燃烧这一实验时,许多学生没有成功,教师就应该与学生一同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实验、反思实验,并针对客观事实形成记录,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五、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的需要,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利用实验逐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创新,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要让学生在进行自由的发挥,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盐》时,在进行盐的制取实验时,我依据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和所需的实验材料,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告诉学生此时发生了(Na2CO3+CaCl2=CaCO3 +2NaCl)的反应,此时的沉淀物为碳酸钙,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以制取出食盐(NaCl),而有学生提出疑问,要是加入的氯化钙过量得到的溶液就有两种溶质的溶液,就不能制取出较纯净食盐?此时,教师不要不去过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要害怕因为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耽误了教学的进度,如果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抹杀。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问题。如果教师此时的一句,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将已有的感受告知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动手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杠杆的分类”时,很多教师只是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剪刀、镊子等,这种方式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几件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然后,每一组都配备两把不同的剪刀,让他们通过分组实验,来比较用不同的剪刀剪同一张纸板的用力情况,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对杠杆原理产生较深的体会与理解。通过这一探究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如,“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教材上只有一个实验,没有进行对照。教师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①将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②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③将除去叶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④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上课时,先让学生对比观察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枝条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①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在哪里?②顺插的枝条、环割的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等的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其间,教师把握火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新的结论,这样做可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永恒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广泛开展课外实验,拓展学生们的科学实验思维

科学实验种类繁多,而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也较多,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为此,作为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堂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并达到拓展学生们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验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直观性,运用多样化课外实验,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测定溶液的pH值时,教师可以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自主实验,探究汽水、水、果汁、牛奶、肥皂水等液体的酸碱性。又如学了水循环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双休日去做“盐水中取淡水”的课外活动:在一个大碗内放一只小的玻璃瓶子,瓶口比碗口稍低,大碗中盛半碗盐水,用透明的保鲜膜紧包碗口不漏气,中间放上颗一元硬币,使薄膜下凹处正对瓶口但不接触,放在阳台上,过4小时后,观察瓶子中是否出现了水?这水的味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也理解了海陆间的水循环的知识。教师应将课内课外教学视为一体,争取做到课外作准备,课内求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突出学习的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要结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熟练运用并且让学生产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是学生形成终身热爱科学的思想。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小学科学教材和中学科学教材之间的异同

1、两者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引领是一致的。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的科学教材都突出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引领是一致的,两个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充分的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让学习在兴趣的引领下获得良好的基础科学教育,并且提出了无视地区差异、无视文化差异、无视天资差异的公平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要求。两个阶段的课程都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和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逐渐养成在科学领域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积累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正确的科学思想、正确的科学方法以及探究的科学精神。并且,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为着力点展开,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涉及的生活常识的观察和感悟,逐渐深入去了解所涉及所反映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动手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验证,最终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现象背后的实际问题。并且,两门课程都呈现了一定的梯度性和开放性,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有效衔接和对接,比如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就通过科学研究的定性到定量、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实现与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地理和、高中生物课程的有效衔接,

2、两者对科学知识的深入和广度存在差别。从同是苏教版的初中和小学科学教材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总的方向上是实现了有效衔接体现了教材知识布局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来说又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认真研究之后又发现两个阶段的教材虽然就同一科学知识进行了讲解,但其方向和侧重点是存在了明显的区别。老师可能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别的和联系,但学生就会以为两本教材出现了了雷同,就如部分地区高中阶段数学就进行了微积分学习,但进入大学之后又专门开设微积分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感官效果是一样的。

二、如何根据小学科学基础展开初中科学教学

1、注重学习程度的传承和对接以避免重复。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相较小学阶段其思维能力有了极大的能力,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的探究和了解的深入有了全新变化和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阶段的许多教学和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中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提到的根源探究的思想和许多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仍然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同样也是重点。因此在初中阶段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这些进行有效的继承以提高学习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同时,对于科学知识的异同和衍生,初中阶段也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承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继续重复或人为割裂的两种极端感觉产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能保证学生不会因为两个阶段授课知识点机械重复而丧失对科学课程知识的兴趣。

2、注重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深化以强化能力。通过对小学阶段科学教材和中学阶段科学教材的对比分析我们看以看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主要还是通过让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而得出一个定性的结论,但在中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则更注重让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

3、注重科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提升素养。初中阶段科学的教学还必须注重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以为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打下及时的基础。应该说,不管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还是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学科,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对比较浅显的科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等课程作一个初步的铺垫,许多更深入的知识将在这些专业科目中再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