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逐渐多样化,需要大量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能够在证券、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但是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

一、目前高职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很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金融业的需求。金融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必修核心课程。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金融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出现

金融学概论涉及范围广,各相关课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如金融学概论中的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政策等内容与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相重复;金融学概论中的货币与货币制度、利息利率等内容与后续课程国际金融实务的部分内容重复;该课程中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相关内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部分内容重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一方面会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内容的反复学习会降低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金融学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中更注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偏薄弱,理论学科学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高校教师惯于在课堂上满堂灌,由于自身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入,学习记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简单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不能有效提高,也不利于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

(三)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目前,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进修机会较少,并且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动手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而且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科研条件有待提高,还有部分教师用心不专,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到处兼职,忽略了真正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人才的培养。

二、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参加一些金融学实践操作,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二)是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的需要

金融学概论是金融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业务课程。金融学概论与后续课程国际金融实务、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管理、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等紧密衔接。金融学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没有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如果没有在该课程中接触基本金融业务的学习,也会影响后续课程的深入。金融学概论的教学改革对后续课程的开展意义重大,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促进金融产业自身的升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完善,金融市场日益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专业素质较高的金融人才。2011年1月份至9月份,金融企业人才需求增长98.4%,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0.4%。2011年第一季度的人才需求增长幅度为39.9%,第二季度的增长幅度为63.2%,由此可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仍保持稳定增长。因此,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促进金融业发展。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的系统性

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使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采用集体备课方式,使所有任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协调,删除那些内容重复、深度广度一样的部分,加强金融学概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专业课程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避免了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在课时安排和授课内容上进行合理设计,还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较强的逻辑关系。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金融学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这次爆发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世界金融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我国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快,微观金融理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微观金融管理问题。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批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在金融机构的一线从事金融工作,这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既要求他们精通经济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有关金融政策,又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原有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已不适应目前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了,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新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较强的对国家金融政策的解读能力,同时还具有对金融工具的估值、定价的能力等。

二、改革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专业实习薄弱、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教学等弊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对目前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方式,建立共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两大基础课平台,以奠定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模块设立上,要精选专业核心课,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同时还要设立学科广、品位高的文化素质通识课体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环节。各学校应在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加强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校内学生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金融学专业做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有时笔记都不记。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大胆地引进案例式教学方式,金融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业务性也比较强,而且目前的金融部门拥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我们教学中参考和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习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强化模拟实验教学,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金融实际部门去实习锻炼,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做兼职的教师。

四、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保证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检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环节的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证,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风和学风的好与坏,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各科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只要学生考前集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学专业应加大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对理论课可以采取理论分析,观点透析等方式进行;对专业课可以采取实际技能操作等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类单位需要更多的金融学人才,并且对经融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培养金融学的人才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改革培养模式,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1.金融界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需要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业的变革对我国金融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市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学历也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看来,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宠儿。过去,金融学人才仅仅是对于本专业比较精通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于金融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金融学人才更应该全面发展,不仅是懂得金融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英语,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精通,对于金融学的业务要精通,对于财务类的专业知识要熟悉,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市场对于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复合型金融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网络,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判断力,有预知风险的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很好的适应力以及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并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总体来说,就是需要能力多元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上,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这样才可以不断改进,使我国所需要的金融学人才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我国更多的是放在理论知识上的培养,不能适应全球化的环境。目前,金融学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以及实践上可以很完整的人才。单纯的培养理论知识,不能使金融学人才更好的适应金融的环境,而只重视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发展。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构建开放性的国际前沿理论体系范畴。我国各大院校的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大多数为国际金融、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这些主干学科都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国际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货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国际经融学主要是属于金融学跟经济学交叉的学科。我们没有去适应国际上的要求,运用所需要的去设计课程。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类的学科,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应该更强,对于人才的复合性知识的要求以及应用也很强。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银行类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比较饱满,而相对来说,对于保险业以及证券公司类的金融人才培养就比较缺乏。但是从全球来看,金融混业的趋势越来越旺,银行,股票,证券,基金等等不同行业的金融产品,能更好的为顾客提供好的理财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我国对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的培养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因此,在实践方面,金融学人才的能力就不强。4.教学体系、方法条件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培养上,却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注重对于经济的敏锐力以及职业操守,而不单纯的只是理论。现在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学生应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5.忽视对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上的培养。金融虽然是经济上的事,但是却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金融学人才的社会道德、基本素质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视的话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网络,银行自助等等科技手段逐渐成为主流,这样更加的容易传递信息,这需要高效的金融服务来保证,因此,对于加强金融学人才的道德素养,诚信,敬业方面的道德教育也尤为重要。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现代的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综合能力上,他们能够支配各种资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培养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精髓。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理论知识跟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同时又要不断创新改革,加强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适应我国的国情的模式与理念,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2.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现在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们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研究,自主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经济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把重点都放在老师讲授的内容上。加强他们整合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金融学又是一个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需要不断的实践,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作业方面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有一些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可以递交与课题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等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摆脱掉老师传授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只有加强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更好的金融学人才。3.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学会一些具体金融业务技能,合理的课程设置尤为关键。现在的课堂上,学校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把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上的重点培养上,但是实际中的教学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与实际的应用操作。因此,应该增加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学到知识,提高兴趣,还能更好的强化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只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要活学活用,加强实践与创新。另外,对英语,计算机,数学等等相关课程也应强化,因为这些都是培养金融学人才所不可或缺的。4.注重多元化课程知识培养。对于金融学这样一个综合类的科目,仅仅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有其他的知识技能,比如学好英语,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养交流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培养一个优秀的金融学人才需要具备的。金融学人才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人才,是一个拥有综合能力的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只懂书本知识的人才。因此,在课程,知识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只有加强了学生们的综合知识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金融学人才。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课程建设;金融学专业;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76-04

收稿日期:2012-08-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度省级教研项目“强化应用型的会计学教学内容设计”(20100435)资助

作者简介:朱炜(1966-),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近年来,全球金融动荡日趋加剧,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金融管理及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金融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基础,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且,财务分析,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手段,其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这就对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金融学专业必须强化财务分析的专业建设和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分析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1.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

金融学专业建设意义主要包括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金融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研究目的。在现实方面,金融学专业建设可以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建设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而且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状态也不断地显现,并有日趋紧密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金融市场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也就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2.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

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设置,其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所谓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是目前高等学校立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构建符合标准的知识体系框架,而这一框架的实现过程就是课程设置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生能够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等学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秀教师,推动高等教育金融专业的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是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金融人才的培养。以下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口径宽、重基础。

金融本科教育应该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传授金融学相关知识,进而培养金融学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口径宽、重基础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做到全面性和基础性。全面性要求课程设置涉及的方面既包括专业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其他通识性的知识学习,比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要求在课程设置全面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具体体现在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程度上,以保证学生后期的发展。

(2)轻重分明。

金融课程从层次方面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金融学的发展、制度演变、政策沿革等方面。微观方面有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产品设计等。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基础知识的扎实尤为重要,这就体现在微观层面上的知识获取,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突出和适当扩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比重。

(3)体系完善。

体系的完善包括完整与改善两个方面。完整性要求金融课程建设的体系要完整,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实务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也就是说每一种课程都要有,且比例应该是合理的;课程设置的改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具体课程的内容和比例。

2.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定量分析的课程较少。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是科研方法,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与金融定量研究相关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未来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为主要形式的发展,而金融产品的创新依赖于具有定量分析功底的金融人才,因此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定量研究金融产品的内容。

(2)财务分析在金融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高。

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无论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还是信贷市场参与者,企业、个人、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务分析在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明显不高,基本没有把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课程中的核心位置考虑。而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运用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理应在运用者的知识框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金融课程的设置,应该强化财务分析在金融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3.目前《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等,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很低,内容往往只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学中会计报表信息为基本出发点,运用会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会计报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调整,为财务比率分析奠定基础,从而准确分析企业单位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状况,仅仅这些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对财务分析的挑战以及财务分析主体和需求者的变化,缺乏与金融现实环境的协同,也缺乏随着管理决策与控制对财务分析信息需求转变的协同。

二、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剖析

以上分析了金融专业建设的意义、内容,也分析了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当前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以下就财务分析及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一定的剖析。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主体为实现财务分析目标,以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财务分析技术,对分析对象的财务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管理控制及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门具有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的经济应用学科。

(二)财务分析的分类

基于基础学科的不同对财务分析进行分类财务分析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分析主体不同、分析对象不同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财务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本文基于财务分析学依赖的学科不同分类。财务分析按照所依赖学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其二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依赖于会计财务报表,运用会计学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会计学原理,注重研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假设的不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运用报表中的会计数据构建一系列会计指标,形成对公司财务活动各种能力的分析,比如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是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一般而言是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的财务分析。在此情况下,财务分析主要依赖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以及内部报告,使用的工具是统计与计量模型等一系列量化技术。可见,无论是基于会计学还是基于财务学都要依赖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形成对财务分析具有着基础性作用。

(三)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内容

我国高校一般将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归在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学范畴内,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在于财务分析学是建立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课程设置。本文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是一切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变化,对其深入的探讨需要有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知识储备。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要求管理学应该成为财务分析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一。行为理论涉入到经济领域在最近几十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然而行为理论与心理学也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设置可以有利于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和把握。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领域内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法学已经成为各种学科的基础类学科,因此,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理应属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基础类。

其二,专业基础类: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与财务管理是财务分析的专业基础,因为财务分析是基于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的,只有学好了会计与财务管理才能做出有效的财务分析。金融学的考察对象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而财务分析应用主要面对货币与资本市场,因此金融学在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中也应该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加以重视。我们知道,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将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价值做出判断,而定量研究会使用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统计学作为财务分析的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构建了财务分析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类。

其三,专业方向类:财务分析原理、财务分析实务。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而财务分析原理就是对财务分析的这些组成要素进行系统阐述;作为应用型经济学的分支,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分析主体和目的的不同设置一些应用型课程,也就是财务分析实务。

其四,专业选修类:此类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与财务分析领域密切相关的专门性问题。比如证券分析学、管理控制、价值评估、企业管理学等。

三、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思考

(一)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地位的现实意义

1.基于金融分析师基本技能的需求。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一个优秀的金融分析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知识储备,金融分析师应该是财务分析专家和理财专家,不仅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实力、问题和风险,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风险控制和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因此,财务分析学在金融分析师的知识体系中将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然而,财务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学,所以会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金融分析师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分析师应该熟悉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对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计量属性都要清楚。具体而言,在会计处理方面,理应熟练掌握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所适用的条件;在原则方面,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但金融分析师对于它的使用合理性也应该有所了解;在计量属性方面,随着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探讨深入,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相对以往有所扩大,金融分析师尤其要重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成因方面,就有很多关于公允价值使用的争议。

金融分析师还应该根据表外信息披露,比如管理层报告与会计报表附注等,以求准确解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潜力、风险防范等问题。

综上所述,金融分析师只有有效掌握会计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在分析时应该从财务报表及表外披露入手,获取诸如会计计量属性、原则、方法、企业管理层变动等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大小及发展潜能。

2.基于政策制定者及监管层的需求。

在金融领域内,除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分析师需要财务分析外,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层来说,财务分析也尤为重要。因此在金融学专业强化财务分析地位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金融监管人才,以服务于政策制定及监管部门。

首先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在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上,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经济发展形式适时调整金融政策,而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掌握必须依赖于对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认知,其信息的获得需要政策制定者对企业财务的分析。比如,某一时间段内行业回报总水平亦或是行业内各个年度、季度增长情况,而这些信息来源于会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其次,对于监管需求来说,在资本市场中,监管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主要依据还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其中就包括了退市机制 2012年5月1日起在创业板实行退市制度,6月28日,上交所公布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同时深交所也做出了修订,对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进行改进整合,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体系。。此外,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否也会表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上,监管层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而做出合法性判断。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具体措施

1.基于会计学和财务学设置金融学专业财务分析课程。

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掌握会计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会计学中的会计分析方法;基于财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以财务学或财务管理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反映财务活动与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为基本分析依据,以价值分析与量化分析技术为基础,以专门的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为分析技术工具,以公司财务比率或能力分析、证券市场分析等为主要内容。因此,加强会计学、财务学的课程教学应该成为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

2.基于金融学与财务和会计相结合安排财务分析教学内容。

为适应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要考虑从投资者、中介机构(如财务分析师)、管理者、监管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财务分析主体的各自目的出发进行设计和安排。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开设一些基于财务分析的实务类课程,比如投资项目评估、证券估价、业绩评价、风险管理、企业重组等,这些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能够认识财务分析在他们未来工作领域内的基础性作用。

3.设置财务分析实务或专题教学。

根据财务分析实践的需求,从专业教学的关联性以及分析主体或分析目的出发确定财务分析实务专题,主要可考虑以下选择:基于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基于金融市场的财务分析、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基于管理控制的财务分析、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分析等,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授课教师水平。

金融学专业教学可挖掘、探索的领域很多很广,值得教师去探索,去努力。老师们应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能力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对所授內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目的的达到需要软硬件的配合,在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的同时,要重视财务分析教师水平的提高,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扎实、财务分析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才可以胜任教学任务,才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关于对财务学几门课程定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2):53.

[2]陈希圣.企业财务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金融学类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理论课程 ; 国际贸易专业 ;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3-02

一、高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金融理论课程是高职国贸及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相关其他专业的先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与信托、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外汇市场与管理、金融市场与储备、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体系与制度、金融理论课程机构等。由于此类金融课程偏重理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学习兴趣,预期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最终发挥不了金融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应有的支撑及服务作用。

二、金融理论课程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本质上是阐述“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点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专业学习,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显然也会陷入“无缘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因此,金融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改善本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想法,笔者对自己任教的班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随机对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的内容,可以分析出:

1.首先从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性来看,分别只有10%与15%的同学认为一般,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占到调查学生的90%和80%。

2.从专业关联度的角度来看,有40%的同学认为一般,表示基本满意的只有20%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也占到调查学生的10%和30%。

总之,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总体对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不满意的,其中本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归于以下原因:

以我校目前选用的主讲教材为例,内容选择上虽然比较注重和贴近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知识,但基本阐述是目前金融界比较流行的理论,讲课案例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偏大。如果从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角度出发,是非常合适的教材,但对于我校这样的高职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我校也选入了一下辅助教材。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和金融专业在专业上同属经济学专业大类,但专业侧重点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所以使得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扎实的金融理论课程知识基础,同时对于金融理论课程形势变化的感觉不敏锐,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单调,乏味,案例教学不具体,没有说服力,无法做到课堂教学的生动与新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课程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降低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形式

以我校为例,目前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授法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案例讲解,问题讨论的方式方法,但多流于形式,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统一认识和缺乏开拓创新,教学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形式。学生仍然是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现行高职教育理念与金融理论课程相结合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转向实际能力培养,几乎每个学校都把技能训练当做首要目标,有些院校甚至提出了“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而无需知道为什么”的教育教学方针。 基于这种理念,有些院校认为作为理论课程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二)紧密结合国贸专业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在外贸洽谈、商务谈判、产品货源组织,跟单结算,资金收付、融资等广泛领域里的实际操作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金融课程。

其次必须在教学安排中注意分门别类,主次分明。教学课时的1/4可以设置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这包括货币银行、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部分以课堂教师讲述为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为辅。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中,仍然要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务必讲透。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与案例分析等综合教学方法。

2.主要内容以互动教学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述为辅,这也是我院“职业人发展模式”所倡导的精神。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当中适时提出。

(四)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目前高职类院校普遍都已经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实训教室 ,在承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室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存在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完善,利用率低 ,形式化严重等问题。

2.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金融类相关企业、单位,以我校国贸专业为例,目前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中小型外贸公司,商业营销类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接待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容量较小的问题,而普通金融类企业则具有服务网点广泛,实习实训岗位数量较多等优势,因此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适时引入金融类企业对国贸专业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丹.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教学研究,2010(7).

[2]刘任重.金融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课程与教学,2011(4).

[3]王静怡.浅析高职高专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8).

[4]彭华.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 经济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