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法;内涵;优势;应用

国际金融学无论是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国际经融学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通过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学在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面,教师也通常会融入其他的对学生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教学方式,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案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能够对分析的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使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教学要求制定的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运用,并经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而在案例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在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或者是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通过对实际案例在课堂上的解决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融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可谈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中的知识时,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乏味的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如果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有效通过与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行的思考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行的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第二,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国际经融学的课堂中通过情景的构建来融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在案例中进行有效的串联。而学生在实际的案例解决中也可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既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又可以对学生的金融运用能力实现有效的提高。第三,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使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对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并根据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有效的更新。而教师在这样的形式下就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在国际金融学中案例教学的融入,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1、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的教学制度

国际金融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来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案例进行搜集和设计,并要能保证对其尽心及时的更新。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与评价情况来实施相应的积分制,以推进案例教学在学校的发展。

2、根据课程的内容恰当的选择案例

在国际经融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进行划分。首先,基于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的对金融现象分析之间所需要作出的描述课以运用描述型的案例;其次,当所要研究的对象以超越了教材理论的界限时,可以运用探索性的案例;最后,当课程的内容是要对某项全新的内容进行检验时,就可以运用实验型的案例。

3、对案例教学的环节进行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结构的梳理以及对其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通过话题的融入来构架与学生之间的话题的探讨,进而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生生之前的问题探讨,以实现对学生关于课程知识要点内容的加强,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探讨

当学生以课堂的主体进行案例的探讨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案例的探讨,并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探讨的活动中,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根据案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教师则要实现有效的从旁指导,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案例的讨论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表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总结。学生对与案例的分析总难免会有顾及不到或者是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结论之后就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其结论进行更全面的补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在问题分析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引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优化他们自身国际金融知识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国际金融学成绩的有效提高。

作者: 李园园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法 公司金融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9-02

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西方学校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该方法强调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的教学效果[1]。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1 《公司金融》课程特色

1.1 《公司金融》在金融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部分[2]。宏观金融学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将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作为重要的课程来开设,这便是“经济学院模式”。其实,宏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可看做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微观金融学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金融市场上各类的金融活动,因此将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期货期权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这便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模式”。我国目前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是多种模式并存和多元化发展。但是人们普遍对金融学科的认识都以宏观金融为主,这主要是和我国长期以来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货币金融、国际金融等课程上,而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微观金融在金融学中的日益得到重视,国内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纷纷将《公司金融》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相比,公司金融学在教学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优秀教材数量少,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金融课程虽然在国内高校金融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也是金融核心课程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3]。

1.2 《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1988),我国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引入“Corporate Finance”。对其既可译为“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也可译为“公司金融”,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的疑惑,感觉这两门课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1)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公司金融》属于经济学科,《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科,《公司金融》在内容上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范畴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因为现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系统,所以必须注重公司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这是现代公司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它还涉及与公司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有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非财务性内容。当然两者也有共通的,如投资、筹资、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

(2)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相关内容的区别。两门课虽然有共通的内容,但《公司金融》在讲解这些主体内容时要把与金融市场和投资学相关的理论贯穿其中,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而《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等内容结合不紧密,甚至可以完全忽略。

(3)实务内容的区别。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而不是对各种信息记录和处理,即使要处理数据,也是需要大样本数据,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决策及绩效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财务管理》课程强调每个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因素,其实务部分更多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4]。

2 当前《公司金融》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教学法主要包括:传统填鸭式、案例教学[5]和双语教学[6]等方法。传统填鸭式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呈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讲授教材内容,辅以适当的提问,学生被动接受问题,被动思考,因此容易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问题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动脑筋,容易使学生遇到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该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国外优秀案例撰写具有严格的规范,在设计标准上,有思考性、概念方法和信息表达等多种考察指标。但国内案例普遍规范性不够,导致课堂讲授随意性较大。而且《公司金融》强调一般性的财务决策依据,若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不利于总结一般性的规律。案例教学法更适合《财务管理》。

双语教学法指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模式,一般实行的办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状况,采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授,而课件和教材使用英文版的。这样的授课模式主要安排在完成了基础课教学任务之后的专业课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同时拥有了外语基础和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不过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在听、说两方面是弱项,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3 问题式学习法基本特征和基本策略

问题式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学习。问题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的非良构性和知识发生性,即学生接受的是条件不充分的非良构性问题,而不是现有的知识。这样,在问题的启动下,又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迫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新知识,以尝试解决不断涌出的新问题,从而通过主动学习而使系列知识得以不断发生而被掌握,这就是知识发生性的特征。而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问题是良构性的,即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中寻找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提供一个合适的标杆以便学习者把所学知识附着在上面;而问题解决学习开发使用的则是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即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生活本领的工具,是知识延伸性的。

问题式学习法的基本策略包括“组织小组”“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合作互动”和“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等四大要素[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三种策略在问题式学习法中影响比较大。

(1)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策略。这一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过程性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过程大致包括:组织小组、开始问题、跟进行动、活动汇报、反思总结等环节。

(2)自主—合作循环学习策略。这一策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次分析,重新确定学习要点,再学习,然后再与小组交流合作,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以下环节:提供新问题、小组交流、初步解决问题、进一步自主学习、小组再交流、重复以上环节直到问题解决。

(3)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总有新的问题需要学生和老师去探究。这一策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无止境”的意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其实施可概括为:呈现一个问题、确定学习要点、分类把握、分享和应用新知识、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等环节。

兼顾到课程的学时分配和时限,拟采用第一种策略。

4 问题式学习法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实施的示例

《公司金融》的许多领域充满着“谜”(Puzzle)[7]。事实上,对于公司金融的诸多决策甚至所有决策,无法给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的建议,充其量只能给出可能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此,课程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等为基本架构,嵌入现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等主要的公司金融理论。试图在讨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方法的同时,强调这些做法的可能的理论解释。因此,鉴于《公司金融》课程特点,笔者认为采用问题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在“谜”的启动下,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

问题式学习基本策略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由问题引出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目的。本科阶段的《公司金融》定位于公司金融最基本的框架、概念及原理,即实现公司金融目标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本文拟以投资决策为例,在介绍完导论后即进入问题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分组,人数一般10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并且每一组老师都必须参与其中,履行学习促进者角色。

第二步,开始问题。问题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公司CEO,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理论依据是啥?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讲导论课时就下发给学生。

首先,问题几乎涵盖了本科阶段投资决策的全部内容。按照本科教学计划,投资决策包括:预测投资规模、确定投资结构、研究投资环境、评价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投资方案。具体来说包括金融性资产投资和生产性资产投资两部分,金融性资产投资内容主要涉及证券的估价,介绍估价的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的投资内容包括现金流量和资本预算,而资本预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资本预算方法即净现值法(NPV法)的介绍、净现值法的实际运用、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资本配置条件下的资本预算、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等。下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如何涵盖这些内容的。

“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这是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学习要点,也可由老师提示要点即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环境、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方案等。“理论依据是啥”,因为规模往往受融资的影响,投资结构比如金融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的结构本身就要单独讲解,投资环境可放在下一步的讨论,所以老师可以提示重点讨论方案选择的理论依据,这个问题就把金融性资产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资本预算基本方法即净现值法涵盖进去了,两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都会包括现值理论和风险收益权衡的理论,净现值法还把公司金融核心的观念即现金流量包括进去了。

“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确定性、资本约束、投资时机以及公司治理等问题,如果是不确定性,就要进行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如果是资本约束,就要讨论在资本配置条件下净现值法的修正应用;如果是投资时机和公司治理,就要涉及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的讨论。可见,问题把本科阶段投资决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涵盖进去了,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问题是非良构性的,学生并没有事先接受基础知识,而是条件不充分的问题,依据问题去不断探索,是知识发生性的。

第三步,跟进行动。小组成员交流所查阅和所学到的东西。

第四步,活动汇报。各小组以不同形式汇报形成结论的过程。

第五步,反思总结。问题式学习方法的落脚点是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确认。不断反复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面对不确定环境时迅速决策的能力,并加强了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 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

问题式学习法于2012年春季学期在我校应用技术学院0924金融专业班实践,秋季学期在经济与贸易学院1024金融专业班实践,基本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假定学生是CEO,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通过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互动,在完整回答以上问题后,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决策的思考分析过程,这就是学习《公司金融》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而是教会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老师做最后的梳理讲解时,学生不再盲目,明白为什么要讲解这部分那部分,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同时,学生们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还激发了学生对《公司金融》这门课的浓厚兴趣。

为保证问题式学习法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平衡不均等的参与机会,防止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个别能力强而自信的学生可能会承担全部的学习任务和发言机会,致使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干脆搭便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组长明确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并检查各自完成的情况,加强对个体学习结果的考核,教师对小组长的管理成绩单独考核。另一方面,教师的点评很重要,不能只找答案,还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处理好问题式学习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并不完全取代传统的以及其他的讲授法,应该结合起来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38-42.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J].中国大学教育,2005(2):6-9.

[3] 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1.

[4] 邓可斌.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J].金融教育研究,2011(2):76-80.

[5] 袁鲲.公司金融案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探讨[J].科教文汇,2010(4):39-40.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保险学”;案例分析法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然而,在目前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其教学仍旧停留在以传授式教学、试卷类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上,没有紧跟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行调整。

(一)教学资源限制

高校现阶段的“保险学”课程安排主要以保险基础知识为主,包含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三大险种等基本知识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知识容量比较大。然而,目前课程的学时安排及教材选择并不能满足对该课程较为深入的讲授和学习。学时比较短、课本知识比较浅显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对其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授,也不能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目前从事“保险学”教学的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比较丰富,上至教授、下至助教都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其中有保险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针对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单纯课本理论的灌输,无法使学生从应用性的角度掌握保险学的实践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作用。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仍多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卷面考试形式为主,仅以考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保险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不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使这门课最终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

二、案例分析法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保险学”作为一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及实务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理解就较为粗浅,很难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联系,对于以后指导实践并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也需要结合一定的案例来体现书本知识的指导实践意义。因此,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避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

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理论知识的讲解一直占较大比例。但从笔者对教学过程的观察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很高。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师单方面进行理论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选取合适的对应案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单纯理论灌输带来的负面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保险实务有所了解并锻炼其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把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更好体会到保险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投保人、受益人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设身处地体会投保人、受益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保险知识及其运用。

(三)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还能够通过某个案例串联起较多的知识点。对于大部分保险案例来说,无论是有关财产保险的案例还是有关人寿保险的案例,或是和保险原则及保险合同有关的案例,亦或是关于保险公司运行及监管方面的案例,它们都不是独立的、隔离的,每个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关联的。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一次性地将不同章节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贯穿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案例分析中强化不同部分的知识点,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目的,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造成的间断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就是现实情景在课堂上的模拟,它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保险在现实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保险问题,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来解读、强化理论知识,对于推进培养保险学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对保险实务知识点的分析梳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案例的判断与解析。(2)在实务能力要求较高的部分,如在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等方面,配合案例营造与实战相近的背景与氛围。(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够多方位地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角度根据不同的案例锻炼相应的思路。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案例合理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适应并满足教学需要,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首先,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既能代表保险业中发生的大多数情况,又能突出体现相关的保险学知识内容。其次,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先进性和时效性。由于保险的特殊性,相关的知识和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保险环境的更新与变化,不能出现所提供案例和实际不符的问题。再次,案例的选择也要注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分析性,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意见进而激发讨论,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若是选择那些观点特别简单直白的案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致结论,就会使案例教学的形式大于作用。最后,要多选择那些综合性强的案例,尽可能多地包含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

3.注意案例分析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案例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针对涉及不同知识点的案例,对教学过程和背景设置进行调整。同时,也要丰富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例如模拟场景、案例重现等,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知识点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教学的作用。其次,案例分析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对案例的分析、梳理及讨论。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排好案例分析教学的讨论流程。这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步,分别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核心环节就是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进而得出有关案例的最后结论。在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环节:首先,老师应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其围绕案例进行资料查阅以及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本组的汇总意见;其次,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言,使不同小组的意见得到充分的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每个小组的结论以及全班范围内进行的讨论进行梳理和评判。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既要肯定学生有价值的见解,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与讨论,也要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始终要明确理论教学是基础,“保险学”的主要课程内容由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保险业务种类、保险市场及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几部分组成。其教学内容决定了理论知识始终是“保险学”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教学是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性所采取的辅教学方法,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不能过分强调案例教学的使用而削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二)增强授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

要实现实务教学的目标,首先应保证授课教师具有保险业务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笔者建议,高校应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深入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督机构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授课教师参与了保险社会实践,有了第一手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相关的案例教学,也才能使教学过程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三)强化案例分析在考核中所占比重

案例分析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在课后作业加以体现。毕竟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有限,在课堂上进行了案例教学之后,在课后作业中也要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同样,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与考核方式也密不可分。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构成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原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将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要素中。比如将平时案例教学中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或者加大案例作业占最终成绩的比例,或者将期中考试设计成专门的案例分析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并入到期末成绩中;也可以加大期末试卷考题中案例分析题目所占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同样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案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第4篇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的涵义、性质、特征、模式等方面。例如,吴平(2007)对双语教学的定义以及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的区别进行了归纳;曾永梅(2012)指出,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双语教学一般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方面。张素芳(2010)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指出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语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的瓶颈问题,并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湛军(2012)等按照知识体系特点,根据MichaelH.Long的互动假说,对本科《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案例式教学在理论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一般而言,提起“互动式教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场景,其实,互动式教学可以延伸至课前、课上和课下多个方面,可以扩展到“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多种模式。

(一)课前互动式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金融学的双语课程一般较难,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低的同学。良好的预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是,通过对109名学生的随机调查显示,61%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为什么学生不预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但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个原因:不会预习。即使预习的学生其预习方式主要是查单词、读课文或者翻译课文。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应该实施课前互动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上课前通过公共邮箱、B2B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学生的课上发言做准备。

(二)课上互动式教学针对“你认为较好的课堂互动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发言的学生占70%,回答讨论、案例、演讲的学生占23%。有趣的是,针对“你喜欢上课发言吗”这一问题,6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但是,如果提问方式转变为“你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或者与小组成员一起发言吗”,只有9%的学生回答不愿意。这说明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密切相关,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提倡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

(三)课后互动式教学课后的复习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针对“你平时利用多少时间复习”这一问题,75%的同学利用小于30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同时,95%的同学认为应该留作业,但是,在作业的次数和时间方面差异较大。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传统方式,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总结,获得关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单向的。课后互动式教学倡导的是双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电子平台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电子平台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交流,教师对答案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结语

金融学知识点梳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货币供给 乔顿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16-03

对货币供给的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及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前提,因此货币供给的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货币供给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的目的是探计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部分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自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存款货币的创造,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度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货币总量及其构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乔顿模型,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派生模型,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董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货币口径。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原因有二:第一,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自债表。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学年以后开设,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自债业务,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存款派生模型。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比如黄迭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男外,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