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实验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实验还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降低学生实验的教学功效。从这个角度来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提高实验效益的前提和关键。
对于学生实验的指导,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体现在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例如在实验知识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在实验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规则、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思维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会观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贯穿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实验不同环节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因而教师的指导也各有侧重。下面结合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来谈谈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出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教师的具体操作是:
1)阐明实验目的,导入学生实验。任何学生实验都是在一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下开展的,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在学生动手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此时教师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的讲授,一定要简明扼要,点明主题,揭示实验的关键,同时还应采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想问题,自主地揭示实验中心内容。例如,在《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前首先借助该实验的前言(导语),点明该实验的目的,从而揭示该实验的主题------学习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①要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那些准确物理量?②需要这些准确的物理量,必须用到那些实验仪器?③这些实验仪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三个问题很好地可以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认真思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自己去探求实验研究方法等。
2)演示操作,引路示范。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这是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根本。这阶段要求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准确、能见度高,提示语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以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和记忆。如上述学生实验,对于配置操作步骤用“一算二称(量)三溶四移五定六摇”归纳,以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和记忆。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62-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必须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教学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有些实验存在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如装置复杂、操作烦琐、现象不明显及污染环境等,必须改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将实验进行到底,使教学确保高效。
2 实验室的管理
由于实验教学不是一个班独自进行,而是多个班轮流进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实验室的管理,课前对实验室进行检查,课中强调纪律,保证每一堂实验课都没有意外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1)进入实验室,必须有纪律、有次序,不乱摸乱拿。对于进行某些具有危害物质的实验,必须要穿戴防护具。
2)在进行实验时需将长发及松散的衣服固定,不能穿拖鞋,需穿著鞋子。
3)不能在实验室吃喝食物或嚼口香糖。
4)严格检查实验室内的电气设备,使电器设备完全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不准私拉乱接电线。
5)自行设计、制作的电气装置,必须经实验室管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如果手上有水或潮湿时,不能接触电器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
7)电器插座请勿接太多插头,以免引起电荷超负荷,发生电器火灾。
8)实验室内应注重环境卫生,凡是有毒性或易燃之垃圾废物,均应特别处理,以防引发火灾或伤害人体。
3 实验方法的改进原则
1)实际性原则。改进化学实验,要符合客观实际,把有关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观察和不能操作的实验,或学校现有实验器材不能有效进行教学的实验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改进过程中要根据原实验教学的设计功能,不能想当然,不能违背原实验设计的教学意图。
2)趣味性原则,就是改进的实验要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探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和操作,如放出的气体、 沉淀物的生成、颜色和气味的改变等,让学生能明显感知。
3)简约性原则,即改进和设计教材中的某些实验,使操作简化,力争操作方便、药品节约、时间缩短,效果好。
4)安全性原则,对于某些涉及易燃易爆或腐蚀有毒的不安全实验,在实验改进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确保没有事故,没有环境污染现象发生。
4 实验改进的方法
正确改进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可用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代替铂丝,这样可以多蘸溶液,增强焰色浓度,延长焰色时间。经过改进,做出的焰色反应现象非常明显。对学生而言,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又培养了学生不迷信课本而勇于创新的精神。
恰当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但缺点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恰当地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那么为什么不用其他金属呢?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和观察。结果,学生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而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的原因,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验中学会了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实践能力。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设计的实验应有层次,难易适中(若设计的实验难度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会造成畏难情绪;若设计的实验难度过小,则不利于学生探究);2)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对策;3)教师要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适量地把一些常规实验更换为微型实验,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同时也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验的具体实际,适量地把某些常规实验更换为微型实验。微型化学实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化学实验改革,具有现象明显、节省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方便等优点,目前在我国已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同时,微型实验改变了“教师做、学生看”的局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要地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合作探究,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及其性质的实验、氧气的性质的实验、硫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等,都可以用微型实验来进行。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信息化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2]目前,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优势,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一些不适合在课堂实地进行的实验,通过信息化教学完成。如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要求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可形象地说明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教师反复强调的讲解要深刻得多。还有一些实验,耗时较长,或现象不太明显,此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演示中观察,加深对这一操作的认识,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逸出等。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和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更要根据教学实际改进实验和创新实验,只要教师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际而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增强实验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热衷探究,促进实验教学走上高质高效的快车道。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让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
(二)加强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必须大力加强。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消除“让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要求背实验”“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看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开足开好所有学生分组实验课,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如条件许可,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再次,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规范操作动作,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
二、实验技能方法的培养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整个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保证各类化学实验安全顺利进行和获得正确结论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讲解示范
在讲解示范和演示实验中,教师要一丝不苟地讲清仪器的性质和作用、操作的规程和原理、装配和使用的要领等,并严格按操作规程示范。概括要领最好用简明扼要、生动而又不失科学性的语言,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例如,概括手持试管的操作要领为“三指握,二指拳,握住试管的上沿”。在示范后,要求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让其他学生找出其错误之处。
(二)学生模仿练习
基本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基石。而此项实验技能方法的形成则主要靠练习。一般说来,训练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但是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则需要把单项练习、综合练习和简单的实验合理地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结构与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不正确、不规范的,应及时予以纠正,以防止形成错误操作习惯。
(三)加强学生的独立操作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法的好机会。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必要时应予以示范。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如发现违反规程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并讲解理由,要求学生重做。实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进行小结,写好实验报告。
三、逻辑科学方法的培养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好途径。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中肯和具体,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之后能够解决。例如,高一化学金属钠一节,由于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经验,可以向学生直接提问:“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说明理由。”
(二)设计方案
这一过程主要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动脑筋,通过假设来设计实验。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法,然后再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选择仪器与药品。例如,钠的性质是否活泼呢?可以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假设。根据钠的电子层结构,最外层为1个电子,半径较大,因而推测比较活泼。从钠的化合价为零来看,反应时只能升高,故只作还原剂,可与氧化剂反应,可选用O2,Cl2,S,H2O反应来设计实验,确定具体步骤。
(三)实验、观察
实验、观察是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现象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准确而全面地记录是分析的基础,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
(四)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关键词: 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学习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选题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与必要条件。下面是本人在尝试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两点方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目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规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在这基础上,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我大胆地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在高一上学期的离子反应的教学中,可引入H2SO4和Ba(OH)2的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该实验过程,并分析随着所加入Ba(OH)2溶液的用量,导电实验中灯的周期性明暗转变的原因。该探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识离子反应的实质以及强弱电解质的含义。“关于铁粉与水蒸汽反应的探究实验”,该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一套合适的化学反应装置用于上述该实验,但是实验中既需要高温加热,也不利于本节相关主干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可对该探究活动进行修改,列出几个可能性的方案让学生选择,这种做法,可减轻学生对众多仪器使用上一时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且铺设了适当的台阶,让学生较好地把握关键知识点。在辨别中,让学生分析各仪器的利弊,更利于学生的发展。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可转化为运用探索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进行实施,必要时由部分学生协作来完成。这类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一次校验。例如,钠、镁、铝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吗? 已有的理论知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3,应表现出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特点。
假设: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微型 化学实验 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1.目前许多学校规模办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满足不了课本中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导致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低,进行实验课外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2.现行的实验教学把教学实验提高到科学实验的层面。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精神,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计划、反思、评价和实验方法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既难又繁,时代的超前意识强,考虑了教材的前瞻性,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无法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和课外,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有“进行微型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足,实验教学处于被动的应试教育。
二、研究计划
本研究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明确了目前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产生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采取教师先提供素材、微型实验小课题等让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师行为进行比较,对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期望值的比较,得出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此结论进行再活动,对学生进行对比测试,对教师再修正教学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征求非实验班教师对结论的意见,如此不断地矫正教学行为,经过测试比较、录像课的研究,最终证实研究的结论。
三、行动实施
教师行动1:开设科学讲座,提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储存,提供选题的范围,诱发探究的动机。
学生行动1:根据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自己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例如,固体试剂瓶――青霉素小瓶,液体试剂瓶――眼药水瓶等。
教师感悟1: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瓶太少,启发学习用废的输液器的滴管自制,好多学生还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实验仪器代用品,例如,微型实验用的药匙,有的学生用的是塑料耳挖,形状与药匙相似,这仅是由大到小的思维迁移,而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次性圆珠笔的帽子来代替,根本不象药匙,但作用是一样的,比耳挖更容易获得,使用也更方便。通过自制的塑料角匙、微型酒精灯、气体发生器等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行动2:围绕教材知识整理一些微型化学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开出实验药品、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实验所必需的基本构件。
学生行动2:把事先收集制作微型实验所需的材料,根据兴趣实验内容和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制作微型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如用废弃的小药瓶加以改造变成小试管、小酒精灯,用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铝箔当作井穴板,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替代多用滴管,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制作出一套自己拥有的微型实验仪器。
教师感悟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型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热情、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师行动3:进行课本实验研究,对一些课本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把改进的微型化实验设置成研究小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加强对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过程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如制作仪器时特别强调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同学不能接触青霉素小针剂瓶等。
教师感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距离更有价值。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并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漏洞百出,有的有科学性错误。教师在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时只要实验对学生的安全没有影响,一般不进行更改,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是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素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结果和反思
我们发现,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教学“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研究性学习可以落到实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把研究当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加深了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是:实验的取样有限,它仅是一所县中一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研究的方法也很原始、稚拙,实验过程没有得到专家的指引,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行动的操作性、计划的周详性、资料的分析与解释等都可能具有狭隘的地域观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的实践研究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使教师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的交流与研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