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育人为本论文

育人为本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育人为本论文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1篇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过分依赖于学校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往往是把学生放到学校以后,对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更不关注心理是否健康发展。这种观念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能读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在这方面不作任何要求,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只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在学生不良行为方面,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单方面靠学校进行矫正。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校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情况下,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是父母不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父母经常约朋友打麻将、打牌、酗酒,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零花钱方面出手大方,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花钱大手大脚,在生活上追求享受,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在生活上没有热情。父母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日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3.片面追求成绩,忽视身心健康的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的眼里高分就意味着高能,分数代表着一切,唯分数论现象严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专心读书,剥夺孩子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的一切权利。

4.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家长式作风严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靠武力来征服孩子,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居高临下,不能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用物质奖励方式达到刺激孩子学习的目的;没有原则的溺爱。

二、以人为本,缓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状况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建立民主型的家庭以人为本

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能促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在孩子面前尤其要做到真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真诚地承认错误,孩子才会觉得你是真诚的。对人真诚,让你的孩子也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人。

2.做智慧型的家长

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基础。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体验到积极乐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浇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适合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美好生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智慧型的家长,会激发孩子求知欲,促进其智力发展。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温馨和睦、民主型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远离不良嗜好影响,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文明用语,提高自己的修养;家长还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

4.改变教育观念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安全氛围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安全文化理念,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人们关于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它将时时处处指导和影响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效果;它是激发员工参与、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本文着重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事故的原因并非物质的原因。90%的事故是责任事故,都与人的因素相关。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追根溯源还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不高所至。在安全管理系统人、机、环境诸要素中,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决定因素,而安全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最终的结果是人的安全、与人的健康和谐的生存和生活。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同时,在创造文化的三要素(时间、空间、人)中,人是最重要的。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价值实现五个层次上的需求,形成了安全价值体系的需求和观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是提高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素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就我所在的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部来说: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公司所有机动车辆的行业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安全生产管理,同时也涉及外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有不同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人、车、路三要素的统一协调。交通运输本身又是高风险行业,交通事故发生机率远远高于企业生产事故发生机率。因此我们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针对企业交通运输的特点制定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并逐步完善,直至目前使用的(2011)东电联字13号《东电机动车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安技部为管理主体,运输部为行业管理的执行部门,对企业内各单位、子公司所拥有的机动车辆采取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对大东电行管车辆驾驶员实行集中安全教育培训。其主要目的是要保障我们驾驶员按国家行管规定出车上路,并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完成企业运输任务。通过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一般交通事故也在逐年下降,充分体现了东电“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理念。

二、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安全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各个部门和单位,涉及千家万户和全体员工,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构建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强化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例如:我们每月一次全公司驾驶员安全教育例会;每周一,是各单位雷打不动的安全学习日;对于运输部汽车工段各班驾驶员,还执行企业班前会制度进行安全教育,还有各工段、班组的班前会,每周一次安全专题学习会等等,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理念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对此,要狠抓员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考试,提高和巩固培训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各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防火、防汛事故演习和突发事故处置应急演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积极开辟安全学习园地,悬挂安全标语口号,设置安全橱窗,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学习环境;要积极改善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向客户延伸、向关键岗位延伸,对重点部位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模板化、标准化,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例如:机车工段将从日常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强调在班前、操作要规范、监控在过程、总结要及时”安全工作四部曲标注在《安全学习园地》。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四)制度建设,构建机制,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3篇

(一)、政治学科教学中德育片面发展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还存在一些片面发展,表现在:第一,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应试教育为核心,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有才无德的学生也被认为是好学生;第二,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第三,只管学生在校的表现,不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第四,重视所谓“优生”,漠视所谓“差生”[1]。政治学科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表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政治课教师不注重思想观念的革新,德育方法因循守旧

有些政治课教师不参加培训进修,拒绝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理论与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不能把传授理论知识同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不能用恰当的理论阐明具体的事实,不能用生动的事例来感悟、激励学生理解知识。而德育方法单一,依旧是集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的观念与德育方法很难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单一,未整合其他德育资源

目前的政治课本大部分都是人教版的,过于单一,未立足于本校实际,没有乡土性教材,这样在教学中势必会与学生的实际脱离,致使教育的实效性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中也没有充分整合特殊的节日资源,例如,一些传统的节日、法定节日、历史人物的诞辰、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节日资源,这些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也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治课德育的功能。

(四)、政治课德育实践面临困惑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道德实践严重脱节。本来应当是充满生机的德育变成了没有主体能动性、枯燥乏味、令人厌烦的说教,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也收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在利用科技时,丢失了自我价值与精神,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这些负面结果给政治课的德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立足现状,优化政治学科德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通过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的德育遇到了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作者在总结多年政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德育资源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立足现状,以学生为本,优化政治课德育目标

课堂教学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在进行德育时,要使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政治知识内容体系相一致,不能使德育与政治理论知识失衡。要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把政治理论知识教学与德育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德育目标,例如在进行价值观教学时,既要依据教材,使学生树立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德育目标,还要以学生之需为本,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道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德育潜力,依据教学计划确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与目标。

(二)、提高教师素质,运用灵活的德育方法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使命感,还要善于吸纳新知识。为人师表,通情达理,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识别和抵制形形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融于情中,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2]。

(三)、理论联系“热点”,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既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生机、活力,也冲击了部分人们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社会的“热点”、“敏感点”联系起来进行讲授,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增强良好的德育意识,反之会使学生产生逆学心理。

(四)、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良好的德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教育、自我教育的习惯。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有规律性的,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德育实效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下是创新的德育方法的例子:

1、事例结合法。

就是在讲某一知识点时,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并进行德育教育,而与有关的事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选取的事例是可以引发德育思考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教学达到智育与德育的目标。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的特征时,可以结合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的例子进行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加强了道德建设。

2、社会实践法。

学生由于不太了解生活,致使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因此教学中让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近生活,了解生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社会调查法。在讲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时,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上寻找真实的例子,以此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为下一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教学铺路架桥。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有以上两种德育方法,还有故事导入分析法、远行德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

(五)、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备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要求和德育方法。课堂教学。要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课外辅导和考试。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3]。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全育人”观

课 题:本论文支撑2012年立项的黑龙江省教育厅综合教改课题:《“3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为J(GZ)20120239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提出了“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开展什么教育”和“怎样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应该重视被培养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着高考成绩不高、学习主动性相对弱、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不清晰等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提高教学质量,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将专业思想教育引进新生入学教育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活跃在经济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教师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着重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不能将此原则套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能浅尝辄止,既要重日常管理,又要重深层次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将专业思想教育引入新生入学教育当中。即由专业课资深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从这个专业需要学习哪些理论知识到从事相应岗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职业道德和素养,从用什么态度来学习本专业到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未来的工作,教师从不同角度、分重点、分层次对新生展开专业教育,让同学们通过专业的思想教育来了解即将开始的学习,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目标,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评教活动

每学期末,组织学生为每一位任课老师进行评教,评教内容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精神面貌、仪表、表达能力、授课效果等。学生进行评教之前,由辅导员统一组织开会,强调评教的方法和重要意义,让学生端正态度、放平心态,客观地对每一位任课老师做出评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内容,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

三、利用文化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想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要培养基本素质,还要注重培养“职业人”所特需的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协作精神、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培养的具体特点,联系学生未来劳动岗位的实际,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从而确立学好职业技术、立志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第一,通过主题班会在班级建立起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学习互助模式,达到全班同学集体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第二,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学习标兵座谈会、感恩孝心报告会等,充分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四、实施“三全育人”观,保证教学质量

“三全育人”观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高职院校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就要树立和实施“三全”育人观念。

1.全员育人

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保证教学基本条件,重视激励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全程育人

要求学生从进入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不管是校内学习,还是校外实习,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3.全方位育人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 专业分流 高职高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目前高校的大类招生正是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选择的权利,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到学生的专业分流都会面临的新的挑战,甚至会走入专业分流的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高职高专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

1.分流时间难以确定。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于本科生,分流的时间就很难遵循本科的经验。分流时间太早,显然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标,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每个专业的特色加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也很不稳定,分流时无法根据自己对专业的热爱选择目标专业,分流时间太晚,就会缩短了分流后专业技能的学习,不能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2.学生专业选择具有盲目性。大类招生旨在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职业性格,职业理想,就业方向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以避免高考直接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专业分流时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却并非理性化。学生在2011-2013年的专业选择上,分别有42%,41%,64%的学生选择会计电算化。这些学生普遍认为会计是热门专业,在没有进行大类招生之前,学生报志愿也大多选择会计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大类招生后,班上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会计专业,使得一些跟风的同学也放弃了其他专业的选择。这种专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使得其他专业的人数面临萎缩,而会计专业的师资出现紧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生人数相对会计岗位来说明显过剩。如果系里不满足学生的填报要求,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经贸系商务英语专业虽然就业岗位多,师资强大,填报学生仍然不足。这样,大类招生显然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3.分流前后的课程设置难度增加。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同时具有高等教育人才和职业教育人才的双重特性。如何平衡通识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课程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分流前后的衔接也关系到高职高专大类招生模式学生培养的成败。

二、突破大类招生分流困境的几点实践

1.分流工作准备充分。河北工专经贸系2011大类招生分流时间是在学生入学一年之后进行,但在实践中发现分流之后学生专业的学习很难适应,2012年转变为入学半年分流,但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了解专业特点的时间。于是,经贸系把最初分流前几周才开始的宣传准备工作提前。从学生入学第二周开始,经贸系就向学生做初步调查、摸清学生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报专业的倾向并向学生逐步渗透各专业的特点。第四周开始5个专业带头人准备做ppt,说明各专业的人才需求、方向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所需的基本素质。从第七周系里开始请学生处给学生做职业规划辅导、5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性格测试。在此基础上,第10周由5个专业带头人介绍专业的情况,并对学生的疑问作答。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专业课学习时间的长度,又能使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自己和专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2014-2015年度学生的专业填报有了明显的均衡趋势。

2.通才和通识课兼顾。大类招生不是把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再分专业这么简单。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都组成了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河北工专经贸系做到了通才和通识课齐上阵。高职高专的学习职业针对性很强,在分流前的一个学期,仅仅强调通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经贸系分别将几个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植入课堂,由几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向学生渗透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课程难度低于分流以后的设置。比如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学生可以感受到在模拟背景下的基本商务接待环节,体验商务英语听说的特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未来区域经济下国际商务的发展前景及就业要求,以供学生做职业选择。通过通识课和通才课的兼顾型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自己适合什么专业的学习,了解自己有着何种就业倾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分流后向专业的过渡更加顺利。

大类招生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创新性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专业分流方面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实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教书育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师范大学

辽宁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