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职业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
和以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日益简约化,以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也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大量会计业务的处理按照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很难在新制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依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定和选择。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的主要职业判断有:
(一)关于会计原则的判断
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原则较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准则中涉及到经济实质判断的有: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的判断、融资租赁的判断、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做出实质性让步的判断、金融资产控制权转移的判断、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确定、合同的拆分与合并、资产或资产组的划分等等,都有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至于“重要性的程度”新准则没有规定,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的量度来判断。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也是对企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包括计提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二)关于会计政策的判断
新准则中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需要满足不同的条件,会计人员要准确判断出已经满足的条件,从而找出与之对应的核算方法,这也是会计职业判断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再比如,对于企业的外币交易,新准则规定可以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核算,也允许企业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来确定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进行折算,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熟悉汇兑知识、汇率行情等,否则就不能准确地进行核算。
(三)关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基本准则规定了两种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其中前者是首选。两种不同的模式将直接导致以后期间资产和利润数额的不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往往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间,所以会计人员往往偏好这种计量模式。但新准则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如,在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采用账面净值,非同一控制下则采用公允价值。非企业合并而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中,新准则列举的5种获取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形都是运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再如,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如果要运用公允价值模式,首先要判断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初始确认时也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可供选择。
当然,在新会计准则中还有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此处不再赘述。
二、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及在理论界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和它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对已实施的会计准则或制度作出多么及时的修改或完善,仍然无法制定出适合于所有情形的通用准则,在特定的情形下,会计职业判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尤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由于广泛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等属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更是明显。但目前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会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运用职业判断的会计处理存在不少的缺陷。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局限性
1.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主观判断,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受到法规、政策、国情和技术水平等社会外在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会计人员某些自身特征、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理论水平的制约。
2.判断结果的多样性。会计准则或规范并不能取代根据各种信息作出判断的活动,它允许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但哪种方法能使效果更接近实际,有时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其结果自然也因人而异。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因较特殊的体制背景和一些独特的制度安排,不少企业出于利益驱动等种种目的,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
3.发展环境的差距性。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及中介市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公允价值运用所需的发达、透明的商品交易市场还未建立;会计准则所依存的规范、高效的资本交易市场还有待完善,这些市场环境的客观存在也就成为推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制度障碍。
(二)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原因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会计职业判断的存在是由会计自身理论和技术的缺陷性,经济活动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1.会计基本假设的存在需要职业判断。现行的会计实践及理论探讨都将会计活动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假设基础之上。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单位的界定,在单一组织形式下,会计主体的界限划分明确,但在企业间相互并购、交叉持股及控股后,会计核算的主体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判断哪些是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哪些不是。持续经营假设遇到企业被改组、兼并甚至清算、终止时,就会失灵,此时,与之相应的会计政策就要中断,就会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如何披露经营状况则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合理估计和判断。会计分期在当前经济瞬息万变和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也面临着需要会计人员发挥个人的职业判断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才能得以持续。当货币计量难以对非货币易进行计量时,会计人员必须运用自身的专业判断改进会计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表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2.会计原则的合理运用得益于职业判断。会计核算原则的判断始终贯穿在会计核算程序中,尤其新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基础的,所以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一部分的判断能力。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判断哪些会计信息是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一致时,应注重经济实质。这些就需要通过专业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离不开职业判断。广义的来看,会计准则是职业判断的一种,是会计准则制定者的集体判断,会计准则通过限制选择、提供依据等为职业人士的个人判断建立一个框架,会计准则与职业人士的个人判断共同构成了职业判断的整体。要求会计准则试图涵盖所有的情况和所有企业的活动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了对判断的潜在要求,需要通过判断将准则与遇到的情形结合起来。
4.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依赖于职业判断。涉及到会计活动的经济业务在现存条件下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依照将来可能存在的不同条件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如“或有事项”的存在,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另外,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有时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收入的确定,在形式上很容易判断,但就其经济实质,则需要考虑风险转移、价值实现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新准则下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因此,衡量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就能衡量出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政策水平,即会计职业判断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职业判断的作用日益重要,要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应从会计人员自身建设和职业判断环境建设着手。
(一)加强会计人员自身建设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1.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职业判断意识。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经济业务将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强弱的反映,要不断鼓励会计人员加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通晓企业管理、金融证券、风险评估、会计实务、税收法规、软件应用与信息化水平等知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3.勇于实践,不断增强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素质外,还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计人员在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二)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除了会计人员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以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等。
1.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观地进行判断。同时,会计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有关规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判断的任意性越小。
2.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虽然会计活动本身并不属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很多契约的确立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又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会使权利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从而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当局的外部干预。从这个角度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从各企业的具体环境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
总之,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给会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突出的亮点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的空间明显提升。会计人员在对交易或事项作出专业判断的过程中,离不开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技巧和实践经历等因素,从而导致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交易或事项作出的职业判断也是见仁见智,由此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就会高低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增强会计专业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2] 刘彦.也谈会计职业判断[J].河北财会,2002(9).
[3] 陈继初.论权责发生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会计之友,2002(9).
[4] 张继勋.审计判断应遵循九项原则[J].财会通讯,2003(1).
[5]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吴荣生,钱爱社,邵国良.刍探会计职业判断[J].财会研究,2002(5).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准则会计估计
作为引导会计职业判断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着紧密关系。目前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对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新的调整,新会计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同时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准则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步伐的加快,会计环境越来越复杂,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实质性突破。但是,新会计准则只是对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事项,特别是对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经济事项,更是只提供了一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尽管38个具体准则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但是在具体企业中还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经济业务,这些业务暂时没有具体准则来规范,会计人员只能根据会计准则的精神对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新会计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在会计原则和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中都有所体现,下面选择几个区别于旧准则最具特色的应用做一下探讨。
1.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判断。新会计准则广泛运用了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涉及到资产减值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或有事项准则等,其中许多的计算都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是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折现期限的判断。
2.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具体准则中,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还依赖于职业判断,受主观影响较大。
3.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判断。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但是对其确认和计量基础规定了限制条件:首先,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其次,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4.对关联方的判断。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会计人员须依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结合各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后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而且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类型采用了列举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其他交易类型如何判断其关联性,也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5.对控制的判断。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在确定控制权时,投资企业拥有的权益性资本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拥有的表决权才是确定控制是否存在的关键。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6.对商誉减值的判断。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了商誉减值的测试和处理的规定。和其他资产的减值相比,商誉的减值测试尤为困难。关于“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界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防止会计职业判断滥用
(1)完善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规范体系。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但是在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过多依赖于需较多职业判断的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很可能诱发更多的会计人员和审计师借“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造假之实”的行为,这显然与当前我国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旨相左。
(2)强化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的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防止会计职业判断滥用的最后一道防线。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1)自觉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会计核算手段也趋于电算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信心和能力。
(2)加强实践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会计理论也来源于会计实践。广泛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掌握。会计理论最终还是要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运用会计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
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做到反映真实、不偏不倚,使其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更加真实可靠。应建立会计人员的社会评价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抑恶扬善、弘扬正气,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参考文献:
[1]徐德玉:会计职业判断绩效、影响因素及其校正[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11).
[2]李桂兰:会计职业判断与新会计准则[J].中国农业会计,2006, (12).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会计监管
当前,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多,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在许多方面需要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才能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会使会计核算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因此,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归纳起来,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性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和揭示会计信息时,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其对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选择和运用,可以有效维系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主观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行为过程,它受判断者的知识程度、实践能力、经验水平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有些判断很难有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项的判断结果可能不同,而且会计准则也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三)专业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所作的推论与判定。因此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必须专业。
(四)风险性
会计作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会计人员一旦对经济事项作出了某种判断和结论,无论是对自身还是报表使用者,都具有经济后果性,这种经济后果性一般体现为会计风险的存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否准确,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具有高风险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法律、法规
它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程度,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促使其进行更客观的判断。
(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要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而且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它没有因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日益规范而缩小。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告的影响结果是否确定和金额是否需要估计,经济业务可以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就越高,失误风险就越大。
(三)知识结构和经验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得到更快更合理的解决。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会计人员如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就会有良好的会计行为动机,排除利益干扰,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资产减值的判断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是按单项资产还是按资产组确定减值损失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不能仅从单项资产独立来看,而必须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税前的,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利率,这也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原则导向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会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原则导向很明确,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要求很高。当前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应是如何着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的问题,以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体现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允许会计人员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职业判断,从而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广阔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一)对会计要素确认的职业判断
新基本准则中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4个会计概念界定引入了“经济利益流入”、“经济利益流出”概念,并增加了4个要素的确认条件。其中:资产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负债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收入是“只有在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增加”的情况下才确认。“有关的经济利益”如何认定?“很可能”这个标准究竟有多大比例,或有什么其他必要条件?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具体的职业判断。
(二)计量基础应用的职业判断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会计计量的改革。在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单独为一章,除历史成本外增加了4种计量基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这4种计量基础具体应用时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尤其是公允价值和现值。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现值的计算需要“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和一个合理的折现率。其中,“预计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来预测判断。而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其中的“资产特定风险”、“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留给会计人员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三)对资产减值的职业判断
新准则中增加了一个具体准则《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业务中的职业判断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确定。旧准则对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而新准则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包括相关税费、清理费用以及为使资产达到销售状态而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
2、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界定。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列出了一些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的迹象,但不可能穷尽所有迹象,所以实际中仍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及外界因素进行判断。
3、资产组的认定。旧准则中对8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新准则首次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提供了更科学可行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方式。新准则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的,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对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同时,在资产组的概念之后新准则又提出了“总部资产”的概念。企业的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者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可以看出,在资产减值业务中,“可收回金额”、“减值迹象”、“资产组”、“总部资产”等的确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
(四)对商业实质的判断
新准则体系中提到一个新概念――商业实质。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必备条件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两个条件之一,便可认定为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表明该项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这种明显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这都需要会计人员去判断。
此外,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关于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我国新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细化,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国有企业只有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情况下,才视为关联方。这里的“重大影响”和“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如何量化判断,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而且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类型采用了列举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其他交易类型如何判断其关联性,也需要进行职业判断。
当然,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不一一列举说明。
二、新准则实施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新准则实施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一)会计人员要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新准则实施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这是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所致。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即使有,也可能会因经营者的不合作甚至抵制而难以实施,从而导致会计人员丧失独立判断的积极性。新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意识,不仅能处理会计准则中已做出明确规定的业务,还能对规定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业务按照会计原则和惯例做出合理判断。
(二)会计人员要领会新会计准则的实质变化
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领会新准则的实质变化,才能有助于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概括来说,新准则主要发生了下列实质变化。
1、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原则导向而不是规则导向了。规则导向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对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同时还配套有详尽的解释和运用指南。原则导向则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原则规定。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内容和形式变得相对简洁,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孕育以专业判断取代机械套用的氛围,更注重经济事项的实质,而不是形式上的细微差别,能更好地遵循“实质重于形式”。
2、以资产负债观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石。资产负债观即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总是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准则制定重在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总之,首先要领会新准则的实质,才能打好职业判断的理论基础。
(三)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会计人员关于新准则的后续教育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的,有些概念及术语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多且较复杂。因此,财政部门要根据新准则实施后出现的问题,对其要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健全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外约束机制
会计职业判断的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审计服务市场等内外两个层次。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健全会计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发现会计错误与舞弊,促使会计职业判断公允。审计服务市场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及会计职业判断是否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实质发表意见,实际上就是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再判断。因此,审计工作可以系统全面地验证和评价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新《公司法》和新审计准则的实施都有利于约束会计职业判断。
(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有效地制约和防止企业利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上,应当建立两种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社会评价,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这是对会计职业道德起作用的一种方式。进行社会评价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它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威慑性,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二是要建立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职业道德在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形式的激励。在社会分配格局中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报酬,使其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重视和承认,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3、李桂兰.会计职业判断与新会计准则[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等外部环境驱动下,会计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构建会计教育的国际标准,促进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与协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专门制定了会计国际教育准则(IES)系列。截至2016年,IAESB共了8个会计国际教育准则,涉及到职业会计师准入条件、会计教育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务经验及后续教育要求等诸多领域。其中会计国际教育准则第四号(IES 4)――《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标准与指导性文件。IES 4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系统地嵌入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之中,不仅倡议独立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建议在财务、审计、管理等专业课程中体现不同专业情境下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运用。IAESB提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被国外高校及会计职业团体所借鉴,并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考核大纲之中。与国外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重视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会计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1-2]。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AC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融入本科学历教育,不仅开辟了一条务实有效的会计教育国际化之路,同时还将遵循IES 4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入我国会计教育。本文介绍了IES 4职业道德教育准则及其实施框架,并对我国导入IES 4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目标、效果、方法及面临的问题,并为IES 4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实施提供建议。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实施框架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IES 4)由IEASB于2004年5月、2014年1月进行了修订。为了落实IES 4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IAESB于2006年9月还了国际教育实务公告第一号(IEPS 1),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Ethics Education Framework)。该教育框架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Rest道德决策四要素模型为基础,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个体的职业道德敏感度、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训练个体在面临其他因素干扰下的道德行为实施能力,并最终化为个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勇气与品质[3]。该框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梯型步骤,分别是:(1)传授职业道德知识;(2)培养职业道德敏感性;(3)促进职业道德判断能力;(4)维持符合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承诺。该框架还特别强调这四个步骤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块。IAESB将上述每一步骤的教学重点、目标、建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做了细化,其主要内容在表1进行了汇总。
上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不仅设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具体指导。因此这一框架对会计学历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5]。IES 4之后,IFAC要求其成员在职业会计师能力培养、资格考试及后续教育中遵循IES 4的具体要求,IFAC成员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等在其资格认证科目中已按照IES 4的要求和IEPS 1的指导建议,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资格认证科目体系中[6]。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中的运用
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大学会计教育是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最为普遍的模式之一。截至2016年,国内已经有100余所高校将ACCA职业资格课程嵌入到大学会计学历教育中,其中既包括综合类高校,也包括财经类高校;既包括公办高校,也涉及到民办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ACCA职业资格课程体系遵循IES 4要求,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嵌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具体而言,ACCA课程体系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在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中就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在《会计师与企业》(F1)就设计了专门章节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及其重要性;第二,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上强调道德认知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逐步强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运用;第三,通过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会计师》(P1)引导学生在两难困境下如何运用道德判断模型做出职业判断行为;第四,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会计学的不同专业各课程之中(具体嵌入方式如表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情境下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此外,ACCA课程体系还特别强调案例分析及两难道德困境教学法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几乎所有的专业阶段课程考试都会通过道德困境辩论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对会计职业道德展开考核。
四、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下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遵循IES 4会计职业道德国际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实施,了解国际化项目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为深化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内涵的关键。下文将以我国ACCA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国高校国际化项目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面向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教学目标、实施方法等具体问题。调查问卷力图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实践现状。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问卷涉及了四个方面共8个问题(表3),第一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问题1,2);第二是对会计道德教育理论及国际准则的了解情况(问题3,4);第三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观评价(问题5,6);第四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问题7,8)。在ACCA中国代表处的支持下,向全国31所高校共计45位ACCA专业任课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39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对1―6项以李克特量表度量的问题,调查结果在表4中做了描述性统计。其中问题1的评分均值4.13,说明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在具体教学精力的投入上(问题2),调查结果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评分结果仅有2.13,说明我国高校教师虽然在意识上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具体教学环节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付出并不多。在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模型的了解上(问题3、问题4),调查结果也不令人如意,均值仅为1.69与2.15,表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亟须拓展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伦理决策基本理论与模型,以便更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上(问题5、问题6),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分值为3.23),但在改进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上作用有限(分值为2.74)。
2.非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及方法的调查结果在表5中做出了列示(括号中数据为百分比)。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上,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为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外研究观点有所不同,国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者认为,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受到不同的制度、文化及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而非职业道德行为可能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教育目标[7-8]。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比例高达64%),而对IES 4所提倡的两难困境辩论法则运用的不多(比例仅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