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脱贫攻坚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是云门山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云门山“182”攻坚模式带给贫困户的实惠。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云门山街道带着责任和感情扶真贫、真扶贫,坚持把脱贫攻坚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全街道构建起一项机制、八个台账、两套系统的“182”作战模式,坚持脱贫攻坚出实招,确保了全街道“稳脱贫”。
理顺一项机制
“扶贫不是一时扶,脱贫不会一事脱”。云门山街道首先从健全理顺工作机制入手,实现了扶贫工作的规范化。
明确责任。成立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16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每个贫困户成立一个帮扶小组,由一名领导干部、一名社区工作骨干和一名村委成员实行组团帮扶。街道与市里,帮扶小组与街道,层层签订扶贫责任书。
保障运转。街道成立了精准扶贫办公室,选拔6名骨干专人专职精准扶贫工作。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经费保障。辖区9个社区48个村都确定专人负责,从街道到村,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
定期调度。街道党工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扶贫人员参加的调度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听取专题汇报,每周了解一次工作进展,随时听取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白天时间不够,就利用晚上进行,分别对街道152户贫困户逐户分析户情,研究帮扶措施和调度帮扶措施的落实。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高效运转。
建立八类台账
街道党工委根据逐户分析的户情,区别各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特殊情况,认真研究,逐户确定扶贫帮扶措施,并将这些帮扶措施分类汇总,建成了8个帮扶工作台账,“按图索骥”,实行精准扶贫。
贫困学生专项教育救助台账。对辖区内贫困户中48名在校学生,根据不同上学阶段,分别争取政策帮扶。对1名大学生和3名上私人幼儿园未能享受教育政策帮扶的,街道财政实施兜底扶贫救助。
危房改造台账。将17户存在住房安全隐患的贫困户,全部列入2016年危房改造计划,目前已经完工7户,正在施工4户,完善程序5户。公益性岗位台账。本着就近就业的工作模式,对于贫困户中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优先聘用到街道保洁、绿化看护、护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已经帮助26人。
协助残疾证办理台账。对存在身体残疾但尚未办理残疾证的25人,组织包靠干部积极对接上级民政、残联机构,帮助实施入户办理。
金融产业项目台账。积极对接驻地农村商业银行,对11户有发展产业需求的,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贫困户自身“造血”脱贫。
劳动就业台账。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帮扶企业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目前已收集14个企业的22个招工意愿,成功实现贫困户就业7人。
帮扶关爱台账,按照最低每季度一次,定期组织帮扶干部进行关爱走访。
低保兜底台账。对于无劳动能力的94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采取社保兜底的方式兜底贫。
一个台账落实一项措施,一个台账温暖几个家庭,8个帮扶台账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关爱。
依靠两个系统
街道扶贫办建立起信息监测系统和指挥作战系统,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更加便捷直观。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脱贫攻坚领导组。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班子成员调研指导。局班子成员多次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人员保障、计划安排、项目支持、资金落实和检查督办等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要负责人到村调研指导共4次,班子成员到村调研指导30余次,我局党委每两个月听取一次驻村工作组的情况汇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5个。
(三)强化干部驻村工作。继续选派担任村“第一书记”,为驻村工作队员,明确办公室主任担任联络员。今年,多次全覆盖走访贫困户,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对农户住房、生活生产设施、家庭成员情况及人均年纯收入等进一步了解,摸清家底,配合镇、村因户施策,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具体责任,实施帮扶项目。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帮扶计划。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帮扶对口单位的脱贫工作,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结合交通实际,制定《交通运输局2020年脱贫攻坚定点帮扶计划》,对帮扶人员、帮扶资金、帮扶措施、帮扶要求作了详细安排部署。
(二)建立结对帮扶。一是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机制,将村、文武村的149户贫困户分别落实对口联系帮扶责任人,制定“定点扶贫一对一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按照一对二、一对三的方式进行定点帮扶,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做好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二是与结对帮扶户交心谈心,了解帮扶村及村民的基本情况,实现了交通运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出谋划策。
(三)坚持定期走访。干部职工要定期走访结对帮扶联系户,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情况,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入户调查贫困户享受政策的情况,填写季度对账卡,帮助结对帮扶联系户分析原因,理清扶贫帮困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并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宣传解释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帮扶干部人均走访达12次以上。
(四)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开展种植养殖帮扶。在入户摸查的基础上,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和各户脱贫发展计划,切实为有关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帮扶。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解决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问题;二是支持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咨询房屋改造、种植、养殖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与农业、林业、畜牧部门协调,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在公路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做好与乡镇的协调配合,为贫困户提供致富信息、政策咨询帮助、就业机会,农村公路养护岗位可优先安排贫困人员。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充分利用院坝会、座谈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普惠政策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年交通大会战等利民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加强与非贫困户的互动交流,积极搞好现场答疑,及时反馈个别特殊疑难问题,切实化解各类矛盾。
三、工作成效
一、开展一次走访。在春节来临之际,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及市烟草专卖局领导到村走访慰问贫困户,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及慰问金,确保贫困户暖心过冬。每到一户,包保领导都与贫困户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贫困户家中衣食住行,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因户施策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树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拉一次家常。各村组织结对帮扶干部与包保贫困户在村会议室开展一次座谈会,拉家常、谈变化、说收获,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幸福感、认同感。唠“政策”,村两委工作人员及驻村干部向贫困户宣讲各项扶贫政策,解答贫困户的疑惑,做到扶贫知识讲透、政策宣传入心入脑。让贫困户清楚享受的各项政策待遇,提升群众认可度。唠“变化”,细数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之下,辖区各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精神面貌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从过去尘土飞扬的泥土路到现在干净整洁的硬化路、水源地的建设、粉饰一新的院落围墙,别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村民们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唠“收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两不愁三保障”及相关扶贫政策,切实让贫困户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村贫苦户任学成激动地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以前我家这房子四处漏风,冬天都没法住人,现在房子给我重建了、喝上了自来水、看病有医保、还有低保,这都得感谢党感谢政府。”通过与贫困群众唠“政策”、唠“变化”、唠“收获”,达到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接下来,将稳定脱贫工作,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算一次明白账。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通过座谈的方式,与贫困户共同算好“五笔账”。算“收入账”,对各项收入做到“门门清”“笔笔实”,让贫困户明白家底变化。算“标准账”,对照7项退出指标一一进行详细核对,让贫困户明白怎么脱的贫。算“受益账”,对各级各类扶贫优惠落实成效逐个进行细致梳理,让贫困户知晓得到了多少帮助。算“兜底账”,算清在养老、医疗、低保、五保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让贫困户明白政府为保障其基本生活所做的努力。算“帮扶账”,细数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志愿者等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引导贫困户饮水思源、不忘党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村民代表:
大家好!在驻村工作队工作一年多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及村“两委”的支持和广大村民的配合下,紧密围绕全村发展规划,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始终坚持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现将我的驻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资料收集、整理
今年,是我村脱贫摘帽的关键年,为确保我村顺利通过脱贫攻坚验收工作,我协助第一书记对村级脱贫攻坚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完善,务必保证我村在今年的脱贫验收工作顺利摘帽。
(二)政策宣讲,落实
通过农名夜校、入户宣讲政策方针,每月至少开展2次农民夜校学习活动,确保农民夜校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三)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驻村以来,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村社道路硬化等一系列项目,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各项扶贫惠民政策。
(四)严于律己,恪守纪律
驻村以来,我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每周从周一到周五吃住在村,与村两委一起坚持在工作第一线,严格执行考勤、请销假、外出报备等日常管理制度
二、工作体会
(一)努力工作,依靠组织
驻村工作者一年多以来,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才能不辜负这两年的驻村工作;及时向单位汇报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及困难,单位给予最大的支持,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将全部精力放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去。
(二)加强学习,锻炼本领
在驻村期间,只有以“练真本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党的政策、理论学习,才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根据组织安排,我从2016年3月起赴广西柳州挂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甫一入柳,我便对柳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一位人大常委在代表提问环节向我建言,希望我在有限的挂职锻炼时间内,利用各方资源,为柳州的“产业转型”及“脱贫攻坚”两项重要工作多做贡献。作为来自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挂职干部,这两个问题久久萦绕于我心中,也成为我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关注重点。虽然没有直接分管扶贫工作,但通过参与和见证一系列与脱贫攻坚有关的活动,我对这项工作也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积累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想法。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尽管工业经济总量占比居广西首位,但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截至目前,在1.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柳州市仍然有32.87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9%,高于全国(2015年)7.59个百分点,且近80%的贫困人口聚集在北部的融水、三江、融安三个县的偏远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但无论是山区群众,还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我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贫困状况的不懈努力。
在走访调研中探寻扶贫路径
今年6月,我专程来到柳州市三江县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布央仙人山茶场进行走访调研。
“高山出好茶”,三江县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的气候特点配合独特的土壤成分和湿度环境共同成就了该县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该县西北部八江乡的侗族村寨布央村,正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在平均海拔达600-1000米的土地上,广布着3600余亩面积的茶园。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93%以上,是种茶前的80倍。
据随行的三江县同志介绍,20年前,布央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有“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的说法。1988年以前,布央村茶叶种植始终处于个人“小打小闹”的状态,后来,县里组织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部分村民开始走上茶叶规模化种植之路,经过艰苦创业,终于创出一条茶叶产业辐射带动全县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新当选为八江镇镇长的小贾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件浅色衬衣,一条挽到膝盖的西裤,一双沾满泥的塑料凉鞋,脸上淌着的汗珠格外耀眼。他说一大早就带队对布央村茶场的滴灌系统升级维护工作进行检查,话语间还带着腼腆的神情。据他介绍,布央村现有茶园面积3600亩,平均每个村民有1.6亩的茶园。种茶 、采茶 、制茶已经成为每一个布央村村民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当地,2月到10月是采茶的“黄金季节”,一个月能采5次茶,茶农每天能采8-10斤茶青。“别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布央村却是年轻人挑大梁,这些年还不断从贵州等地招人来帮忙。”小贾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该村茶园种植的茶叶品种已有好几种,能制作红茶也能制作绿茶,基础茶叶的价钱也从最开始的几元钱一公斤到如今的七八十元一公斤。由于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茶叶生长环境,布央村也吸引了很多浙江、福建、广东的茶商过来收茶。“目前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产品深度开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种植技术还不够精,茶叶品种不够丰富,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小贾感慨。
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背景”。随行的三江县领导向我介绍,小贾前年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学成归来,他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老家八江镇,做最基层的干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家乡工作时,他回答道:“我觉得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共同努力、脱贫致富很有成就感,大有可为。”
通过在三江的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完成脱贫任务不仅要抓住当下,还要立足长远:从指标数据来说,收入指标是否超过贫困线标准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但单纯脱贫只是阶段目标,从最终远景来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的。从这点上看,发展产业,是确保贫困地区持续发展、不断向好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永不返贫的长远防线。
对症下药拔掉“穷根子”
因此,只有对症下药,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当前阶段推动产业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在科学分析自身的现实实际、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精准谋划,靶向施策,合理布局,切实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精准谋划,把产业扶贫做大做实。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打造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北部三县要重点培育2―5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打造和开发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制定一系列的产品标准,选育培养一批优良土特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让一批特色拳头产品尽快“触网”,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脱贫方式。这项工作搞好了,可以整体性解决脱贫摘帽问题;搞不好,则可能劳民伤财、留下后遗症,必须深入研究、扎实推进。三江、融水两县是少数民族聚居较集中的地区,身处大石山区里的贫困群众,大部分仍居住在搭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制旧房中,一旦遭遇暴雨洪涝和寨火等灾害,往往会出现危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户离开世代生活的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区,迁到靠近乡镇、靠近公路等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生存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脱贫成效上,既立杆见影,又影响深远,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应该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要在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和困难救助等方面给予搬迁户扶持和扶助,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把政策跟群众讲清讲透,让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搬迁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