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务虚会发言材料

乡镇务虚会发言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务虚会发言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务虚会发言材料

乡镇务虚会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为什么说“十二五”的主题是转型升级?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刘易斯拐点”,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工业部门相对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工业企业的边际劳动力成本。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现代工业部门可以用最低工资标准来获得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二是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只有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才能解放更多劳动力,只有工业部门提高工资标准才能吸收更多劳动力;三是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消除,城乡体制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两个拐点,分别叫作第一和第二“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同时也预示着经济发展的“重组”与“重生”。“重组”,就是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重生”,就是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如何判断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有两个维度,以日韩为例:一是务农人口占就业人数比重,日韩在30%—35%时进入“刘易斯拐点”,当前我国这一比重约为35%;二是二产占全部GDP比重,日本在1961年时比重为47%,随后逐步下降;韩国在1985年时比重为40%,随后基本保持稳定,1995年后逐步下降,我国在2007年时比重为47%。日韩在到达刘易斯拐点以后,用十年多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从最初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品,到中期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再到后来技术创新的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和交通设备。

对于江浙地区来说,“刘易斯拐点”什么时候到来,是否是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见仁见智。有学者研究,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将出现“刘易斯拐点”。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到6500美元,我区人均GDP已超7300美元,再加上上半年出现的“用工荒”,以及前段时间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迹象表明,当前江浙沿海地区正在接近甚至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而这个时候,只有推进结构“重组”,才能实现经济“重生”,否则企业没有出路,发展将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死胡同。所以说,“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推进“重组”,其主题就是转型升级。

就当前发展形势而言,一方面将面临“刘易斯拐点”,另一方面正处于结构重组、优化升级的较大机遇期。

一是从中央的总体要求来看。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已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几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今年2月,中央举办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总书记更是在会上发出“总动员令”: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总书记在会上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精辟理解:一是表面上看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二是现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三是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的发展态势“两高两低”,即高增长(GDP增长11.1%)、高就业(解决将近500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低通胀(CPI为2.6%、PPI为6.0%)、低顺差(同比下降42.5%)。由此可见,当前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央的要求部署,都需要我们承担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我们“等不起”。

二是从省市的战略部署来看。省在“九五”时期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十五”时期提出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工作主线。张德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八八战略”、“法治”、“平安”、“文化大省”、“生态省”等。赵洪祝书记又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提出了富饶秀美,和谐安康,走生态立省之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5月18日,省委、省政府举办了转型升级市县长专题研讨班。研讨班上,吕省长作了一个主题报告,陈敏尔、葛慧君、金德水、陈加元四位副省长分别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专题报告。同样,市委、市政府按照省里的相关要求,围绕保增促调,优增量调存量,提出了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创设了“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等抓手,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由此可见,从省市的具体部署来看,我们“等不起”。

三是从我区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提出的“经济强区,和谐”,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观,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与区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把坚定转型、加快转型、全面转型,始终贯穿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应该看到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体制机制的保证和技术支撑等等,而这些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毫无疑问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从而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由此可见,从自身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来看,“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我们“等不起”。

那么,转型升级,到底转什么?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根本举措;二是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基础;三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四是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要素制约为核心的要素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关键之举。四个方面:

(一)经济转型方面

经济转型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十二五”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基础的五年,这一基础也应该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所以,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任务来抓,具体采取哪些举措,我们要深化研究。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一核九带”的区域布局,即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占比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规划》也明确了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结合实际,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要在“二三互动、多元联动、双轮驱动、集聚集约”上做文章。二三互动,即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载体,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多元联动,即促进资本结构多元拓展,产业结构多元提升,空间结构多元优化,企业结构多元推进,促进产业上下游配套、纵横向延伸,整体快速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双轮驱动,即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和对外投资转移并重,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个双轮驱动下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集聚集约,即空间集聚布局,产业集约发展。

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基本完成转型升级,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当前的6:48.2:45.8调整为4:48:48,基本形成以“二产、三产”双轮驱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展开来讲:

一是农业问题。就是紧扣“三精四化”要求,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民,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技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具体是以省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围绕打造长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强化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专业合作社规范水平,强化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能力;提升设施化水平,强化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盈利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水平,强化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能力,加快从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转变。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示范园区5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累计100家,“亿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全区农产品销售突破50亿元。我们要像搞工业园区一样抓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在哪里做、靠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体制机制,真正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工业问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转型并举。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有所侧重地发展一些对长远经济结构调整乃至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绝对不能放弃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相当长时期内在市场上还具有比较优势,关键是在新的竞争和挑战面前,怎么样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怎么应对成本上升、保持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具体还是要做好“四个大”文章。打造工业化大平台。紧扣“一区五园”,拓展工业平台16.85平方公里,织东6.01平方公里,城南4.4平方公里,临港6.44平方公里。引进支撑型大项目。何为支撑型大项目?世界500强、国内500强、5000万美元以上、5亿以上项目。培育旗舰型大企业。大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培育销售超百亿企业10家。发展战略性大产业,全力打造“3+3”产业板块,发展形成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纺织3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电机、新医药3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服务业问题。发展服务业,不是孤立的产业结构问题,与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有直接关系。应该说,我区已经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样来加快,还要采取哪些政策举措。目前我区三大服务业领域中,生活业占主导,但缺乏规模,公共业与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不相适应。“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生产业与生活型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的“四个并举”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产业,全面提升生活型服务业,迅速扩张公共业,最终形成生产业为主导、生活型服务业为基础、公共业为根本的产业格局。展开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9个方面的服务业,即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同时,要挖掘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即美食行业、茶楼行业、疗休养行业、演艺行业、化妆行业、保健行业、女装行业、婴童行业、运动休闲行业、工艺美术行业。

(二)城市转型方面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县域经济的推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应该实行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近日,省政府咨询委指出:“十二五”时期全省会把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这里有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东部新区问题。今年,我们提出了“建新区”向“造新城”转变,“十二五”期间就是我们如何“造新城”,造什么样的“新城”。东部新区不能成为老城区的复制品,我们的定位是“科技城、生态城、知识城”,是有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带动力、政治影响力、要素集聚力、社会凝聚力,就如天津的生态城、广州的知识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项设计“八规合一”。具体来讲,今后五年,新区要在推进“东拓南跨北延中间完善”战略的基础上,通过“五个起来”,着力提升46平方公里的承载能力。“五个起来”,即东边热起来,南边聚起来,西边连起来,北边兴起来,中间靓起来。东边热起来,就是指织里童装产业,通过五个中心建设,切实延长童装产业链,尤其是突出设计和销售,真正把全国的童装产业聚焦到织里,把“中国童装名镇”的品牌打响打亮。南边聚起来,就是指中央商务区以南,着力打造居住商贸区,并充分利用主城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来增强配套能力,集聚新区人气。西边连起来,就是以大道、湖织大道为两条主动脉,沿大道以商贸居住为主,沿织里大道以生产业为主,将新区中央核心与老城区相连,实现整体开发,连片推进。北边兴起来,就是指中央商务区以北,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三一、中国高纤等为龙头,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做大做强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纺织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成为整个东部新区财税来源的“主引擎”。中间靓起来,就是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充分挖掘“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的绝佳生态环境,培育总部经济、创意文化、高档房产等现代服务业,有集艺术、影视、游乐、健身、美食、购物、演艺、会展、酒店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成为今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通过“五个起来”,着力把东部新区建设成为区乃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在乃至浙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二是区域组团问题。组团发展的内涵是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原则,重点打造东部新区与埭溪—东林组团,道场—妙西组团、中心城区组团的“一核心三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东部新区这一核心,刚才已经讲述。以东林、埭溪为主的青山组团,要利用地丘缓坡开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以道场、妙西为主的城南组团,要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以5个街道组成的中心城区组团,要利用中心城区所在地的资源,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业、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组团发展的关键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一核心三组团”要从实际出发,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大的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另外,要结合“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积极建设八里店临港产业带区块和织东高新产业带区块,推动临港重装、生物医药、电机电器等高新产业发展。

三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二战以后,德国巴伐利亚州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建设扩容太快,对城市造成很大压力,德国政府就在该州进行土地整理、产业布局、区域功能划分等方面的试验,最终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待遇,这就是“城乡等值化”理论。在国内,唐山也进行了“城乡等值化”实验,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进行了不断深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来讲,“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围绕将全区988个农民居住点整合为128个这一目标,扎实推进“城乡等值化”,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一样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围绕“民富、村强、景美、和谐”的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重点建设八里店南片25平方公里省级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逐步形成“一区两地三园四样板五社区”新亮点,把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我区新农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全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新机制,实施织里小城市建设,八里店、埭溪等中心镇重点培育战略,推动中心镇向功能型小城市转型。

(三)社会转型方面

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评估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稳定性的分析框架,他用两个变量——民众政治动员程度和政治组织化程度,作为分析的基础,并提出:低动员度+低组织度=传统社会,如不丹;高动员度+高组织度=现代社会,如当今发达国家;低动员度+高组织度=威权社会;高动员度+低组织度=动荡社会,如吉尔吉斯斯坦。“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社会转型要向高动员度、高组织度靠拢。具体来讲:

在劳有所得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增量,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贯彻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把统筹城乡就业的重点放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以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

在住有所居方面,探索构建“政府+市场”的住房保障体系,以老小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廉租住房实物保障、城中村改造等为切入点,加快市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实现居民有房住、住得起、住得好。

在学有所教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学前教育规范化、普通中小学标准化、中职教育优质化等重点建设,充分保障不同需求的市民受教育的权利,缩小不同群体发展起点差距,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要按照“减少校点、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认真规划、整体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省市有关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师资条件。

在病有所医方面,在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一个从医疗到用药都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强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化、基本医药保障制度普惠化、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化”。

在老有所养方面,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性投入,并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高度关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使家庭无力承担照料的失能老人享受养老机构照顾服务。

在活有所乐方面,围绕“文化先进区、体育强区”创建目标,不断深化“之星”品牌和农村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以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移沿山儿童公园等社会项目为切入,加强基层文体设置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居民能享有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能享有的“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有效保障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同时,要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城市。

(四)要素转型方面

科技、人才、土地、政策等高级要素支撑,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一是高端人才支撑。省委蔡奇部长说过: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投入是第一投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变人口为人手、人手为人力、人力为人才、人才为财富、财富为资本。下一步,人才工作要做好引、聚、用三篇文章。引——突出产业引人才。根据新兴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以产业化的人才来推进主导产业的升级,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项目、集聚一个产业”的目标(如马云和阿里巴巴)。聚——抢抓机遇聚人才。统一编制好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把人才引进的视野跳出、紧盯上海、放眼全国、面向海外,形成高层次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并驾齐驱”的局面。要建立完善招才引智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考核,招不来工业项目,招来人才项目同样是实绩,同样是对的贡献。要“走出去”招聘人才,利用猎头公司资源参与我区引才计划。用——转变观念用人才。继续强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流动方式,积极鼓励各类人才以学术交流、技术咨询、项目使用、短期服务等方式贡献才智,实现人才智力的社会共享。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为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做实科技支撑,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成果本地化。今后要着力发挥好三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落实好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平台的放大作用。完善和发挥科创中心、上电科“一园三中心”、同济同捷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浙北领先,江浙一流”的标准,积极筹建行业研发中心,探索建立孵化器联盟;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211工程”高等院校在我区建立研发机构。市场的基础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积极推进合作稳定化、常态化的产学研联盟建设;鼓励科研人员采用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是土地要素支撑。一方面,存量土地要挖潜。围绕农转未供、已供未开、低效利用、闲置土地四类重点的“3个75%和1个100%”目标,大力盘活存量用地,清理与挖潜历史用地、转而未供土地、转而已供土地。另一方面,增量土地要集约。加快制定地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力利用地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