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理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想人格;学生发展;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47-05
我国的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方面备受批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道主义思潮席卷我国思想界,“教育要发展学生人格”已经成了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理想人格往往被人们视为教育的目的。部分人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形成理想人格。但是,这与学校教育的事实存在差异,必然给学校带来“无法承受之重”。
一、理想人格是一种假设
理想人格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个民族或社会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是完美人格的集中体现。因此,理想人格必然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有两个重要特征:(1)抽象性。无法具体描述;(2)不可实现性。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典型例子。儒家的理想人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圣人”。前者是基本层次,后者是最高层次。这两个层次的核心是“仁”。儒家认为,“仁”所代表着良知、良心与良能,是智、德结合的完美结果。但是,“仁”为何物呢?在《论语》中,孔子弟子七次问“仁”,孔子的七次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儒家的后继者也没有能够对“仁”的本质特征做出比较统一的具体描述。儒家的理想人格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尽管儒家把尧舜看做是圣人,但是尧舜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理想人格由始到终都没有在现实的个体身上出现过。在儒家的世界里,尽管很多人被称为“君子”,但是并不是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使用的。它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用语,像我们今天使用的“先生”一词。就第二个层次而言,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都仅仅是对他们的尊称而已。
二、理想人格不是教育的直接目标
理想人格不能成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其根本原因是理想人格是抽象的,无法具体化地落实到教育之中。
首先,无法以理想人格来判断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理想人格是人的优秀品质的集合,但是,“一般的人的优秀品质,如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自主性的等等,与这些不同的经验方式是具体对应的。因此,可以说,那些成为优秀品质的一般心理品质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经验方式的发展标准。而无任何一般的人的发展的标准。”以创造力为例,理想人格的表述应该是“具有创造力”,这是抽象的“创造力”概念。但是,在教育实践之中没有与抽象的创造力相对应的行为,只有具体的行为与具体的创造力相关联,如数学方面的创造力。而且,我们不能由于一个学生在某几个方面的创造力强,就认为他的创造力强。更何况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生所有方面的创造力均得到较好发展的情况。因此,在任何教育实践之中,其教育目的的合理表述都是“具有某方面的创造力”,而非“具有创造力”。而且,在最后对学生创造力做评价的时候,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某方面的创造力获得了发展”,而非“创造力获得了发展”。因此,用理想人格来判断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必然会遇上“马非白马”式的逻辑困境:创造力不等同于某个具体方面的创造力,也不是多个具体方面的创造力的总和。
其次,无法用理想人格来判断群体的发展。有些研究者判断当前社会“道德滑坡”,批判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人格方面失败,其依据是当前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大不如前。这是以理想人格为标准,对群体人格发展做出前后对比评价的现象。但是,理想人格同样也不能用来判断群体的人格发展。因为在判断群体人格发展的时候,我们将会陷入“不可比”的漩涡。以道德水平为例。譬如:
1970年,有人做过一次调查,研究过大批少年的行为。1980年,又照样做了一次。这种调查既观察少年人在多种环境下的品行,又把受调查的人放在某些情境里,测验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反应——例如让他们可以选择欺骗还是老老实实做事、说谎还是讲实话、服从还是反叛、救急扶危还是袖手旁观等等。这两次调查的结果统计出来,发现1980年的少年比1970年的少年粗言秽语较多;考试作弊较少:参加卖旗筹款较少、但赞助公益金活动较多;服用软性较多但吸烟较少、性经验较多,那么,究竟“道德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就无法对群体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或者下降做出客观的、让人信服的判断。那么,我们又何来学校教育是否促进学生(群体)人格发展的判断呢?又何来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群体)人格发展失败的判断呢?
以上两种情况证明了理想人格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具体化和操作化的,因此不适宜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理想人格是在对人性的观察、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设计出来的。它是我们价值观的反映,是我们社会理想的反映,它指明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所以、学校教育中的理想人格应该作为我们学校教育价值指向、努力方向和理想,学校教育的所有具体目的都以它为指向和依归。简单而言。理想人格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理想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直接目的的“灾难”
当前,不管是教师还是社会都习惯性地以理想人格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他们的眼里,往往容不得学生有半点错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错误,马上就“恨铁不成钢”,甚至对学生进行“惩罚”。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理想人格作为具体标准来要求学生,并以理想人格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学校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它必定包含了组织的几个重要特征:有特定的目的;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明确界限;追求一定的效率。把理想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直接目的,必定对学校组织的这三个重要特征造成严重冲击,这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的“灾难性”破坏。
1 挤兑学校教育真正目的
目的是组织的灵魂,因为“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目标为中心,以目标为标准”。尽管历史上人们对学校教育的目的认识在具体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学校教育应该“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活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生活能力”。根据苏联教育家的考察发现,最早的学校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既不是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也不是促进学生人性发展的内容,而是统治者所需要的知识或者技术,因为学校要培养的是当时政府的统治者和政府需要的人。现代教育社会学家认为:“学校正式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系统的一些意图。为系统的活动提供指导方针并将其成员的活动集中化,预示既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使系统的活动合法化。”
当前我们对学校教育目的的认识反映了学校教育目的并不排斥人格教育,但是,人格教育是服务于学校真正教育目的的,学校教育目的所预设学生需要何种人格,学校教育就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人格,因此理想人格作为完美人格的集中体现,不是学校教育目的本身。学校教育把理想人格视为直接目的是混淆学校教育目的层次的做法,必定会导致学校教育真正目的被挤兑。若不及时纠偏,学校教育也会因此而最终放弃真正的教育目的。一旦真正的教育目的被挤兑,失去真正目的的学校教育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学校将成为一个专门的理想人格培养的地方,甚至为了理想人格,可以放弃知识。
2 模糊学校组织界限
组织界限是组织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与环境区别开来的尺度,是组织成员选择活动领域和划定活动范围的重要标尺。组织需要依赖组织界限来维持其自身的稳定和成员的组织认同。失去组织界限,组织就将不复存在。组织目的决定着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向、步骤、方式和方法,是支配、控制组织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因此,组织目的决定着社会组织界限,也是区别不同社会组织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组织界限以有效实现组织目的为唯一标准。
如果说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教育的任务,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必须以理想人格为直接目的,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所有教育机构(包括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都理应以理想人格为直接目的。这样,不同类别的教育机构之间就无法区分了。因为决定它们组织界限和区别的组织目的是一致的,它们相互之间的组织界限被模糊化和同质化了。失去独特的教育目的和组织界限,最终必将导致学校教育的瓦解。
3 降低学校教育效率
社会组织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某个目的,相互协作而形成的集体。因此,追求效率是组织的本性之一。失去了效率,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同样,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当它无法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时候,它自身就会遭到否定。如果学校抛开了原本由社会规定的教育目的,转而以理想人格为直接目的,那么其原本目标将不可能得到有效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就会遭到质疑。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进步主义及其学校在美国被彻底否定也根源于此。这证明了学校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着原本的教育目的,有效地实现之,才能体现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此外,检验组织的效率应该以其目的为出发点。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具体且可操作,否则目标将不可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更不可能细化为各种检验指标。但是,正如前文分析那样,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目的不具可操作性,理想人格发展的判断标准也不存在。没有客观的效率判断标准,我们就不可能对学校教育的效率做判断。所以,如果学校教育以理想人格为教育目的,它将失去证明其效率和存在合理性的有力依据。一个不能有效实现其根本目的或者无法证明自身效率的组织,其处境是危险的,它面临着改革或解散的选择。因此,理想人格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的方向,但是,它不适合成为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
四、学校教育应与理想人格“保持距离”
理想人格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它不得不与教育的这个终极目标“保持距离”。
理想人格对人格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完美的规定,因此,这种距离不仅仅是学校不能直接以理想人格为目的,还意味着学校教育不能把所有有助于发展学生所有方面的人格因素都列入教育之中。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能试图促进学生人格所有方面的发展,也不能试图把促进学生某个方面人格发展的所有因素都纳入学校教育。根据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才预设的规格,并不是要求学生在人格所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试图促进学生人格所有方面的发展是脱离学校教育目的的行为,不利于学校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此外,学校教育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某个方面的人格发展到完美境界。因为某个方面人格达至完美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努力将是徒劳无功的。而且,促进学生某个方面人格发展的所有因素非常多,如果学校教育试图把都纳入进来,那么必定会挤兑其他方面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教育毕竟是一种时间、人力、物力都有限度的教育,它不可能通过所有途径或者方法,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努力。所以,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必须对此做出明确的限定。人格是个价值问题,所以,学校教育的这种限定可以称为“学校教育的价值限定”。学校教育的价值限定是必然的,更是必须的。
五、学校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发展结果的非线性关系
学校人格教育过程不可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到底什么时候发生多大的作用,往往不是教育者所能预知的。因此,学校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发展的结果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学校人格教育过程的不可控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身心状态以及具体的教育情景。由于个体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心理是开放的,因而,同样的教育手段,对不同的学生,其效果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马卡连柯惩罚学生,能让学生深刻反思,进而主动发展。但是,其他任何教师“惩罚”学生的时候,可能无法确保他的“惩罚”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正面作用。另外,由于学生的身心状态的内隐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教育者往往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和教育情景难以把握,因而教育者难以控制人格教育过程。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亚主流的或与主流相冲突的观点、行为和人格理想。理想人格尽管是社会主流推崇的人格模式。但是,学生并不总是生活在主流之中,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亚主流的观点、行为、人格理想,并且对学生人格发展形成影响。因此,学校人格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人格向理想人格发展,还需要与学生生活环境中与理想人格相冲突的观点、行为、人格理想等进行抵抗。但是,抵抗过程中,学校教育经常处于下风,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教育无法干预亚主流,亚主流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第二,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说教层面上对学生人格发展发挥影响,亚主流却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实践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第三,学校教育往往不知道亚主流在何时何地借助何种方式方法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因而无法明确应对措施。这样的局面导致了学校的人格教育处于低迷状态。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学校的教育管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1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散,学生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成绩很差,有些学生的家庭背景还比较复杂。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需要早早的承担起家庭的日常开支。还有的学习成绩太差,没有机会考上大学,所以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他们都还处于青春期,人格发展并不完全,比较冲动,更加重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喜欢刺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学习,或者在中考中失利,相较于上高中的同学有自卑的心理。上中职学校之后,学习不积极,时常旷课。不想与人交往,过分的封闭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缺少自控能力经常会做一些偏激的事情。中职学生普遍比较早熟,在青春期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吸引异性的注意,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感情受挫时容易一蹶不振,做一些无知甚至伤害别人的事情。并且中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在中职学生的宿舍经常会发现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在寝室里抽烟、打扑克、喝酒等违反中职学校规定的行为。在走读学生中,还出现使用电动车甚至摩托车上学的情况,往返学校与家之间的交通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的作用,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荣誉感,给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为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基础[1]。
2.2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用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积极的掌握现今的科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增加实践的内容,因为中职学生文化课普遍比较差,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3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学生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要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会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减少影响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因素,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3中职学校安全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3.1坚持以的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情况下,我们坚持以及中国化的理论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影响学生情绪的消极因素,使学生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修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还要提升中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职教师的个人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决定授课的最终成果,要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在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保证学生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进而为学校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3.3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教育淘汰的“次品”,不能为社会做任何贡献,但实际上中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型的人才,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3.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传递教育正能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作用也不能够被家长忽视[2]。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经常召开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生的近况。不但有利于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家中的情况,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在家里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树立他们的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理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中职学校以应用为主,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和动力支持。
作者:赵丽坤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遵循教育规律; 建设理想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9-001
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会思考,教师能创新,学生会学习,学校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学校中师生都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实现教育双赢。为此,学校领导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服务,不折腾,不浮躁,求务实,重实效,引领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
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能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服务,不折腾,不浮躁,求务实,重实效,引领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
学校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教师要能创新。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思考、面向未来、创造未来。只有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承担起创造未来的责任。让教育理念常新,课堂教学常新,教育行为常新,让创新伴随教育的每一天。不断从批判走向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应该学会学习。会学习不仅要学会认知,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用爱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性,用智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在成功中体会生命的自豪,在成功中享受生命的幸福。
“做最好的自己,让优秀成为习惯”是实现学校及师生发展的现实追求,学校努力从队伍建设、课堂建构、管理改革、校园生活入手,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爱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具有爱的艺术和能力。积极开展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理解学生”为核心的良好师表形象的创建活动。
教师是职业读书人,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做到博览群书,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教师更需要勤思、善思,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在教育现象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智慧在思考中闪光。思考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剖析存在的问题,审视存在的缺憾,从批判走向建设,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追求有效课堂,努力打造“开放、灵动、个性、超越”的课堂状态。
探索“开放”的课堂。用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充分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
创设“灵动”的课堂。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个性自由舒展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
构建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构建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尝试“超越”教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追求“超越”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坚持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一是注重常规管理。化繁为简,让教育理念变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学校常规管理内容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全部,管理中需要用智慧用心经营,让每项工作都形成简约、明确的工作要求,让管理者人人知道该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真正让工作要求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追求。
二是注重过程管理。求真务实,让管理目标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步骤。形成目标管理制度,让全体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追求,管理中不光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拒绝浮躁,拒绝功利,拒绝形式,让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常态,让享受过程成为一种自然。
三是注重严格管理。真抓实干,让追求精致变成平平常常的教育行为。管理的成效在于落实,管理的品质在于严格。引领教师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品质的道理,带领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逐步让优秀成为每个教师的良好习惯。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用智慧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建设书香校园。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培养阅读兴趣,真正做到博览群书,丰厚底蕴;与环境建设相融合,建设班级读书角、开放式阅览室,图书馆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阅读方便;与活动开展相结合,通过举办“读书节”,“评比书香学子”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巩固阅读的效果,让孩子们逐步走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境界。
指尖上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在分数至上的校园,动手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开掘智慧。学校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剪纸、雕塑、泥塑、书法、民间制作等艺术中开发学生喜爱的课程,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动手项目,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比赛、展示活动,让孩子们的智慧得到别样的开发。
[关键词]理想教育;美育;学科教育;滨湖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03-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为走好未来人生的道路夯实基础。
一、构建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
结合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新时想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了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滨湖梦的教育。我们努力做到“实、生、美”。
“实”即更实际,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心中有一份愿景。理想教育是一种形成理想、实践追求、实现愿景的教育。对理想教育内涵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们对滨湖路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定位于“理想教育”这一学校文化特色之后,我们不再做形式上的“提升”,而是内容上的“降低”,即真正打扎实“理想教育”这一文化特色的基石,只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景,让理想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教师生活和校园生活,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生”是更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并非遥不可及,理想教育与生活应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理想与普通人的生活分开,真正的理想应该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从简单的、真实的生活中,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胸怀,走进世界。就眼前而言,理想教育就是使学生懂得要好好生活,学会爱身边的人和事;就将来而言,理想教育其实就是为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一根正确的标杆,也就是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美”为更美好,让学生完全在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中就接受了理想教育。通过每学期在“梦源”播种梦想、收获梦想,通过每周一晨会那充盈着“小故事大道理”的“理想大课堂”……让师生随处可见“理想”闪亮的光辉,随处可闻“理想”的教诲,让“梦开始的地方”为师生、社会所悦纳,让理想之光超越时空,渗入心灵。一系列的理想教育特色活动可触可及,不仅愉悦着学生的身心,更展示着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累累硕果。
(一)“愿望的种子”——梦开始的地方
愿望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避免愿望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真正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应基于学生原始而自然的愿望培育理想的“种子”,成为开始播种理想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有符合个人实际的愿望,激发学生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让校园成为师生实践梦想、追逐梦想、收获梦想的精神家园。
因此,滨湖路小学将学校CI形象设定为“梦开始的地方”,鼓励学生怀揣梦想,树立目标,从而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源”是“梦开始的地方”的物化形式,它以一个写意的“梦”字烙印在教学楼的核心地带,通过“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汇集师生色彩斑斓的梦,激励师生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成为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一颗颗小小的“梦想石”,一艘艘亲手制作的小纸船,一次次“播种梦想”活动,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培养起孩子们对未来不懈追求的良好品质。在这“梦开始的地方”,师生都成了有梦的人。
(二)“追求的信念”——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
信念是对某人或某事有坚信不疑的想法。在小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要重视帮助学生坚定追求的信念,让信念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成长的催化剂,并转化为成才的动力,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是学校的校训,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滨湖人对生命的期待,是对梦想与未来的憧憬——进取、超越、非凡;这是滨湖人的信念,是对学校和自我的责任——唯真,唯善,唯美。当全体师生汇聚在一起,一遍又一遍高呼“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时,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的欲望油然而生。小学阶段十二次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两百多个的“理想大课堂”里的小故事大道理,最后一次的“毕业大课堂”……无一不在反复强化、激励师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信念的追求让理想教育变得小、实、新,激励着孩子们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三)“学习的历练”——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让学生从小拥有更多的学习经历与锻炼,旨在进一步养成学生学习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环境中学习,让梦想通过勤奋得以实现,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梦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从“学习态度好习惯”“学习过程好习惯”“能力形成好习惯”和“学习行为好习惯”四大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卓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经历“静心悦读”“精心书写”“精心计算”的一层层晋级和“学习三星”一颗颗的摘取,发挥一次次的“奇思妙想”、吹奏一曲曲的“快乐口琴”、绘制一幅幅的“科幻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开拓了历练的空间,张扬了个性与特长,促进了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美感的氛围”——梦想启动未来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一种快乐感觉。让理想教育具有美感的氛围,就是围绕“理想教育”,最大程度调动、发挥美育在理想教育中的文化功效,创建快乐的理想教育。要从成人化的说教走向富有儿童特色的浸润学生心灵的各种氛围营造,通过美感氛围的营造拓展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展现理想教育的新魅力。我们以“梦想启动未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建设了“梦源”“蓝色宫殿”“中国园”“未来之星”“书法长卷”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在教学楼走道上摆放钢琴、地球仪、开放式书架、壁挂式鱼缸、大型积木及孩子们创编的童谣、创作的书画……整个校园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使理想教育能够诠释,可以物化,可以触摸,可以实践,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孩子们培植梦想、实践梦想、收获梦想营造起良好的氛围。
几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美感的氛围既是学生童趣表现和欢情流畅的过程,又是他们追求和创造艺术美、生活美以及自我塑造心灵美的过程,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五)“师生的互动”——有梦的人最快乐
教育有梦,孩子才有未来。理想教育的主体,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师生的互动更注重理想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教学相长作用,创建有理想的教师队伍,带动有理想的学生群体。我们强调将理想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的形成有效结合,把学校理想教育与学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会起来,把理想教育与“梦”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赋活动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让快乐贯穿于理想教育的全过程,使师生在互动中体验追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明天。
围绕这一主题,制定了《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持续开展了每学期开学典礼的教师宣誓,每年一次的“教师节·爱生日”、每月一次的“宽容日·赞美日”、每周晨会的师生诵读经典诗文及同唱校歌、同呼校训等活动。这类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乐中激情的活动深化了我校理想教育,开拓了师生互动的新视野,打开了师生互动的新思路,搭建起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桥梁。用儿童的文化教育儿童,用教师的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学校的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是基于学生原始的、自然的愿望,以此作为培育理想的“种子”;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追求的信念,提升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五要素不可或缺,互相渗透、互为交错。
二、新时期小学理想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理想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让全校师生和谐发展。搞好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为此,学校多次召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反复探讨,制定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管理章程》。管理章程包括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科研管理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等,保障了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彰显了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特色。
(一)构建促进教师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
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重头戏,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没有教师的良好发展,就不会有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就不可能立得起学校的品牌。为了凸显学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们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培训、评价等方面积极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变管理为引领。
学校采取开学与教师签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评、学校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使教师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用良好的人格、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以身示范”,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亲教师而信其道。
(二)构建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理想的管理制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陶行知先生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养成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以理想教育为主线,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分低、中、高年段来制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能力形成、学习行为四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早操集会、文明礼仪、就餐就寝、劳动卫生、安全保护五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行为好习惯,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使理想教育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素质,外显为自觉行动,促进理想教育的形成,收到良好效果。
三、形成理想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我们的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为学生服务,是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形态。
(一)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融合美育与学科教育,开发“理想教育”校本课程
“理想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新课程背景下,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开发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德育课程。它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点,将理想教育与美育、各学科融合,创新传统的晨会、早读、劳动、班队会、活动课、思品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行为养成为切入点,以学校、社会为涉教空间,以系列贴近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认知、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打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
1.“理想大课堂”
围绕理想教育,以一个“大”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形式,开设了“快乐大课堂”“经典大课堂”“毕业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静心悦读大课堂”“精心书写大课堂”“快乐劳动大课堂”等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营造起优良的校风、学风,孕育出彬彬有礼、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小绅士”“小淑女”。
2.“我的红豆故事”
为了实现“小绅士”“小淑女”培养目标,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我的红豆故事”为载体,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立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学,一人一本精美的绘本,一班一个红豆瓶,每天争夺红豆的故事在个人、班级书写着“美丽行动”。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同学、家长、老师评,每学期末一次总评,争当“红豆明星”,争创“红豆班级”,全班一起分享甜蜜的“红豆粥”,成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教育变得“小、实、新”,具有可操作性,充满着童趣与诗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理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生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文明有礼、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基础牢固、个性鲜明”一代新人,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创造的学园、花园、乐园、梦园。
(二)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通过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与家长探讨、与学生交流等形式,通过对于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行动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教师基金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获得好评。编辑出版了《中国名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卷》《蓝蓝的滨湖 蓝蓝的梦》《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等书籍,目前已有48篇在各种教育学术刊物上,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例如,“我的红豆故事”课程提出了“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校园文明从洗手间开始”“轻身慢步过走廊”“文明礼貌三句话”“文明行为三件事”等具体的要求,同时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细化、强化常规管理。例如,对地板的保洁及洗手间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地板上不能残留油垢,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洗手间地面要尽可能保持干爽,没有异味。再如,对培养学生的就餐,不仅注重强调爱惜粮食,还特别注重就餐礼仪的培养,教育学生碗、筷要轻拿、轻放,保持就餐的安静、有序,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中富有个性的理想教育产生育人的功能,“理想教育”文化得到彰显,在短短几年间一方面课题研究不断进行,另一方面,研究推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如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27届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之星(全国唯一一所小学获得此殊荣)等众多光荣称号。
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茁壮成长,学校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广西“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校长”1名,广西德育工作标兵1名,“八桂名师”1名,特级教师4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7名,等等。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教育部、团中央、国家精神文明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宣传部等各级领导到校视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均予以高度赞扬,自治区、南宁市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均在滨湖路小学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进在全国基础教育名校的行列。
这些成效的取得,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建设。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智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1999.
[2] 杨思寰,樊辛森,等.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成尚荣.设计:学校发展新课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8] 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 敏泽.文化·审美·艺术——论文三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55-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及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掌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其他门学科相互比较,该门课程存在更为鲜明的理论性、思想性、现实性、政治性及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其也必然存在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需在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原有道德水平、政治思想、法制观念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正确认识其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和特点,然后再次多角度实施创新,选择最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严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创造力。保证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激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作为主导进行创新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意志等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行为方式,进而促进自身能够形成高尚的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其最突出的特征即表现为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方向性。方向的认识及把握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均具有开放性、立体性和综合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正确方向的指引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还需高度重视自身的组织、引导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实施主动、创新的教学。教师须转变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积极将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目的进行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为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教育,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必须将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到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地开展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为其掌握知识的一个最直接方式。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均为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并做相应的板书,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枯燥和单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实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充分结合时代政治的实用性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进行充分挖掘。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融合应用讨论式、启迪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需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营造一个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与传统被动学习相比,启迪性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接受相关知识,并可根据自身需求及疑惑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课堂活动地开展成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以教学内容作为根据,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开拓思路,深入挖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存在的相关性,灵活引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巧妙进行迪性教学语言设置,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充分激发。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须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像、PPT、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技术。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将存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抽象、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生生或师生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图文并茂,畅所欲言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充分结合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教学活动地开展及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任课教师须坚持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除了做好教学活动之外,还需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根据时代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加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加强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巩固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需积极与学校党支部、学生会等进行协商合作,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表现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思想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质上为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教师积极与学校中的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活动等校外实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实践、考察、科技竞技等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写出心得体会,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多角度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其思想觉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积极组织辩论赛、成立学生社团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比赛及社团组织均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组织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培养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觉悟。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是他们追求梦想迈出的一步脚印。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组织不仅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学生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根据,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