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微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前言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平台,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如何利用微博独特优势,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1]
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原因,才能在利用微博操作实践中更好的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一、微博内容过于单一,多忽视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任务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调查发现如果微博信息的内容过于单一,可读性、服务性、权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微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信息通知、考务信息、学生学习、情感励志、名家讲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励志的、宣传正能量、基调过高的微博内容;同时又很少引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增强说服力;很少有实事热门事件的官方微博,就极容易造成微博的信息与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匹配低,学生对此微博的关注度相应降低,利用微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力也同时降低。[3]
二、更新内容不及时,与学生互动不足,吸引力较低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高校官方微博更新比较及时,每天大约有3至5条微博更新,也有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平均每日微博量不到1条,更新较慢,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教育类微博的关注度。在我国,高校传达信息的方式基本是传统的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通知来进行的,缺乏直接沟通与互动。即便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并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原因有,一是信息的不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只是学生单向反馈,不能引信息主体的反应,导致这类官方微博不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关注,丧失了微博自主获取信息与及时主体沟通的自身特点;二是这类官方微博本身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致使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突出,学生评论转发的热情不高,导致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并不明显。[4]
只有主动积极的与学生互动,突出官方微博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给予信息反馈与及时沟通,利用微博掌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心理需求,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接受和消化所接收到的微博信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
作为信息,主动获得与分享的工具,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也是信息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平台,同样也是联系感情的新方式,受到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欢迎。从高校的角度看微博的运用情况,和其他行业相比,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仍有差距,微博在高校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共识,已经开通微博,但还从在操作和维护不及时,内容单调,更新缓慢等其他问题,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还没有真正放手,没有真正理解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5]
四、信息定位不够明确,宣传报道不到位
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是管理的问题。许多大学仍然停留在“用户浏览信息模型”,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播的内容与网站相差无几。就当前形势,高校微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微博操作,管理人员培训,员工奖惩,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时间来探索开发,因此,导致高校微博宣传覆盖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微博理解,加上微博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更难让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五、工作团队不健全、缺乏微博操作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的经验表明,微博的效率和良性的操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全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他们的主要工具室使用教室和校园工作。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已成为必要手段。目前,学生宣传部门或部门管理干部主要负责微博的日常管理和操作。一是微博能源是有限的,他们倾向于多元化,对微博的特点和优势功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相关经验。二是他们的微博写作也需要改善。大学微博良性运行需要一个团队的工作,才有可能使高校建立吸引和影响学生思想的、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信息。[6]
结语
微博的快速发展及进一步普及,对大学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对世界、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认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说,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运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使用微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探讨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更多的意见信息,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容易操作和更独特微博,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梅,孙丽娜.“微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J].河北学刊,2012(3) .
[2]李文浩,姜太军.借助“微博”的“微薄”之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
[3]王云峰,李峰,李彦.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 .
[4]庞志伟.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 .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评价 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1.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1]教与学历来是互动的,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相应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技能,从而引导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流过程。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符合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才能最终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服务的有力措施。
2.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大学生沿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宏观上讲,科学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估,可以及时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正确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效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微观上说,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于切实掌握教师履行职责的状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改革。现在的教材内容越来越多,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构建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必须努力在教学内容改革上下功夫。其次,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不仅教师要教活,学生也要学活,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小组讨论、辩论,座谈等,分析国内外的热点、疑点和重点问题,提升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求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传统手段,要跟上现代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制作教学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块特殊阵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规范,主观印象影响较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多为全校统一的一个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这样的标准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单一会导致各学科各专业以评价的条框为导向,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则工作量加大,难度也大,评价过程会变得极为复杂,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比较。[2]因而,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又不抹杀其专业特点成为必须。
2.评价思路不同,评价结果难以界定。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正在于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评价机构不同、思路不同,评价结果也出现极大差异。传统教学质量评价过分强调其鉴定作用,过于看重数据,有些学校甚至用数字“算出”优秀教师,“算出”优质课程,“算出”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在实际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因素有许多,如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加以衡量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对学生评议,对于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学生通常给分低,反而对学生放松要求的教师分却很高,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认同,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既不客观也不真实。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我反思与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但教师面对自我评价的要求往往不是直接地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自我评价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效果缺乏科学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但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都只注重检查与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反映出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是通过充分调研、反复斟酌、广泛协商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有助于各级领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更加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但是,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忽略评估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改进等功能,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不能采用多形式的评价手段,将会严重制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应对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在面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1.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教机制。
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质量信息,以及学期结束后学生对教师教学各方面用量表打分的形式所进行的评价。前一种对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的反映一般比较宽泛,也比较模糊,其结果对教师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后一种评价则是对全体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各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评价结果和同期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一起,对教师的晋级、提职、津贴、评优等方面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虽然在评价中也不乏弊端,但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评价结果。
2.建立科学的同行听课机制。
同行听课一般是由系(部)或教研室组织领导及同事以随机听课的方式,评价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有利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有利于领导和一般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对于本单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易于集中解决。对于少数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学院先行做工作,同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寻求解决的方法。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知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员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
目前督导组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评价,意见定期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督导员许多都是聘请的退休老教师,他们在对教学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在学期初、中、末期,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和进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少数优秀教师提出表扬,对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提出改正意见。这项工作有利于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学各个环节,并因为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实施,在各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是做得比较完备的一种[4]。
4.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
广大教师主动接受评估,不断从中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部门领导全面了解本部门教师的整体水平及教学效果,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院领导及职能部门则可全面掌握全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从而做出相应的宏观决策,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秀军.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5-16.
[2]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02):126-128.
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就业指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以增强实效性。增强实效性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融合,而就业问题正是其最关切自我发展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主流态势是积极向上,并且呈现多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但是,拜金主义等功利化理想侵入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个人信仰重于国家和民族信仰。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
(1)时代回应性不足。
第一,对转型社会背景回应性不足。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改革中社会利益调整过程的矛盾冲突与不公平现象,某种程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充分应对该种认识混乱与进行正向引导。
第二,对多元文化背景回应性不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充分回应多元文化背景。大学生所处环境中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日益激化,其中工具理性与主观理想信念的价值冲突尤其加剧。多元文化冲突直接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关于理想信念的心理与行为尤其变化波动较大。
第三,对多媒体背景回应性不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未能应对多媒体时代的信息海量良莠不齐、及时便捷渠道多样、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的挑战而相应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推行理想信念教育。
(2)与大学生群体需求不匹配
第一,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忽略了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与内在层次差异性,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简单化为将大学生一次性与全部培养为时想信念先行者。
第二,内容与形式缺乏针对性与创造性。首先,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多样性,与大学生群体所处特定思想与生活阶段已经某种程度脱节,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脱离于个人理想、近期理想与一般理想。其次,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载体,与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方式特点不匹配。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时代回应性
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放性。在对社会现状分析基础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解答疑惑与纠正偏差,而不是被动解释问题而信度降低,甚至忽略现实问题而导致教育失效。此外,引导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具有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能力,而不是简单否定网络信息,在大学生主动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立足大学生群体需求
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崇高理想、社会理想、长远理想与一般理想、个人理想、近期理想相结合,从而通过落到实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应以一种开放与平等的态度,从计划不变性向机动灵活性转化,从对固定的书本讲述向对变化社会现实的分析转化,从传统沟通方式转向以信息化媒介方式,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组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和趋势
当前高校主要采取选修课与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信息、技巧与礼仪等内容。
1.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
(1)机制、机构与理念不健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某些高校把就业指导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或将其职能设在其他部门;各院系就业指导机构或与校级机构分工不明确,或未建立相应机构或机制;部分新成立专科院校尚未建立就业管理制度。另外,学校就业指导理念不清晰,重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从而忽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
(2)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需教师具备就业指导技能、多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然而实际中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与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兼职讲授,他们的行政与业务事务较繁重,没有足够精力与能力深入研究课程,从而很难全面掌握学生就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
(3)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
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未能形成全程化与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大学生能力与意向信息滞后与社会需求动态信息滞后;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缺乏职业价值取向与理想、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切实提高其工作实践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
(1)制度保障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制度体系,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一是制度保障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生全程培养的教学计划。二是制度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既体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与指导性。三是制度保障授课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实训、实践、考察、交流、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授课质量。从而使该课程具备专业性与实用性,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学生就业的不可替代作用。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建设与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其次,鼓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与需求自行编写教材。再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督和考评。最后,充分利用校外师资资源,聘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优秀人士做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由他们负责讲授实践性强的专题。
(3)打造四年制的全程立体化课堂
除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还应指导非毕业班学生在掌握自身与社会需求信息基础上规划设计职业生涯。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意识。在第二学期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阶段,指导学生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第二和第三学年,主要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第四学年,针对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二者相互融合分析
1.理念先行,积极定位
首先,在理念层面,充分认识到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是相互促进与双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以增强实效性。增强实效性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融合,而就业问题正是其最关切自我发展问题之一。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同样重要。因为部分毕业生忽视理想信念与道德素质,出现的偏离社会需要与就业市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影响其顺利就业。
其次,基于理想信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定位二者间融合为高校核心工作之一。这两项工作均事关广大学生切身利益,也势必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2.原则方向,引领融合
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的目标在于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弥补就业过程中被忽视的精神价值指导;结合就业问题,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的价值引领体现在,个人理想与就业选择结合,就业选择与国家需要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价值融合。
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需要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理念层面需要树立全方位服务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方法创新需要立足大学生特点,结合单向灌输与多向链接,结合榜样教育与学习实践,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联动教育。
3.明确途径,实现融合
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融合,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两方部门实行联席工作制度或议事协调制度,实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即辅导员、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一体化制度,设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下全程理想信念教育嵌入课程,利用新技术手段将就业指导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统一融合。
(赵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连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易.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4)
[2]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1(4)
[3]冯秀军.新时空境遇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1(4)
[4]赵书.“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5]颜俊学,段如冰,吴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匹配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6]聂晓.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7]姜羡萍,孙安宁.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8]张希胜.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9]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10]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8(12)
[11]刘芳.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1)
[12]赵峰.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管理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关键词:文学作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75-02
党的十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一、文学作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一般来讲,文化是指某一种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财富,主要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本文所提到的“文学作品”,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书面文字形式记载的、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文学作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提供符合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载体。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但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据笔者调查,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政课表示不解,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这一现象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促使大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认识上的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可通过寻求合适的现实载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中,让大学生感悟并领会理论的魅力,从而使他们真正将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选择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载体。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经历近十二年的小学、中学、高中教育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已初步形成,其中,贯穿始终的语文教育,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较稳定、最基础的内容。而语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人学教育,主要以学习著名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主。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运用文学作品这个教学载体,既有利于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文学对话;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的知识储备来学习新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2.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想课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换言之,情感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作品,作为记录人们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的文字材料,蕴含着人们各类丰富的情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作品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思政课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从心灵深处唤起学生的共鸣,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选用文学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文学作品”,既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也包括今人著述的文学作品,按篇幅长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篇幅较长、内容完整的著作类作品;二是短小精悍的谚语、格言等。
1.教育性。选用文学作品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数量众多、优劣不一,教师在选用文学作品时,应选择那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丰富,能够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作品。反之,对于那些评价不一、看法各异、有待时间检验的作品,教师要慎重选择。
2.时代性。思想教育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决定高校思政课选用文学作品时,也要体现时代性。当前,高校在校生多是年龄在18-22周岁的90后青年,他们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成长于网络环境,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热衷新潮和时尚,偏爱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的流行文化。高校思政课选用文学作品,除了选用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外,也要注重选择那些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时代特征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由于是诞生在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期,与那些年代久远的作品相比,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得到他们情感上的认同。
3.先进性。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它的先进文化和文学作品。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在思想上对大学生群体起到引领作用,还必须注重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学作品。具体来讲,文学作品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当代国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集中体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三、文学作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例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可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础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 ,理想处于一个相对真空的阶段。高中阶段的理想已经实现,大学阶段的理想还没有形成,他们普遍对理想感到迷茫、缺乏坚定的信念、价值取向功利化明显。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虑,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理想信念专题教学中,探索将文学作品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的尽头》开展专题教学,重点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精心设计,实现从知识灌输到问题导向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理想诉求的重要特点是更趋向务实,缺乏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为理想献身的热情,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化,理想信念呈现短期化,不同程度存在信仰危机。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单纯依靠理论讲授、知识灌输是很难唤起大学生内在的认同和觉醒,真正引领他们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笔者以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的尽头》为载体,将相关理论知识点转化为具体而实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如:少年林丹的理想是什么;有哪些现实的基础使他的理想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林丹在成长的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成为世界首位羽坛全满贯,林丹付出了哪些努力;在林丹身上,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个人夺冠与为国争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在林丹身上如何统一起来等。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问题时,需要强化各个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进行设计。另外,要着重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转化成相应的问题,如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顺境与逆境的相互转化、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
2.学生阅读自传,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课外阅读林丹的自传,并围绕上述教师提出的问题撰写读后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真阅读了自传,并在问题的框架内对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理想实现的途径等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中纷纷表示,林丹的经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导航作用,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韧性等。他们进一步反思自身,发现自己迄今没有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主要就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尤其是缺乏实现理想所需要的坚定信念。在读后感的末尾,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要以林丹为榜样,勇敢地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见,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名人自传,撰写读后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在自主的学习和思考中形成对理想信念相关知识的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3.课堂交流对话,实现从理论阐述到关照现实的转变。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是举行名人自传读书交流会,让师生进行交流对话。先由教师对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化,让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更加正确和科学。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做汇报。在这一环节,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立足林丹的成长实际,用理论关照现实,从理论的高度看待林丹的成长经历,用理论的知识解释林丹的成功之路,全面深刻地掌握理想信念的表现特征、实现途径等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有:1)个人夺冠与为国争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在林丹身上如何统一起来?2)“爱拼才会赢”、“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结合林丹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等。林丹作为一个叱咤国际羽坛、为国家赢得无数荣誉的80后,其成长的经历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阅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引起大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实践证明,通过借助林丹自传这部作品,有利于把原本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小道理”,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信念,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语
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