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纪律教育

青少年纪律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纪律教育

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融合性动机;华文教育

[作者简介]匡腊英,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361021;张娜,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福建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33-04

从1899年创办第一所华侨学校(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开始,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已经走过111年的历程。菲律宾独立后,自1955年开始限制华文教育,华文学校面临着限期“菲化”的命运,“菲化”之后的华文教育呈衰落之势。至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简称“华教中心”)成立,华文教育方又萌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最近十年,华教中心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到中国参加华文培训,还会聘请大量中国教师和志愿者到菲律宾培训当地的教师和学生,菲律宾涵盖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华文教育体系日趋成熟。

2010年3月底,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了陈永栽先生资助下的“菲律宾华裔学生暑期华文进修团”来到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七周的汉语言文化培训。作为华文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向这期进修团的466位学员发放了问卷,以便能够直接了解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的语言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就研究样本、反馈结果等方面加以分析并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

一、研究样本

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66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100%。从调查样本的性别来看,男生205名,占总人数的44%;女生261名,占总人数的56%;从调查样本的年级来看,小三1人,占0.2%;小四13人,占2.8%;小五52人,占11.2%;小六70人,占15%;小七19人,占4.1%;中一115人,占24.7%;中二129人,占27.7%;中三57人,占12.2;中四10人,占2.1%。

调查并非随机抽样,但此次华语进修团的学员都是自愿报名,来自不同的学校,随机性较大,本次调查也因此具有了随机抽样的性质。学员的年龄从10岁到19岁,最高学历为中学四年级,最低学历为小学三年级;学员来自27所中小学。466位学员中,454人为菲律宾华裔,9人为大陆人,1人为台湾地区人,1人为香港地区人,1人为美籍华人。祖籍均为福建,分别来自菲律宾的27所中小学,包括光启学校、义德中学、基立学院、圣公会中学等,故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能相对准确地反映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某些侧面。

调查问卷由以下四个栏目组成:学员的基本情况、菲律宾的语言环境及学员的语言使用现状、学员的语言认同、学员的华文学习动机。

其一,学员的基本情况:中英文姓名、性别、年龄、国籍、祖籍、学历、就读学校名称。

其二,学员所处的语言环境及语言使用现状:包括教材编写采用语言、华文课堂所用中介语、学校课外交际语言;家庭主要交际语言;主要社交语言、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中使用华文的频率等。

其三,学员的语言认同:对华文的看法;与人交际时的语言选择倾向。

其四,学员的华文学习动机:个体自愿还是父母安排;融入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

二、反馈结果与分析

(一)学员所处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现状

从表1可知,华文语言环境是影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学习华文的重要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从表1、表2的统计足可看出: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的华文语言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他们的母语大多是闽南话,次之为英语;在家庭中的主要交际语是闽南语,然后是英语和菲语;主要的社交语言是英语和菲语;与同学交际主要使用英语。华文教材虽然绝大部分用华文编写,但课堂上教师的中介语中却掺杂了不少英语和闽南语,无法创造地道的华文交际环境。综上所述,学生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缺乏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日常交际和写作时运用华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只有在华文学校才有较多使用普通话交际的可能。

由表2可以看出,菲华学生学习华文主要是通过学校(44%),与家人及朋友聊天也是很重要的渠道(35%),由此可见华文学校之任重道远,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将来努力的方向。

(二)学员的语言认同与华文学习动机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华文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方面,有令人欣喜的认知。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普通话应该与菲语、英语等在菲律宾社会共存下去;88%的学生认同华人应该学习华文;同时,720%的学生不认同学习华文是浪费时间;85%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中文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前途。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在认知与行为上的矛盾,因为在交际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英语和菲语与人交流,只有9%的学生选择使用普通话交际。

与学习动机相关的统计更令人忧虑,高达73%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华文;将近八成的学生觉得华文很难或比较难;仅仅10%的学生学习华文是出于个人喜好。这也反映出这样的现实:生长在菲律宾的年轻一代华人很大部分并不热衷学习华文,对华文教育也很淡漠。或者可以说,这并非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海外华人后裔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许多孩子的求学都是基于父母的安排,青少年学生本身的认识往往只是把学华文作为工具,为了将来能找到工作,为了繁荣家族的生意。他们对待华文的态度和先辈们已然迥异,虽然在父母的压力下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华文教育,但是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其祖、父辈当年对于汉语、汉字的高度热情。

以开放式问题进一步探究学生不喜欢华文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华文很难,又缺乏交际需要,学习华文大多是遵从父母意愿,迫于家庭压力;而愿意学习华文的动机则主要出于功利性考虑,华文很重要,能够增加将来的职业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未来需要和中国人做生意等。和较低的学习意愿相对应,认为自己华文水平不好或很差的学生高达60%,如此低的对学习效能的自我评估,也从侧面说明缺乏内在动机的学习是很难产生良好效果的。

三、理论探讨与华文教育对策

上述调查及反馈结果反映了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中的一些现状,华文语言环境不尽如人意,学生能够得到的操练机会不多,言语技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使用华文进行交际的场合

很少等等。

第二语言教学如果不是在目的语国进行,语言环境始终是突出的问题,在此境况下,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尽可能真实地道,尽可能少地使用中介语,否则学生就得不到足够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从问卷反馈结果来看,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课堂语言环境也是亟待改善的。此外,课堂操练中的交际场景纵然尽可能模拟真实,但毕竟只是交际的仿造品而非交际本身,在课堂上学习往往是学习和练习的对象,而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个体才是真实交际的参与者,这也是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基于此,我们还必须重视家庭与社会的语言环境,这才是最自然的最真实的言语交际的场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之前提下,多开展与华文语言习得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班级集体活动、多进行家教联系,将华文教育的课堂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扩大华文习得的课外场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菲华年轻一代在心理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仍感认同,行为上也受到汉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影响,但是对祖籍国的情感日渐淡漠、华人气息渐行渐远也是事实。尽管如此,菲华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于中华的传统习俗仍有很高的认同感,闽南话和普通话在家庭与华人社团的交际中也仍有一定的使用率,针对华裔子弟的华文教学在菲律宾即是第二语言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母语教育,从培养中华文化情结、缩短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的心理距离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语言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学习某种语言时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者们对于动机有不同的分类,于语言学习而言,动机可分为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是指个体对于目的语群体抱有特殊兴趣,或者想得到这种语言群体的赞赏和期望,进而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群体的社会生活;后者则指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与人沟通、社会升迁、功成名就等实质上的功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具备融入性动机的学习者较少受到外界影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融入性动机,应当成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重点。现状无疑是让人感到遗憾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对华文感兴趣的并不多,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意愿也很低。在感兴趣的这个群体中,也大部分是出于工具性动机。

在实际的华文教育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切合华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变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当能产生良好功效。

[参考文献]

[1]杨启光,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日常用语及其文化认同探析[A],李如龙,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章卢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

[4]卢伟,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沙平,汉语研究三视角[M],香港:新香港年鉴出版社,1999

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16-01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认知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契机,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法制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做好教材运用,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课本知识记忆,甚至整节课让学生进行课本重点内容的背诵。单调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倦学、厌学心理。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效元素,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等,并有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结合点,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避免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将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保护制度,规定14周岁以下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14周岁至16周岁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对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原则上应从轻或减轻处罚。16周岁以上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对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此外,不满18岁不能适用死刑,也不能适用死缓。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发育不完善综合认知能力较弱,不少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自己年纪小,出了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后对未来的影响进行解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 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帮助青少年纠正原先的错误想法,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使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材资源的作用,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度。深入浅出的教育使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自觉认同青少年在参加各种社会群体活动时,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二、善于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学习感知

由于教条化、理论性知识较多,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因此设置情景讨论,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遭遇设置以下情境:你和同伴周末回家路上被社会人员拦截索取钱财,此时你该怎么办?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模拟情境中,很快就置身其中,通过讨论,最后得到了结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更不能以身试法,以暴制暴。有同学说悄悄闪避到一边,躲至无人处拨打110报警,民警几分钟就能赶到的;有的说要镇定不慌乱,记住有利的地势地形,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得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归纳为:求助救援法、记住特征法、寻机抽身法、智捉迷藏法、借虎吓狼法等。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模拟真实情景设置,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法制观念,时刻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是进行自我保护必不可少的方法,必要时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三、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生法制意识

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融入教学;社会实践

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重大举措,而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核心价值引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引导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及时将十精神全面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相关章节中,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形成符合课程特点、能够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的新讲义、新课件,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课时,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让学生展开课堂活动:(1)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需要弘扬抗战精神吗?(3)唱响英雄战歌,争做时代先锋。你打算采取哪些实际行动。通过课堂讨论,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关注社会生活,寻找发现核心价值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社会生活中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与我们的教材知识相结合,让思品课堂回归生活,在探究社会生活事例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逐步树立道德理想和公民意识,增强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锻炼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播放完事迹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吴锦泉老人身上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一方面?他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课堂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本节课学习的责任巧妙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典型事例的寻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注重社会实践,体验践行核心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行为就会成为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养成是一个长期的习得过程,只有经过生活磨砺、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才能积善成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入脑、入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例如,在假期我们布置“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任选一话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感悟。一位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后写道:“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体验了一个艰苦的职业――为植物美容的美容师。我在刚开始干这些活的时候心里还想着:这有什么难的,一点也不累。可过了一会我的衣服就湿透了,手也酸的受不了,一碰就疼,不下去了。我看着每天都这样干活的工人,他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可是他们一直在坚持为城市的美丽做贡献。”

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第4篇

一 上下齐心,齐抓共管

我们知道,学校政教处是专管学生及相应班主任及班级而设立的部门,班主任是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而任命的专职教师。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教处和班主任工作的优劣,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余部门和其他任课老师绝不能以此就推卸育人的责任。教师有义务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不能对好的学生表扬,不好的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更不能为自己班级的小利益而包庇、纵容。

二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的过程,它们都与道德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知、情、意影响、支配行,行反过来又验证、促进知、情、意的发展,它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主渠道,如:有效利用政治、语文等科目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同时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更好地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组织开展“学《守则》《规范》,做文明学生”比赛活动。再如:“我为学校添光彩”“我为班级添光彩”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

三 持之以恒,耐心细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教育人的工作是世间最复杂而又最艰难的工作。有位教师说:“不能奢望在学生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流几滴汗水,就能永远收获丰硕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坚持下去才行。”育人要持之以恒,特别是对思想品德后进生的转变工作,更应如此。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因为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权把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拒之门外或推向社会。

从小抓起,从细微处抓起,把恶行消灭在萌芽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人不会一下子变坏或做出惊人的坏事,它需遵循一定的过程,藏族有个谚语:“偷针窃线时,母亲说孩子懂事,杀人偷马时母亲无能救子”。学生思想行为稍有反常、稍有问题时,首先表现在外表上,不穿校服、留长发、偶尔逃课、书包里带一些非学习用具的东西,抽烟,带小音响设备、管制刀具等,班主任发现时必须立刻采取教育措施,把学生的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下。若班主任把这些看做是小事而忽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培养过程中要杜绝简单粗暴、不留后路的做法,要坚持耐心讲理,贴近距离、交流思想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经验不足,不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言行,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班主任听风就是雨,动辄就大发雷霆,简单粗暴地体罚或变相体罚,或罚款等手段轻率处理,这样带来的后果表面上可能会管住学生,但实际上学生口服心不服,且会产生抵触情绪,拉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并树起一道无形的墙壁。这时,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是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和欢迎学生改正错误。作为班主任,更应以此鞭策自己,提高育人艺术。

四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做学生的导师和人师。即: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教会学生做人。怎样教学生做人,说破嘴皮子,不如为学生树立个好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中外名人的动人事迹感染学生,还要树立本校本班优秀学生作为某一方面的榜样,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遵纪守法,身边的事往往更有直观性和可塑性。

五 重视班主任工作,以更好地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德育工作与教师师德有较大的内在联系。教师师德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有一个环境的依托和熏陶。由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如何鼓励和支持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学校往往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忽视学校常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定期召开班主任会,等班级里出现问题时就扣分,说那个班级纪律涣散,那个班主任组织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同时要提高班主任待遇,现在很多学校班主任津贴太低,连早饭的钱都不够,早出晚归,而且大多时候不能在家吃饭,很多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因此要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适当提高班主任待遇,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和考核评价。

青少年纪律教育范文第5篇

一、班主任的使命是神圣的。学习成绩提升是重点。

素质教育也需要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一个评判指标,因此抓好学习成绩也就成了一个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班主任往往能带来一个班级整体实现学习成绩的突飞猛进。班主任通过选举适合班级发展的班委、实行奖励鼓励机制、及时引导情绪调节等有效管理,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秩序、健康学习竞争氛围,促使全班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实现学习帮、赶、超,使班级成绩整体得到全面提升。

人格品德塑造是首要。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掌握学识的同时,育人也是关键,对于班主任来说更是首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通过在班级中建立有效的班规班约,让学生养成一种遵纪守法、品行操守凸出的习惯,这都是班主任需要攻克的“瓶颈”,让那些“网瘾”不再成瘾,违纪生不再乱纪,问题生不再是麻烦。

思想动态掌控是基础。学生做错事,学习不用功,其实往往大都是有征兆的,他们还不成熟,情绪波动会较为明显,这就要求班主任细心留意,多给予关注和关心,便能及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苗头,再及时跟进,通过私下轻松沟通,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分析、解释和教育,让成功掌控学生思想动态成为有效管理学生的一把“利器”。

生活态度引导是关键。青少年时期是性格、人格、观念、理解方式等形成的关键期,正确引导好学生的生活态度十分关键。通过观看励志影片、举办激励讲座、开展积极健康文体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阻碍他们学习社会中一些负面看法和状态,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

感情世界帮助是难点。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性成熟不断摆在他们面前,躲也躲不掉,必须作为一个重点去重视和处理。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刺激,一处置不当就会影响很大,甚至出现媒体中报道的因为感情杀害女朋友、自杀等,这就要求班主任从源头上开始做好预防教育,在过程中巧妙劝说引导,让他们的感情世界在自然相处中正当发展。

全面发展成材是目标。在家父母教育,在校老师教育,而班主任就是他们在学校的“父母”。班主任应当主动承担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责任,提高他们的优势,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二、班主任的要求是苛刻的。不能偏爱要博爱。

他们都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员,作为班主任,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怎能偏袒、偏爱,理应相亲相爱,把爱播洒到全体学生身上,切忌过多关注和喜欢那些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忽视其余学生,应积极通过教育和培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家庭“亲人”,使每个学生都成才、成功。

不能扼杀要引导。如今的学生眼见开阔,思维敏捷,多才多艺,班主任不能随意一味扼杀他们从身边、网络、电视等学来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和看法,应善于分析,善于发掘其中的优点、可取点,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引导他们回归到常态,把积极可取的使用到有用的地方,并养成积极开动脑筋、主动专研的精神品质。

不能要民主。不比以前,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影响成熟早,小小年纪说的都是大人们的言语,但心理上还远远不及。这就要求班主任须给予充分尊重,改变从前老师绝对权威、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观念,而应把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在班规制定、班委选举、评优等方面都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实现师生共同“经营”班级。

不能简单要重法。其实,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中走过来的,都知道老师简单的说教规范学生,学生是不买帐的,甚至会适得其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宽严并济、真心真情才是正道。班主任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切忌武断推测,通过真心交谈,真诚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把握他们的自尊心、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从他们的自尊心开始寻求突破,多表扬、少训斥,增强学生自信心,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不能古板要创新。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懂得往往比老师还多,也许在某一领域他们就是老师的老师,比如电脑、网络、时尚等,对此,老师就不是古板、死板,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低下身段“偷偷”学习他们所学习了解的,然后再正确引导之,这样既可以正确解答他们穷追不舍“怪”问题,而且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在他们心中树立崇高的地位,甚至是崇拜,这样有助于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不能闭塞要开放。班主任闭门造车,必定出门不合辙,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现状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拓展学生的潜能,用先进的思想去创新新的教育方法,要容得下学生的失误、错误,用开放的思维去处理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等品”。

三、班主任的境域是无尽的。

时代在进步,班主任的理解、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也再进步。作为班主任,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新理念,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班主任,否则就会被淘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的教育模式外还有好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寻教育中适合的新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