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专实习规划

中专实习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实习规划

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第1篇

在进行大型商业专业市场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时,一般包括7个环节:商业方案设计、商业建筑方案设计、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商业外环境设计、二次商业装饰设计、商业管理模式设计、品牌规划及招商策略设计。

1、商业方案设计

商业方案设计是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项目整个设计过程中最根本的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本环节主要是通过 市调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主力店位置、技术经济指标。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是本阶段的基础工作,确定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是本阶段的设计目标。本阶段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在进行项目立地选项过程中,需要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综合定位。可行性分析研究是确定项目进行投资决策、融资、制定项目初步设计、项目立项以及政府规划调控的依据,这就需要严格规范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大型商业专业市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要以项目商业属性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功能布局、业态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实事求是的进行科学分析。

定位是项目入市的第一步。项目定位是在项目市调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回答项目“是什么、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要对项目科学定位,首先要对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项目自身及资源条件,主要方式是对项目进行科学的SWOT分析。在完成SWOT分析后,对项目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定位:

a.项目业态定位——明确项目的业态,回答项目是什么的问题。

b.项目功能定位——明确项目的基本服务功能,回答项目可以做什么的问题。

c.项目主题定位——明确项目的主题,回答项目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d.项目形象定位——明确项目的形象,回答项目的经营特色、差异化策略、宣传推广原则的问题。

在项目七个方面的定位中,项目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作为开发商,是很难把握的。要准确的进行项目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必须由商业专业人士来完成。商业项目的发 展,归根结底需要消费者的消费作保障,没有消费者的消费,项目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明确了项目目标消费群体定位,才能设置项目的功能组合。

2、建设方案规划设计

建设规划设计是专业市场项目商业规划设计第一阶段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在项目定位、物业功能组合、可行性分析等基础工作完成后进行。这个环节要求在设计建设配套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商业属性、定位以及项目的业态组合和功能,不能单纯的从控制成本或建筑屋艺术性方面考虑。

在进行建设方案设计时,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1)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2)城市未来规划发展趋势。

3)项目主要主力店和主要功能区基本物业需求,主要是电力、消防、安防、通风、给排水、暖通、弱电、电梯等。

4)商业功能的通用性设计,不可按照某一个商业机构的个性需求设计。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商业设备设施配套规划设计。相关方案图纸的确定标志着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设计的基本完成,在项目建设和招商、营销的过程中,方案需要局部调整和完善,需要专业的设计机构配合以提供保障。

3、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

在完成了项目商业方案设计和建设方案设计后,项目的商业规划设计进入第二个设计阶段,第二个设计阶段包括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商业外环境设计、二次商业装饰设计。在第二个阶段的整个设计规划中,以上三个环节可同步进行。

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主要是根据项目定位、功能、建筑空间限定的要求,结合物业的建筑艺术,对物业空间环境进行艺术处理,营造舒适的购物、休闲、娱乐的空间 环境。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商业平面布置方案、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方案、主要出入口效果、室内公共区域的效果、天花及地面效果、柱子造型效果、墙面效果、卫生间效果、扶梯及电梯 效果、中庭效果、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效果等。

4、商业外环境设计

商业外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外立面形象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两部分,具体设计内容包括:外立面形象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夜景设计、外立面商业气氛设计、外立面广告位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周边交通组织设计、绿化及铺地设计、绿化景观设计、休息空间设计、外部展示及促销空间设计、环境照明系统设计、室外指示及引导系统设计。

5、二次商业装饰设计

二次商业装饰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空间、主要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店铺/专柜形象、商品陈列按照商业规律进行装饰设计。主要设计内容有三个方面: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导购系统设计、店铺及专柜/专卖店形象设计。每个方面主要的设计内容如下: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总服务台设计、顾客收银台设计、顾客休息设施设计、室内景观设计、监控系统设计、员工办公系统设计。

导购系统设计:标识、指示系统设计、促销空间设计、广告位设计、橱窗设计、花车设计。

店铺及专柜/专卖店形象设计:专卖店形象、专卖店室内展示设计、专柜形象设计、专柜灯光设计、陈列道具设计。

6、商业管理模式设计

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不能代表商业规划设计工作的结束,这仅仅只是完成了项目硬件建设设计工作,项目的商业规划设计应该包括商业管理模式设计及品牌规划和招商策略设计。

商业管理模式对一个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是项目运营的根本保障。商业管理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体系设计内容:组织体系设计、

制度体系设计、流程体系设计。每个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

组织体系设计:组织架构、岗位及编制、岗位职责及规范。

制度体系设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卖场管理制度体系、业务管理制度体系、营销管理制度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物业管理制度体系。

流程体系设计:业务流程体系、物业服务流程。

7、品牌规划及招商策略设计

品牌规划及招商策略设计是项目商业规划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项目定位的要求下进行的,解决项目提供什么服务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被忽视或不被重视,这对项目后期的整体运营会产生很大的阻力,影响项目的持续发展。

品牌规划是必须尊重品牌市场发展战略,尊重品牌市场定位,盲目求高是不现实的,应该客观规划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品牌计划,此计划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理想 的目标品牌计划;其二,目标品牌退换计划;其三、应急品牌计划。制定目标品牌计划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经营的经济效益与项目形象定位要求的关系,合理控制、科 学搭配不同定位的品牌的配比。同时在规划品牌落位时,科学利用房屋不同区域的商业价值,把握品牌之间不同形象、价位、色彩、风格等协调过度。

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第2篇

一、经济转轨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不同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打破了单一公有制一元经济格局,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也快速发展起来。

原计划经济体制,是高度统一的一元经济,在这一经济体中,不允许存在自身利益,倡导的文化理念是提倡统一,反对个性;提倡服从,反对自主;提倡合作,反对竞争:提倡奉献,反对索取。对不同利益群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视为对道德和理想的违背。这种高度统一的一元文化或主体文化,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个性发展,抑制了局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面,即局部、集体、个人在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一事实。尽管如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文化或主体文化,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泯没的功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质上是主体经济下的多元经济,体现的利益原则是总体利益下的多元利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是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下的多元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局部、集体、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整体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则体现尊重个性,主张自觉服从,遵守公平竞争原则,提倡平等互利和多赢。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多元文化面前,更新了思想观念,在生存、就业、择偶、亲情等一系列最基本问题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务实,更开明,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但也正是这种体制上的变革,使与其相适应的文化领域也显现出了很大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文化。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要保持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经济转轨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统一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既要反映主体经济,代表国家和全局利益,以利于宏观调控,避免资本主义经济的多种危机;又要反映多元经济,代表集团、局部及个人利益,使市场经济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高速运行。其矛盾性表现在多元文化是以多种经济形式为基础,以多元利益为依托,受多元利益驱动,注重个人权利、个人价值,利益体现为局部和个人利益。在谋生还是人们生存的手段。生存条件的改变很大程度上还要靠个人奋斗的条件下,多元文化十分适应市场经济这块土壤,对主体文化的冲击就不可避免。因此。强化主体文化的发展,抑制多元文化的不利方面显得极为重要。

主体文化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它同国家的宏观导向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其他利益群体对主体文化较多的关注和投入,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而多元文化则具有广泛的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利益,多元文化显得比较活跃,其释放、拓展的空间也较大。

总的来说,在经济转轨时期,要保证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协调发展,国家和政府必须对主体文化给予扶持和投入。

三、经济转轨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对主体文化的扶持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体文化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有着导向、示范作用。所以,国家应尽可能运用新闻、广播、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一切宣传手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融入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方面,新闻媒介作用也发挥到极致,让世界震惊、让国人感动,这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发扬光大的。

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就业,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我县的职业教育。

2、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繁荣经济、建设和谐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符合本县实际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和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明确“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把县职业中专打造成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县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达到45:55,县职业中专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建成5个县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示范性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年培训城乡劳动者和承接其他各种培训2万人次以上;校园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二、加大投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4、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从2011年起,县城市教育费附加每年要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提出此项经费的使用安排,并会同财政部门下达计划,确保此项经费重点用于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县财政每年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宣传、招生、教师培训、师生参加省市竞赛及奖励、教师聘请和补助实习企业等。

5、促进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为打造国家级重点职校,扩大办学规模,5年内,在县职业中专办学规模达到相应程度时,投入800万元用于职校基础能力建设。其中,2011年,建设好运动场,并完善相关专业设备;2012—2013年,改建后栋面积为3200平方米的教学楼,购置相关实训设备;2014-2015年,扩建一栋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新建一栋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

6、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财政部门要落实国家中职生助学金政策,按时、足额发放中职生助学金。县扶贫移民办按相关政策对职业中专接收的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在读贫困生给予重点补助。职业中专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健全招生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7、确保职业中专招生生源。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并根据县内学校初三毕业生人数情况分配招生任务。招生任务要落实到各镇政府、各初中学校,实行职校招生工作目标管理。各镇政府完成职校招生情况列入县年终目标考评,对完成当年任务80%以上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完成当年任务60%以下的后三名给予一定的处罚,奖励经费从50万元专项资金中列支,处罚金由县财政从各镇政府经费中扣除。同时,各镇政府、各初中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报考县职业中专的动员引导,每年至少要召开2次职业教育招生专题会。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初中职校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各初中学校每招一名新生奖励150元,对完成当年任务80%以上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奖励,完成当年任务60%以下的后三名给予一定的处罚,奖励经费从50万元专项资金中列支,处罚金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从各初中公用经费中扣除。

8、实行弹性学制扩大办学规模。职业中专要做到不受年龄、地域、时间限制,实行注册入学,采取弹性学制进行招生。职业中专要将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城乡劳动者纳入中等职业中专招生对象,进行重点宣传,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9、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引导力度。宣传部门、县内有关媒体和职业中专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县电视台要适时免费播放职业教育宣传片、宣传字幕;通讯、手机报应不定期刊出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职业中专每年要开展2次以上的下乡招生宣传工作。通过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就业观,营造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0、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需求,重点建设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同时,加强与县内企业的有机对接,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建设旅游服务、汽车美容与维修、建筑技术、涂料化工等相关专业,配足配齐相关实训设备。

1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中专要构建有职教特色的德育管理体系,通过改革评价,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抓好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要面向市场、紧跟企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主动与县域内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开展实训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适需对口的合格人才。

五、改革用人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2、实行职业教育人事优惠政策。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因事设岗、以岗择人、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对职业中专教师实行“三定一不定”(定编制、定岗位、定工资总额,不定人)的管理模式。职业中专根据专业开设需要,每学期向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申报聘任专业教师,经批准后,聘用期间专业教师每月最低享受2000元补助工资标准,实习指导教师每月最低享受1500元补助工资标准,经费从50万元专项资金中列支。

1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力度,职业中专每年要派遣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建立职校教师到大学、企业进行培训、实践的制度。实施职校名教师培养工程,职业中专每年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5年内,职业中专教师学历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六、强化政府引导和调控,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14、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各企业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人保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职业中专要充分利用好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做好职校毕业生和广大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5、优先安排职校毕业生就业。劳动就业部门要与职业中专共同建立就业保障体系,畅通就业渠道,共享劳动就业资源。职业中专毕业生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县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特定岗位的报考,在学历要求上可放开限制。县内各园区企业在招工用工时,要优先安排、接纳职业中专毕业生。

16、打造全县培训基地。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全县培训资源,纳入职业中专培训体系,将职业中专打造成全县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同时,统一将所有培训资金划入县就业创业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的培训资金专户,对整合的培训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17、鼓励企业与职业中专合作办学。积极推动职业中专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格局。鼓励企业在职校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并积极为职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了实训任务的企业,在用工时可以优先选聘职校的毕业学生,并给予每天适当的补助,补助资金从50万元专项资金中列支。

七、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8、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成立由各镇政府、教育、人保、发改、财政、物价、农粮、扶贫、工商、税务、宣传等部门组成的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每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中专毕业生 就业能力 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目前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转变旧思路、形成新思维,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专类院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多方位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当前,生源总量日趋萎缩,且高中与高校的生源需求又在不断扩大,初中与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因此,中专类学校往往是不愿上高中或者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的选择。而中专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招收大量的学生,这样就使得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以很低的分数就能够顺利进入中专学校。同时,部分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过早步入社会,让孩子进入中专继续读书,或者将中专的学习当做“跳板”。因此,大部分中专学生或是学习基础较薄弱,或是知识接受能力本身不强,或是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习自信心,这对中专教学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针对带着不同目的和需求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一是根据生源的来源地因材施教。比如来自教育发展相对较缓地区的学生,在英语的口语、听力方面比较薄弱,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二是对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进入中专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有的学生则以中专为“跳板”,日后打算继续深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及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兴趣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职业技能等。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种工作技能的毕业生,主要目的还是让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一再强调,教育、教学要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教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不管什么层次的教育教学,培养能力始终是比传授知识更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培养的各类毕业生往往处于“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会”的状态,这也是造成很多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专学校培养的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应该是能动的智力劳动者。

因此,中专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更注重实用性,教学过程与方式要更注重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教学再加工,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相对直观的描述,尽可能避免过于繁杂的叙述。比如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组织语言交流活动,模拟真实的生活、工作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与知识模块化的方式,每节课以实际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与其不断地讲解要点、难点,不如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好胜心强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多练习、多实践,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更能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除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氛围。学校应建立适合不同课程、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验、实践基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早日让学生进入就业状态,学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采取多种可行的方式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 。比如,学校可以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课,进行实践指导,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明确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目标。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建各类实习、实训基地,或者依托自身资源创建实习、创业平台,或者直接由用人单位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见习和创业,学生不仅得到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展现自己就业能力、增强自信的机会,也更好地了解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支持与保障

目前,中专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果差等现象,背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社会、家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是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观念滞后、缺乏包容心、对学生及自身定位认识不够等因素是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改善上述问题,除了从以上提到的教学层面着手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包括辅导员)等的建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以学生朋友的姿态实施教学,不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创设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和谐人文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应该以委婉的方式指出,懂得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让学生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学校要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竞争机制,优化人员配置。首先,要合理使用教师资源,同时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进修规划,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组织管理好“以老带新”,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只有教师水平高、业务强,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其次,鼓励并组织教师到生产实际中去,了解需求,发现问题,根据生产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培养计划,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和开设的课程内容始终跟得上时化发展的步伐。

此外,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建设。行政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教师则是直接的教育实施者,两者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小结

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量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完全将中专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归咎于高校扩招、中专毕业生学历层次低是不科学的和不全面的。中专毕业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如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目标不清,就业指导不足,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知识、技能不扎实,就职能力不强等。除了学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之外,政府和整个社会还应该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欧敏.“因材施教”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党校学报,2003(1).

[2]刘慧英.中专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西航教育,1994(1).

[3]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 (2).

[4]郭子琪.当前中专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3).

中专实习规划范文第5篇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脱节、断层等现象。分析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城中专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基础,提出整合中高职院校有效资源,一体化制定中专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开展课程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网络技术

2014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多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到2020年,形成中专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完善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中高职有效衔接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搭建是“3+3”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基础

(一)开展专业调研和互访,了解合作基础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宿迁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宿迁市绿化模范单位。学校已建成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和4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网络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之一,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08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评为学院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行了“职业导向、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实施了“能力递进、项目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有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精品教材2本、院级精品课程3门和院精品教材2本。

(二)成立“3+3”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沟通

由于“3+3”中高职衔接项目涉及到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而两个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主体、校园文化和专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规范培养过程,保障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1]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必须包括两校领导,以负责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的决策;两校的教务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计划、推进与实施;两校网络技术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学人员,负责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

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一)遵循职业能力递进原则,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遵循阶段性目标和最终培养目标相统一、中专阶段可就业性和再学习性相融合、由简单操作到策划管理、职业能力递进的原则,制定中专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转段升学条件。1.中专阶段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从事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设计与搭建、计算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现场施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阶段培养目标。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针对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岗位,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网络组建、维护、网站建设、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转段升学条件。在中专学习阶段中,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各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且获得NCRE一级MSoffice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证书。

(二)制定课程衔接策略

根据“3+3”项目中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职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两类课程的衔接要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是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导致基础课程前后脱节,职业课程重复较多,尤其中专阶段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专业不对口,造成学习断层,阻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2]在课程设置时,中专阶段课程应当偏重基础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而高职阶段则应偏重岗位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网络技术专业“3+3”项目依照“能力递进”的理念,构建包括中专教师和高职教师在内的专业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由单一低难度技能到综合复杂高难度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培养衔接模式。“3+3”中专阶段的顶岗实习需对接中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岗位,加深其对网络专业的认识,强化基本技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升学习兴趣。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核心,抛开中专的“够用”原则,坚持六年统筹规划,为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不断线,从而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目标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宿城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中,职业课程分段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3+3”是两个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衔接,实际上也是两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校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第二课堂等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中高职衔接要注重发挥两所学校的各自办学特色和文化优势,利用各自的培养经验和成果,通过互动、交流、整合,逐步形成“3+3”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文化和专业素养标志。

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孙晓云.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工课程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4(1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