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他是怎么做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定会事半功倍。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标点、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

三、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

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争论辨析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

四、挖掘内涵,主问题设计尽量追求真善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诱定目标,存疑问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而课堂的情境常常是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创设的。我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目标,给老师提问题,并根据学生发现的目标、提出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设计里预设的教学目标、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落实自己提出的目标的过程中,阅读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教学《将相和》,我让学生紧紧抓住一个“和”字,诱导学生从“和”看“不和”,设问: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是怎么“和”的?从而发现学习目标,即阅读课文,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又如,教学《月光曲》,我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问:“谁来给老师提提问题,说说你想从本文的学习中弄懂什么?”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眼下一个小明星参加一场公益演出,出场费都索价好几万,贝多芬这样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肯免费为盲姑娘弹琴?”我引导学生读第2至5自然段,探究贝多芬推门走进茅屋并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联系漫天要价的明星进行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和热爱穷苦善良的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充分鼓励,强化发问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快便会灰飞烟灭,要再次调动可不容易了。因而,教师要重视课堂情境的保持,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审问意识和探究品质,必须强化学生的发问,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如《将相和》一课时,一个基础较差、平时也从不举手发言的女同学提出:“赵王接到秦王的信为什么‘非常着急’?为什么怕秦王派兵来进攻?”问题虽有点儿幼稚,但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她做了一件从来没敢做过的事情,她能发现这个问题,肯站起来举手发言,迈出这一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我立即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她开动脑筋,联系上下文想想。她面带喜色坐下了,最后还是她自己举手把问题解决了。

三、善待发问,训练思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丰富词语积累

2、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培养兴趣,逐步形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设计练习题

2、学生准备:复习本组课文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课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从历史名著中认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知道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还学会了不少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词语盘点大比拼,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掌握的生字新词多。

二、 读读写写,巩固理解

1. 出示“读读写写”的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 指名让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

3. 这些词都是我们本单元课文里的生字词,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

4. 学生自由交流。交流一组,认真地订正、分析这一组的词语。

5. 认真书写这些词语,注意平时错得较多或不容易写好的字词。

6. 展示欣赏字迹工整、优美的作品,并请学生评议。

【设计意图】

正确读写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也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现状来确定词语记忆、书写的重难点。

三、 读读记记,加强积累

除了这些生字词外,课文中还有很多值得积累的好词,我们也要读读记记。

1.出示“读读记记”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让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运用。词读得很好,我们还要会使用。

5,游戏:听意思,说词语。

6.小组比赛。

7.拓展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很多值得积累的好词好句。你能找到几个吗?

学生自由积累。

请学生交流,共同分享。

(2)你能在说话中用上这些词语吗?

选择词语说几句话,注意用得准确,内容具体生动。

(3)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反义词的成语:

含近义词的成语:

AABB式的成语:

四、总结交流

1、交流总结积累词语的方法。

2、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读、写、用的方法积累词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积累词语的方法,课后请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在相互学习中积累更多词语。

四、布置作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感到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因素,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培养,因此我校在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别开展了“联想类比思维习惯”和“善于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的研究。

1.创设氛围,培养“联想类比思维习惯”

在低段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想象的氛围和巧妙设疑,多种渠道开展“联想类比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设想象氛围,为学生的联想类比提供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思维习惯提供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竹子”时,教师给学生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松”,寻找事物的共性,培养学生类比意识,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体验。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联想。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联想及类比能力。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出发,巧妙设计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及类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四季的图片,再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并结合季节之间的联系,设置一个小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

2.组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训练“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并侧重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练习法,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生; 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21-01

教学相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不但使学生得到进步,教师也可以得到提高。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深入体验到了“教学相长”这一富有哲理性的教学原则。就学习语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提高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时空

语文课是技能课,课堂上应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给学生学习足够的选择机会和主动发展的时间,留给学生“自我发展”时间,让学生作为“自然学习体”参加到教学中去,成为时间的主人。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为此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另外,学生的课堂空间应自由开放,便于师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交流的需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热烈的教室空间气氛。因此,教室课桌椅的摆放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主动讨论和交流为原则,可摆成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团式”或摆成有利于集体讨论交流的“圆桌式”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角色

语文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变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主动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多种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个体学习时读读、圈圈、画画,在同桌互议时阐述观点,在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在全班交流时畅所欲言。作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自己能领悟的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读、讲、写,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学得主动,学得投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我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插曲,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汪伦为李白送行的场面表演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自告奋勇的担任了汪伦这一角色,并鼓励学生与老师主动配合。由于我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之中,因此,学生们放开了手脚,表演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现今课堂上有些教师往往重视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视让学生提出问题,不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

提问题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出示课题,让学生提问;每一个教学步骤让学生质疑;总结全文,让学生袒露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各种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是怎样借的?结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十万枝箭?②江上的大雾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3天后会有大雾?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④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是什么意思?⑤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什么地方?他是如何借箭成功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根据问题的难易调整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一课授完后,我又让学生质疑,有学生问:诸葛亮是骗箭的,课题为何用“借”?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学习课文就显得生动、主动了。

(二)疑难――让学生突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认识模糊时,老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真剖析,能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关。如《一夜的工作》中,写总理工作了一夜后让作者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其中写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那么,花生米的份量到底有没有增加呢?有的同学认为没有增加。我及时组织联系学生上下文熟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举手发表意见,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学生们终于统一了看法,一致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因为总理工作前知道作者要来,并让他在值班室等候,可见是有所准备的,而且课文中加了“好象”一词,说明并不确定。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花生米数量少,两人吃只有这些,可想而知,总理一个人时,数量更少,由此可见,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正是文章的重点,通过主动探讨,同学们不仅解决了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而且都被总理的简朴深深地打动了,纷纷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让学生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问题总结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强化自主学习和科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如我在教《草借箭》这一课,让学生自由读1-5小节,边读边思考以下四个问题:(1)周瑜为什么陷害诸葛亮,课文中哪看出周瑜要陷害他?(2)哪些词句说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陷害他?(3)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后交十万支箭?(4)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求助于他?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1)、(2),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明确问题目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并细读划句子、圈词语,联系上下文说理由相互交流、完善思维感情细读。根据学生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按同样的方法解决其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了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评价――让学生参与

评价是对师生教学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讲,认真热闹地想,大胆说,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提出异议,使课堂成为学生直抒胸怀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