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销售计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监测范围和产品种类
监测范围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农产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经营店销售的农产品,农业化学投入品,农业生产环境。
监测的种植业产品主要包括水果、花生、食用菌、蔬菜。监测的蔬菜样品种类主要在黄瓜、番茄、茄子、芸豆、豇豆、扁豆、辣椒、芹菜、普通白菜、大白菜、菠菜、生菜、蕹菜、结球甘蓝、花椰菜、西葫芦、苦瓜、茼蒿中选择,原则上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如超出,所抽蔬菜也应属于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绿叶菜类、豆类蔬菜。
监测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涵盖所用种养殖业食用农产品、水产品及畜产品。
监测的农业投入品主要包括我镇境内流通的化肥、农药。
监测的农业生产环境主要包括土壤环境和浇灌用水。
二、抽样要求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对本镇非企业(合作社)生产的集贸市场销售的果菜药残实施监测,每月抽检样品数量不少于5个,全年共60个。
三、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一)抽样方法
农产品抽样按NY/T762-2004规定执行,其他检测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二)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农产品监测项目为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螟硫磷、水胺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三唑酮、百菌清,共20种农药。
农产品检测按NY/T761-2004规定执行;出口农产品按照出口目的地国家标准执行;农业投入品及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按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执行。
四、检测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监测工作应保证科学性、代表性和真实性。
(二)受检单位必须配合并协助抽样人员进行抽样,抽样人员应认真填写抽样单,由受检单位签字。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平台建设;农产品
一、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可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创收
目前,农产品销售途径和方法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方式,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难以保证高品质农产品可以获得高价格销售。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以有效的为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提供有利途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创收,为农民谋福谋利。
(二)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跟风物价
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环节盲目生产;销售环节道路不畅;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此外农民大多所处偏远地方,缺乏一定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因此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就算他们到农副产品产地去了解、跟踪产品的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因此,建设集产地、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p低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成本,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民在销售或采购时不了解行情的额外费用。可见,建设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物价的重要性。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模式,将农产品结合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科学而又合理的利用这庞大而又散乱的农村资源,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企业和合作社资源,将销售市场网络化,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高品质产品获得高回报。农民在家务工与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相当,这样即可有效地减少地方劳动力的输出,使劳动力在当地发挥作用,这不仅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方案及实践
(一)研究方案
1、通过“校政企社”合作新模式,将贫困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投放、物流、营销等要素融入到互联网技术服务和电商化运营中,建设原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展销店,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管理系统将农产品种养和订单关联,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
2、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是做好各信息系统的衔接,处理好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工数据的采集。做好平台数据的共享、分析与价值挖掘的重要功能,并预留好各系统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接口,特别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平台的数据接口,要在供应商选择时应明确要求。
3、通过多屏互动浏览技术,实现各分辨率各平台端进行数据浏览,统一数据库,同一后台,方便统一更新数据。并通过各大数据平台接口配置实现,以确保数据不丢失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建设实践
重点建设以“广西土野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精准电商扶贫体系,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开展运营(运营模式图见图1),合作四方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
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实践:
1、目标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下单,或者线下展销店进行线下采购,订单数量将会由电子商务平台汇总,结合广西当地农产品销售情况,形成“种养导向”数据,并反馈到各生产基地。
2、同时,由基地所在地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种养签约,依托“精准种养和供应信息化系统”根据种养导向数据来指导农户(特别是困贫户)进行定向精准生产,过程实施科学统一的生产管理,贫困户根据统一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种养,最后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定价收购,经过食品检测后,经企业销售分拣配至目标消费者。
3、此外,生产基地处将落实溯源机制,安置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处农作物、牲畜的生长情况,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点击查看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打造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概念。
4、各项工程在高校的智力技术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设,由企业和合作社面向客户和面向农民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和补充,协同打造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链。
三、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
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电脑普及率仍然很低 ,对电脑及互联网知识的掌握还十分缺乏。据《中国电子商务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目前我们电商平台运营区域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仍难以支撑起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
(二)广大农户缺乏系统化的电商培养,农村电商文化得不到普及推广
在我们电商平台运营期间,发现目前我区缺乏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平台,广大农民朋友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大多偏向于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在自我学习意识和电子商务培养方面很少涉及,在农村地区培养电商人才的时候也主要是面向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信息员和先进的知识分子队伍进行培养,广大农户都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电商培养,故而农村的电子商务文化得不到相应普及推广。
(三)农产品种养缺乏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由于电商平台对接的是广大农户,为广大农户以及贫困户提供种养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但因为是散户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因而生产的产品难以保证到达质量要求。
四、预期取得成效
(一)预期达到的技术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与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物流配送平台、商品交易(农产品交易、工业品、快消品等)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三方面信息管理平台,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要求。
通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将产品经营合作组织、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搭建完整的农产品上行信息链和信息化生态体系。实现全区农产品上行信息统一管理;通过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行业内知名垂直平台、线下商业销售渠道的高效对接,实现我区农产品网销全国。
(二)预期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
通过百济镇的精准扶贫模式结合现国际流行成熟的开发技术,预期平台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上会比较好,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都能达到百济镇精准扶贫所要所想搭建的平台模式,同时平台对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农村电商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让技术走进来,让市场扩大化,作为农村经济产品销售渠道的主要窗口。
(三)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秋季植树造林暨农产品促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分析全县秋季植树造林和农产品促销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秋植树造林和农产品促销工作,动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抓住农产品销售旺季和秋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抓好农产品促销,全面完成秋季植树造林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秋季植树造林工作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工程和果品产业开发两个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林果业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2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0.7万亩,三北四期工程1万亩;义务植树97万株,绿化—红崖湾水库、郑河—试雨、—永宁等县乡道路39条30公里,全面完成了岳堡岔口、万泉高川等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绿化美化。二是果品产业开发取得了新突破。全县新增果树经济林8000亩,认真开展“果园管理质量年”活动,落实果园管理“双轨”承包责任制,培训果农6000多人次;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落实果实套袋8000万枚,实施配方施肥3万亩,单果管理4万亩,无公害管理10.5万亩,有效提高了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在春季霜冻和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县果品总产量仍达到5.22万吨,产值6000万元以上,果品产业在助农增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三是林木资源管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毁林放牧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有效巩固了造林绿化成果。积极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年内没有出现大的森林火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林果业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一是补植补造工作落实不力。突出表现在对植树造林支差应付,补植地段时断时续,荒山造林地块内空地多,株行距不整齐,对一些死角、偏远地带补植不到位。二是后期管护抚育措施不到位。个别乡镇林木管护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封山禁牧措施不力,林地内牛羊放牧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退耕还林后管护措施失效,部分地段几乎不见一棵苗木。三是复耕、套种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乡镇退耕地内套种小麦、玉米等高杆农作物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川区乡镇在果树经济林中间作小麦等高杆作物,对发展果品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不到位。个别乡镇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迟缓,存在抵扣树苗和“一事一议”等款项,严重违反了退耕还林政策。五是档案管理不完善、不配套。部分乡镇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资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清,管理混乱,填写不规范,给工程管理和实施带来了难度。这些问题己严重影响着全县林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确保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
今秋全县植树造林工作重点是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0.35万亩,荒山造林面积2万亩;补植补造历年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0.6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1万亩,荒山造林7.54万亩;补植果园面积1.2万亩;绿化—、—杨河、—等3条县乡道路。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补植补造工作。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今年市上下达我县退耕还林面积0.35万亩,荒山造林面积2万亩。各乡镇要按照年初林业部门分配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任务,结合实际确定1处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沟道或面山栽植。二是历年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根据县上6月份自查验收,1999—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22.1万亩,荒山造林20.3万亩,分别有3.1万亩和7.54万亩成活率低于40%,均未达到省、市验收规定标准。退耕还林已复耕面积达1.13万亩,荒山造林任务累计下欠11.7万亩。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开展一次扎实细致地“回头看”,摸清底子,靠实地块,抢抓秋季降雨多、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按原设计树种、密度和整地方式,集中力量一次完成。并采用截杆覆土等办法,做好树杆埋土防寒,确保造林成活率。三是县乡道路绿化。结合补植补造,今秋要完成3条县乡道路的绿化工作,其中—24公里290亩,—3公里276亩,—28公里336亩,由沿途乡镇负责绿化,其余乡镇要选择一条乡村道路绿化点,在这次会后积极行动起来,利用20天时间,组织人力,落实措施,确保全面完成绿化任务。
2、抓好果品产业开发。一要抓好果园规范化管理。各乡镇要紧紧抓住目前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和技术人员,指导果农开展以树形改良为主的果树秋冬季修剪,年内树形改良比例达到70%。同时要结合秋造,全面落实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果品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步伐。二要抓好果园大户承包工作。各果园乡镇要借鉴朱店、岳堡、等乡镇大户承包的经验,力争在每个乡镇新建1处200亩以上的大户承包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要进一步加强果农培训。要坚持“请进来现场培训,走出去实地学习培训”等有效做法,围绕秋冬果园管理,加大果农培训力度,使全县果园户年内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果农的果园管理水平。
3、抓好林木管护。秋冬季是森林火灾和毁坏林木案件高发季节,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采取得力措施,下功夫解决重栽轻管的问题。一要全面安排好秋冬季护林防火工作。从11月1日开始,全县就进入森林防火期,各乡镇和林场要及早制定辖区森林防火预案,确定重点防范区域和监控对象,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安全责任,加强巡回检查,搞好森林防火工作。同时,各乡镇要利用冬闲时节,组织群众及早割除退耕地内的荒草,全力消除火灾隐患。二要落实护林防火人员。各乡镇、林场要根据防火需要,至少组建6支30人以上的义务扑火队,强化扑火技能训练,实行规范管理,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各项准备。三要切实做好值班调度工作。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值班调度和火情报告工作。进入防火期,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并将值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电话和报警电话向全社会公开,确保通讯畅通,信息反馈及时准确,真正把秋冬季防火工作落到实处。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县森林公安分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非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惩处毁林犯罪分子,达到惩治一人,教育一方的目的,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安全。
4、严格按政策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至10月24日,全县已有10个乡镇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全部兑付结束,其余各乡镇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按10月底不折不扣的将各年度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到农户手中,绝不允许抵扣各种款项,严禁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要完善补助资金兑现手续,健全基础台帐,规范兑付票据,确保省、市督查不出任何问题。
秋季植树造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各项造林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切实提高造林质量。要严格落实“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资金”的工程管理程序,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检查验收、兑现奖惩的依据。同时,在起苗、运苗、栽植、补植、抚育等关键环节上都要有专人监督指导。在工程整地上,重造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宜坑则坑,宜带则带,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要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截杆覆土、地膜覆盖和积极推广优良乡土树种等抗旱保活技术,进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
二要抓好苗木调供。要严格控制补植补造用苗数量,实行种苗调供集中采购制。具体由县林业局统一制定今年全县秋季造林所需苗木调剂方案,切实做好苗木计划与所需苗木的衔接,杜绝苗木浪费。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荒山造林所需苗木由乡镇自筹解决,县乡道路补植所需苗木由县林业局供给,乡村道路绿化所需苗木由乡镇自筹解决。在补植补造中一律不准调运栽植无生产许可证、无良种审验证、无质量检验证和无病虫害检疫证“五无”类苗木造林,确保苗木质量。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成立秋季植树造林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县上由每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乡镇,包抓一处样板工程,在全县形成抓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工作格局。秋季植树造林开始后,林业部门要统筹安排,抽组专门人员深入重点区域,现场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县上将由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两办督查科、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组成督查组,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随时进行督促检查,对质量好、进度快的乡镇要进行表扬,对质量差、进度慢的乡镇要在全县通报批评。秋季造林结束后,各乡镇要先进行自查验收,县上也要抽组人员对各乡镇的造林绿化工程进行全面验收,并作为全年考核的依据。
二、关于农产品促销工作
当前已进入农产品销售的旺季,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把农产品促销工作作为当前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各项服务,促进农产品销售。
1、高度重视农产品促销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1号、2号和3号文件精神,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积极想办法,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三个区域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扩大了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今年全县果品、亚麻等主要农产品获得了丰收。但是,增产并不等于增收,只有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及时卖出去,而且卖上好价钱,才能提高特色产业的效益,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由于我县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加之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销售渠道比较狭窄、流通不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产销脱节。随着当前农产品的大量上市,解决“卖难”问题已成为目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增强搞好农产品促销工作的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服务农民,扩大农产品销售,确保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2、落实各项促销措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要从服务农民、支持农民的目的出发,切实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农产品销售的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做好农产品促销工作。
要为农产品销售建立“绿色通道”。在10月、11月农产品销售集中的两个月时间内,税务、工商、交通、运管、征稽、国土、农牧、交警等部门,对涉及农产品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各类税费,国家和省、市已明确取消或免征的,都要毫不走样地执行,一律免收;对上级政策规定明确征收的有关税费,一定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优惠和倾斜照顾;有些按年度征收的税费,要暂缓征收。要坚决禁止公路“三乱”行为,对继续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人和事,一旦发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从严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渠道畅通。
要加大对农产品销售信贷支持的力度。为了保证农产品收购、贩运、加工的资金需求,最近,县上协调农行、信用联社落实了560万元的信贷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洋芋、果品、亚麻等农产品的收购、贩运和加工,同时,安排县扶贫办在扶贫专项资金中筹措了56万元,为农产品贩运大户和农产品加工点、龙头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各乡镇要认真调查摸底,动员、引导和组织一批农产品贩运大户、中介组织、加工点积极申请支农贷款。农办、农牧局等部门要定期对各乡镇农产品收购和贴息贷款的发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贴息贷款全部用于农产品产销环节,10月底以前贴息贷款全部要到户。对将贴息贷款用于农产品收购、销售、加工以外事项的,要坚决收回,并不予贴息。
3、加大宣传,加强服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积极服务“三农”的高度出发,把搞好农产品促销作为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产品促销的优惠政策和在农产品销售中出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各乡镇要把宣传单张贴到村,宣传到户,切实在全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农办、农牧、物价等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为群众提供各类农产品的市场动态和价格信息。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贩运大户、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和促进更多的群众开展农产品收购、贩运、加工和储藏。要抓好年初与农户签订的洋芋、亚麻等各类订单的兑现和落实,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三、关于后两个月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民心工程来抓。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增产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性失衡时常出现、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的新情况,顺应农民的迫切期盼,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旺,而且卖出好价钱,达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货畅其流,让农民充分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障城乡市场稳定供给的民生工程来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市场流通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将优质农产品适时供应给城乡居民,才能保证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四)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突破口来抓。目前,我市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农业内部一产向一二三产综合发展转变。农产品销售既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农业生产的落脚点。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够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是我市农业重要的薄弱环节。必须牢固树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从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高度,增强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首先从流通突破,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在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创新流通机制、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销衔接、互动共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增产增效、货畅其流,把我市建成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8个,专业特色市场发展到10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发展到30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5万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20个,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1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20%以上;进超市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0%以上;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市、县(区)联动,加快大市区和县(市)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突出产区市场功能,兼顾本地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使之成为本区域或跨区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积极推进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整合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组改造和向区域性市场集中,真正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中的龙头作用。提倡和鼓励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交易为主,同时开展零售业务,实行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综合经营。
(二)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把专业特色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建设与完善盐城名特优农产品市场,着力提升东台禽蛋、乳猪、山羊市场,紫菜市场、大蒜市场,水产市场,南洋白萝卜、羊角椒市场,水生蔬菜市场,港蟹苗市场、中心渔港、中药材市场,古河粮油市场、苗猪市场,杂粮市场,浅水藕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水平,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公有公办”、“民有民办”、“合股合办”的原则,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商”、“农改超”,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继续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和为农服务社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城乡市场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实体;发挥供销、商贸、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和田头市场,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地销售农产品。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其市场业务、法律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业务,不断增强市场调节功能。
(六)引导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网上贸易、期货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现货电子拍卖交易试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新机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风险规避渠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展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坚持把地区尤其是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积极开拓中北部、中西部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半径和覆盖面。积极与学校、大企业、部队、机关以及国内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机制,扩大定点供应批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按照超市标准组织生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进国内外各类超市。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巩固现有出口农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范围,巩固欧美、日韩市场,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南非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注重引进国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跨国零售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带动农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出口营销服务,组织和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加各类外向型专项考察、展示展销和促销活动。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两年内实现市县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农贸市场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全面正常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造条件。注重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努力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结合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四)努力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库,以科学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契约收购。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直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境内外市场与基地挂钩、畜禽屠宰场与养殖场挂钩,推动经营企业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直采方式将产品打入超市。
(五)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广播、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和报纸“四电一报”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加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网上销售企业和业务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沿海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趋势、人口资源、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状况,科学确定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偏多,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又要防止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形成“有市无场”,以建立起符合盐城实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鼓励多元参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政府投资和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投资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资产重组,盘活流通业存量资产,发展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事自产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凭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县(市、区)财政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创牌、农产品出口、农业信息化和重大农产品促销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年起,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项目的奖补;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市场流通予以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仓储、冷库等用地,应优先保障供应;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对农村宅基地周边的空闲地可办小型贸易货栈、农产品集散场地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开拓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持有通行证且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促进跨区域流通;市、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方便农产品车辆通行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其他政策。对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政策;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做法,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涉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省以上文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低限标准执行。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现代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61
自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社会各界对“互联网+传统行业”展开了热议。随后,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并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可以预见,“互联网+农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契机。
1“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互联网+农业”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渗透、融合,同时带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重组,形成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笔者认为,从农业产业参与方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重塑主要体现在农业从业者、市场和政府三个方面。
11“互联网+农业从业者”
互联网所具有的便捷化、公开化和公众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良好机会,这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农民进入农业领域,并呈现引领农业发展方向的趋势。为此,“农业从业者”既包括传统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营组织,也包括积极投身农业行业的工商业和高科技企业等非传统农民。
“互联网+”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先进工具。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需要既懂生产技术,又要懂经营,懂管理,懂市场,在农业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产销脱节、农产品滞销,影响农民收益。在这方面,“互联网+”将带来变化。一是推动提高农民素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生产工具。农民需要掌握这一技能,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越来越多涌现的新农人恰恰体现了这一发展方向。新农人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借助互联网及时掌握和分析信息,从而改变了农民信息能力薄弱的状况,促进了生产与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益。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将更加科学,土地、水、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将更加合理,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同时,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将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是推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延伸产业链的突破口。国际经验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撑,结合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传统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可以实现向农业生产上下游的延伸,实现生产纵向一体化。在这方面,大北农集团做出了有益尝试。目前,大北农已经推出了猪联网20版,了智农通APP,并提出将以智农网及智农通为核心,以智农云服务、智农商城网、农信网为内容,发展覆盖线上线下的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这将使大北农的业务范围从饲料、种子、农资采购拓展至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和金融服务,实现面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链条综合服务。
“互联网+”为工商业和高科技企业涉足农业提供了平台。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农业日益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一些电商、地产商、物流和IT企业纷纷跨界经营农业。主要做法有:一是以电商为代表,网络下沉,紧盯农村的消费需求。如阿里已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未来三至五年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二是资本投入,培育高端农产品品牌。涉农工商企业大多资本比较雄厚,技术实力比较强。这些企业以资本投入为基础,配合品牌塑造,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如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团公司以蓝莓、猕猴桃、提子、车厘子和柑橘等高端水果投资为主。该公司在智利和澳洲还建立了海外种植基地。目前,“佳沃”蓝莓每公斤售价250多元,比普通国产蓝莓高近一倍。
12“互联网+市场”
“互联网+”意味着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产品营销,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整合平台,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民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称,导致“卖难”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我国现有涉农网站约4万家,但真正能够提供契合农民需要的信息网站却不多。“互联网+”崇尚的是“万物互联”。在这一基本诉求的推动下,借助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工具,整合现有资源,搭建覆盖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与平台,将使得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信息越来越对称,农民可以有效把握市场供求信息,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杜绝“蒜你狠”和“姜你军”等现象,保障农民稳步增收。
二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产品售价与收购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导致农民享受不到产品增值的收益,消费者买不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利益被中间经销商分割。“去中介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农产品营销领域互联网程度将明显提高,电商进入生鲜产品销售将使农产品市场销售形态得到根本性改变,改变传统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分工,不断消减中间环节,使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而近来新兴的P2P模式若应用于农业领域,将颠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使农民与消费者能够面对面直接交易。
三是用户至上,订单农业的新模式。“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注重用户的参与度,围绕用户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基于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时代可以发现和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农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这就是最近兴起的农业“众筹”。农业“众筹”是订单农业的新发展,也是“田地到餐桌”的新尝试。在这种模式中,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消费者可以共同承包一块地、一块鱼塘、一个果园等,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时了解定制产品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并享受实地收获产品的乐趣。
四是改变营销思路,打造农产品品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是传播源,微信、微博等平台形成的社交圈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而农业生产本身与当地的自然和历史密不可分,这为整合利用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背景等特色和优势对产品进行“包装”,增加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使消费者形成品牌归属感和忠诚度成为可能。褚橙、柳桃和三只松鼠等农业品牌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对产品重新进行定位、包装、宣传,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功引导了消费者消费,扩大了利润空间。
13“互联网+政府”
目前,电子政务已经在辅助政府业务办理和信息与公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方面尚存在欠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将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方面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一是促进数据的跨部门、跨地区融合。通过建立以管理对象为标识,关联多业务状态,“互联网+”将促进农业、工商、税务、贸易等多各部门掌握的数据和资源更加公开透明,并实现共享与整合利用,提高政府运行效率。通过中央和地方农业部门,以及地方农业部门之间的数据融合,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并监督政策执行等提供支撑。
二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互联网+”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普通农民的距离,促使政府更加“接地气”,提供更加贴近农民需求的服务。包括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网上政务办理更加方便、快捷;开发App等移动应用程序,整合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网络等现有资源,建立农民身边的农业生产信息和专家信息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农业气象、测土配方施肥、灾情预报、疑难技术咨询服务等。
三是推进政府监管现代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资源统计与合理平衡使用、灾害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保障食品安全、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为政府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技术支持。
2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规划。为避免一哄而上、各自为政,亟须制定“互联网+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规划需明确“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以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
第二,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未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互联网。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很多还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离大规模应用的要求还比较远。因此,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率。
第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从业者,探索发展农业的新业态。鼓励互联网企业、电商、高科技企业等以投资、收购、合作等方式参与“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利用O2O、P2P、C2B等模式,培养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互联网水平。利用远程教育等农村信息化手段,开发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培训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微信、QQ等接入平台设计适用课程等,加强农民培训,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 打造我国现代农业升级版[EB/OL].(2015-05-21)http://aiicaascn/bsdt/kyjz/33002htm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3]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4):12-24
[4]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2):98-107
[5]李斌“互联网+”开启农产品营销的新时代[EB/OL].(2015-05-29)http://newswugucomcn/article/20150529/55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