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父亲的爱,是沉默的,没有言语,只有行动;是宽广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父爱,如细水长流,滋润岁月。父亲节,向他说出你的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父亲节来临,微信、微博上各类祝福语开始刷屏,一些购物网站也推出父亲节礼物清单或排行榜,受到网友追捧。对此,一些老人直言:“子女们有这份孝心当然是好的,可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在平时多花些时间陪陪我们。”话虽平常,个中意味却耐人深思。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随着社会更加开放,母亲节、父亲节等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些节日里公开向父母表达孝心。不过,节日期间的关爱密集但也短暂,更像一种“突击式”尽孝,让精神赡养如细水长流,才是父母内心真实的情感需要。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地方的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精神与情感层面的需求愈发凸显。

在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大量老人“空巢”留守,日常陪伴无从谈起;即使在城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坐下来静静“听妈妈唠叨”、“跟爸爸谈谈工作上的事情”,对不少年轻人也并非易事。于是,“节日集中,平常稀松”、“重物质供养,轻精神赡养”成为相当一部人表达孝心的常态。

节日“突击尽孝”是现实的无奈,也是社会转型期的体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亿多,占总人口的15.5%。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仍将快速发展。面对“银潮”冲击,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解决好老人的养老、就医等基本需求,也要针对老人“空巢”和“情感空心”等难题,努力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当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满足以后,精神满足成为决定老人生活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当我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了父母的内心感受。别只是逢年过节才想到关爱父母,想方设法“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开心快乐,不让老人“空巢”又“空心”,才是我们当前最为迫切的孝道。

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读过一位女孩的文章,不觉为之动容。大学毕业,她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事业。因为忙,虽然也时刻惦记着父亲,但忘了的时候总比惦记多。母亲是在她幼年时候去世的,二十几年来老爸孤独无助,表面上看似平静,把家打理得整整齐齐。无疑,她有孝心,但她未必知道父亲在那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心中那些无言的苦衷。

一次小住,她陪父亲在家呆了几天,可能也就三五天吧,丈夫是天天打电话,幸好那时还没有微信之类,否则一定是车轮战。虽不是直说,却也明明是在催她回去,暗示的是一种“分离”之苦。她的心不由一动,如果这么点小别就成了“分离”,忍受不了,那么父亲失去母亲这二十多年又该怎样度过?七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分分秒秒啊,父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挂了电话,她扑在父亲怀里失声痛哭!

父亲问哭什么,她摇摇头,什么也没有说,她不忍给父亲那颗悲凉的心再雪上加霜。儿女有孝心不容易,能感悟父亲内心深处之苦更不容易,将心比心特别不容易。父亲节里,做儿女的一定想着给父亲打个电话,送个礼物,可是,有什么能比感觉并体察父辈内心的难言之隐更可贵更厚重呢?

不知道那位父亲读没读女儿的文章,但是相信他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熬寡之苦后,将被女儿那颗金子一般的心抚慰,然后把他心中所有的阴霾都照亮。叫一声父亲不容易,自己或许也是父亲,一年只在父亲节里才想到他们太不够了,但可悲的是根本没想到,不敢保证每个人都知道或愿意在父亲节想到父亲。

重温朱自清的《背影》,那时中国是没有父亲节的,已经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儿子一次寻常的离家,父亲居然还相送,那一幕,早已在父亲的字典里留下了温厚的注脚。父爱无需解释,爱得寻常,却仅仅只一个背影就足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永恒的雕塑。养大,已经足够,决不能把对父亲的索取演绎到贪得无厌。

生命只是大世界里的一个短章,父亲养大我们,然后离别,有时三年五载不一定见上一面,相拥的时光总是很少。令人费解的是,还有相当一些人与父亲心存芥蒂,因为财产分割,劳力平衡,家务琐屑等等,甚至不惜在道德的词典里将这个称谓打上另类色彩。耳闻目睹,有些为掠夺财产居然还闹上了官司,实在不想看到也不想再说了。

有一位父亲守孤后,热心人积极为他介绍,希望再找个伴,可是遭到了儿女的坚决抵制。因为他有工资,为了不使工资外流,所以阻止,理由就这么简单。另一位,丧偶后一直踽踽独行,不愿融入到儿女生活中,于是就把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写下来,天天就这么写着,真可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啊!最后把写下的文字都拿到亡妻坟上读,一次次的和泪宣读,然后统统烧掉,无处话凄凉!

叫声父亲不容易,父爱如山,父亲那一片易于干涸的土地,特别守孤后就更容易成为沙漠。我们需要开拓心灵的绿洲,不断去滋养抚慰那一片荒漠,使它不至于再沦为风沙干旱里的大漠孤烟。父亲节里想到父亲,寻常日子里惦记父亲,生命的无字书里读懂父亲,已经无愧为人子为人父之天职了。

父亲是一本书,简单也复杂,读不读懂在于自己,在于良心。父亲节里想到那位懂事的女孩,想到了《背影》,想到了无数守着孤独,于黄昏于炊烟于长夜里早早的掩上重门的父亲们,寂寞开无主啊!如果我们用心去温慰那些黄昏风雨中的孤独守望者,那么我们生命的窗口里就一定会天常蓝水常清……

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小草在空中摇摆,谱写着一首首感恩的乐章;白云在空中自由漂荡,奏出一个个感恩的音符。这是他们的感恩。而我出生的那一刻起,爸爸妈妈用爱支撑起这个家。时光如梭,在爸妈系心呵护下,我已度14个春秋。十四年的风风雨雨,爸妈有的陪伴,风变成了柔软的棉花糖,雨转化为甜甜的巧克力。到处都弥漫着温馨的甜蜜。

父亲的爱,是慈祥的微笑,像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灵!父亲的爱,是一句轻轻的叮咛,总使你在犯错误时勇敢去面对错误!父亲的爱,是一盏指路明灯,总使你迷茫时,为你找到方向,走向光明……

在我童年记忆中,爸爸对我的管教时而严格,时而宽松。记得小时候,我好动又顽皮,时不时就会因好奇拆开或摔碎一些贵重物品。每次当妈妈准备教训我一番时,爸爸总会挺身而出,主张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但有一次,我偷拿了家中的两毛钱去买糖,被爸爸发现后,郑重的警告我,但我固执的认为拿自家的钱有何错,小嘴一撅,你生气了,随手抄起一把扫把,到拿起来‘‘啪啪的打’’直到如今,当年的一幕仍记忆犹新。爸爸大发雷霆的样子,我嚎啕大哭的模样,还有那扫把打在身上的疼痛时刻鞭策着我千万不要犯道德上的过错。

回忆起小学期间爸爸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帮我辅导,帮我挑写,帮我总结考试不理想的原因。但爸爸的要求有多高,我永远也捉摸不透,无论我怎样努力,他总是说还不够,也有时我在我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也会鼓励我,但是他的鼓励方法有些与众不同,他说:好了,我知道你也就这麽大的本事!这时我就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是一种不服输的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四年时光如长河东流,匆匆而去。在过去的十四年中,我一点一滴的成长,是爸爸的淳淳教导,让我懂得人生的意义,有梦享有追求才能拥有成功。也让我明白成功的不易。

但是岁月不饶人,当它陪伴着人们走过一段时光,它总是会留下一些难以抹灭的印记。当我每每发现又有一根银丝爬上额头,眼角又多了几条皱纹,我总是又添几分失落,几分难过。看着那渐紧皱的额头,几乎很少再舒展过。

回首过去点滴,我怀有无限感恩之心,感恩我的父亲,他的话语像春天里,的细雨滋润我的心灵,感恩我的父亲,他的目光似夏日中的骤雨,洗涤我污秽的心灵。他的一言一行是我学习的标兵。父亲,我最敬爱的人,您给予我的'恩德,给予我的爱,我无以回报,只求用优异的成绩舒展您那紧皱的额头。

白云热爱蓝天,小草回报大地。感受伟大的父爱,报答无尽的父恩。

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四

父亲是个很神圣的称谓,里面蕴含了老人们生活的艰辛。每当听到刘和刚演唱的那首《父亲》的歌,我心里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很多当父亲的含辛茹苦,负重前行。他们无怨无悔地支撑着一个家,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儿女们幸福就是他们的心愿。然而,现实语境下有些年轻人恰恰“欠缺”了一种感恩意识。有些年轻人认为只要不缺老人的吃喝穿,就是尽孝了,却忘记了“精神赡养”。殊不知,这同样是一种不孝行为。有些在外打工者常年不给父母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更是成了老人们的一种奢望。更有甚者,干脆视老人为累赘,不进行任何的赡养义务,不仅有悖于情理,更为法律所不容。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受身父母,父母是我们的“恩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无私,最讲奉献的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难道有着头脑的人竟然于动物不如?鉴于此,笔者以为颇有必要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对当下的年轻人进行一次“感恩教育”。要让年轻人懂得,孝敬父母是自己的法定义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孝,谈何治国齐家平天下?

父母是我们的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无视父母的存在,都不能让他们伤心落泪。某种程度上讲,是否有感恩意识,直接考量着一个人的道德良心。每个父亲节都是一次感恩教育的契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弃。

关于父亲节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五

有人说,父亲是杯浓浓的咖啡,深沉而又包含高雅;有人说,父亲是一根未用完的钢笔,写出孩子生活的乐章;有人说,父亲是一缸流不完的水,流出知识的海洋;有人说,父亲一直用低调来掩饰他对家人那深深的爱……

但是,我深刻地记住:父亲,他是天空……

父亲是天空,他有天空的辽阔。记得那次,同学聚会为庆祝生日,上了初中,显然是没有时间了,可是我不能不去啊!我去和爸爸说,和爸爸谈,爸爸听后,眼中闪过泪光,但立刻又恢复了,我很茫然,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快的答应,不明白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如此犹豫?当我回来后,我才明白,那天是父亲的生日……他用辽阔的胸怀,包容了我,哪怕我忘记了他的生日!哪怕我乞求他出去和同学聚会!他都坚定地点点头。

父亲是天空,他有天空的美丽。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现实总是满足不了我心中的欲望,那时的我对什么东西都很稀奇,什么东西无论价格多高就一定要让父亲买下来!或许是他太宠我了吧!所以,在我过生日的那天,他……“爸爸,我想要一部手机,同学们都有诶!”我撒娇地说。显而他犹豫了片刻说:“不行,你才上五年级不能买,你还小,用电话又少,买了不是浪费?”看着爸爸如此坚决,我用了我的必杀技——哭!爸爸看到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落,虽然脸上满是心疼,但他一定要坚持他的原则——就是“不买”。一年后,爸爸的事业慢慢地好了起来,家中也越来越好了,我呢,也懂事了!明白了,当后爸爸的良苦用心,不是爸爸那次狠心地拒绝,也许我现在和那些三流社会的人没什么两样吧!再看看父亲,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上出现了银丝,这一年,他为了给我和妈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操劳了不少!最后,他还是给我买了一部手机,他说:“手机上学不许带啊!出去的时候再带!”我听了他的话,因为只有我知道爸爸虽然很严格,但他又有让人觉得象天空般的美丽!

父亲是天空,辽阔、美丽!

外出上学,带走的是父亲简洁的关心;外出上学,听见的是父亲叮咛;外出上学,看见的是父亲脸上的微笑。时间长了,与父亲对望,望到的是眼中的祝福。

听到“父亲”这两字时,给我的是简简单单的甜蜜幸福。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那么,老年同志在退、离体之后应注意哪些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呢?

第一,要保持必要的紧张而有节奏的情绪。情绪过于紧张对健康没有好处。据内科学工作者统计,至少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衰弱、溃疡病、头痛、心动过速等数十种病症的发生,与情绪紧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年人离休、退休后,将繁重而又紧张的担子交给中青年去挑,从而在精神和肉体上获得休息,对健康长寿是有好处的。但是,过于松弛、散漫的情绪和心理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害处。有的人从退休后的第一天起,在精神上就松弛下来了,并且随之而出现睡懒觉、疲塌、拖拉、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精打采等各种各样的散漫情况。这些对健康和长寿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一个人从紧张工作的状态中突然松弛下来,机体各脏器的功能就会随之而减退,而且也会逐渐萎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其健康状况就会每况愈下,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就越来越差。有的人在工作时精力充沛,体力强盛,退休之后就生病,在某种程度上与情绪过于松弛、散漫不无关系。因此,保持轻度的紧张情绪而又有节奏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精力充沛;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过早的衰老。首先要按时作息。上班时有一定的作息时间,退休之后也应按上班时的作息时间生活一段时期,然后慢慢过渡到退休生活状态。尤其要避免一退休就睡懒觉或者成天躺卧或静坐。即使一时无事可做,也要进行体育活动或其他活动。其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国外有人把老年人退休后重新找一些合适的工作称之为“第二次上班”。在我们国家,老年职工退休后生活待遇十分优厚,一般不存在为生活而另谋职业的问题,但是,为了保持必要的紧张生活状态,在退休之后也不要什么工作都不干。担负适当的家务劳动,搞好家庭教育,从事街道治安、青少年的辅导等工作,不仅可以为人民和社会作贡献,而且对自己的健康也有帮助。至于那些有特长、有技能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那就更有事可做了。有条件的同志还可以参加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等等。

第二,不要丧失责任心。在上班工作时,因为工作任务等多方面的原因,无形之中要求人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在工作期间多数人有抚养和负担子女或赡养长辈的责任。但是,在退休之后,无论是工作责任和家庭负担的责任都可能较轻,于是就可能使退休老人对事对人失去责任感。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就可能产生一些做事不认真、条理性差、生活草率等情况,严重者可出现不爱清洁卫生,甚至产生忧郁、厌世,无聊等心理状况。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镇实现“两个率先”、增创某特色工作进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消极养老与积极养老并举,以德养老与以法养老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计划。首先从抓好老龄工作的班子建设入手,由于人事关系变动,重新调整了由党委书记任主任,镇长、党委副书记、分管副镇长任副主任,民政助理员、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下设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办公室与民政办合署办公,配备了老龄兼职干部。其次,加大了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了镇、村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了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足基层,齐抓共管,积极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某镇现有农村人口73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1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6,80岁以上的老人8人,五保户9人。一年来,镇老龄委认真贯彻《老年法》和《甘肃省实施办法》,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老年人安居乐业,晚年生活幸福祥和。

(一)广泛宣传,提高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我镇镇村两级老龄组织多年来坚持把老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人民群众和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还充分利用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组文化室这一重要阵地,通过组织老年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了市民的依法养老意识和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现在,许多老年人碰到诸如子女不养老、虐待老人、邻里矛盾、房屋拆迁等困难和问题,会自觉运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全镇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二)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为了让广大老年人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采取多策并举,一是关心五保老人的生活,经常看望、慰问五保老人。采取镇、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解决本人的心理顾虑和负担;敬老院实地考察,与敬老院的老人进行交流座谈,相互沟通了解敬老院的实际情况;以镇政府的名义进行担保,确保他们生活、医疗等不出问题;镇村暂时保留本人的房屋、财产和承包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全镇共确定五保老人8人,现已全部入住农村敬老院。春节前,镇老龄委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看望了本镇的8位五保老人,和老人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看病就医等生活情况。重阳节前,镇老龄委又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慰问了我镇的五保老人,并和老人们开 了座谈会。二是及时走访、慰问贫困老人,镇老龄委经常向村组干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况,重点走访孤寡、贫困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某村八组田太国、某村五组殷朝录等,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状况,并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及时给予救助,一年来,看望、走访老年人12次,为老年人发放救济金5000余元,解决矛盾纠纷2起。春节和重阳节,镇老龄委组织干部慰问了全镇的老年人,全年累计慰问老人5人,慰问金额达20__余元。

(三)加强基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层老龄工作

老年人协会是老龄工作的细胞,是党政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我们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切实加强村级老年人协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老年人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镇6个村的老龄协会均已成立,且工作运转正常,塔湾村正在积极申报市老龄工作示范村。在组织形式上,市老年人协会明确一名会长专职专管;村级老年人协会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兼职专管。老年人协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实行经费独立核算,参照村财务公开的方法,定期公布老年人协会财务情况,接受老年群众监督。

(四)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教育全社会尊重、关心和赡养老人

在“老人节”和各村党员冬训工作中,结合我镇老年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力宣传《老年法》和《甘肃省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抚老助老思想意识。

(五)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及时为老退伍军人提供医疗服务

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我们采取“个人出30,政府补30”的办法,引导老年群众做好参保登记工作,保证了老年人“病有所医”。我镇充分发挥双拥医疗服务小组的作用,对全镇老复员军人和部分60岁以上的困难退伍军人坚持上门服务,给予定期义务巡诊,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对全镇6名老复员军人和8名老退伍军人实行了一年一次的B超、心电图、透视等12个项目的免费体险,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以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镇政府每年给予600—800元的医疗补助,600—1500元的生活补助。

(六)及时向老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我养老;必要性;实现途径;自我养老意识;述评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09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养老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让1亿多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趋严重和养老问题的日趋严峻,必然引起学界的关注,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也成为学界探讨日趋活跃的一个主题。

关于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最为熟知的两种模式,学界的研究和探讨也主要集中于这两种模式上。实际上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自我养老”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比较起来,自我养老的现有研究虽然相对较少,但已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认为,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自我养老是一种值得倡导和重视的养老选择和出路。

目前学界关于“自我养老”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为“自我养老”,有的称为“独立养老”,还有的简称为“自养”、“自立”等,为了保证文献收集尽可能详实。笔者在CNKI网上分别以主题为“自我养老”(精确)、主题为“独立养老”(精确)、主题为“老年人”(或者“老人”)和“自养”(精确)、“老年人”(或者“老人”)和“自立”(精确)进行检索,查找了国内自1980-2012年的研究成果,经过筛选后共搜索到直接相关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多篇。另外,有些关于自我养老的研究成果还分散在相关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等的研究文献中,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文献也进行了查找。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这些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对前人的研究作系统的梳理,以期为今后自我养老的研究和养老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自我养老”的概念及含义

在界定和使用“自我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方式时,学者们常有较大差异,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这种差异往往是和自我养老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穆光宗和姚远曾就学界自我养老的概念界定问题进行过这样的总结:“自我养老的概念有两种表述。第一种,自我养老是指既不靠子女和亲属(或无从依靠),又没有离退休金的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如租金、股金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第二种,自我养老是指自力养老(不靠子女,退而不休)为主,外力养老(老年夫妻助养,老年产业助养,老年保障助养,社会公益事业助养,政府政策助养)为辅的养老模式。”这两种表述的共同点是老年人自我提供经济支持,因而含义过于狭隘。

第二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和生活自理。刘从龙认为:“如果老人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即为自己养老。”

第三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生活自理和精神自强。陈赛权提出一种“养老靠自己”的新模式。“养老靠自己”的含义是指“在整个养老时段上,不管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是依靠自己为主;当这三项中的某一项或两项失去自立而需要家庭、社会或国家提供服务或帮助时,自己仍有资源存量与之进行交换,不致于造成家庭、社会或国家的负担:只有当自己的所有资源存量几乎都耗尽时,才向家庭、社会或国家净索取”。杜守东认为,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只能走一条以自我养老为基础的综合养老的道路。……老年人首先应增强自我养老意识,立足于自我养老,这种自我养老不仅包括生活上的自我照料和精神上的自我慰藉,更主要的是要包括经济上的自我供养”。徐勤等人提出了老年人自立的观念,认为“‘自立’是一个与‘依赖’、‘依靠’相对应的概念。老年人自立包括经济、生活和心理三个主要方面。经济自立指老年人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来源,包括退休金收入、劳动收入和个人储蓄等。老年人在生活方面的自立通常称之为‘自理’,指身体健康,或者有残疾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能独立料理生活。生活自立也包括与子女分居即‘在家养老’的居住方式。心理自立包括把握自己的生活意识,精神愉快,没有孤独感和寂寞感,亦可称为‘自强’”。

在上述三种概念界定中,笔者认为第三种界定较为全面。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从更高层次上理解自我养老的视角。陈功认为:如果我们从老年人一生的历时性而言,老年人本身就是自己在养活自己,而不是“家庭”或“社会”在养老年人,这时,“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实质上都是“自我养老”;李元旭认为,“养老的实质是老年人自己养自己”,无论是养儿防老也好,社会养老也好,其实质都是老年人的自我养老。也就是说,在这些学者看来,自我养老囊括了现存所有养老形式。这种解释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二、自我养老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方式吗

自我养老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方式吗?一般认为,自我养老的力量来自于老年人自身,那么,这种来自于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到底是一种独立的力量还是属于家庭的力量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存在,涉及到对家庭养老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看法认为,家庭养老的力量来自于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也包括老年人自身。按照这种观点,独立的自我养老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家庭养老的组成部分之一。比如,曹行船等人提出,所谓“家庭养老,即老年人的居住地点是家里,供养者主要来自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从供养者方面来分析,又可以具体分为自我养老、夫妻养老、子女养老三种”。崔恒展等认为,现存的农村家庭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已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而老年人自养比例的增加应该是其中最大的变化。贺巧知也把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划分为个人自养和子女供养两个部分。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家庭养老的力量来自于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而养老的力量如果主要来自于老年人自身,则属于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是不同于“家庭养老”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持这种观点的有穆光宗、于景元、郝麦收、崔恩红等,以穆光宗为代表。穆光宗认为:从养老支持力的角度划分养老模式,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特别重要的是凸现了老年人自身在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虽然有很多联系,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养老模式。忽视“自我养老”的存在是不应该的。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老年人是“负担”和“包袱”这种偏见的固化。实际上,老年人自身在解决晚年生计的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第三种看法则忽略了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不将它归为任何一类。比如,陈功将中国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认为社会养老是由非家庭关系的社会成员或组织产生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主要来自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其他亲属。显然,按照陈功这里的理解,在养老这一问题上,老年人自身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家庭养老是家庭成员提供的养老”,但这里的“家庭成员”到底包括哪些人则没有作出说明,比如,老年人属于家庭成员吗?这其实也是一种忽视老年人自身力量的看法。持有第三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

在笔者看来,尽管东方社会的传统使得老年人与家人(尤其是子女)的关系较为亲密,但在现代社会崇尚独立的背景下,来自家人(主要是子女)的养老支持与来自老人自身的养老支持还是有区别的,当老年人能够在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理、精神上自抚时,他(她)就能够过一种更加独立和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自我养老”是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列的第三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特别凸现了老年人自身在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种较特殊的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养老的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当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关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区分并不是说家庭养老与自我养老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实际上,自我养老虽不同于家庭养老,但与家庭养老关系密切,在现实中,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常常是有机结合起来的、相辅相成的。当养老资源完全由老年人自己提供时,就是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养老;当养老资源完全由家庭成员提供时,就是纯粹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但这种纯粹意义上的养老方式的划分更加类似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见的更多的是混合型的存在,只不过哪种养老支持力更占优势的问题。

三、自我养老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

“自我养老论”者以于景元等为早期代表。他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人口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自养也有一定比例。但由于当时的年轻人从农村经济发展中首先受益,会较容易地承担自己的养老费用。因此未来中国农村养老将以不完全自我养老和完全自我养老为主。

郝麦收认为,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即靠子女养老的小农养老模式,靠企业养老的计划经济养老模式,靠社会养老的西方养老模式,本质上都是依赖型的养老模式,都将走向衰弱。根据“剩余劳动理论和内切圆规律”,“我国必然选择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这种自我养老的模式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道路”。“以自力为主、外力为辅的养老模式是我国新型的养老模式。”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要从当前的客观现实出发,认为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自我养老是一种值得倡导和关注的养老选择。这其中,有一些学者是从特殊家庭的角度来关注自我养老的。例如,崔恩红从城市空巢家庭的角度提出自我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具有对社会资源的依赖程度低、主要强调老年人自身的资源挖掘和利用等突出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且未来必然会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风笑天则从独生子女家庭的角度分析了自我养老的必要性,认为当代社会已失去传统中国家庭养老的客观基础,独生子女家庭有必要在养老观念上进行转变,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穆光宗也提出,忽视“自我养老”的存在是不应该的。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老年人是“负担”和“包袱”这种偏见的固化。实际上,老年人自身在解决晚年生计的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非经济养老风险,“社区精神赡养”和“老年精神自养”的结合是构筑非经济养老支持的两根重要支柱。而阳义南等更是认为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就是自己养老,并从农村养老政策、集体及社会养老力量薄弱、农村社区独特的经济条件和文化习俗探讨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自我养老不仅具有必要性,还具有可行性。首先,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老年人是现存制度、社会政策和集体观念的社会基础,是维系社会基础的重要纽带。其次,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就经验和技能而言,老年人具有比较优势和积累优势,是劳动力市场中市场价值很高的人力资源。

提倡自我养老具有积极意义。从老年群体自身来看,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尊严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从整个社会来看,自我养老首先有经济意义,它节省了社会财富,使得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自我养老还具有战略意义,因为自我养老使得老年群体继续和社会互动的时间延长,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利于老龄化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另外,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培养养老靠自己的观念,为未来老年人的养老探索一条新途径;最后,自我养老模式的推行和观念的建立对目前仍是中青年而将步入老年期的这些人的养老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

如何实现自我养老?郝麦收认为,实现自我养老模式要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变革亲子关系,即由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转变为双向自立的亲子关系;恢复家庭经济;发展老年产业。

在具体的自我养老方式上,岩复提出“老年集体自我养老”制,马亚静根据老年社会学的活动理论,借鉴国内外经验与实地调查,提出了“企业式自我养老”,认为其可以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补充形式。“老年集体自我养老”和“企业式自我养老”虽然提法不同,但是在具体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主张发挥老年群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组织来提高老年人的经济自养能力。

不同于以上学者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经济自养,徐勤等人则从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自立程度的种种途径。例如,在个人层面,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及早投保,及时储蓄;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要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群体层面,提倡老年夫妻之间、社区之内、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在社会层面,可以采取经济资助、帮助老年人就业、转变观念、家庭帮助、医疗支持、宣传教育和提早预防等措施。

还有些学者从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综合考虑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这是一种把养老问题放人个体的整个一生中来安排的历时性的动态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叶文振提出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个人化和养老资源管理方式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与叶文振主要着眼于经济自养不同,陈赛权从养老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方面考虑提出了“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指的是当人们在年轻时就开始为自己积累养老资源,追求目标是积累足够的养老资源存量,尽可能不造成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或者说向家庭、社会或国家的净索取为零以至于负值,具体实施方案是建立“服务储备制度”。

五、自我养老的现状及意识

除上述内容外,学者们对自我养老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现状及意识等。李晓霞等使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老年人的自我供养率及影响因素。在目前尚无全国性自我养老情况调查的背景下,这样的研究极有意义,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状况,评估自我养老在整个养老体系中的作用。董亚红认为:“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只要身体许可,都想方设法自我服务。”阳义南等借用1991年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论证报告》中的数据,认为当时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养老方式是自我养老;吴晓林认为,目前很多留守老人实际上过着自养的生活,而这种自养是城市化与老龄化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农村“公共性”问题的“私化”处理的结果。宋一君运用回归分析探讨了不同人群对养老模式选择的特点,认为男性、收入较高的人较倾向于独立养老。吴燕民等人则具体研究了北方某小镇健康老人经济自养的状况。叶文振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中国妇女的自我养老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这也是现有研究中仅有的关于自我养老意识的实证研究。

六、既有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前瞻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1 虽然国内很早就有学者关注到自我养老模式,但迄今为止对其研究还非常薄弱。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放在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及社会养老的倡导上,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自我养老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就三种养老模式来说,学界主要关注的还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研究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研究相比,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与自我养老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大约不到30篇,还没有相关学术专著出版。笔者认为,在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单一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的需求,有必要建立起“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和“自我养老”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多支柱养老模式,这其中,“自我养老”模式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在养老支持力中老年群体自己的养老潜能和资源获得必要的尊重、重视和挖掘。这也是“尊重老年人”和“健康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关于自我养老的概念统一问题。对“自我养老”的称谓尚未统一,未达成共识,同时,存在对其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模糊,有些研究甚至未作任何概念上界定就开始进行。因此,对此研究时颇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深入研究的开展和学界讨论的进行。

3 理论基础薄弱,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经验研究很少,而高质量的经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研究局限于本学科狭小的范围内,一般的描述研究和对策研究较多,抽象的理论研究很少。同时,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泛化的、空洞的、心得体会式的结论,有一部分学者也曾进行经验研究,但或者是借用别人的研究进行数据的二次利用,缺乏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第一手材料为支撑的实证研究,或者是对个别村镇的研究,高质量的经验研究可谓凤毛麟角。

4 目前学界还停留在论述自我养老的必要性、倡导人们建立自我养老意识这一阶段,缺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虽然也有些学者开始探讨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但都是分散的、零星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5 从养老内容的几个方面来看,经济自养、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生活自理和精神自强方面的研究很少。在目前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下,经济供养确实应该给以更多关注,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完全忽视或自动将之屏蔽。实际情况是,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老人来说,因为有社会化的养老金保障,他们在经济上自我养老的压力并不是太大。相对来讲,他们对于生活照料和精神方面较于经济方面的需求可能更突出。而由于子女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的不断减少,同时社会的照料及精神慰藉又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他们的自我养老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自我照料及精神上的自我慰藉。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老年人群,如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方面的慰藉或者甚至比经济更重要,近期媒体常有报道的“孤独死”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后续研究的前瞻

1 规范研究方法。后续研究应注意采用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一方面,对老年群体者进行较大范围的、严格随机的问卷抽样调查,获得较为可靠的一手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既可以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新出现的自我养老已有多大程度的发展,又在老年群体的养老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等等,也可以检验已有的理论命题和假设,得出比较可靠和具有理论深度的结论;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特殊老年人群的自我养老及存在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

2 引入“社会整合”的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继续深化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的研究。笔者认为,老人不仅是一个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行动者,同时还是社会结构、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因此,这里应适时引入“社会整合”的概念。社会整合分为两种,“一种以个人为分析中心,强调作为自身存在的意义,即个人如何适应社会;后者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强调作为系统存在的意义”。对应地,后续研究中需要在“社会整合”这两个方向上齐头并进: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思考如何促进其发挥养老潜能,需要倡导人们建立自我养老的意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要继续关注社会新出现的现象和各地成功的做法、经验,例如“土地养老”、“以房养老”、“搭伴养老”等形式的可行性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思考如何降低老人群体融入社会的阻力,这就要求社会力量也要发挥必要的支持作用,这也是保证自我养老可持续发展、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其中,重点要研究的是如何构建自我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别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如慈善组织、学校、其他社团等)、社区甚至包括企业等经济组织如何介入,帮助构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例如,政府要支持发展老年自助产业,对于进行老年产业投资的企业,可以在财政、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适量发展老年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慈善性组织发展非常滞后,针对老年人的慈善性组织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