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改革的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疗改革;市场经济;竞争;政府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可以看出,政府必定会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医疗 改革 问题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协调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新生弱势群体不断壮大,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为世界卫生费用的很小的比例。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入院。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中,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75倍,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给企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同时在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接受,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有病不就医等问题。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1个成员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在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即倒数第四位。这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的国家性质相去甚远,医疗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也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把医院推向市场,走单纯的市场化道路,正是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的结果。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抓大放小”的方式正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级分化的直接原因。市场化的改革,使得政府淡化了自己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责任。医院产权改革,使得政府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同时,政府也忽略了对医疗卫生这种本该属于自己社会责任范围的公共品的监管,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方法来改革医疗卫生行业,将医疗卫生机构视同于一般的企业。
(二)政府和社会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存在偏差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医院产权改革的支持者认为,医院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应在国家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实质上也就是把医院看成了一般的营利性企业,从而削弱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种定位上的偏差,使得医院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赢利作为其重要目标,使得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卫生费用迅速攀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0世纪
80年代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后,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财力,而不得不采取“放权弃责”的方法,把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让其自行发展,加剧了其营利性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医疗保障社会化程度较低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比较窄,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和部分城市弱势群体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对于企业来说,劳保医疗几乎还是企业的自我保障,因此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些企业,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工种,不同数量的离退休员工数量都导致了不同医疗保障的负担,这些都使得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四)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八十年代初期崩溃,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三、国外医疗保障制度及经验
(一)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是由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医疗经费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税收,其余部分来自私人医疗保险。一般而言,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投入,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的基本医疗,私人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
(二)德国模式
德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三)美国模式
竞争性、经营性及提供方式的多样性是美国卫生体制的重要特征。美国的健康维护组织(hmo)是一个成功的管理体系。hmo由保险公司、医生、医院三方组成,三方构成一个动态博弈均衡,追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投保人依据医保合同,交纳医疗保险金,享受包括门诊、住院、预防在内的免费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推荐导医、专科医生和医院,按照“疾病诊断医疗分类标准”报销,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费用控制。
这些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主要为以下两个措施:一是控制医疗费用,是由患者分担一部分费用,通过调整医疗费用来增强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二是改革卫生体制,主要措施是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真正服务供需双方的内部市场机制。但我国和这些国家的国情都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自己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以此来发挥医疗保障的作用。
四、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强化政府的职能
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即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和间接投资(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同时,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由于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并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对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待遇,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
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应该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这一方法可以在鼓励个人参与的同时提高农村现有的支付水平。虽然费用分担的水平较低,但是仍然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城镇中的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也需要一个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为城镇每年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的覆盖水平设定上限,并让有负担能力的人群参与较低水平的医疗成本共担不仅可以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花费,还可以为重大疾病的医疗开销提供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
(三)大力发展医疗保险
为实现我国全民医保,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医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也应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各个层次相对应。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社会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采取由国家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来支付。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方面 ,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国家、地方政府统筹集资。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主要由个人支付保险费,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中国的医改应该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高度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传坚,谢秀丽.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7,(2):12-14.
[2]时培永.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京文学,2007,(5):125-126.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2011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财经》2007年第16期“上海金控进行时”)
在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之手进行企业整合,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然而,政府对企业“行政捏合”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偏离了自己的定位,导致政企职责不分;其次,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政府事实上难以做到应知尽知,因而也无法保证企业整合成功;再次,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被整合的企业自身的要求往往得不到重视,往往会出现“拉郎配”的情况,其结果很可能造成对各个被整合企业的伤害;最后,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对被整合的各个企业来说,它们要面对人事、企业目标等方面的调整,付出的成本会相当高。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的整合应当是市场作用下的结果,其基本动因是经济合理性,而非政府的强制“捏合”。对企业来说,并购只是手段,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构筑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何时整合、与谁整合、怎样整合,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才最有发言权。
地方政府借整合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发展当地经济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和服务,而不是用行政之手对企业进行强制“捏合”。“包办婚姻”不见得都不好,但很可能就不好,甚至可能导致彻底失败。
北京 肖舒文
侧翼出击的农电改革
(《财经》2007年第16期“电改寻求农电突破”)
对于产权关系都还是一团乱麻的农电电网而言,再往下深入进行“输配分开”的改革,可以想象将更为不易。选择以农电体制改革作为“试金石”、“突破口”,不难被理解为是电力改革中,在正面推进时遇到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而选择的一个转移注意力、进攻侧翼的办法。
在农电的运营中,农民家中广泛可以亲历的一点就是,家家都通电,但家家都特别省电。其中原因,既有农户作息时间的生活习惯因素,也有农电运营成本高、电价相对比较高的原因。因此,农电及农村电网资产并不是电网公司的“摇钱树”,切割、分配这部分资产,不会引致太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和阻力。
此外,在农电体制中,农网资产的多元化、多样性,既给产权明晰带来大麻烦,也使得目前这些电网公司的既得利益分配得更加分散。也就是说,在基本确定好产权分配之后,下一步进行“输配分开”的改革时,遭遇到的来自利益集团的改革阻力也会因此小得多。
选择一个相对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想来正是此次力图在农电上突破电改僵局的一个可行性考虑。但仍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电改革和相关的输配电改革都在农网内得到了推进,面向其他电网资产的改革还是面临现实阻力,和现在相比,仍不会减少。
成都李南
明确医改目标是关键
(《财经》2007年第16期“医改方案难窥真容”)
屡屡修订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仍难面世,有众口难调的原因,也有财政投入困难的因素。但屡次的医疗改革方案,始终未能明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到底这次艰难的改革是要解决国有医疗机构与政府间的关系,还是要解决医疗机构盈利模式的创新,抑或解决不同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
很显然的一点是,政府当前的财政实力有限,全面的公费医疗绝无可行条件;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仍是当前突出的特征。全国病人都扎堆似地往少数几家知名医院跑的情况丝毫没有改变,但门可罗雀的医疗机构也不少。
政府的边界需要界定。这种界定,既要界定投入的界限,也要界定清楚公益性的非市场化医疗机构与盈利性的市场化医疗机构。
在明确这样的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会更加有区分对待的针对性。当然,区分之前,需要解决医疗资源忙闲不均的问题。否则,不论怎样改,病人看病“还是觉得难”,还是觉得“贵”。这是因为病人看病不仅需要支付医治本身的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路费、在大城市就医时的住宿费、向“号贩子”买号的排号费等。
美国医改方案获得国会通过标志着美国医疗改革新纪元的开始,不过如何使医疗体系真正发挥其价值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多年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长Harvey Fineberg一直在研究如何优化医院绩效,同时又不降低医疗质量的问题。对于美国医疗改革中存在的分歧,医疗改革所需要为医院和患者提供的激励措施以及重新计算医疗价值方程式的必要性等因素,Harvey Fineberg院长都进行了研究。医学研究院是一家独立的研究机构,在医疗方面为美国决策者和民众提供咨询建议,并为已经进入立法预备阶段的医疗法案确定研究和改革的优先事项。
医疗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HarveyFineberg院长认为,当前美国政府必须重点关注确保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使医疗机构、医疗专业人士、保险商、企业雇主和患者都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做促进健康的正确事情。简而言之,当前医疗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有着各自的激励措施,不过这些激励措施未必与获得健康这一要求达成一致。“这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比如患者付钱购买了很多服务,其中不仅仅是健康方面的。虽然患者会获得很多服务,但是它们未必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塑我们的激励制度,使人们(患者和医生)、机构(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商)以及政府的行为能够相互一致,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加高效地获得健康。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优化医疗支付系统的绩效,将工程设计的原则引入到医疗交付的方式中。”Harvey Fineberg院长强调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到医院就诊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医院的收益未必得到高幅度增长。比如美国的平均病床利用率只有67%,这也就意味着医院存在着人满为患与每天只有2/3的平均床位利用率之间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医疗机构主管部门还没有解决好患者流与资源之间协调的问题,它们之间匹配得不好。“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优化绩效而且不降低医疗质量,我们就能够节约数千亿美元。”Harvey Fineberg院长如是说。
哪些创新有前途
在美国,有一个特别令人鼓舞的事情是,像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这样出色的企业战略与绩效思想家正在将其精力和聪明才智用于医疗领域。他们正在努力且卓有成效地思考着医疗行业竞争的原则以及实现创新的原则。诚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描述的那样,“颠覆性创新”能够使医疗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和迈克尔•波特正在探讨推动价值主张的发展,并将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则用于医疗领域。Harvey Fineberg院长认为,这对医疗领域而言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疗业务、IT技术以及医疗交付方面,都存在着创新和开发新模式的巨大空间。比如,美国医疗机构在研究采用将各种不同的服务汇集到同一个地点的方法来提高基础医疗服务绩效,从而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需要而提供完整的基本医疗服务。
现在,美国医疗系统正在重新制定有效竞争原则的方法,即竞争要依靠创新和激励,这样做的目标是提高医疗系统的价值,从而实现医疗系统绩效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其健康。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
要想提高医院病床利用率,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过去这些年中,美国医院病床的平均利用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在特定服务患者住院的时间长度以及患者治疗需求方面均是如此。“虽然平均住院时间的确下降了很多,不过这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尤其是在研究美国不同地区的住院时间长度的变量差异时,就发觉更是如此。”HarveyFineberg院长认为美国医疗系统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在他看来,美国医院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对住院患者、急诊室和手术室进行安排调度方面以及如何使医护人员能够以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需要的治疗方面。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内科医生、外科医生以及医院管理人员之间的充分合作。
医生应发挥的作用
对于很多外科医生而言,有时当他们希望为患者做手术时,患者却因为医院床位紧张等因素而等待过长时间,甚至比医生认为应该等的时间要长得多,这或许会令医生非常沮丧。其实医院已经配备了齐全的护理和其他医疗设施的病房,但是却因为医院管理或者手术流程等因素而限制了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好治疗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与医院的管理者以及所有有助于提高医疗效率的人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尽快解决患者手术的问题。过去,美国很多医院通过专业分科极大地提高了就医效率和治疗效果,麻醉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Harvey Fineberg院长介绍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我还是医学见习生时,单由麻醉造成的死亡风险约为万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患者进入手术室,仅仅因为麻醉,就可能丧命。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有了大幅度改善。麻醉造成的死亡率已经大幅下降,这是麻醉师、麻醉助理、麻醉设备制造商和医疗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在手术中,这种心理、技术和方法的广泛采用,既可以提高手术绩效,又可以大量节约资金。”
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医疗服务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给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事实上,有很多证据证明医疗服务数量增加反而带来副作用。比如,对美国联邦医疗保险计划在各州的支出情况以及各州参加联邦医疗保险计划的患者所得到的平均绩效和结果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医疗服务数量与医疗质量之间存在着不是正向而是反向的关联性。
令人痛心的是,有时候患者平均花费得越多,他们最终获得的医疗质量均值却更低。Harvey Fineberg院长认为,为患者提供不理想医疗服务的代价是高昂的,因此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且出色的医疗质量和较低的医疗成本是并行不悖的。
“当我在医疗行业使用‘价值’这个词时,我主要是指治疗效果、医疗质量以及医疗系统的绩效除以实现该绩效需要花费的成本。这就是我们应该在医疗中追求的价值。将价值作为目标有助于我们弄清所有其他创新、激励措施以及提高效率的努力应该在何处发挥作用。我在管理医院时,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提高价值。这就意味着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能够在支持他们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提供最佳治疗的机构工作,它还意味着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能够追踪各个患者的需求并提供所有的管理信息,同时还能够节约大量资金,因为它能够减少没有信息系统时所需要的管理流。”Harvey Fineberg院长表示如果医疗主管部门以及医疗机构能够把这些因素都部署到位,那么一定会打造一个整体运作更一致和更高效的医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