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 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 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 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 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 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 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 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 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规模;投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35-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靠投资而高速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投资规模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但投资规模的扩张没有带来投资效率的显著提高。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投资规模扩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日趋乏力,而投资效率的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受到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来自宏观经济环境的外生冲击也是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更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冲击。本文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1-2015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试图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资

企业的投资规模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仅与投资机会有关。考虑到企业的投资原则,只要满足期望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就会利用该投资机会。由于企业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可通过投资机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当经济周期处于恢复或者扩张阶段时,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导致社会总需求随之增长,致使企业的期望投资收益率上升、投资机会增加,加之管理者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更为乐观,企业往往会在此时做出扩大投资的决策。因此,经济周期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1]。但是,完美市场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投资行为会受到诸多摩擦因素的影响,导致真实投资规模与最优投资规模发生偏离,即出现非效率投资。由于融资约束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经济周期波动会导致资本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周期紧缩时期,信贷资本收缩,资本成本上升,融资约束现象更为严重,更容易导致出现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受融资能力所限,大批非国有企业在经济紧缩时期被迫放弃原本拥有的优质投资机会,进而出现投资不足;与之相反,对部分低投资机会的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即使在经济紧缩时期也能凭借其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而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进而出现过度投资[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经济周期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1b:相对于经济周期扩张时期,经济周期紧缩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二)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微观传导途径,货币渠道通过投资机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货币供给总量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增加引致市场利率、资本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基于Tobin Q理论,股价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普遍上升,致使企业的重置成本相对于市场价值趋于下降,企业更偏好于弃旧置新、扩大其投资规模(张超等,2015)。信贷渠道通过资本供给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降低了信贷成本,而且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可通过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而提高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强企业的资产担保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所以,货币政策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对投资效率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影响。在紧缩性货币紧缩下,受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出现明显缩减,企业获得信贷资本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面对有限的资金,企业只能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来保持一定的融资能力,同时更加慎重地选择投资机会,从而有利于投资效率的提高[3];基于企业经营风险趋于增加的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强对授信企业的监督管理,从而降低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2b:相对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三)财政政策与企业投资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刺激私人投资,产生带动效应”和“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刘扭霞,2000),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所产生的影响会因为“带动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有所不同。摹按动效应”看,我国的政府投资偏向于产业链较长的项目,时间跨度大,波及范围广,对私人投资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从“挤出效应”看,我国的政府投资并没有限制私人投资的领域,我国的利率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财政政策扩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有限,加之货币政策的反向调节有效缓解了利率的上升,从而控制了私人投资成本的上升、削弱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以,我国的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刺激作用更为显著。

另外,关于财政政策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还要考虑我国特殊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财政分权的治理模式和缺乏良好的制度约束,导致我国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在经济周期下行期比上升期更为积极的“扩张偏向型财政政策”(方红生和张军,2009)。地方官员在经济周期下行时会基于“晋升锦标赛”压力而加大财政支出,迫于地方经济增长压力而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力度,此时国有企业往往因被迫扩大投资而导致出现非效率的投资;反之,对于没有政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而言,并没有在财政扩张中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3b:相对于财政政策收缩时期,财政政策扩张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出现非效率的投资。

(四)信贷市场与企业投资

信贷资本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减轻了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资本的整体配置效率[4]。我国金融市场制度欠缺、再融资门槛较高等问题导致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单一,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问题;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是以银行为主导,造成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更多地依赖于信贷资本。因此,信贷市场的扩张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资金供给效应可能更为显著。我国的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往往会干预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导致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现象。信贷资源在信贷市场的扩张时期依然偏好于国有企业,造成国有企业呈现出越过度投资越容易获得贷款的非正常现象;对非国有企业而言,信贷市场的扩张并没有让它们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投资不足现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张敏等,2010)。另外,从信贷市场的监督和治理功能看,相对于信贷市场紧缩时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的监管力度趋于下降,也助长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a:信贷市场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H4b:相对于信贷市场收缩时期,信贷市场扩张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五)股票市场与企业投资

在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波动无关,但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股票市场发展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股票市场对企业投资规模所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股票市场的投资效应,主要包括两种传导机制:一是基于托宾的Q理论,股票市场的繁荣带来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扬,企业的q值相应上升,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未来预期趋于乐观,进而带动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股票价格的上涨给投资者传递了企业资信状况优良的信号,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趋于乐观,提高了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的能力,进而导致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5]。所以,股票市场发展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看,由于融资约束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股市准入门槛和股权融资成本的降低有效缓解了这部分企业因融资渠道单一所导致的投资不足现象;股票市场的繁荣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为企业提供了向社会融资的市场机制,进而推动了资本的市场化合理流动,提高了资金的整体配置效率,从而有效抑制了资金向过度投资企业的流动(王奇,2016)。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a: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H5b: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2001-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遵循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在选取样本企业时剔除ST、PT股票;(2)剔除了变量的异常值与缺失值;(3)按照研究惯例删除了金融类公司。最终选取在考察期内符合条件并一直存续的样本数为524家。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和CSMAR数据库,市场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2001-2015年的统计年鉴。另外,考虑到异常值对分析结果稳健性的影响,而选择对公司层面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为了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现构建计量模型(1):

INVi,t=β0+β1Qi,t-1+β2Sizei,t-1+β3Cashi,t-1+β4Levi,t-1+β5Agei,t-1+β6GDPt+β7MONt+β8FEt+β9LOADt+β10DEFAULTt+β11STOCKt+β12SRt+Industry+εi,t (1)

模型(1)中的被解变量(INV)表示企业投资规模,借鉴连玉君等的研究方法,本文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表示企业的初始投资规模,并利用总资产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模型(1)中的宏观经济环境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为避免出现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本文在指标设置中尽量剔除了可能的相互影响。经济周期变量(GDP),选用常见指标 GDP增长率衡量。货币政策(MON),借鉴Kashyap A. K.(1991)等的做法,选择实际货币供应量指标衡量,即M2 增长率减去GDP增长速度,减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后所得到的差[6]。财政政策(FE),借鉴雒敏(2012)等的做法,选择财政支出增长率指标作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变量(雒敏、聂文忠,2012)。信贷市场从信贷资本总量和信贷违约风险两方面进行刻画;对于信贷资本总量(LOAD),借鉴胡国柳(2014)等研究,以我国信贷资本总量的自然对数表示信贷资本总量指标(胡国柳、姜岩磊,2014);对于信贷违约风险(DEFAULT),借鉴苏冬蔚(2009)等的做法,选取我国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表示信贷市场的风险[7]。股票市场从股票市场总市值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两方面进行刻画;对于股票市场总市值(STOCK),借鉴刘思佳(2010)等的研究,采用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代表股票市场的总量情况,并用GDP对该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SR),借鉴周业安(2010)等的研究,用我国股票市场月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代表股票市场的风险程度。

模型(1)中的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Size)、企业现金持有量(Cash)、资本结构(Lev)、企业投资机会(Q)和企业年龄(Age)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本文还设置了表示行业差异的虚拟变量(Industry)。另外,在模型(1)中,i、t分别表示企业与年代,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现构建计量模型(2):

EFFi,t=b0+b1Salei,t-1+b2Share1i,t-1+b3ROAi,t-1+b4GDPt+b5MONt+b5FEt+b7LOADt+b8DEFAULTt+b9STOCKt+b10SRt+Industry+i,t(2)

模型(2)中的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EFF),借鉴 Richardson(2006)等的研究方法,本文分两步测度企业的投资效率:第一步利用Richardson的资本投资支出模型来估计企业最优的投资支出规模;第二步用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减去模型估计的最优投资支出。所得差额的绝对值表示企业偏离最优投资的程度,该值越大表示企业投资的非效率程度越大[8]。另外,将其中所得差额为正的一组定义为投资过度(Over Inv),而所得差额为负的一组定义为投资不足(Under Inv)。模型(2)中的控制变量选择与投资效率相关的企业自身特征变量,包括销售规模(Sale)、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资产收益率(ROA)。另外,模型(2)中其它变量的解释与上文一致。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公司层面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企业投资规模(INV)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0和06022,企业投资效率(EFF)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0和05327,说明样本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为本文的研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表2报告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2015年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较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所设定的模型(1)中既包括公司层面的变量,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变量,现分别针对公司层面和宏观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各公司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各控制变量均与企业投资规模或投资效率显著相关,说明本文在控制变量上的设置是有意义的。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各宏观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初步证明了本文解释变量设置的合理性。

(三)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依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表5中式(1)表示的是控制变量与企业投资规模的回归结果,式(2)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经济周期,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本文提出的假设H1a得到支持。式(3)在式(2)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货币政策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2a得到支持。式(4)在式(3)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财政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财政政策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3a得到支持。式(5)在式(4)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信贷市场发展指标,回归结果显示信贷资本总量变量显著为正,而信贷违约风险变量显著为负,说明我国的信贷总量配置制度和信贷市场波动风险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即信贷市场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4a得到支持。式(6)在式(5)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股票市场发展指标,回归结果显示股票市场总市值指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指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股票市场的发展不能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5a未得到有效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依然具有较强的信贷融资偏好,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影响较小。

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

表6中式(1)表示的是控制变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回归结果,式(2)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经济周期,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负,说明经济周期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本文提出的假设H1b得到支持。式(3)在式(2)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相比,货币政策宽松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本文提出的假设H2b得到有效支持。式(4)在式(3)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财政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H3b未得到有效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政府直接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运行的力度越来越小,同时也减少了对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干预。式(5)在式(4)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信贷市场发展指标,其中信贷资本总量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在于信贷资本总量的扩张缓解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利于其投资效率的提高,加之非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扩大,信贷歧视的改善,导致信贷资本总量扩张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不确定性;信贷违约风险变量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信贷市场的风险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提出的假设H4b得到了部分支持。式(6)在式(5)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股票市场发展指标,股票市场总市值指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指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H5未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市场融资对企业负债融资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也并不显著。

3.稳定性检验

(1)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规模进行指标替代,用企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之和的年增长率表示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前文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其次,因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时间跨度较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本文在所设定的模型(1)中加入解释变量企业投资水平的滞后一期变量,采用动态面板(GMM)的估计方法重做上述检验,结果显示与前文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效率进行指标替代,借鉴靳庆(2012)等的研究方法,用投资对企业价值的敏感性指标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依次引入宏观经济环境变量与企业价值的交互项,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前文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9]。其次,将样本按照解释变量投资效率的不同,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组,重做上述检验,结果显示与前文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四、结论

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宏观经济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开放型增长模式下,投资的高速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投资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视角入手,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以2001-2015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周期特征。第二,货币政策的扩张能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不利于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财政政策的扩张能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信贷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参考文献:

[1]RA Korajczyk,A bevy.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1):75-109.

[2]陈艳.宏观经济环境、投资机会与公司投资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13(8):66-72.

[3]Ben S Bernanke,Mark Gertler.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27-48.

[4]Rajan Rhaguram,Luigi 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6, 88(3):559-586.

[5]Jeremy C.Stein.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96,69(4):429-455.

[6]Kashyap A.K, Stein J.C,Wilcox D.W.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3(1):78-98.

[7]苏冬蔚,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变动[J].经济研究,2009(12):52-65.

[8]Scott Richardson.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J].2006,11(2):159-189.

[9]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2012(5):96-106.

Investment Scal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MA Hong1,WANG Yuan-yue2

(1.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证指数;时变参数;状态空间; 动态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16.068

1 引 言

2015年是中国股票市场引人注目的一年,A股市场开户数量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峰值,2015年也是中国股市不平凡的一年,投资者既经历了千股涨停,也见证了千股跌停。那么,在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涨指数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对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这种从静态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只能体现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程度,不能够体现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内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固定参数模型可能已经不能充分解释新的市场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时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过程。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研究。从变量选取方面,主要以CPI、失业率、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等作为宏观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其中,Girardin和Joyeux(2013)关注CPI,Bhargava(2014)关注失业率和利率,Altinbas和Biskin(2015)则关注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黄金价格等较为广泛的领域。国内文献相继则关注GDP、各类价格指数(CPI、PP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汇率、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7天内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货币供应量M0、M1、M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海证券交易所市价总值等19个指标。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与股价指数的关系,曾志坚和江洲(2007)的结论是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到利率和储蓄的短期变化影响;但是工业增加值和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较小。孙洪庆和邓瑛(2009)认为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强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和GDP、投资之间完全没有协整关系。朱英姿和吴美等(2012)得到的结论是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有较强的预测力,例如经济先行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面积。从计量方法来说,Garch-Midas、不对称PARCH模型、协整检验、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上证A股指数受到多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3 宏观因素选择

可能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许多,本文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国内外因素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宏观因素进行选取。选取的国内影响因素有反映整个宏观经济流动性的货币供给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人民币汇率、反映美国经济状况的道琼斯指数5个指标。

4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

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多个,这些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是不可测的,并且是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变量。现有文献中的固定参数模型是假设在选取的样本期间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描述的是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关系。本文利用Harvey(1999)和Hamil-ton(1994)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出变参数模型来分析不同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可以表示为:

5 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选择

如上文所述,本文选取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有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样本选取的数据为2008―2015年的月度数据,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其中,对于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选取的是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数据,

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对上述变量重新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5.2 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对上证指数、货币供应量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先进行对数运算(下文中的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均指的是对实际值求对数后的结果),然后对经过对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Lsz、dLX1、dLX5表示。对于宏观经济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汇率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X2、dX3、dX4表示。

对处理后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表明拒绝接受“至多存在5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两种统计量检验结果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六个变量之间存在6个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可以知道,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和上证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5.3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运用本文上述内容中介绍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来具体研究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模型建立如下:

量测方程:

5.4 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的表现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时变影响,本文利用Eviews产生状态序列,并选择滤波状态变量均值,得到变参数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在用卡尔曼滤波法求解状态向量的过程中,状态空间初始值的选取问题会对求解的早期时变系数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从2011年开始讨论。如下面各图所示。

由图1可知,2011年年初到2011年6月,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为负,并逐渐增加至-0.4。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3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负向影响并趋于减弱。2014年前半年M2对上证指数影响稍微增强并产生正向影响,但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开始由正向影响减弱并转为负向影响,并持续增大,在样本区间内的2015年第三季度M2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达到最大。

图1 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2显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基本平稳,保持在0.03左右。自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5年6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小,在2015年3月变为负向影响,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在6月达到负向最大值,随后负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2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保持着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进入2015年之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快速增大,并且在2015年6月左右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

图3 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4显示,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趋于平稳,维持在稍大于0.4的水平,说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增长1个单位,则上证指数对数值增长0.4个单位。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大,到2015年6月达到最大正向影响,约为1.2,随后正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4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虽然保持正值,但是逐渐减小。从2014年后半年开始到2015年,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又快速增大,在2015年10月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1.7。

图5 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6 结 论

观察这五项影响因素在样本区间内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可以看出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运用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显然无法真实反映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特别是无法反映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各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发生的变化。此外,对比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采用最新的数据来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与以往采用较早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2011―2014年第三季度这段时间内,本文选择的宏观经济变量除货币供应量外,其他四项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的极性保持不变。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高,上证指数也越高;反之,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低,上证指数也越低。说明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状况。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正向影响,消费者物价水映的是通货膨胀水平,说明通货膨胀水平增加,上证指数也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影响程度大于消费者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即人民币升值阶段(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跌),上证指数也在下跌。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正向影响,但是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末,正向影响逐渐减弱,但是影响程度是这些影响因素里面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货币供应量M2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小,最终在2014年第二季度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上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符。

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末,观察各影响因素在此期间对上证的影响可以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能是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出现了暴涨和暴跌的原因。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在此时期为负值,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差,上证指数反而越上涨,这与经济学原理不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此阶段的上证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情况相背离,并且背离程度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而逐渐增大,换句话说此阶段内的股指上涨并不是宏观经济改善的结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在此阶段也增强,说明物价水平的上涨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大,可能是随着物价水平和上证指数的上涨,投资者借助股市上涨来抵御物价水平上涨的意愿增强造成的。汇率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加较大,达到前几年的3倍左右,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说明现阶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影响上证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也在此期间大幅增加,说明我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性越来越大,可以猜测,A股市场在此阶段的涨跌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国际股票市场整体环境联动影响的结果。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增强,尤其是对上证指数影响最大的汇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美国股市的变动情况。此外,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强的趋势能否保持,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卜巧花.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次贷危机背景下的实证研究[J].当代论坛,2009(8):8-9.

[2]王元月,梁翠翠.基于变参数模型的流动性与上证综指收益率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25-30.

[3]孙洪庆,邓瑛.股票价格宏观经济变量与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协整分析[J].经济评论,2009(4):50-57.

[4]朱英姿,吴美,陈超.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预测力研究[J].投资研究,2012(11):76-87.

[5]李艳,吴国蔚.探索影响上证指数的因素[J].中国市场,2010(14):82-84.

[6]刘勇.我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经验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4(4):21-27.

[7]吴攸.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103-105.

[8]沈昊驹,聂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走向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4):60-63

[9]赵会宁.股票价格宏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政金融,2011(2):117-119.

[10]屈晶.利率变动与上证综合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税金融,2015(25):62-63.

[11]屈晶.上证综合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126-128.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0-381.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期,如何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正值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期,在未来的几年中,将进入相对新的经济周期。在2013年的6至8月期间,银行出现三年以来的首度降息,与此同时,央行推出了存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下浮动的政策,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审视全球经济发展,局势日益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疲软状态。同时,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需依然未出现显著增长等等,这些国内问题也强调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利率管制中暴露的不公平等问题,强调利率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应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两者形成更为直接有力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均衡发展等问题,就迫切需要我国解决利率管制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也需要依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而进一步实现。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紧迫性,也具有重要性。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更好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

二、新时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达程度。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率越高,在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并且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地成熟。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发达的程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并表现出“正比”关系。此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微观基础建设、开放程度等也相对发达,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反应不会过于剧烈,进而避免因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

2.宏观经济形势。在一些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的西方国家,其在利率化改革的进程中,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改革走势。所以,在宏观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容易取得成功。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是巨大,这主要是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能让政府管理者难以掌控。

3.改革模式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欧洲发达国家。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渐进模式;二是激进模式。如何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改革模式,关系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所以,我国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应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

三、新时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

1.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维护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构建宏观经济的良好形势是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基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而且有助于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所需的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股脑地想做就做,而应该在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各要素平稳状态下开展,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社会发展带来过激的负面影响。例如,我国近五年的经济增长都在9个百分点,而CPI也在6.5%的增长情形下出现下坡,而2013年的6月份市场利率值为正。此外,我国当期的金融监督体系在不断地健全、体制在不断地优化,等等,这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提高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率。

2.处理好各方敏感问题,建立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就当前的金融市场而言,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影响。所以,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如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对市场竞争秩序的影响。所以,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切实健全当前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机制。并且,重视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冲击,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银行,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严重的金融风险。因此,处理好各方敏感关系,尤其是处理好金融安全体系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形成两者良好的兼容。此外,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发挥好安全体系对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等的防范,以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金融的稳定性。

3.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涉及多方因素的考虑,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中市场竞争问题,尤为重要。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同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降低、民间资本的引导和规范,等等,都是当前需要稳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推进,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规避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4.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面对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需求关系,应不断地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并逐渐完善。银行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应确保利率对金融市场运行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对于经济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便于创建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在于如何更好地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主体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完善利率指标体系,引导日常市场利率的变化。在过去,我国主要基于存贷款利率和央票发行利率,实现政策指标利率的功能构成。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2012年开始允许利率浮动,这种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基准利率波动的范围,意味着基准利率的影响力正一步步在削减,甚至在将来有可能会消失。所以,央行如何更好地引导日常市场利率变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来看,其央行多是选择2周以内的利率作为政策目标的利率。这对于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认识自身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利率通道,确保在利率市场化中银行业的平稳。对此,近期央行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 。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但是,我国金融监督体系正逐步完善、体制不断健全,这些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更加稳妥地推进,为我国培育更加高水平的金融市场,促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刘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的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J].金融经济,2011(16)

[2]胡芸.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分析[J].银行家,2011(5)

[3]李少君,滕泰.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机趋近成熟[J].银行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