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课程总结

绘画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绘画课程总结

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性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水彩画;实验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水彩画专业,其中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成为教学的一大特色。如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具有当代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彩画教学的活力。水性材料绘画课程能够拓展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水性材料绘画具有当代性、绘画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因此该课程能够挖掘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近几年通过大量的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于2013年在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开设了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根据该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教学概述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是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是水彩专业学科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水性材料绘画是在掌握水彩画基础上拓展水彩画创作的新材料、新语言形式,是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也是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的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性材料绘画的材料语言和审美特征,熟悉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提高对水性材料绘画的表达能力。从水性材料的性能、表现规律及绘画视觉语言、观念的因素中,培养学生发现客观物像美学因素的敏感性和艺术表现的激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与发挥想象力的创作表现能力。该课程共80学时,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水性材料绘画的目的、意义、特点、起源和发展情况,熟悉水性材料的性能,掌握水性材料绘画的一般的方法与步骤及有关特殊技法,掌握用水性材料的表现语言、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水性材料绘画表现实验性研究、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肌理在水性材料中的艺术表现等。水性材料课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水性材料的性能及色彩表现方法,能够用各种水性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效果。第二阶段使学生掌握不同物体的肌理和材质表现规律,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进行探索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制作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性和表现技法。第三阶段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的探索和实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技法、色彩、明暗、材质的替换等,培养运用不同的肌理进行水性材料创作的能力。第四阶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表现技法,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进行画面的构图、明暗、色彩、体积、空间、肌理的表现以及处理画面的综合能力。

二、水性材料课程教学中的阶段性成果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在宝鸡文理学院已经开设了七年,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该课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在水性材料绘画课程中采用实验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水性材料绘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注重跨媒介、跨学科艺术的融合,探索水性材料语言的最大张力。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进行水性材料探索。在实验性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表现的多向度。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长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的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去,将实验与创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创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通过实验和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的实践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不再是以往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自发性地学习。

2.针对水性材料绘画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由于水性材料实验阶段所涉及的材料工具和实验量较大,因此,教师将学生分为以3-4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同学能够分工合作,寻找和挖掘各类水性材料进行实验,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发现,共同记录实验中不同材料的各种变化和效果,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水性材料实验报告。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水性材料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们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3.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进行评价式教学,实现实验成果的资源共享。当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水性材料实验时,每个小组会产生许多新的实验成果和发现,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同学把每个阶段的实验成果记录下来并粘贴在教室的公共区域,小组负责人将实验过程和成果进行讲解,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评价方式,该方式并不关注个体的强弱胜负,也不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是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作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水性材料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性材料绘画课程学习。水性材料涉及的材料和语言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归类列表法进行学习。对水性材料进行列表归类,就使繁杂而又丰富的中外水水性材料变得简明、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了分类表以后,就必然会引起联想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类推思考的领域,如学生在分类表中看到作底法可采用胶底、粉底、丙烯底等,就必然会类推或采用其他方法,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和激发出新法的创造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画法进行适当推理,在学生了解了画法以后,对画法加以综合推理和预见其可能的发展情景。如介绍对印法时,在列举了玻璃板、塑料板等对印方法后,启发学生推理、设想出其他的对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去实验、创造。

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绘画课程 现状 改进策略

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现状

2.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多数是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缺陷。

2.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与其周围的多个艺术类院校的培养目标非常相似,毫无特色。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未能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联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非常差。具体表现在,进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

2.4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

在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评价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2.5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在:学生掌握的基本的绘画技能与绘画理论非常薄弱;学生对于绘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明显。

3.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

3.1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例如,在最初的招生过程中避免盲目招生现象出现,严格控制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入学。

3.2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特色化。

3.3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力量,促进总体能力的提高,如定期召开一些教师交流与研讨活动,推荐教师参与国家级培训或省级培训活动等。另一方面,学校在师资结构上引入双轨制度,将一些行业专家或学术专家引进学校,成为兼职教师的一部分,更好地拓展高职院校绘画的实践课程。

3.4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

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绘画课程、专业绘画课程三个重要部分,并且基础设计课程占有巨大比例,由各部分由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学年主要为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基本的形态观察与思维训练、写生与速写。第二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原理、绘画方法等。第三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工艺、绘画创意等。第四学年主要为专业绘画课程,包括绘画策略、绘画评价与批评等。

3.5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例如,引进参观教学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中,参观教学法强调学生深入教学环境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具体情景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的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景观直观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现法”,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过程置于教学主导位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强调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情景中丰富知识,实现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进教学方法和创新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3.6重视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

高职教师绘画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是在充分分析绘画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第三,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很好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第四,学生表现与教师表现的评价。即学生能否独立、自主、探究性地学习,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第五,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五大方面评价,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改善备课与教学,从而更好地指导绘画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玲.对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3(17).

[2]罗黔军.浅谈高校美术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王猛.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对策[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03).

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彩 教学改革 应用型 环境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主要以水粉绘画为主,但水粉颜料存在透明性差、易粉和易脏等缺点,不易画薄、画透,限制了设计类专业所需的绘画表达效果。另外,国内外学者关于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艺术家及其绘画技法方面,常采用个案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侧重在绘画作品中技法材料和意境营造方面,而关于色彩在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由于水彩颜料具有透明性、色薄和轻快的特性,更利于设计类专业表达设计效果图,因此,本文以设计类专业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色彩课程中采用水彩替代水粉的可能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方面展开说明,为艺术类专业色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更好地诠释设计效果图的内容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

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

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无论水粉还是水彩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些许弊端,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当代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水粉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临摹与写生的形式进行授课,缺少创作和应用于相关专业的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仿佛回到了高考培训班的学习场景:照着画,不用动脑,甚至有学生戴着耳机,边抖边画,每天只是“混日子”罢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而非埋没好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抛出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多动脑,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将水粉改成水彩,由于水粉与水彩颜料的性质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截然不同。水粉的画面比较粉气,覆盖力强,可以画很厚,水彩画面透气,覆盖力弱。然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管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设计稿图均不需要厚重感,薄薄一层透气的色彩表达最佳。由于二者的材质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之前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首先,对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的课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此好奇、感兴趣;其次,在课程安排上需层层递进,依旧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水彩的技法,应使学生更加注重绘画内涵的表达,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佳,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更顺畅。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

现今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更加重视表现技法的教学探讨,在课上,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水彩颜料的特性,并且根据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发现水彩绘画的“新大陆”。事实上,色彩探究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室外写生,不管是色彩的倾向还是色彩的变化都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光色的变化,因此,他们经常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变幻莫测的色彩。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不用时刻、不同季节将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现在各高校不仅组织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外出写生。闽南理工学院每年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外出写生。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的学生,都需要走到自然中寻找美的、创新的设计稿图,因此,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外出写生均以水彩为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中。写生结束后带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也是对学生外出实践成果的肯定,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可以激励下一届外出写生的学生努力画出更好的作品。

课程改革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许多设计类专业教材滞后于实践,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失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该课程在2015年之前均以水粉课的形式讲授,只是一味地传授学生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并未与他们的专业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造就了学生认为的“又回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补充新知识、新技法,同时要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对他们设计专业课程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画的场景,亲身感受自己画面中的每个描绘对象,这样能更直观、有效地辅助教学。

总结

目前,水彩在设计类专业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其优异的表现效果形成逐渐取代水粉的趋势。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探析,通过合理安排色彩课程,提高教学学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色彩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为探究色彩课程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尚联.水彩画技法新探[J].艺海,2007,(2):71.

[2]刘媛媛. 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1,(24):284-285.

[3]曾毅,吴中师.水彩技法的审美[J]. 艺海,2012,(8):79-80.

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 《数字绘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进行分析,《数字绘画》课程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最终导致低效率的教学效果,重视理论课程,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2.1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不利于促进教学发展的,学生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习,那么教师就要有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见解,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师理念,转变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他把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学生共同探究课题。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动画专业特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调整,老版的《数字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只是参照教材传授知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理论教学相关内容讲授完之后,紧跟着就是对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践训练部分,目的就是突出强调实践训练能力。教师要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题材要新颖,知识面要广、有深度、有难度、信息量大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2.3 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黑板式手工教学已经成为过去,更新教学手段是学习《数字绘画》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原本单一的课堂讲授,通过实际操作、欣赏优秀作品、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出来。

2.4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数字绘画》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以作品呈现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重点部分,其设计思想是:学习了解基础创作的知识、归纳创作方法、通过策划、收集资料、主题、设计构思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画面设计中,通过独立创作,完成作品,即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测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考核,直接反馈出教与学的情况。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改变传统的“试卷”方式,以完善考试制度。改革的考核方式要改变以往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让学生正确对待课程考试,即将学生的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要在平时的作业中以权重的方式加以实现,具体如下:1)平时的出勤成绩占10%,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且不能评优,旷课三分之一没有成绩。2)平时作业成绩占40%,具体分配是:平时四次作业,每次占10%。3)综合作品成绩占50%。

综上所述,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出勤成绩、平时作业、最终作品三部分构成,最终作品可以呈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核了学生分析画面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重考试的灵活性。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些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知识,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造思维分析,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互动式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主题,学生进行思考,相互讨论,可以实现教学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作用,进而又促进教学的进展。

3.3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成功的作品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配合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分析,小组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可以相互督促学习。

3.4 以项目实例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课程项目化。可以将参赛作为一个项目,也可以将企业的项目带进课堂。这种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必须从始至终的参与制作、调整和改进作品,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即完成对本课程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又极大的推进了教学的改革发展。

4 总结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的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都付出辛勤的劳动,但是最后都取得了好的成绩。总之,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才能使《数字绘画》课程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做到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搞好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绘画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2具体到授课过程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3针对上述情况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4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

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