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为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的血浆糖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分离,经提纯冻干制成。可提高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促进血液凝固进而止血,缺乏、消耗过多或纤维蛋白酶亢进易导致凝血障碍。临床多用于妊娠中毒、死胎、产后出血、胎盘早期剥离、大手术、严重大出血等所引起的纤维蛋白原缺乏导致的凝血障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热/盐沉淀法,可凝固蛋白法和免疫法[1]。纤维蛋白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的能力可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完整性。本研究采用竞争抑制ELISA法测定FPA浓度,为检测纤维蛋白原生物学活性唯一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5 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包被液(2)0.01 mol/L PH7.4PBS-Tween 20稀释液(3)洗涤液,同稀释液(4)10%BSA封闭液(5)TMB工作液(6)FPA(SIGMA)(7)羊抗人FPA抗体(8)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驴抗羊抗体(9)Superblock溶液。

1.2 方法

1.2.1 原理 其原理是标本与凝血酶作用释放出FPA抗原,加入过量的FPA抗体(一抗),FPA与部分抗体结合。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包被有FPA的酶标板,混合液中未被结合的第一抗体与酶标板上的FPA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第二抗体,最后加酶底物显色。标本中抗原量含量愈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原愈少,最后的显色也愈浅。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因缺乏可作夹心法的两个以上的位点,因此不能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可以采用竞争法模式。小分子激素、药物等ELISA测定多用此法。

1.2.2 实验步骤 参考任跃明[2]等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稀释至10 μg/ml的FPA抗原包被96孔板,4℃过夜,包被体积100 μL/孔。洗甩5次后,加10%200 μL/孔 BSA 37 ℃封闭2 h。用10%的Superblock溶液将样品稀释10倍后,加入等体积的凝血酶混匀,37℃放置30 min。然后用10%Superblock溶液将复溶的FPA稀释为2.5 ng/ml,10 ng/ml,40 ng/ml,80 ng/ml,160 ng/ml。然后取稀释标准液、悬液、及10%Superblock溶液各75 μL,加入300 μL用生理盐水稀释750倍的羊抗人FPA,37℃水浴1 h。加100 μL/孔于酶标板,37℃孵育1 h。洗甩5次后,加酶标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驴抗羊抗体15000)100 μL/孔37℃孵育1 h。洗甩5次后,加底物TMB显色5 min(100 μL/孔)。最后每孔加50 μLH2SO4终止反应。492 nm酶标仪下读OD值。

1.3 结果判定 参考任跃明[2]等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将FPA含量、对INVA做双对数直线回归,求得回归方程,计算样品的FPA含量,r应大于等于0.9 9。

INV A=1一(A样品一A空白)/(A样品稀释液-A空白)

2 结果

2.1 第二抗体稀释倍数选择 生理盐水将第二抗体稀释至500倍、1000倍、1300倍,用竞争抑制性ELISA法测定,根据测得A值绘制曲线,结果显示稀释1000倍为适宜的第二抗体稀释倍数。

2.2 凝血酶稀释度选择 40 mmol/LCaCl2稀释凝血酶至2.5、5、10、20、40、80、100、150 IU/ml,ELISA测定,根据测得A值绘制曲线,结果表明10 IU/ml为最适宜凝血酶作用浓度。

2.3 反应温度、时间选择 选择FPA抗原-第一抗体混合液分别选择作用45 min、1.5 h,选择室温,20℃、37℃三种不同温度,ELISA棋盘法测定,同上绘制曲线,结果表明室温1.5 h为较理想的作用条件。

2.4 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回收率分析 样品稀释液将FPA标准品稀释至60 ng/ml,20 ng/ml,5 ng/ml,结果分别为64.3、19.6、5.5 ng/ml,回收率分别为107.2%、98%、110%。

3 讨论

人纤维蛋白原为我国新近研制的产品,纤维蛋白肽A(FPA)的释放直接反映凝血酶活性,对于血清中FP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血浆中FP含量很低,如何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主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高效液相层析法[3]。

ELISA法设备要求低,无辐射污染,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在临床上应该广泛。本组试验在探索最佳实验条件后,用建立起来的竞争抑制性ELISA法测定人血浆蛋白原中,纤维蛋白肽A的含量,回收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段樱,刘树业.纤维蛋白原及其检测进展.哈尔滨医药,2008,28(1):50-53.

[2] 任跃明,侯继锋.竞争抑制ELISA法检测FPA.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1605-1607.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79-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法,最早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发明[1],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到真实的临床问题中,并围绕若干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的方式。2004~2006年笔者采用PBL教学法应用在口腔科的临床实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教学设计

以解决口腔内科临床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系列思考问题,内容涉及口腔基础和口腔临床,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2 对 象

2002~2005年在口腔内科门诊实习的桂林医学院口腔专业2000,2001级实习医生,共50名。

3 方 法

3.1由点到面法

又称典型病例法:实习时,选择典型病例。如:一女性患者,右下第一磨牙长期冷热刺激痛,刺激去除后,常有短时间持续痛,一般无剧烈自发痛,可有轻微叩痛,那么,应如何诊断?如何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应该和什么疾病鉴别?给学生3~5d的时间,组织第一次小组讨论,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暂不作评价,然后再给学生3~6周的时间,辅导学生检索相关文献书籍,之后组织第二次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问题,尤其是一些有关机理、解剖等方面的基础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归纳、总结。

3.2由面到点法

又称鉴别诊断法:学生实习前,教师先向该组学生的见习老师了解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欠佳的内容,结合实习要求,设计某一症状,如“牙痛”,提出系列问题,如“什么疾病可以引起牙痛?如何诊断?需要做何辅助检查?”,“应如何处理?是否有新的治疗方法?新旧方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要求学生在随后的4~8周时间里,一边收集临床病例,一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其间带教老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布置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内容。实习结束前,要求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毕业论文或文献综述。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上方法之一或并用。

3.3效果评价

评价来自3方面:①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评价。②教师对该带教方式的评价。③用人单位对采用了PBL教学方式的学生的认可程度;均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4结果

PBL带教方式的效果,50名学生认为满意的有43人,占86%,不满意的有2人,占4%;对10位教师的调查,7人认可该方式,占70%,1人不认可,占10%;16家用人单位,12家对这些学生表示满意,占75%,1家表示不满意(见表1)。50名学生,共写出论文7篇,综述12篇,内容涉及儿童龋齿的防治,龋齿、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治疗等等。

5 讨 论

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70%的美国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此方法。近几年,该方法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受到推崇,并在医学理论课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本次笔者将PBL法运用于口腔内科学的临床实习中,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均贯穿着问题,学生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寻找、讨论、整理、总结出来的,印象深刻,因而在临床实习中,一旦遇到类似患者,学生往往已有一定的准备和应对的措施,处理起来就不会手忙脚乱,实习效率、实习效果均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和临床思维。通过分别对学生、带教老师、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了对该模式的肯定。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医学生;实践考评

一、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一)组织层面牵头组织部门较多,管理交叉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分别由学生处、团委、系部、班级等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有些班级也会在辅导员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般有暑期带薪实习、三下乡、义诊、志愿者服务、关爱老人儿童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二)实践时间成纵贯线分布,横贯全年

在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一般寒暑假有带薪实习,暑期三下乡与义诊,护士节、国医节等相关节点的专门义诊活动,以及平时院系学生会和班级组织的日常性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实践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两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相对来说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充分。一般涉及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制药厂、敬老院、社区等企事业单位。

(三)实践内容停留在传统层面,鲜少创新

目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送医送药、医学科普常识宣传展览、与留守儿童交流、关爱敬老院孤寡老人、测量血压等。像中医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还可涉及到按摩、针灸、推拿等内容。因此当前的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由于诸多限制因素,故而实践项目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实践内容还缺乏突破与创新。

(四)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考核较难

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监督中,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实践收效等具体内容进行量化考评。一般如寒暑假带薪实习会由学生实习单位出具相关说明,描述和评论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诸如三下乡、义诊、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等实践内容则暂无完善的考评体系,仅是由学习发放社会实践表格填写,表明某某同学在何时何地参加了什么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也多是陈述性文章,对实践成效、实践收获等考评尚无明确体现。

二、当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部门虽多,但缺乏协调统筹与模式创新

学生处、团委、院系三家分别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各有侧重,时间上也纵贯全年,但是基本上除了学生处与团委各自负责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依托院系、班级自行开展。在这其中三家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协调与部署,没有形成形式内容较为丰富,并能体现医学生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各自唱着“独角戏”。在内容形式上也多放在传统项目上,创新之处较少。

(二)时间布控战线较长,但有效社会实践时间较短

由学生处负责组织的寒暑假带薪实习相对时间较为集中,但寒假带薪实习由于刚好在过年前,各企事业单位也在年终总结计划的工作中,因而虽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基本除了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其他单位能提供的有效实践时间较为短暂,而且由于时间较短,业务不熟的原因也基本上不能有效参与实践单位的工作,因而收效甚微。由团委负责组织的暑期三下乡一般为期一周,除去来回路上的两天时间外,活动时间一般仅有五天,按照“三下乡”惯例,基本每天都有活动安排,但是其中涉及专业的时间也仅限于义诊活动中。除此之外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单次活动时间都在三到五小时之内,即便是每周一次,每年总量以天为单位折合也仅在五天左右,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较少。由系部或班级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只能利用周末和课余实践进行,一般周末的实践时间在2-3个小时左右,课余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一般频率为两周一次或一周一次,即使按照一周一次计算,一次一个小时,一学年也仅为32小时,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在各系部及班级开展的义诊活动中一般有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内容,与其他专业相比中医类学生由于专业技术性强的原因还可进行操作性较强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服务项目。相比而言西医临床类专业的实践内容就较为局限,一方面因为在校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不能看病开方;另一方面西医类疾病诊断大多依靠精密仪器检查,但是目前一般高职医学院校还不具备携带精密大型检查设备进行外出实践活动的条件,因而实践成果也不明显。

(三)实践内容较为简单,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局限于传统的服务项目,加之在校医学生还没能考取执业医师相关资格证书,不具备行医看病资格,更加局限了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中医、临床、药学、护理、医学技术五类专业为例基本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大体一致,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传统项目必不可少。由于中医针推、康复等专业实践操作性较强,可以增加针灸、推拿、按摩等实践内容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基本比较简单,而且与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的提升与推动作用。比如像临床医学专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参与实践学生大多为大一、大二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全面,大型医疗器械无法携带外出,加之群众对在校学生的专业不能完全信任等原因,无法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其他专业基于此原因也给实践活动带来诸多限制。

(四)参与人数少,覆盖面较窄

现行由团委和系部学生会组织牵头的“三下乡”和“带薪实习”基本上要经过学生报名、辅导员推荐、系部审核、团委学生会综合考评等步骤才能确定最终参加人选。一方面实习单位提供的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对报名人员进行综合遴选后,一个系部最终也只有三十人左右能参加。以中医系为例,参加比例仅为3%左右。而“三下乡”以系部为单位分派到各处的支队,一般也要经过报名筛选才能确定。由于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以中医系为例,最终能参加“三下乡”队伍的也不超过四十五人。参加比例仅为6.4%,略高于带薪实习。而由班级自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医针推康复班为例,每周开展一次由五名左右的同学进行的义务按摩,一年以九个月的教学时间来算,共计180人次每年,相当于班上每名同学一年能参加3次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数量相当少,而且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五)资金保障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

在现行的几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部门或者系部自行做预算,每年有固定的活动经费。以五十人左右的实践队伍为例,一般不超过一万元。几十人的队伍交通费、食宿费就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钱想覆盖众多项目,就只有采取压缩时间、合并进行等方式了。寒暑假“带薪实习”由于单位不同,提供的条件也存在差异。有些单位可能提供食宿,提供一天伍拾元左右的报酬,有些单位不提供食宿,只有一天五十元的工资,这样的话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校对带薪实习也没有额外的资金预算。此外由系部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列入学生活动经费中,并没有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预算,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同学们就会寻找那些不需要太多物质投入的项目,或者尽量避免自行购买,通常采取向某些部门或者系部班级借用的方式。因此在开展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时,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很多项目和活动无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方式的创新也受到极大限制。

(六)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受限

现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一般都通过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一般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实践内容、实践单位鉴定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其中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大多采取及格与不及格来考核,这种考核虽然简单易评,但是不能科学全面的对每个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三下乡,一般会采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课题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但是这种反映并不能等同于考核,即便是有考核,也仅限于对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调研报告撰写好坏的评价,并不能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优劣。大学生开展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表》外,一般通过撰写简报、拍摄图片的方式来反映实践成果,考核基本融合到团委对系部、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考核中,一般以开展次数、参与人数来考评,仅仅是量化考核,不能充分展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成果。此外,以上这些考评一般用于年终或期末学校对团委工作、团委对系部学生会工作、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量化评分,最终表现形式基本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来呈现。但是对其进一步的运用,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结果对专业课程培养的启示、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对专业课程设计的启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启示等等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配套实施制度,将组织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实践时间、实践内容、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成果认定等通过制度固化,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避免多头组织、交叉管理、监管缺乏、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如香港、西方国家的义工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逐渐发展为常态化的全民日常志愿服务活动,而不是偶尔为之的考评性利益活动。

(二)深化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保障体系

一方面加强相关管理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部门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资金支持,并确立参与支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的各主体的比重,比如社会、学校、各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付比重。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相关教育组织机构的宣传和影响,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筹集更多的专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或实践创业的资金。第三加强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吸引赞助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比如像药材、制药等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即可通过此方式吸引更多的实践资金。

(三)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最大范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医学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能有助于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内容,切实发挥实践反作用于认识并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医学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并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例如将简单的送医送药拓展为医学生与社区居民定点联系、建立医学生定点联系家庭的方式,既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关系,又能拓宽实践服务内容。第三尽可能吸引和允许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现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致使许多同学不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扩充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带薪实习单位、创新实践形式等方式,同时放宽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准入条件,将精英式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大众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认定机制,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制度,确定对实践活动内容、形式、时间、次数等的具体要求,设立考核等级,确定相应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等内容。确保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结果与升学、就业等事项联系起来,可以借鉴例如美国对申请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的相关加分政策,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升学、就业中的分值比重,推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珈含,丰光,冷德生,等.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3-134.

[2]吴李呜,阮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27-28.

[3]蔡皇界.浅谈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75-176.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实习生 医德医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207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和医患之间出现的紧张态势,已成为当今社会上关注的热点。

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环境和从教医师的不良行为对医学实习生的影响: 新时期如何协调处理好医患之者的关系、展开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避免医疗中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等,这都使传统的医德受到严重的挑战。一些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亦使学生并不稳固的医德医风观产生动摇。虽然各医疗单位近年来在抓医德医风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了大量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一些医生和临床带教老师存在收红包、吃药品回扣、区别对待病人、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等不良现象,所以他们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很多医学实习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本来就对自己穿上白大褂的形象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再加上受到从教医师的直接影响,极易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

带教老师对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不够重视:实习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近几年,各实习医院都非常重视临床实习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方式举办了各类专业讲座,拓展了医学生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但关于临床实习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方面却很少。医院科教科往往在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轮转顺序后,只是检查学生的到岗情况,而对于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仅是在发现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后,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对学生整体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随着目前招生制度的改革,各高等医学院校每年均几乎扩大了招生范围,但是由于医学实习生数量的增加,对医院产生了很大的实习压力。有个别带教老师认为,带教实习生不但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责任,因此出现了带教积极性不高和对实习生不能进行严格管理等。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

医德医风教育对正确引导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取向: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勇于承担白衣天使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内动力。每个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体现在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面,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诊疗水平、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声誉及当地的社会安定。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因此,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品质的基础阶段和决定阶段。

日益频发的医疗纠纷要求必须重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近几年频发的医疗纠纷表明,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要求广大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教育医学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不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势必导致医生和患者关系的紧张,甚至造成医院各方面都会衰退的不良后果。

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探讨

积极开展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由于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设有医德医风教育课程,各个实习医院也要有医德医风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提倡高尚医德医风的社会舆论和风气的系统化教育方式。不断丰富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方式,除了对实习生坚持传统的集中课堂教育方式以外,还应结合医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生特点,在交班、查房、示教和病例讨论中,展开医德医风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在开展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的同时,要让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到实习生的生活和思想中去,努力将医德医风教育从一种外源性的压力转变为实习生内在性的动力,促使医德医风规范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切实发挥医德医风教育的作用。

注重沟通和反馈:我们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应该注重交流沟通和意见的反馈,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并反馈患者与带教人员的意见,使实习生能不断地提高医德医风修养。

和谐医院是指医护人员和患者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各方面的要素也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状态。而近几年来,医患之间的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医德医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因此,加强医疗行业的医德医风建设和教育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现在的医学实习生来说,他们做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在学习及实习阶段,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医德医风教育与培养,对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抓好医院实习生的医德医风建设,要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医德医风理论的要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医德医风对医院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和竞争作用,使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医学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营养学;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营养工作者曾对住院病人进行营养调查,发现住院病人营养缺乏症的发病率高达45%~50%,严重影响了住院病人的治愈率[1]。此后十多年,随着医院临床营养支持工作的开展,发达国家住院病人的营养不良率降低了一半,病人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治愈率与病床周转率则大大提高,取得了极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与药物、手术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对医学营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营养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营养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我们的培养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一种能够适应医院现状的医学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本课题研究的当务之急。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医学营养学教学方面的资料,我们对医学营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并且对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医学院校的学生和病员以及病员家属的营养学知识和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听取了相关临床医学、营养学以及教育学方面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国目前在医学营养教育方面的实际情况,就医学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医学营养学的发展。

1 医学营养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规定培养专门人才的标准,也是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把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在“以营养为手段,解决疾病与康复的营养治疗与支持问题……”,有的定位于“具有营养专长的临床医师”[3],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单纯从临床医疗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群体的合理营养问题。《卫生部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临床营养科室的任务“是负责全院病人基本膳食与治疗膳食、诊断膳食、代谢膳食及要素膳食的调配、制备与供应;承担疑难、重危及手术病人的营养会诊;制定病人的营养治疗方案及进行膳食指导;检查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营养管理实施情况;开展营养宣教、咨询、教学和科研工作”[4],可见,临床营养师除担任临床医疗工作外,还必须承担群体的公共营养指导工作。因此,我们对医学营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作如下定义:培养具有医学和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营养管理,以及食品研究开发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营养评价、营养科学研究单位的工作和高等院校营养专业的师资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体营养需要及营养水平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临床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膳食指导;掌握食品营养价值的分析原理及技术;掌握食品污染的检测和防治原则,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营养管理的主要技术规范。医学营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营养专长的医生,可以胜任营养医师、医师、营养师,或担任教学、科研、食品卫生管理及相关单位等工作。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1 课程设置 见表1。

表1 医学营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分类(略)

从表1可以看出医学营养学专业是在公共基础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安排与预防医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同步,公共课、临床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符合教育学规律,专业课程设置也是基本符合学科发展原则的。

2.2 教学内容 医学营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该专业学制为4年,共开设50门课程,其中临床实习和营养专业实习各占26周(含节假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营养学》、《临床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学》及《食品毒理学》为该专业主要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要与临床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打交道,同时还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制定出适合于病人的营养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组织行为学》和《卫生财务管理》等人文类课程,此外,我们还开设了《餐饮业务管理》、《营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3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营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必须具有营养专长的医师,为使他们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就必须安排他们到教学实习点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营养的实践,参与营养治疗过程,了解并参与临床营养科室组织的讨论,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临床营养在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临床医疗质量好的医院并非在临床营养应用方面做得很好,所以医学营养专业实习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之上选好实习点,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毕业分配,学生在实习期间找工作,请假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外,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予以统筹考虑,以减少工作的失误,确保实习质量。

3.2 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 本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医学营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必须的实验和基本训练,如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我们认为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和举办学术报告会,使学生能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师组织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对临床医护人员、病员及家属进行的营养学知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的营养学知识水平偏低,对临床营养治疗缺乏必要的认识[5]。而医学营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此类人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这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医学营养宣传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开展营养宣教、咨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u SP, Wu MY, Liu JF. Nutri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in Taiwan.J Am Coll Nutr,1997,16(5):439-442.

2 Susan Wilt.Knowledge,attitudes,treatment practices,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nurses regarding blood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ve Medicine,1990,19:466-475.

3 黄坚. 医学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浅析. 西北医学教育,1998,16(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