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 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的战略思想,政府施政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国的GDP,推动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是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导致领导干部过于重视自我政绩的提升,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对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比较盲目,牺牲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一、基于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难点

(一)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地大物博的地理优势,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比重都比较高,在我国的各方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地质资源和非地质资源属于资源资产,能够为所有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地质资源和非地质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需要非常漫长的周期才能再次形成,因此在这一部分资源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配置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我国被列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和海洋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资产的不合理利用而存在的,能够深入贯彻国家制定的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地方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发展经济建设的时候,避免出现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过度而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的情况,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比较丰富,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时候,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相关知识,还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共同配合。

(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划分

我国主要I导干部的任期均为五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因此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形成周期长、持续时间长的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会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可能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还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下一任领导干部上任之后,自然资源资产的问题就一点点显露出来。而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时间跨度大等基本特征,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经随着下一任领导干部的决策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相关责任混淆的情况。

(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

明确审计主体也是现阶段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难点。目前,我国对审计主体的认识主要分成三种,分别是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审计、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公众共同参与。人民民主是我国的国家性质,而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归根结底是检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效果,确保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需要丰富的审计相关支持做支撑,社会审计的有效介入,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效果。

二、基于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的对策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应该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多样化、分布范围广等特征,打破传统的审计形式,从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审计方面等多角度进行完善,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构建一套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集成国家审计大数据,优化审计业务模块,对各个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国家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社会公众依托物理的专业审计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领导干部的行为、政绩进行评价与规范,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健康化。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动态属性,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种环境污染会造成更多种类的环境污染。审计工作就是要对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第一时间发现自然资源资产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划清“上下届”、交叉区域干部责任范围对审计工作进行规划,尽可能的提升领导干部的成本,避免的现象。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手段还不是非常完善,在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规划、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政府应该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鼓励审计人员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专家、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审计工作,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民.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基于2014年媒体新闻报道的文献分析[J].新会计,2015,06:6-11

[2]周一春,郭一瑰.“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难点与对策[J].商,2015,19:152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常态下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一、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根据《人民日报》对新常态内容的系列评论,我们可以归纳出新常态的三个重要特征。 

(一)GDP增速稳定在“中速挡”。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GDP的回落。2012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均为7.7%,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至7.4%。目前,中国内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等因素;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债务积累等约束了潜在GDP的增长。而潜在增长率又进一步约束了实际GDP。我国经济逐渐远离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时代,稳定在了7%~8%之间。 

(二)经济的“服务化”特征显现。与经济“起飞”阶段制造业迅速扩张不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向“成熟”转变。2013年我国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首超工业;到2015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1%,高出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大背景下,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撬动新业态市场,其比重的上升将成为长期趋势。

(三)发展动力更替,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经济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大多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甚至阻碍了目前经济的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十提出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引领生产力;同时加速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知识要素的作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2014年我国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2.4%,专利申请数量的明显上升正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新常态下需要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简称KBIS)由那些依赖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或组织组成,它们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加工和传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在创新过程中提供相关的知识服务。由于KBIS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辐射较强,同时完全消耗系数较低,因此在目前中国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KBIS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新常态下发挥的作用 

1、KBIS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要让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发挥KBIS作为高端服务业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作用。 

2、KBIS对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KBIS具有高度的创新扩散能力,被看作是创新的推动者、传播者和使用者。首先,KBIS本身所具有的高创新性特征表明其就是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次,KBIS通过与客户的交互作用,将知识进行吸收加工形成新的知识,再传递给客户。例如,培训和管理咨询行业,在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再输出后,可以扩展用户的知识基础,提高其创新能力;最后,KBIS中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研发创造提供资金支持,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 

3、KBIS满足了“绿色增长”发展要求。KBIS属于低碳行业。一方面其资源的消耗由原先工业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转变为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另一方面KBIS中所包含的高技术产业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并且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替代资源消耗型要素投入。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KBIS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占GDP比重仍然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行业增速大致在15%左右,是同年GDP增速的两倍多。各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金融业表现尤其突出,金融业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KBIS行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不同,我国KBIS发展虽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但占GDP比重还普遍偏低,反应当前我国KBIS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常态背景下,提高KBIS增加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仍然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12相较与2011年有三个行业的增速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KBIS发展还不成熟,还呈现波动式比重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阶段回落至中高速增长阶段。(表1) 

(二)KBIS行业工资水平普遍高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由于KBIS行业主要从事高技术、高知识,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职工报酬也比较丰厚。由图1可以看出,KBIS行业平均工资均高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当前金融业职工收入最高,是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的两倍左右;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然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相差较小,但其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5%,相较于所有行业平均增速的12%,差距逐渐拉大。高工资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职工工资,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图1) 

(三)KBIS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由表2看出,不同地区KBIS行业职工工资差异十分明显,且同样呈现扩大势头。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扩大趋势最为明显,两年内差距扩大了138%。金融业工资差距最大。2012年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是上海为206,110元,最低是甘肃为48,791元,差距近乎5倍。北京和上海成为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而甘肃等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工资水平较低且增长性不强。北上广地区由于存在经济基础、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优势,KBIS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地区受限于人才、技术等瓶颈,产业结构仍以生产低附加价值的制造业为主,KBIS发展较为缓慢。未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KBIS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表2)

四、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一)重视人才培养,培育综合型人才。KBIS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其高知识性和高技术性的特征要求了较高的人才素质。目前我国在KBIS行业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综合素质不足,缺乏创新服务意识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我国KBIS行业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高等院校要将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三者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企业应成为人才培养的依托平台,加强与学校的接洽协调,提供必要的实习岗位,为企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完善产业间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增值。KBIS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创新传递能力。但由于我国KBIS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产业联系广而浅,辐射面大但强度较弱。在产业链中,服务业作为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环节其运转效率对生产价值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面对新常态下经济放缓,货币政策缩紧等问题,金融业改革势在必行。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战略,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化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发挥商业服务业和技术服务在产品研发、信息咨询、企业运营等方面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乘数效应,通过服务增加商品价值,摆脱我国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 

(三)缩小区域差距,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从我国KBIS行业各地区的工资水平来看东西部KBIS发展差距已经显现并有扩大趋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因此面临区域发展的失调,要通过市场发展和政策设计,加速区域的技术合作和知识交流,培养跨区域知识服务网络。 

(四)完善产业统计测评体系,实现对KBIS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对KBIS行业相关数据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对KBIS行业的界定仍然不清晰,分类还不够细致。为了更好地进行KBIS的理论研究,政府需要建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完善KBIS的统计制度,明确产业界限及相关分类;并据此对相关产业进行跟踪监测,掌握行业实时发展动态,及时公布数据并针对数据反映的信息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田俊荣.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8.4. 

[2]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 

[3]孔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区域数据的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土地成本趋高。中国的土地成本疯狂上涨,自2003年之后,土地供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日益增加的需求和供给的下降形成了强烈反差,供需矛盾加剧,推动了地价的快速上涨,并且十几年来只涨不跌。未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价格仍将一路攀升。这不仅导致人们的居住成本增加,也导致从事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幅上升,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大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厂房、办公用房,无论买还是租用,其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土地增加的成本,必然成为产品或服务成本上升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

能源成本趋高。中国的电价整体上比美国高,并且美国的电价配置更有利于经济实体的发展。美国家庭用电价格最高,工业用电价格最低,而中国恰恰相反,家庭用电价格最低,而工业用电价格最高。中国天然气价格高出美国4倍,中国的石油进口价格就比美国的石油价格高。在如此的高成本之下,中国的能源利用却又存在“三高”:高消耗、高污染和高增长。同样生产100美元的产品,中国能耗是美国的2.5倍,欧盟的5倍,日本的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这无疑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能源成本和代价。

资金成本趋高。中国的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为6%―7%,而美国的贷款利率一般为1%―2%,最高也不过4%。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美国的直接融资比例占全社会融资的80%,而我国仅占20%。这种高融资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力成本趋高。中国的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农民工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劳动力人口下降趋势将加剧,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已不可避免。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收官“十二五”,四川人民备感自豪。回首这极不平凡的5年,尽管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和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省委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战胜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经济总量将超过3万亿元,实现5年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强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做强市(州)经济梯队,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14个市州的经济总量过千亿元,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骨干工程;聚焦“四大片区”打一场扶贫攻坚硬仗,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经过“十二五”发展,四川的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将迈出关键一步。开好局、起好步,对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至关重要。经济新常态,仍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特征,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蕴藏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建设成渝城市群,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战略等,为四川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必将为我省“十三五”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节点谋划未来,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着力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抢抓发展机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

要实现好“十三五”新开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最鲜明的特色,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十三五”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尤其需要做足做好改革大文章。过去5年,四川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用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成功探索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任务艰巨繁重。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攻坚,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重点抓好军民深度融合改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改革和科技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生态文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找准改革中的关键点,找出改革中的“硬骨头”,并一个一个地攻克,使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杂性;循环经济;非线性;协同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13-04

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自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复杂性思维与科学发展观》(06YB70)。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如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方式促进了人、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取代以依赖资源的消耗求发展的传统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我们必须对其有宏观上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它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它的服务功能。本文试从复杂性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复杂性的基本特征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系统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及相应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复杂性研究兴起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开创性研究,随后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一系列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其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以及当代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复杂性科学试图整合诸多新兴学科已经取得的对复杂现象的研究成就,并尝试建立一个新理论。如今,这种“简单性思想正在瓦解,你所能去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复杂性。”[1]因此,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2]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关于“复杂性”还没有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开放性、动态性、多层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是复杂性的重要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指交流,相互影响。而封闭性是指隔离,彼此不交流。系统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系统之间的彼此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开放,又有整个系统与外界开放的行为。这种开放是指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影响,开放是为了生成。正因为系统的开放性,系统不断地同外界交换,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

2.动态性

复杂性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化性是产生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复杂系统总是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系统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复杂系统运行的有序化取决于系统内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否形成动态演化态势。动态演化态势的形成和发展与复杂系统运行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总趋向于进化。随着时间发展,其结构、功能、行为不断变化,总的趋向是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向更高级的有序化演化,具有自适应和进化能力。[3]

3.多层次性

任何复杂系统都是由许多子系统、因素、层次、结构而组成的。世界上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复杂结构和过程都是大量基本组成单元的简单相互作用引起的。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多组成即有多种多样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有相对对立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反映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既是网络体系,又是不均一的;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成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系统结构复杂性的根本源泉。

4.非线性

复杂性科学揭示,世界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线性的相互作用和规则简单的秩序乃是一种例外。“甚至认为我们的意识也受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所支配这种思想,已成为当代科学和公众兴趣中最激动人心的课题之一。”[4]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是与简单思维方式下的线性特征相对而言的。在简单思维方式下的线性特征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直线型的,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设前提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后果。而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事物是由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多因素、多层次的事物的发展是呈曲线性状态的。事物的变化是由诸多的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耦合的过程,并不是可以预见的、直线性的。

5.自组织性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又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牛顿认为,事物的发生与结果必须由外力的推动,即系统的运动必须有外界力量的介入,体现一种他组织性。而自组织性则是这样一种组织:系统的运动过程是由于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没有人为的策划、组织与控制,体现一种事物运动的内驱力,通过系统间的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方式达到自我更新与生成的一种特性。维纳提出的控制论,阐述了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科学概念。所谓反馈,是指把系统现在的行为结果作为影响未来的原因。通常,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以现在的行为结果去加强未来的行为称为正反馈;以现在的行为结果去削弱未来的行为称为负反馈。只有非线性系统才可能同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把两者适当结合起来,将使系统自我创造、维持和更新。[5]

二、循环经济的复杂性特征

1.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特征

循环经济是由环境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开放、动态的系统,正是因为系统的开放,从而使得循环经济系统异常活跃,并能对相关环境做出积极反应。传统经济所形成的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在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是以资源的使用为开端,经过能量的转化,除了被系统吸收的能量之外,其余的能量则被排出系统之外,不再参与物质的循环,整个过程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传统经济的整个经济活动只能朝一个直线向上的平衡方向发展,一旦平衡达到,过程结束了,整个系统也就瓦解了,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互不相干,输出对输入没有形成反馈。因此,传统经济往往会因为资源的短缺而危及到物质基础,使经济活动难以为继。而循环经济则不同,循环经济系统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补充内部消耗,经过能量的转化,其中一部分能量在系统内部被吸收,还有的能量和物质被损耗,另外一些能量和物质则被反馈到输入过程,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相结合,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的循环回路。因此,循环经济的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是系统走上有序的基本途径。

2.循环经济的动态性特征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技术载体,目的是实现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技术的向前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它的发展也会更科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绿色技术日臻完善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就是经济活动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循环经济正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它与环境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循环经济只有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新的能量,接受新的信息,才能增强它的生命力,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遵循动态性的原则,关注前沿科学,引进生态技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现,都需要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不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6]

3.循环经济的多层次性特征

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等级及层次结构。这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明。[7]其一,企业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也叫基础循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经本企业自身的物理化学处理,使之成为再生资源,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其二,区域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也叫中观循环。这个层次的资源流动既可以在同产业部门间实现,也可以跨产业进行。若干互相关联的企业建立共生的工业园区,甲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乙企业处理利用,乙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丙企业处理利用,从而形成较大的链式循环。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间建立生态产业群落,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做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化的服务业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其三,社会层面: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的循环,也称宏观循环。以生产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上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政府、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建立节约型的社会,包括节水、节能等。

4.循环经济的非线性特征

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循环经济系统涉及无数的因素(或变量),这些因素(或变量)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系统中一旦其中某个要素受到干扰,都会反馈到系统的整体功能上,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整体功能。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再生的资源、一种流动的资源,是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向。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体现在循环经济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技术、知识、管理的长期积累,显示出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开放性和彼此间的耦合的特征。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线性、开放式的经济系统转变为非线性的经济系统,逐步实现很小的排放性和环境友好性,使市场生产的产品能够持久的使用,并延长使用的寿命。

5.循环经济的自组织性特征

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破坏原有稳定状态,使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的正反馈。它的作用是能自动地加剧系统离开原有目标运动,朝着新的状态加速度地变化,其速度是令人难以意料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投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通过把资源持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上数量的增长,结果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生产中,循环经济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当企业生产过剩,导致资源存量下降时,资源的价格上涨,它自主促使节约资源或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得生产能循环往复下去。同样当废弃物的处置成本过高,它就会开发清洁生产工艺进行无废生产或少废生产。因此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这也是循环经济最本质的特征。[8]

三、循环经济的复杂性构成

循环经济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为目标,保持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它综合运用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生产过程能源和原材料的低消耗、废弃物与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持续整合、调控社会经济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一个复杂系统过程。循环经济复杂系统是由目标系统、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三部分组成。目标系统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内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外部环境系统是循环经济的客体,由社会、政治、经济市场等宏观和产业环境构成,是促进循环经济壮大的能量源。[9]

1.循环经济的目标系统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循环经济的内部生成系统

循环经济的内部生成系统是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业构成的,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构成体。要充分调动三个主体共同投入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挥三个主体促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可作如下界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应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式生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需要政府的整体策划和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要付出代价的和出现阵痛的,这在现实中就会表现出有的企业和个人将对循环经济表现出一种抵制,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但只要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是正向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发展模式的转型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的行业和产业会受到冲击,但也会出现新的行业和产业,出现新的商机,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等等,都蕴含着发展的机会。

3.循环经济的外部保障系统

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系统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产业环境。循环经济的提高,不能仅仅立足于企业内部的循环生产,形成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还必须扩大系统的开放度,不断地从外部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实现与外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环境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四、循环经济的互动与协同

循环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不论是它的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还是它的客体―宏观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演进的复杂性有机系统。作为有机系统的企业组织及其运行环境,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分离到互相依赖、从封闭到开放、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演化过程。因此,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系统经过有效地演进和互动过程,使这个系统产生了特有的新质,释放出新的倍增的能量,具有自觉适应环境而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功能机制,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达成系统的目标。

根据协同学理论,推动系统演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协调一致的行为,使之产生多因果、正向反馈、多级嵌耦合、随机映射等非线性的交叉作用。从协同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关键在于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出发,使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宏观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五维度协同发展,来达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政府经济,与政府行为联系密切,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推动,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公众节约的热情,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为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必须要考虑到群众基础,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这些共同构成循环经济的社会服务和支撑体系。主要举措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设立回收中介组织、建立回收信息中心、实行网络化管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中介作用等等。[10]

循环经济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从而有效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使循环经济真正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理想发展模式,并健康地推进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布里格斯,F.D.皮特.湍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71.

[2]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生活[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6.

[3]秦书生.复杂性技术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

[4]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96.

[6]彭 攀,丁 丹.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4):71-72.

[7]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4):30-32.

[8]李长安.系统科学与循环经济范式[J].特区经济,2005,(5):354.

[9]白彦壮,张保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循环经济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3):27-29.

[10]马晓国,李宗植,安宪军.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J].商业时代,2005,(5):73-74.

Recycling Economy in Complexity

You Xunlong,Yang Xiaojun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相关期刊更多

法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外核新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程序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