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度经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待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人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旨在推动我国现代企业提高预算管理与控制水平,发挥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1.对于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预算管理控制是一种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通过实施内部控制来达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其本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效益[1]。然而,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不了解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工作。很多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就是组织安排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将管理者的意志灌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弱化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在企业战略发展中不能正确的运用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难以进行规范的、健全的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都比较片面,没有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全部财务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囊括进来,导致预算管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预算控制机构的不健全,导致在执行预算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体现出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往往出现企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的预算执行结果不相符的情况。
3.不能很好的执行预算管理目标,考核力度不足
企业应该将预算管理目标作为指导,来进行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当前很多企业都存在预算管理目标执行不力的情况,预算目标考核和预算执行不能很好的完成,预算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经营者往往不能主动思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变动,对于预算管理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主义。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预算管理目标屡屡落空。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考核力度不足的情况,预期目标与预算考核的结果往往相去甚远。
4.监管体系和预算审批体系不健全
企业要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批,预算审批体系决定了企业算管理预案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然而很多企业都缺乏健全的预算审批体系,预算审批的过程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根据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预算审批。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企业的预算管理战略目标往往难以实现,甚至滋生腐败。
二、现在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可行性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从认识层面上对预算管理与控制予以重视。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盈利性组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内部管理能力。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将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企业内营造重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浓厚氛围,对所有的机构和员工普及预算观念,将所有的机构和员工都囊括到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范围中来。
2.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企业要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科学的预算编制能够对企业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提升。企业要积极总结语算编制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预测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盘考虑,做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决策[2]。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要能够正确的使用公式和分析方法,将企业预算的正确指标数确定下来,将企业的费用和预算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预算编制要与市场动态密切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资源配置。
企业经营者既要将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战略区分开来,又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要通过预算管理在货币上进行具体的体现,因此企业的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保持一致的方向,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要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相结合,保持企业发展的步调一致。
4.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使用专门的预算控制人员来完成相关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以提高预算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还要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特别重视对奖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这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重视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使员工能够支持和参与预算管理工作,从而使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执行力度。预算管理的目标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完善奖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制定惩罚机制,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
为了打破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的,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并对预算审批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由企业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企业的预算审批。
张小明首先面临的是公司内部薪酬管理混乱的问题,在与公司总经理初步沟通后,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设计了一套绩效薪酬管理体系。没想到在具体实施时,老总突然问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设置职位等级与薪酬结构标准?直接干得多、拿得多不更好、更简单?
第二,定薪调薪时用人部门为什么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签核权?为什么薪酬管理的权限一定要由人力资源部来把控?
第三,财务部、订单管理部总不能按时审核完相应的单据,影响公司销售业务的速度,为何不能采用类似于销售提成制的方式对这些部门进行考核?(大家干得多、拿得多,自然有动力能够解决单据审核不完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让张小明顿时哑口无言,却又火冒三丈:我现在做的是薪酬管理的规范,薪酬都不规范,怎么进行考核呢?!后来因为没有办法说服该公司老总先解决薪酬管理的问题,张小明也无法完成推动公司绩效考核的任务,最后只能选择黯然离职。
由这个案例可见,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因为职业背景、经历的不同,自然会对各种工作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对于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分配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工作,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并有效协同,那将会造成员工或者公司利益的直接受损,后果十分严重。那么究竟应怎样让管理者快速明白绩效与薪酬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薪酬管理的三个价值分配维度:岗位、能力、绩效
企业的本质在于为客户持续地创造价值,并获取盈利。企业的价值管理有三个环节:价值创造、价值评判、价值分配,其中绩效管理承担了价值评判的重任,薪酬管理则承担了价值分配的重任。如果只有价值创造,而没有价值评判与价值分配,那么企业就会无人而止,没有员工再愿意持续地进行价值创造工作。
同时,薪酬分配原本就是激励员工进行价值创造的最核心的一个措施。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要素:重要性、可见度、公平感。今天的社会里,从很大的程度上说,金钱的多少就是价值的标识,整个社会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所以金钱绝对重要,并且数量的多少清晰可见。而公平感恰恰是薪酬管理追求的目标。
薪酬所代表的价值分配有三个维度:岗位价值分配、能力价值分配、绩效价值分配。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的价值大小有别,从事相同岗位的每个成员能力也有所区别,即便从事同一岗位同一工作,工作结果也有好坏之别,所以与这三个方面相对应的薪酬给付也应有所区别。
如此看来,组织内部必须设置职位等级与薪酬结构标准,那是因为薪酬管理需要实现价值分配中的不同岗位对应的岗位工资;企业需要人力资源部控制薪酬管理权限,那是因为在组织内部,企业只有人力资源部能更好地担当平衡各部门、各岗位、各个员工对应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绩效工资的角色。
绩效管理只是绩效价值分配的工具,不能替代所有管理工作
因为薪酬管理中的绩效价值分配(即绩效薪酬)只取决于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案,比如如果规定按月度考核,那就会有月度绩效工资;季度考核就是季度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可以按销售额来进行月度提成,也可以是按照KPI的目标值来评价指标实际结果。
所以,绩效管理在企业内部价值管理中只是一个绩效价值分配的工具。但大量的管理实践显示,很多管理者都把考核等同于管理的全部,以偏概全。这种认识极度危险。譬如GB公司的老总,他认为财务部、订单管理部总不能按时审核完相应的单据,影响公司销售业务的速度,就应该考核他们的单据完成数量,完成得多,工资就应该拿得多。这就是一种明显的用考核代替管理的认知。考核不能代替管理,管理有很多方法: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有很多职能,如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财务人员审核不完单据其实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解决,比如:单据审核流程E化,提高工作效率;对单据审核的工作量进行评估,通过增加编制、加班、计划的平衡等来实现;财务部负责人出个简单的奖惩管理办法来约束、激励下属按时完成单据审核。但是,如果把财务人员审单这项工作按照销售提成的方式来进行绩效考核,那么其管理成本就会被放大几倍——仅财务人员这一项岗位工作职责,就需要单独安排一个岗位或者员工去统计、核算、发放提成。
正确认识绩效与薪酬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从公司经营管理层面来看,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年度经营计划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相互作用构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主要是用来明确企业的使命、愿景,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地图(包括公司在业务发展、组织发展、人才发展、资本运营等各个领域的长期的、阶段性的发展战略),它是一种方向管理。预算管理包括业务目标预算与财务费用预算,用来明确公司战略实现所需要达成的各项业务产出与财务投入的目标数据,它是一种经营目标管理,是经营上的投入产出预测。年度经营计划管理是指公司及各部门为了达成各项业务产出与财务投入目标预算所采取的具体的工作策略,以及形成的具体工作计划。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房地产;战略;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将企业成本、资金、销售等所有关键问题融合到一个体系内的管理方法,正成为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上,还有着诸多误区,理解较为片面,实践上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存在着许多实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有鉴于此,笔者谨就房地产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 房地产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把握战略目标管理,实现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有机统一。
全面预算管理是从全局高度来贯彻和执行战略目标与经营计划,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年度预算指标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实现了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统一。
(二)有助于推进企业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全面预算管理指标是考核评价企业及其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绩效的最佳标准。通过预算的考评奖惩体系,评价部门及员工的绩效,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使企业绩效考核依据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房地产行业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和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及准备。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设定风险预警点,特别是资金预警点,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建立风险应对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有助于强化事前事中控制与成本监控。
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长,成本、销售等指标的事前事中控制尤为重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以预算为标准的管理控制系统,并涵盖了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分析和反馈,可以实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及时调整和应对,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如期实现。
(五)有助于加强公司内部信息沟通,使全体成员目标与活动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各方面和各部门的工作纳入一个统一、有序的预算体系中,使得企业内部目标统一、步调一致,有利于企业整体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房地产企业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把握全局,及时了解信息,为项目决策提供真实、全面、科学的依据。
(六)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
对于集团性房地产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集团及下属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是提升公司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实现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经营活动的有效计划、控制、管理。
二、 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混淆,预算管理混同于年度经营计划
一些房地产企业名义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更多的是编制年度计划,做为当年度企业安排年度、季度、月度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用年度经营计划替代全面预算管理,从而造成企业缺乏长远规划,预算与企业战略规划脱节。
(二) 缺乏配合,预算管理成为财务部门的独舞
一些房地产企业一提到预算,就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缺乏一个强力部门进行协调,其他部门能推则推,不予配合,导致预算编制质量达不到要求,起不到效果。同时,由于财务部门专业的限制,对于成本、工程、销售等数据很难准确审核,预算浮于表面,编制进度缓慢,数据粗糙。
(三) 生搬硬套,预算管理浮于表面,无法与行业特点有机结合
由于房地产特有的业务属性和行业特征,通用型预算管理系统往往很难有效和房地产行业深度结合,更无法触及房企动态成本、销售总额以及各项费用的针对性管控,由于预算没有对业务的关联和融合,从而预算管理被员工在实际执行中舍弃一边,预算管理无法落地。
(四) 主观臆断,预算目标严重脱离实际
全面预算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是依据企业战略而制订的。有的房地产企业盲目追求“高、快、强”,制订的预算目标过高,制定缺乏科学性,多以领导的意图为指引,造成指标过高或过低,脱离实际。从而造成预算目标无法实现,无法达到编制全面预算的真正目的。
(五) 联动不足,过分强调个别指标
有的房地产企业在设置预算指标时侧重于销售指标和现金流量、费用指标,不重视成本、产值等指标,盲目追求销售量,造成销售定价与成本脱节。由于房地产行业政策变化快,销售形势变化造成销售指标与年初计划有较大差异时,却没有及时调整其他指标,从而给经营带来较大风险或失去发展机会。
(六) 忽视分析,预算指标调整随意
当内外部环境向着劣势方向变化、影响预算的执行时,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年中会调整预算指标,很多公司调整的思路是确保调整后本年度指标能完成,却忽视了对未完成预算原因的分析。在预算调整时采取一刀切,没有深入分析是否在执行预算中存在问题。调整后,从表面上来看,年度预算目标都完成了,但是却失去了实施预算管理的真正目的。
(七) 奖惩乏力,考核与预算管理脱节。
考核是实现预算指标的激励方法,有的房地产企业设置考核目标不合理,有的企业仅以销售指标作为考核目标,造成经营者盲目追求销售量,甚至亏本也卖;有的企业设置的考核目标与预算管理脱节,造成考核与预算两张皮,各做各的,预算管理难以深入开展。
三、 在房地产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
(一)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
战略目标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围绕着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指标体系。房地产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明确本企业的发展定位,树立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并以此为导向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案,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并采取措施落实具体的工作目标。
(二) 以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 织体系为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建议设置专门机构,如运营中心,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运营中心作为企业运营的心脏,负责组织各业务部门制订预算目标。运营中心日常对预算的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计量、控制、调整、核算、分析、报告,并以预算为标准,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奖惩。运营中心经理由集团副总裁担任,接受集团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以保证运营中心的权威性。运营中心须配备财务、工程、市场等专业人才,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将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及时传递给管理层。运营中心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对于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权进行检查纠正,关注各指标变化的联动影响,根据需要提出调整预算指标的意见。
(三) 以符合房地产企业业务特点的编制方法为手段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高效预算管理,就要高度聚焦房地产具体业务,要建立起符合房地产行业特点的预算指标,如销售额、房款回收率、利润额、工程节点、工程产值、目标成本、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同时,还要建立起符合房地产企业业务特点的编制方法,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1)必须以现金预算为中心。只有保持资金流动的均衡性,并通过资金流动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才能防止企业发生资金支付危机,从而保证企业获取最大利益。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必须采取以现金预算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2)以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为目标。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的行业,资金成本高,在计算利润时一定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设置预算目标时,不能仅设置利润指标,还需重视经济增加值指标,以反映为股东所创造的超出资金成本的价值。(3)以目标成本为基础。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的实现至关重要。房地产行业的项目开发期一般为2-3年,在拿地阶段就应该设置初步的目标成本指标,在设计扩初阶段调整为可作为控制目标的项目目标成本。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成本指标应在项目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分解至各年,以确定当年度的成本控制目标,同时,其他指标如销售单价等都应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当目标成本指标发生变化时,如材料人工上涨、设计变更等,需及时分析对其他指标的影响,确定是否需对其他指标进行调整,从而确定目标利润的实现。(4)以营销措施为手段。销售政策的制定须考虑成本的影响,资金的情况,为确定全面预算的实现,营销措施可作为调节手段,在市场形势较好,资金宽裕时,可考虑采取高定价慢销的政策,反之,可考虑采取低价快销的政策。(5)以滚动预算为主要编制方法。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一般需2-3年,各年度指标关联性较大。故应考虑以滚动预算为主要编制方法,以三年为一个编制周期,每年末根据当年度预算完成情况,对以后三年的预算进行调整。同时,确定未来三年的发展项目,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 以规范化的预算调整为补充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市场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经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形势好时,如不及时调整预算指标,会错失发展良机。而在形势不好时,如不及时调整预算目标,则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所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要根据形势的变迁而发生变更。但是,这种预算调整必须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什么情况下调整?如何调整?谁来调整?这些问题,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时,都要进行事先设定。比如要设置预算调整的条件,根据外部环境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设置风险控制点,当某一预算指标发生变化超出风险标准,预算就要做出调整。这样既避免了调整的随意性,也克服了预算一成不变的呆板性。
(五) 以考核奖惩为激励
考核奖惩措施是实现全面预算目标的保证。由于房地产行业开发周期长,可考虑采取年度预考核,项目开发结束后再进行调整的考核体系。在设置考核目标时,考核指标要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可考虑以项目经济增加值为主要考核目标,再辅以发展指标。
参考文献:
[1]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 预算优点 预算管理挑战 预算管理应对方案
每年年末,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做决算,随后就要进行下年度预算。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度概括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是企业整体运营规划的一个整体方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预算会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预算,是由各单位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确定的方案,是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其作用主要是加强计划管理和限额管理,达到强化基础工作,控制投入,增强经济效益的目的。预算管理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改善目前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里浅议一下如何对企业推行预算管理。
一、预算的优点
第一,制定计划。预算有助于管理者通过计划具体的行为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同时能使管理者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
第二,促进合作与交流。总预算能协调组织的活动,使得管理者全盘考虑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相互联系,预算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手段,能触及企业的各个角落。
第三,有助于业绩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各项目标的预测、组织实施,能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不断提高和优化,是体现企业业绩的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第四,激励员工。预算的过程会促进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有助于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行为,激励员工完成企业的目标。正是由于预算管理具备以上优势,它才能在大企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二、预算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预算的概念不清。有些企业预算管理的概念不清。目前有些企业还将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将各个时期的经营计划安排好,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其实这是误区。国内实行预算管理较好的企业以实践经验证明,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预算灵活性差预算数据编制、汇总的手工工作量较大。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耗费在数据的收集、检查、审核、汇总等烦琐工作中,工作效率较低。大量低效细节工作,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应对速度的要求。预算分析的周期长,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预算管理方法易沦为空谈。
第三,执行力。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预算执行的事前控制,预算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导致预算和实际执行严重脱节。
第四,协调能力差。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散落在各业务部门,难以有效地加以组织利用,数据版本容易发生混淆,这些都给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平台,各级部门在预算的申报、审批、下发、执行沟通效率较低。
三、预算管理具体的应对方案
第一,明确概念。明确的概念将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依据。预算,是指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测算和安排的过程。企业预算一般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第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便于对管理数据分为多个角度进行描述的。例如,销售收入的数据可分为产品、时间、渠道、客户、区域、部门、人员等多个角度的。这样在对销售收入的预算或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将可能按产品、渠道、客户等各角度汇总的销售收入,或者按照不同的角度组合进行数据查询。使得预算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
第四,以业务流程为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将内部管理划分为销售、生产、采购等并以此对管理的责任明确到岗位。以便于对预算进行控制。
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广泛宣传实行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直至宣传到每位员工。预算管理整个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要求企业销售、生产等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要使大家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预算管理能使企业的各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使职工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借鉴国内外预算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各级相关的管理者进行预算管理的培训。
确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程序,保证预算管理体系的完整实施。在建立各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按照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的要求,由各职能部门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预算管理指标,最后拿出符合本企业的各项预算管理指标和办法,在本单位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旨在满足三个原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管理层的角度来审视公司财务报表的机会;提高公司财务披露的整体水平、提供的内容的范围包括应当分析的所有财务信息;提供公司盈利和现金流量的质量及潜在变化的信息。从而使投资者能够通过公司以往的表现来推断未来的业绩。
本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对于上证180中的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进行分析并发现,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和量较从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披露中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各公司在披露上的共性问题,给出结论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An Analysis of “MD&A”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 of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losure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satisfied investors on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MD&A requirements are intended to satisfy three principal objectives: to provide a narrative explanation of a company's financial statements that enables investors to see the company through the eyes of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provide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financi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and potential variability of, a company's earnings and cash flow, so that investors can ascertain the likelihood that past performance is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2006 annual reports of 134 listed companies of SSE180 Index and find that the "MD&A"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have both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disclosure MD&A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in many places. Through researching this paper finds som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disclosure and has made som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nnual Repo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D&A
目 录
一、序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 1
三、主要概念 2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2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2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3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3
(一)样本的选取 3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3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4
五、结论和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建议 11
六、局限性 11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2
一、序言
(一)研究背景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下简称MD&A)是美国等成熟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产物,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的披露要求最早由美国提出,在198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了关于MD&A披露的详细指南,2000年以后SEC又不断地对MD&A的披露要求进行修改和建议,提高MD&A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由于MD&A的信息多是一些软性的信息,以分析和预测为主,其质量和真实性判断难度较高,特别是在先后出现了安然公司等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使得MD&A的披露需要更加严密的规范,所以在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雷法案》之后,SEC在200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的指导原则,可见美国对于MD&A信息披露的重视,也标志着美国MD&A制度走向成熟。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已经引入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形式。在1999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准则中,与MD&A相对应的是"董事会报告"中的"报告期内财务状况"的明细项目,但是当时对于MD&A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MD&A信息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但是当时的公司管理层却没有对该信息披露引起重视,于是在2001、2002、2003、2005年先后修订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准则中,对MD&A内容地披露的规定更为详细;对MD&A信息的披露质量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披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还提出了对于公司经营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要求。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也使其用词和用意能够更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市公司所从事业务的形式愈加复杂,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财务报表已经很难充分披露有用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投资者也在不断提高对公司各种信息的要求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会计准则而产生的表内信息以及报表附注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无论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对于像MD&A之类的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特别是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二)研究意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作为信息披露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已经日益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于财务报告,它是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传统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而且还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的有效渠道,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基本判断,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了解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把握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投资者提供了通过管理层的角度进一步透视公司经济实质的机会,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要求。
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MD&A都有所研究,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量并不高,尤其是前瞻性信息;同时上市公司大多报喜不报忧,披露注重财务等数据信息,对于预测和前瞻性的信息的披露却比较笼统和空泛。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不断修改,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修改,上市公司对它的披露是否有所变化和完善呢?这就使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披露特征、披露现状以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员赵亚明在《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一文中分析到: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报中普遍改变了以往相关披露简单描述和空泛文字较多的特点,注重了定量信息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增加了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初步呈现了个性化披露的特色,但是也有小部分公司年报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是重视不够的,披露不符合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刘家松和武汉大学的王惠芳在《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一文中分析道我国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资本的竞争性正促使我国公司进行更多的MD&A 信息披露,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在资本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存在向投资者传递更多MD&A 信息的意愿。但对MD&A 披露成本的顾虑、公司长期形成的保守披露习惯、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等特点使得公司对MD&A 披露存在侥幸心理,一些盈利差的公司试图通过详细的、完美的MD&A 披露来与“好”公司混同,这些因素都影响公司对MD&A的披露热情。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的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借给投资者的一双“慧眼”》中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信息不具有长期潜在价值;MD&A与公司会计业绩的关系很弱;MD&A信息跟会计业绩统计上不存有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无法预测每股盈余。
三、主要概念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是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MD&A信息大多涉及“内部性”较强的定性型软信息,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强制规定和有效监控,因此,西方国家的披露原则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公司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披露MD&A信息。我国也基本实行这种原则,如中期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以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部分,都是规定某些MD&A信息必须披露,而另一些MD&A 信息鼓励公司自愿披露。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1、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
(1) 分析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
(2) 概述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列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同比变动情况,说明引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应当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若公司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本年度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20%于以上,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公司可以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公司的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分析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若报告期公司资产构成、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及变动原因分析
(5)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
(6)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2、公司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
(1)公司应当结合回顾的情况,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给予管理层基本判断的说明。
(2)公司应当向投资者提示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等。若公司存在多种业务的,还应当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
同时,公司应当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公司可以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该盈利预测必须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
(3)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
(4)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原则上,我国现行的MD&A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重要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但是对照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规定,在整体上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形式上,我国MD&A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报、季报中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出现;年报中则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中出现。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180指数中的股票为样本。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的选取是根据总市值、流通市值、成交金额和换手率对股票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各行业的流通市值比例分配样本只数;按照行业的样本分配只数,在行业内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对各行业选取的样本作进一步调整,使成份股总数为180家。
剔除了上市时间不足一个季度的股票;暂停上市股票;经营状况异常或最近财务报告严重亏损的股票;股价波动较大、市场表现明显受到操纵的股票;所以本文的样本均为极具市场代表性的样本股票。本文又去除了比较难以驾驭的金融保险类股票,选取在撰文期间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了2006年年报,且上市时间在2004年以前的13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通过对于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资料的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分项汇总,研究各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特征和现状。通过图表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总结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MD&A”信息披露的变化与不足。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1、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88%的公司披露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主要出现在董事会讨论与分析的总体经营情况回顾中。披露情况如图4-1
图4-1主营收入、利润和净利润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有原因披露的118家公司中,有12家公司披露了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说明具体变动情况。有14家公司(占11.8%)有较为详细的变动原因分析、其中有3家公司披露了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利润的情况;有一家公司在原因分析中披露行业分析情况。总体披露情况较好。
(2)有109家公司(占81.34%)对前期已经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但是对于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于20%以上,却没有一家公司进行说明。
披露特征:披露的主要内容都在于对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总体回顾。而且尽管大多数公司都对前期所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对前期披露过的产量、收入、利润或其他项目进行过的预测的完成情况和程度有披露的只有9家,仅占所有披露公司的8%。可见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不过经过与各公司2005年“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中披露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比较,各公司信息的披露质量有所提高,也更具针对性。有23家公司对报告期内应对行业和市场环境产生等各种变动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和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而且都比较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3)有34家公司(占25.37%)结合本身的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56家公司(41.79%)披露了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其中12家披露了行业地位;29家披露优势;37家公司披露困难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18家公司(13.43%)披露了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披露特征:对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的披露上,有的公司以单独一节介绍报告期内行业的情况包括国家的政策变动、地区背景、相关的行政规则和文件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也有的在公司总体经营回顾中一起披露。
在对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各公司主要集中披露的优势都是在公司报告期内完成的重大项目、合同、产品或核心的业务;另外对于新利润增长点的挖掘、科研创新、技术开发、营销策略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进出口业务的突出成果等国际市场的优势披露成为了此项披露的一个新的特点。另外,对由于经营环境和行业变化所引起的经营困难信息的披露则比之以往有更高的质量,比如:中材国际对公司存在的不足,在经营中尤其是拓展国际市场经营的困难进行了披露;贵州茅台对市场茅台酒的假冒情况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披露。而在披露的37家中有27家披露了针对这种经营困难或问题的对策。
在对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营运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盈余利润等数据方面的分析;或者对相关核心业务、重大项目、产品良好的销售势头方面的文字描述;但都比较简单。披露汇总情况见图4-2
图4-2 行业、经营环境、公司有劣势、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披露情况汇总表
2、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97%的公司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披露主营收入、主营利润的构成与去年的同比变动以及成本的同比变动。披露的详细程度则要根据公司所处的行业。如果是公用事业如电力生产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则全部来自于电力。总的来说仅有4家公司未披露来看,该项目披露情况不错。披露的130家公司中有42家公司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范围和主要产品的介绍。其中又有4家公司按业务具体分析了报告期内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变化的原因;2家公司披露了毛利变动情况并分析了原因;S上石化对关联交易定价,关联交易必要性持续性进行了说明;中化国际则按经营业务和按经营方式披露了三年的收入利润的构成。
披露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所属行业的有5家;披露占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主要产品并分项列示的有20家。
(2)所有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占11.94%)披露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的市场变化情况。主要是对业务或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分析、与市场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说明;宝钢股份对海外市场也作了介绍。
(3)有81家公司(占60%)披露了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披露的特征见图4-3。
图4-3主营成本及构成情况披露情况分析表
(4)有74家公司(占55.22%)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进行了披露。
披露特征:在所有披露的公司中有61家公司都披露了主要展品或战略产品的产销量(占比80%以上),而且有海外市场的公司例如:同仁堂、青岛海尔等还披露了海外市场的出口情况;即使有一些公司并没有生产产品,如航空公司、电信公司或者服务类行业的公司还有房地产公司等也会对公司工作量和业务量进行披露和一定的分析。但是仅有13家公司披露了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公司子公司经营产品产销量等变动进行披露的仅有2家。
(5)大部分公司在“与以前比有显著变化的说明原因”项中,分析了收入、利润、成本变动的原因。
披露特征:该项的内容大多都散落在各公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成本和净利润等的披露和分析中,并没有自成一项进行披露。其中有1家(广船国际)公司分析了非业务因素引起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有1家公司(中铁二局)分析了控股公司和子公司重大项目和关联交易引起的公司主营业务等的变动;有1家(华鲁恒升)公司分析了产品出口量的变动原因。
(6)有41家公司(占30.59%)对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进行了介绍。但仅有8家公司披露了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91家公司(占67.91%)披露了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披露形式多为表格形式,仅有占比数据。尽管披露准则中并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详细披露采购商和供应商的情况,不过在样本中有4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3、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的披露
(1)有104家公司(占77.61%)都披露了资产变动情况和原因,披露内容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披露情况见图4-4。
图4-4“资产构成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图
有96家公司(占72%)披露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以及变动的原因,变动情况见图4-5。在这96家公司中,中国石化和海正药业披露了环保支出和费用的情况;同方股份披露了各种费率的变动及原因分析;s上石化披露了研发费用以及税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
图4-5 费用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汇总表
(2)对公司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有104家公司(占77.6%),其中70家左右的公司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该项的主要披露方式是分别分析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福建高速、华微电子和百联股份都在构成中披露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和汇率对现金流的影响;福建高速对资本流动性和资本来源进行了说明;皖通高速对资本性支出和资本结构了分析;国电电力对公司具体的筹资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于在报告期内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有98家公司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其中17家公司披露的原因都过于简单。而对于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报告期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仅有4家公司解释了原因。
4、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
报告期对于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有42家公司(占31.34%)。
披露的特征:该项内容的披露依据公司的类别和行业特点而各不相同。比如中海发展属于沿海运输业,披露了轮船的处置情况;属于医药制造业的海正药业披露了药品质量的管理和EHS体系建立内部管理,天士力披露了临床试验情况和技术,另外还有诉讼案的相关情况;属于制造业的福耀玻璃披露了旧厂翻新的情况,s上石化则对主要生产装置的开工率,运行情况,和非计划停产等情况进行了披露。对于与经营相关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公司设立财务公司、成立新部门、公司高层更换、人力资源、薪酬计划、企业文化、公司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创新、营销和物流等多方面进行了披露。
5、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的披露
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的有107家公司(占80%)。
披露特征:该项的披露形式以表格居多。其中披露信息较为具体、质量较高的有9家。云天化对公司控股情况和控股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经营情况以及这些情况与预测的比较进行了披露;长江电力介绍了收购情况;福田汽车披露了与其控股的公司和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栖霞建设、南山铝业和士兰微对其下子公司的项目建设和科研开发的情况进行了披露。
而对源于单个控股子公司的净利润或单个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等数据进行披露的只有32家公司(23.88%)。对单个控股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出现大幅波动,且对公司合并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波动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披露的则更少,只有8家。
6、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的披露
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有104家公司(占77.6%)对于报告期内行业和市场竞争格局的相关变化趋势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提供介绍分析和管理层对相关变化的基本判断。
披露特征:以行业的宏观环境介绍为主,如政府在报告期内出台的相关政策(如医疗改革等)、法规和行政文件;另外还有经营形式、业务环境;材料价格变动和消费需求等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动。但是其中有数据分析和披露的仅有18家。另外,只有中材国际1家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其竞争格局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又数据分析。
所有公司分析对了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
7、公司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的披露
(1)对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进行披露的有118家公司(占88%),披露情况汇总表见图4-6。对于存在多种业务的,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的仅有27家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20%。
图4-6 公司经营机遇、挑战以及发展战略的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公司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披露中,各公司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既有数据也有文字描述;对自身产品、项目建设、研况、投资情况和营销策略带来的机遇,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发展战略则都是文字描述且披露都比较笼统空泛。
公司拟投资的新项目、开展的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等则多与发展机遇结合在一起披露,可能由于是前瞻性的信息,预测市场对于新项目的需求比较困难所以在披露上多数是提及,具体的相关介绍和影响比较少。
另外在其他方面的披露上:栖霞建设(属于房地产业)结合行业特点披露新增土地储备和前期规划展开情况;水井坊对公司改革进行了披露,同时提及了关税变动对于公司的影响;东方电机、吉恩镍业和山东黄金对公司新报告年度中的收购计划进行了披露;宝钢股份和五矿发展都对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形成了详细的文件。
(2)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的披露
共有116家公司(占87%)对该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这个比例应该说比较客观,说明上市公司对于类似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和分析已经引起了重视。披露的具体情况汇总见图4-7。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且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仅有2家,分别是南山铝业和火箭股份。
图4-7 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披露了新报告期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的77家公司,有29家公司披露都过于简单、空泛;该项披露以总体目标和经营计划为主,也有工作计划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资采购、信息工程、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以及根据公司自身的生产特点的其他方面的披露,总的来说比之以前要详细,也更具针对性。
对于公司经营计划的预测性的数据披露则主要集中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成本、费用(包括环保支出)、利润、产量计划。都比较简单,一般是总额的预测,没有详细的构成和具体的说明。
对于为实现经营目标而拟采取的措施上,披露质量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60%左右的公司都披露比较详细,有的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前面披露过的各项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可行的措施。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停留在条目性的表面分析上,用空泛的文字描述拟采取的措施所涉及的方面,缺乏具体的行动介绍。
(3)有76家公司(占56.7%)披露了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
其中有30家公司需要资金的项目进行了披露;38家公司披露了所需资金预计金额;有23家公司对项目和金额都进行了披露。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进行说明的有51家公司;其中7家公司披露了保障资金来源的相关措施。仅有1家公司披露了资金的使用计划;1家公司对于资金来源分项进行了说明。另外歌华有线披露了负债、资信和还债安排。
披露特征:各公司对该项的披露都比较的简单,对资本支出的合同和时间安排、对资金成本和使用情况披露的公司都非常的少。
8、风险因素的披露
有85家公司(占63%)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有72家公司(占53.73%)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披露特征:有近30%的公司对风险披露分项且较为详细;披露内容主要结合公司内外部经营情况和风险。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如财税政策风险(尤其是所得税风险)、行业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价格走势、入世大环境的影响、行业门槛等。另外有一些公司的披露还具备行业特征,如有出口业务大多会披露汇率风险;采掘业则注重自然资源风险市场;电力行业公司则关注电力市场供求和未来发展项目储备、竞价上网的政策等。处于制造业化工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环境法规和环保政策及费用的相关信息。
对于公司经营内部风险的内容则更为多样化。生产加工行业的公司大多披露了原材料价格、以及成本上涨的风险;产品价格风险;项目开发,新研发技术的风险;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变革的风险;财务风险特别是偿债风险和资本运作及资本支出以及融资需求和融资风险都是披露的重点。该项目的披露也带有行业特性,比如光明乳业就披露了牛的质量的风险;旅馆业、旅游业公司则更关注酒店管理合同、子公司等现有的保单、传染病等的风险;煤炭业公司则关注煤炭供应,煤炭成本和储备的风险;公用设施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收费政策和标准不确定性、其他公路、项目改扩建、燃油税改革等的风险影响;航运业的公司则披露燃油价格变动的风险;还有一些公司披露了非控股合资公司;大股东控制;未完成股改的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对于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仅有18家(占披露公司的25%)公司披露比较详细且具有针对性,有的还有详细的项目和做法的分析。
9、 其他情况的披露
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125家公司(占93%)都披露了新准则可能发生的估计和变更对公司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其中有2家公司披露简单没有科目和数据,有2家公司(中铁二局和山东高速)对新旧准则都做了比较和分析。15家公司披露了报告期内股权分制改革的情况。有14家公司对于公司的社会认同度和品牌形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主要是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所取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
金地集团披露了与关联方和控股公司的交易情况;海螺公司对与其有合作的公司的情况包括合作项目进度和金额进行了披露;广电集团、宝钛股份和天士力披露了新发股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情况。火箭股份对公司及子公司所得税率和享受的优惠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宝钢股份披露了可持续发展情况和信用评级的情况。中国石化按事业部分类对经营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皖通高速、S上石化披露了员工培训、内控改革、裁员与合约责任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仅有s上石化一家公司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进行了预警性的说明。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2006年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公司报告期内经营状况的披露情况较好。
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等公司的数量都占到了样本公司总数的80%以上。
对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对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披露的公司数量占了样本公司总数一半以上。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披露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对于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上仍有不足。对于根据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的披露、对于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对于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于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以及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披露,不管是披露公司的数量还是披露信息的内容、范围和质量都显得不够。
2、 前瞻性信息披露更为具体也更具针对性,各项披露的公司都超过了样本公司总数的半数以上。在披露的范围上可以看出,各公司对于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考虑且进行了分析和披露。另外,
在主动披露上也较05年有较大进步,可见各公司重视经营业绩变动分析,轻视前瞻性信息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
但是在披露上仍然有许多不足,比如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披露上,大多数的公司仍是以空泛性、条目性的披露居多。各公司在经营目标方面的披露尽管有一半的公司都进行了盈利数据的预测,但是仅披露相关数据却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对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而且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在项目资金的需求和利用的披露也显得苍白不足,很多公司仅仅一句带过。
3、项目披露较随意,披露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研究中,还发现尽管各公司都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披露,但是可以看出各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上的披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信息都散落在各处而且模棱两可;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也有所欠缺,这一点从对前期已经披露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实施结果和相应调整措施的披露较为混乱就可以看出。
(二)建议
1、 应尽快完善当前MD&A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上市公司 “MD&A” 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于“MD&A”信息的披露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详细的范本,更进一步规范“MD&A”信息的披露,减少上市公司对其披露的随意性和操纵性。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不负责任的公司,管理层应建立一定的法律、行政或市场规则方面的惩罚制度来规范其信息披露的行为。
2、根据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主要散布于《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之中的情况来看,应当尽快出台“MD&A”信息披露方面的专门性的指引文件。
3、进一步细化已有的“MD&A”信息披露制度。年报中“MD&A”信息的披露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机遇和挑战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一视同仁”的披露规则可能并不会使“MD&A”的披露有所改善,应该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出台行业“MD&A”信息的披露要求。
4、实行MD&A信息分类披露制度,对披露质量不佳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
监管机构应根据上市公司不同的业绩水平、上市时间、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等属性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于具有MD&A信息披露不佳特征的一类公司,建立数据库重点关注和监管。这样能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建立权威的公司MD&A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
与成熟资本市场中的市场中介机构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中介机构起步晚、信誉低,在证券市场的作用非常有限。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引进境外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以及整合国内现有资源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国的中介机构,建立类似于加拿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盈利预测出具审计意见的制度。另外,要加强股东、证券分析师、证券研究人员等社会力量的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的MD&A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定期MD&A披露质量排名,对上市公司形成督促和警示。
六、局限性
(一)样本选取的不足,本文选择的是上证180的成份股为样本,仅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况且又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和撰稿期间未披露2006年年报的一些企业,尽管尽力做到分析各公司披露中的共性特点但是仍可能会有所遗漏。
(二)对于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是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的,但是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却不可能都严格按照准则中的规定,所以尽管在披露信息汇总和分析时已经尽力做到详细全面,对于其披露的现状和特征的判定标准仍然可能比较主观。
(三)在分析上完全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性的披露。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Guidance Regarding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Results of Operations》Release Nos. 33-8350; 34-48960; FR-72
2. 赵亚明《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 深圳518010)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全文。
3. 刘家松,王惠芳《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16 卷第2期,全文。
4. 张凤展:《MD&A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6 年,全文。
5. 李康等:《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研究》,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课题2005 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