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营销创新

医院营销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营销创新

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第1篇

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大量的应用增加到应用商店之中,开发者为获取新用户而花费的成本也比以前增加。数据显示,在2013年,应用开发者每获得一位忠实用户(即使用一款应用至少三次以上的用户)的营销成本已经从2012年的1.3美元增加到1.62美元,创下了新高记录水平。但一大好消息就是,2013年应用下载量也创下了新高记录,尽管下载量增幅一直在缓慢增长。

但是,如同应用营销平台制造商Fiksu指出的那样,尽管今年的应用下载量增幅仍将放缓,但此统计是根据更大的、仍在增长的原始应用下载量而得出的。例如,2013年12月,Fiksu曾预计,该公司自己的“竞争指数(Competitive Index)”上的每日应用下载量就介于660万次至700万次之间。此指数代表了前200款免费iPhone应用的每天下载数量。

2013年,应用商店中应用数量不断增多,另外,在发达市场,智能手机也更加普及,在这种形势之下,开发者获得新用户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Fiksu的忠实用户获取成本指数在2013年期间一直增长,而且也逐年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开发者获得一位用户的成本约为1.4美元,超过了2012年的1.25美元,到去年7月时,这一成本已经打破原有记录,并成为自2011年12月以来获取成本费用最高的一个月。但到8月时,开发者获得用户的成本再次增加到1.9美元,到2013年第四季度时也高达1.84美元,大大超过了2012年第四季度的1.37美元。(来源:搜狐IT 文:牛牛)

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第2篇

一、我国医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岗位联系不紧密

我们都知道,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与生产实践活动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倘若脱离了实际的岗位需求,以“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只会“自取灭亡”。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到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这也就充分反映出了医药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要想培养出能够“零距离上岗”的学生,教师就必须不断关注行业发展,坚持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而这也正是亟需在高等专科医药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的重要内容。

(2)教学方式单一乏味

虽然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正处于多样化发展阶段,但就高等专科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而言,其仍然倾向于以教师、语言为中心的讲授法,那些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方式(如实践探究法、项目教学法等)应用率明显偏低。实际的教学内容明显侧重于传统的语法翻译、课文翻译以及语言知识讲解等,严重缺乏对语言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等)的培养,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在于大多数高等专科医药专业英语都是由普通的外语教师进行授课,他们明显缺乏对医药专业知识的了解,难以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在硬件设备上还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需求[1]。

二、医药专业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

(1)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在实际的医药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始终都要坚持树立“创新型医药英语拔尖人才”的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新精神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具体来说,教师应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结合医药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医药行业对医药英语的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来不断强化英语基础技能以及相关医药知识的融合,在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医药涉外行业工作的能力。显而易见,只有这种具备较强自我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才能够在今后胜任实际的工作。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首先,以医药知识为背景,将出医药专业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具体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医药基础知识,并且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来适应中国医药走向世界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应该将医药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作为教学大纲的重点任务,这不仅能够培养英语教师的医药英语教学能力及相关科研能力,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学生医药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满足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需求。基于此,教师理应结合医药知识的专业特点及专业要求来制定应用?内容,让学生成为“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

其次,构建多元化动态评价方式,营造多维英语学习氛围。应该将传统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拓展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动态评价模式。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在充分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前提下构建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所谓终结性评价,即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检测,以此来充分反映教学的效果,其目的在于让教师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第二,所谓形成性评价,即是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表现及所取成绩的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且从学习初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第3篇

1.传统营销模式制约渠道创新

由于资源型企业对特定资源依赖程度大,与政府部门关系紧密,与国民经济关联程度高而且大多数为大型中央企业或地方国有企业,这些因素导致资源型企业的传统营销方式多为集中营销,制约了渠道的创新。再有受历史因素影响,资源型企业在1978年前,资源的商业活动等一切事务全部有国家统辖,企业现状是管理部门只关心生产效率和人员安排等,从未关心过营销和营销渠道。1978年后,国家部分放开资源型企业流通的控制,但是资源型企业市场营销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生产效率还是第一位的,而且资源型企业市场类型为卖方市场导致营销意识淡薄。是制约营销渠道创新的因素。

2.成本控制制约渠道创新

当前,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营销成本大多处于高位,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企业与客户企业距离较远。例如:内陆区域集中了大多数煤炭企业,而东部沿海地区却是煤炭主要需求市场,而铁路作为我国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能力缺口很大,物流设施设备较落后,煤炭装卸效率较低,加之运输机构管理混乱,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从而导致了营销运输效率低,营销成本高。此外,资源型商品具有质量大,占空间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又为资源型商品限定了运输方式,而这些运输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样是存在装卸效率较低等问题。同时较长的运输线,使得一些自然因素也??增加成本。成本的增加导致资源型企业考虑的都是怎样控制成本而不去考虑渠道创新。

3.企业制度不完善制约渠道创新

长久以来,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命脉,是政府重点管制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即使实行了市场经济,管理权利还在国家,资源产品的销售价格有时还受政府管制,所以,国家的重度干预导致企业制度的失效或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例如,资源型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交叉性、重复性太多,一些必要的营销部门混杂在其他部门中使得其职能无法发挥;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必要的全程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资源型企业的营销渠道创新。

4.专业人才缺乏制约渠道创新

人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结构以及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企业的管理部门只关心对生产效率人员的安排,从未关心过营销和营销渠道,更没有注意过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必然导致营销人才的储备不足,缺乏高素质的渠道创新人才,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难以构建起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资源型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机遇

1.移动互联带来广域的泛在网

移动互联网有许多特点,广域的泛在网就是其中之一,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空间内,存在着双向交流的网络,以前不敢想象,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广域的泛在网的出现,可以让任何信息沟通随时随地、如影随行的传播,需要大量的即时业务和通讯的行业也得以发展,今天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被马上发到微博上,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这就是广域泛在网的作用。在移动互联时代移动通信3G、4G信号的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让广域泛在网的特点得以实现。在移动互联时代可以运用广域泛在网这一特性,在渠道沟通、产品宣传、品牌宣传等方面加以利用。通过智能终端建立一种伙伴型的新型营销渠道方式,创建一种承担广域泛在网特点的app或者第三方应用软件,起到伙伴间沟通并实现广域泛在网的作用,让渠道中各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建立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可以通过来广域的泛在网为渠道增加沟通并提高沟通的时效以及品牌宣传等。

2.移动互联带来移动营销新模式

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共有6.32亿人,使用传统设备pc端的人数占百分之八十点九、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占百分之八十三点四,移动终端网民数量高于传统pc端的人数,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在移动互联时代,居民消费习惯已然发生改变,从以前单纯的依赖传统营销方式到电脑终端电子商务再到现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各类企业都在尝试创建适合移动互联时代的营销模式,如创建企业自有app,利用微信app内的企业公众号进行宣传和营销等。通过这些新的方式会给企业一个信号,难道企业中间商和企业直接销售者就不需要存在了吗?客户在互联网订购商品以后,还是需要由中间商或企业的分销商直接去对接,这样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让线上线下进行良好的融合。利用新的移动营销模式,为企业带来新的渠道,拓宽营销通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力量。

3.移动互联带来整合渠道资源

在移动互联时代各行各业利用网络渠道的概率持续增加,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渠道对传统营销渠道的挤压是不可避免的,而每个渠道都是独立承担销售的功能。资源型企业营销渠道整合就是将资源型企业所有的营销渠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和规范方法进行整合借此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资源型企业营销渠道、优势渠道整合力求系统化的管理,面对多种多样的渠道,企业通过渠道整合能够缓解渠道冲突。因此,借助移动互联网资源型企业能够将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有效整合,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合理分工,在完成渠道整合的同时促进销售量的增加,从而实现各渠道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合作。

三、移动互联时代资源型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建议

1.利用广域的泛在网加强渠道沟通

通过广域的泛在网,建立一个渠道圈,为各渠道的沟通搭建平台,更好的实现渠道沟通。资源型企业多数在北方,而经销地多数在东南沿海城市和广东沿海城市,地域跨度大,沟通时效存在差异都给渠道的沟通带来不便,利用广域的泛在网可以随时随地的沟通,让客户充分地了解企业,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例如:资源型企业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群等方便移动终端沟通的方式。让生产商与中间商和客户等各渠道能随时随地沟通。移动终端沟通群群主必须是渠道控制者,能保持群内严肃,约束力强,保密等优点,这样能有效保证渠道各方沟通顺畅,保证安全,消除障碍。通过这些措施能更好的利用广域的泛在网加强各个渠道间的沟通。

2.建立移动营销渠道模式

在移动互联时代资源型企业不能只守着以往单一的传统营?N渠道,还需要抓住时代机遇,找到适合资源型企业的移动营销渠道。可以在天猫、淘宝、京东、阿里巴巴、融e购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移动互联时代还可以利用各电商平台的移动终端app,利用第三方平台还可以减轻宣传成本借助平台的影响力提高企业影响力,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浏览量,为企业进行有效宣传,提升知名度。企业还可以自己建立品牌app,资源型产品都是时时报价,通过app宣传时时价格(像大智慧软件界面)和企业政策,企业规模和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企业状态都展示出来,把app建成一个时时沟通的工具,成为广域的泛在网的载体,如何能应用,全部依靠app去实施,去目标客户宣传app,并准备广告版,内容为:微信公众号并下载app,为目标客户进行讲解宣传,培养客户对app的依赖度,树立资源型企业同类标杆。

3.强化资源型企业营销渠道整合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渠道,企业必须进行渠道整合,以缓解渠道冲突,同时依据各渠道和消费者的特点进行特定分工,协同合作,并建立对应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渠道协同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渠道承载着交易,引流、介绍等传统功能,通过对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进行合理管理和调配,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合作。使用网络渠道进行推广、服务反馈,而传统渠道担任售后、对接等功能。在整个渠道系统中,使用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共同向客户展示商品和介绍产品,中间商和分销商保证物流能把产品迅速配送到货,并提供售后服务。形成一种在网络渠道购买商品由公司统一安排订单,让货物尽快配送到客户地,由当地中间商提供配送及售后,为了减少网络渠道的影响,可以将利益,均匀分配给各渠道,这样可以节约各方成本,各方还能实现渠道共赢,缓解渠道冲突的同时还能创造共有的利益还能降低各渠道的成本。资源型企业还需要重点整合物流渠道,由于资源型产品的特性拥有体积大质量重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在物流上消耗了高昂的成本,大约占比达百分之25以上。这里我们拿钢铁企业举例,钢铁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具有特殊性,采取小批量生产,而且需要配送和加工服务,为了市场占有率,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由于资源型商品的特性,大多数产品质量和价格相差不多,为了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争取市场份额,满足客户对仓储效率的需求,可以自己创建贸易公司,不再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对物流体系进行升级,比如在东北生产的钢铁可以在上海建立贸易公司,满足当地客户对物流需求的同时,依托贸易公司还可以建立分销商渠道,形成一种卖、送、售后为一体的产业链,这样既整合物流渠道,还能降低成本,增加销售覆盖面。

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型;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3 -02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届时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必定带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改革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顺应国际国内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如何适应转型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摆在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呼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招生规模庞大,承担着培养大量社会人才的重任,其教育质量好坏尤其重要。很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两种相反的现象。一方面,不少本科院校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上来的,有着丰富的高职高专教育经验,即使升本后依然带有浓厚的高职色彩。重实践,轻理论,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很难支撑起创新实践,既束缚了思辨能力,又限制了职业延展度。另一方面,升本后的本科院校向研究型大学看齐,鼓励师生投身科学研究,强调科研能力的提升,把学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两种现象都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导致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需从制度上寻找根源,制度性根源来源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错位,促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找准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已经毋庸置疑。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突出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做文章,依托地方办学,直接融入地方产业,突出地方特色,促使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联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行业、地方互动,最终使本科教育接地气,为本科教育的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在现行的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型倾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实践类教学,知行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研究上比不过研究型大学学生,动手能力又比不上专科生,就业时夹在尴尬的缝隙中。

二、教育信息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实施保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改变学生的认知过程,变更师生在教学中的主次关系,拓展学习环境,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系统性的学习平台,对教学内容、教学范围提出更高的要求,催生出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施保障。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选择、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有更多的自,教师只是负责引导、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单纯看重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更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压迫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综合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为展开信息化教学,各类院校纷纷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最终必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以信息化促进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信息教育的力度,强化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浪潮涌动的新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融入信息教育的内容,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材、实验和实训中,使大学生能够娴熟地驾驭信息,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拥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专业数据库开展学习和工作,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

(二)加快数字化改造,创建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对硬件建设的要求包括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建设,各种专业智能化教室,模拟仿真实验室,适应不同教学方法的学习教室,虚拟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软件建设的要求包括学科工具与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尤其是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信息化教学支持平台,数字图书馆,智能数据库,虚拟实验室,空中教室的建设等。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搭建起了资讯丰富、理念先进、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开放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完善数字化教学,通过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实的提升,实现对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三)以信息化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步被淘汰,大量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资源型学习、协作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不断涌现。在虚拟化的环境、多媒体化的教材、网络化的资源的支撑下,流媒体、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的引入使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利用信息从多维分析角度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能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剖析学生,启动个性化教学

学习分析是基于对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于商业研究的分析工具,现在引入教育领域来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教育领域的学习分析是指从教育大数据和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相关信息中识别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个性化的特色鲜明的教育支持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学习分析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以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在所有学生身上的现象,真正做到分门别类、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五)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拓展,构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全方位学习社区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全方位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学校教师并不是唯一的教育者,教师、各行业专家、校外导师、权威学者、同行、伙伴、家长等角色构成有关联的教育队伍。基于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教育队伍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和系统对学生提供校内外的学习支持,开展灵活有效、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拓展,实现终身教育,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

(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与企业数据的连接,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推广、服务等各个环节,学生更早、更快、更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的管理,极大提高了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

[3]陈仕品,张剑平.21世纪初期英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2,(02):10-15.

[4]周红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9.

[5]隋红建,王颖,杨日东,孙志霞,刘振清.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N].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5):4-6.

[6]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36-40.

医院营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83-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需求,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竞争中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第一,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第二,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提高质量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应重视加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应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自身的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学生终身职业体能。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在贯彻执行上述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职业特色、岗位需求,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贯穿于体育课程目标当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和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加强体育教学的实效功能,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四、基于岗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体育知识教育,体育能力教育,体育心理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注重习惯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课内,改革体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选项课教学。打破原有的系别、专业、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并根据不同职业对体能要求的特征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

课外,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体育俱乐部、学生社团、协会活动、运动训练队、阳光体育运动等组织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五、基于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采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

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的选择,针对专业特点及职业岗位需求,将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成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的设置应兼具时代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出 “健康体育”、“快乐体育”、“职业体育”、“社会体育”及“终身体育”的内涵。

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可以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健康模块、健康拓展模块、保健康复模块三大模块,其中健康拓展模块依据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分成了A、B、C三个拓展模块。

(一)基础健康模块

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

(二)健康拓展模块

1.健康拓展模块A。该教学模块以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卫生常识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体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应把能发展体能和身体素质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并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要能够通过《体育健康标准》的测试。

2.健康拓展模块B。加强职业岗位体能锻炼,针对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来设置拓展模块B中的选项课内容。可以开展轮滑运动、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项目。

3.健康拓展模块C。运动队训练,专为体育特长生和学院代表队开设的运动训练课。

(三)保健康复模块

针对部分被批准免予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在短期内不能治愈,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学习的学生群体开设的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六、改进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考核应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要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合作与交往、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提高幅度和努力参与的程度。不应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动作和竞技成绩,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从而致使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受挫,不利于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和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其次,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还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依据职业岗位需求来模拟创设“岗位情境”来进行考核,并邀请校外专家、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岗位体能进行共同评价,从而使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更能突显职业特色,更加完善,更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EB/OL].http:///blog2012.aspx?bid=638652,2011.[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