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医疗改革

关于医疗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医疗改革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看病难;问题探讨

根据卫生部2005统计数据可以知道: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2003年与2000年相比,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院均诊疗人数下降4.7%,但院均收入却增长了69.9%。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9.4%,医疗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49.8%,药品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38.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告说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据2005年年底调查数据:我国目前一年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近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60%以上由百姓自掏腰包;在城镇44%的人没有任何制度性医疗保障,在农村这个比例高达80%;我国每13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赤贫状态(每人每天消耗不到1美元),其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赤贫者与疾病直接有关。从上述两个国家权威部门的报告中,可以深深地觉察到我国公众健康所面临的严重性,医疗问题不仅成为了公众极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且也成了政府和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社会上许多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医疗机构在公众健康问题上承担着一定的职责,存在着某种背离医疗事业发展规律的动机和行为,但这仅仅是产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医疗机构作为一个企业运作的模式,医疗成本大幅度投入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收入有很大的不对称,医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了发展自己,提高药品价格和服务标准,产生了背离大众医疗人群的医疗标准,一致出现“有钱看病,无钱只能等死”的现象,甚至部分地区出现病人耽搁死人,发生某某医院被砸等等现象。

一、问题分析

(一)医疗政策的缺失

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使收入分配不均衡、贫富不均衡的人群医疗成了问题,医疗机构成了富人的俱乐部,众多的弱势群体甚至是中等收入将被排挤于医疗服务的边缘。

(二)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医疗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运行资金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提供,医疗组织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政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政府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呈相对下降趋势。导致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是政府的财政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的需求呈多元化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必须进一步的明确和强化,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面越来越宽,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而言,各个方面所得到的资金自然呈下降趋势;二是自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资金控制总量有所减少,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最为严重的就是乡镇一级财政;三是重经济轻社会的思想严重,医疗行业所强调的是社会效益,对地方的经济贡献是间接的、综合的、长期的,但是地方政府的官员往往注重的是本届政府的政绩,社会效益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性的进展,只有经济效益才会立竿见影,因此地方政府在资金的投入选择上,过多的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的资金需要难以满足,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医疗行业的“三乱”现象日渐突出,“三乱”直接危害的是公众的利益。

(三)医疗保障制度的缺陷

目前在我们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是: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是: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需要按年度缴纳费用,这事实上就设定了一个费用门槛,以至于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必然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其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2]。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近年来在我国的不少地方开始实行,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在救助对象的确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范性。

(四)政府监管不力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包括:对财政资金和自由资金的管理及运用的监督,对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监督,对医疗机构执行国家政策的监督等方面。由于监督依据的缺失和监督责任的含糊,导致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形同虚设。医疗机构的自主管理也十分容易摆脱政府的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空缺,医疗机构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起来,对医疗机构的评价也就自然无从谈起。医疗机构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桥梁和纽带,行使的是政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部分职能,如果政府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出现断层,那么医疗服务就只是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关系。在医疗服务的层面,医疗机构始终是处于优势地位,接受医疗服务的公众却只能处于劣势地位,医疗服务质量的优与劣,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与低,这些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医疗服务提供者手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始终是利益的受害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如果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出现缺位的话,那么公众的健康需求就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根本无法获得,二是代价过于昂贵。

二、问题探讨

解决现有的医疗问题,首先要了解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更重要的要了解目前现阶段国情状况,国外的医疗体制只能参考,更不能拿来就用,否则是要失败的。

目前解决医疗问题,首先在人群上分析。以财富拥有多少来说,可分为:富人、中等收入人和贫穷人;按照从事的行业来说,可分为:商人、工人和农民。

因此,要解决中国现状的医疗体制改革,要立足中国的实际,问题探讨如下: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政策

医疗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照顾富人、中等收入人和贫穷人等人群,而去还要看地区经济发展分布不同而不同。

(二)政府财政投入要合理加大

政府对待医疗机构要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社会保障系统来说,医疗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我们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源,医疗机构变成盈利性组织,大部分靠自身的盈利来发展自己,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不论有钱的人群或者无钱的人群,都在同一的条件下接受医疗,医疗价格大幅上升,大大超出贫穷人支付的能力,出现就连中等收入的人也看不起病现象。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覆盖对象范围。建立城镇医疗社保和农村医疗联保制度,建立医疗互助基金,以城市支援农村,发达地区支持不发达地区;建立以社区医疗为主,配合专业医院和高服务医疗机构,社区医院负责收入不高人群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和健康保健指导服务,专业病症和综合症到专业医疗机构,高收入人群到高服务医疗机构就医。

(四)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由于医疗监管制度存在不足和漏洞被医疗机构所利用,医疗机构套吃医疗基金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的资金被套现,医疗基金成为医疗机构的一块肥肉,对于看病的人来说,医疗价格的上扬使个人的医疗基金也是杯水车薪,健全和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是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35-01

新时期下,加快数字化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建设,实现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的时期,图书管理者也要不断保持跟社会同步的发展,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措施要不断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图书资料统计、保存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1.图书资料管理制度的创新的意义

目前不少图书管理机构的图书管理还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员工任务分配、报酬分配等人力资源管理上还比较落后,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因此在图书资料管理创新中,要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平均主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施行激励奖赏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上级要及时注意发现员工的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员工的工作分配,实现岗位职能和人才安排相结合,同时制定严格合理的工作制度,保证员工工作时可以自觉遵守相关制度,保证图书管理工作在松而不严、严而不硬的环境中进行,这样不但可以使图书管理员工作效率更高,还可以为读者创造一个温暖的阅读环境,从而达到图书资料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对于图书管理员的培养,有关领导要注重为图书管理员争取进修、竞争的机会,可以参加更多的图书资料交流大会、参加图书管理员知识竞赛等一些活动,使管理员充分施展自己在工作中的才华和能力,激发图书管理员的创新意识。

2.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2.1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图书资料管理是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重要资源保障,也是社会各界汲取知识的必要前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网络信息时代下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开展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此外,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习数字化管理知识和技能,努力创新资料室的服务方式,积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2.2实现资料的现代化管理。新时期下,图书资料管理必须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实现资料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建设技术系统,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服务效率,使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构建统一的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系统,以实现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起特色数据库,做好数据库的及时维护和更新工作:其次,增强信息意识,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将单一的服务模式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图书资料的整理、编排等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重点要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动态。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工和研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应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图书文献资料进行深度发掘,以满足用户求深、求广、求新的多样化需求。

2.3不断完善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制度。要想让图书资料管理制度逐渐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就首先要将服务的制度进行完善,规范的进行业务建设。对图书资料的管理过程具体环节也要进行严格的规定,使其能够按照规定有序规范的进行,例如在对资料进行接收、修改、保管、整理等工作时,必须要对这些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图书资料的管理者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要求下使业务建设更加规范,保证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2.4提高现有服务意识。图书资料管理者是管理中的主体,要想使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开拓思路,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当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来对待。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所以,图书资料管理者必须要创新思维,不断地将服务进行完善,才能与时代齐头并进。

2.5购置先进的管理设备。设施、设备是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物资基础,能够全面反映图书资料管理的经营水平,对于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以及网络环境的延伸,图书资料网络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图书馆应当从图书资料管理业务运作方式着手,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通过添置大量现代化管理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转变人工办公方式,努力开发电子网络管理新路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应当运用高科技设备将纸本文献信息转化为电子网络信息,使纸本文献管理与数字化管理并存,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扬长避短地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

2.6加快网络建设。当前,我们正处于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到基于开放系统互联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处理阶段,这使得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重视图书资料馆室的局域网建设,更要加快地区联网、全国联网和世界联网建设,从而实现图书资料信息的高度共享,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缩小与先进国家在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差距。此外,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上免费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将转变为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提高网上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丰富馆藏的同时,构建有序的网络环境。

2.7必须严格的执行保密制度和其他制度。监督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这不仅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洞察能力,能够独自的面对和处理问题。另外,图书资料的工作人员也要对管理中的一些内部信息进行保密,以防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结语

总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工作中的一个,它与其他工作一样,但是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期,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中的服务水平,促进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发展,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为己任,力求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 改革 医院 财务管理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医疗体制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项改革举措对医院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必须将财务管理工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方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体制改革注入动力和源泉。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 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于联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等九项主要内容,提出要把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加大政府投人,对中医医院(民族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公立医院肩负着绝大部分人群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命,长期的管理体制导致很多弊端出现,如医疗不正之风,财务管理混乱。因此,体制的变革与服务的完善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引导下,部分公立医院受到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有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实行股份制经营,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医疗体制的新局面逐步确立。

二、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

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政府资金的科学使用,还是从内部治理不规范的财务操作,都需要依托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第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优化成本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仍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即使部分公立医院改制为股份制,其中也要确保医保定点医疗服务占据绝对的比重,不能以利润空间的争取为目的。这就涉及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问题,越是有效的成本优化,越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满足更多医患人群的服务需求。但是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全面细致地展开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对药品和设备采购、服务收费、研发支出、各部门奖金计提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而且监督不足。

第二,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与体制改革对接的需要。股份制经营已经成为改革试点医院的举措之一,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规范医院内部的治理,医院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都会得到提高,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期望所在。在与相关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接的重点之一,因为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问题。参与合作的知名企业需要严谨的资金管理,从预算的明确到决算的执行,都应当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但是医院目前的财务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上一年决算数据推算,真正的预算控制作用体现不力,资产的经济效益更是被忽视,整体专业性不高。

第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合理使用专项资金的需要。无论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政府拨款,还是社会资本的注入,都应当用于对医疗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发展,而不是将资金完全用于购买所谓的高端设备,收取高额的服务费用。医疗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民,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不能背离这一准则。只有立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才能使专项资金获得真正的用武之地。

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人员应从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加快建设。

第一,医院应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医院长期获得政府的拨款,缺少成本控制的意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首先要从成本控制做起,加强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建设。财务人员要认真研究国家关于成本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制定成本控制工作计划,对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赋予不同的成本核算要求,将成本和效益相挂钩。财务人员还应立足医院发展的全局,将医院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进行考虑,加强统一部署,防止叠加成本的发生,并采取激励措施,对成本控制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医院应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倡导下,医院财务预算应积极服务于管理和服务的变革,从制度上规避现存的问题。医院财务预算制度应与财务目标相一致,由财务部门设立专人负责预算工作,按照具体的流程落实预算制度。预算的制定、审核、执行、反馈缺一不可,财务部门应当以部门为单位,依据月度、季度、年度周期制定预算,年度决算时做出总结和改进建议,以便不断提高医院财务预算工作的质量。

第三,医院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公立医院和股份制医院的专项资金是医院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所以专项资金的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应当从发展的角度,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做出规划。专项资金需从设备、药品、研发、培训方面系统分配,确立使用比例。资金的使用应鼓励和项目挂钩,以资金的用途、金额、负责人、收益作为评估依据,使专项资金发挥潜在价值。

四、总结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是改革的后盾与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严格规范有助于杜绝医疗的不良之风,减少财务漏洞,充分发挥资金的内在价值,凝聚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树立医院的新形象。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应用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将会呈现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资料管理;改革;加强

一、新时期地质资料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并且完善了相应的地质资料统一交汇制度等,这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国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以及国土资源规划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依法有序开展。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的地质资料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资料汇交的覆盖面是比较小的。从实践来看,地质工作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包含对于矿产资源的勘察也包括其他与地质相关的工作。从我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的规定来看,地质资料的汇交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从事一些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的探矿人及其采矿人,另一种则是除第一种之外的其他一些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包括从事区域地质勘察工作的人员,以及一些从事海洋地质以及水工环境勘察的人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汇交人员主要是重要或者升级财政预算之内的专项资金安排的一些地质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以及探矿权或者是采矿权人。其他大量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人员未能包含于汇交人员中,其所取得的地质资料没能汇交到相应的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使得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没有实现全覆盖。

其次,就地质资料的馆藏机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从我国地质资料管理的实际情况看,专门性的馆藏机构只有国家和省级单位,没有市县级的馆藏结构。这样一种机构组织模式,使得国家级和省级地质资料的接收、保存以及查询工作变得较为繁重,另外,由于监管上的缺失或者不到位容易造成一些管理工作的质量被大大降低。

再次,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我国地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认识上的不到位或者是因为资金缺乏等的影响,在一些省级地质资料馆藏单位中,其建设上还是比较简陋的,可以使用的面积也较小,从而无法保存更多的地质资料。从保存形式上来讲,许多馆藏机构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以及相关图文数字化工作的改革和应用仍然是比较缓慢的,其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从而无法实现资料的远程应用及其查询需求,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此外,地质资料汇交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地质资料管理的初期,由于主要是国家投资来完成一些地质勘察工作,从而使得管理业呈现一种垂直向的特征,对于资料的汇交更多的采用行政命令等形式,其汇交的量和难度上讲都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勘察工作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勘察工程的投资主体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地质资料的汇交主体也具有了多样化的特征,其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汇交共走无法有序开展,从而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并且对于资料的真实性等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最后,监管工作未能落实到位。当前地质资料管理中,由于主管部门对于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监管不够使得其整体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资料管理上的强化措施工作力度不够。另外,监管手段过于的简单且单一,更多的采用催缴的形式而不是严肃的法律手段,降低了资料汇交的效率,地质勘察和科研工作的分散性使得地质资料的管理部门无法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得监管无法全面落实。

二、地质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加强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从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第一,为地质资料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地质资料管理的改革和加强需要一定的环境基础,要从宣传教育入手,使各级政府认识到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使其监管的意识得以强化,从而使得汇交人员的意识和观念得到转变,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资料汇交的自觉性,保证汇交工作的及时高效。此外,要加强对于矿产资源的管理,注重其管理秩序的整顿并且加大规范的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地质资料管理改革的环境。

第二,从立法的完善上来保证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中,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一些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概括的规定和惩罚,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对于责任的认定以及具体的追责等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便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通过相关责任条款的明确,强化具体资料经办人员的法律责任,并从法律的位阶上来讲,保证其规定的协调统一,从而是资料汇交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实现矿产资源勘察、开发以及地质资料汇交的有机结合,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提升。

第三,以分级管理的形式来推进管理方式的改革及管理的加强。针对当前地质质量两级管理的现状,要注重市县级地质管理工作的开展及其馆藏工作的建设和完善,将管理工作能够全面覆盖到基层单位,从而提高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以合理的管理权限的划分来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减少国家和省级馆藏单位的工作压力,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水平。

第四,注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要不断完善地质资料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从投资上位馆藏设施的改善或者更新提供充分的保证,并且从基础性、公益性角度出发来对资料馆藏机构进行建设和完善,保证其运行资金的充足,注重目录数据库及其图文数字化的建设,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并注重专业人才的配备,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海,任香爱,张晶.新时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指导思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8)

[2]黄永宁,王黎明.浅谈地质资料管理的几个问题[J].吉林地质,2005(2)

[3]石小亚,王占昌,张红英,伍锦程.物联网环境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J].中国矿业,2013(9)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第5篇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将新农合的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促使医疗机构调整医药费用收入结构,控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实现规范服务、控制费用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费用支付改革和住院费用支付改革。《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和病种全覆盖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到2015年实现在所有的统筹地区全面实施的目标。

2.为什么要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有利于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增进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提高参合人员的受益水平;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对于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医改成果,保障参合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确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要力争覆盖统筹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覆盖所有住院病人以及享受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的病人。只有实现全覆盖,才能避免医疗机构为控制费用而选择病人,才能避免医疗机构向未实行支付方式改革的病人转移费用成本,从而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效发挥支付方式改革的内在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要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新农合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保证支付方式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就要尊重当前医药费用的合理现实及未来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因此,新的支付标准,要根据基线数据调查、既往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合理测算。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确定,还应有利于引导参合人员常见疾病在基层就医。同时,支付标准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补偿方案调整、医疗服务成本变化、高新医疗技术应用以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等因素,结合实际定期调整。

三要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协商确定付费标准及其他相关事项。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在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改革过程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医疗机构获得合理的补偿,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四要强化质量监管,保证服务水平。支付方式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在提高参合人员保障水平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管理经办机构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新农合的优势,联合医疗管理部门,结合经办、服务监管协议,建立和完善支付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水平不降低,服务质量有保证。

4.如何对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进行监管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