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战略规划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为广西的国有独资企业G集团,经过多年快速的扩张与发展,已经成为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合计近100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发展目标的实现,战略的制定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不断变革,G集团的内部审计也实现了职能跨越式的转变,由合规性审计逐步向增值型审计转变。除了传统意义上提供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等监督服务外,G集团内部审计正逐渐以企业“内部顾问”或“咨询师”的身份,为企业提供战略实施、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评估咨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而在G集团实施的“大战略”管控体系中,G集团主要采取三个原则:“一是战略制定以总部为主,在统筹兼顾基础上注重整体和长远;二是投资管理采取三级审批机制,在健全完善制度基础上强调严谨高效;三是投资职能根据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进行授权,在集权和分权上科学平衡”,围绕这三个原则,G集团一方面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制定了《G集团2011-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职能,要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业务中来,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出谋划策,具体是:在战略规划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咨询机构编制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审核,并结合对公司过去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情况,提出修改完善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议供集团战略投资部参考,以保证战略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可行性。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战略管理方向性的决策参考。
在战略决策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集团战略决策中的项目投资管理过程实施全程监督,从决策程序是否违规、决策是否存在失误、决策是否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等方面入手,重点识别战略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及时提出纠正战略偏差的决策建议,帮助企业高层领导及时审视战略方向及战略策略的正确性,规范企业战略决策的程序及行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战略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在战略执行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各业务部门及各下属企业实施战略的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企业资源投入与战略目标是否匹配;在战略执行中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是否适时调整战略,作出快速的应对措施有效进行处理等方面,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修改建议供企业高层领导决策,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竞争变化的需要。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则主要是促进战略管理的可持续性与实效性。
二、内部审计在战略管理咨询中的“三要”
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是可以介入公司战略管理的任何关键步骤并发挥其重要的评价、咨询作用的。内部审计要想在企业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参谋与智囊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战略管理咨询要得到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积极支持作为企业经营的“中枢大脑”——战略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最高层次、最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内部审计要想参与其中,必须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高层管理者的想法、经营思路,并要求高层管理者给予内部审计足够高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强有力的工作支持度,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战略管理咨询活动。
(二)内部审计实现战略管理咨询要在继续发扬传统审计优势的基础实现工作创新内部审计从事战略管理的咨询活动要注意结合已开展的传统审计项目的优点及长处,在关注企业经济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审计实践,在继续发扬传统审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工作创新。一是要利用传统审计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案例数据,建立起企业战略管理咨询的资料数据库或风险案例库;二是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环境变化的研究与可持续战略的制订工作;三是建立起科学的战略管理咨询体系,以帮助高层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带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战略方向迈步前进。
(三)内部审计发挥战略管理咨询的作用要靠一支适应高起点、高要求的审计团队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发挥战略管理咨询作用的效果。作为战略管理咨询顾问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战略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相关经验,必须经历过长期项目工作的历炼,必须对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熟悉与了解,并能在工作中对问题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会从宏观的层面去看待企业的问题,能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实务提出真知灼见。
三、内部审计在实施战略管理咨询中还应注要三个“不要”
(一)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意见不要落于“虚化”“、空谈”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在项目审计工作中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战略管理实务工作中去,发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中实际存在问题,而不是照搬理论,进行假设性的描述,提出的咨询意见由于没有基础数据和事实材料的支持,最后“虚化”,形成空谈。
(二)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工作不要延续定势思维内部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一线的项目审计工作,很容易在从事战略管理咨询工作时形成定势思维,而把战略管理咨询这个要求具有整体观及发散性思维的综合性工作做成了一般的管理咨询业务,从而发挥不了内部审计在战略管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际效果。
(三)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不要忽视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开展战略管理咨询业务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熟悉和完善,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注意防范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并时刻注意保持工作的独立性,内审人员如果参与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设计工作,就不应再参与企业战略实施、执行效果的评价工作,以防止工作中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舞弊风险。
四、结束语
中国有句古话叫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营销是一个系列工程,一个体系的运转来自于各个营销环节的相互磨合和对各个营销节点得力管控。体系的形成而非一朝一夕,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优化、调整、再优化的周而复始工程。而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目标一致。就象一个爬梯子的人,费了半天劲爬上了顶端,才发现上错梯子,一切付出顿时化为乌有!方法千千万万,而阶段性的方向只有一个!当目标一致,集中资源才能将目标各个击破。
市场是只无形的手,它自由的调节一切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平衡。中国药企不是喜欢跟风,实在是竞争手段和方法有限。低水平竞争阶段,营销模式复制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收益最大。只要市场上某类药品卖的好,各个药企争相仿效,大量低水平重复的产品充斥市场。市场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便是价格战,价格卖穿了、无利润可言,各个企业索性也就不生产,此类产品也从此销声匿迹。中国药品市场中大量的好产品,如:丹参片、六味地黄、银杏叶片、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格列本脲、氨氯地平等等,由于药企缺乏战略性思考,掠夺性的过度开采,人为的缩短了众多好产品的生命周期,实在是令人痛惜。
解决途径:战略定位清晰、资源配置合理
许多中小型企业误认为企业战略规划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总觉得虚的很。殊不知任何一个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战略规划,有实力的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请第三方咨询机构为其制定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战略规划就尤如航船上罗盘,随时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战略规划不是一个形势,而是明确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型要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2-3短期目标、3-5年中期目标、5-10年长期目标)、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组织架构、营运体系、信息技术等。
企业战略规划是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交互式过程。由专业的咨询公司协同药企战略发展部制定公司战略规划的总体框架,设定企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和长远目标。围绕总体的战略规划,按战略优先顺序分解至企业各个业务版块,各个业务版块制定符合总体框架下的战略目标和分解计划、并完成各个业务单元的战略规划。之后各业务单元将各自的规划上报至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并接受公司战略发展部的质询和审核,经审核通过的战略规划再向决策层汇报,决策层与各部门负责人达成共识后形成公司的战略规划,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
战略规划的核心简而言之是药企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用什么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才能保重企业中远期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商业模式决定竞争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药企是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式,仅通过简单供求关系赚取差价,获取利润。只有市场成熟度提高后,才衍生出如:高端的学术推广模式、普药深度分销模式、新药高端模式、OTC品类专柜合作、连锁战略直供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供求关系的竞争已转变了价值链与价值链的之间的竞争。价值链的竞争体现在:研发─生产─市场─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而要实现价值链的打造与提升,公司战略中需要建立企业的能力平台,如:营运能力平台包括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资本运作平台包括:购并与合并,融资、风险管理和成效,资产运用效率等;特殊资产管理平台:技术专利与药企品牌运作;公共关系运作平台包含:政府关系、新医改政策风险研究、上下游互补关系等。
战略规划中企业致胜的关键是战略定位,战略定位需要对于企业战略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了解当前新医改的政策背景和当下的竞争环境,识别出谁是主要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相比而言,企业处在什么样的竞争地位。战略规划中通常企业要选择一个对标企业(标杆对应),德兴隆顾问建议:选择在商业模式、品种结构、企业机制、经营范围类似的,在行业翘楚中选择合适的企业,做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然后制定出符合企业特性、务实、有挑战性的战略定位。
其次要对未来进行预判,中国经济5-10年发展趋势、政治经济环境、汇率变化、对外经济政策、未来的医药政策走向、新版GMP、GSP、GAP、GCP、GLP的实施细则和未来变化、招标政策的趋势、新药研发的政策导向、产品注册管理办法、临床学术推广规范与发展、基药招标政策与带量采购的演变、未来连锁药店经营发展、公立医院改革方向、二级以下医院未来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医保支付体系变化等等,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才是战略规划的基础!
最后就是战略实施阶段,战略实施时各个业务单元与企业的资源进行配置和对接阶段。不切实际、过于高远的战略规划只能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目光短浅、毫无挑战而言的战略规划只能是南辕北辙、错失良机。企业务必根据自身能力大小与拥有的资源相匹配,建立企业核心领域、扩张领域、关注领域,根据资源的充裕程度决定企业的扩张模式,如维持现状、发挥优势、行业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细分各个战略阶段目标,以年度为单位制定战略实施计划与资金预算、资源配置要求,将战略规划步步夯实。
(五)、营销团队缺乏梯队建设、任人唯亲:
经常去各大企业做咨询和培训,常常被人问及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销售?”是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或是紧言慎行、沉稳踏实的,还是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定论,能做好销售的跟年龄、性别、学历、外形、口才没有任何关系,主要看他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职业悟性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销售是一件枯燥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让一个代表每天周而复始晨访、夜访、科室推广、店员教育、商业客户拜访。是正常人都会有疲劳期,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很难约束代表工作有效性。
中国人都相信一句古训: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由于历史成因,许多中小型药企几乎没有人才梯队的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无奈的企业高管只能是就地取”才”、招兵买马,召集亲朋好友于麾下,因此核心层和重点区域销售人员大多是沾亲带故。药企初创和开发期,各地诸侯如法炮制带领兄弟姐妹,攻城掠地、占山为王。企业的团队文化已经深深打上任人唯亲的烙印。团队特征:松散有余、管理不足。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经营越来越规范,原来用人机制已经远远不能企业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用人机制弊端凸显:现有的队伍能力上不去、占位不让贤,优秀人才进不来,区域经营垄断严重、销售业绩停滞不前。许多中小企业的决策层试图想改变这种现状,从外聘请职业经理人。一般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两种境遇:一种是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最终由于触及核心销售层的利益,遭遇激烈利益的冲突,销售业绩一段时间内下滑。受到决策层质询,水士不服,改革无疼而终,最终愤然离开;一种是采用润物细无声做法,按兵不动,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逐渐适应公司文化。看清公司各利益团队的关系,不敢轻易出手,最终沦为有名无实的高管、碌碌无为。
解决途径:任人唯贤、建立人才梯队
中小型医药企业未来遭遇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仅是发展问题,更多的会面临生存挑战。未来的企业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不同的营销模式就决定着人才结构,如果是新药招商模式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广泛商人脉资源和丰富招商经验的招商人才。如果是临床推广模式我们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学术推广经验和能与专家、医生良好沟通的学医或学药专业背景的高端人才。招合适的人远比招高学历的人有用,什么是合适的人,符合招聘岗位职责即可,不求最高、但求最好。
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它不属于任何一个药企所有。人力资源的流动有利于医药行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药企与人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人才的招聘一定要因岗设人,企业营运中需要一个什么岗位的人,我们按照岗位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一定要让合适的人上车,让合适的人发挥他所在岗位的最大价值。西方有句谚语:与其让火鸡爬树,不如找一只松鼠!
关于人才梯队的建设需要给每一位新入职人员上一个必修课,那就是医药人才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一个代表成长有多条职业轨迹:如:沿着销售线一路升迁,初级代表─中级代表─高级代表─销售主管─办事处经理─地区经理─省区经理─大区经理─销售总监─营销副总─总经理;另一条沿着市场线一路晋升,如初级代表─中级代表─高级代表─产品学术推广专员─助理产品经理─产品经理─产品群(组)经理─市场部经理─市场总监─营销副总─总经理。药企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的梯队建设应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各个岗位升迁的标准和考察的周期,让每个员工都有公平的进步和升迁的机会。对于在岗的优秀员工,一定要在任职期内每年给予1-2次相应的提升培训,从而能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锻炼不同的能力。每半年度要表彰一次先进员工,树立每一个阶层的榜样,宣扬团队的正能量。对于个别经验不足的后进者要及时进行培训和帮扶,将组织中无德无才的人及时清退出团队。每一个岗位至少有1-2个合格的后备力量,人力资源部门每年要制定重要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升迁计划,对后备人才每年进行至少1次的进阶培训和训练。从而有效建立人才梯队。
(六)、营销策略无章法、市场部形同虚设
在中国的药企中不管大型的上市公司还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销售部与市场部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既要相互配合,有时难免也会相互推捼。中小型药企的销售部是扛指标、拿回款、赢利润的核心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举足轻重。市场部一直被认为花钱的、做规划的、搞学术的、设计产品DA的、产品培训的,往往被沦为销售的服务部门,难免人微言轻。因此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市场部,既使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部。
其实药企的销售部与市场部是营销的两大核心职能部门。市场部的任务是解决市场对药企产品的需求问题(患者、医生、店员、经销商的需求),销售部门的任务是解决市场能不能买到产品的问题(医院、药店、诊所、乡镇卫生院等渠道与终端),这两个问题同时作用于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药品市场营销。大多数的中小型药企市场部的功能是缺失的。一是:决策层没有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药企成长完全依赖决策层的经验摸索,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规范,短平快很难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的成长受到了制约。二是:市场部人才如产品经理、市场部经理、市场总监更是稀缺资源,销售人员数以万计,但合格的市场人才却是凤毛麟角。没有合格的人,市场工作也就一度被搁浅。
解决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挥产品经理的职能
市场部是企业的策略核心部门,相当于参谋部,是前瞻性的。是实现药品变成商品、赚取利润的主要职能部门;市场调查与研究、产品定位与策略、学术会议组织推广、KOL的建设与维护、学术资料制作与应用、课题研究与临床实验、店员推广会议的组织、广告宣传与媒介计划、促销活动策划与组织、销售人员的培训等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中小型药企的市场部组织架构:市场人员配置依据公司的销售规模和营销模式而定,如以纯学术的处方药营销,市场部的人员架构中必不可少:医学部经理、产品经理,如果规模大、产品多,可相应配备市场部经理、市场总监、产品群经理。如以OTC自建队伍做终端的,市场部人员架构中必不要少的产品经理、媒介经理、活动策划经理,根据企业规模、产品情况可增设市场总监、市场部经理、推广经理、调研经理。无论哪种模式产品经理的地位最为重要,在成熟的快消品业态中产品经理相当一个产品的总经理,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产品的生老病死,制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营销推广和策略走向,支配着与产品相关的营销预算和资源配置。
产品经理是市场部的核心人物,产品经理负责制始于1931年,创始者是美国宝洁公司,1926年宝洁公司佳美香皂与象牙香皂竞争,使尽浑身解数,销路不畅。负责销售的麦克爱尔洛埃发现:由几个人负责同类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不仅造成人力与销售费用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对顾客顾此失彼。于是,他向公司提出一个产品设置一个产品经理的建议,这一建议开创了宝洁公司的多种产品同时畅销市场,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佳美香皂得以行销60多年,象牙香皂行销110年。而后产品经理负责制也被诸多的行业争相效仿。对于医药企业尤其如此,药品是一个特殊商品,产品的基本属性(产品成份、适应症、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安全性等)决定了产品的起点,而产品经理的专业性决定了产品的终点。
因此产品经理的筛选条件较高,医药产品经理的任职资格需要医、药和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最好有两年以上销售经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市场敏感度和悟性,具有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能力,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
产品经理工作专业性强,除专业素质外另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了解公司总体市场营销策略,动态分析、管理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面对市场竞争需要及时反应和快速行动的能力;而对于专业学术推广活动的开展,制定市场部年度计划并细化至各区域的市场推广计划,参与各区域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建立专家网络、并赢得专家对推广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务必与销售部门保持充分的沟通,支持各项推广活动;对各级销售人员进行产品知识培训,指导销售人员正确使用产品资料;还要经常性下市场,协同拜访,发现并解决销售中的实际问题;制作市场所需要一切宣传要件:产品DA、幻灯片文献、品牌提示物、临床学术资料汇编;依据市场反馈,对产品上市前、上市后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从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历程中所自觉形成的经营管理哲学、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共同追求的总和。它是企业集体核心观念的高度汇总,是员工共性思想道德风貌的展现。企业战略,是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指引下,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实施策略和战略支撑的全局性企业规划。它是企业在想做、能做和可做的内外部环境中寻找定位的过程。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都讲求系统整体的思考,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当做共同目标。笔者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关。
(一)企业处于平稳期适用于文化匹配型战略。
这个阶段是强文化时期,稳定和可持续是首要目标。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积淀,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内在约束性。这个时期改变企业文化很困难,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战略的选择。制定符合企业文化特征的战略,是其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处于变革期或者扩张期适用于战略匹配型文化。
这个阶段是强战略时期,前瞻性和决断力是关键。企业战略关乎企业的未来。企业的所有活动和要素都围绕着战略展开,包括企业文化也同样受到战略的制约。新的战略要求有新的企业文化与之匹配,不同的战略有不同的文化去支撑。用文化去强化战略的执行力,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三)文化匹配型战略和战略匹配型文化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应有什么样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应有什么样的文化。二者谁占上风,取决于当时企业面临怎样的内外部环境、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对于目前正在向多元化、国际化的完全竞争市场转型的传统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来说,创建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是必然选择。它将为企业转型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二、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的创建
(一)梳理历史赋予企业的文化内涵,总结现行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特别是建立历史较长的企业,应从企业历史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归纳。企业历史环境决定了企业的一贯行为,如地处沿海,容易接受前沿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等。价值观是企业给员工带来的品质,是员工面对某一事件的群体判断,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梳理英雄人物,需要找到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者将企业文化进行人格化,主要目的是发挥模范作用,给广大员工提供学习、效仿的榜样。企业内部的各种表彰、评比、文体、慰问活动等都是文化仪式的表现。文化网络需要整理非正式的员工交往沟通渠道。
(二)调研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现状的满意程度,分析企业文化内在变革愿望的方向和强烈程度。
在调研时,选择的企业员工样本要有一定规模,覆盖面尽可能广。建议从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三个方面入手打分。理念主要涉及文化建设、价值观认同度、忠诚度和满意度等;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行为不仅限于内部沟通、工作环境、工作动机、员工培养与激励等方面。通过对现行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适应性摸底调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明确企业所处的阶段和竞争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轨迹,他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企业生命周期有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企业的战略大致可分为发展型、稳定型和紧缩型3种。
(四)分析调整当前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企业文化战略纳入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文化的变化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要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要把企业文化的变革融入到企业战略中去。抓住企业主要优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引领下,结合历史传统文化、员工内在文化变革意愿和企业所处的阶段,认真分析总结企业文化需要调整或重点加强的部分,准确定位、去芜存菁,将企业文化上升到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文化战略体系,切实推动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发展。
三、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创建中的问题、不足和改进措施
(一)基础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工程量大,短期内看不出效果,推进难度较大。
建议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主管,在企业的某个或少数几个亟待突破的领域,通过战略引领、文化试点的方式,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进行小范围协同性测评,摸索共性,找出适合当前战略目标的企业文化。
(二)文化需要积淀,新的文化氛围创建后存在不稳定、容易被取代、有抵触情绪等的问题。
建议明确企业文化战略后,给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预留培育期,同时加大教育、引导、灌输的文化固化力度,坚定不移的巩固、深化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共识。
(三)在创建过程中,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偏废。
关键词:企业;战略分解;战略实施;战略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3-0051-07
一、引言
战略管理是企业根据环境分析,建立完善的企业远景和目标,并进行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过程[1],其流程可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主要部分[2]。其中,战略的有效实施逐渐成为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因为战略有效落地是推进公司战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3];而战略的分解实施是全面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确保战略有效落地的关键环节;战略分解方法则是推进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根据国资委对企业提出的“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确保战略落地”的要求,现亟需深入研究企业战略分解实施方法。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战略管理和战略实施的流程
战略规划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对战略管理定义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即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两部分;将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划分为:资料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他认为企业要从组织、管理与领导方面来保证战略得到认真贯彻。安德鲁斯为现代战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商迎秋,2011)[2]。我国学者王志强(2006)[4]将战略管理过程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战略实施是由多个要素相互关联形成的立体框架,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得出“战略共识、战略协同和战略控制”是构成战略实施的三大衡量要素(Weathersby,1998;Karami,2005)[4]。对战略实施流程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学者是Hrebiniak,L(1984)[5],他认为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者会将战略目标分为一系列的更小的任务,以有利于战略的实施,即战略分解。Pearce和Robinson(2003)[2]也强调了战略分解的重要性,对战略实施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即细化、调整与控制。
(二)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性
Porter在1986年出版的《竞争优势》[6]一书中就已谈到许多公司战略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将广泛的竞争战略转化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实施步骤,并且其宗旨在于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沟通起来。Dan Schendel(1997)[7]也强调战略有效实施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效途径。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大约有70%的企业失败是因为所制定的战略没有被有效地执行(《财富》,1999);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战略只有不足10%得到有效地执行(《财富》,1997)[8-9]。我国学者也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的研究指出,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4],提出了只有正确的执行才能让战略落地,只有准确的执行才能让策略实施,只有严格的执行才能让组织运行(孙铁邦,2007)[10]。
(三)战略有效实施的障碍
Lawrence G.hrebiniak(2006)[11]通过研究得出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障碍包括:企业无法及时应对战略环境的改变;战略的不可实施性;缺少战略实施的主导;部门、单位间缺少信息共享;责任不明确。我国学者吴学新(2010)[12]从管理者的角度指出造成国有企业战略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既存在于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中,也存在于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战略决策容易扭曲,战略规划的短效突出,战略共识难以积聚,人力资源成为战略决策执行的“短板”,执行进程和效果未能得到有效监控,业绩评估与奖惩激励机制缺失;徐万里(2008)[13]等人通过构建中国企业战略执行力维度,并对其进行测量,高薪慧(2007)指出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兼顾可操作性,考虑可执行性的问题。
(四)战略有效实施相关方法研究
国外学者Esteban R et al.(2008)通过研究从战略成功实施的5个维度(战略形成过程、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跟随、领导机制和员工激励、政府的领导)提出了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相关建议。Kevin L et al.(2000)在战略结构(Hamel and Prahalad(1996)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Kaplan and Norton,1996),以战略结构中的结点为节点,构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战略分解方法体系,提出一种适应于英国银行业的连接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桥梁的方法,使得信息能够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两个方向进行传输。
国内学者提出的战略有效实施方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利用平衡计分卡法将企业战略目标按照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解和考核;其二,张卫国(2007)从控制论角度构建了复合战略控制系统,它是在传统的反馈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添加前馈控制功能,使战略控制系统既能对未来风险进行防范,又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控;其三,李雪松(2007)建议企业可通过鱼刺图战略分解法提取关键绩效指标,找寻到指标间的因果关联,并将之层层分解落实至员工,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产生实质的效益,它是一种适用于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进行绩效管理方案设计的强力武器。
(五)本文的研究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如何将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有效衔接,确保战略有效落地成为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战略管理的流程划分为包含战略制定、战略分解、战略执行、战略评估、战略调整五个环节的循环过程,即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战略分解这一个关键环节(见图1)。战略分解实施则包括战略分解、战略执行、战略评估、战略调整四个环节,指借助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合理地将已有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使总体战略目标转化为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甚至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明确责任主体、指出战略执行途径,确定战略执行考核依据,是战略得到切实到位的执行与贯彻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战略分解实施相关方法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特点的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战略分解实施方法,目的在于确保公司战略的一体化协同落实,不断提升战略执行力,为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理论研究
(一)战略分解实施方法研究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战略目标分解方法,目前在管理实践中较有影响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MBO)、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计分卡法(BSC)和战略地图法(SM)。各方法的优劣点及适用条件概括如下:
1. 目标管理法。1954年,美国著名学者提出了经典的目标管理法,是指在企业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确定目标”、“目标指导与反馈”、“目标实现考核”、“激励回报与考核挂钩”的四大循环,该方法不仅仅在于目标的确定,还强调了目标的“管理”。其优点为目标明确、员工参与率和工作积极性较高;但主要缺点为目标易短期化,与长远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且偏重于纵向的分解、淡化了横向的目标协调与一致。从国内外企业运用情况可知,该方法比较适用于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战略和目标明确、以任务和成果为导向的企业。
2. 关键绩效指标法。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指将企业战略目标经层层分解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的战术指标,对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进行监测,有助于各级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其缺点是“关键”指标缺乏全面性,难以制定通用的指标体系,因此该方法常融入到目标管理和平衡计分卡中同时使用,适用于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明确、内部沟通顺畅的企业。
3. 平衡计分卡法与战略地图。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方兴未艾的平衡计分卡法,是指通过建立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指标体系,将企业目标进行划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与考核。其优点为以战略为核心、过程与目标管理并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平衡;其缺点为目标体系庞大、指标多元化难于统一量化。适用于将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相结合、重视企业综合能力培养、管理基础较好且规范化的企业。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依据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是描述战略的工具,通常与平衡计分卡同时使用。
(二)战略计分卡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上述战略分解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和相互对立的,往往可以交互使用,或者复合使用,它们之间有许多原理是共通的。鉴于各种管理工具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运用,因此,我们应注重方法实施效果,无需夸大其中任何一个管理工具而排斥其他管理工具,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套”,力求做到以企业实际情况为主、博采众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战略分解方法创新之路。
鉴于此,本文提出采用“战略计分卡”(Strategy Scored Card,简称SSC)的方法来进行战略的分解实施及评估与考核。即通过建立一整套战略分解体系,以平衡计分卡法为基础,融合关键绩效指标法和目标管理法的优点,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系统地分解、实施及评估与考核。该方法包括战略目标体系的构建、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战略目标体系的评估与修正。
(四)战略计分卡实施内容与步骤
本文以组织结构体系包括总部及所属单位的企业为例,将战略计分卡的实施步骤概括为十六个步骤,实施流程图见图2。
(一)战略计分卡实施内容与步骤
第一步:确定公司级战略和规划主题(以下简称战略主题)。战略主题是指能体现公司战略成功的主要方面,反映了公司高级经理们认为必须完成的东西,它往往关注于为了获得战略成功所必须做的事情,由此它主要体现在公司的内部运营上。总部战略管理部门对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进行梳理并组织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的战略管理人员召开战略研讨会,将公司总体战略分解为若干战略主题,初步确定各战略主题的负责人。
第二步:构建公司级战略地图。在梳理公司组织架构、分析机构与职责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主题,由总部战略管理部门构建公司战略地图(初稿);组织召开公司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管理人员参加的战略讨论会,对战略地图(初稿)进行审议,在得到会议修正和确认后,形成战略地图(终稿),并对战略地图进行文字表述,编制战略主题转换表,报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第三步:确定公司级关键战略目标体系表。根据战略主题转换表中的各战略主题目标,确定公司战略目标体系。其中,各指标应以公司相应战略和规划为时间跨度,以年度为时间节点;由总部战略管理部门采用关键成功要素分析、价值树和价值差距分析等工具和方法,确定公司级关键战略目标体系。
第四步:编制公司级战略计分卡和战略行动计划表。根据各战略主题关键目标,由公司战略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战略计分卡的编制(样表可参考图4),并建立战略计分卡的指标库(包含战略计分卡中每一个指标的详细解释);由公司战略管理部门汇总现行实施的各项经营计划,组织总部各部门和所属单位战略管理人员分析各项计划与平衡计分卡中战略目标的关系,建立行动计划界定表(明确每一个计划与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关联性),挑选出与公司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行动计划;通过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或关键驱动流程等分析对公司现有的战略目标对支持的行动计划进行讨论,寻找一些必要的但被遗漏的行动计划;将前两个步骤确定的行动计划与战略预算资金等资源相连接,对所有的经营计划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行动计划;对经确定后的所有行动计划进行编号,将计划编号写进战略计分卡中,并明确责任人。
第五步:编制公司级战略执行考核表。由公司战略管理部门组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编制公司战略执行考核计划,界定考核指标、分解指标与否定指标;采用主管经验法、权值因子法或层次分析法来分配所有考核指标的权重;并依据层差法确定考核指标赋值标准;将公司战略执行考核计划提交各项行动计划责任人的间接上司审批,通过后与责任人签订战略执行考核计划。
(二)总部各部门及所属单位战略分解实施步骤实施
第六步:确定并构建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级战略主题和战略地图。由公司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管理部门根据公司战略主题并结合各自对应的战略和规划确定各自部门、单位战略主题;依据公司战略地图和部门、单位战略主题构建部门、单位战略地图(初稿),并编制相应的部门、单位战略主题转换表;由公司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管理部门组织召开由公司战略管理部门分管人员参加的战略研讨会,经讨论后确定部门、单位战略地图(终稿)和相应的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主题转换表。
第七步:确定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级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结合各部门、单位战略主题转换表中的战略目标,由各单位、部门战略管理部门采用相应工具和方法,确定各部门、单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初稿)。其中,各指标应以各部门、单位相应战略和规划为时间跨度,以月度为时间节点;将关键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单位,根据各个部门职能进行部门指标驱动力的分析。
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管理部门综合上述分析结果修正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初稿,得到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分解目标体系;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战略管理部门通过分析本部门、单位对其他部门、单位的协同期望与要求,实现部门间协调,推导职能目标体系,并使之与部门职能目标的对比,通过修正确定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终稿)。
第八步:编制总部各部门、所属单位级战略计分卡和战略行动计划表。根据总部各部门、单位二级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由总部各部门、单位战略管理部门负责单位和部门战略计分卡的编制,并建立相应战略计分卡的指标库;由总部各部门、单位战略管理部门汇总现行经营计划中的各项行动计划,分析各项计划与战略计分卡中战略目标的关系,挑选出与单位、部门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行动计划;由总部各部门、单位战略管理部门通过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或关键驱动流程等分析对部门、单位现有的战略目标对支持的行动计划进行讨论,寻找一些必要的但被遗漏的行动计划;由总部各部门、单位战略管理部门将上述过程中确定的行动计划与各自单位、部门战略预算资金等资源相连接,对所有的行动计划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行动计划,对其编号并写进战略计分卡中,建立单位、部门战略行动计划表,明确行动计划责任人。
第九步:编制部门、所属单位级战略执行考核表。由总部各部门、单位战略管理部门组织单位、组织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完成与公司级相同方法的战略执行考核过程,并编制考核表。
第十步:确定并构建各标准职位战略主题和战略地图。由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对各标准职位的直接上司进行访谈,分析各职位的职责和业务活动,构建各标准职位的战略主题、战略地图(初稿)并编制各标准职位的战略地图转化表;由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组合召开单位、部门战略管理人员参加的战略研讨会,确定各标准职位战略地图(终稿)及其战略地图转化表。
(三)标准职位战略分解实施步骤
第十一步:确定各标准职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结合子部门战略主题转换表中的战略目标,由各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采用关键成功要素分析、价值树和价值差距分析等工具和方法,确定标准职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初稿);各标准职位人员提交本人对其他标准职位的期望与要求,填写标准职位需求分析表;各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通过综合上两个步骤的分析结果修正各标准职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初稿),得到各标准职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终稿)。
第十二步:编制各标准职位战略计分卡和战略行动计划表。根据各标准职位关键战略目标体系,由各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负责子部门战略计分卡的编制,并建立相应战略计分卡的指标库;由各子部门战略管理人员汇总现行经营计划管理中的各项计划,挑选出与子部门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行动计划,寻找一些必要的但被遗漏的行动计划,与各自子部门战略预算资金等资源相连接,对所有的行动计划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行动计划,并对其进行编号写进战略计分卡中,建立子部门战略行动计划表,明确行动计划责任人。
第十三步:编制各标准职位战略执行考核表。由各子部门战略管理部门组织单位配合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完成与公司级和所属单位级相同方法的战略执行考核过程,并编制考核表。
第十四步:进行战略评估,考核各级战略执行情况。由公司战略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对各级单位战略执行情况按照不同周期进行自评与专家测评相结合的双向考核,并解决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战略评估结束后,各标准职位提出各自战略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填入相应战略计分卡,报本单位战略管理部门;各部门和所属单位提出各自战略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填入相应战略计分卡,报公司总部战略管理部门。
(四)战略评估与调整实施步骤
第十五步:完成战略计分卡。由公司总部战略管理部门汇总各战略主题执行结果和战略调整意见,形成公司战略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完成战略计分卡,报送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
第十六步:关键战略目标体系调整。根据各级提出战略目标体系修改建议,由战略规划部召开战略研讨会,并根据战略评估对各级关键战略目标体系进行调整。
五、战略计分卡实施建议
为促进战略计分卡方法在企业战略分解实施工作中顺利应用,本文建议相关企业做到如下几点: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建议各公司组织制定《公司战略和规划分解实施管理办法》,并编制相关企业标准,使战略分解实施方法成为公司战略管理的一种长效机制。
成立战略管理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管理团队,负责战略和规划分解方法的宣传、培训、实施、控制、修改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随机问题的解决。
开展试点工作。战略计分卡方法的试点工作正常运行并对相关实施步骤修正后,在各企业上下全面推广。
编制相关软件。为提高公司战略管理效率,创新报表编制和上报办法,建议公司研发战略管理软件,用于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过程跟踪、节点控制、里程碑考核”。
参考文献:
[1]陈桂玲.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型化研究―从执行的视角[J]. 生产力研究,2007,(8):110-112.
[2]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65-69.
[3]赵大春.企业战略制定及其有效执行的思路浅析[J].改革与战略,2009,(2):51-53.
[4]王志强,邵良杉,张兆梁.建立战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J].科技和产业,2006,(9):28-31.
[5]Hrebiniak L.,Joyce W. Implementing Strategy[J]. Macmillan,New York. West Publishing,1984:192.
[6]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Free Press,New York,1985.
[7]Dan Schend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s1):1-4.
[8]韦华宁.中国企业战略执行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56-60.
[9]张琦,王开明.企业战略过程研究述评[J].软科学,2008,(3):120-144.
[10]孙铁邦.企业战略执行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07,(10):70-71.
[11]Lawrence G.hrebiniak. Obstacles to effectiv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6,(35):12-31.
一、调研目的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党总支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管的条线及对接的党支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切实和基层员工谈心交流,了解基层心声,共同商讨公司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积极推进分公司党建及企业文化建设和各项业务的开展。
二、时间安排
8月1日--8月12日
三、调研方式
党支部、营业部现场听取汇报,座谈讨论、谈心谈话,基层干部员工参与。
四、调研内容
1、基层党建方面
(1)主题教育方面心得体会交流
(2)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与业务结合的形式和效果
(3)对分公司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1)对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2)中央八项规定的执行情况
3、企业战略和文化开展
(1)对公司战略规划的了解情况和实施心得
(2)对企业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4、业务推动方面
班子成员可结合各自分管的业务进行调研
5、关心员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