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文化策划

景区文化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区文化策划

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第1篇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新闻学界和业界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了。回顾这一发展过程,研究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策划实践和新闻院校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新闻策划”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已经开始关注、研究和实施新闻策划了。1994年5月14日至18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了首届全国地市报“报纸策划”研讨会。1996年8月下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了“’96新闻业务编辑策划高级研讨班”。研讨班邀请了部分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老总和专家学者介绍经验、阐释理论,全国省、地、市新闻单位的老总、部主任150多人参加了研讨。本次研讨会形成了以下一些意见――报纸策划:总编的任务之一;重点报道策划:报纸的有力武器;策划:编辑面临的挑战;策划:使评论充满个性;读者调查:新闻策划的基础,等等。

1996年和1997年,上海《新闻记者》和四川《新闻界》几乎同时对新闻策划这一课题展开了讨论,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且十分激烈。争论没有结果,自然也不会有结果。但是,关于新闻策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在积极地进行着。

200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举办了“新世纪首届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新闻院系、科研院所和新闻实务单位的代表相聚一起,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2008年9月召开第二届新闻策划学术论坛,就当前新闻报道策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大学上好新闻报道策划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来自楚天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实务单位的代表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说明了这一观点;“关于新闻策划定义的界定”,这是学者们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大部分代表认为,“新闻策划”是个多义词,既可指报道策划,也可指新闻事件的策划,极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应该摒弃这个不太科学的概念,还是提倡使用“报道策划”或“传播策划”为好;“关于新闻策划的层次”,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新闻策划的教学和实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南昌大学、上海文新集团等单位的代表介绍各自的情况,对大学开设新闻策划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笔者曾长期在新闻单位工作,组织策划的报道和活动,曾获全国好新闻专栏一等奖,并在2000年出版了《新闻策划》、2003年出版了《新闻报道策划导论》的基础上,2008年出版的《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一门新课程的认可。虽然此前不少学校已经开设这门课程或讲授有关报道策划的内容,但是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向全国推荐这还是第一次。近年来其他关于新闻报道策划的理论、实践类书籍层出不穷。如席文举著《报纸策划艺术》和肖云著《席文举新闻策划》分别于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蔡雯教授于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陈寅于2004年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了《非常新闻:策划大道》,收集了50个经典报道案例;李建新于200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媒体战略策划:新闻传播学前沿教材》,以个案解剖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进行条分缕析;2006年,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礼桂华撰写、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播新闻策划》一书,对广播新闻策划的历史、概念、原则、方法、过程及广播新闻策划诸多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出版《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除了学术研讨,不少的新闻院系已经将新闻策划这门课列入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程。不仅如此,在新闻学专业的博士生招考试卷中也有了关于新闻策划方面的试题,而且比分还很重。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简论新闻报道策划》,50分;复旦大学的试题是:《评析目前流行的“新闻策划”的利弊得失》,25分。在硕士生的考试中也有这方面的试题。中国传媒大学有“什么是新闻策划”的名词解释;四川大学的试题是:什么是选题策划,如何进行选题策划?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试结合一个近期的实例,分析报道策划时需要把握的信息;暨南大学的硕士招考试卷中,也有一道题目:新闻策划与公关策划。等等。尽管各校在试题的选择和考分比重上有不同,但是,这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已经反映出我国新闻院校特别是高层次学生培养中对此课题的重视。

二、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定和认识

新闻学研究必须对现实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力求给予正确的说明。本着这一宗旨。为了避免概念不清引起的麻烦,为了减少因概念宽泛而引起的争论,笔者决定对原著的概念作一些修正,采用“新闻报道策划”的提法,并给出了笔者对这一提法的定义(严格地说是一种文字表述)――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提出这个定义或表述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新闻报道策划是整个策划属概念中的一种,在“策划”前面冠以“新闻报道”,是有别于其他的如经济策划、军事策划、商业策划、文化策划、体育策划,等等。

第二,新闻报道策划既属于策划活动中的一种,那么,关于策划的一般属性和要求,新闻报道策划都应具有和必须遵守。

第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前提是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这是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的策划活动的根本区别――新闻报道者步入社会,深入实践,一切所作所为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可越俎代庖或随意扭曲;策划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遵纪守法,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讲究传播技巧。

第四,新闻报道策划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一种行为表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搞好新闻报道策划;同时,必须防止由于人的主观意识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干预客观事实,造出假新闻或使新闻失实。

第五,新闻报道策划是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大量收集和掌握各种信息材料(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胆的预测和假想――这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创造性工作。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和宽松的思想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六,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有目标并追求最佳效果的策划活动。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是策划者的行动起点和最终检验标准,策划者的一切策划方案都不能违背这个大方向。

在上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中,关键词是:事物发展规律、新闻报道规律、最佳效果、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对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的也是较为科学的认识。

笔者以为,将“新闻策划”改为“新闻报道策划”,不仅仅只是增加了两个字,而是这样表述更加科学严谨;同时,对于新闻实务单位的同志来说,他们在使用“新闻策划”一词时也不必受到指责。对于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强求将其更改过来,实际上强求也是无效的。只要我们都认真把握策划的实质,对于学界和实务界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在新闻报道策划中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赶赴现场,进行报道策划,推出最受大众欢迎的报道来。这种组织报道,只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人们是不会有多大意见的;现在出现问题和有颇多意见的是另一种报道,即新闻工作者参与正在发生或还没发生的事件之中,以自己的主观努力促其圆满和完善,尔后再予以报道。对此,我以为是可行的,只要实施时按“新闻报道策划”定义的要求办事。

人们为什么会对前一种策划持认同态度呢?因为,客观的事物发生在前,人们的主观报道在后,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而后一种策划,却是人们的主观策划在前,策划后产生事实,事实产生后再进行报道,这就是在“制造新闻”!对此,我以为要作一些具体分析。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们的报道都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事件,问题是,我们能够发现的有多少,我们能够报道的有多少,我们能够报道好报道成功的有多少?我们为什么只能发现那么一些,还有更多的事实我们发现不了呢?我们为什么在发现的事实中,真正报道成功很有影响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呢?说到底,还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报道机制问题和我们报道者的主观水平、素质问题。传播者个人和群体的素质如何,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它对传播效果的好坏关系极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加强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研究和实践。

三、坚持正确方向,保证新闻报道策划健康发展

新闻报道策划是围绕满足受众需求,战胜竞争对手,展现自家所长这样三个既有联系又有侧重的方面展开的。策划方案的产生和调整主要表现在时间、内容和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实施新闻报道策划时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

其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纵观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报道,大都是策划者没有坚守或一开始就失去了社会责任意识所致。从“注水西瓜”到“香蕉致癌”,从“茶水发炎”到“纸箱馅包子”,越来越将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到新闻工作者的面前:我们的一切报道,我们的一切策划都到底是为了什么?看似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在一些新闻媒体和工作人员身上屡次重犯,说到底,还是对新闻工作职责认识的不清楚。2007年3月,在报道兰州女孩杨丽娟事件中,可以说是媒体责任意识丧失的一次集中表现。为此,香港文汇报2007年4月7日社论指出:“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推波助澜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跳海身亡方面,部分媒体难辞其咎。……在所谓新闻策划下,一幕悲剧被传媒利用为炒作和扩大销路的对象,这亦显示内地部分传媒素质下滑。”可谓一语中的。

其二、一切按新闻规律办事。大凡在报道策划上出了问题,很多情况是因为策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按或没有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前面已经讲过,新闻策划是整个策划活动中的一种,也应遵循策划的一般规律。但是,新闻策划不同于其他的策划,这就是一切必须按新闻或新闻报道的规律办事。在媒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却往往出现一些将新闻策划当作商业策划、企业策划、市场营销一类活动来进行的。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有货可比;第二,是有货会比。所以,在策划前,充分地掌握越多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学会识“货”。这种比较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也就是说在掌握的素材和思路中要了解哪些是别人用过的,用得如何?哪些是以前用过的,用得怎样?只有在纵横交错的比较中发现不足或产生新创造,该策划才可能有新意有高招,而这正是策划者梦寐以求的。比较是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评价,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干扰,需要策划者排除。

其三、讲究科学方法和艺术。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客观的诸多素材是否充分表现出来,是表现不足,还是扭曲的表现,这些都需要策划者用心地去研究一番。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我们可以常常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同样一个新闻别人那样处理而我要这样处理?为什么别人那样处理了有好的效果而我的却平平一般?为什么别人想到如此策划而我没有想到?为什么我想到了又没有别人做得好?为什么别人先行了而我总要慢一拍?为什么我先行了别人又会后来者居上?为什么我后来想到又超不过别人?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还有很多很多,一个聪明的策划者要时刻把问号装在自己的脑子里,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比较。在具体的策划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向自己发问,如这样的选题换一种方式行不行?增加一部分行不行?减少一部分行不行?合并一部分行不行?暂缓一下行不行?提前一下行不行?等等。

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社区 群众文化 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却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只能在一般水平上存在,至于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本没法实行,无法满足全体群众的需要。”

一、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

1、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

多年来,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群众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信心,群众活动的效率也开始降低。以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其自发性,而变成职能部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群众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单调,乏味开始敷衍,只作为完成的指标,甚至群众内心是抗拒的,长此以往,很难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的作用,导致文化活动开展达不到期望的要求。

2、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设施,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不少基层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侧重经济项目,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上的分量低,在对基层文化建设上的经费则更少,文化站点的功能软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文艺设施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活动场所被占用的现象,无法使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文艺人才骨干缺乏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单调,群众认同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社区群众文化大都以政府为主导,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色彩突出,说教的目的性强,又或者应付式地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很单调,缺乏文化性、娱乐性、群众性、多样性,不能很好地寓教于乐。因此目前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妇女及儿童,而中青年这一社会的主体却参与热情不高,这就直接导致缺乏辅导社区文化活动的年轻文艺骨干人才。

4、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场所稀少且远离基层生活,很难引起农民参与的兴趣。同时,很多社会活动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忽略了农民精神上的需求,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打牌、串门、聊天的过程中度过,乡镇举办的文化活动也多为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服务,对群众的影响较小,参与此类文化活动的青年更少。

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场所建设

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及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立足本地实际,改善一批老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其利用率;建设一批新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使之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依托旧城改建、城中村改造等契机,规划先行,预留公共文化用地,兴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二是开放公共文化场所。做好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工作。在休息日、节假日时段,有序开放一批学校操场、体育活动设施;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协商,免费开放单位文化活动场(室)。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充分保障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活动权益。三是加大文体惠民力度。积极探索政府或社会组织“买单”,居民消费文化的工作模式,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居民发放文体活动唬在特定时间段开放一批社会文体活动场所;加快全区图书馆网的建立,切实提高区图书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效益。

2、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必不可少,这是基础的一环,也是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市结合实际,围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立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明确了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各部门的保障责任。同时,还建立了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便我们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指标,及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整合现有文化设施资源的基础上,各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从而让社区居民全面享受了社区文化发展成果。

3、培育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队伍

一是注重社区文化干部的选拔培养。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发掘一批年轻文艺骨干担任社区两委。加强对街道一级文体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各种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社区文体骨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本领。二是培养社区文化活动“领头羊”。大力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区文化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技能培训班,着重培养社区文化骨干。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三是鼓励引进文化人才。从文艺类、体育类着手,更广泛地引进全方位的人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让他们深入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争取每个社区配备一名文化人才,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促进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4、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方法

一是创新文化活动平台。结合社区实际,按照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年龄段、兴趣爱好等设计相应的文化活动平台,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加强网络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力度,采取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微信群等形式,开展网络读书、评书等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二是灵活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按照“群众所需我们做,群众所盼我们办”的思路,开展一些小型化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尤其是注重以小区为单位,增进居民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三是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赋予社区文化活动更多的时代内容,开展社区“微论坛”等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培养正确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民是国之根本,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努力的去寻找,去发现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幸福的生活。如今这些措施也正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实施中,也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1.1 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

与自然遗产类旅游景区不同,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历史遗存下来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简单地说,此类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它的“历史”,而非自然风光或其他因素。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活动记录,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状况,是人类历史遗存环境的见证物,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有其重要的特性,即主题性,原真性,垄断性与不可再生性。

1.2 文化遗产类景区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鉴于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其对于游客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景区的特殊要求,首先,文化遗产类景区有其自身特有的主题,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定时期的人类真实的历史与文化,因而,其主要吸引的游客是希望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是以“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来的人。游客如若抱有“文化”以外其他更强的期望,恐怕是要败兴而归。此外,这个“文化”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游客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适当了解景区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收获更多,从而有更高的满意度。最后,文化遗产类景区所展示的都是真正的历史文物、建筑及遗址,一旦受到破坏将不可修复。这种不可再生性,也要求游客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尽量不对景区造成不良影响。

2 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游客管理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小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但结合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游客的特殊要求,在现实的经营中,许多企业在游客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无法达到这两个预期目的。

2.1 旺季游客量过大,景区资源破坏严重

众所周知,旅游具有季节性,淡旺季客流量有差异也极为正常。但是当控制不好这个差异度,尤其是当旺季游客量过大而超过景区承载力的时候,就会造成景区、游客及社区居民三方利益受损的局面。

客流量能带给景区丰厚的利益,但是如果超过了景区负荷,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经济利益所能衡量的了。因为一旦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原样,也许可以适当地修补,但是无论使用多么高超的技艺,其修补后的产物也再不是历史,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仿制品”,何况如敦煌壁画这样的文物,一经践踏,恐怕任谁也无力回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景区自身,进一步说,损害的是整个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此外,过大的客流量也给游客自身和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不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高低与其周围的其他游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旅游团队活动带来的视线遮挡、声音干扰以及人员拥挤很可能影响另一个团队的活动和体验。而如果游客密度太大,这种影响则会更加负面。最后,社区居民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此也会因为过多的游客,受到较大干扰。游客量的增大意味着外来者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带来的是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从而更多不合作等负而声音传来,这也同样制约了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 展示解说形式单调,体验性活动缺乏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文化”与“历史”,因此游客游览的重点是对其“文化”与“历史”的解读,而现在的大多数文化遗产类景区,其展示形式仅限于文字,机械乏味。导游员讲解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文化的感知。

在游客体验方面,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类景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现阶段,除了参观景区、拍照、购买工艺品以及用餐之外。游客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别的体验活动中,由于人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拍照和参观,而非参与由景区组织的活动,景区文物古迹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大佛”的脚被游人“抱”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景区没有做好保护工作以外,游客的注意力太过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过少的体验项目,也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游览过后除了照片收获甚少,文化遗产类景区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2.3 对游客行为的引导方式不科学

我国的很多景区,不仅指文化遗产类景区,都试图在游客行为上加以约束,以减少其对于景区资源的破坏。然而,这种游客行为管理却收效甚微。游客说明,公告牌等常常形同虚设,绝大多数游人在游览之前不会仔细阅读这类字数繁多的规则。然后在景区内部,“严禁”“罚款”的警示字样总是充斥着各个角落,这类语言刻板生硬,容易让游客产生反感。更有景区本身开发规划不利,缺少公共厕所和垃圾筒,又疏于清洁工作、垃圾满地,却反过来要求游客注意卫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以上所述的强硬的管束方式和糟糕的景区氛围,使游客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景区环境岌岌可危。

3 对策分析

3.1 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

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旺季的客流量过大对文化遗产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笔者认为,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量的管理应该做到“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

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6-0072-05

[作者简介]喻厚伟(1982―),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张朝霞(1969―),女,河南南阳人,博士,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2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2011年重点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C1128)阶段性成果;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循环经济条件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竞争力研究”(2010SK030)阶段性成果;本文受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的资助。

Title: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Poyang Lake’s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Author: Yu Houwei & Zhang Zhaoxia

Abstract: Although it made a relatively rapid progress, cultural industry of Poyang Lake’s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s not perfect. Its problems mainly lie in: their talents are not fully attracted, the level of talents’ structure is not rational, the business scale is small,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not enough, private capital market doesn’t support completely, invest subjects are simple, and so on.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ts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Poyang Lake’s cultural industry and gives detailed and flexible methods of operating. This paper suggests they should combine resources of culture and arts, cultivate talents, extend industrial chain and set up brands.

Key words: Poyang Lake’s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cultural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strategy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中获得的,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文化经济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非常之多。

一、文化产业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在我国首次启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①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于2001年对国内2省1直辖市所属的9个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②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了《文化与相关产业分类》,第一次提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关于文化产业的国家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总裁和国影电影产业基金执行董事许晓峰,曾任华纳唱片中国公司总裁,后回母校北京大学任教,任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同时兼具业界和学界双重资历的许晓峰给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产业以文化艺术为元素、以创意为核心,经过制造、营销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产业链的规模销售,并最终形成品牌,其目标是获得高额利润和社会效益。”许晓峰还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链、品牌。③本文将从这个定义的角度来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成长路径。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60%。

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的范围进行了划分。文化被划分为三个层级:文化产业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文化产业层(主要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文化产业层(主要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指与其地理范围相对应的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层。

二、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江西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1002个,其中文化部门2558个,其他部门或企业8444个,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3.25%和76.75%。⑤总体来说,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江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411036万元,比上年增加12.7%,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8407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⑥而2001年江西省文化系统经营单位仅为5400个,总收入5.72亿。①2002年江西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2.6万,2003年为3万,②2009年增加至6.2万,其中高级职称的有769人,中级职称的有2441人;其他文化部门占总从业人员的63.32%,剩下的大部分集中在文化部门和国有经济文化单位。③

2.文化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在文化产业各部门中,新闻出版部门比重达到24.78%,旅游部门为9.23%,增长最快的是广播影视业,增速达到了37%;全省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55.9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6%;以网络、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层创造的增加值为43.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1%;2009年,江西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158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2.7倍,红色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量的24.6%,其中,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业发展尤为迅猛,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9亿元。统计显示,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领跑者”;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为118.7亿元,占54.3%。④

3.文化基础设施有所完善。2009年,江西省已拥有公共图书馆105个,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站)1822个,各类博物馆103个,图书馆108个,全民健身中心6个,青少年俱乐部93个,健身活动点5488个,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期刊、报纸4002种:期刊出版量6285万册,图书15460万册,报纸70490万份。广播电视台共有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6座,电视台有1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5%。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包含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的全部湖体范围,可以说,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其较发达的北部地区即湖区,但是由于江西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尚处于初步阶段,对湖区文化产业没有针对性的具体统计,故本文以南昌、景德镇、鹰潭的数据作为代表对湖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因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涵盖的38个县(市、区)当中,只有这三个城市的全部区域都在生态经济区之内,其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具体见下表:

江西共有11个地级市,1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70个县。从表中可以看出,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就占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87%,这也说明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地区,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南昌就占据了全省的36.63%,这种特点有利于江西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文化产业自身成长发展而言,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第一,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集聚力不够,人才结构层次不合理,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培养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的教育体系缺乏,后备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如前所述,2009年江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有6.2万人,但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769人。第二,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如前所述,2001年江西省文化系统有经营单位5400个,2002年增至10275个,而到了2009年却下降为8444个,这说明江西省文化经营企业实力较弱,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第三,民间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主要靠政府政策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政府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及公共服务平台方面还有待完善等。第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自身的特点、优势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文化艺术元素;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来加以重视。第五,鄱阳湖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较为有号召力的品牌,而品牌的塑造与培育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如前文所述,许晓峰曾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链、品牌,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鄱阳湖文化产业成长的路径。

(一)整合文化艺术资源

文化艺术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文化资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深厚,但是略显零散,和全国其他湖区相比,文化资源需要整合。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做到认识上的整合,做好文化产业规划。把由“水”而生的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渔俗文化、茶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多处的“同质”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从而发展好自己的文化产业。

(二)加大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而创意的关键在人才。江西发展文化产业,缺少的不是文化资源,而是创意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兴建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江西省的文化产业企业一般自身规模都不大,在现有的情况下,单个小企业要想聘请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很难实现,而如果把同一类型的文化产业企业集中在一起,通过政府政策的协调与管理,同一类别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通过集资的方式聘请高层次创意人才,这样既能解决创意人才的聘请问题,还有利于整个园区的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营,特别是对于动漫等企业来说,效果尤为明显。

第二,成立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国外及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一般都是以艺术基金会的方式来招聘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艺术基金会一般由业内人士负责,对文化产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较为熟悉,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发展文化产业,这相比较政府兴建的产业园区而言,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由于文化产业基金会一般规模相对较大,能够承接到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对于发挥创意人才的作用和留住创意人才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文化艺术基金会还可以解决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文化产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第三,加快高校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对接。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不少,但是一般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直接转换为产业园区生产力的少;二是文化产业园区和周边居民的互动少。高校聚集着大量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高校应该和文化产业园区对接起来,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出最适合的人才。

(三)形成和延长产业链

产业链是指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江西省文化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段,即从技术集成到产品营运段,而对于高附加值的研发创新和版权贸易涉足较少,严重降低了江西省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了实现更高的价值,应该将文化产业链向两端延长。如江西省动漫产业主要集中在低廉的加工制作上,严重影响了动漫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据调查,动漫产业的播映在其价值链中只占有20%,而另外的利润都是由动漫播映制作带动的相关环节产生,特别是后期的衍生产品。再比如,文化产业对很多行业都有拉动作用,而以对传媒、旅游、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的影响为最。文化产业要形成产业链,就必须充分地把这几个行业结合起来。江西的红色旅游,如前文所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面临巨大的“同质”旅游的竞争,因此,就应该把红色文化和江西的传媒、房地产、餐饮、文艺等行业结合起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

(四)加快创新和打造品牌

1.创新的概念是熊彼特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新的技术、生产方法、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于经济生活中、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运用一些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如把湖区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发展成为传媒、网络、手机等现代新媒体的数字内容,以及把湖区积淀的文化,通过创意变成动漫、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另一方面,新的组织结构管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的机构还是事业建制,鄱阳湖管理和文化产业生产方面也是如此。比如,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相关的出版业、文艺表演团等至今仍纯属事业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鄱阳湖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所以,鄱阳湖文化产业的创新,一方面是指技术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就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壮大鄱阳湖文化产业。

2.拥有知名品牌是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的升级,必须依靠品牌的影响力来推动。对于鄱阳湖文化产业而言,要突出资源型优势文化产业特点,打造资源型文化品牌。比如,利用鄱阳湖的历史人文资源、水文化、物产资源(渔业、茶业等),以鄱阳湖沿湖区域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为依托,建立各种博物馆。

打造文化品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强化鄱阳湖文化符号,彰显品牌效应。塑造良好的产品品牌,通过特定媒介进行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对各种媒体进行信息控制与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利用好媒介资源,并且对品牌进行有效传播,成了品牌传播制胜的关键。

景区文化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环境绿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 A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建设是环境质量一个重要指标。在房地产经济红火的今天,开发商与购房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最能体现环境水准的绿化建设上。住宅小区绿化景观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居住区环境绿化景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植不讲究科学性

1.1.1 植物品种单一

上海市园林绿化树种总数在500种左右,常见树种81种,距上海市园林部门提出的在近几年内将上海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增至800种的主旨有较大差距。展现频率超出30%的树种有香樟、广玉兰、瓜子黄杨。且常绿阔叶树品种较少,只有香樟、广玉兰等几种。一般小区基本上常绿以香樟为主色调、占了小区乔木30%甚至50%以上。特别是动迁房,就香樟、女贞、栾树等几个品种乔木,如何提高低造价小区绿化环境品质是目前一个行业内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像本人曾参与的棕榈泉花园,一期是开放性坡地独立别墅,基本上以香樟为主要树种,占80%以上乔木量,灌木几乎没有,草坪草花为主。二期三期为珊瑚篱围合保留独立庭院别墅。项目环境设计也基本围绕开发商的意思设计,二期三期的的常绿落叶乔木各增加了5-6品种,整体楼盘品质还是无法达到一定高度。

1.1.2常绿落叶配置比例不适宜

主要表现在常绿落叶配置比率不当,像上海地区常绿植物占有太高的比例,而落叶植物则为“星星点点”,常绿植物往往占“65% ~75%”,有个别居住区,常绿植物占有“80%~90%”份额。像宝山宝月花园设计图纸房前行道树基本上就是香樟,乔木刚种植完毕,由于修剪量比较大或者种植规格较小,暂时不影响低楼层采光,但是二三年后就会出现居民和树木争抢阳光等矛盾。

1.1.3 灌木配置层次不分。

现在许多小区绿化设计,在灌木种植配置图线条流畅品种丰富,苗木分割时可以在宽度2-3米内可以4-5个层次,但是苗木选择时因为不了解每种苗木的生长形态和生长势,夸张点就是灌木层圈好线条,随手10多个品种,最后可能生长很快的红叶石楠在绿带的边缘,收边用的紫鹃甚至地被在中间,种植初期因为苗木小,加上修剪整形,效果上暂时不会失态。嘉定南翔骏丰嘉利花园目前就存在这种情况,目前物业只能靠强修剪维持不至于太乱。

1.1.4 栽植密度过高

特别是高端品牌住宅,像绿城、星河湾、龙湖无论乔木灌木,都是超高密度,一次成型,不用考虑植物以后的生长空间,单位造价高对于一般开发商无法效仿,也不提倡推广。

1.1.5 缺乏季相变化。

一方面表现在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比例不当,二是花、叶、茎、果植物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包括草坪也在人为刻意使之四季统一,现在上海地区草坪基本上都是矮生百慕大,属于冷季型草,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中旬基本上处于休眠枯黄。但是许多开发商往往要求追播黑麦草,感觉上档次。常绿落叶乔灌木比例上也一样,认为常绿的容易出效果,这种配置效果往往是满足前期销售需要的。

1.2.1乔灌木种植没考虑与建筑的安全距离

乔木种植距离建筑物、管线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否则影响居民采光,同时对管线和建筑基础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在许多高档楼盘中,为了虚化建筑立面,往往乔木小乔木灌木栽植距离建筑很近,提高销售氛围。

1.2.2盲目引入水体

许多小区在设计时引入水体。但是引入水体,需要建设相应的水处理设施,特别对水体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水体结构上为省成本有的直接素混凝土如徐汇的明园小安桥,稍好点的有浦东棕榈泉花园防水毯,时间不长就出现漏水。即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嘉定骏丰嘉丽花园,由于物业长期不放水保养,水体出现部分渗漏现象。另外设计时增加喷泉等水体时必须考虑后期物业是否能够承受。

1.2.3硬质铺装过多和材料不够环保

大部分小区在建设施工时,特别是高端商品住宅,为了追求场面奢华、气派,设计时引入大广场,铺装过多,纯绿地面积相应减少。二是铺装材料且多为不透水材料,包括面层和基层材料,降水几乎不能渗入地下,绝大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由下水管道流走。

2 相应对策

2.1 做到植物种类多元化,科学配植植物

2.1.1 发展乡土树种、丰富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应以充分挖掘使用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是一种扎根于当地固有和自然文化构筑新的历史生命体,现在许多设计者园林知识匮乏,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能很清晰的认识当地乡土树种的生态习性、树姿等,一味最求外来树种,所谓的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如浦东的东郊花园,银海枣、布迪椰子等南方棕榈科植物占了约计30%以上,由于不适宜上海的冬天,每年冬天包裹的严严实实,大煞风景。像上海地区,乔木类除了常用的香樟、广玉兰、榉树、朴树外,还有好多目前运用比较少的如榔榆、苦楝、梧桐、槐树、臭椿、构树等,其实姿态也很美,野生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对于外来品种,可以适当补充点缀。

2.1.2 丰富植物配置层次

即植物配置从空间上高中低搭配,层次丰富饱满,如龙湖地产五重景观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列:高7-15米、冠幅5-10米大乔木;4-5米高大灌木小乔木;2-3米高的灌木;花卉、小灌木;以及草坪、地被等,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层次的五重景观,在不同色彩各异的树木以及花卉的映衬下,多角度感受四季常绿的完美精致。

2.1.3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合理灌木配置

进行灌木配置是必须了解使用苗木的生态习性,生长形态和生长势。灌木也有骨架,骨架前后的配置是不同的。通常骨架后面可以放一些大叶的、粗放型的、地被型的灌木。骨架前面可以放一些观赏效果好的、色叶的、开花的、生长缓慢的灌木。画线时要保持外侧轮廓线的连续。除灌木的层次外,还要注意植物本身的形态。哪些是耐修剪的,哪些灌型是散的,可以把常用的灌木按照由高到低的高度画出来,用来参考。修剪的灌木不要太宽,工人修剪时没那么长的手和剪刀。不要每条灌木的形状、大小、面积都差不多,掌握节奏和韵律,最好保证观赏面看过去是流畅的,把断头、分割点尽量包在里面。

2.2.1 丰富季相变化

季相变化表现在植物花、果、茎和叶等方面,这种变化年复一年重复出现,因此在居住区绿化中因充分予以利用。观果作为季相变化的一类,目前在上海地区还是较少使用,像石榴、香泡、胡柚、八棱海棠、柿树等在私家庭院改造中常有运用,但是在普通住宅区设计罕见。另外需合理配置常绿和落叶乔木的比例,改变目前“香樟”一家独大的局面,增加落叶树的品种和数量比例。

2.2.2 增大绿化面积,改进铺装方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增大绿化面积可以通过宅间绿化、小区道路绿化及严格居住区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来实现,以保证居住区绿地服务于居民功能的发挥。但是碍于技术上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较少成本较高,推广不利,必须从政策上推进透水材料的推广,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整个地下水源质量。

2.2.3合理设计水体

水体景观的营造除了考虑其景观效果外, 要更多注重其生态性,创造更适宜人类需求的低碳型水体景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来考虑水体景观的设计,这样“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量的消耗。第二就是避免过分追求水体景观豪华的景观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浪费。第三就是在水体景观中对于音乐、灯光等辅助设计效果的应用要注重对其的控制性,这样既可减少水的消耗也会降低能量的损耗。最后就是合理地配置水体植物,不仅可以软化景观效果,同时水体植物有自净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莱 透水透气性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 2010年

[2] 孙筱祥.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