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药学教育改革质量,采用“合理分配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师资力量,拓展学生在医院的实习领域,进而提升临床药学教学质量,保证临床药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自我学习、后期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临床药师专业修养。初步形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药学人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学;教育改革;毕业资格;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8-02
R床药学是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桥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临床药学在医院中存在的意义越来越重大[1]。随着人类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不合理用药、药物伤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药师深入临床,及时发现不合理医嘱并与医生互动探讨,提前干预,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医院药剂科在医院中的作用,临床药学系教育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一、合理分配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度
临床药学系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药学生培养不仅要保证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还需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职业使命感。在教师分配上实行双导师制度,保证每一个本科生分配药学导师和临床药学导师一位。专业课教师和临床药学导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真正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出符合新医改要求的高素质药学服务人才。
医药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工作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广方面的知识获得途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方法、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为有效地进行知识获取提供了捷径。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
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会有三甲医院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2]。每一位学生都有指定的带教老师,通过参与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和一些相关的课题,丰富学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并获得临床药学工作能力。药学院校没有医院临床实践基地,导致临床药学的实践教学先天不足。学生培养只能偏向于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并且缺乏医院药师的直接指导。因此,对于临床药学本科生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本校的专长、师资力量和优势,发挥最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临床药学实践能力需要从细节着手。可以在临床药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各科轮转实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临床药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与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共同查房,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从事药学监护和药物调配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学监护、临床处方点评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要学习填写部分表格,如药物管理政策、药物检测报告、地区健康监护评价、文献阅读等[3]。
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学制大多为4―5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或医学学士学位[4]。在我国,本科临床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倾向于传统的药学专业,基础学科、化学以及基础药学占主要地位。由于学制的局限,国内院校在本科阶段很难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此外,教学课程受到教学资源限制,导致临床药学本科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也不太合理,特别欠缺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其他类基础课程占用了过多的学时,影响临床药学的教学质量。可适当调整课程分配情况,本科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后两年进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可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在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培训,丰富临床用药经验。
临床药师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实战医院实习为有效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便捷的方法。医学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医务工作者都有义务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临床药师的工作方法,对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本科生可以跟着临床药学导师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这对于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虽然说实习药师的主要任务是药师助理,但是如果能在实习期间,初步了解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实现药师向临床药师对转变。这对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毕业资格审核分配
为了使医院药学更临床化、专业化,纠正医生处方用药错误,广大本科生都有一种很不积极的想法,认为所有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教育后都可以顺利毕业。为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资格必需通过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学院和实习单位负责审核临床药学毕业生申请毕业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基本条件,组织学生毕业考核,对学生政治思想、学业课程、临床培养过程等毕业考核和答辩基本条件的进行审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且由学校按照相关要求对论文相似性进行检测和评议。对于毕业考核不通过、未按时提交论文、论文评阅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并延期毕业,以激励学生按时达成毕业各项要求,培养优秀临床药学人才。
四、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的桥梁
临床实习对于培养本科生对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目前在读本科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实践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本科生的积极动脑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5]。这种方法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共同寻找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让学生从“你讲我听,你做我看”转变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在主动性上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从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模式中,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得到的成果是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本科生通过医院实践得到更好的思想和方法,所以说医院实践是一座桥梁。
五、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晚,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6]。我们需积极改革现行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使培养出的药学工作者更贴近临床需求,使临床药学人才更加专业化,使得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逐渐进步。总而言之,临床药学教改意义不言而喻,想要提高临床药学教育水平、学好临床药学,就必须根据时代所需,不断地对临床药学教育进行优化调整。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落实到教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曹永兵,梁蓉梅,阎澜,等.临床药学思维模式培养浅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50-369.
[3]王i,张文静,钱皎.中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6):544-576.
[4]侯雪莲,武志昂.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发展述评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医学与哲学),2015,36(4A):64-67.
[5]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15):72-74.
[6]孟强,刘克辛.对临床药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0,31(4):64-66.
医学期刊汇集着医学工作者的医药经验和工作成果,反映了医药学的进展及水平,是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的情报来源。广大医务工作者可借以掌握该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它在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约12万种,年发行近30亿册,其中25%为生物、医学期刊约3万种,发行量在7亿册左右。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为出版周期短、专业性强、选题机动灵活、作者众多,具检索性能。
医学期刊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品种由少到多,内容由最初的综合性发展为专科甚至于专题。今天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发展速度看,自1679年第一种医学期刊出现到1862年近200年间,世界生物医学期刊仅仅20种,到1962年约为6000种,现已达35000种,近30年中增长6倍,平均每5年增长一倍,是整个科技期刊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今天,每个医学专科均有自己的专业期刊,甚至某一器官、某一种重要疾病以及治疗心脏病的起搏装置和治疗肾脏病的透析疗法,都有专门的期刊。
中国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1981年为173种,1982年为200种,1983年为224种,1984年为246种,1988年为497种,截至1990年底,已达516种(其中检索性期刊64种)。从载体形态看,过去只有单一的印刷出版型,又出现了缩微型、视听型和机读型。当然印刷出版型仍为今天主要的载体形态。
二、医学期刊有哪些类型
1从出版周期上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从使用文字上可分为中文期刊、英文期刊、法文期刊等,从出版或编辑机构上可分为学术团体出版的期刊、政府机构出版的期刊、出版社或厂商出版的期刊;从载体形态以及文献加工程度上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
2按内容又可分为:
2.1学术、技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科研、医疗、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临床报告等原始文献。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是医学期刊的核心部分,如学报、纪年、会刊或会议录、汇刊、综述、进展、年鉴等。
2.2快报性期刊,专门刊载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论文,预报将要发表的论文摘要。内容简洁,报道速度快。如各种快报、快讯等。西文快报性刊物常常带有通讯、短讯、通报等字样。
2.3消息性期刊,一般刊载与学术机构或厂商企业有关的新闻消息,作为与社会(或机构的成员)之间保持联系的纽带,刊名中常带有新闻或快讯等字样。
2.4资料性期刊,主要刊载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专门向用户报道各种数据和事实性情报,刊名中常带有数据、记事录等字样。
2.5检索性期刊,供查找文献用,常带有文摘索引等字样。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突出成绩
撰著《中医文献学》,创建中医文献学科,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文献学专著。奠定了中医文献学科的学术。1991年至1999年分别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金奖、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马继兴带教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数个名,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中医文献学科,就是这样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
研究古代针灸历史
马继兴数十年致力于针灸史研究,撰写完成针灸史书稿。1993年出版《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1992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古代针灸医学学术成就的考证研究”,形成43万宇书稿(待出版)。发表针灸文献与针灸史学术论文若干。
辑注《神农本草经》
1982年卫生部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其中包括《皇帝内经》等十一种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项目,马继兴负责主持的是《神农本草经》项目。经过十年艰苦研究,撰著出版《神农本草经辑注》。《神农本草经辑注》与有关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先后分别获得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立夫医药研究优秀著作奖、广州仲景中药杰出成果奖,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辑复佚失古代医书
撰著《古佚医学丛书》书稿。1984年应日本医史学会、日本东洋医学会邀请,赴日本从事公元十世纪日本古书中保存中国亡佚医书研究工作,并做专题学术讲演“《医心方》中的古医学文献初探”。1986年又应日本北时研究所东洋医学研究所聘请,作为客座研究员,对抄录于日本十二世纪、由名医陈延之撰著于五世纪的重要医学《小品方》进行实物研究,完成“《小品方》古写本残卷分析(包括”《小品方》残卷的医方出典考察“与《小品方》残卷研究”等论文)。
回归海外善本医籍
【关键词】学术交流 药学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的培养是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与本科教育相比较,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趋向专业化、学术化的个性化的教育。我校药学类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为了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相结合,我们就要把研究生德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节中去。我校高等教育培养的药学研究生,既有学术研究型,也有应用研究型;既有科研人才,也有管理人才,而无论哪一种人才的培养,学术交流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科学研究,就无所谓研究生培养;没有学术交流,也就无所谓科学研究,因此,研究生培养与学术交流密不可分。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学术交流活动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1.学术交流。谈学术离不开理论,但把学术交流仅仅看作为纯科学、纯理论的交流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学术研究是带有理论分析的或者叫做理论化的实践经验总结的研究。我们把在科学劳动过程中提供、传递和获取学术信息、学术思想的过程称为学术交流。
2.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是指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主要指学术会议、科学研究、科学考察、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及其应用、科技咨询、协作攻关、成果鉴定及评定、科技信息等活动。正如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周培源所说:“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3.学术交流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科学考察、科技咨询、协作攻关、讲解本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综合评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动态以及评价主要学术思想等。举办学术会议和编辑出版学术期刊读物,是学术活动中两项基本的活动形式。研究生撰写论文,发表文章,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方面,也是研究生完成研究生生涯的一个过程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还有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会议的主要有学术年会、综合性学术会议、专题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论坛、科技论证会等。与导师面谈、演讲、参加学术沙龙等是研究生经常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又一种形式。
二、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研究生树立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对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引领、示范与辐射的作用。科学劳动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反映了学术交流形成的与学术专业相关的价值趋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确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还要引导人们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价值关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促进研究生关心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更多地把自己科研的兴趣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得更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帮助研究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及良好道德品质,如远大的理想、爱国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诚信的学术等;增强研究生对所学专业、学科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为学科专业的建设而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加强研究生在学科前沿问题的思考,在参加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可以借鉴不同的技术方法,激发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和开辟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活动的兴趣和欲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养成。在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树立以及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下,还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新学科新专业分支的研究发展需要传递学术信息、获取学术思想;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就某些学科的综合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促进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获得新成果的突破口。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启迪学术思想,提高思维创造能力,丰富学科知识。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探讨、切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新理论、新思想的创立,能在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中,获得灵感。研究生离开学术交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就会成为无根之树,丧失掉生命力。
四、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科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单个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科学精神意味着在分工的基础上达到团结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群体意识的研究生,在学术讨论会上,能充分尊重不同意见,能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而在尊重不同意见的气氛中开展自由讨论,会激发器人们心理上的,会给研究生们的思想以新的推动,打破旧的思维,发现新的境界,修正和深化自己的认识。
五、学术交流有利于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人格
科学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理性力量,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就是要鼓励研究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激发广大研究生对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好奇与兴趣;要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引导广大研究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学术交流还有利于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健全完善学术道德人格。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科学发展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科并重,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研究生要自觉将个人研究工作与社会、人类的追求相结合,在追求人类的幸福理想中实现个人研究的价值,完善自身学术道德人格。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交流学术问题、学术理论、学术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还可以谋求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共识。完善的学术道德人格不等同于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技能,它包含着人文意义和精神价值。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充实科学的人文底蕴,塑造健全的学术道德人格,使被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研究所掌握的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
六、学术交流活动还是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研究生肩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这些成为研究生心理压力剧增的来源。解决研究生学业方面的压力,缓解因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的不稳定,除了调整研究生认知,降低期望值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术交流的活动方式和机会,使其获取完成学业的资助与支持。举行学术会议、出版编辑期刊杂志,使研究生有交流学术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和空间。撰写文章论文、发表不同见地,学术观点有可能达成共识,也有可能出现分歧,但在不同思想撞击下产生的火花的照耀下,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和体验,在交流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加深了沟通,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研究生参加学术沙龙,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带着心理的期盼,在学术沙龙交流的过程中,面对着一定的人群陈诉自己的观点,对自身就是一种挑战,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通过他人的评议,使自己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思维方法上的启发;在他人肯定的赞许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七、我校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立了以研究生党建为龙头,以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为重点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托研究生会,发挥研究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坚持研究生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抓好学术报告、主题研讨会等专业特色鲜明的活动,提升了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发挥导师指导作用,督促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制定有研究生导师职责,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赋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在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的研究生之间进行学术信息的提供、传递与获取的双向过程。导师们积极创造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机会,研究生主动汇报自己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听取导师和其他师兄弟的点评,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博采众长,为自己的研究补充有益的营养。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是导师注重的一项工作。导师提供经费,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让研究生在更大的学术交流的舞台得到锻炼。而研究生为参加学术年会准备提交学术论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的一种激励和肯定。导师对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扩展学术视野,打造研究生学术报告品牌
学校一年里平均主办、协办了各类学术讲座30余场,先后邀请到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主讲人涉及国际知名药学专家、客座教授、学院教师等。学校和学院还先后邀请了院士、青年专家等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他们不仅向广大研究生介绍了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还结合以自己的体会,提出了定位决定发展、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深度决定高度、积累决定创新、付出决定收获的真知灼见。
3.举办“2009年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2009年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是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要项目,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并资助,由我校主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辽宁省内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围绕某一学术主题,进行自主的、前沿性的学术探讨,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为与会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探讨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思想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思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组织、交流及表达等综合能力。研讨会还邀请了学科知名专家畅谈药学学科内的技术及学术创新,优秀研究生作学术论文报告和论文摘要展报并请专家现场点评。
4.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研究生企业奖学金制度,激励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在建立研究生资助体系当中,一方面充分考虑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因素,支持研究生导师既为研究生科研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对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劳动给与认可,对他们付出的劳动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与酬劳补贴;另一方面对在一定等级学术刊物上、有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和一定物质奖励。学校还设有研究生企业奖学金近7项,在企业奖学金的评定中充分体现对学术交流成果方面的要求。一年来凡是撰写并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的研究生,根据影响因子排名获得2000元-10000元不等的企业奖学金,获得企业奖学金的研究生人数多达108人,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